理想是歌,奏响生命的乐章;理想是乐章,谱写动听的音符;理想是音符,演绎生命的奇迹。以下是第一范文网小编分享的关于理想与成功的现代事例,一起来和小编看看吧。
关于理想与成功的现代事例篇1
公元一八○九年,在一个荒凉的肯德基州农场里,诞生了一位叫 亚伯拉罕.林肯 的小婴儿,他就是末来第十六任的美国总统。
林肯十五岁的时候才开始认字母,每天早晚都要走四哩的森林小路到校求学。他买不起算术书,特地向别人借,再用信纸大小的纸片抄下来,然后用麻线缝合,做成一本自制的算术书。他以不定期上课的方式在校求学,知识都是"一点一点学的"。他所受的正规教育,总计起来上学的日子不过十二个月左右。林肯能在很艰难的情况下发奋读书,是林肯不向命运屈服的表现,也是我们应该向林肯学习的地方。
林肯下田工作的时候,也将书本带在身边,一有空闲就看书。中午吃饭时,也是一手拿著玉米饼,一手捧书。他在被提名为总统候选人以后,曾说:「我能够达到这一点小成果,完全是日后应各种需要,时时自修取得的知识。」林肯由一个贫穷的孩子成长为统率美国的政治家的历程,深深地打动著我,他成功的关键在於奋发向上,努力不懈,迎接生活的挑战。林肯做到了,成功了。
「没有暗礁,激不起美丽的浪花」,林肯不屈服命运的精神,值得我们大家学习,一同向困难挑战,创造出佳绩。
关于理想与成功的现代事例篇2
巴斯德出生于士兵之家,父亲是拿破仑麾下的一名骑兵,这在19世纪80年代的法国,是颇有社会地位的家庭。
可是巴斯德很羡慕那些读书人,他从小的理想就是做一个有学问的人。但巴斯德始终不明白,自己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叔叔用嘲笑的口吻对他说,“如果你能够成为博士,那就是一个有学问的人了!”
虽然对“博士”没有概念,家族中也没有一个靠文凭吃饭的人,但巴斯德心想,叔叔的话总有道理。从此他认认真真地读起了书,并在25岁时获得了物理学博士学位。拿到博士学位后,巴斯德又陷入了迷茫。战乱年代,他不知道自己能研究点什么,毕业很长一段时间,他都没有找到一个研究课题。这时又有人拿他开涮,“巴斯德,你可以研究一下‘生命的奥秘’”。
当时的欧洲大陆流行“自然发生论”,认为生命可以由没有生命的物质中自然产生。比如腐烂的木头可以生出蛆来,腐烂的肉里可以长出苍蝇,甚至还有更神奇的说法,只要在老鼠的笼子里撒些面包屑,笼子里就能跑出老鼠来。研究“生命奥秘”属于学术界极其高端、前沿的课题,只有学富五车的科学家才有资格涉猎。但巴斯德认为这还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值得自己好好研究一下,他就这样不知天高地厚地做起了实验。
随着研究的深入,巴斯德发现那些大科学家们的理论居然都是错误的。从1859年到1861年,巴斯德将自己关进实验室。他把加温煮沸的肉放进开口弯曲的瓶中,结果里面什么虫也没长出来。他还将面包屑撒进了老鼠笼,甚至在笼内丢了火腿肠,但里面一只老鼠也没有跑出来。
然而,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站出来反对巴斯德,他的研究成果对业已形成的“科学理论”不能产生丝毫的说服力,但巴斯德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并指出食物的腐烂是微生物在起作用。他认为微小的细菌看起来是静止的,但是只要有合适的环境,就会遵循生命的法则运动。这一结论使得反对他的人更加激进,并纷纷提出了更为棘手的问题刁难他。
1867年,有人质问他:法国的蚕为什么会生病?巴斯德为此做了3年的实验,他分离出两种致病的杆菌,发现了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并且无意间拯救了法国的蚕丝与服装业。又有反对他的人提出:酒为什么会自然变酸?1870年,巴斯德发现那是微生物在起作用,并且提出高温杀菌法,使酒保持新鲜,同样的方法也可使牛奶保持新鲜。巴斯德又拯救了食品业,反对他的人只好勉强送他一枚勋章。
后来的20xx年里,有人陆续刁难巴斯德。羊的炭疽病、猪的红斑丹毒病、鸡瘟与被视为绝症的狂犬病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他不但做出科学的解释,还一一找到病毒,发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方法,并最终开创免疫学与传染病控制学的先河。
1888年,巴斯德成为世界公认的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他发现微生物是造成人类疾病的主要原因,控制病菌就可以治疗疾病,甚至可以预防疾病。他在传染病与免疫学上的贡献,使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人都得到了帮助。
有一次接受记者采访,巴斯德感慨道,很多人认为大人物之所以能成为大人物,肯定是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崇高的目标。其实在现实生活中,琐屑的理想才是支撑我前进的动力。假如你看到一个小男孩在学木工,千万别以为他日后就会成为出色的木匠,也许他会成为总统;假如你听到一个小女孩说,她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合格的家庭主妇,你也别过于惊讶,也许她将来会成为影后。当年我的理想就微不足道。所以千万别嘲笑一个人的理想,哪怕它像一棵弱小而丑陋的树苗,但无论土层有多厚,压住它的石块有多重,只要它努力的方向正确,那么它的未来就是光明的。
关于理想与成功的现代事例篇3
年青的毛泽东不但认真学书本,还经常出去徒步游学,读"无字的书"。用今天的活来说,就是向社会学习,深,调查研究。游学,简单地说就是一边旅游一边学习。毛泽东在游学中学到了不少书本上没有的活知识,了解社会,了解百姓,从而立下了改造社会,造福人民的大志。
有一次,毛泽东从《民报》上看到一条消息,说的是两个青年"徒步游全中国。他们已经走到了西藏不远的打箭炉,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四川康定。
毛泽东看了这条消息非常激动,也非常羡慕。可是他一没有钱,二没有时间,他很想出去走走,看看,向社会学习,向民众学习,于是在1920xx年夏天,他找到了在私小学上学时的同学肖子升一起商量。要去游学。
肖子升这时已经当了小学老师,一听毛泽东要邀他一起去游学,就高兴地答应了。还有一个叫肖蔚然的也答应和他们一起去。
三个人商量好,第二天一早就出发了。他们换上草鞋,每人只带一把伞,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换洗衣服、毛巾、笔记本,毛笔、墨合。出了长沙的小西门,一路上看到的是河水青青,满山苍翠,很是高兴。
他们首先到了宁乡,在一个叫王熙的同学家住了两个晚上。
在宁乡的两天他们干了些什么呢?
他们拜访了劝学所,相当于现在的劳动敬养院;给所长写了副对联;
游历了香山寺,到附近的宋家潭,找农民宋冬生了解农村的一些情况。
给一位老翰林写一首诗,换了40个铜板;
经过回龙山给白云寺的和尚送了对联,在黄材镇给一些店铺写了招牌,了解了当时的情况;
又到了同学何叔衡的家,看到他们喂养的大肥猪和整齐茂盛的大菜园。
在去梅城的路上,毛泽东与肖子升露宿在河堤上。他们找来两块又大又平的石头当枕头,毛泽东风趣地说:"沙地当床,石头当枕,蓝天为帐,月光为灯",还指着一棵老树说:"这就是衣柜",顺手把包袱和雨伞挂在了老树上。
到了益阳县城,他们想起原来一师的一位老师张冈凤,现在当了县长,就表演了一场"乞丐访官吏"的喜剧。他们穿着草鞋短褂来到县衙要见县长。年轻的衙役要把他们哄走,大喊:"滚开"!他们俩就坐在衙门口的石凳上不走,摆出一副见不到县长不罢休的样子。年轻的衙役要把他们抓到大牢里,一个年长的衙役通报县长……
一个多月时间的游学,途经5个县,行程近千里,回去以后写了许多笔记和心得,一师的同学和老师们看了都赞誉毛泽东是"身无半文,民忧天下"。毛泽东和肖子升开还穿着草鞋短褂到照像馆归照了一张照片留作纪念。
这样的游学,毛泽东还去了多次,收获很大;了解了社会,观察了民情,对他以后进行革命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