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多的小伙伴都会经常找一些名人青春短小励志故事来看看,那么名人青春短小励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
名人青春短小励志故事:把一张纸卖到3万元
一张普通的A4复印纸,在我们的眼里,价格可谓微乎其微。可有人却将这样普通的纸,每张卖到了3万元。创造这个奇迹的,便是当今世界著名的超级创意纸艺大师彼得·卡罗森。
彼得·卡罗森出生于丹麦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对艺术表现出过人的天赋,尤其是剪纸。为了把自己的艺术天赋和创意才能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他对以前作品的载体——纸张进行观察后,决定打破常规,让平面的图案“活”起来,实现从2D到3D的转换。彼得相信,把普通白纸变成有立体感的艺术品是一个“有魔力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
对于纸艺作品的2D和3D关系的探索,彼得可谓下了不小的功夫。首先是作品的选材,他发现,A4纸是很有趣的创作材料,因为,它可以说是今天最平常、被消费最多的媒介,也承载了最多的信息,因此我们极少会注意到这张纸本身。他把所有附加于A4纸之上的信息完全去掉,从零开始用这张洁白的纸张创作。彼得认为,这样空白的纸,我们可以和这种纯自然的,没有任何附加累赘的想象联系起来,从而赋予它以完全不同的意义。加上白纸本身的特质使这些纸雕作品天生具有脆弱性,从而更强化了作品中悲剧性和浪漫性的主题。最终,彼得决定,所有作品均采用无酸的A4纸。
然后是内容的定位,如何将普通的白纸赋予丰富的内涵,是成功的关键。彼得最终决定,内容选取那些唯美、浪漫的事物,因为浪漫的事物一旦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展现出来,就会打破人们的惯性思维,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彼得说:“我的大多数纸艺作品都带有非现实性,我的那些作品是和童话、浪漫故事有关,比如,我的作品《不可攻陷的城堡》,灵感源自安徒生的童话《锡兵》,爱上芭蕾舞女孩的小小锡兵,住在一座纸做的城堡中。在我的其他作品中,也都是一些小小的梦想,在梦中,我的小人物们被他们所属于强悍的自然本质所威胁,或迷失其中。这样的作品,自然会打动他人。”
就这样,彼得在经过一番细心的准备后,凭着自己技高一筹的艺术天赋和超级创意,开始用胶水、手术刀和一张张普通的A4复印纸制作出包括骷髅、昆虫和建筑的各种惊人作品,每件艺术品从绘制草图、裁剪到折叠大约需要两周时间。这些普通的白纸经过彼得的加工后,一张价值几便士的纸变成一件售价高达2800英镑(约合3万元人民币)的艺术品,其价值一下子涨了几十万倍。
如今,彼得的作品已在世界各地多次展出。美国纽约佩里·鲁宾斯坦画廊和丹麦的哥本哈根博物馆均收藏了他的作品。彼得创造的奇迹,正如他的超级创意一样,只需打破常规,成功就会随之而来。
名人青春短小励志故事:做个靠谱的人
作者:何炅
那天,同事阿立送我到机场,托运行李的时候阿立问我为什么箱子没有锁,我说我一直不怎么托运,所以没准备。阿立说托运这么远,箱子里又有不少重要的东西,最好还是锁一下。我觉得有道理,就想去找找哪里有锁卖。阿立说等等,然后就东找西找,居然从背包里找出一套锁来!
我大吃一惊,谁会没事儿在包里带把锁呢?阿立淡淡地说:“备着呗,总有朋友需要的。”
我特别喜欢这种靠谱的人,也特别希望成为这种人。比如有人不小心划破了手指,正手忙脚乱的时候,如果谁能当即掏出一个创可贴来,立即就会赢得大家赞赏的目光。又比如有人指甲生了倒刺,能及时拿出指甲刀的那个人绝对是救命恩人了!
我在剧组遇见过这么一个神奇的人,她的名字叫徐若瑄。有一天,我眼睛里进了沙子,胡歌肚子疼,场工哥哥磕了膝盖,服装妹妹划破了手。徐若瑄镇定地给我眼药水,边帮我吹眼睛边顺手递给胡歌治肚子疼的药,然后拿跌打膏给场工,帮服装妹妹贴好创可贴。我们一组人就跟见到了大长今一样,正当我们对其崇拜不已的时候,只见徐若瑄拿出一盒巨大的唇油,开始优哉游哉地抹,接着又拿出一盒无菌包装的煎茶递给我,说:“从台湾背来的,还有两盒,你一盒我一盒,很好喝哦!”
这是一种很难得的境界。你如果去观察一下这些靠谱的人,就会发现他们并没有背着巨大的包,但他们就是有办法准确有效地准备好靠谱的东西,然后在需要的时候及时拿出来。这其中的分寸感很不好把握,我就曾经丢过人。因为立志要成为靠谱的人,我便准备了一个创可贴放在包里,想找到那种可以默默地递给人家急需品的很爽的感觉。之后就偷偷地在心里盼望有人能划个小伤口需要我一下,结果这样的事情就是不发生。
一两个月以后,当我差不多已经忘记了这档子事的时候,有一天,一个朋友受了小伤,我手忙脚乱地在包里翻了很久,终于在背包的角落里找到了那个寓意深远的创可贴,激动地呈上。伤员看了后便还给了我,说:“还是不要捂着好得比较快。”
我仔细一看手里的创可贴,因为“年代久远”,它早就皱得和咸菜没什么两样了。
生活绝对是门艺术。我认为,我们除了要成为有工作能力的人,也要学会成为有生活技巧的人,因为,这样的生活达人超级可爱!
名人青春短小励志故事:姜文的聪明
作者:冯小刚
有一位导演曾对我说这样一番话,让我出了一身冷汗。
他说:“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但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时是葡萄,到了最后还是葡萄。另外一些导演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电影得是酒,但没有酿造的过程。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的,也不是粮食酿成的,是化学兑出来的。”
他还说:“小刚,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
对我的电影,我听到过很多批评,大多都是围绕着“商业”两个字进行的。但上面这位导演的批评却略过了这些表面的现象,说出了问题的实质。这位导演名叫:姜文。
我给姜文拍过戏,《北京人在纽约》;他也给我拍过戏,《阳光灿烂的日子》。除此之外,我们很少来往,平均一年打不了一个电话。我是爱聊天的,但非常怵和姜文聊天。觉得跟他说话特别费劲,累,跟不上他,愣往上跟又很做作,掌握不了话语权,谈话显得非常被动。
电影对于姜文来说,是非常神圣的一件事,也是非常令他伤神的一件事。他认为应该由爱电影的人来从事这一职业。这种爱应该是非常单纯的,不顾一切的,不能掺杂别的东西的。对照这一标准,我总有一种不好意思的感觉,像做了对不起电影的事,把电影给庸俗化了。因为我基本上还处于把电影当饭吃,为了保住饭碗必须急中生智克敌制胜的档次上。
就像一场战争,不同的人都投身其中,大家也都很玩命,但巴顿那号的是从心里热爱战争,想法非常单纯,目的只有一个,在战争中成为最牛逼的胜利者;而加里森敢死队的哥儿几个,虽然打起仗来也很敬业,却个个心怀鬼胎留着后手。巴顿如果战败了,叫战犯,属于统战对象,能进政协;加里森敢死队那哥儿几个战败了,就拉出去枪毙了。
姜文经常使用的一个句子就是:你不能这样吧。每次我听到这样的句子,直接反应就是,我真的不能再这样了。事后又再问自己:我哪样了?久而久之,我对他萌生了一个愿望,迫切地想听到他能在所有的聪明智慧都用上了的时候,说一声:我错了。记得上个世纪我曾经险些抓住这样一个机会,但很可惜,事后被证明还是我错了。原想跟他抬杠,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从那以后,我也落下了一个毛病,凡是姜老师说的话就深信不疑,凡是姜老师做的事就拍手叫好。觉得他就不可能错。他太聪明了。
我的问题是怎样才能达到好的标准,姜老师则不然,他的问题是如何能够节制他的才华。对于他来说,最大的敌人就是淤出来的聪明。尽管姜老师也有失误,但仍不能掩盖他对中国电影的帮助和贡献。过去、现在、将来,他无疑都是我最喜欢的中国导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