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中国梦的励志文章

开拓眼界,开阔包容的胸怀

开拓眼界,开阔包容的胸怀

有一位禅师有个爱抱怨的小徒弟,禅师为了帮助他领悟人生,于是,就叫他去市场买了一袋盐。吩咐他抓一把盐放进一杯水中,叫他饮一口。并问道:“味道如何啊?”

小徒弟往外一吐,说:“咸的发苦。”

然后,禅师把小徒弟带到一个湖边,叫他抓一把盐撒入水中,并叫他去尝尝湖水。“什么味道啊?”

“甘甜可口!”

“有咸味吗?”

“没有。”

于是禅师告诉小徒弟:“我们生命中的痛苦好比是盐,其咸淡取决于盛之的容器,你愿意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呢?”

所以当我们遇到负面的人、事、物,面对痛苦时,唯有开拓眼界,开阔包容的胸怀,将痛苦的盐投入一片湖水中吧,你尝到的将会是稀释后的甘甜。

想做好那只有一个字,忍.你能忍吗?

俗话不是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吗?如果你能忍那你就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

要做好那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我以前做到过,那里没有一个人不说我好的.但那也只有一时.并没有做到永久.因为人是不但变化的。

我觉得一个人不应该刻意的去扮演某一个角色,因为你的性格已经决定了你是怎样的人,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埸,只要你做事有原则,问心无愧,那你就会心胸开阔,就能包容一些不违反原则的事情。

总想着别人的长处优点,不看别人的短处缺点;总想着自己的短处缺点,不想自己的长处优点;对人宽容大度,对己严格要求,所谓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其实人对自己的亲人,总是很大度宽容的,是没有什么不可以原谅的,如果能把所有人都当成自己的亲人来对待,我们还会看别人不顺眼吗?

佛家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一切男人为我父,一切女人为我母。对待一切人都能像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样,心胸不就开阔了吗?所以,做人要拓开心量,对所有人敞开胸怀,放下心中“小我”,只有天下苍生之“大我”。人与整个宇宙是一体的,人难道会容不下自己的手脚吗?难道会跟自己的身体讨价还价吗?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处理社会关系其实很简单的:

你只要摆好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身份,恰当的伴好自己的角色,将心比心,宽容待人;大事韬光养晦,小事不卑不亢就可以了。

“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这句名言无疑道出了宽容的本质。宽容是一个人胸襟广阔的表现,是一种巨大的人格魅力的体现。

宽容与心胸豁达、自信乐观相近,与斤斤计较、睚眦必报不容。宽容是待人处世的一种原则,它是建立在充分相信自己、相信他人的基础之上,是以爱和真诚为前提的。宽容是成就大业者的表现,小器之徒则与之无缘。

大道理人人懂,却未必人人做得到。古往今来,无论是伟人还是凡人,大抵如此。笔者想就几则我国历史上颇为著名的事例对此做些阐述论证。

曹操是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从历史角度看,曹操以善于用人而著称,他提出的“唯才是举”政策,在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并得到大多数治史者的首肯。然考察曹操一生,其刚愎自用、嫉贤妒能、杀害贤士之事,于史也屡见不鲜,事实上他并没有真正做到“唯才是举”。因而,如何看待曹操用人政策,需要有一个正确把握和理智判断的态度。

相比袁绍来说,曹操的用人思想与做法,还是有天壤之别、立判高下的不同。我们知道,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是曹操真正确立霸主地位的一次战役,而对于袁绍来说,却是至死难忘的成败转折点。经此一战,袁绍拱手让出了北方霸权,这位曾经横扫河北、称雄一时的大军阀,就此从中国历史舞台上消失。本来,袁绍是完全有机会赢取这场胜利的,甚至可以进而夺取中原,“挟天子以令诸侯”。那么袁绍究竟输在哪里?

以历史眼光看,袁绍主要是输在了用人上。陈寿在《三国志》有一段总结:第一点,战胜袁绍是曹操一生中最重要的成功;第二点,曹操为什么能够战胜袁绍呢?两个原因,第一是曹操精于谋略,第二是曹操善于用人。可见用人之道对于曹操来说是多么地重要。其实所谓用人之道,无非两条,一是用什么人,二是怎么用。

据史料记载,在官渡之战前,孔融觉得袁绍有田丰、许攸一干能人,不能和他斗。曹操的谋臣荀彧却说,田丰许攸一干人等,都是些缺点很突出的人,将来还会内斗。因为“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

袁绍的手下,当真如此不堪吗?当然不是。荀彧曾在袁绍手下混过,老同事们如此不堪,真正的原因,他自然知道:不是田丰他们的错,而是袁绍的错。早在曹操还没消灭吕布、张绣的时候,面对袁绍的挑衅和曹操的苦恼,荀彧就指出曹操与袁绍用人的水准不同----袁绍“外宽而内忌”,曹操“明达不拘”。

曹操的另一大谋臣郭嘉也曾在袁绍那里混过,没多久就走了。为什么要走,他对袁绍的手下辛评、郭图说:袁绍这个人不知道该怎么用人。郭嘉认为袁绍“外宽内忌”,曹操“外易简而内机明”。

荀彧和郭嘉对袁绍的评价大致相同:外表宽容,其实刻薄。但对曹操的评价就很有意思了。郭嘉说曹操“外易简而内机明”呢?这个“机明”与袁绍的“内忌”有区别吗?

我的理解是,袁绍礼贤下士,那是玩虚的,玩的是公子哥儿、大名士们的派头。袁绍凭借他“四世三公”的优势,其实就是家族的优势,结交了很多的人,做出一副折节下士、礼贤下士的样子,却仅仅是做秀演戏、沽名钓誉、装点门面、自鸣得意。而曹操也并非就真正“不忌”,而是一方面不屑做表面功夫,另一方面深知要让人家卖命,就得给点实在的,就得包容他一点。

若要说荀彧、郭嘉和许攸这三个人,曾经都是袁绍的人,都是有问题的。许攸不仅有经济问题。他是袁绍的老朋友,临阵倒戈,卖主卖友,不讲信义啊。但曹操听说许攸叛逃过来了,高兴得光着脚“热烈欢迎”;听了许攸“火烧乌巢”的妙计,手下的人大多表示怀疑——也许是怀疑许攸的为人吧,曹操却言听计从。

郭嘉呢,曾被为人正派的陈群多次在公开场合批评“行为不检点”。他却依然故我。不仅有缺点,还“抗拒改造”。可曹操不管,还更加看重他。下属有缺点,不另眼相看也就是了,为什么还要更加看重他?曹操这一招,有点假,但很管用。

荀彧的问题更严重:政治问题,准确地说,是立场问题。汉献帝想通过自己的老丈人伏完联络一帮人对付曹操。荀彧知道这事,没有及时报告。曹操听说后很生气,但表面上没有深究。

曹操再宽容,也不会容许下属“心怀汉室”。那不是容,是忍,是让,是“外易简而内机明”——荀彧有用。不信你看,对那些不能为他所用的“汉室忠臣”,只要参与“谋反”、哪怕是“疑似谋反”,他说杀就杀。

对下属宽容,经常被认为是管理者胸襟开阔、气量宏大的表现。但像曹操这样一个以疑心重出了名的人,他宽容人,似乎不是胸襟开阔、气量宏大,而是“机明”。就你一个太监的养孙,还对人家挑三拣四的,谁还跟着你玩命?要用好那些一身毛病的人才,气量可以不大,一定要装作很大;境界可以不高,待遇一定要高。宽容下属,不是为了赢得美誉,而是为了实用。不宽?不行!

不管怎么说,曹操的用人之道,还是很值得借鉴的。比如,即使在贬曹倾向明显的《三国演义》中,也有多处反映曹操的宽容大度。书中第三十回描述官渡之战,曹操打败势力强大的袁绍以后,缴获大量的战利品,他将金银缎匹赏给军士,同时在图书中搜出书信一束,都是曹操部暗通袁绍的信件。曹操左右亲信主张将写信暗通袁绍的人全部处死。可曹操却下令将这些信件全部焚毁,不追究任何人的过失,说:“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曹操认为,在当时情况下,这些人想某个好出路,是可以理解的。那些曾想叛曹投袁的将士,闻讯后对曹操感恩不尽,从此誓死为曹操效力。试问曹操如果没有及时宽容那些有二心的将士们,哪还会有后来他势如破竹的攻战南下呢?

因为宽容,曹操装糊涂,既表现了大度,又收买了人心。而袁绍只知端架子、摆谱子、玩权术、耍计谋,结果流失了许多人才,得罪了众多能人,失江山是迟早的事。

由此可见,宽容就广义看,它是一种深厚的修行与涵养,是一种忘我忘俗的境界。宽容也讲原则,宽容也讲艺术。宽容并非一味委曲求全,迁就忍让。宽容是消除隔阂、误解的良药,是化解矛盾积怨的法宝,是融洽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就狭义理解,它又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哲学,没有胸襟无以成就伟业,没有雅量无以集结力量共同奋斗。

在我们人生道路中,难免会磕磕碰碰,有许多矛盾可能是在无意间产生的摩擦,以宽容心相待,以宽厚态相处,就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宽容的心才能赢得天长地久的友谊……

鲁迅先生说过:“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但愿在我们的实际交往中,少一些怨恨,多一点谅解;少一些嫉妒,多一些包容;少一些提防,多一些真诚。

曹操比袁绍“宽容”成就了他霸主伟业,确实能给我们许多启示。

开拓眼界,开阔包容的胸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