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幽王击鼓》翻译
原文
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葆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大说而笑。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 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注释
①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 ②近戎人:接近西戎人。戎,西戎,西方的少数民族。 ③为高葆于王路:在大路上修建碉堡。为,修建;葆,同堡;王路,大路。 ④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 ⑤即:如果 ⑥当:同尝,曾经。 ⑦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⑧幽王:西周末代君主,因身前昏庸,死后被谥为“幽” ⑨说:同“悦”,高兴
译文
周朝定都丰、镐,接近西戎人。(所以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相告,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侵入,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马全都来到,褒姒非常高兴,对着情景感到欢喜。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几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而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人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
周宅丰、镐,近戎人。幽王与诸侯约:为高葆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褒姒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皆数至而无寇。
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天义》)
周朝定都酆、镐,接近西戎人。(于是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官道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敲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互相告知,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侵入,幽王击鼓(传递消息),诸侯的兵马都来了。人声和马的嘶鸣声鼎沸,褒姒看见这景象对其感到非常高兴。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多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但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所耻笑。
周朝定都丰、镐,接近西戎人。(所以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相告,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侵入,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马全都来到,褒姒非常高兴,对着情景感到欢喜。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几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而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人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原文
周宅酆、镐,近戎人。与诸侯约,为葆于王路,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大说而笑。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至。 其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之下,为天下笑。
注释
①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 ②近戎人:接近西戎人。戎,西戎,西方的少数民族。 ③为高葆于王路:在大路上修建碉堡。为,修建;葆,同堡;王路,大路。 ④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 ⑤即:如果 ⑥当:同尝,曾经。 ⑦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⑧幽王:西周末代君主,因身前昏庸,死后被谥为“幽” ⑨说:同“悦”,高兴
人耻笑。
周朝定都丰、镐,接近西戎人。(所以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大路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相告,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侵入,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马全都来到,褒姒非常高兴,对着情景感到欢喜。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几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而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人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
求文言文翻译《烽火戏诸侯》
译文:周王朝定朝于酆、镐,与戎人相近。周幽王与诸侯约定:筑碉堡在官道上,远近都可以听见,如果戎寇入侵,就击鼓相互传报消息,诸侯的兵都来到都城救天子。戎寇曾经入侵,周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都来了,褒姒就十分开心的大笑。周幽王想看到褒姒的笑,于是数次击鼓,诸侯的兵也数次来到却没看见戎寇。等到后来戎寇真的入侵,周幽王击鼓,诸侯的兵却不来了,周幽王就死在骊山脚下,被天下笑话。 ================你这个是《吕氏春秋>里的烽火戏诸侯平常翻译多半是《史记》里的烽火戏诸侯===============《史记》里的烽火戏诸侯: 襃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襃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 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徵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襃姒,尽取周赂而去。
幽王击鼓翻译
周朝定都酆、镐,接近西戎人。(于是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官道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敲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互相告知,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侵入,幽王击鼓(传递消息),诸侯的兵马都来了。人声和马的嘶鸣声鼎沸,褒姒非常高兴。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多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而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
注释
1.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
2.近戎人:接近西戎人。戎,西戎,西方的少数民族。
3.为高葆于王路:在大路上修建碉堡。为,修建;葆,同堡;王路,大路。
4.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
5.即:如果
6.当:同尝,曾经。
7.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8.幽王:西周末代君主,因身前昏庸,死后被谥为“幽”。
9.说:通“悦”,高兴。
10.宅:居住,这里是“定都”的意思。
11.约:约定
12.尝:曾经
周朝定都酆、镐,接近西戎人。(于是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官道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敲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互相告知,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侵入,幽王击鼓(传递消息),诸侯的兵马都来了。人声和马的嘶鸣声鼎沸,褒姒非常高兴。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多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而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
注释
1.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
2.近戎人:接近西戎人。戎,西戎,西方的少数民族。
3.为高葆于王路:在大路上修建碉堡。为,修建;葆,同堡;王路,大路。
4.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
5.即:如果
6.当:同尝,曾经。
7.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8.幽王:西周末代君主,因身前昏庸,死后被谥为“幽”。
9.说:通“悦”,高兴。
10.宅:居住,这里是“定都”的意思。
11.约:约定
12.尝:曾经
启示
我们应该培养诚恳待人的良好品质。不要像幽王一样,戏弄别人最终没有好下场
原文
周宅①丰、镐②,近戎人。幽王与诸侯约:为高堡③于王路④,置鼓其上,远近相闻,即戎寇至,传鼓相告,诸侯之兵皆至救天子。 戎寇尝⑤至,幽王击鼓,诸侯之兵皆至。人喧马嘶,褒姒⑥大说,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皆数至而无寇。 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击鼓,诸侯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丽山⑦之下,为天下笑。
编辑本段译文
周朝定都酆、镐,接近西戎人。(于是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官道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敲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互相告知,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侵入,幽王击鼓(传递消息),诸侯的兵马都来了。人声和马的嘶鸣声鼎沸,褒姒非常高兴。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多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而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 注释 1.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 2.近戎人:接近西戎人。戎,西戎,西方的少数民族。 3.为高葆于王路:在大路上修建碉堡。为,修建;葆,同堡;王路,大路。 4.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 5.即:如果 6.当:同尝,曾经。 7.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8.幽王:西周末代君主,因身前昏庸,死后被谥为“幽”。 9.说:通“悦”,高兴。 10.宅:居住,这里是“定都”的意思。 11.约:约定 12.尝:曾经
周朝定都酆、镐,接近西戎人。(于是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官道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敲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互相告知,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侵入,幽王击鼓(传递消息),诸侯的兵马都来了。人声和马的嘶鸣声鼎沸,褒姒非常高兴。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多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而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
注释
1.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
2.近戎人:接近西戎人。戎,西戎,西方的少数民族。
3.为高葆于王路:在大路上修建碉堡。为,修建;葆,同堡;王路,大路。
4.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
5.即:如果
6.当:同尝,曾经。
7.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8.幽王:西周末代君主,因身前昏庸,死后被谥为“幽”。
9.说:通“悦”,高兴。
10.宅:居住,这里是“定都”的意思。
11.约:约定
12.尝:曾经
周朝定都酆、镐,接近西戎人。(于是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官道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敲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互相告知,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侵入,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马都来了。人声和马的嘶鸣声鼎沸,褒姒非常高兴。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多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而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
周朝定都酆、镐,接近西戎人。(于是周王就)与诸侯约定:在官道上修建碉堡,在(碉堡)上边摆放战鼓,(鼓敲响的时候)远近都能听到,假如戎人来到(丰镐),击鼓互相告知,诸侯的兵马都来救天子。 戎寇曾经侵入,幽王击鼓(传递消息),诸侯的兵马都来了。人声和马的嘶鸣声鼎沸,褒姒非常高兴。幽王想让褒姒笑起来,于是多次击鼓,诸侯的兵马几次来到而没有见到戎寇。 到了后来,戎寇真的到了,幽王击了鼓,(可是)诸侯的兵马没有到来,幽王死在骊山之下,被天下人耻笑.
注释
1.周宅丰、镐:西周的都城在丰、镐一带(今陕西长安县内)。
2.近戎人:接近西戎人。戎,西戎,西方的少数民族。
3.为高葆于王路:在大路上修建碉堡。为,修建;葆,同堡;王路,大路。
4.褒姒:周幽王的宠妃,后立为皇后。
5.即:如果
6.当:同尝,曾经。
7.骊山:今陕西临潼东。
8.幽王:西周末代君主,因身前昏庸,死后被谥为“幽”。
9.说:通“悦”,高兴。
10.宅:居住,这里是“定都”的意思。
11.约:约定
12.尝:曾经
击鼓戏民的寓意及翻译
一、寓意
在事关重大的事情上,千万玩不得儿戏。如果拿原则问题开玩笑,就会失信于民,招致大祸。击鼓戏民的把戏只能败坏信誉,玩这种游戏无异于自取败亡。并且要知错就改。
二、译文
楚厉王遇到紧急的情况就用击鼓来召集老百姓守城。(有一天,厉王)喝醉酒了,误拿起鼓槌击鼓,老百姓都大为惊慌,厉王派人去制止他们,厉王说:“我喝醉了酒就同大臣们开玩笑,误敲了鼓。”老百姓听了都回家了。
过了几个月,有紧急的情况,(厉王)击鼓发出警报,老百姓没有赶去守城,于是(厉王)更改了原先的命令重新申明报警信号,老百姓才相信他。
三、原文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
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扩展资料
故事背景
本篇文章选自战国末期·韩非子的《韩非子》。讲述了楚厉王醉酒击鼓失信于民的故事,楚厉王勇于承认自己“过击之也”的话和他“使人止之”、“更令明号”的行为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所以老百姓仍然相信他。
人物背景
楚厉王(不详―公元前741年),芈姓,熊氏,名眴,亦称楚蚡冒,楚霄敖长子,春秋时期楚国国君,公元前758年―公元前741年在位。
公元前758年,楚霄敖去世,熊眴继位,是为楚厉王(亦称楚蚡冒)。楚厉王在位时期,开疆拓土,征服陉隰,使楚国实力增强。公元前741年,楚厉王去世,谥号厉王。楚厉王死后,楚厉王之弟熊通杀楚厉王之子自立,是为楚武王。
击鼓戏民
楚厉王遇到了紧急的敌情,就击鼓把老百姓召集起来守城。有一天,厉王喝醉了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敲鼓。老百姓听到了鼓声,慌慌张张地赶去守城。厉王连忙派人去制止,并要派去的人转告说:“厉王喝醉酒,胡里胡涂地拿起鼓槌敲鼓动,同大家开玩笑的。”老百姓听了都回家了。
过了几个月,真的有敌人入侵,厉王击鼓发出警报,老百姓以为又是国王喝醉酒闹着玩的,因而就没有像上次那样赶去守城了。后来厉王更改了原先的命令,重新变更报警的信号,老百姓才相信。 。。。
【说明】这则寓言说明,不能拿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开玩笑,否则,必然会失信于民,给国家带来祸害。
幽王击鼓文言文
为博取褒姒的一笑
周幽王:中国西周末代君主。姬姓,名宫湦(湦一作涅、湼),周宣王之子。出生于周宣王三十三年(公元前795年,据干宝《搜神记》记载)。宣王四十六年(公元前782年)即位,以明年为元年。在位时,沉湎酒色,不理国事,各种社会矛盾急剧尖锐化,政局不稳,地震、旱灾屡次发生。幽王变本加厉地加重剥削,任用贪财好利善于逢迎的虢石父主持朝政,引起国人怨愤。又听信宠妃褒姒的谗言,废掉王后申后及太子宜臼(申后之子),立褒姒为后,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申后与宜臼逃回申国。为博取褒姒的一笑,幽王下令,宫内宫外人等,能让褒姒一笑者,赏赐一千两金子。有个叫虢石父的献上烽火戏诸侯的计策,在骊山上把烽火点了起来。有个叫郑伯友的大臣劝阻周幽王说,烽火台是为了战时救急用的,这个玩笑开不得。大王现在这样戏弄诸侯,失信于他们,如果到了真有急事时,诸侯又以为大王在戏弄他们,不派兵相救,那如何是好啊。周幽王不听。
因为周幽王已经失去了威信;
反映了周幽王是一个荒唐的黄帝
烽火戏诸侯古文翻译
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笑,用了各种办法,褒姒仍然不笑。周幽王想出点燃烽火台并锤鼓,烽火燃代表有寇来袭。诸侯看到烽火都派兵过来,
到了却发现没有贼寇,褒姒看这件这帮来过来笑了起来。幽王很高兴,于是又多次点燃烽火,诸侯后来都不相信了,都不过来。周幽王用虢石为国父,石父为人奸诈乖巧,善天阿谀奉承,贪图财利,周幽王却重用他。
周幽王为进一步讨褒姒欢心,又罔顾老祖宗的规矩,废黜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册封褒姒为后,褒姒生的儿子伯服为太子,并下令废去王后的父亲申侯的爵位,还准备出兵攻伐他。 申侯得到这个消息,先发制人,联合联合缯侯及西北夷族犬戎之兵,于公元前771年进攻镐京。
周幽王听到犬戎进攻的消息,惊慌失措,急忙命令烽火台点燃烽火。烽火倒是烧起来了,可是诸侯们因上次受了愚弄,这次都不再理会。
扩展资料:
赏析:
《东周列国志》里的文章通过丰富而生动的故事情节,既赞扬了从善如流、赏罚严明、胸怀大度的王侯和忠贞、有勇有谋的将相,也赞扬了那些见义勇为、机智果敢的豪侠,更塑造了一些昏聩、残暴、荒淫无耻的帝王、诸侯等统治者的丑恶形象,
对这些人的揭露与鞭挞自然而然地融入在情节的进展之中。本版节选的部分写的就是周幽王为博褒妃一笑,“烽火戏诸侯”的著名典故。
在这部分文字里,作者既暴露了王宫里的明争暗斗,也写出了褒妃的阴险毒辣和周幽王的昏庸无道,将历史上的一个最荒谬的事件的前因后果都描述出来,揭发了封建宫廷的腐败,预示了残暴荒淫的统治者最终必将众叛亲离,被唾弃万载的结果。
褒姒不爱笑,幽王为了让她笑,用了各种办法,褒姒仍然不笑。周幽王设置了烽火狼烟和大鼓,有敌人来侵犯就点燃烽火。周幽王为了让褒姒笑,点燃了烽火,诸侯见到烽火,全都赶来了,赶到之后,却不见有敌寇,褒姒看了果然哈哈大笑。幽王很高兴,因而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 周幽王任用虢(guó,国)石父做卿,在国中当政,国人都忿忿不平。石父为人奸诈乖巧,善天阿谀奉承,贪图财利,周幽王却重用他。幽王又废掉了申后和太子。申侯很气愤,联合缯(zēng,增)国、犬戎一起攻打幽王。幽王点燃烽火召集诸侯的救兵。诸侯们没有人再派救兵来。申侯就把幽王杀死在骊山脚下,俘虏了褒姒,把周的财宝都拿走才离去。
周朝有个周幽王,这是一个非常残暴而腐败的君主,他有个爱妃名叫褒姒,长得非常美丽,《东周列国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来形容褒姒:“目秀眉清,唇红齿白,发挽乌云,指排削玉,有如花如月之容,倾国倾城之貌。”褒妃虽然很美,但是“从未开颜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一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诸侯汗流浃背,狼狈不堪,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褒姒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伎重演。结果都城被西戎攻下,周幽王也被杀死了,从此西周灭亡了。
至今仍相传的“千金买笑”的故事就是从这儿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