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并回答
试译:1
宋国有个人得了块,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收。献玉的人说:我把玉石拿给玉工看,玉工认为是宝贝,所以我才献给您。子罕说:我把不贪心当成(我做人)的宝贝,你把玉石当成宝贝,如果你把玉石给了我,则咱们俩就都没了宝贝,不如个人还保有个人的宝贝。
1答: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子罕认为,做人不要有贪心这就是最大的宝贝,是一个人心中最宝贵的东西,而玉石不过是世俗的宝贝,如果他收了玉石,则表示贪欲占了上风,就会丢失他心中的宝贝:不贪。
试译:2
林之栋善于画兰花,喜好游玩,听说哪里有好兰花,一定要去找。有个樵夫告诉他:在深山的大沟中,经常闻到很多的兰花气味,但是其中林深草密,又有虎豹出没,没法去。林之栋就招募了一些壮士,拿着刀枪、火器,带足粮食,敲锣打鼓的进入深谷中,就像是跟劲敌打架一样。到了那里,见到兰花的叶子长达丈许,花大的像人的手掌。从此,所画的兰花越发神奇而多变化。
粗翻一下
宋人偶然得到一块玉,把它献给子罕,子罕不收。献玉者说:我已把它给鉴定玉的人看了,鉴定玉的人说这是宝贝,所以我才敢献给您。 子罕说:我以不贪心为宝,你们以为玉是宝,若把它给了我,那我们就都丢了宝,不如每个人留着自己的宝
林之栋擅长画兰花,并且好出游,每逢闻都有兰花的香气,就要大大寻找一番。樵夫告诉他,在一座山的山谷处,常能闻到兰花的香气,但杂草虎豹众多,不能去。于是林之栋招募了壮士,带着刀用火攻,他带着粮食,敲着金器走到深谷中,(若当劲敌者)此句不知如何翻。 到之后发现兰叶长有差不多一丈,花大得好像手掌。从这次之后,他所画的兰花有很大变化
很久不看古文了,忍不住乱翻下,大意应是对的
文言文不爱古玩阅读答案
不爱古玩
有一朝士家藏古鉴,自言能照二百里,将以献吕文穆公。公曰:“我面不及碟子大,安用照二百里之镜乎?”不用。
孙之翰,人与一砚,直三十千,云:“此石呵之则水流。”翰曰:“一日呵得一担水,只直三文钱,何须此重价!”
语似俗实达。推广此意,则一饱之需,何必八珍九鼎?七尺之躯,安用千门万户?
(选自《古今笑》)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安用照二百里之镜(怎么) B.直三十千(通“值”)
C.语似俗实达(通晓,含义深刻) D.一饱之需(全)
小题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例句:将以献吕文穆公
A.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B.必以分人 C.必为有窃疾矣 D.何陋之有
小题3:有人说文中吕文穆、孙之翰不识宝,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说说理由。(2分)
小题4:最后一节的议论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请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2分)不同意。吕文穆、孙之翰并非不懂古玩,不爱古玩,而是拒贿的一个借口。
小题1:(2分)例:人要学会节俭,不要铺张浪费,更不能被物欲左右。
小题1:D中“一”应是表数量。
小题1:B与例句都是“省略句式”。
小题1:只要观点明确,有理有据,文通句顺,书写认真即可。
小题1:学生提高对文本的理解能力,学会用原文理解和概括内容。
翻译文言文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刻成的小船,刻的应该是苏轼游览赤壁的情景。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推开窗子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然不满一寸,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窄的桃核雕刻成的。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小船从头到尾长约八分多一点,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苏、黄共阅一手卷:苏东坡、黄庭坚共同看一幅横幅的书画卷子。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那个人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原文】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①,友多闻,益
矣;友便辟②,友善柔(3),友便佞(4),损矣。”
【注释】
(1)谅:信。“谅”有时特指小信,如《卫灵公)篇说:"君子贞而不谅。"
“谅”与“贞”相对,指小信。但这里却泛指守信,无大信、小信的区别。
②便(pian)辟:诌媚逢迎,主要指举止行为方面。③善柔:假装和
善,当面一套,背后一套。(4)便佞:花言巧语,主要指言谈方面。
【译文】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
的人交朋友,与守信的人交朋友,与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是有
益的。与谄媚逢迎的人交朋友,与两面三刀的人交朋友,与花言
巧语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
【读解】
“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世界上恐怕找不出一个完全没有朋友的人吧?就连那飘流在
孤岛上的鲁滨逊,不也有一个土人“星期五”作朋友吗?
但是,朋友有好有坏,有真正知心,遇事愿为你两肋插刀的
朋友;也有虚情假意,遇事在你背后插刀子的朋友。
那么,到底哪些朋友好,哪些朋友坏呢?这是我们大家都时
常感到困惑,时常感到苦恼的一个问题。
那就仔细琢磨琢磨圣人的话吧,再回过头看看你身旁--
到底哪些是益友?哪些是损友?
“损友敬而远,益友亲而近。”
不用多说,你也知道该怎么办了罢。
第二句有错误.
【原文】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①,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
①亡:无。
【译文】
子夏说:“每天都能懂得以前不懂的知识,每月都能不忘掉已
经学会的东西,这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读解】
“日知其所亡”是知新;“月无忘其所能”是温故。两方面结
合起来,正好是孔子“温故而知新”(《为政》)的意思。
从心理状态上来说,“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又是孔子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的写照。
子夏手中所棒的,原本是圣人的“衣钵”,儒学可真是劝学之
学。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无论是从方法还是心态上来说,我们今天所宣传而要求于学
生们的,也还是与儒学的精神相通的吧!
“我以前居住在一个巷子里,隔壁有一家的媳妇和婆婆吵架了,因为婆婆发现家里不见了一块肉,认为是媳妇偷吃了,于是要赶媳妇出门,这个媳妇临走的时候和邻居们告别,邻居们都知道她是好人,婆婆冤枉她了,其中有一个人想了个办法,就对这个媳妇说,你慢慢走,我有办法让你婆婆出来把你追回家。然后,这个邻居就拿了一个束麻的火把,到这个恶婆婆家敲门,对恶婆婆说‘昨天我们家的两只狗不知从哪里叼来一块肉,抢来抢去,都得了重伤死掉了,我想借个火来把它们烧了’。恶婆婆一听明白了,原来肉是被狗偷了啊,自己错怪好媳妇了,果然马上去把媳妇追了回来。”
蒯通当时讲这个故事,意思是说,我和那个束缊请火的邻居一样,现在去请了名士来为宰相出力,并不是根本的法子,国君要真正有诚意,有好的环境来给这些名士,他们自己会主动来为国家出力的。
《汉书·蒯通传》:“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
用乱麻搓成引火物,持之向邻家讨火点燃。《汉书·蒯通传》:
“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於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韩诗外传》卷七亦有此说,“缊”作“蕴”。后用为求助于人之典。唐李德裕《积薪赋》:“时束缊以请火,访蓬茨於善邻。”缊,一本作“蕴”。亦省作“束缊”、“束蕴”。唐骆宾王《上瑕丘韦明府君启》:“是以临邛遣妇,寄束缊於齐邻;邯郸下客,效处囊於赵相。”宋林逋《和酬周寺丞》:“门横野水席凝尘,束缊谁能问乞邻?”亦用为不出儿媳之典。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译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译
打开窗来看,(两边)雕刻的栏杆可以互相望得到
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译
船从头到尾大约有八分多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那么高。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苏、黄共阅一手卷。
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译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这个人脸上很平静,好像在听茶水开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