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李燮传文言文翻译

石奢传文言文翻译

翻译: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为臣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

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刎颈而死。

西汉·司马迁《史记·石奢传》原文: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节选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石奢传》,《循吏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记叙了春秋战国时期五位贤良官吏的事迹。

五人中,四位国相一位法官,都是居高权重的社稷之臣。其中,孙叔敖与子产,仁厚爱民,善施教化,以政宽得人和,国泰而民安;公仪休、石奢、李离,皆清廉自正,严守法纪,当公私利益发生尖锐冲突时,甚至甘愿以身殉法,维护君主和纲纪的尊严。作者以缅怀与崇敬的心情写出他们的政绩和道德风范,也道出了作者倾心向往的理想的吏治蓝图。

司马迁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的《史记》既是一部历史巨作,又是一部文学名著,它代表了古代散文最高的成就。

司马迁之所以“忍辱求生”,以自己全部的生命和心血来创作《史记》是深受:源远流长的“世典周史”的光荣世系;其父司马谈的临终遗言;大汉强盛帝国的历史背景;李陵之祸的株连而遭受宫刑;聪明好学的先天条件;博览群书、漫游交往的自身行为等诸多外、内因条件影响的缘故。也正因此,《史记》创作自然而然成了司马迁的历史使命,成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石奢者,楚昭王相也。坚直廉正,无所阿避。行县,道有杀人者,相追之,乃其父也。纵其父而还自系焉。使人言之王曰:“杀人者,臣之父也。夫以父立政,不孝也;废法纵罪,非忠也;臣罪当死。”王曰:“追而不及,不当伏罪,子其治事矣。”石奢曰:“不私其父,非孝子也;不奉主法,非忠臣也。王赦其罪,上惠也;伏诛而死,臣职也。”遂不受令,自刎而死。

对应的翻译:

石奢,是楚昭王的国相,他为人刚强正直廉洁公正,既不阿谀逢迎,也不胆小避事。一次出行属县,恰逢途中有凶手杀人,他追捕凶犯,竟是自己的父亲。他放走父亲,归来便把自己囚禁起来。他派人告诉昭王说:“杀人凶犯,是我的父亲。若以惩治父亲来树立政绩,这是不孝;若废弃法度纵容犯罪,又是不忠;因此我该当死罪。”昭王说:“你追捕凶犯而没抓获,不该论罪伏法,你还是去治理国事吧。”石奢说:“不偏袒自己父亲,不是孝子;不遵守王法,不是忠臣。您赦免我的罪责,是主上的恩惠;服刑而死,则是为臣的职责。”于是石奢不听从楚王的命令,自杀而死。

李叔明传文言文翻译

摘自: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418912298.html

李叔明,字晋卿,是四川阆中新政人。本来姓鲜于,是世代的大家族。他的哥哥李仲通,字向,天宝末年当京兆尹、剑南节度使。兄弟二人都有学问,乐善好施。李叔明是科举考试明经科选拔出来的,当杨国忠的剑南判官。乾元年间,当了司勋员外郎,作为汉中王李瑀的副使出使回纥,回纥慢待李瑀,李叔明责备他们说:大国之间交好,让贤王出使。你们的可汗,是唐朝的女婿,居功自傲,合适吗?回纥可汗因此增加了礼节。回朝复命,升任司门郎中。

东都洛阳收复后,担任洛阳令,优待安抚难民,被称为能吏。升任商州刺史、上津转运使。升任京兆尹,长安有歌谣说:前任京兆尹名声赫赫,众人瞻望顺从,后任京兆尹和善,众人瞻望如故。很久以后,因病辞官,升任太子右庶子。崔旰扰乱成都,李叔明出任昂州刺史。崔旰入朝,李叔明即升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治所迁移到梓州。

大历末年,有人说李叔明本来姓严,从小父母双亡,寄养在外姓人家,冒充鲜于姓,请求恢复严姓。皇帝下诏许可。李叔明当初不知道,认为是丑化自己,上表给皇帝请求宗姓,列出属藉。代宗皇帝允许了。

建中初年,吐番袭击火井,抢掠龙州,攻陷了扶、文、远三个州。李叔明分派五名将领分路攻击,赶走了他们,因功加封检校户部尚书。梁崇义违抗命令,皇帝下令李叔明带兵出三峡,激战荆门,打败梁崇义的军队,襄州平定,升任检校尚书左仆射。德宗皇帝到兴元,他拿出家产帮助军队,把家里的布匹和钱全部献给皇宫,被皇帝加封太子太傅,封蓟国公。当初,东川经历战乱和士兵抢掠,乡村和城镇一片荒凉,李叔明治理了二十年,安抚百姓发展生产,百姓于是安定下来。后来回京都,因为有脚病,皇帝赐给他锦辇,下令太监抬着他上朝拜见,升任他做尚书右仆射。后来他年老请求退休,改任太子太傅退休。贞元三年,逝世,谥号襄。当初,李叔明与李仲通都当过京兆尹,又兼任御史中丞,并节制剑南,又与儿子李升都兼大夫,四川人推崇他们一家是名门。

李叔明向来厌恶道教和佛教的弊端,他上奏说:佛教是空寂无为,道教是清心寡欲。如今众人内心迷信这些表现在外面,让农民工人男男女女放弃工作回避劳役,所以农桑不兴,军费日益减少,国家和军队的财产受到损耗。我请求把本行政区寺庙分成三等,道观分成二等。上等寺庙留下僧人21人,上等道观留下道士14人,每降低一等,减少7人,都选择有德行的人留下,其余让他们还俗为民。德宗认为好,认为不只四川东川一个行政区,可以当成天下的法律,于是下令尚书省讨论。都官员外郎彭偃说:讲究王道的为政之道,改变人心为上,顺从人心为次,不改变不顺从为下。现在道士有名无实,世俗之人很少有人看重,扰乱政令较轻;僧人和尼姑贪图钱财,都是天下不法之徒,他们躲避劳役,为乱较大。现在李叔明的请求虽然好,但是没有改变人心,也不是顺从人心。天生众人,一定有一个职业;游手好闲吃白食,是王法所禁止的。所以贤良的人领受爵禄,不出色的上交租税,这是自古的常理。现在僧人、道士不耕田能吃饭,不织布能穿衣,一个僧人的衣食,一年无忧无虑需要三万,五个农夫不能达到。举一个僧人来计算天下,他们的费用不可计量。让我说僧人道士年纪未满五十岁,可以命令他们每年交绢四匹,尼姑和女道士交绢二匹,杂役与百姓相同;超过五十岁的免除。因为人五十岁后,欲望已经衰退,何况还有戒法检查他们的性情呢!刑部员外郎裴伯说:衣服,来自蚕桑;食物,来自农耕;男女,是繁衍后代。但是,如果两个宗教都禁止,国家又下令,从旁协助,是给外国提供了不经过法律反对中国礼义习俗的借口。古书上说:女人十四岁能做母亲,四十九岁断绝生理机能;男人十六岁能做父亲,六十四岁断绝生理机能。我请求僧人、道士一率限制年龄在六十四岁以上,尼姑和女道士年龄在四十九岁以上,允许终身出家,其余的都还俗,官府按人口分给土地。收取废弃的寺庙和道观为学校。讨论结果虽然上奏,没有实行。

李叔明的儿子李升,以少卿身份跟随德宗皇帝到梁州,李叔明严令他以死报国,所以李升有功,被提拔为禁军将军。贞元初年,改任太子詹事。因为郜国公主事件受牵连,被贬官任罗州别驾。

李叔明向来生活豪华侈奢,在四川聚集财产,扩建房舍扩大田产。他死后数年,子孙骄纵,财产败光。世上流言说家产多的人要以李叔明为鉴

史珪传 文言文翻译

史珪,河南洛阳人。青年时因为英勇善战获得军籍,宋太祖登上皇位,任命史珪为御马直队长,四次升职为马步副督军头兼大剑督指挥使。

太祖登上皇位之初,想详细知道宫廷外的事,命史珪广泛查访。史珪查访到几件事奏报皇上,经过验证都是事实,从此信任他,后来史珪渐渐作威作福。有百姓卖给官府的货物价格太高,史珪告他欺骗,应当法办,店铺没有不怨恨的。皇上听说这件事,因而下诏说:“古人把诉讼和买卖相依托的原因,大概是知道小民唯利是图,不可都绳之以法。况且先前的法令,未曾申明。如果因此使入受刑,不合治理之道。要禁止他们用高价买,应该明文规定,今后到集市上买官物,如果有胡乱增加物价欺骗官线的人,审讯得到实情,一并按破坏法律论处。在诏令颁布以前犯法的,都不追究。”从此史珪不再敢上奏。

当时德州刺史郭贵为邢州知州,园子监丞梁梦升为德州知州,郭贵在德州的家族亲人属吏,有很多作奸谋利,梁梦升绳之以法。郭贵平时与史珪友善,派人把这些事告诉史珪,企固除去梁梦升。史珪全部记在纸上,将等候时机上奏。一天,皇上说:“近来中央和地方任命的人,都得到合适人选。”珪急忙说:“如今的文臣,也未必都是好的。”于是伸手取出怀中所记的纸造呈上,说:“就像德州知州梁梦升欺负蔑视刺史郭贵,几乎置于死地。”皇上说:“这必定是刺史所做的事违法。梁梦升是清廉强干的官吏。”于是,把所记的纸交给中书说:“立即任命梁梦升为赞善大夫。”既而又说:“授他左赞善。”史珪因为诬陷不成,常常怏快不乐。

九年,史珪因泄露宫廷中的秘密犯罪,被贬出朝做光州刺史。光州饥荒,淮州、蔡州的百姓流亡到光州境内,史珪不等上报,就开始减价出售货物,保全活命的人很多,官吏百姓有几百人到朝廷请求立碑颂扬他的德行。太平兴国初年,任命他为扬、楚等九州巡检使。

四年,征伐太原,命令史珪与彭信军节度使刘遇攻城的北面。史珪跟随征伐幽州,因所领军队徘徊观望,责罚降授为定武行军司马。几个月后,召为右行将军、领平州刺史。监督疏浚惠民河,从尉氏到京城九十里长,几十天就完成,百姓都认为很便利。江、淮百姓曲谋首等几十上百人聚集做强盗,命令史珪率领龙猛骑兵五百人前去捕捉,全部抓获。六年,升为幽州刺史,保州知州、静戎军知等。呈上沿途可以自行处理的事十五件,都被采纳。

雍熙年间,史珪跟随曹彬征伐幽州,为压阵署,带领军队攻下涿州。军队撤退途中,去世,享年六十一岁。史珪有智谋,喜欢以甜言蜜语小恩小惠取信于人,所以他到的地方人们不忍他离去。

文言文《张宗琏传》的原文和翻译

原文:

张宗琏,字重器,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刑部主事,录囚广东。仁宗即位,擢左中允。会诏朝臣举所知,礼部郎中况钟以宗琏名上。帝问少傅杨士奇曰:“人皆举外吏,钟举京官,何也?”对曰:“宗琏贤,臣与侍读学士王直将举之,不意为钟所先耳。”帝喜,曰:“钟能知宗琏,亦贤矣。”由是知钟,而擢宗琏南京大理丞。宣德元年,诏遣吏部侍郎黄宗载等十五人出厘各省军籍,宗琏往福建。明年坐奏事忤旨,谪常州同知。朝遣御史李立理江南军籍,檄宗琏自随。立受黠军词,多逮平民实伍,宗琏数争之。立怒,宗琏辄卧地乞杖,曰“请代百姓死”,免株累甚众。初,宗琏使广东,务廉恕。至是见立暴横,心积不平,疽废背卒。常州民白衣送丧者千余人,为建祠君山。宗琏莅郡,不携妻子,病亟召医,室无灯烛。童子从外索取油一盂入,宗琏立却之,其清峻如此。

翻译:

张宗琏,字重器,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初为庶吉士,后授刑部主事,负责审察广东囚犯的罪状。仁宗即位,升左中允。皇帝令朝臣荐举所知贤才以备任用,礼部郎中况钟荐举宗琏。仁宗问少傅杨士奇:“别人都举荐外官,而钟举荐京官,何故?”士奇回答道:“宗琏是个贤才,臣与侍读学士王直正准备荐举,不料况钟先行一步。”帝高兴地说:“钟能知宗琏,也是个贤才。”于是提升宗琏为南京大理丞。宣德元年,朝廷令吏部侍郎黄宗载等十五人至各省订正军籍,宗琏被派往福建。第二年因奏事有违皇帝旨意,而贬为常州同知。朝廷遣御史李立去整理江南军籍,令宗琏随从。李立听信一些狡猾军人的话,多强制平民充实军队,宗琏多次反对,立怒,宗琏立即匍伏地下请求鞭打,愿代百姓而死,以免株连众人。宗琏原出使广东时,就十分廉洁,对人宽恕,现看到李立横暴,内心不平,激愤攻心,终于病逝。常州百姓千余人穿着白衣送葬,为他建祠于君山。张宗琏在常州为官,不带妻室儿女,病重请医时,室内连灯也没有。书童从外面要了一盂油来点灯,宗琏令他立即退还,其清贫如此。

张宗琏(1374年-1427年),字重器,江西吉水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永乐二年,其中进士二甲第五十五名,后累任至南京大理寺丞。后贬为常州同知。当时明廷派遣李立治理江南军籍,后擅自逮捕平民,张宗琏与之相争,使大量平民幸免。后因背部生疮而死,葬时有上千名常州百姓衣著白衣送葬。

原文:

张宗琏,字重器,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刑部主事,录囚广东。仁宗即位,擢左中允。会诏朝臣举所知,礼部郎中况钟以宗琏名上。帝问少傅杨士奇曰:“人皆举外吏,钟举京官,何也?”对曰:“宗琏贤,臣与侍读学士王直将举之,不意为钟所先耳。”帝喜,曰:“钟能知宗琏,亦贤矣。”由是知钟,而擢宗琏南京大理丞。宣德元年,诏遣吏部侍郎黄宗载等十五人出厘各省军籍,宗琏往福建。明年坐奏事忤旨,谪常州同知。朝遣御史李立理江南军籍,檄宗琏自随。立受黠军词,多逮平民实伍,宗琏数争之。立怒,宗琏辄卧地乞杖,曰“请代百姓死”,免株累甚众。初,宗琏使广东,务廉恕。至是见立暴横,心积不平,疽废背卒。常州民白衣送丧者千余人,为建祠君山。宗琏莅郡,不携妻子,病亟召医,室无灯烛。童子从外索取油一盂入,宗琏立却之,其清峻如此。

翻译:

张宗琏,字重器,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初为庶吉士,后授刑部主事,负责审察广东囚犯的罪状。仁宗即位,升左中允。皇帝令朝臣荐举所知贤才以备任用,礼部郎中况钟荐举宗琏。仁宗问少傅杨士奇:“别人都举荐外官,而钟举荐京官,何故?”士奇回答道:“宗琏是个贤才,臣与侍读学士王直正准备荐举,不料况钟先行一步。”帝高兴地说:“钟能知宗琏,也是个贤才。”于是提升宗琏为南京大理丞。

宣德元年,朝廷令吏部侍郎黄宗载等十五人至各省订正军籍,宗琏被派往福建。第二年因奏事有违皇帝旨意,而贬为常州同知。朝廷遣御史李立去整理江南军籍,令宗琏随从。李立听信一些狡猾军人的话,多强制平民充实军队,宗琏多次反对,立怒,宗琏立即匍伏地下请求鞭打,愿代百姓而死,以免株连众人。宗琏原出使广东时,就十分廉洁,对人宽恕,现看到李立横暴,内心不平,激愤攻心,终于病逝。常州百姓千余人穿着白衣送葬,为他建祠于君山。

张宗琏在常州为官,不带妻室儿女,病重请医时,室内连灯也没有。书童从外面要了一盂油来点灯,宗琏令他立即退还,其清贫如此。

张宗琏简介:张宗琏(1374年-1427年),字重器,江西吉水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永乐二年,其中进士二甲第五十五名,后累任至南京大理寺丞。后贬为常州同知。当时明廷派遣李立治理江南军籍,后擅自逮捕平民,张宗琏与之相争,使大量平民幸免。后因背部生疮而死,葬时有上千名常州百姓衣著白衣送葬。

韦世康传文言文翻译

括号内为译文:

韦世康,京兆杜陵人也,世为关右著姓。(韦世康,京兆杜陵人,韦家世世代代都是关内的大姓。)幼而沉敏,有器度。(世康小时即沉稳敏捷,有器度。)年十岁,州辟主簿。(十岁,州里任他为主簿。)在魏,弱冠为直寝,封汉安县公,尚周文帝女襄乐公主,授仪同三司。(在北魏,他二十岁左右,即在皇宫值班,封为汉安县公,娶周文帝之女襄乐公主,授为仪同三司。)后仕周,自典祠下大夫历沔、硖二州刺史。从武帝平齐,授司州总管长史。(后仕北周,从任典祠下大夫,历任沔州、硖州刺史。随周武帝平安北齐,授为司州总管长史。)于时东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绥抚之,士民胥悦。(那时东夏刚平定,百姓尚未安定下来,韦世康安抚他们,士民都很高兴。)岁馀,入为民部中大夫,进位上开府,转司会中大夫。(一年多后,回京任民部中大夫,升任上开府,转任司会中大夫。)

尉迥之作乱也,高祖忧之,谓世康曰:(尉迟迥造反时,担任北周丞相的隋高祖很担忧,对韦世康说:)“汾、绛旧是周、齐分界,因此乱阶,恐生摇动。 (“汾州、绛州过去是北周、北齐的分界线,那里发生暴乱,恐怕动摇国家。)今以委公,善为吾守。” (现在我把那里委托给你,请你好好给我守住。”)因授绛州刺史,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因此让他当绛州刺史,凭他的威望镇守,全境安宁。)

在任数年,有惠政,奏课连最,擢为礼部尚书。(他在任几年,有仁政惠风,赋税也连年交得最多,被提升为礼部尚书。)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世康清心寡欲,不慕权贵,未曾因自己地位、威望高而看不起他人。)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听说人家有长处,就像自己有那样高兴,也不显示人家的过失,以求取名誉。)寻进爵上庸郡公,加邑至二千五百户。(不久晋爵为上庸郡公,增加食邑到二千五百户。)其年转吏部尚书,馀官如故。(这年转任吏部尚书,其他官职依旧。)四年,丁母忧去职。(开皇四年(584),因母丧离职。)未期,起令视事。(不到一年,朝廷要他复职管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许。(世康坚决请求皇上下制让他退休,皇上不同意。)世康之在吏部,选用平允,请托不行。(世康在吏部时,选人任官公平,请求、托人之事行不通。)开皇七年,将事江南,议重方镇,拜襄州刺史。(开皇七年,将到江南任职,当时朝中议论,要重视方镇,于是授他襄州刺史。)坐事免。(因牵连他事被免官。)未几,授安州总管,寻迁为信州总管。(不久,授他为安州总管,后又迁任信州总管。)十三年,入朝,复拜吏部尚书。(开皇十三年,回京入朝,重授他为吏部尚书。)前后十余年间,多所进拔,朝廷称为廉平。(前后十几年间,他多有奖掖后进之事,朝廷称他廉洁、公平。)尝因休暇,谓子弟曰:(他曾在休闲时,对子弟们说:)“吾闻功遂身退,古人常道。 (“我听说,功成身退,这是古人的常道。)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 现在我年龄快到六十,我想辞去官职,回家闲居,你们认为怎样?”)子福嗣答曰:(他儿子韦福嗣回答说:)“大人澡身浴德,名立官成,盈满之诚,先哲所重。“(大人修身养德,名立官成,防止盈满的告诫,这是先哲所重视的。)欲追踪二疏,伏奉尊命。”( 您想学习二疏,那就按您的意思办吧。”)后因侍宴,世康再拜陈让曰:(后来因侍奉皇上饮宴,韦世康又请求辞职,他说:)“臣无尺寸之功,位亚台铉。(“我无尺寸之功,但地位却仅在宰相之下。)今犬马齿濆,不益明时,恐先朝露,无以塞责。(现在我已年老,对这个圣明的时代没有什么作用,恐怕先于朝露早早死去,无法对朝廷作交待。)愿乞骸骨,退避贤能。” (我想请求退休,以让贤士出头。”)上曰:(皇上说:)“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我日思夜想,求贤若渴,想和你共治天下,以求太平。)今之所请,深乖本望,纵令筋骨衰谢,犹屈公卧治一隅。”(你今天的请求,与我的本意完全不符。即使你筋骨衰老,我仍想委屈你,让你睡着治理一方。”)于是出拜荆州总管。(于是让他出京任荆州总管。)世康为政简静,百姓爱悦,合境无讼。(世康为政清静简单,老百姓很喜欢,全境均无诉讼。)十七年,卒于州,时年六十七。(开皇十七年,在荆州去世,时年六十七岁。)上闻而痛惜之,赠赙甚厚。(皇上听到消息,深感痛惜,赠送了很多财物。)赠大将军,谥曰文。(追赠大将军名号,谥号叫做“文”。)

韦世京兆杜陵人也,世为关右著姓。(韦世康,京兆杜陵人,韦家世世代代都是关内的大姓。)幼而沉敏,有器度。(世康小时即沉稳敏捷,有器度。)年十岁,州辟主簿。(十岁,州里任他为主簿。)在魏,弱冠为直寝,封汉安县公,尚周文帝女襄乐公主,授仪同三司。(在北魏,他二十岁左右,即在皇宫值班,封为汉安县公,娶周文帝之女襄乐公主,授为仪同三司。)后仕周,自典祠下大夫历沔、硖二州刺史。从武帝平齐,授司州总管长史。(后仕北周,从任典祠下大夫,历任沔州、硖州刺史。随周武帝平安北齐,授为司州总管长史。)于时东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绥抚之,士民胥悦。(那时东夏刚平定,百姓尚未安定下来,韦世康安抚他们,士民都很高兴。)岁馀,入为民部中大夫,进位上开府,转司会中大夫。(一年多后,回京任民部中大夫,升任上开府,转任司会中大夫。)

尉迥之作乱也,高祖忧之,谓世康曰:(尉迟迥造反时,担任北周丞相的隋高祖很担忧,对韦世康说:)“汾、绛旧是周、齐分界,因此乱阶,恐生摇动。 (“汾州、绛州过去是北周、北齐的分界线,那里发生暴乱,恐怕动摇国家。)今以委公,善为吾守。” (现在我把那里委托给你,请你好好给我守住。”)因授绛州刺史,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因此让他当绛州刺史,凭他的威望镇守,全境安宁。)

在任数年,有惠政,奏课连最,擢为礼部尚书。(他在任几年,有仁政惠风,赋税也连年交得最多,被提升为礼部尚书。)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物。(世康清心寡欲,不慕权贵,未曾因自己地位、威望高而看不起他人。)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听说人家有长处,就像自己有那样高兴,也不显示人家的过失,以求取名誉。)寻进爵上庸郡公,加邑至二千五百户。(不久晋爵为上庸郡公,增加食邑到二千五百户。)其年转吏部尚书,馀官如故。(这年转任吏部尚书,其他官职依旧。)四年,丁母忧去职。(开皇四年(584),因母丧离职。)未期,起令视事。(不到一年,朝廷要他复职管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许。(世康坚决请求皇上下制让他退休,皇上不同意。)世康之在吏部,选用平允,请托不行。(世康在吏部时,选人任官公平,请求、托人之事行不通。)开皇七年,将事江南,议重方镇,拜襄州刺史。(开皇七年,将到江南任职,当时朝中议论,要重视方镇,于是授他襄州刺史。)坐事免。(因牵连他事被免官。)未几,授安州总管,寻迁为信州总管。(不久,授他为安州总管,后又迁任信州总管。)十三年,入朝,复拜吏部尚书。(开皇十三年,回京入朝,重授他为吏部尚书。)前后十余年间,多所进拔,朝廷称为廉平。(前后十几年间,他多有奖掖后进之事,朝廷称他廉洁、公平。)尝因休暇,谓子弟曰:(他曾在休闲时,对子弟们说:)“吾闻功遂身退,古人常道。 (“我听说,功成身退,这是古人的常道。)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 现在我年龄快到六十,我想辞去官职,回家闲居,你们认为怎样?”)子福嗣答曰:(他儿子韦福嗣回答说:)“大人澡身浴德,名立官成,盈满之诚,先哲所重。“(大人修身养德,名立官成,防止盈满的告诫,这是先哲所重视的。)欲追踪二疏,伏奉尊命。”( 您想学习二疏,那就按您的意思办吧。”)后因侍宴,世康再拜陈让曰:(后来因侍奉皇上饮宴,韦世康又请求辞职,他说:)“臣无尺寸之功,位亚台铉。(“我无尺寸之功,但地位却仅在宰相之下。)今犬马齿濆,不益明时,恐先朝露,无以塞责。(现在我已年老,对这个圣明的时代没有什么作用,恐怕先于朝露早早死去,无法对朝廷作交待。)愿乞骸骨,退避贤能。” (我想请求退休,以让贤士出头。”)上曰:(皇上说:)“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我日思夜想,求贤若渴,想和你共治天下,以求太平。)今之所请,深乖本望,纵令筋骨衰谢,犹屈公卧治一隅。”(你今天的请求,与我的本意完全不符。即使你筋骨衰老,我仍想委屈你,让你睡着治理一方。”)于是出拜荆州总管。(于是让他出京任荆州总管。)世康为政简静,百姓爱悦,合境无讼。(世康为政清静简单,老百姓很喜欢,全境均无诉讼。)十七年,卒于州,时年六十七。(开皇十七年,在荆州去世,时年六十七岁。)上闻而痛惜之,赠赙甚厚。(皇上听到消息,深感痛惜,赠送了很多财物。)赠大将军,谥曰文。(追赠大将军名号,谥号叫做“文”。)

韦世康兆杜陵人也,世为关右著姓。韦世康,京兆杜陵人,韦家世世代代都是关内的大姓。幼而沉敏,有器度。世康小时即沉稳敏捷,有器度。年十岁, 州辟主簿。十岁,州里任他为主簿。在魏,弱冠为直寝①,封汉安县公,尚周文帝女襄乐公主,授仪同三司。在北魏,他二十岁左右,即在皇宫值班,封为汉安县 公,娶周文帝之女襄乐公主,授为仪同三司。后仕周,自典祠下大夫历沔、硖二州刺史。从武帝平齐,授司州总管长史。后仕北周,从任典祠下大夫,历任沔州、硖 州刺史。随周武帝平安北齐,授为司州总管长史。于时东夏初定,百姓未安,世康绥抚之,士民胥悦。那时东夏刚平定,百姓尚未安定下来,韦世康安抚他们,士民 都很高兴。岁馀,入为民部中大夫,进位上开府,转司会中大夫。一年多后,回京任民部中大夫,升任上开府,转任司会中大夫。

尉迥之作乱也,高祖忧之,谓世康曰:尉迟迥造反时,担任北周丞相的隋高祖很担忧,对韦世康说:“汾、绛旧是周、齐分界,因此乱阶,恐生摇动。 “汾州、绛州过去是北周、北齐的分界线,那里发生暴乱,恐怕动摇国家。今以委公,善为吾守。” 现在我把那里委托给你,请你好好给我守住。”因授绛州刺史,以雅望镇之,阖境清肃。因此让他当绛州刺史,凭他的威望镇守,全境安宁。

在任数年,有惠政,奏课连最,擢为礼部尚书。他在任几年,有仁政惠风,赋税也连年交得最多,被提升为礼部尚书。世康寡嗜欲,不慕贵势,未尝以位望矜 物。世康清心寡欲,不慕权贵,未曾因自己地位、威望高而看不起他人。闻人之善,若己有之,亦不显人过咎,以求名誉。听说人家有长处,就像自己有那样高兴, 也不显示人家的过失,以求取名誉。寻进爵上庸郡公,加邑至二千五百户。不久晋爵为上庸郡公,增加食邑到二千五百户。其年转吏部尚书,馀官如故。这年转任吏 部尚书,其他官职依旧。四年,丁母忧去职。开皇四年(584),因母丧离职。未期,起令视事。不到一年,朝廷要他复职管事。世康固请,乞终私制,上不许。 世康坚决请求皇上下制让他退休,皇上不同意。世康之在吏部,选用平允,请托不行。世康在吏部时,选人任官公平,请求、托人之事行不通。开皇七年,将事江 南,议重方镇,拜襄州刺史。开皇七年,将到江南任职,当时朝中议论,要重视方镇,于是授他襄州刺史。坐事免。因牵连他事被免官。未几,授安州总管,寻迁为 信州总管。不久,授他为安州总管,后又迁任信州总管。十三年,入朝,复拜吏部尚书。开皇十三年,回京入朝,重授他为吏部尚书。前后十余年间,多所进拔,朝 廷称为廉平。前后十几年间,他多有奖掖后进之事,朝廷称他廉洁、公平。尝因休暇,谓子弟曰:他曾在休闲时,对子弟们说:“吾闻功遂身退,古人常道。 “我听说,功成身退,这是古人的常道。今年将耳顺,志在悬车,汝辈以为云何?” 现在我年龄快到六十,我想辞去官职,回家闲居,你们认为怎样?”子福嗣答曰:他儿子韦福嗣回答说:“大人澡身浴德,名立官成,盈满之诚,先哲所重。“大人 修身养德,名立官成,防止盈满的告诫,这是先哲所重视的。欲追踪二疏②,伏奉尊命。” 您想学习二疏,那就按您的意思办吧。”后因侍宴,世康再拜陈让曰:后来因侍奉皇上饮宴,韦世康又请求辞职,他说:““臣无尺寸之功,位亚台铉③。我无尺寸 之功,但地位却仅在宰相之下。今犬马齿濆,不益明时,恐先朝露,无以塞责。现在我已年老,对这个圣明的时代没有什么作用,恐怕先于朝露早早死去,无法对朝 廷作交待。愿乞骸骨,退避贤能。” 我想请求退休,以让贤士出头。”上曰:皇上说:““朕夙夜庶几,求贤若渴,冀与公共治天下,以致太平。我日思夜想,求贤若渴,想和你共治天下,以求太平。 今之所请,深乖本望,纵令筋骨衰谢,犹屈公卧治一隅。”你今天的请求,与我的本意完全不符。即使你筋骨衰老,我仍想委屈你,让你睡着治理一方。”于是出拜 荆州总管。于是让他出京任荆州总管。世康为政简静,百姓爱悦,合境无讼。世康为政清静简单,老百姓很喜欢,全境均无诉讼。十七年,卒于州,时年六十七。开 皇十七年,在荆州去世,时年六十七岁。上闻而痛惜之,赠赙甚厚。皇上听到消息,深感痛惜,赠送了很多财物。赠大将军,谥曰文。追赠大将军名号,谥号叫做 “文”。

(节选自《隋书•韦世康传》,有删改)

注①直寝:在皇宫值班。②二疏:指汉朝两位主动辞官的叔侄疏广与疏受。③台铉:宰辅重臣。

文言文《张宗琏传》的原文与翻译

原文:

张宗琏,字重器,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刑部主事,录囚广东。仁宗即位,擢左中允。会诏朝臣举所知,礼部郎中况钟以宗琏名上。帝问少傅杨士奇曰:“人皆举外吏,钟举京官,何也?”对曰:“宗琏贤,臣与侍读学士王直将举之,不意为钟所先耳。”帝喜,曰:“钟能知宗琏,亦贤矣。”由是知钟,而擢宗琏南京大理丞。宣德元年,诏遣吏部侍郎黄宗载等十五人出厘各省军籍,宗琏往福建。明年坐奏事忤旨,谪常州同知。朝遣御史李立理江南军籍,檄宗琏自随。立受黠军词,多逮平民实伍,宗琏数争之。立怒,宗琏辄卧地乞杖,曰“请代百姓死”,免株累甚众。初,宗琏使广东,务廉恕。至是见立暴横,心积不平,疽废背卒。常州民白衣送丧者千余人,为建祠君山。宗琏莅郡,不携妻子,病亟召医,室无灯烛。童子从外索取油一盂入,宗琏立却之,其清峻如此。

翻译:

张宗琏,字重器,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初为庶吉士,后授刑部主事,负责审察广东囚犯的罪状。仁宗即位,升左中允。皇帝令朝臣荐举所知贤才以备任用,礼部郎中况钟荐举宗琏。仁宗问少傅杨士奇:“别人都举荐外官,而钟举荐京官,何故?”士奇回答道:“宗琏是个贤才,臣与侍读学士王直正准备荐举,不料况钟先行一步。”帝高兴地说:“钟能知宗琏,也是个贤才。”于是提升宗琏为南京大理丞。

宣德元年,朝廷令吏部侍郎黄宗载等十五人至各省订正军籍,宗琏被派往福建。第二年因奏事有违皇帝旨意,而贬为常州同知。朝廷遣御史李立去整理江南军籍,令宗琏随从。李立听信一些狡猾军人的话,多强制平民充实军队,宗琏多次反对,立怒,宗琏立即匍伏地下请求鞭打,愿代百姓而死,以免株连众人。宗琏原出使广东时,就十分廉洁,对人宽恕,现看到李立横暴,内心不平,激愤攻心,终于病逝。常州百姓千余人穿着白衣送葬,为他建祠于君山。

张宗琏在常州为官,不带妻室儿女,病重请医时,室内连灯也没有。书童从外面要了一盂油来点灯,宗琏令他立即退还,其清贫如此。

张宗琏简介:

张宗琏(1374年-1427年),字重器,江西吉水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永乐二年,其中进士二甲第五十五名,后累任至南京大理寺丞。后贬为常州同知。当时明廷派遣李立治理江南军籍,后擅自逮捕平民,张宗琏与之相争,使大量平民幸免。后因背部生疮而死,葬时有上千名常州百姓衣著白衣送葬。

原文:

张宗琏,字重器,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改庶吉士,授刑部主事,录囚广东。仁宗即位,擢左中允。会诏朝臣举所知,礼部郎中况钟以宗琏名上。帝问少傅杨士奇曰:“人皆举外吏,钟举京官,何也?”对曰:“宗琏贤,臣与侍读学士王直将举之,不意为钟所先耳。”帝喜,曰:“钟能知宗琏,亦贤矣。”由是知钟,而擢宗琏南京大理丞。宣德元年,诏遣吏部侍郎黄宗载等十五人出厘各省军籍,宗琏往福建。明年坐奏事忤旨,谪常州同知。朝遣御史李立理江南军籍,檄宗琏自随。立受黠军词,多逮平民实伍,宗琏数争之。立怒,宗琏辄卧地乞杖,曰“请代百姓死”,免株累甚众。初,宗琏使广东,务廉恕。至是见立暴横,心积不平,疽废背卒。常州民白衣送丧者千余人,为建祠君山。宗琏莅郡,不携妻子,病亟召医,室无灯烛。童子从外索取油一盂入,宗琏立却之,其清峻如此。

翻译:

张宗琏,字重器,吉水人。永乐二年进士,初为庶吉士,后授刑部主事,负责审察广东囚犯的罪状。仁宗即位,升左中允。皇帝令朝臣荐举所知贤才以备任用,礼部郎中况钟荐举宗琏。仁宗问少傅杨士奇:“别人都举荐外官,而钟举荐京官,何故?”士奇回答道:“宗琏是个贤才,臣与侍读学士王直正准备荐举,不料况钟先行一步。”帝高兴地说:“钟能知宗琏,也是个贤才。”于是提升宗琏为南京大理丞。

宣德元年,朝廷令吏部侍郎黄宗载等十五人至各省订正军籍,宗琏被派往福建。第二年因奏事有违皇帝旨意,而贬为常州同知。朝廷遣御史李立去整理江南军籍,令宗琏随从。李立听信一些狡猾军人的话,多强制平民充实军队,宗琏多次反对,立怒,宗琏立即匍伏地下请求鞭打,愿代百姓而死,以免株连众人。宗琏原出使广东时,就十分廉洁,对人宽恕,现看到李立横暴,内心不平,激愤攻心,终于病逝。常州百姓千余人穿着白衣送葬,为他建祠于君山。

张宗琏在常州为官,不带妻室儿女,病重请医时,室内连灯也没有。书童从外面要了一盂油来点灯,宗琏令他立即退还,其清贫如此。

张宗琏简介:张宗琏(1374年-1427年),字重器,江西吉水人。明朝政治人物、进士。永乐二年,其中进士二甲第五十五名,后累任至南京大理寺丞。后贬为常州同知。当时明廷派遣李立治理江南军籍,后擅自逮捕平民,张宗琏与之相争,使大量平民幸免。后因背部生疮而死,葬时有上千名常州百姓衣著白衣送葬。

李燮传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