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用管仲文言文
桓公自莒反于齐,使鲍叔为宰,辞曰:“臣,君之庸臣也,君加惠于臣,使不冻馁,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君若宥而反之,夫犹是也。”桓公曰:“若何?”鲍子对曰:“请诸鲁。”桓公曰:“施伯,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故请之。’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也。夫管子,天下之才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请生之。”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齐使受之而退。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齐桓公求管仲①
【原文】
桓公自莒反于齐②,使鲍叔为宰③,辞④曰:“臣,君之庸⑤臣也,君加惠⑥于臣,使不冻馁⑦,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⑧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⑨,弗若⑩也;治国家不失其柄⑾,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⑿,弗若也;执枹鼓⒀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⒁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⒂。”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⒃;君若宥而反之⒄,夫犹是⒅也。”桓公曰:“若何⒆?”鲍子对曰:“请诸鲁⒇。”桓公曰:“施伯21,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22?”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23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24,故请之。’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25也。夫26管子,天下之才27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28,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29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30,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31,请生之32。”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齐使受之而退。
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注释】
①本文选自《国语·齐语》。齐桓公,名小白,前685—前643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有名的政治家,辅助齐桓公成霸业。
②〔自莒(jǔ)反于齐〕从莒回到齐国。这句话的背景是,齐襄公(桓公之兄)做国君时期,国内混乱,鲍叔辅佐小白逃到莒国(在现在山东省南部)。后来襄公被公孙无知杀了,公孙无知作了国君。不久公孙无知也被杀,小白和公子纠争作齐君。管仲辅佐公子纠,曾带兵截击小白,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逃回齐国,作了国君。莒:春秋时诸侯国,今山东莒县。
③〔使鲍叔为宰〕让鲍叔做太宰。鲍叔,姓鲍,名叔牙,齐国大夫。宰,太宰,相当于宰相。
④〔辞〕谢绝。这里省去主语“鲍叔”。
⑤〔庸〕平庸,无才能。
⑥〔加惠〕给予恩惠。
⑦〔馁(něi)〕饥饿。
⑧〔其〕助词,表示测度的语气。
⑨〔宽惠柔民〕宽大和善,感化人民。
⑩〔弗(fú)若〕不如。
⑾〔柄〕本,根本,指治国的准则。
⑿〔法于四方〕为四方之法,全国都适用。
⒀〔枹(fú)鼓〕战阵之间,击鼓以振作士气。枹,鼓槌。
⒁〔加勇〕增加勇气。
⒂〔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钩,衣带上的钩,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豆类的挂钩。滨,同“濒”,迫近。
⒃〔夫为其君动也〕他是为他的国君而行动。夫,彼。以下两个“夫”字同。君,指公子纠。
⒄〔宥(yòu)而反之〕宽恕了他而使他回来。
⒅〔夫犹是〕他也会像这样。是,代“为其君动”。
⒆〔若何〕怎么办。
⒇〔请诸鲁〕往鲁国去请求。诸,之于。
21〔施伯〕鲁国大夫。
22〔若之何〕同“若何”。之,代“鲁国不与”的情况。
23〔不令之臣〕不好的臣子。令,善。
24〔戮之于群臣〕在群臣面前杀了他。
25〔用其政〕用他的执政能力,用他执政。
26〔夫〕句首助词。
27〔天下之才〕治理天下的才士。
28〔得志于天下〕在整个天下都能如愿,称霸。
29〔长为鲁国忧〕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
30〔欲亲以为戮〕想亲眼看着杀掉他。
31〔犹未得请也〕还是没有达到请求的目的呀。
32〔请生之〕请使他活着,请求给活的。“生”是使动用法。
33〔束缚以予齐使〕捆起(管仲)来交给齐国的使臣。
【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爱戴人民,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使其不丢失权力,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诸侯百家,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诸侯百家勇气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齐桓公派人向鲁国请求,正如鲍叔牙所说的。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等他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亲自到城外迎接他,和他坐下来一起谈论天下大事。
参考:百度百科
齐桓公求管仲①
【原文】
桓公自莒反于齐②,使鲍叔为宰③,辞④曰:“臣,君之庸⑤臣也,君加惠⑥于臣,使不冻馁⑦,则是君之赐也。若必治国家者,则非臣之所能也;若必治国家者,则其⑧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⑨,弗若⑩也;治国家不失其柄⑾,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⑿,弗若也;执枹鼓⒀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⒁焉,弗若也。”桓公曰:“夫管夷吾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⒂。”鲍叔对曰:“夫为其君动也⒃;君若宥而反之⒄,夫犹是⒅也。”桓公曰:“若何⒆?”鲍子对曰:“请诸鲁⒇。”桓公曰:“施伯21,鲁君之谋臣也,夫知吾将用之,必不予我矣,若之何22?”鲍子对曰:“使人请诸鲁,曰:‘寡君有不令之臣23在君之国,欲以戮之于群臣24,故请之。’则予我矣。”
桓公使请诸鲁,如鲍叔之言。庄公以问施伯,施伯对曰:“此非欲戮之也,欲用其政25也。夫26管子,天下之才27也,所在之国则必得志于天下28,令彼在齐,则必长为鲁国忧29矣。”庄公曰:“若何?”施伯对曰:“杀而以其尸授之。”庄公将杀管仲,齐使者请曰:“寡君欲亲以为戮30,若不生得以戮于群臣,犹未得请也31,请生之32。”于是庄公使束缚以予齐使 ,齐使受之而退。
比至,三衅,三浴之,桓公亲逆之于郊,而与之坐而问焉。
【注释】
①本文选自《国语·齐语》。齐桓公,名小白,前685—前643在位,春秋五霸之一。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有名的政治家,辅助齐桓公成霸业。
②〔自莒(jǔ)反于齐〕从莒回到齐国。这句话的背景是,齐襄公(桓公之兄)做国君时期,国内混乱,鲍叔辅佐小白逃到莒国(在现在山东省南部)。后来襄公被公孙无知杀了,公孙无知作了国君。不久公孙无知也被杀,小白和公子纠争作齐君。管仲辅佐公子纠,曾带兵截击小白,射中小白的带钩。小白逃回齐国,作了国君。莒:春秋时诸侯国,今山东莒县。
③〔使鲍叔为宰〕让鲍叔做太宰。鲍叔,姓鲍,名叔牙,齐国大夫。宰,太宰,相当于宰相。
④〔辞〕谢绝。这里省去主语“鲍叔”。
⑤〔庸〕平庸,无才能。
⑥〔加惠〕给予恩惠。
⑦〔馁(něi)〕饥饿。
⑧〔其〕助词,表示测度的语气。
⑨〔宽惠柔民〕宽大和善,感化人民。
⑩〔弗(fú)若〕不如。
⑾〔柄〕本,根本,指治国的准则。
⑿〔法于四方〕为四方之法,全国都适用。
⒀〔枹(fú)鼓〕战阵之间,击鼓以振作士气。枹,鼓槌。
⒁〔加勇〕增加勇气。
⒂〔射寡人中钩,是以滨于死〕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钩,衣带上的钩,古代贵族和文人武士所系腰豆类的挂钩。滨,同“濒”,迫近。
⒃〔夫为其君动也〕他是为他的国君而行动。夫,彼。以下两个“夫”字同。君,指公子纠。
⒄〔宥(yòu)而反之〕宽恕了他而使他回来。
⒅〔夫犹是〕他也会像这样。是,代“为其君动”。
⒆〔若何〕怎么办。
⒇〔请诸鲁〕往鲁国去请求。诸,之于。
21〔施伯〕鲁国大夫。
22〔若之何〕同“若何”。之,代“鲁国不与”的情况。
23〔不令之臣〕不好的臣子。令,善。
24〔戮之于群臣〕在群臣面前杀了他。
25〔用其政〕用他的执政能力,用他执政。
26〔夫〕句首助词。
27〔天下之才〕治理天下的才士。
28〔得志于天下〕在整个天下都能如愿,称霸。
29〔长为鲁国忧〕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
30〔欲亲以为戮〕想亲眼看着杀掉他。
31〔犹未得请也〕还是没有达到请求的目的呀。
32〔请生之〕请使他活着,请求给活的。“生”是使动用法。
33〔束缚以予齐使〕捆起(管仲)来交给齐国的使臣。
【译文】
齐桓公从莒国回到齐国(当了国君后),就任命鲍叔牙当太宰,(鲍叔牙)谢绝说:“我,是国君的一个平庸的臣子,您给予我恩惠,不叫我挨冻受饿,就是国君对臣子的恩赐了。如果一定要治理国家,那不是我所能做到的,那大概就只有管夷吾了。我比不上管夷吾的地方有五点:宽厚仁慈,爱戴人民,我不如他;治理国家使其不丢失权力,我不如他;用忠诚信义结交诸侯百家,我不如他;制定礼法道德规范成为全国人民的行为准则,我不如他;(两军交战)在营门前击鼓助威,使诸侯百家勇气倍增,我不如他。”桓公说:“那个管夷吾用箭射中我的衣带钩,因此(我)几乎死掉。”鲍叔牙解释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而行动;您如果宽恕他的罪过让他回到齐国,他也会像这样的。”齐桓公问:“那怎么办?”鲍叔牙回答说:“到鲁国去邀请他。”齐桓公说:“施伯,是鲁君有智谋的大臣,他知道我要任用管仲,一定不会给我,那可怎么办呢?”鲍叔牙说:“派人向鲁国请求,就说:‘我们国君有个不好的臣子在贵国,想要把他在群臣面前处死,所以请求贵国。’那么就会给我们了。”齐桓公就派使臣向鲁国请求,按着鲍叔牙说的做。
齐桓公派人向鲁国请求,正如鲍叔牙所说的。鲁庄公向施伯询问这件事,施伯回答说:“这不是想杀他,是想用他治理国家。管仲,是治理天下的有才之士,他所在的国家一定能在天下如愿以偿,让他在齐国,那必定长期成为鲁国的忧患啊。”鲁庄公问:“那怎么办?”施伯回答说:“杀了管仲然后把尸体交给齐国使臣。”鲁庄公准备杀管仲,齐国的使臣(向庄公)请求说:“我们的国君想亲眼看着处死他,如果不能把活的管仲在群臣面前杀了示众,还是没达到请求的目的呀,我们请求给我们活的。”于是鲁庄公吩咐捆绑管仲来交给齐国使臣,齐国使臣领回管仲便离开了鲁国。
等他到(齐国)的时候,齐桓公多次沐浴并用香料涂身。亲自到城外迎接他,和他坐下来一起谈论天下大事。
求助说苑·政理 齐桓公出猎...管仲者也文言文翻译及有关习题
【译文】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野鹿而跑进一个山谷时。看见一老人,就问他说:“这叫做什么山谷?”回答说“叫做愚公山谷。”桓公说:“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回答说:“用臣下的名字做它的名字。”桓公说:“今天我看你的仪表举止,不像个愚笨的人,老人家为什么起这样一个名字呢?”回答说:“请允许臣下一一说来。我原来畜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卖掉小牛而买来小马。一个少年说:‘牛不能生马。’就把小马牵走了。附近的邻居听说了这件事,认为我很傻,所以就把这个山谷叫做愚公之谷。”桓公说:“老人家确实够傻的!您为什么把小马给他呢!”桓公就回宫了。第二天上朝,桓公把这件事告诉了管仲。管仲整了整衣服,向齐桓公拜了两拜,说:“这是我夷吾的愚笨。假使唐尧为国君,咎繇为法官,怎么会有强取别人小马的人呢?如果有人遇见了像这位老人所遭遇的凶暴,也一定不会给别人的。那位老人知道现在的监狱断案不公正,所以只好把小马给了那位少年。请让我下去修明政治吧。”孔子说:“弟子们记住这件事,桓公是霸主;管仲是贤明的宰相。他们尚且还有把聪明当作愚蠢的情况,更何况那些不如桓公和管仲的人呢!
9.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 )。
A、以臣名之( 命名 )
B、公诚愚矣( 诚恳)
C、臣故畜牸牛( 养 )
D、管仲正衿再拜曰( 使……正,或:整理好)
10.从全文看,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C )
A、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不是愚者。
B、桓公、管仲都认为愚公是愚者。
C、桓公认为愚公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不是愚者。
D、桓公认为愚公不是愚者,而管仲认为他是愚者。
11.管仲“请退而修政”的原因是 (D )
A、夷吾之过 B、卖之而买驹
C、为愚公之谷 D、狱讼之不正
12.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视公之仪状,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公诚愚矣!夫何为而与之?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犹有以智为愚者也,况不及桓公、管仲者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翻译急求~~~
齐桓公问管仲:“君王要重视(贵:重视,崇尚)什么?”(管仲回答)说:“要看重天。”桓公仰望着(天)。管仲说:“所说的天,不是指苍苍茫茫的天空。当君王的,要把老百姓当作天。给与百姓恩赐就能社会安定,帮助百姓就能国家富强;非难百姓天下就会危险,违背百姓国家就会灭亡。” 《诗经》说:百姓不良善,在一方埋怨不已,百姓埋怨他的官员,最后不灭亡的,从来就没有过。
西汉刘向编著的《说苑》中,有一篇记载齐桓公和管仲谈“天”的文章。原文如下:
“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人君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
这段文言文大体的意思是:
齐桓公问管仲道:“当君王的人,应尊重什么?”(管仲回答)说:“应尊重天。”(于是)桓公仰而望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的天,当君王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
原文不足百字,可谓言简意赅。“以百姓为天”之论,振聋发聩,难能可贵!在古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闪耀“贵民”思想火花的言论,时有所见。《尚书·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明言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了,国家才能安宁。《孟子·尽心下》:“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坦言人民最为重要,其次是国家,君主是最轻的。
。。。你的问题不错。。。看名字
齐桓公问管仲道:“当君王的人,应尊重什么?”(管仲回答)说:“应尊重天。”(于是)桓公仰而望天。管仲说:“我所说的‘天’,不是苍苍莽莽的天,当君王的人,要把百姓当作天。(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百姓亲附,就可安宁;百姓辅助,就能强盛;百姓反对,就很危险;百姓背弃,就要灭亡。”老百姓怨恨自己国家的掌权者,国家最终不灭亡的,从来没有过.最后一句是刘向的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