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盗亦有道的文言文翻译

古文《徐稚传》的翻译

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县人。家里很穷,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就不吃。做人谦恭节俭仁义谦让,周围的人都佩服他的品德。屡次被公府征召,他都不肯就任。

当时陈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照礼节请求徐稚暂时代理功曹一职,徐稚无法推辞,拜见陈蕃之后就退回去了,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才特意摆设一副坐榻,徐稚离开后就把它悬挂起来。后来徐稚因有德而被举荐,在家里被授予太原太守的职务,但他都没有就任。

徐稚曾经被太尉黄琼征召,但没有就职,等到黄琼去世,归葬家乡,徐稚却背着干粮徒步赶到江夏,在黄琼的墓旁摆设了鸡酒祭奠,痛哭完了,就离开了,也不告诉自己的姓名。当时参加葬礼的四方知名之士有郭林宗等几十人,听说这件事,怀疑这个人就是徐稚,就选派了一位善于辞令名叫茅容的生员骑上快马去追他。

在路上赶上了徐稚,茅容为他摆上了饭菜,二人谈些农业劳动之事。临别,徐稚对茅容说:“请替我向郭林宗致谢,大树要倒了,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为什么要忙碌不停、四处奔波呢?”到后来,郭林宗的母亲去世了,徐稚又前往吊唁,将一把野草放到墓前就走了。众人奇怪,不知这是什么意思。林宗说:“这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了。《诗经》不是说‘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吗?只是我没有这样的品德来胜任啊!”

灵帝初年,朝廷想要用蒲轮车礼聘徐稚,适值徐稚去世,时年七十二。

徐稚的儿子徐胤,字季登,行为敦厚,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也隐居不出来做官。豫章太守华歆以礼请求他相见,他一再称病不去。东汉末年盗贼纵横,但他们都敬佩徐胤的礼让品行,互相约束,不去侵犯他的住所。徐胤在建安年间去世。

扩展资料:

籍贯考证

根据明朝万历年间《南昌府志》、清朝乾隆年间《南昌府志》、清道光年间《南昌县志》、《名山胜概记》、《豫章续志》、《寰宇记》、宋代曾巩《重修后汉徐高士祠堂记》、《水经注》、康熙《四库全书》、光绪《江西通志》、民国《南昌县志》、《南昌城迁考》、中华境内所有徐孺子后裔家谱等书记载,徐孺子故里在东湖之南完全吻合。

据历代地方志和相关资料记载,赣水北经南昌县,西历白社,有孺子墓。又北历南塘其东有孺子宅,际湖南小洲上。

现结合所有历史文献,均确定徐孺子故里在南昌东湖一带,所有资料均证实孺子亭公园一带即孺子宅、孺子故里,南朝宋时期毁于战火。

徐孺子宅《水经注》称在南塘东,南唐徐廙续《豫章志》称在南塘东百步,则应在今孺子亭公园东百步范围之内,而此为陈蕃后迁之宅,最原始的孺子宅依南唐徐廙续《豫章志》及《洞仙传》则在洪州东北三里,梅福宅之东。

杨守敬考:《寰宇记》:“梅福宅在洪州东北三里,西接开元观东西池,书堂遗址犹存,在今南昌县东北”。

参考资料:

徐稚——百度百科

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县人。家里很穷,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就不吃。做人谦恭节俭仁义谦让,周围的人都佩服他的品德。屡次被公府征召,他都不肯就任。

当时陈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照礼节请求徐稚暂时代理功曹一职,徐稚无法推辞,拜见陈蕃之后就退回去了,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才特意摆设一副坐榻,徐稚离开后就把它悬挂起来。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尚书仆射胡广等上疏推荐徐稚等人:“我听说贤善之人是天地的纲纪,是治政的依据。《诗经》说: 希望众多的贤人,诞生在这个王国里。 上天造就的有杰出才能的人,都是为陛下而出现的。

我见豫章郡的处士徐稚、彭城郡的姜肱、汝南郡的袁闳、京兆尹的韦著、颍川郡的李昙,道德品行纯正完备,世人都知道。如果使他们位登三公,辅佐陛下,他们就一定能够捍卫并发扬光大盛美的国政,为日月增光。”桓帝于是用安车玄纁,带上礼物去征召这五位高士,结果他们都不肯来。

徐稚曾经被太尉黄琼征召,但没有就职,等到黄琼去世,归葬家乡,徐稚却背着干粮徒步赶到江夏,在黄琼的墓旁摆设了鸡酒祭奠,痛哭完了,就离开了,也不告诉自己的姓名。

在路上赶上了徐稚,茅容为他摆上了饭菜,二人谈些农业劳动之事。临别,徐稚对茅容说:“请替我向郭林宗致谢,大树要倒了,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为什么要忙碌不停、四处奔波呢?”到后来,郭林宗的母亲去世了,徐稚又前往吊唁,将一把野草放到墓前就走了。众人奇怪,不知这是什么意思。林宗说:“这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了。

灵帝初年,朝廷想要用蒲轮车礼聘徐稚,适值徐稚去世,时年七十二。

徐稚的儿子徐胤,字季登,行为敦厚,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也隐居不出来做官。豫章太守华歆以礼请求他相见,他一再称病不去。东汉末年盗贼纵横。

扩展资料

《后汉书》是一部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徐稺、袁阆、韦著等人。桓帝便用安车玄纁,备礼召请他们,都不出仕。桓帝便问陈蕃说:“徐稺,袁阆、韦著哪个在先?”陈蕃答道:“袁闳出生公族,闻道渐训。韦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不镂自雕。

徐稺曾经被太尉黄琼所辟召,但没有应命。等到黄琼去世后归葬江夏郡,徐稺才背着粮食步行到江夏,设鸡酒薄祭,哭完就离去,不告姓名。当时前来吊祭的名士郭泰等数十人听说后,怀疑是徐稺,便派能言善辩的茅容轻骑追赶。

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县人。家里很穷,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就不吃。做人谦恭节俭仁义谦让,周围的人都佩服他的品德。屡次被公府征召,他都不肯就任。

当时陈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照礼节请求徐稚暂时代理功曹一职,徐稚无法推辞,拜见陈蕃之后就退回去了,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才特意摆设一副坐榻,徐稚离开后就把它悬挂起来。后来徐稚因有德而被举荐,在家里被授予太原太守的职务,但他都没有就任。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尚书仆射胡广等上疏推荐徐稚等人:“我听说贤善之人是天地的纲纪,是治政的依据。《诗经》说: 希望众多的贤人,诞生在这个王国里。 上天造就的有杰出才能的人,都是为陛下而出现的,他们都是能够担当辅佐盛世重任、帮助陛下成就大业的人。

我见豫章郡的处士徐稚、彭城郡的姜肱、汝南郡的袁闳、京兆尹的韦著、颍川郡的李昙,道德品行纯正完备,世人都知道。如果使他们位登三公,辅佐陛下,他们就一定能够捍卫并发扬光大盛美的国政,为日月增光。”桓帝于是用安车玄纁,带上礼物去征召这五位高士,结果他们都不肯来。

桓帝于是问陈蕃说:“徐稚、袁闳、韦著三人,谁最优秀?”陈蕃回答说:“袁闳长于公卿大族,能够在平时逐渐吸取道理;韦著生长在三辅礼义之国,正像人们所说的 不扶自直,不镂自雕 。至于徐稚,他出自江南卑薄的地方,却又特立杰出,他应当是最优秀的。”

徐稚曾经被太尉黄琼征召,但没有就职,等到黄琼去世,归葬家乡,徐稚却背着干粮徒步赶到江夏,在黄琼的墓旁摆设了鸡酒祭奠,痛哭完了,就离开了,也不告诉自己的姓名。当时参加葬礼的四方知名之士有郭林宗等几十人,听说这件事,怀疑这个人就是徐稚,就选派了一位善于辞令名叫茅容的生员骑上快马去追他。

在路上赶上了徐稚,茅容为他摆上了饭菜,二人谈些农业劳动之事。临别,徐稚对茅容说:“请替我向郭林宗致谢,大树要倒了,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为什么要忙碌不停、四处奔波呢?”到后来,郭林宗的母亲去世了,徐稚又前往吊唁,将一把野草放到墓前就走了。众人奇怪,不知这是什么意思。林宗说:“这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了。《诗经》不是说‘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吗?只是我没有这样的品德来胜任啊!”

灵帝初年,朝廷想要用蒲轮车礼聘徐稚,适值徐稚去世,时年七十二。

徐稚的儿子徐胤,字季登,行为敦厚,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也隐居不出来做官。豫章太守华歆以礼请求他相见,他一再称病不去。东汉末年盗贼纵横,但他们都敬佩徐胤的礼让品行,互相约束,不去侵犯他的住所。徐胤在建安年间去世。

扩展资料:

徐稺家贫,常常自己耕作,不是自己劳动所得的不吃。他为人恭俭义让,周围的邻居都佩服他的品德。徐稺屡次被公府征召,都不前往。

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徐稺、袁阆、韦著等人。桓帝便用安车玄纁,备礼召请他们,都不出仕。桓帝便问陈蕃说:“徐稺,袁阆、韦著哪个在先?”陈蕃答道:“袁闳出生公族,闻道渐训。韦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徐稺,出生在江南卑薄之域,如角之特立杰出,应当为先。”

徐稺曾经被太尉黄琼所辟召,但没有应命。等到黄琼去世后归葬江夏郡,徐稺才背着粮食步行到江夏,设鸡酒薄祭,哭完就离去,不告姓名。当时前来吊祭的名士郭泰等数十人听说后,怀疑是徐稺,便派能言善辩的茅容轻骑追赶。

到了路上,茅容替徐稺安排饭食,一起谈论庄稼之事。临别时,徐稺对茅容说:“替我谢谢郭林宗,大树将倒,不是一根绳子能够系住,为什么栖栖不暇宣处呢?”后来郭泰的母亲去世,徐稺前往吊祭,在庐前放生刍一束后离开。众人奇怪,不知其中缘故。郭泰说:“这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哩。《诗》不说过‘: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我没有德行承受啊。”

汉灵帝即位初年,朝廷想用蒲轮征聘徐稺,恰逢徐稺逝世,时年七十二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徐稚

【译文】

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县人。家里很穷,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就不吃。做人谦恭节俭仁义谦让,周围的人都佩服他的品德。屡次被公府征召,他都不肯就任。当时陈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照礼节请求徐稚暂时代理功曹一职,徐稚无法推辞,拜见陈蕃之后就退回去了,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才特意摆设一副坐榻,徐稚离开后就把它悬挂起来。后来徐稚因有德而被举荐,在家里被授予太原太守的职务,但他都没有就任。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尚书仆射胡广等上疏推荐徐稚等人:“我听说贤善之人是天地的纲纪,是治政的依据。《诗经》说: 希望众多的贤人,诞生在这个王国里。 上天造就的有杰出才能的人,都是为陛下而出现的,他们都是能够担当辅佐盛世重任、帮助陛下成就大业的人。我见豫章郡的处士徐稚、彭城郡的姜肱、汝南郡的袁闳、京兆尹的韦著、颍川郡的李昙,道德品行纯正完备,世人都知道。如果使他们位登三公,辅佐陛下,他们就一定能够捍卫并发扬光大盛美的国政,为日月增光。”桓帝于是用安车玄纁,带上礼物去征召这五位高士,结果他们都不肯来。桓帝于是问陈蕃说:“徐稚、袁闳、韦著三人,谁最优秀?”陈蕃回答说:“袁闳长于公卿大族,能够在平时逐渐吸取道理;韦著生长在三辅礼义之国,正像人们所说的 不扶自直,不镂自雕 。至于徐稚,他出自江南卑薄的地方,却又特立杰出,他应当是最优秀的。”

徐稚曾经被太尉黄琼征召,但没有就职,等到黄琼去世,归葬家乡,徐稚却背着干粮徒步赶到江夏,在黄琼的墓旁摆设了鸡酒祭奠,痛哭完了,就离开了,也不告诉自己的姓名。当时参加葬礼的四方知名之士有郭林宗等几十人,听说这件事,怀疑这个人就是徐稚,就选派了一位善于辞令名叫茅容的生员骑上快马去追他。在路上赶上了徐稚,茅容为他摆上了饭菜,二人谈些农业劳动之事。临别,徐稚对茅容说:“请替我向郭林宗致谢,大树要倒了,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为什么要忙碌不停、四处奔波呢?”到后来,郭林宗的母亲去世了,徐稚又前往吊唁,将一把野草放到墓前就走了。众人奇怪,不知这是什么意思。林宗说:“这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了。《诗经》不是说‘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吗?只是我没有这样的品德来胜任啊!”

灵帝初年,朝廷想要用蒲轮车礼聘徐稚,适值徐稚去世,时年七十二。

徐稚的儿子徐胤,字季登,行为敦厚,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也隐居不出来做官。豫章太守华歆以礼请求他相见,他一再称病不去。东汉末年盗贼纵横,但他们都敬佩徐胤的礼让品行,互相约束,不去侵犯他的住所。徐胤在建安年间去世。

扩展资料

《后汉书》是一部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

参考资料:徐稚-百度百科

译文如下:

徐稚,字孺子,豫章郡南昌县人。家里很穷,常常亲自耕种,不是自己的劳动所得就不吃。做人谦恭节俭仁义谦让,周围的人都佩服他的品德。屡次被公府征召,他都不肯就任。

当时陈蕃任豫章郡太守,按照礼节请求徐稚暂时代理功曹一职,徐稚无法推辞,拜见陈蕃之后就退回去了,陈蕃在郡府不接待宾客,只有徐稚来,才特意摆设一副坐榻,徐稚离开后就把它悬挂起来。后来徐稚因有德而被举荐,在家里被授予太原太守的职务,但他都没有就任。

延熹二年,尚书令陈蕃、尚书仆射胡广等上疏推荐徐稚等人:“我听说贤善之人是天地的纲纪,是治政的依据。《诗经》说: 希望众多的贤人,诞生在这个王国里。 上天造就的有杰出才能的人,都是为陛下而出现的,他们都是能够担当辅佐盛世重任、帮助陛下成就大业的人。

我见豫章郡的处士徐稚、彭城郡的姜肱、汝南郡的袁闳、京兆尹的韦著、颍川郡的李昙,道德品行纯正完备,世人都知道。如果使他们位登三公,辅佐陛下,他们就一定能够捍卫并发扬光大盛美的国政,为日月增光。”桓帝于是用安车玄纁,带上礼物去征召这五位高士,结果他们都不肯来。

桓帝于是问陈蕃说:“徐稚、袁闳、韦著三人,谁最优秀?”陈蕃回答说:“袁闳长于公卿大族,能够在平时逐渐吸取道理;韦著生长在三辅礼义之国,正像人们所说的 不扶自直,不镂自雕 。至于徐稚,他出自江南卑薄的地方,却又特立杰出,他应当是最优秀的。

”徐稚曾经被太尉黄琼征召,但没有就职,等到黄琼去世,归葬家乡,徐稚却背着干粮徒步赶到江夏,在黄琼的墓旁摆设了鸡酒祭奠,痛哭完了,就离开了,也不告诉自己的姓名。当时参加葬礼的四方知名之士有郭林宗等几十人,听说这件事,怀疑这个人就是徐稚,就选派了一位善于辞令名叫茅容的生员骑上快马去追他。

在路上赶上了徐稚,茅容为他摆上了饭菜,二人谈些农业劳动之事。临别,徐稚对茅容说:“请替我向郭林宗致谢,大树要倒了,不是一根绳子所能维系,为什么要忙碌不停、四处奔波呢?”到后来,郭林宗的母亲去世了,徐稚又前往吊唁,将一把野草放到墓前就走了。

众人奇怪,不知这是什么意思。林宗说:“这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了。《诗经》不是说‘生刍一束,其人如玉’吗?只是我没有这样的品德来胜任啊!”灵帝初年,朝廷想要用蒲轮车礼聘徐稚,适值徐稚去世,时年七十二。徐稚的儿子徐胤,字季登,行为敦厚,孝顺父母友爱兄弟,也隐居不出来做官。

豫章太守华歆以礼请求他相见,他一再称病不去。东汉末年盗贼纵横,但他们都敬佩徐胤的礼让品行,互相约束,不去侵犯他的住所。徐胤在建安年间去世。

拓展资料:

徐稺 ,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东汉时期名士,世称“南州高士”。曾屡次被朝廷及地方征召,终未出仕。汉灵帝初年,徐稺逝世,享年七十二岁。徐稺因其“恭俭义让,淡泊明志”的处世哲学受到世人推崇,被认为是“人杰”的典范和楷模。

人物生平

徐稺 家贫,常常自己耕作,不是自己劳动所得的不吃。他为人恭俭义让,周围的邻居都佩服他的品德。徐稺屡次被公府征召,都不前往。

汉桓帝延熹二年(159年),尚书令陈蕃、仆射胡广等上疏荐徐稺、袁阆、韦著等人。桓帝便用安车玄纁,备礼召请他们,都不出仕。桓帝便问陈蕃说:“徐稺,袁阆、韦著哪个在先?”陈蕃答道:“袁闳出生公族,闻道渐训。韦著长于三辅礼义之俗,所谓‘蓬生麻中,不扶自直’,不镂自雕。至于徐稺,出生在江南卑薄之域,如角之特立杰出,应当为先。”

徐稺曾经被太尉黄琼所辟召,但没有应命。等到黄琼去世后归葬江夏郡,徐稺才背着粮食步行到江夏,设鸡酒薄祭,哭完就离去,不告姓名。当时前来吊祭的名士郭泰等数十人听说后,怀疑是徐稺,便派能言善辩的茅容轻骑追赶。

到了路上,茅容替徐稺安排饭食,一起谈论庄稼之事。临别时,徐稺对茅容说:“替我谢谢郭林宗,大树将倒,不是一根绳子能够系住,为什么栖栖不暇宣处呢?”后来郭泰的母亲去世,徐稺前往吊祭,在庐前放生刍一束后离开。众人奇怪,不知其中缘故。郭泰说:“这一定是南州高士徐孺子哩。《诗》不说过‘:生刍一束,其人如玉。’我没有德行承受啊。”

汉灵帝即位初年,朝廷想用蒲轮征聘徐稺,恰逢徐稺逝世,时年七十二岁。

人物评价胡广等:伏见处士豫章徐稺、彭城姜肱、汝南袁闳、京兆韦著、颍川李昙,德行纯备,著于人听。若使擢登三事,协亮天工,必能翼宣盛美,增光日月矣。”

陈蕃:至于稺者,自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宜当为先。

孙绰:岩岩先生,迈此英风。含真独畅,心夷体冲。高蹈域表,淑问显融。昂昂五贤,赫赫八俊。虽曰休明,或婴险吝。岂若先生,保兹玉润!超世作范,流光遐振。坟茔垒落,松竹萧森。荟丛蔚蔚,虚宇愔愔。游兽戏阿,嘤鸟鸣林。嗟乎徐君,不闻其音。徘徊丘侧,凄焉流襟。何以舒蕴,援翰托心!

王珣:豫章徐先生,陶精太和,诞膺一德,藏器高栖,确尔特立,贞一足以制群动,纯本足以息浮末。宣尼有言:‘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若先生者,抑亦当之矣。

殷允:惟君资纯玄粹,含真太和,卓尔高尚,道映南岳,逍遥环堵,万物不千其志,负褐行吟,轩冕不易其乐,时携虚榻,伫金兰之眷,千里命契,寄生刍之咏,非夫超悟身名遁世无闷者,孰若是乎?

范晔:琛宝可怀,贞期难对。道苟违运,理用同废。与其遐栖,岂若蒙秽?凄凄硕人,陵阿穷退。韬伏明姿,甘是堙暧。

曾巩:孺子于时,豫章太守陈蕃、太尉黄琼辟皆不就,举有道,拜太原太守,安车备礼,召皆不至。盖忘己以为人,与独善于隐约,其操虽殊,其志于仁一也。在位士大夫,抗其节于乱世,不以死生动其心,异于怀禄之臣远矣,然而不屑去者,义在于济物故也。

孺子尝谓郭林宗曰:‘大木将颠,非一绳所维,何为栖栖不皇宁处?’此其意亦非自足于丘壑,遗世而不顾者也。孔子称颜回:‘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孟子亦称孔子:可以进则进,可以止则止,乃所愿则学孔子。而《易》于君子小人消长进退,择所宜处,未尝不惟其时则见,其不可而止,此孺子之所以未能以此而易彼也。

朱熹:汉儒专以灾异、谶纬,与夫风角、鸟占之类为内学。如徐孺子之徒多能此,反以义理之学为外学。

罗大经:东汉徐孺子矫矫特立,诸公荐辟皆不就。然及荐辟者死,灸鸡渍酒,万里赴吊。于清高不混俗之中,有忠厚不忘恩之意,其为东汉人物之冠冕,不亦宜乎!

孙承恩:徐子高士,居贫食力。贞介益固,明哲允迪。君子道丧,群邪煽凶。我怀其人,冥冥飞鸿。

文言文翻译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

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的不自偷生

由“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再到“谷神不

死”、“用之不勤”,便进而说明天地与万物的生命所以自然而长生的道理。因此

而有“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的说明。

但是,老子用了一个天地与生命“不自生”,又播弄得后世的推理猜测,头昏

脑胀,不堪纷扰了。

“不自生”,难道说,天地是由他生而来吗?如果天地真由他生而来,那么,

与一般宗教学说中天地是神所创造的,便是同一论调。即如我们先民的传说,盘古

开天地,也不是无稽的神话了。那么,可见天地之上,或者说天地之外,还另有一

个能主宰天地的主人了。

如果说,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那是因为它生育长养万物,并不为自己的需

要而生,因此说它是“不自生”。那么,天地既然好心而生万物,何必既生出来,

又要消灭了它?弄得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好不耐烦。如果掉一句古文的口语,

“何天地之不惮烦也?”

老子说了一句天地之所以能长久存在的原因,是因为“不自生”,“故能长生”。

即不说明是由他力而生,也不明显地说为万物而不得已不生。只是套上“是以圣人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一段妙文,说明天地

的“不自生”,正是天地极其自私的道理。天啊!如果说“不自生”还不能算是大

公无私的表现,这样看来,这个世界,这个天地之间,就绝对没有一个真正的大公

了。

到此,有关公和私的辨别问题,且让我们再看看所谓道家思想学术中另一有名

的学说,那便是《阴符经》中一个类同的观念。不过,比老子所说更为深刻。《阴

符经》说:“天之至私,用之至公。”这种理论,无异是说,大公与大私本无一定

的界限。全体自私到极点,私极就是公。换言之,大公无私到极点,即是大私。不

过,这样的大私,也可以叫他作大公了。因为大小粗细,公私是非,推理到了极点,

都是无一定的界限与标准,所有这些界限与标准,都是人为的分别而已。这在基本

理论上,是绝对可通的。但是,理极情忘,虽然可通,仍然不能完全妥恰。

再进一层来看,无论老子的天地“不自生”,或《阴符经》的“天之至私,用

之至公。”说来说去,说了半天,只是在道的体和用上掉弄花枪,一时蒙人心目而

已。如果用另一种语意来表达,便可说天地能长且久而生长万物,在人们的眼光中,

只从万物个体、小体的生命看来,有生又有死,好像是很不幸的事。但在天地长生

的本位来说,生生死死,只是万物表层形相的变相。其实,万物与天地本来便是一

个整体、同体的生命,万物的生死只是表层现象的两头,天地的能生能死的功能,

并没有随生死变相而消灭,它本来便是一个整体的大我,无形无相,生而不生,真

若永恒似的存在。如此而已。

因此,而引出下文,得道的圣人能效法天地的法则立身处事,去掉自我人为的

自私,把自己假相的身心摆在最后,把自我人为的身心,看成是外物一样,不值得

过分自私。只要奋不顾身,为义所当为的需要而努力做去。那么,虽然看来是把自

身的利益位居最后,其实恰好是一路领先,光耀千古,看来虽然是外忘此身而不顾

自己,其实是自己把自己身存天下的最好安排。所以,结论便说“非以其无私邪”,

岂不是因为他的没有自私表现,“故能成其私”,所以便完成他那真正整体的、同

体的大私吗?当然,这个“私”字和大私,也可以说是以幽默的相反词,反衬出真

正大公无私的理念。

明白了这个道理的奥妙,我们再来看看道家黄老的这种学说,在历史上作为成

功的指标,到处可见。尤其用在领导军事的兵略上,用在领导为政的政略上,所谓

“身先士卒”、“公而忘私”等等名言,便成为千古颠扑不破的无上法则。讲到这

里,姑且让我们说一句古今不易的笑话真理:“千古文章一大偷”。我们在童年的

时代,都读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范先生在这篇大作中的名言,便有“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流传警句。文章的大手笔,范先生确实当之而不愧。

但是却偷袭了老子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的语意而加以引申,那是毫

无疑问的。“干古文章一大抄”也好,“一大偷”也好,要偷得好,偷得妙。至于

现代人,完全抄袭他人,却不注明出处,反以此自以鸣高,那真是违反“盗亦有道”

的道理,不值明眼人的一笑,只好由他们瞎闹瞎起哄了。

译文如下:从无法计算的年代之前,天仍然是这个天,地仍然是这个地,可见它的生命是长久的,那么天地为什么能够如此的长久呢?就是因为它不是自己生长自己,而生长万物,不为自己而为别人,所以它能够长生.

我提供给你一个网址:http://3699.nease.net/daojia/daodejing/untitled7.htm

庄子盗亦有道的翻译

【原文】:跖之徒问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释义】: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也有规矩和准则吗?”盗跖回答说:“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则呢?凭空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这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这就是义气;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动,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就是仁爱。以上五样不能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

《道人教年羹尧》《盗亦有道》翻译成通俗的白话文,可以意译,不必直译。

年遐龄有一个儿子名叫年羹尧,七岁时,遐龄就带他登山游玩。一天,(他们)遇到一个道士,(那道士)竟摸着年羹尧的头顶(对年遐龄)说:「你的儿子(命相)奇特又贵重,可惜后面会欠缺福气。」又说:「(好果)能跟从我修道,也许可以改变他的福气命运.」遐龄急忙请这个道士住到自己家里。(那道士)到了家里,选了一座高楼,和年羹尧一同居住,用绳子吊了数十张桌凳放在楼上,喝水吃饭大便小便,全用绳子吊上吊下,大概过了三年才下楼。遐龄听众了道士的要求,有时到时楼下偷听,只听到楼上的走路时鞋子发出的声音,跑跳的声音, 揶动桌凳的声音, 指挥前进后退的声音, 似乎像是在模拟行军布阵。 过了一年, 则听到琅琅的读书声, 整夜不停, 书中语言隐晦深奥让人难以理解。 又过了一年, (却)什么声音都没了, 从其他的楼上看去, 则只(看到)两人面对面瞑想静坐。(后来)当年遐龄的妻子重病, 急切地想见自己的儿子, 遐龄不同意,他妻子就用手搥着自己的胸大哭流泪, (年遐龄)不得已(只能同意), 寻来梯子(爬上去)去叫年羹尧。 道人睁开眼睛说:「失败了,该学的东西已经学完了但(静心)养气还不到时候,(他)以后一定会因为福气(欠缺)而丢失性命啊。 」(道士)叹着气告辞离开了(他家)。 从此以后年遐龄多次告戒年羹尧修身养性, 羹尧没有领悟。(再后来) 大祸发生, (朝廷本来)想连同年遐龄一起逮捕, 文端公朱轼为他求情后才罢休(没有连同年遐龄一起逮捕)。

因而盗跖的门徒向盗跖问道:“做强盗也有规矩和准绳吗?”盗跖回答说:“到什么地方会没有规矩和准绳呢?凭空推测屋里储藏着什么财物,这就是圣明;率先进到屋里,这就是勇敢;最后退出屋子,这就是义气;能知道可否采取行动,这就是智慧;事后分配公平,这就是仁爱。以上五样不能具备,却能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没有的。”从这一点来看,善人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立业,盗跖不能通晓圣人之道便不能行窃。

关于文言文《无逸》的翻译

原文:

周公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相小人,厥父母勤劳稼穑,厥子乃不知稼穑之艰难,乃逸乃谚。既诞,否则侮厥父母,曰:‘昔之人无闻知。’”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昔在殷王中宗,严恭!寅畏天命。自度治民。祗惧,不敢荒宁。肆中宗之享国,七十有五年。其在高宗,时旧劳于外,爰暨小人。作其即位,乃或亮阴,三年弗言。其惟弗言,言乃雍。不敢荒宁,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肆高宗之享国五十有九年。其在祖甲,弗义惟王,旧为小人。作其即位,爰知小人之依,能保惠于庶民,弗敢侮鳏寡。肆祖甲之享国,三十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生则逸,弗知稼穑之艰难,弗闻小人之劳,惟耽乐之从。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

周公曰:“呜呼,厥亦惟我周太王、王季,克自抑畏。文王卑服,即康功田功。徽柔懿恭,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自朝至于日中,昃,弗遑暇食,用咸和万民。文王弗敢盘于游田,以庶邦惟正之供。文王受命惟中身,厥享国五十年。”

周公曰:“呜呼,继自今嗣王,则其无淫于观、于逸、于游、于田,以万民惟正之供。无皇曰:‘今日耽乐。’乃非民攸训,非天攸若,时人丕则有愆。无若殷王受之迷乱,酗于酒德哉!”

周公曰:“呜呼,我闻曰:‘古之人,犹胥训告,胥保惠,胥教诲,民无或诪张为幻。’此厥弗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民否则厥心违怨,否则厥口诅祝。”

周公曰:“呜呼,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兹四人,迪哲。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弗啻弗敢含怒。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曰:小人怨汝詈汝,则信之,则若时,弗永念厥辟,弗宽绰厥心,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有同,是丛于厥身。”

周公曰:“呜呼,嗣王,其监于兹。”

译文:

周公说:啊,君子居其位,不要贪图安逸。先知道农业的艰辛,就知道庶民的苦衷。看那些小人,父母辛勤耕种收获,儿子却不知庄稼的艰辛,贪图享乐,狂妄粗暴,以至于欺诈诓骗。很是瞧不起父母,说什么:“你们从前的人没有见识。”

周公说:啊,我听说:以前殷宗时,庄严慎重对待上天赋予的王位,用诚信之道治理民众,小心谨慎,不敢贪图安逸荒废政事。所以中宗在位七十五年。殷高宗时,有好多年在外过着平民的劳苦生活,于是有机会接触庶民生活。开始即位,怀着满腹诚信,态度沉默,三年不大说话。可当他一说话,群臣一致赞成。不敢贪图安乐,荒废政事,安定殷邦,大小官员没有怨言。所以高宗在位五十九年。殷祖甲时,认为废其兄自己做君主不义,逃于民间,长期过着平民的生活。当他即位后,非常清楚民众之苦,对他们施加恩惠,从不歧视孤寡之人。所以祖甲在位三十三年。此后所立之王,都是生来就舒适安逸。舒适安逸,不问民众疾苦,沉迷于享乐。自此后,没有人能在位长久的。有的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五·六年,有的四·三年。

周公说:啊,只有我周太王·王季,恭敬慎重。文王有条不紊的成就了安定人民和开垦土地的事业。善仁谦恭,安抚庶民,施德孤寡。从早晨到中午,以至于太阳偏西,没有工夫吃饭,全用于和谐万民。文王不敢逗留于游猎,恭恭敬敬操劳政事。文王中年即诸侯之位,在位五十年。

周公说:啊,今后继承王位,就不能放纵自己,不能过分的贪图欢乐,贪图安逸,贪图游玩,贪图游猎。要为万民的事尽心尽力。比方说:“今日痛快玩一次吧。”那不是在教民,那也不是在顺天。这样的人是有过失的。不要象纣王那样废于迷乱,喝酒没有节制啊!

周公说:啊,我听说:古人互相告诫,互相爱护,互相教育,民众没有欺瞒诓骗的。这些告诫的话不听,他的臣就顺着他的意思行事了。那么就变乱了先王的政事与法度,因小失大。人民就要心里怨恨,口里咒骂。

周公说:啊,自殷王中宗,以及高宗,以及祖甲,以及我周文王,此四人明智。有人告他们说:小人怨你骂你,他们就更加注意自己的德行修养。并说有过失,应该是我的过失。这样做了,民众就不只是不敢含怒了。这样的话不听,就会有人欺骗,说:小人怨你骂你,你就信之。象这样轻信,不常念为君之道,不宽宏大量,乱罚无罪,杀无辜,怨恨就会聚集起来集中在他的身上。

周公说:啊,成王,要以此为鉴啊。

介绍:

《无逸》出自《尚书》,集中表达了禁止荒淫的思想。无逸,不要贪图安逸,文章开宗明义,提出:“君子所其无逸。知稼穑之艰难”,这是全文的主题和论述的核心。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最早时它被称为《书》,到了汉代被叫做《尚书》,意思是“上古之书”。汉代以后,《尚书》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所以又叫做《书经》。这部书的写作和编辑年代、作者,已很难确定,但在汉代以前就已又了定本。据说孔子曾经编纂过《尚书》,而不少人认为这个说法不可靠。

《尚书》用散文写成,按朝代编排,分成《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它大致有四种体式:一是“典”,主要记载当时的典章制度;二是“训诰”,包括君臣之间、大臣之间的谈话和祭神的祷告辞;三是“誓”,记录了君王和诸侯的誓众辞;四是“命”,记载了帝王任命官员、赏赐诸侯的册命。《尚书》使用的语言、词汇比较古老,因而较难读懂。

流传至今的《尚书》包括《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两部分。《今文尚书》共二十八篇,《古文尚书》共二十五篇。

等到他执掌国家,要为帝王行丧礼,他三年不谈论政事。他只是不去谈论,一说起来就非常好。

做官的人不要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太舒服了(不要过于放纵自己的快乐)。

http://iask.sina.com.cn/b/5518681.html

"There are three bright overcast, or not, it is not only, I appreciate this ancient yongzheng dictionary" WuDing comments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throne, three years, but not much talk, talk to selecting reasonable. Light: believe: yue's harmony: but I found on net top four sentences of translation is "he believed in the past, and hearing silent and. Three consecutive also not easy to say a word. Because he is not easily, so sometimes it is achieved good effect "and" no escape, the gentleman, "book" comments, how can not at ease in a gentleman? "Online translation is" the gentleman, "I must not covet pleasure to know that my book, I find the wrong or online translation is wrong if you have a better translation consult

文言文翻译器之的翻译

之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丶部外笔画:2 总笔画:3

五笔86:PPPP 五笔98:PPPP仓颉:INO

笔顺编号:454 四角号码:3030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4E4B

基本字义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详细字义

〈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

1.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1. 之后 zhīhòu

(1) [after]∶紧接在…时以后

作出安排之后,我们就照着办

(2) [behind]∶在…后面

房屋之后有棵大樟树

(3) [afterwards]∶然后

之后他又给我来过两封信

2. 之乎者也 zhī-hū-zhě-yě

[archaism;literary jargons] 之、乎、者、也都是文言虚词,现在常用来形容咬文嚼字与迂腐的书呆子气

他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3. 之流 zhīliú

[suchlike] 同一类的某人或某物

往往不是一位贵族,而是一个流浪汉之流的人

4. 之前 zhīqián

[before] 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前面

吃饭之前要洗手

5. 之字路 zhīzìlù

[switchback;curve in a road] 山区中之字形或人字形道路或小径

旅行者爬上一些易爬的之字形路

盗亦有道的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