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是我的剑从这儿掉下去的。”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战国末期·吕不韦《刻舟求剑》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本文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讲述了刻个记号打捞宝剑的故事。这个故事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是一个绝妙的讽刺。告诉我们办事不能只凭主观愿望,不能想当然,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灵活处理。在战国时期由吕不韦组织门客编撰《吕氏春秋·察今》(又名《吕览》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吕不韦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

作者简介

吕不韦(292—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任秦国丞相,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前251年,秦昭襄王嬴稷薨,太子安国君继位,为秦孝文王,立一年而卒,储君嬴子楚继位,即秦庄襄王,前249年以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

庄襄王卒,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命食客编著《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共20余万言,汇合了先秦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称“杂家”。书成之日,悬于国门,声称能改动一字者赏千金。此为“一字千金”。

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恐诛,乃饮鸩而死。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赞同1097| 评论(18)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一不小心,把佩带的剑掉进了江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就是从这儿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了很远,而剑还在原来的地方。用刻舟求剑的办法来找剑,不是很胡涂吗?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坠--落。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哲理评析:

故事中楚国人滑稽可笑的做法违背了哲学中物质与运动关系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是位物质的存在方式。也就是说,整个宇宙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具体说,从宏观世界到微观世界,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人类社会到思维领域,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文中的楚国人,虽然看到了船、水、剑的客观存在,却忽视、否认了它们的运动,是一种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的错误表现。

刻舟求剑文言文及翻译,每个字的意思都要。拜托了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翻译: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

词语注释

1、涉:过,渡。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遽(jù):急忙,快。

4、契(qì):雕刻

5、是:这是。

6、吾剑:我的剑。

7、之所从坠:掉下去的地方

8、矣:了。

9、若:像。

10、此:这样。

1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2、行:<动词>运行。《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13、之:指“剑”。

14、坠:落。

15、求:寻找。

16、于:到。(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

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3.其--他的,代词。

4.自--从。

5.坠--掉,落。

6.于--在,到。

7.遽--立刻,急忙,马上。

8.契--用刀刻。

9.是--指示代词,这儿。

10.吾--我的。

11.之--结构助词,不译。

12.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

13.其--他,代词。

14.者--……的地方。

15.求--找。

16.之--剑,代词。

17.矣--了。

18.而--但是。

19.若--像。

20.此--这样。

21.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刻舟求剑(战 国)《吕氏春秋. 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从前,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不小心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又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过了一会,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不慌不忙地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是很糊涂吗?该寓言劝勉为政者要明白世事在变,若不知改革,就无法治国,后引伸成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

翻译: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寻找剑。 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涉:过,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遽(jù):立即,匆忙。此:这样。于:到。

出自:《吕氏春秋·察今篇》

扩展资料

此篇阐述了应当明察当今形势,因时变法,不宜拘泥古法的道理。以发展的观点向秦国的统治者说明,法令制度的制定应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并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与时俱进。

全文语句工整,语气明快,围绕中心反复申说,有论有断,同时穿插寓言故事,使文章显得气势充沛,活泼生动。

作者思想成就:

吕不韦认为,自己身为强秦相国,比上述诸人自愧不如,因此也招贤纳士,对前来跟随的门客礼遇有加,给予厚待,欲与上述名士的门客相竞。

当时各国名士又常以所养宾客能著书立说为荣,所以吕不韦也命门客编纂其所知见闻,一部辉煌的集体创作横空出世,后以他的名义发表,这就是《吕氏春秋》。

吕不韦编著《吕氏春秋》既是他的治国纲领,又给即将亲政的秦始皇提供了执政的借鉴。

可惜,由于吕不韦个人的过失,使秦始皇对这部书弃而不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吕氏春秋》的价值逐渐为后人领悟,成为了解战国诸子思想的重要资料。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涉:过,渡。

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其:他的,代词。

自:从。

坠:落。

于:在,到。

遽:急忙,立刻。

契:用刀雕刻,刻。

是:指示代词,这,这个,这儿,这样。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里掉到了水中,(他)立即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水去的地方。”船靠岸了,(那个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寻找(那把掉到水中的)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却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也是太糊涂了吗?

【注释】

1、涉:过河;渡水。

2、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义。“楚人有涉江者”即“楚有涉江之人”。

3、遽(jù):立即;匆忙。

4、契(qì):用刀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吾剑:我的剑。

7、所从坠:(剑)掉下去的地方。“所”使谓词成分“从坠”体词化,提取“从坠”的处所。

8、求:寻找。

9、矣:了。

10、若:像。

11、此:这样。

12、不亦惑乎:不页是太糊涂了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地表示反问的句式。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译文】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用刀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以后,这个人从他所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向前行驶了很远,而剑却不会和船一起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1.涉--本指徒步过河,此指渡过。

2.自--从。

3.遽--急忙,立即,匆忙。

4.契--用刀雕刻。

5.是--指示代词,这儿。

6.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7.坠--掉下。

8.若--像。

9.是吾剑之所从坠--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10.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

11.求--寻找。

12.之--代词,代“剑”。

13.其剑自舟坠于水,其:他的。

14.遽契其舟,其:(指示代词)那。

15.从其所契者,其:他。

16.是吾剑之所从坠,之:助词,不译。

17.止:动词,停止。

18.行:前进。

19.亦:也。

《刻舟求剑》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1,原文:

《刻舟求剑/ 楚人涉江》

先秦:佚名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译文:

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剑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航行了,但是剑没有行进,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辨析:

“刻舟求剑”和“守株待兔”;都含有“拘泥不知变通;做根本做不到的事”的意思。但“刻舟求剑”重于“刻”和“求”;强调虽然主观上努力;但不注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不能相应地采取适当的措施;“守株待兔”重在“守”和“待”;强调主观上不努力;仅想坐守等待。

刻舟求剑 文言文 翻译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

涉——跋涉,就是渡过江河的意思。

遽——音句,急遽,立刻,表示时间很紧迫。

契——音气,动词,用刀子雕刻。

惑——音或,迷惑,这里是对事物感到糊涂不理解的意思。

吕氏春秋——这是一部古书的名称,是秦国的宰相吕不韦的宾客们合编的。全书的内容较杂,包括儒家、道家等各家学说,共分八览、六论、十二纪。

[译文]

有个楚国人乘船过江时,剑从船上掉进水里,他就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跳进水里去找剑。船已走了很远,而剑却没走,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评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人们想问题、办事情,都应当考虑到这种变化,适合于这种变化的需要。

战国时,楚国有个人坐船渡江。船到江心,他一不小心。把随身携带的一把宝剑掉落江中。他马上掏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刻上一个记号,说:“这是我宝剑落水的地方,所以我要刻上一个记号。”

船靠岸后,那楚人立即从船上刻记号的地方跳下水去捞取掉落的宝剑。捞了半天,仍不见宝剑的影子。其实他又怎么找得到宝剑呢?船继续行驶,而宝剑却不会再移动。像他这样去找剑,真是太愚蠢可笑了。

刻舟求剑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