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读书之法文言文翻译

强记之法文言文翻译

强记之法文言文翻译:

译文

叶奕绳曾经说强行记忆的方法:“我的性格非常愚钝。每读一本书,遇到喜欢的地方就进行摘录,摘录完以后,朗诵十多遍,贴在墙上,每天读的必定有十多段,少也有六七段。不看书的时候,闲走走,就走近墙壁,看黏在上面的摘录,每天三五次是常事,一定要达到烂熟,一字不遗的地步。墙壁粘满了,才拿下第一天粘上去的,收到竹箱里。等到再读书的时候,有摘录的,补贴到那个空白地方。随时收随时补,一年里面,一天也不闲着。一年之内,大约能有三千段。数年之后,箱子渐渐满了。看见那些看书每每力求多的人,稍微有了一点印象就不看了,稍微过一段时间,就成空腹,毫无学问,不如我虽然读的少,但得到的是实实在在的。”

谁能把古文朱熹的读书之要翻译一下

翻译: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原文

朱熹

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已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自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

翻译:

凡是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出自于我的嘴巴。进一步就仔细的思考,使它的意思好像都出自于我的心里所想的,然后可以有所心得。至于那些对于文章意思有疑惑的,大家的言论纷乱错杂的,就也要静下心来仔细思考,不要匆忙急促地在当中取舍。先把其中的一篇自己单独列为一说,顺着文章的思路去想,来验证它思路的通畅和阻塞,那么那些特别没有明显含义和道理的,不等到和其他的学说相比较道理就已经自动屈服了。再用大家的言论互相诘问反驳,然后寻求它的道理的稳妥,来考证它的正确或错误,好像是对其实是错的,也将被公众承认的说法所否定而不能成立。一般情况下慢慢地停下来看,处理静止状态观察动态的,像加工坚硬的木头,先加工它的容易的地方而再加工它的关键之处;像解开缠乱在一起的绳子,地方有所不通就暂且放在那儿慢点去处理它。这就是看书的方法。

原文

朱熹

大抵观书先需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已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自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立矣。大率

陈晋之读书法的全文和翻译

原文: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白话释义:

读书只有牢记,那么每天才能渐渐有所长进。 陈晋之一天只读书一百二十多字, 于是没有什么书不读了。 这就是说一天(读的书)不多,(但)一年下来就有很多了。

现在谁不读书, 每天将要背诵几千字, 开始很高兴,然而读过之后随即就忘了,即使一年也学不到多少知识,何况一天呢? 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毛病, 到了现在每当想起自己腹中诗书不多十分空虚, 才知道陈晋之的方法是对的。

此文出自宋朝陈善所著的《扪虱新语》

扩展资料

文章启示:

读书不要贪多,贪多嚼不烂,精读记牢,积少成多。不要求快求多,要扎扎实实记牢。不能囫囵吞枣,否则就没有效果了。

作者简介:

陈善(1514年~1589年),字思敬,号敬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嘉靖二十年(1541年)进士,授歙县知县,历云南按察副使、滇南督学,迁云南右参政,以忤镇守太监及御史,被诬落职,后复职,官至云南左布政使。著作颇丰,有《杭州府志》、《黔南类编》等。

写作背景:

乾道年间进士,约生活于北宋末南宋初,曾被任命为国子监学录,但尚未赴任就去世了。著有《扪虱新话》一书(也作《扪虱新语》),初名《窗间纪闻》,是笔记作品集。

此书兼涉经史子集,可从中窥见当时学术思想、流派等相关问题,其史料价值不容忽视。《四库全书总目》子部杂家类收录《扪虱新话》一书,并对此书作者、内容加以评述,但与史实多有出入。

原文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渐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是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注释

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记牢,就可以进步。 陈晋之一天只读120个字, 就没有不读的书了。 就是说的读的太少, 1年下来就很多。 现在的人谁不读书? 每天都背1000多字, 开始很高兴,后来就慢慢忘了。 1年连120个字都记不住,何况1天呢? 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毛病, 现在看着自己肚子里没什么货, 才知道陈晋之的方法是对的。

读书惟在记牢,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虽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

白话释义:

读书只有牢记,那么每天才能渐渐有所长进。 陈晋之一天只读书一百二十多字, 于是没有什么书不读了。 这就是说一天(读的书)不多,(但)一年下来就有很多了。

现在谁不读书, 每天将要背诵几千字, 开始很高兴,然而读过之后随即就忘了,即使一年也学不到多少知识,何况一天呢? 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毛病, 到了现在每当想起自己腹中诗书不多十分空虚, 才知道陈晋之的方法是对的。

原文

读书惟在记牢,则①日渐进益②。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③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④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⑤,初若可喜,然⑥旋⑦读旋忘,是虽⑧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⑨,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⑩。

①则:那么。②进益:长进。③遂:连词,于是,就。④岁:年。⑤言:字。⑥然:但是 ⑦旋:副词,随即。⑧虽:通“惟”,仅,只有。⑨癖:毛病。⑩为得法云:是得法的。云,句末语气词。

翻译

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记牢,就可以进步。 陈晋之一天只读120个字, 后来就没有不读的书了。 就算读的再少, 1年积累下来也会有很多。 现在的人谁不读书? 每天都诵读1000多字,开始很高兴, 但是很快的读完,又很快的忘记。 1年连120个字都记不住,何况1天呢? 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毛病, 现在看着自己肚子里没什么货, 才知道陈晋之的方法是对的。

___________________是你想要的吗?

原文

读书惟在记牢,则①日渐进益②。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遂③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④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⑤,初若可喜,然⑥旋⑦读旋忘,是虽⑧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也,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⑨,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晋之为得法云⑩。

①则:那么。②进益:长进。③遂:连词,于是,就。④岁:年。⑤言:字。⑥然:但是 ⑦旋:副词,随即。⑧虽:通“惟”,仅,只有。⑨癖:毛病。⑩为得法云:是得法的。云,句末语气词。

翻译

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记牢,就可以进步。 陈晋之一天只读120个字, 后来就没有不读的书了。 就算读的再少, 1年积累下来也会有很多。 现在的人谁不读书? 每天都诵读1000多字,开始很高兴, 但是很快的读完,又很快的忘记。 1年连120个字都记不住,何况1天呢? 我年轻时也有贪多的毛病, 现在看着自己肚子里没什么货, 才知道陈晋之的方法是对的。

曾国藩的读书之法翻译

原文

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青“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轻”“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譬之富家居积,看书则在外贸易,获利三倍者也,读书则在家慎守,不轻花费者也;譬之兵家战争,看书则攻城略地,开拓土宇者也,读书则深沟坚垒,得地能守者也。看书如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读书与”无忘所能”相近,二者不可偏废。

译文

真正读书的方法是看、读、写、作合而为一,每天都应该这么去做。所谓看,就是博览群书,年年所读各不同。所谓的读,首先要根本作者与文体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如李白、杜甫等的诗如果不是高声朗诵,很难领略其中雄伟的气慨,韩愈、欧阳修等的文章,如果不是反复斟酌,很难领会其中深远的韵味。

拿致富持家来打比方,看书好比通过做生意来收获财富,读书则如利用勤俭持家来减少开支。拿战争来作比喻,看书相当于攻城略地,读书却好似坚壁固守。看书能够让人获得知识,明白道理,读书能够让人掌握技能,开拓创新。二者相辅相承,互为补益。

读书之法(文言文)的意思

原文:

读书之法

(宋)朱熹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处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

皆若处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

则亦虚心静虑,勿遽仓促取舍于其间。

字词注释:

1 读书之法:选自《读书之要》。

2 大抵:大概、大都。

3 皆:都。

4 以:用。

5 亦:也。

6 勿:不要。

7 遽:匆忙。

古文大意:

平时看书要先熟读,使得书上的话都像我自己说出来的一样。接着,就要用精读的方法,认真思考,使得书中的意思就像我自己想出来的一样,这样读书才会有收获。如若书中的意思有疑难的地方,或者解释有不同,就要虚心冷静的思考,不要匆忙地解释,决定取舍。

常见文言虚词用法

一、代词: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

它的作用是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

常用词——之、其

二介词是把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介绍给动词、形容词,以表示与之有关的处所、时间、方式、原因、对象等的词。不能单独使用,它一定与所带的宾语组成介宾词组来修饰或补充说明动词、形容词,作句子的状语或补语。介词可根据功用分表处所的、表时间的、表原因的、表对象的、表凭借的、表被动的等六种。使用频率高,用法比较复杂的介词——于、以、为、与。

三、连词:连词是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或句子表示它们之间的某种关系的词,其本身无实在意义,但它可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连词可按其所表示的结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

(表并列关系、表层进关系、选择关系、表承接关系、表转折关系、因果目的关系、假设关系、修饰关系)

四、表示肯定、否定、推测、反诘等各种语气的副词。

五、助词

助词是古代汉语中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份,只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的词。

一、而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6.通“如”:好像,如同。7.通“尔”,你,你的。8.复合结构的用法(1)“而已”:罢了。例: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2)“而后”:才,方才。例: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3)“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二、何

1.什么。2.怎么样。3.哪里。4.多么。:5.为什么。6.怎么。7.作语助词相当于“啊”。8.何:通“呵”,喝问。(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9.复合结构的用法(1)“何如”:怎么样,怎样。例:痛定思痛,痛何如哉!(2)“何消”:哪用得着。例:这自然,何消吩附。(3)“何若”:如何,怎样。例:此为何若人。(4)“何尝”:并非。例:你说的何尝不是。(5)“何为”:⑴什么是。例:何为“护官符”?⑵怎么会?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⑶作什么。例:①客何为者?②敬杰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6)“何意”:⑴什么意思。例:却不害我,倒与我好差使正不如何意?⑵岂料,哪里料到。例: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7)“何由”:⑴如何。例:长夜沾湿何由彻。⑵什么原因。例:致之何由?由于疾病。⑶从什么地方。例:何由知吾可也?(8)“何乃”:怎么能。例:何乃太区区!(9)“何得”:怎么能。例: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10)“何加”:有什么益处。例:万钟于我何加焉!(11)“何曾”:有什么益处。例: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12)“何其”:多么。例:何其衰也!

三、乎

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4.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5.同“于”。6.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7.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8.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

四、乃

1.于是,就。2.才,这才。3.却。4.是,就是,原来是。5.竟然。6.而,又。7.你,你的。

五、其

1.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2.其中,其中的。3.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4.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

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

1.暂且,姑且。2.将,将要。3.而且,并且。4.况且,再说。5.尚且,还。6.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7.同“夫”,句首助词。8.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

七、若

1.如果,假如。2.像,好像。3.你(的),你们(的)。4.此,如此,这样。5.至于。

八、所

1.处所,地方。2.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的地方”、“......的人”等。

3.复合结构的用法(1)“所以”:⑴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⑵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2)“所谓”:所说的。(3)“所在”:⑴到处。⑵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

1、成为,变成。2、做。3、作为,当作。

4、是。5、以为,认为。6、被。7、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8、治理。9、装作。

10、给,替。11、对,向。12.因为。13则“于”,在,当

十、焉

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2、:哪里,怎么。3、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4、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5、相当于“之”。6、作语气助词,用于句中,表示停顿,无义。

十一、也

1、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2、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3、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4、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5、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6、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十二、因

1、于是,就。2、依照,根据。3、依靠,凭借。4、趁着,趁此。5、通过,经由。6、因为。7、缘由,机缘。8、沿袭。9、继续。

十三、于

1.对,对于。2.在。3.与,跟,同。

4.到。5.从,自。6.在......方面。7.比。

8.被。9.受。10.向。11.给

十四、与

1、解释为:和、跟、同。2、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感叹。后写作“欤”。3作实词用,可解释为“给予、给”,“结交、交好”

十五.则

1.却,可是。2.那么,就。3.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4.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

5.就是。6.原来是。7.同“辄”,总是,常常。8、原来已经

十六.以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6、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7、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8、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9、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10、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11、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十七、者

1、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2、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往往构成判断句。

3、放在主语之后,引出原因。往往构成判断句。4、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5、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6、放在“有”字的宾语之后,表示提顿。7、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8、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

9、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调整音节作用。10、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十八、.之

1、他,她,它(们)。2、的。3、往,到......去。4、这,此。5、作宾语前置的标志。6、我。7、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8、作定语后置的标志。9、向。

更详细的用法及其意义请参见“百科知识吧”:

http://post.baidu.com/f?kz=90811043

其:1,第三人称代词,表示领有。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或“他,她,它”。2,指示代词,“那,那些”。3,语气副词,可作商量,反问,期望,命令等语境。4,连词,“如果,假使”。5,形容词词头。

吾:我(们),我(们)的。

以:1,以为。2,用。3,原因。4,介词。因为。5,介词。用。6,介词。凭借……身份,按照。7,介词,在……时候。8,连词相当于“而”。通“以”。

亦:1,也,也是。2,不过,只是。3,语气加强。

勿:1,别,不要。2,不。

遽:1,送信的快马好或快车。2,急速。3,就,竟。4,恐惧。

汗~~~~~~~~~~~~~~~~~~~~~~~~~~··

语文文言文翻译!急!

读书(的重点)是牢牢记住,那么一天天得就会有长进。陈晋之一天只读一百二十字,日子久了就没有他没读过的书了。(这就是)所说的按天计算不足,按年计算有余。现在的人有谁不读书呢?一天读数千句,刚开始好像很值得高兴,然而边读边忘,一年还不曾记住一百二十个字,一天又记住了多少呢?我年轻时候实在有(读书)贪多的毛病,至今每每想到自己学问的浅薄,才知道陈晋之是得到了读书之法的人

自己翻的,可能有地方不准,不过应该差不多

读书惟在牢记,则日见进益,陈晋之一日,只读一百二十字,后遂无书不读,所谓日计不足,岁计有余者。今人谁不读书,日将诵数千言,初若可喜,然旋读旋忘,一岁未尝得百二十字,虽然,况一日乎。予少时实有贪多之癖,至今每念腹中空虚,方知陈贤良为得法云。

读书之法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