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抚州传文言文翻译
译文:
赵抚州字彦明,惠州滦阳人。炳自幼失去父母,由堂兄抚育。因年岁饥荒,前往平州去谋生,途中遇到强盗,要杀他们,堂兄甘愿受死。赵抚州当年只有十二岁,他哭着请求代堂兄去死。强盗很惊异,把他们都放了。
刚满二十岁,因为是勋臣之子,赵抚州在王府侍奉还未登基的世祖,勤谨不懈,于是深受世祖钟爱。世祖驻扎在桓州、抚州间,让赵炳做抚州长官。(赵炳就任后,)城镇的格局规模为之一新。己未年,蒙古大军伐宋。不久北方有警事,官府征兵及搜括民间财物,使燕、蓟骚动。蒙古军北还,赵炳在中途迎接圣驾,把北方所发生的事一一向世祖报告,并受命去追查所征兵卒以及搜括的民财,把这些都归原主,世祖嘉奖他忠诚。
中统元年,李璮反叛,占据济南,赵炳请领兵征讨。官军围城,赵炳领兵千人独自挡住北面,将所俘叛军立即释放回去,对他们说:“你们是胁从,不值得治罪。”济南李璮反叛平息,赵炳入朝任刑部侍郎。后来济南妖民作乱,(命赵炳去镇压),赐给他金虎符,加封济南路总管之职。赵炳到济南,只惩办首恶,其余全部释放。年成不好,赵炳打开官仓赈济百姓,而后把这件事上报朝廷,朝廷也不治他的罪。
至元九年,皇帝考虑关中重地,想找一个刚毅耿直的老臣去管理,因而授赵炳为京兆路总管。皇子安西王在秦地建王府,皇帝诏令赵炳督建宫室,一切由赵炳裁决。蛮横凶暴骚扰百姓的王府差役,赵炳就向安西王陈述自己意见,对违法者加以惩处。安西王说:“今后有犯法者,不必禀告,可自行处治。”从此以后,豪猾之徒收敛了许多,秦地百姓才得安宁。朝廷决定,将解州的盐税作为王府经费。年深月久,拖欠二十余万缗,官府追征,仅收三分之一,百姓就已负担不了。赵炳私下对王说“:十年所欠之税,责令一日还清,谁能承受得起?与其催征使百姓困苦,不若施恩惠给百姓。”王认为他的话有理,立即下令免征。十五年十一月,安西王去世。
十六年秋,赵炳奉旨入京,在便殿拜见皇帝,皇帝慰劳他说“:卿去了几年,头发斑白,衰老至如此,关中的事繁多可以知道了。”问及民间情形,赵炳一一陈奏,顺便指出在王去世后,运使郭琮、郎中郭叔云窃取权力,为非作歹。世祖原是躺着的,听了赵炳的陈奏,立即起身说:“听了你的话,使老者精神振奋。”赐他白马奶。改任安西王相,其它职务像从前一样,并立即派他乘驿车,带领皇帝的几个特使前往审查郭琮等罪行。赵炳到了以后,郭琮就假造嗣王的旨令,诬告赵炳,将赵炳及其妻室儿女囚禁起来,赵炳的儿子仁荣向朝廷申诉,朝廷诏令近侍二人快马向西去把赵炳解救出来,并且逮捕郭琮等人。郭琮等把朝廷使臣灌醉,先派人用药在狱中毒死炳。这一夜有星陨落,响声如雷。当时赵炳年五十九岁,这是十七年三月的事。皇帝听说了这件事拍着大腿叹息说:“失我良臣!”
不久上了刑具的郭琮等百余人到了京城,皇帝亲自审问,得到他们不法的全部情况后,就各自服罪。十七年六月,炳的冤情得到昭雪。特赠中书左丞,谥号“忠愍”。
文言文翻译,隋书,赵才列传,
隋书赵才传
【原文】
赵才,字孝才,张掖酒泉人也。祖隗,魏银青光禄大夫、乐浪太守。父寿,周顺政太守。才少骁武,便弓马,性粗悍,无威仪。周世为舆正上士。高祖受禅,屡以军功迁上仪同三司。配事晋王,及王为太子,拜右虞候率。炀帝即位,转左备身骠骑,后迁右骁卫将军。帝以才籓邸旧臣,渐见亲待。才亦恪勤匪懈,所在有声。岁余,转右候卫将军。从征吐谷浑,以为行军总管,率卫尉卿刘权、兵部侍郎明雅等出合河道,与贼相遇,击破之,以功进位金紫光禄大夫。及辽东之役,再出碣石道,还授左候卫将军。俄迁右候卫大将军。时帝每有巡幸,才恒为斥候,肃遏奸非,无所回避。在途遇公卿妻子有违禁者,才辄丑言大骂。多所援及,时人虽患其不逊,然才守正,无如之何。十年驾幸汾阳宫,以才留守东都。十二年,帝在洛阳,将幸江都。才见四海土崩,恐为社稷之患,自以荷恩深重,无容坐看亡败,于是入谏曰:“今百姓疲劳,府藏空竭,盗贼蜂起,禁令不行。愿陛下还京师,安兆庶,臣虽愚蔽,敢以死请。”帝大怒,以才属吏。旬日,帝意颇解,乃令出之。帝遂幸江都,待遇逾昵。时江都粮尽,将士离心,内史侍郎虞世基、秘书监袁充等多劝帝幸丹阳。帝廷议其事,才极陈入京之策,世基盛言渡江之便。帝默然无言,才与世基相忿而出。宇文化及弑逆之际,才时在苑北,化及遣骁果席德方矫诏追之。才闻诏而出,德方命其徒执之,以诣化及。化及谓才曰:“今日之事,只得如此,幸勿为怀。”才默然不对。化及忿才无言,将杀之,三日乃释。以本官从事,郁郁不得志。才尝对化及宴饮,请劝其同谋逆者一十八人杨士览等酒,化及许之。才执杯曰:“十八人止可一度作,勿复余处更为。”诸人默然不对。行至聊城,遇疾。俄而化及为窦建德所破,才复见虏。心弥不平,数日而卒,时年七十三。
文言文翻译 隋书 于宣敏传
《隋书·于宣敏传》原文及译文供参考。
原文:
宣敏字仲达,少沉密,有才思。年十一,诣周赵王招,王命之赋诗。宣敏为诗,甚有幽贞之志。王大奇之,坐客莫不嗟赏。起家右侍上士,迁千牛备身。
高祖践阼,拜奉车都尉,奉使抚慰巴蜀。及还,上疏曰:
臣闻开盘石之宗,汉室于是惟永;建维城之固,周祚所以灵长。昔秦皇置牧守而罢诸侯,魏后昵谄邪而疏骨肉,遂使宗社移于他族,神器传于异姓。此事之明,甚于观火。然山川设险,非亲勿居。且蜀土沃饶,人物殷阜,西通邛僰,南属荆巫。
周德之衰,兹土遂成戎首;炎政失御,此地便为祸先。是以明者防于无形,治者制其未乱,方可庆隆万世,年逾七百。伏惟陛下日角龙颜,膺乐推之运,参天贰地,居揖让之期,亿兆宅心。百神受职,理须树建籓屏,封植子孙,继周、汉之宏图,改秦、魏之覆轨,抑近习之权势,崇公族之本枝。但三蜀、三齐,古称天险,分王戚属,今正其时。若使利建合宜,封树得所,巨猾息其非望,奸臣杜其邪谋。盛业洪基,同天地之长久;英声茂实,齐日月之照临。臣虽学谢多闻,然情深体国,辄申管见,战灼惟深。
帝省表嘉之,谓高颎曰:“于氏世有人焉。”竟纳其言,遣蜀王秀镇于蜀。
宣敏常以盛满之诫,昔贤所重,每怀静退,著《述志赋》以见其志焉。未几,卒官,时年二十九。
译文:
于宣敏字仲达,小时侯就性格沉稳、思虑周密。十一岁时,拜见北周赵王宇文昭,赵王命他作诗。于宣敏作出诗句,很有高洁坚贞的情怀。赵金非常惊讶于他的表现,在座宾客也没有不感叹、赞赏的。于宣敏就此被征召做官,官任右侍上士,后来又升为千牛备身。
高祖皇帝登位,于宣敏被拜为奉车都尉,奉命出使去抚慰巴蜀一带。等到回朝之后,于宣敏献上奏疏说:
我听说封建诸藩,汉朝江山因此长久;分封诸地,周朝由此国运悠久。昔日秦始皇设立地方官而废弃诸侯,魏后亲近谄媚邪僻的小人而疏远自己的亲人,就使得社稷易手,国家改姓。这事明白至极,道理显然易见。所以山川险要之地,不是亲族不能让他据守。更何况蜀中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人杰地灵,西面接通邛僰边区,南面连接荆巫一带。
周朝德行衰微,国土就被戎族外敌所占;炎政失于统治力,蜀中便成为首先失控的地方。所以智慧明达的君主在灾祸没有出现时就防患于未然,善于治理的君王在动乱还没有发生时就建立预防动乱产生的机制,皇朝才能永远兴盛,传承超过七百年。陛下天生异像,应合天道大运(被推上帝位),德性可比天高,虽再三退让,也是亿万民心的选择。如今众神各得其位,陛下也理应封建诸藩,分封各位王侯,以做为国家的屏障;分封陛下的子孙到各地据守,以继承周、汉的大业宏图,改变秦、魏迅速覆灭的旧观;进一步抑制近世的割据势力,强化皇朝的根本和枝叶。特别是三蜀、三齐之地,古时就被称为天险,分封给诸位王亲国戚,如今正是合适的时机。假使分封适宜、封建得当,(能使)大奸恶之悲停止他们的妄想,奸臣们断绝了他们的邪谋。从此盛世伟业,如同天地一样长久;英名功绩,可比日月照耀世间。我虽然见识浅薄,但对国事非常用心,就表达我的一点浅见,惶恐不已。
皇帝看了奏疏非常赞赏,对高颎说:“于氏世代有人才啊。”最终采纳了他的说,派蜀王杨秀镇守蜀中。
于宣敏常常满溢盈亏之道的诫条自警,这也是昔日的贤人们所重视的。他每每静心反思、退让自守,写了《述志赋》来表现自己的志趣。不久,于宣敏死于任上,当时只有二十九岁。
(TeacherM翻译Greysky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