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翻译一段文言文
沈周,字启南,是长洲人。他的祖父沈澄,永乐年间被举为贤良,(他)不接受。他居住的地方叫西庄,每天摆酒宴款待宾客,人们把他比做顾仲瑛。(沈周)的伯父沈贞吉,父亲沈恒吉,(和沈澄)一样清高隐遁。建有竹屋,兄弟们在那里读书。善于作诗,擅长作画,家里的佣人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同县人陈孟贤,是陈五经的继子。沈周少年时跟随他游学,得到他的指导传授。十一岁,游学南都,做了百韵诗,呈给巡抚侍郎崔恭。(崔恭)当面测试(命作)《凤凰台赋》,(沈周)提笔马上写完,崔恭非常赞叹称异。等到长大,没有没看过的书。文章模仿左丘明(的文风),诗歌仿效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书法)模仿黄庭坚,一并被世人钟爱,特别擅长绘画,评论的人都称(他)是明朝第一。
郡守要举荐沈周为贤良,沈周用《易经》占卜,得到《遁》的九五卦,于是拿定主意隐居。他居住的地方有水竹亭馆风景优美,图书鼎彝满屋错杂排列,各地名士往来没有一天空着,风雅文采,辉映一时。侍奉双亲极尽孝道。父亲去世,有人劝他做官,(他)回答道:“你不知道(我)母亲把我当做生命吗?怎么能离开她的身边。”生活常常厌恶进入城市,在城外建造了一个别居,有事的时候就去一住。晚年时,唯恐隐藏的不深,先后有巡抚王恕、彭礼都以礼尊敬他,要留在(自己)的府中,(沈周)一概用母亲年迈(为由)辞谢了。
有一个郡守征召画工绘画房屋的墙壁。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有人劝沈周拜访一些权贵来免除(征召),沈周说:“去服役,是义务,拜访权贵,不是再次受辱吗?”最终服役回来。不久,郡守去朝见,铨曹问道:“沈先生好吗?”郡守不知道回答什么,随便回答道:“挺好的。”拜见内阁,李东阳说:“沈先生有书信吗?”郡守更加吃惊,又随便回答道:“有,还没有到。”郡守出来,急忙拜见侍郎吴宽,问:“沈先生是什么人?”,吴宽详细的描述了他的情状。(又)问左右的人,(说)是画壁的人。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要吃饭,沈周给他饭吃,(郡守)就离开乐。沈周因为母亲的缘故,终身没有远游。母亲九十九岁去世,沈周也八十岁了。又过了三年,在正德四年去世。
|| 我的知道 | 我的消息(1/2) | 百度首页 | 退出
我的知道 我的提问
我的回答
为我推荐的提问
知识掌门人
新闻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 设置
百度知道 > 教育/科学添加到搜藏待解决
帮忙翻译一段文言文
悬赏分:10 - 离问题结束还有 6 天 19 小时
⑴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⑵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⑶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提问者: 珠珠阿 - 经理 四级
我来回答:
回答即可得2分,回答被采纳则获得悬赏分以及奖励20分
您还可以输入字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
插入地图 插入图片
参考资料:
匿名回答 积分规则
回答 共 2 条
太多了
回答者: 独行客eve - 试用期 一级 2020-8-27 16:05
沈周,字启南,是长洲人。他的祖父沈澄,永乐年间被举为贤良,(他)不接受。他居住的地方叫西庄,每天摆酒宴款待宾客,人们把他比做顾仲瑛。(沈周)的伯父沈贞吉,父亲沈恒吉,(和沈澄)一样清高隐遁。建有竹屋,兄弟们在那里读书。善于作诗,擅长作画,家里的佣人懂得一些写作方面的学问。同县人陈孟贤,是陈五经的继子。沈周少年时跟随他游学,得到他的指导传授。十一岁,游学南都,做了百韵诗,呈给巡抚侍郎崔恭。(崔恭)当面测试(命作)《凤凰台赋》,(沈周)提笔马上写完,崔恭非常赞叹称异。等到长大,没有没看过的书。文章模仿左丘明(的文风),诗歌仿效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书法)模仿黄庭坚,一并被世人钟爱,特别擅长绘画,评论的人都称(他)是明朝第一。
郡守要举荐沈周为贤良,沈周用《易经》占卜,得到《遁》的九五卦,于是拿定主意隐居。他居住的地方有水竹亭馆风景优美,图书鼎彝满屋错杂排列,各地名士往来没有一天空着,风雅文采,辉映一时。侍奉双亲极尽孝道。父亲去世,有人劝他做官,(他)回答道:“你不知道(我)母亲把我当做生命吗?怎么能离开她的身边。”生活常常厌恶进入城市,在城外建造了一个别居,有事的时候就去一住。晚年时,唯恐隐藏的不深,先后有巡抚王恕、彭礼都以礼尊敬他,要留在(自己)的府中,(沈周)一概用母亲年迈(为由)辞谢了。
有一个郡守征召画工绘画房屋的墙壁。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有人劝沈周拜访一些权贵来免除(征召),沈周说:“去服役,是义务,拜访权贵,不是再次受辱吗?”最终服役回来。不久,郡守去朝见,铨曹问道:“沈先生好吗?”郡守不知道回答什么,随便回答道:“挺好的。”拜见内阁,李东阳说:“沈先生有书信吗?”郡守更加吃惊,又随便回答道:“有,还没有到。”郡守出来,急忙拜见侍郎吴宽,问:“沈先生是什么人?”,吴宽详细的描述了他的情状。(又)问左右的人,(说)是画壁的人。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要吃饭,沈周给他饭吃,(郡守)就离开乐。沈周因为母亲的缘故,终身没有远游。母亲九十九岁去世,沈周也八十岁了。又过了三年,在正德四年去世。
文言文翻译
1.看到对自己有启发的东西就一定抄录下来.
2.这又是诬陷王安石(字介甫)并欺骗世人的做法.
3.年少时就有悟性,读书读几遍就能背诵.
4.农民不因为年景不好,而依然辛勤锄草播种,遇到水旱灾害时当然不行,如果一旦赶上好时节,收获的不就很多吗?
5.李方叔回到阳瞿(今河南禹县),黄庭坚(字鲁直)写诗记叙这件事,送给苏东坡请他和诗.
6.张居正做宰相时,曾经写信规劝他.
7.有时遇到趟过水沟偷他家的竹笋的,范元琰就伐木造桥让他们通过.
先生非常怀疑,就派自家子弟暗地去窥探.
翻译~~一篇文言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颁布征收盐税的政策,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求黄庭坚的《题东坡字后》的翻译!!!!!急!!!!!!!!
《题东坡字后》译文:
苏东坡很不吝啬自己的书法,但却不能求他的字,凡有求他的字的,他都会严肃的批评对方,最终还一字不给。元祐年间他在礼部担任主考官,不能与外界联系,每当见到桌上有纸,他都不择纸质的好坏,在上面写满字。
他喜欢喝酒,但是喝不了几杯就醉了,也不客气躺下就睡,鼾声如打雷,不一会儿就睡醒,醒来写字落笔如风雨般潇洒,文章中即使开玩笑也很有意味,真是一个神人啊!这哪里是当世的写文作画的人能与他争高下的呢?
苏东坡的简札书写字形温润,没一点世俗之气,现在世上号称能作书法的几个人,即使在临摩古人方面有他们的优点,但那自然精妙、运笔圆润,以气韵取胜,就是兼有了四位书法名家的所长,而改进他们的不足。
建元靖国元年五月乙巳日在沙市的船上,与刘观国、王霖家的弟弟王相一起观看苏东坡的书法。
扩展资料
《题东坡字后》原文:
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元祐中锁试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
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蘇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
东坡简札字形温润,无一点俗气,今世号能书者数家,虽规摩古人自有长处,至於天然自工,笔圆而韵胜,所谓兼四子之有以易之不与也。
建元靖国元年五月乙巳观於沙市舟中,同观者刘观国,王霖家弟寂向小子相。
释义:
1、锁试:文中指东坡任主考官近两月间,不能与外界联络。
2、龠(yuè):古代容量单位。
3、谑弄:开玩笑,嘲弄。
4、翰墨:借指文章书画等。
黄庭坚与苏东坡同是北宋年间一代文豪,两人交情很好,惺惺相惜。黄庭坚特别欣赏苏东坡的性格、字画,多次对苏东坡的人格、字画、诗文进行评价,除了《题东坡字后》外,还有《题东坡诗后》、《题东坡竹石》等,他对苏东坡的欣赏由此可见一斑。
黄庭坚的《题东坡字后》的翻译:
原文: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
释义:苏轼平时对自己的字很大方,但却不能问他要。凡有求他写的,他必严肃地推辞别人,有的人到最后也没得到他一个字。
原文:元祐中锁试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
释义:元丰八年,苏轼在礼部主持进士考试。每次见到桌上有纸,不管是什么纸,他都会在上面写个不停。
原文: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蘇醒,落笔如风雨。
释义:他喜欢饮酒,但喝不了四五杯就已烂醉如泥,客人还没辞别就躺下了睡着了,鼾声如雷。一会儿醒了之后,落笔如风雨般潇洒。
原文: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
释义:他戏谑嘲弄文章的意味和情趣,真是神人呀!这哪里是当今好书法之人能与他较量轻重的呢?
扩展资料:
在黄庭坚看来,苏轼书法的主要特点并不单纯在于“书”本身,而是因为胸中有至大至刚的丈夫之气、浩然之气、忠义之气,发自胸中,通过手书表现出来。
因此苏轼的书法丝毫没有雕琢做作以至妩媚之态,而是拥有端正方直凛然不可侵犯的本色。苏轼年少的时候喜欢晋人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后来研习唐人柳公权的书法。
及至中晚年,又非常喜欢唐人颜真卿的风格。所以从苏轼的书法中,时时可以窥见“二王”与“颜体”的影响。
总的来说,他的字既有晋人风神俊爽、细致流畅的特点,又有唐人雄劲洒脱、丰润有韵的个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黄庭坚
题东坡字后原文
其 一 : 东 坡 居 士 极 不 惜 书 , 然不 可 乞 , 有 乞 书 者 , 正 色 责 之 , 或 终不与一 字 。 元 祐 中 锁 试 礼 部 , 每 来 见 过 案 上 纸 , 不 择 精 粗 , 书 遍 乃 已 。 性 喜 酒 , 然 不 能 四 五 龠 已 烂 醉 , 不 辞 谢 而 就 卧 , 鼻 鼾 如 雷 , 少 焉 蘇 醒 , 落 笔 如 风 雨 , 虽 谑 弄 皆 有 义 味 , 真 神 仙 中 人 , 此 岂 与 今 世 翰 墨 之 士 争 衡 哉 ?
译文:苏东坡平进极不吝啬自己的书法,但却不能求他书写,凡有求他写的,他都会严肃地批评他,有时还一字不给。元祐年间他在礼部任职,每次来见到桌上有纸,他会不择纸的好坏就在上面写上。他喜欢饮酒,落笔如风雨般潇洒,即使是开玩笑也是非常有意味的,真是神人呀!这哪里是当世的翰林们能与他争高下的呢?
其 二 : 东 坡 简 札 字 形 温 润 , 无 一 点 俗 气 , 今 世 号 能 书 者 数 家 , 虽 规 摩 古 人 自 有 长 处 , 至 於 天 然 自 工 , 笔 圆 而 韵 胜 , 所 谓 兼 四 子 之 有 以 易 之 不 与 也 。 建 元 靖 国 元 年 五 月 乙 巳 观 於 沙 市 舟 中 , 同 观 者 刘 观 国 , 王 霖 家 弟 寂 向 小 子 相 。
译文:苏东坡的简札书写字形温润,没一点世俗的习气,现在号称能作书法的几个,即使学习临摩古人有他们的长外,但那自然精妙,运笔圆润,以气韵取胜,就是兼有了四子(四位书法名家)的所长而改变他们的不足。建元靖国元年五月乙巳日在沙市船上看苏东坡的书法,一起看的人人刘观国,王霖家的弟弟王相。
黄庭坚的《题东坡字后》的翻译:
原文:东坡居士极不惜书,然不可乞,有乞书者,正色责之,或终不与一字。
释义:苏轼平时对自己的字很大方,但却不能问他要。凡有求他写的,他必严肃地推辞别人,有的人到最后也没得到他一个字。原文:元祐中锁试礼部,每来见过案上纸,不择精粗,书遍乃已。
释义:元丰八年,苏轼在礼部主持进士考试。每次见到桌上有纸,不管是什么纸,他都会在上面写个不停。
原文:性喜酒,然不能四五龠已烂醉,不辞谢而就卧,鼻鼾如雷,少焉蘇醒,落笔如风雨。
释义:他喜欢饮酒,但喝不了四五杯就已烂醉如泥,客人还没辞别就躺下了睡着了,鼾声如雷。一会儿醒了之后,落笔如风雨般潇洒。
原文:虽谑弄皆有义味,真神仙中人,此岂与今世翰墨之士争衡哉?
释义:他戏谑嘲弄文章的意味和情趣,真是神人呀!这哪里是当今好书法之人能与他较量轻重的呢?
《题东坡字后》译文:
苏东坡很不吝啬自己的书法,但却不能求他的字,凡有求他的字的,他都会严肃的批评对方,最终还一字不给。元祐年间他在礼部担任主考官,不能与外界联系,每当见到桌上有纸,他都不择纸质的好坏,在上面写满字。
黄庭坚传 文言文翻译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能,留他继续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卓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焚,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及死,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官,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同,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受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因避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柔意和他亲近。他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受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封宣布命令赢死了,终年六十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舞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竞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予是自号为山谷道人。
急求文言文翻译
书幽芳亭记:君子比德的又一千古名作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招魂》曰:“光风转蕙泛崇兰”,是以知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
北宋的散文小品中,最著名的当属周敦颐的《爱莲说》。该文以莲喻人,赞扬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稍后黄庭坚的《书幽芳亭记》,堪称与《爱莲说》相比肩的精美小品。但由于前者被选入中学教材,广为人知;而黄庭坚本人以诗名世,他的散文创作被掩盖了。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首。黄庭坚诗、书、文均有极高造诣,与苏轼并称“苏黄”。他的一生风波跌宕,饱受磨难。在北宋党争中,他属旧党,屡遭贬谪。但无论处于何种艰难的境地,他都以气节自励。此文就是他高尚品德的流露。他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达到了“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至高境界。
中国古代历来有“芳草美人”的传统。这是典型的类比手法:以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来类比人的品行。周敦颐建立起了莲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黄庭坚此文则建立起兰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
黄庭坚一开始就连用三个类比:国士、国色、国香,将兰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楚之逐臣”是指屈原。屈原在《离骚》里种兰、佩兰、赋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以兰来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黄庭坚指出兰与君子十分类似:“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君子就像兰花,从不吹嘘自己,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两句话的精警,可与“出淤泥而不染”相比肩。
为什么黄庭坚要特意点出这两点呢?因为在这两种环境中,最能见出君子的品格。在第一种环境下,君子尚未成名,无人赏识,要耐得住寂寞;在第二种环境下,虽屡遭打击,而不改其操守。“遁世无闷”句,语出《易经》。《乾卦》《文言》:“初九日: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孔疏》:“遁世无闷者,谓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不见是而无闷者,言举世皆非,虽不见善而心亦无闷。上云遁世无闷,心处僻陋,不见是而无闷,此因见世俗行恶,是亦无闷,故再起无闷之文。”《易•大过》《象传》:“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孔疏》:“明君子衰难之时,卓尔独立,不有畏惧。遁乎世而无忧,欲有遁难之心,其操不改。凡人则不能然,惟君子独能如此。”可见,只有君子才能在这两种环境中卓然挺立。“含章”句,亦出自《易经》。《易经》第六三章云:“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章,即文采,也就是美德。含章,即藏善,韬光养晦,保养美德。贞,正。含章可贞:蕴含美德,心地守正。时,时机。成,居功。君子应耐心等待最佳时机再行动。含蕴秀美,品德坚贞;如为天子做事,不要居功,则有善终。黄庭坚在这里又一次赞扬君子立身处世的特点:一是含蓄,不张扬,不刻意追求。就像兰花,平时与其他花草混处,香味不明显。二是把握时机。君子一旦有机会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就会尽心尽力地报效国家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如兰花,一阵清风吹过,香气芬芳,远近皆知。
接下来,作者特意比较了兰与蕙的不同,指出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兰与蕙的栽培环境相同,但两者有花之多少与香味远近不同。“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花少,则含蓄,不张扬;香味远,则有真才实学,内蕴丰富。作者还指出,“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椒,一种香味浓烈的常见草本植物,此处指庸碌之辈。士大夫虽然品德修养不如君子,但较之庸碌常人,又已远甚。可叹的是,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当门”,指当权者。当权者昏庸,不能辨别蕙与椒,更无法赏识那含蓄的、清幽的兰了。所以,那些品节高尚的“山林之士”,纷纷远离当局,“往而不返”了。在这里,作者寄予了深沉的世道感叹。
黄庭坚对兰的推崇,是在北宋推崇君子气节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周敦颐《爱莲说》就说:“莲,花之君子者也。”黄庭坚也说:“兰似君子。”此文写于他贬居戎州之时。戎州有山名兰山,上有野生兰花。他将之移植于院中,建一小亭,名为“幽芳亭”。在北宋党争中,黄庭坚属苏轼党,屡遭新党打击。但是,他并无怨恨詈骂之词。苏轼称赞他:“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答黄鲁直书》)评价高得不能再高了。黄庭坚将居处先后命名为“任运堂”、“槁木庵”,表现了他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他为人“内刚外和”,有如兰花,含蓄,不张扬,内蕴深厚,讲求气节。他的诗也反复吟咏了兰花的高洁品质,如《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韵寄李子先》、《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次韵答和甫卢泉水三首》、《答李康文》、《和答刘中叟殿院》、《寄晁元中十首》、《寄傅君倚同年》、《次韵答黄与迪》等诗。他还亲手书写了唐韩伯庸的《幽兰赋》,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行书佳作。
黄庭坚学识广博,善用典故。他提倡广泛学习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厚积薄发,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在这篇短文中,黄庭坚随手引用《易经》、《离骚》,展示了他深厚的学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