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射义文言文翻译

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中读音:zhōng、zhòng,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

1、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

中离维纲。——《仪礼·大射仪》

与太史数射中。——《周礼·射人》

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故盛算之器即曰中。——《礼记·射义》

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新书·属远》

2、通“得”义:

《周礼·师氏》:“掌国中失之事。”

杜子春说:“中当为得。”古音中、得同音义通。故古书中“中意”亦通“得意”。“中”还可作虚词用:中----中字亦虚词,《易经·系辞下》:“葬之中野。”《礼记·表记》:“中心僭怛。

3、内,里面。与“外”相对 。

五帝之中无传政。——《荀子·非相》

儒有衣冠中。——《礼记·儒行》

皮树中、闾中、虎中、兕中、鹿中,是也。——《礼记·乡射礼记》

以益中外之累。——《后汉书·列女传》

中藏隐情不可致,诘公(袁可立)一览,立得籍甚。——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4、半;中途;半中腰 。

夜中,星殒如雨。——《春秋》

5、方位名。泛指一个地区内或一个时期内,中间;居中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陶渊明《桃花源记》

6、指宫禁之内。亦借指朝廷。

赵高用事于中。——《史记》

公来自中,天子所倚。——唐·韩愈《祭董相公文》

7、内心 。

忧从中来。——曹操《短歌行》

8、内脏。

五中所主,何藏最贵。——《素问》

9、中介人

中央向严乡绅借二十两银子。——《儒林外史》

10、中等。

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中家以上。——清·方苞《狱中杂记》

11、方言∶成,行,好,可以,了得。[All right]

正要与姐姐、姐夫商量了,往府里讨去,可是中么?——《二刻拍案惊奇》

12、容易

我是薛家丫头,狄家媳妇,我的钱不中骗。——《醒世姻缘传》

13、合适,适当

是秦之计中,齐燕之计过矣。——《战国策·齐策二》

余观君疏于世故,而谋国无不中。——宋·叶适《袁声史墓志铭》

14、不偏不倚

头颈必中。——《礼记·玉藻》

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晏子春秋》

15、通“忠”。忠诚。

难进而尽中。——《孝经·圣治》

中和,祗庸孝友。——《周礼·春官·大司乐》

中不上达。——《荀子·成相》

在这句话里“是”是指示代词。此,这。

“是”在古文中有如下几种解释:

①正确,与“非”相对。陶渊时《归去来辞》:“今是而昨非。”

②认为正确。《墨子.尚同上》国君之所是,必皆是之。”

③表示肯定判断。 《论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之也。”

④指示代词。此,这。唐.柳宗元《捕蛇者说》:“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清.方苞《狱中杂记》:“是疾易传染。”

⑤动词,用在前置的宾语和动词之间强调宾语《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小国将君是望,敢不唯命是听。”

de

1、[助]用在动词、形容词和表示状态、程度的补语之间:听~津津有味‖穿~很干净‖好~很。

2、[助]用在单音节动词的后面,表示可能:修~好‖拿~动‖爬~上去吗?

3、[助]用在动词后面,表示可能、可以:这种野蘑菇吃~吃不~?‖这件事马虎不~。

4、[助]表示某种状态,有“无法形容”的意味:看你头发乱~‖瞧把你高兴~。

1、[动]获取(跟“失”相对):~到‖~胜‖取~‖有所~,必有所失。

2、[动]演算产生结果:二三~六(乘法口诀)‖四减二~二。

3、[动]适合:~用‖~当‖相~益彰。

4、〈文〉[动]称心如意:~意‖志满意~‖怡然自~。

5、〈口〉[动]完成:稿子写~了吗?‖别急,饭马上就~。

6、〈口〉[动]用于对话中,表示同意或禁止,无须再说:~,就这么办‖~了,别哭个没完。

7、[动]用于不如意时,表示没有办法,只好如此:~,这钱算是白花了。

8、[动]用在别的动词前面,表示许可(多用于否定式):教育专款不~挪用‖保持安静,不~喧哗。

9、用于译音:引~(索引)‖~克萨斯(美国州名)。

děi

1、[动]需要;必须:买台电视机~多少钱?‖山区要想富,就~修公路‖你~努力了,这么贪玩可不成。

2、[动]估计必然会如此;会:回家晚了,她妈准~生气‖考试不及格,非~挨说不可。

3、〈方〉[形]舒服;自在:小日了过得挺~。

“中”在文言文里的意思:

(一)中(zhōng):

①<名>内;里。《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②<名>中间;内部。《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

③<形>半;一半。《乐羊子妻》:“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④<形>中等;不高,不低。《邹忌讽齐王纳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⑤<名>内心。《史记·韩安国列传》:“深中隐厚。”

⑥<名>中国。《图画》:“图画之设彩者,用水彩,中外所同也。”

(二)中(zhòng):

①<动>符合。《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②<动>射中。《卖油翁》:“见其矢十中八九。”

③<动>击中。《荆轲刺秦王》:“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

④<动>考中。《范时中举》:“你恭喜中了举人。”

⑤<动>猜中。《醉翁亭记》:“射者中,弈者胜。”

⑥<动>中伤。《书博鸡者事》:“臧怒,欲中守法。”

中1.内,里。2.半,一半。3.不高不下,中等。4.zhong(四声)符合适合

zhōng

①<名>内;里。《狼》:“一屠晚归,担中肉尽。”

②<名>中间;内部。《石钟山记》:“有大石当中流。”

③<形>半;一半。《乐羊子妻》:“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

④<形>中等;不高,不低。《邹忌讽齐王纳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

⑤<名>内心。《史记·韩安国列传》:“深中隐厚。”

⑥<名>中国。《图画》:“图画之设彩者,用水彩,中外所同也。”

zhòng

①<动>符合。《劝学》:“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②<动>射中。《卖油翁》:“见其矢十中八九。”

③<动>击中。《荆轲刺秦王》:“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

④<动>考中。《范时中举》:“你恭喜中了举人。”

⑤<动>猜中。《醉翁亭记》:“射者中,弈者胜。”

⑥<动>中伤。《书博鸡者事》:“臧怒,欲中守法。”

【中肠】内心。

【中人】⒈平常人。⒉朝中公卿大臣。⒊指宦官;太监。⒋宫女。

【中节】适度。

【中式】⒈科举考试被录取。⒉符合规格。

在文言文中:事,潜,延,书,日,名,议,谢什么意思

1)◎【事】【 shì】〈名〉

(1)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2) 同本义 [government post]

事,职也。——《说文》

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韩非子·五蠹》

(3) 又如:事宦(仕宦。事通“仕”)

(4) 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 [post;duty;powers of office]

事,勤也。——《尔雅》

为政事庸力行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在君为政,在臣为事。”

事蚤济也。——《礼记·乐记》

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注:“任也。”

陉山之事。——《战国策·秦策》。注:“役也。”

公侯之事。——《诗·召南·采蘩》

王事多难。——《诗·小雅·出车》

赵太后新用事, 秦急攻之。——《战国策·赵策》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事分(职分;名分)

(6) 职业 [occupation]

舞阳侯樊哙者, 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史记》

(7) 事情 [matter;thing;business;affair;job;work]

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

(8) 又如:事不过三(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事头(事因,事由;事情);事因(因由,事情来由);事苗(事情的根源);事机(时机;事情成功的机会);事有分定(凡事情总有定数);事在呼吸(比喻事情临近眼前,情况非常紧急);事序(事情的条理、秩序)。亦指天子、诸侯的国家大事,如祭祀、盟会、兵戎等

天子无事。——《谷梁传》。范宁注:“事谓巡守、崩葬、兵革之事。”

(9) 事业 [achievements]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

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事绩(业绩,重大的成就);事济(事业完成)

(11) 事故,事件 [accident]

延及孝文王、 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汉· 贾谊《过秦论上》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宋· 苏轼《教战守》

(12) 又如:事款则圆(遇事要从长计议,才能圆满解决)

(13) 交媾、性交 [intercourse]。如:房事不宜多

(14) 典故;故事 [allusion]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15) 情况,情形 [condition;state]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宋· 苏轼《教战守》

(16) 又如:事色(情况,情势)

◎ 【事】【 shì】〈动〉

(1) 侍奉;供奉 [serve;wait upon]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又如:事君;事师;事奉(供奉;侍奉);事上(事奉尊长);事畜(侍奉父母,养育妻子);事亲(侍奉父母)

(3) 做,从事 [be engaged in]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居数月,漠然无所事。——清· 方苞《狱中杂记》

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

(4) 又如:无所事事;不事生产;事本(从事本业);事力(从事体力劳动);事行(做事;行事)

(5) 使用;役使 [enslave]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注:“事任使也。”

备承事也。——《国语·鲁语下》

坐事国人过律。——《史记·傅靳蒯成传》

尚安事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6) 又如:事役(劳役);事智(运用智慧);事用(使用;应用)

(7) 奉行 [pursue]

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事增宠益爵。——《韩非子》

(8) 治理;办理 [administer]

齐、 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战国策》

(9) 任用 [appoint]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墨子》

2)◎ 【潜】【 qián】〈动〉

(1) (形声。本义:没入水中,而且在水下活动)

(2) 同本义 [go under water;move under water]

潜,涉水也。——《说文》。朱骏声按:没水以涉曰潜。

潜龙。——《易·乾龙》

潜虽伏矣。——《诗·小雅·正月》

游鱼潜绿水。——曹植《情诗》

沈潜相克。——《书·洪范》

潜龙腾渊。——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3) 又如:潜水

(4) 隐藏 [hidden;latent]

潜服贼器不入宫。——《周礼·阍人》

潜醢以食夏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日星隐耀,山岳潜形。——范仲淹《岳阳楼记》

胆寒潜踪。——《广东军务记》又

潜避两炮台中。

(5) 又如:潜晦(潜藏养晦。又指隐藏才能);潜德(韬养隐藏的内涵、美德);潜逸(隐逸);潜户(隐藏的洞穴);潜包,潜苞(包藏);潜光(隐藏光彩);潜名(隐姓埋名)

(6) 深隐;隐居 [hermit]。如:潜居草野(隐居在民间);潜而不用(小人当道,圣人只宜潜藏,不可有为);潜夫(隐者);潜升(谓或隐或显);潜户(深隐的门户)

(7) 专心 [make a concentrated effort]。如:潜志(专心致志);潜研(专心钻研);潜修(专心修养);潜神(犹专心)

(8) 潜入水中 [pe]。如:一只大水鼠从此岸潜下

(9) 埋葬 [bury]

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山海经》

(10) 暗流 [underflow]

东望泑泽, 河水所潜也。——《山海经》

(11) 又如:潜演(水在地下流动);潜源(潜伏着的水源)

(12) 测量;探测 [measure;survey]

◎ 【潜】【 qián】〈副〉

(1) 秘密地;暗中 [secretly;stealthily]

同恶潜谋。——《周书·文政》

于是潜行而去。——《战国策·秦策》

随风潜入夜。——唐· 杜甫《春夜喜雨》

多潜易之。——清· 方苞《狱中杂记》

封奏时潜易。

(2) 又如:潜地(偷偷地);潜息(悄悄止息);潜目(偷看);潜使(秘密出使);潜师(秘密出兵);潜逸(秘密逃跑)

3)◎【 延 】【yán】〈动〉

(1) 同本义 [stretch;extend;prolong]

延,长行也。——《说文》。按,字亦作“蜒”。

蝮蛇蜒只。——《楚辞·大招》

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韩非子》

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书·召诰》

兹物苟难停,吾寿安得延!——晋· 陆机《长歌行》

莫不延颈举踵。——《吕氏春秋·顺说》

(2) 又如:延瞩(引颈瞩目);延望(引颈远望);延算三纪(延长寿命三十六年);延年(延长寿命);延息(延长寿命);延期(延长或推迟日期)

(3) 假借为“引”。引入;引见;迎接 [meet;introduce]

摈者,延之日升。——《礼记·玉藻》

主人延客祭。——《礼记·曲礼》

出延射。——《礼记·射义》

(4) 又如:延接(引进接待);延入(引入);延登(引入而登殿)

(5) 拖延 [put off]

延至七年(拖延到民国七年,即公元1918年)。——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6) 又如:延挨(拖延);延俄(延迟一会儿)

(7) 绵延 [stretch long and unbroken]。如:延袤(绵延;连绵);延昌(绵延昌盛)

(8) 延续 [continue]

延及孝文王、 庄襄王…国家无事。—— 汉· 贾谊《过秦论》

(9) 又如:延寿文疏(祝寿的颂辞);延誉(称扬优点,使其名声远扬)延玩(迟延玩忽)

(10) 蔓延 [spread]

延,遍也。——《方言十三》

延及于平民。——《书·吕刑》

前后邃延。——《礼记·玉藻》

(11) 又如:延地(到处);延灼(蔓延燃烧)

(12) 邀请;请 [invite]

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饮宴既毕,谦延 玄德于上座。——《三国演义》

(13) 又如:延师(聘请教师);延款(延请,款待);延医(请医生)

(14) 迎击 [repulse attacks]

秦人开关延敌。—— 汉· 贾谊《过秦论》

4)◎ 【书】【shū】〈动〉

(1) (形声。从聿,者声。聿( yù),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

(2) 同本义 [write;take notes]

书,著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4) 画 [draw]

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5)◎ 【日 】【rì】〈名〉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2) 同本义 [sun]

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说文》

离为日,为火。——《易·说卦》

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周礼·大司徒》

天无二日,太阳也。——《孟子》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3) 又如:日冠(太阳上方的光体);日昃(日斜,日过中午);日旸儿(太阳;日光);日月交食(对头;互相争斗);日头搁山(太阳落山);日头趖西(太阳偏西);日居月诸(日落月出,一天又一天)

(4) 白天,白昼 [daytime]

夏之日。——《诗·唐风·葛生》

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世说新语·自新》

(5) 又如:日昳(日已过午);日往月去(时间一天天过去);日里(白天);日里向(白天);日长神倦(夏季白天长,人易困倦);日旰(日暮。天色晚);日昼(白天);夜以继日

(6) 时节;为特殊目的而定的日子 [day;date]

天启壬戌秋日。——魏学洢《核舟记》

(7) 又如:交租日;星期一是洗衣日;你的结婚纪念日;三百万股日;太阴日;平太阳日;日南至(冬至日);日脚(〈方〉∶日子;时间);日时(一段时间);日分(日子;日期)

(8) 一昼夜 [daytime]

靡日不思。——《诗·邶风·泉水》

日月星辰,太阳也。岁月日时,亦即曰日。——《书·洪范》

教子数日。——《礼记·内则》

(9) 又如:日力(一天的力气);日完(一天所做的事情);日度(一天一天地过去)

(10) 时间,光阴 [time]

(11) 又如:日子浅(时日短);日时(一段时间);旷日经年;日已昏黑;日不我与(时日不等人);日刻(时间)

6)◎ 【名】【 míng】〈动〉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2) 同本义 [give name to]

名,自命也。——《说文》

黄帝正名百物。——《礼记·祭法》

名之曰幽厉。——《孟子》

名公器也。——《庄子·天运》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 罗敷。——《乐府诗集》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名之者谁。——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自名“蟹壳青”。——《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名品(辨明品级)

(4) 称说;说出 [tell]

不能名其一处。——《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5) 又如:不可名状;莫名其妙;名状(形容描述)

(6) 出名,有名声 [lend one's name to an enterprise occasion]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7) 以私人名义占有 [own;possess]

不名一钱。——王充《论衡》

(8) 通“明”。明白 [understand]

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老子·四十七章》

7)◎【 议】【 yì】〈动〉

(1) (形声。从言,义声。本义:商议,讨论)

(2) 同本义 [discuss;exchange views on;talk over]

议,语也。——《说文》

议,谋也。——《广雅》。按,谓论事之宜。

唯酒食是议。——《诗·小雅·斯干》

法而不议。——《荀子·王制》

赵王悉召群臣议。——《史记》

(3) 又如:议计(商议合计);议妥(商量妥当);议婚(商谈联姻之事)

(4) 评议是非 [comment on]

议论证据古今。——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5) 又如:议勋(评议功勋);议语(谈论)

(6) 选择 [select;choose]

乃议侑于宾。——《仪礼·有司彻》。注:“犹择也。”

(7) 又如:议才(选拔人才)

(8) 议处;议罪 [consider and punish;discuss a crime]

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司马迁《报任安书》

(9) 又如:议状(论罪定刑的文书);议处(清制对有过失的官吏,交吏部拟定处罚办法);议惩(评议罪刑给予惩处);议刑(议罪以定刑)

(10) 议论,特指议论政事 [comment;talk over]

故圣人议多少论厚薄为之政。——《韩非子·五蠹》

大功言而不议。——《礼记·闲传》

(11) 通“仪”( yí)。忖度 [conjecture]

议之而后动。——《易·系辞上》

昔先王议事以制。——《国语·郑语》。王引之云:“议,读为仪。”

博学不可使议世。——《墨子·非儒》。王念孙云:“仪,议古字通。”

8)◎【 谢】【xiè】〈动〉

(1) (形声。从言,射声。本义:向人认错道歉)

(2) 同本义 [excuse oneself;make an apologize]

自谢曰。——《战国策·赵策》

长跪而谢。——《战国策·魏策》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史记·项羽本纪》

惊谢曰。——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谢咎(引咎自退;悔过;谢罪);谢错(认错赔不是);谢室(待罪之室)

(4) 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 [decline;refuse]

乃召拜黯为淮阳太守, 黯伏谢不受命。——《史记·汲黯列传》

谢媒人。——《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楚而谢。—— 唐· 李朝威《柳毅传》

谢客矣。——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子退而休之,谢医却药。 ——宋· 苏轼《盖公堂记》

(5) 又如:谢医(谢绝医疗);谢金(谢绝礼金)

(6) 辞去官职 [resign]

若此儿不救,便当回舟谢职,无复游宦之兴矣。——《南齐书·王僧虔传》

当亦谢官去,岂令心事违。——唐· 王维《送张五归山》

(7) 又如:谢老(告老还乡);谢事(卸去官职);谢政(致仕退休);谢役(辞去差使);谢职(卸去官职)

(8) 告辞;告别 [take leave;leave]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史记·李将军列传》

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史记·魏公子列传》

故不复谢。

不报谢?

过谢侯生。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谢了扰(告辞);谢别(告别,辞别)

(10) 告诉,告诫 [tell;warn]

谢汉使。——《汉书·李广苏建传》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11) 以言辞相问候 [send one's respects to]

至府,为我多谢问赵君。——《史记·赵广汉传》

界上亭长寄声谢我,何以不为致问?

(12) 感谢 [thank]

休谢之。——《三国演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史记·项羽本纪》

且谢曰。——唐· 李朝威《柳毅传》

虽死必谢。

(13) 又如:谢承(感谢;答谢);谢荷(感谢);谢候(致谢并问候);谢私(感谢私下帮助)

(14) 逝去 [farewell]

诏曰:弟勰所生母 潘早龄谢世,显号未加。——《魏书·彭城王勰传》

(15) 又如:谢宾客(死亡的委婉说法);谢世

(16) 酬谢 [thank sb. with a gift]

婚礼不许多用盘盒猪羊糖饼,不许厚礼物谢媒。——明· 海瑞《禁约》

受人十万,谢客数千,又重馈部吏。——《潜夫论》

(17) 又如:谢土(修建完毕,祭祀土神的礼义活动);谢犒(酬谢;犒劳);谢银(酬谢用的银子);谢灶诰(祭灶王爷的青词)

(18) 衰败,衰落 [decline;wane]

宿觉名未谢,残山今尚存。—— 宋· 叶适《宿觉庵》

花之既谢。——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19) 逊让;不如 [modestly decline]

既鲸鲵折首,西夏底定,便宜诉其本怀,避贤谢拙。——《宋书·王宏传》

(20) 又如:谢拙(自谦愚笨而辞职)

(21) 避免,避开 [avoid]

必以俪辞为文,何缘《十翼》不能一致,岂波澜既尽有所谢短乎?——章炳麟《文学总略》

(22) 又如:谢短(避其所短)

事:第一、本义:官职

第二、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

第三、职业

潜:偷偷地;悄悄地

延:长,久延,长也 ,拖延

中书:官名

日:有指示时间的作用,)白天,

名:名字,名称,命名,称名,名义,名分

议:商讨

谢:认错,道歉,告诉,询问

文言文中延怎么翻译

yán

[动]

(1) 同本义 [stretch;extend;prolong]。

延,长行也。——东汉·许慎《说文》。按,字亦作“蜒”。

蝮蛇蜒只。——《楚辞·大招》

延颈而鸣,舒翼而舞。——《韩非子》

我不敢知曰:不其延。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书·召诰》

兹物苟难停,吾寿安得延!——晋·陆机《长歌行》

莫不延颈举踵。——《吕氏春秋·顺说》

(2) 又如:延瞩(引颈瞩目);延望(引颈远望);延算三纪(延长寿命三十六年);延年(延长寿命);延息(延长寿命);延期(延长或推迟日期)。

(3) 假借为“引”。引入;引见;迎接 [meet;introduce]。

摈者,延之日升。——《礼记·玉藻》

主人延客祭。——《礼记·曲礼》

出延射。——《礼记·射义》

(4) 又如:延接(引进接待);延入(引入);延登(引入而登殿)。

(5) 拖延 [put off]。

延至七年(拖延到民国七年,即公元1918年)。——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6) 又如:延挨(拖延);延俄(延迟一会儿)。

(7) 绵延[stretch long and unbroken]。如:延袤(绵延;连绵);延昌(绵延昌盛)。

(8) 延续[continue]。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国家无事。——西汉·贾谊《过秦论》[5]

(9) 又如:延寿文疏(祝寿的颂辞);延誉(称扬优点,使其名声远扬)延玩(迟延玩忽)。

(10) 蔓延[spread]。

延,遍也。——《方言十三》

延及于平民。——《书·吕刑》

前后邃延。——《礼记·玉藻》

(11) 又如:延地(到处);延灼(蔓延燃烧)。

(12) 邀请;请 [invite]。

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饮宴既毕,谦延玄德于上座。——《三国演义》

(13) 又如:延师(聘请教师);延款(延请,款待);延医(请医生)。

(14) 迎击 [repulse attacks]。

秦人开关延敌。——汉·贾谊《过秦论》

文言文翻译送童子鸣序

送童子鸣序

【明】归有光

【原文】

越中人多往来吾吴中,以鬻书为业。异时童子鸣从其先人游昆山,尚少也。数年前,舣舟娄江,余过之。子鸣示余以其诗,已能出人。今年复来,吾友周维岳见余,为念其先人相与之旧,谓子鸣旅泊萧然,恨无以恤之者。已而子鸣以诗来,益清俊可诵。然子鸣依依于余,有问学之意,余尤念之。

尝见元人题其所刻之书云,自科举废而古书稍出,余盖深叹其言。夫今世进士之业滋盛,士不复知有书矣。以不读书而为学,此子路之佞,而孔子之所恶。无怪乎其内不知修己之道,外不知临人之术,纷纷然日竞于荣利,以成流俗,而天下常有乏材之患也。子鸣于书,盖历能诵之。余以是益奇子鸣。夫典籍,天下之神物也。人日与之居,其性灵必有能自开发者。“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书之所聚,当有如金宝之气,如卿云轮囷,覆护其上,被其润者不枯矣。

庄渠先生尝为余言:广东陈元诚,少未尝识字,一日自感激,取四子书终日拜之,忽能识字。以此知书之神也。非书之能为神也,古人虽亡,而其神者未尝不存。今人虽去古之远,而其神者未尝不与之遇。此书之所以可贵也。虽然,今之学者,直以为土梗已耳。子鸣鬻古之书,然且几于不自振,今欲求古书之义,吾惧其愈穷也。岁暮,将往锡山寓舍,还归太未,书以赠之。

【译文】

吴越一带的人很多往来于我们吴中地区,以卖书为业。从前童子鸣(曾)跟随他的先人游历(过)昆山,(那是他)还很小。几年前,(他)乘船到娄江,我去拜访了他。童子鸣把他的诗作拿给我看,已经能够超出众人了。今年又来,我的朋友周维岳来拜访我,因为顾念他的先人与(童子鸣的先人)相亲厚的之旧交,说童子鸣漂泊无依萧然,只恨(自己)没办法帮助他。不久以后童子鸣带着他的诗作来(拜访我),(他的诗)更加清新隽永可读了。然而童子鸣对我还是思慕的样子,(好像)有(向我)求学的意思,我到现在还记着这件事。

曾经看到元朝人在他们所刻印的书籍上题记说,自从科举被废以后古书渐渐出来,我也深深地叹服他说的话。现世举进士之业很兴旺,士人不在知道还有书了。用不读书的方式求学,这是子路的癖好,但是是孔子所不喜欢的。难怪现在的社会上的大多数人在内不知道自身修养之道,在外不知道选拔人才之方法,(大家)乱哄哄地每日争相谋取功名利禄,而逐渐形成社会上的流行习惯,因而天下常常有人才匮乏的忧虑。童子鸣对书,大概(都)能够背诵下来。我因此更加觉得童子鸣不同凡俗。所谓典籍,是天下的神灵、怪异之物。人每日与它们在一起,人的智慧必定有能够自行开发的机会。“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书所聚敛的(灵气),应当有如黄金珠宝的灵气一样,就像祥云盘曲,护佑在它上面,受到它润泽的事物就(再也)不会枯涩了。

我内伯父庄渠先生(魏校)曾经对我说:广东人陈元诚,少时不曾认字,(忽然)有一日自我感奋激发,拿来四书整天礼拜,忽然间就能够认字了。我因此知道书的神异。并不是书能成为神,古人虽然死去了,但是他们的精神一直都在。今人虽然距离古代很久远了,但是我们的精神也总能与古人的精神相遇。这就是书可贵的原因了。虽然如此,但是今天求学的人,却只以为(书不过是)泥塑的偶像罢了。童子鸣卖古书,尚且几乎不能生活自给,如今要想探求古书之大义,我怕他的生活会更加窘迫。年末,(我)要到锡山寓所去,回到太末,写了这篇赠序送给他。

【注释】

1、异时:这里是“往时;从前”的意思。

(1)不同时候。《墨子·经上》:“久弥异时也,宇弥异所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路 者颜回父,父子尝各异时事孔子。”晋孙绰《支遁方向子期》:“支遁、向秀雅尚庄老;二子异时,风好玄同矣。”唐石贯《和主司王起》:“绛帐青衿同日贵,春兰秋菊异时荣。”

(2)往时;从前。《史记·平准书》:“异时算轺车、贾人缗钱皆有差。”司马贞索隐:“异时,犹昔时也。”《新唐书·于頔传》:“部有湖陂,异时溉田三千顷,久廞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前代悬购遗书,咸著条目:隋有阙书录,唐有访书录,宋有求书录。异时人主留意若此。”章炳麟《訄书·订孔》:“异时老墨诸公,不降志于删定六艺,而孔氏擅其威。”

(3)以后;他时。《史记·苏秦列传论》:“然世言苏秦多异,异时事有类之者皆附之苏秦。”宋陆游《跋<西昆酬唱集>》:“记之为异时一笑。”清姚莹《与陆次山论文书》:“异时集成付刻,或即以此书列其首,亦无不可者。”

2、舣舟:停船靠岸。

3、出人:超出众人。《商君书·画策》:“凡人主德行非出人也,知非出人也,勇力非过人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谚曰:‘扬州独步王文度,后来出人郄嘉宾。’”宋司马光《缙云县尉张君墓志铭》:“君性嗜学,年十五,志节已皦皦出人。”明杨慎《丹铅总录·史籍·出人不远》:“饱食终日而不学,岂能过人乎?出人,如古言:加人一等;后世言:出人一头地。”

4、相与:相处;相交往。《易·大过》:“象曰:老夫女妻,过以相与也。”《史记·淮阴侯列传》:“此二人相与,天下至驩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红楼梦》第33回:“他近日和衔玉的那位令郎相与甚厚。”

5、旅泊:飘泊。唐王勃《重别薛华》诗:“旅泊成千里,栖遑共百年。”唐皇甫冉《送康判官往新安赋得江路西南永》诗:“何须愁旅泊,使者有辉光。”宋叶适《高令人墓志铭》:“自古独立特行之士,无所复望于世,而旅泊其身以苟免者,固已众矣。”

6、萧然:简陋。宋陆游《自笑》诗:“惟馀数卷残书在,破箧萧然笑獠奴。”明方孝孺《先府君行状》:“(先君)每行县以物自随,杯汤不肯受。去官贫甚,鬻所乘马以行,行李萧然,观者叹息。”王闿运《侯官陈君墓志铭》:“乘舆萧然,襆被而已。”

7、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无从。《史记·鲁周公世家》:“我之所以弗辟而摄行政者,恐天下畔周,无以告我先王太王、王季、文王。”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李亦学问,但不测彼之深浅,乍闻无以敷究。”唐柳宗元《答元饶州论政理书》:“然不如是,则无以来至当之言。”清侯方域《于谦论》:“推其意,以为非我发之,而我又非秉钧者,天下无以专责之也。”

8、已而:旋即;不久。《史记·孝武本纪》:“少君曰:‘此器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案其刻,果齐桓公器。”《新五代史·梁臣传·霍存》:“存伏兵萧县,已而瑾果与溥俱出迷离,存发伏击之。”

9、清俊:也作“清隽”。清新隽永。《宋书·礼志一》:“儒者称公羊高亲受子夏,立于汉朝,辞义清俊。”明杨慎《词品·洪觉范梅辞》:“梅辞如此清俊,亦仅有者。”清阮元《石渠随笔·明太祖仁宗宣宗三帝书卷》:“今晨览卿为余所改之诗,甚是丰采清隽,真有益于日新。”陈衍《<知稼轩诗>序》:“弢庵意在学韩,实似荆公,于韩专学清隽一路。”

10、依依:形容思慕怀念的心情。《后汉书·章帝纪》:“岂亡克慎肃雍之臣,辟公之相,皆助朕之依依。”李贤注:“依依,思慕之意。”宋倪涛《次韵毛达可给事秋怀念归》:“微官卧江汉,素心久依依。”明张煌言《与张承恩书》:“窃慕英名久矣,南北相隔,未遑识荆,使人夙夜依依。”

11、问学:求知;求学。《礼记·中庸》:“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郑玄注:“问学,学诚者也。”唐苏鹗《苏氏演义》卷上:“《学记》云:‘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小者则小鸣,叩之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谓善问学者,必待尽其词理委曲之意。”明宋濂《故绍庆路儒学正柳府君墓志铭》:“府君为儿时,重迟不戏,潜心于问学,及壮,益孳孳自治。”

12、滋盛:众多;兴旺。《后汉书·翟酺传》:“ 孝宣 论六经於 石渠 ,学者滋盛,弟子万数。” 唐 司空图 《唐故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其裔孙又能以大义匡奉,且救诸侯之患,宜其百代滋盛矣。”

13、无怪:不足为奇。宋曾巩《与王介甫书》:“比辱书,以谓时时小有案举,而谤议已纷然矣,足下无怪其如此也。”《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4回:“原来点了翰林可以打一个大把势,无怪那些人下死劲的去用功了。”

14、修己:自我修养。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入道》:“士之谋身,得之者以才,失之者惟命,达失二揆,宏道要枢,可谓勤于修己者与!”清姚鼐《复蒋松如书》:“而其生平修己立德,又实足以践行其所言。”参见“脩己”。

15、临人:谓选拔人才。《后汉书·崔寔传》:“盖孔子对叶公以来远,哀公以临人,景公以节礼,非其不同,所急异务也。”李贤注:“《韩子》曰,叶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悦近而来远。’鲁哀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选贤。’齐景公问政于仲尼,仲尼曰:‘政在节财。’此云‘临人’、‘节礼’,文不同也。”明归有光《送童子鸣序》:“无怪乎其内不知修己之道,外不知临人之术。纷纷然日竞于荣利,以成流俗,而天下常有乏材之患也。”

16、纷纷:乱貌。《管子·枢言》:“纷纷乎若乱丝,遗遗乎若有从治。”宋王安石《桃源行》:“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明沈采《千金记·封王》:“过长亭短亭,乱纷纷道蔽旌旗影。”

17、荣利:功名利禄。《吕氏春秋·用民》:“为民纪纲者何也?欲也,恶也。何欲何恶?欲荣利,恶辱害。”晋陶潜《五柳先生传》:“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宋范仲淹《访陕郊魏疎处士》诗:“下瞰红尘路,荣利无穷已。”

18、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多含贬义。《礼记·射义》:“幼壮孝弟,耆耋好礼,不从流俗,脩身以俟死者,不在此位也。”唐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

19、以是:因此。《庄子·养生主》:“天之生是使独也,人之貌有与也。以是知其天也,非人也。”《新唐书·藩镇传·吴元济》:“又尝败 韩全义 、 于頔 ,以是兵骄无所惮。” 明 张居正 《乞鉴别忠邪以定国是疏》:“又务综覈名实,搜剔隐奸,推毂善良,摧抑浮竞,以是大不便于小人。”

20、神物:神灵、怪异之物。《易·系辞上》:“探赜索隐,钩深致远,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龟。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唐李白《梁甫吟》:“张公两龙剑,神物合有时。”明张纶《林泉随笔》:“雷虽只是气,但有气便有形。神物气聚,则须有纔过便散。既有神物,则震死人书其背,夫复何怪?”

21、性灵:智慧;聪明。唐段安节《乐府杂录·琵琶》:“初,朱崖李太尉有乐吏廉郊者,师于曹纲,尽纲之能。纲尝谓侪流曰:‘教授人亦多矣,未曾有此性灵弟子也。’”《红楼梦》第91回:“你的性灵,比我竟强远了。怨不得前年我生气的时候,你和我说过几句禅话,我实在对不上来。”

22、开发:启发;开导。《北史·崔赡传》:“东宫弱年,未陶训义,卿仪形风德,人之师表,故劳卿朝夕游处,开发幼蒙。”宋欧阳修《与修史学士书》:“辱教,开发蒙滞,实寡陋者之幸也。”

23、金宝:黄金和珠宝。泛指贵重财物。《史记·天官书》:“金宝之上,皆有气,不可不察。”唐白居易《议释教策》:“况僧徒日益,佛寺日崇,劳人力於土木之功,耗人利于金宝之饰。”清顾炎武《王家营》诗:“公卿不难致,所患无金宝。”

24、卿云:即庆云。一种彩云,古人视为祥瑞。《竹书纪年》卷上:“十四年,卿云见,命禹代虞事。”《史记·天官书》:“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索轮囷,是谓卿云。卿云见,喜气也。”清赵翼《养疾未愈书感》诗:“岁晚沧江几回首,卿云五色丽高旻。”

25、轮囷:盘曲貌。《文选·邹阳<狱中上书自明>》:“蟠木根柢,轮囷离奇。”李善注引张晏曰:“轮囷离奇,委曲盘戾也。”宋王禹偁《送光禄王寺丞通判徐方》诗:“戏马台荒春寂寞,斩虵乡古树轮囷。”清李必恒《吴门徐昭法先生画芝》诗:“垒坷轮囷态最工,披图谡谡起清风。”

26、覆护:保护;庇佑。《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臣苍疲驽,特为陛下慈恩覆护,在家备教导之仁,升朝蒙爵命之首。”清黄宗羲《天一阁藏书记》:“由此观之,是书者造物之所甚忌也,不特不覆护之,又从而菑害之如此。故曰藏之久而不散,则难之难矣。”

27、庄渠先生:归有光的妻子魏孺人的伯父。即魏校(1483-1543),明代官员、学者,与李承勋、胡世宁、余祐善,并称南都四君子。其先本李姓。魏校居苏州葑门之庄渠,故自号庄渠,字子才,一作子材,母为徐有贞之女。

28、感激:感奋激发。汉刘向《说苑·修文》:“感激憔悴之音作而民思忧。”《后汉书·列女传·许升妻》:“升感激自厉,乃寻师远学,遂以成名。”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议论》:“天下之事,多成于贫贱感激之中,或败于富贵安乐之际,理无可疑也。”

29、四子书:即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此四书是孔子、曾子、子思 、孟子的言行录,故合称“四子书”。清邵懿辰《仪宋堂后记》:“明太祖既一海内,与其佐刘基,以‘四子书’章义试士。行之五百年不改,以至于今。”清俞樾《春在堂随笔》卷九:“余撰《文勤神道碑》,即据其子儒卿等所撰行状,言公年十有一,‘四子书’、‘十三经’皆卒读。”亦省作“四子”。《朱子语类》卷一○五:“‘四子’,‘六经’之阶梯;《近思録》,‘四子’之阶梯。”清薛福成《选举论中》:“常科以待天下占毕之士,试策论;论仍以‘四子’、‘五经’命题,特易其体格而已;策则参问古今事。”参见“四书”。

30、土梗:泥塑偶像。亦以喻轻贱无用。《战国策·赵策一》:“夜半,土梗与木梗鬭。”《庄子·田子方》:“吾所学者,直土梗耳。”成玄英疏:“自觉所学,土人而已,逢雨则坏,并非其物。”《文选·刘孝标<广绝交论>》:“视若游尘,遇同土梗。”李善注:“游尘土梗,喻轻贱也。”唐杜甫《雷》诗:“真龙竟寂寞,土梗空俯偻。”宋叶适《<徐斯远文集>序》:“视荣利如土梗,以文达志,为后生法。”清戴名世《与弟书》:“五经二十一史,今之视为土梗,而天下几无读书者矣。”

31、已耳:语气词连用,加强语气。而已;罢了。

32、然且:然而;尚且。《谷梁传·昭公十三年》:“冬十月,葬蔡灵公……灭国不葬,然且葬之,不与楚灭,且成诸侯之事也。”《荀子·荣辱》:“君上之所恶也,刑法之所大禁也,然且为之,是忘其君也。”宋叶适《绍兴府新置二庄记》:“越为郊畿而民不胜困……若夫命乡论秀,合乐以侑之,古今常礼也,然且寂而无声数十年矣。”

33、几于:近于;几乎。《后汉书·申屠蟠传》:“申屠蟠禀气玄妙,性敏心通,丧亲尽礼,几於毁灭。”明胡应麟《诗薮·国朝下》:“古人握沐之风,几余永绝。”

34、自振:自救;自给。《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后汉书·桓帝纪》:“民有不能自振及流移者,禀谷如科。”晋干宝《搜神记》卷十六:“妾孤穷羸弱,不能自振。”

35、岁暮:岁末,一年将终时。汉淮南小山《招隐士》:“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南朝宋颜延之《秋胡诗》:“岁暮临空房,凉风起坐隅。”唐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明史·彭韶传》:“岁暮者,天道之终。”

36、锡山:地名,在今江苏省无锡市西。

37、寓舍:住所。宋王明清《<玉照新志>序》:“因揭寓舍之斗室,屏迹杜门,思索旧闻,凡数十则,缀辑之,名曰《玉照新志》。”明王錡《寓圃杂记》卷上:“松江将董用和在京师时,其寓舍与于侍郎谦相对。”清谭献《复堂词录》序:“光绪八年九月,谭献书余安庆枞阳门内寓舍。”

38、还归:返回。 应劭 《风俗通·怪神》引《管子》:“齐公出余泽,见衣紫衣,大如毂,长如辕,拱手而立。还归,寝疾,数月不出。”汉王充《论衡·恢国》:“孝明加恩,则论徙边;今上宽惠,还归州里。”《西游记》第77回:“老孙还归本洞,称王道寡,耍子儿去罢。”清顾炎武《兄子洪善北来言及近年吴中有开淞江之役书此示之》诗:“淞江亭畔坐垂纶,还归被褐出负薪。”

39、太末:县名。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秦灭楚,于姑蔑之地设太末县,隶会稽郡,太末县治在今天的浙江省龙游县。

计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中读音:zhōng、zhòng,中在文言文中的意思如下:

1、和四方、上下或两端距离同等的地位。

中离维纲。——《仪礼·大射仪》

与太史数射中。——《周礼·射人》

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故盛算之器即曰中。——《礼记·射义》

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新书·属远》

2、通“得”义:

《周礼·师氏》:“掌国中失之事。”

杜子春说:“中当为得。”古音中、得同音义通。故古书中“中意”亦通“得意”。“中”还可作虚词用:中----中字亦虚词,《易经·系辞下》:“葬之中野。”《礼记·表记》:“中心僭怛。

3、内,里面。与“外”相对 。

五帝之中无传政。——《荀子·非相》

儒有衣冠中。——《礼记·儒行》

皮树中、闾中、虎中、兕中、鹿中,是也。——《礼记·乡射礼记》

以益中外之累。——《后汉书·列女传》

中藏隐情不可致,诘公(袁可立)一览,立得籍甚。——明 董其昌《节寰袁公行状》

4、半;中途;半中腰 。

夜中,星殒如雨。——《春秋》

5、方位名。泛指一个地区内或一个时期内,中间;居中 。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陶渊明《桃花源记》

6、指宫禁之内。亦借指朝廷。

赵高用事于中。——《史记》

公来自中,天子所倚。——唐·韩愈《祭董相公文》

7、内心 。

忧从中来。——曹操《短歌行》

8、内脏。

五中所主,何藏最贵。——《素问》

9、中介人

中央向严乡绅借二十两银子。——《儒林外史》

10、中等。

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中家以上。——清·方苞《狱中杂记》

11、方言∶成,行,好,可以,了得。[All right]

正要与姐姐、姐夫商量了,往府里讨去,可是中么?——《二刻拍案惊奇》

12、容易

我是薛家丫头,狄家媳妇,我的钱不中骗。——《醒世姻缘传》

13、合适,适当

是秦之计中,齐燕之计过矣。——《战国策·齐策二》

余观君疏于世故,而谋国无不中。——宋·叶适《袁声史墓志铭》

14、不偏不倚

头颈必中。——《礼记·玉藻》

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晏子春秋》

15、通“忠”。忠诚。

难进而尽中。——《孝经·圣治》

中和,祗庸孝友。——《周礼·春官·大司乐》

中不上达。——《荀子·成相》

计的古汉语含义

①<动>算帐;计算。《出师表》:“则汉室之隆,可~日而待也。”

②<名>账薄。《汉书?黄霸传》:“使领郡钱谷~,……以廉称。”【又】<动>送账簿。《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于季氏。”

③<动>打算;盘算;谋划。《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欲亡走燕。”

④<动>计议;商量。《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议之。”

⑤<名>计谋;计策。《赤壁之战》:“愿早定大~,莫用众人之议也。”

详细字义

--------------------------------------------------------------------------------

◎ 计

计 jì

〈动〉

(1) (会意。从言,从十。“言”有数( shǔ)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所以有计算的意思。本义:算账;总计;计算)

(2) 同本义 [count;compute;calculate]

计,会算也。——《说文》

计数刚柔也,轻重也,大小也,实虚也,远近也,多少也,谓之计数。——《管子·七发》

学书计。——《礼记·内则》

命农计耦耕事。——《礼记·月令》

计亿事。——《国语·郑语》。注:“算也。”

计日而待。——诸葛亮《出师表》

计日以还。——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而计其长。——明· 魏学洢《核舟记》

蹄躈各千计。——《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计会(计算账目;秋后算账;谋划,部署);计口(按人口计算);计度(安排生活用度);算计(估计)

(4) 计较;关心于 [be concerned about]

以六计弊群吏之治。——《周礼·太宰》

主逼畏不敢计。——《资治通鉴》

(5) 又如:计惜(计较与吝惜);计争(计较争执);计功谋利(计较功名,谋求私利);不计报酬

(6) 商议;谋划 [discuss;scheme]

计,谋也。——《广雅》

以能遂疑计恶。——《国语·吴语》。注:“虑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战国策·赵策》

非计久长。

长安君计短。

计之曰。——唐· 柳宗元《三戒》

(7) 又如:计不得售;计处(考虑;谋划);计画(计虑;谋划);计开(列写出来);计事(商议大事);计奏(商议后奏请);计办(商议办理);商计

(8) 考察;审核 [inspect;check;examine and verify]

料敌计险。——《孙子兵法·威王问》

(9) 又如:计勘(审核勘验);计制(审核规格)

词性变化

◎ 计

计 jì

〈名〉

(1) 算法;算术 [algorithm;arithmetic]。如:计历(算历)

(2) 计簿 [account book]。如:计筹(计簿。记载户口、垦田、钱粮出入之数的簿册)

(3) 呈送计簿的官吏 [official for escorting account books]。如:计节(计吏所持的符节);计车(计吏所乘的车)

(4) 计策;计谋 [plan;stratagem]

计者,事之本也。——《战国策·秦策》

计者,所以定事也。——《韩非子·存韩》

吾计已决。——汉· 刘向《列女传》

计无所出。——晋· 干宝《搜神记》

何以为计。——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计疏(计谋疏失);计智(智谋);缓兵之计;失计;巧计;空城计;苦肉计

(6) 测量或计算度数、时间的仪表 [gage;meter]。如:静电计;体温计;温度计;安培计

(7) 生计,谋生手段 [livelihood]。如:家计

(8) 经济力量;经济开支 [economy]。如:国计民生

(9) 姓

①<动>算帐;计算。《出师表》:“则汉室之隆,可~日而待也。”

②<名>账薄。《汉书?黄霸传》:“使领郡钱谷~,……以廉称。”【又】<动>送账簿。《左传?昭公二十五年》:“~于季氏。”

③<动>打算;盘算;谋划。《廉颇蔺相如列传》:“臣尝有罪,窃~欲亡走燕。”

④<动>计议;商量。《廉颇蔺相如列传》:“唯大王与群臣孰~议之。”

⑤<名>计谋;计策。《赤壁之战》:“愿早定大~,莫用众人之议也。”

计 (动词)

(1)(会意。从言,从十。“言”有数(shǔ)的意思;“十”是整数,表示事物成一个数目。数数字,所以有计算的意思。本义:算账;总计;计算)

(2)同本义 [count;compute;calculate]

(3)计较;关心于 [be concerned about]

(4)商议;谋划 [discuss;scheme

(5)考察;审核 [inspect;check;examine and verify]

计 (名词)

(1)算法;算术 [algorithm;arithmetic]。

(2)计策;计谋 [plan;stratagem]

(3)生计,谋生手段 [livelihood]。

(4)经济力量;经济开支 [economy]。

(5)姓

我有文言文不明白,不知道哪位高人能帮我翻译一下!

1 卫灵公昼寝而起史记卫康叔世家曰卫灵公者周武王同母少弟康叔封之后也西元前五三四年至西元前四九二年在位志气益衰中国书店四书五经论语集注公冶长第五曰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於予与何诛朱子集注曰朽许久反圬音污与平声下同昼寝谓当昼而寐朽腐也雕刻画也圬镘也言其志气昏惰教无所施也与语辞诛责也言不足责乃所以深责之使人驰召勇士公孙悁悁音娟道遭行人卜商行人掌宾客之礼仪参见周礼大行人小行人卜商字子夏少孔子四十四嵗卜商曰何驱之疾也说文驱马驰也对曰公昼寝而起使我召勇士公孙悁子夏曰微悁微非也诗邶风柏舟曰微我无酒以敖以游左传僖公三十年曰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而勇若悁者可乎御者曰可子夏曰载我而反反返也至君曰使子召勇士何为召儒使者曰行人曰微悁而勇若悁者可乎臣曰可即载与来君曰诺延先生上延引也礼记射义使子路执弓矢出延射曰贲军之将亡国之大夫与为人后者不入其余皆入盖去者半入者半趣召公孙悁趣音促通促说文趣疾也至入门杖剑疾呼曰商下公孙悁直呼子夏之名视其不成人以辱之也礼记曰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諡周道也春秋公羊庄公十年曰州不若国国不若氏氏不若人人不若名名不若字字不若子我存若头若你也子夏顾顾回视也咄之曰咄咄音多呵责声今之京戏多用此声右手二指一并指斥某人之同时口发此音内剑内音纳剑入鞘之义吾将与若言勇若你也於是君令内剑而上内音纳子夏曰来来之言召之也吾尝与子从君而西见赵简子简子披发杖矛而见我君我从十三行之后趋而进曰诸侯相见不宜不朝服不朝服行人卜商将以颈血溅君之服矣使反朝服而见吾君子耶我耶悁曰子也子夏曰子之勇不若我一矣若如也又与子从君而东至阿阿音厄平声地名今之山东省东阿市遭齐君重鞇而坐鞇音因车之座垫重鞇则高单鞇则低故重鞇者可居上以临下也吾君单鞇而坐我从十三行之后趋而进曰礼诸侯相见不宜相临以庶揄其一鞇而去之者庶众揄音鱼说文引也言令众人强拆齐君之重鞇使其成单鞇也子耶我耶悁曰子也子夏曰子之勇不若我二矣又与子从君於囿中囿音右豢养禽兽之园林於是两寇肩逐我君强取曰寇肩逐者从两侧追也拔矛下格而还戈短矛长格鬬也子耶我耶悁曰子也子夏曰子之勇不若我三矣所贵为士者上摄万乘之君摄拘也捕也下不敢敖乎匹夫敖傲也外立节矜而敌不侵扰内禁残害而君不危殆是士之所长君子之所致贵也若夫以长掩短以众暴寡凌轹无罪之民而成威於闾巷之间者轹音力说文车所践也是士之甚毒而君子之所致恶也众之所诛锄也诗曰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鄘风相鼠文夫何以论勇於人主之前哉於是灵公避席抑手曰寡人虽不敏请从先生之勇诗曰不侮矜寡不畏强御诗大雅烝民文卜先生也先生者何犹言先醒也不闻道术之人则冥於得失不知乱之所由眊眊乎其犹醉也故世主有先生者若楚庄王是也有后生者若宋昭公是也有不生者若郭君是也。

2

孟子说:「人人都有不忍他人受到伤害的心灵,先王就是因为有不忍他人受到伤害的心灵,於是才有不忍百姓受苦受难的政治。拿不忍他人受到伤害的心灵,施行不忍百姓受苦受难的政治,管理天下就像在手掌上运转东西那样的容易了。」

3 孔子说:“默默地增加知识,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对我有什么难呢?”

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一个需要静下心来默默坚持的过程,所以要想学习好的第一步是自己要能静下心来。有的人学习,越学越有兴趣;可是有的人学习,越学越感到厌倦。这是为什么?其实原因很简单,只要真正能静下心来学得进去的人,都不会感到厌倦,反而会忘记了时间的流逝。所以要做到学而不厌的关键,还是要培养起自己学习的兴趣。比如打麻将,有些人一上桌子可以连续打十几个小时,甚至几十个小时。如果一个人的学习兴趣也能浓厚到像对待麻将的喜好一样,还有什么东西会学不好呢?

“诲人不倦”,是指我们在指导别人的时候不感到疲倦,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同样离不开一个兴趣。两个喜欢打麻将的人,不管他们学问高低,只要谈起麻将来,总是眉飞色舞、滔滔不绝,从来不会感到厌倦。当然,要做到诲人不倦的另一个要点就是要有爱心和耐心。

“学而不思则罔(受欺),思而不学则殆(疑惑)。”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陷入茫然无所得的地步;只思考而不务学,其思考便是没有根据的空想,也会陷入迷惑不解的境地。既重学,又重思,学习与思考相结合,这是求得知识的必要方法。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

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这句不用了吧!

4 禹率众劈开山脉,淮河水顿时倾泻而出,顺流而下,不再泛滥,劈开的山也变成了如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的荆山和涂山。

5 此正明学《易》之君子,于末世中而成盛德,自既挽凶为吉,又能中兴易道以昭示于天下万世也。

6 正月的一个吉日,舜在尧的太庙接受了禅让的册名

7 “璇玑玉衡”一词出自中国古籍《尚书·舜典》,原文是“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由于记载简略,含意难以理解,从汉代起就产生两种不同看法:一主星象说,一主仪器说。司马迁主张璇玑玉衡就是北斗七星,《史记·天官书》上说:“北斗七星,所谓‘璇玑玉衡以齐七政’。”纬书《春秋运斗枢》更把北斗七星的名称与璇玑玉衡联系起来:“北斗七星第一天枢,第二璇,第三玑,第四权,第五玉衡,第六开阳,第七摇光。一至四为魁,五至七为杓(柄),合为斗。居阴布阳,故称北斗。”《晋书·天文志》则三星为玉衡。”与司马迁的主张略有不同。此外,又有北极(北辰)说,例如伏胜在《尚书大传》中写道:“璇者,还也,玑者几也,微也,其变几微而行动者大,谓之璇玑,是故璇玑谓之北极。”《说苑》则说:“璇玑谓北辰,勺陈枢星也。”《周髀算经》称北辰皆曰璇玑,而《星经》又有不同的说法:“璇玑者谓北极星也,玉衡者谓北斗九星也。”以上均主星象说。

从汉代起,认为璇玑玉衡是仪器的也大有人在,孔安国说:璇玑玉衡为“正天之器,可运转”,肯定璇玑玉衡为仪器。郑玄说:“运动为玑,持正为衡,以玉为之,视其行度。”这也是指的仪器。更有人主张璇玑玉衡就是浑仪(见浑仪和浑象),马融说:“上天之体不可得知,测天之事见于经者,惟玑衡一事。玑衡者,即今之浑仪也。”三国时王蕃说:“浑仪羲和氏旧器,历代相传谓之玑衡。”而北宋的苏颂认为璇玑玉衡是浑仪中的四游仪

8

华夏先王们在遇到大事的时候,会按惯例采用聚会的方式向上帝祷告,同时告祭祖灵,祈望上帝和祖先在天之灵带领他们、祝福他们。

7、有璇玑玉衡,以齐七政。

8、肆类于上帝,堙于六宗

也可用上理解!

9望于山川,遍于群神。(九州名山大川、五岳四渎之属,皆一时望祭之。群神谓丘陵、坟衍、古之圣贤,皆祭之。○坟,扶云反。衍音演。

射义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