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荣施炙文言文翻译
译文: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发现端烤肉的佣人显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于是就停下吃肉,把自己那一份给了他。同座的人都讥笑顾荣,说:“这是个仆人,怎么施舍给他?”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的人呢?”
后来顾荣遇上战乱过江避乱,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顾荣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原因,原来他就是当年接受烤肉的人。
原文:
顾荣居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曰:其仆也,焉施之?" 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顾荣异之,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扩展资料
《顾荣施炙》赞扬了顾荣,体恤下人,推己及人,肯为别人着想的品质和行炙人的知恩图报的品质。多做一点好事,多关心一下别人,或许就会得到回报。
顾荣(?-312年),字彦先。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西晋末年大臣、名士,也是拥护司马氏政权南渡的江南士族首脑。孙吴丞相顾雍之孙、孙吴宜都太守顾裕之子,
顾荣弱冠时即仕于孙吴,与纪瞻、贺循、闵鸿、薛兼并称“五俊”。吴亡后,与陆机、陆云同入洛,号为“洛阳三俊”。拜郎中,转廷尉正,先后被辟为王侯僚属。其后,惠帝征其为散骑常侍,后为琅玡王司马睿(晋元帝)安东军司,加散骑常侍,司马睿但凡有谋划,都与顾荣商议。
永嘉六年(312年),顾荣去世,获赠侍中、骠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元”。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改称晋王,追封公爵。《隋书·经籍志》收录有《顾荣集》,已佚。
参考资料:顾荣施炙-百度百科参考资料:顾荣-百度百科
《顾荣施炙》原文:
顾荣在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已向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顾荣施炙》翻译: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发现端烤肉的佣人显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于是就停下吃肉,把自己那一份给了他。同座的人都讥笑顾荣,说:“这是个仆人,怎么施舍给他?”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的人呢?”
后来顾荣遇上战乱过江避乱,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顾荣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原因,原来他就是当年接受烤肉的人。
扩展资料:
《顾荣施炙》启发与借鉴
报答。顾荣给端送烤肉的人吃了一块烤肉,那人不忘恩情,当他有灾难时常在旁相助,这叫报恩。中国人是讲情义的,有恩必报。《史记》上说,韩信年轻时家庭贫困,生活无着落,他在淮阴水边钓鱼时,有个每天来水边漂洗丝绵的大娘见他挨饿,便经常拨出一点饭食省给他吃。
韩信拜将封候后,找到了这位大娘,并以重金报答。中国有句古语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然,我们与人为善并不是为了日后的报答,但受恩的人是不该忘记这恩情的。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发现端烤肉的佣人显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于是就停下吃肉,把自己那一份给了他。同座的人都讥笑顾荣,说:“这是个仆人,怎么施舍给他?”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的人呢?”
后来顾荣遇上战乱过江避乱,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顾荣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原因,原来他就是当年接受烤肉的人。
译文:
顾荣在洛阳的时候,曾经应人邀请赴宴,发现端烤肉的佣人显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于是就停下吃肉,把自己那一份给了他。同座的人都讥笑顾荣,说:“这是个仆人,怎么施舍给他?”顾荣说:“哪有成天端着烤肉而不知肉味的人呢?”
后来顾荣遇上战乱过江避乱,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个人在身边护卫自己。顾荣觉得很奇怪,便问他原因,原来他就是当年接受烤肉的人。
原文:
顾荣居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有欲炙之色,因辍己施焉。同坐嗤之。曰:其仆也,焉施之?" 荣曰:“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相助。顾荣异之,问其所以,乃受炙人也。
顾荣在洛阳时,受人邀请去赴宴,他发现为他们烤肉的人脸上露出了对烤肉渴求的神色,很像尝一尝,于是,他就将自己的烤肉分享给了那个仆人,和他一同吃饭的人就笑他,顾荣说:“一个人天天烤肉,怎么能让他连烤肉的味道都没有尝过呢?”后来战乱四起,晋朝大批人渡长江南流,每当顾荣遇到危险时,经常有一个人在顾荣左右保护他,于是顾荣感激的问他原因,才知道他就是当年那个烤肉的人。
仅翻译,望采纳?
帮我翻译一下这段文言文,谢谢。
若问哪里可以采到女萝
女萝在沫河的那边生长
若问我在思念哪个
姜家的大姊啊真漂亮
约我在桑林相见
并请去她家楼上
送我到淇水 还依依相望
若问哪里可以采到麦子
麦子在沫河的北边生长
若问我在思念哪个
弋家的大姊啊真漂亮
约我在桑林相见
并请去她家楼上
送我到淇水 还依依相望
若问哪里可以采到蔓菁
蔓菁在沫河的东边生长
若问我在思念哪个
庸家的大姊啊真漂亮
约我在桑林相见
并请去她家楼上
送我到淇水 还依依相望
茂盛的野菜名叫卷耳
我采呀采了不满一筐
想你的时候
我把竹篮放在路旁
登上那座土石山上
我的马好像病态怏怏
且用青铜杯斟酒
我不愿意 总是这样怀想
登上那座高高的山梁
我的马好像已病入膏肓
且用牛角杯斟酒
我不愿意 总是这样惆怅
登上那座乱石山冈
我的马终于倒在一旁
跟来的人走不动了
这叫我怎么能不忧伤
<<桑中>>译文:
采摘女萝在何方?
就在卫国沐邑乡。
思念之人又是谁?
美丽动人是孟姜。
约我来到桑林中,
邀我欢会祠庙上,
送我告别淇水旁。
采摘麦子在哪里?
就在沐邑北边地。
思念之人又是谁?
美丽动人是孟弋。
约我来到桑林中,
邀我欢会祠庙上,
送我告别淇水旁。
采摘芜菁哪边垄?
就在卫国沐邑东。
思念之人又是谁?
美丽动人是孟庸。
约我来到桑林中,
邀我欢会祠庙上,
送我告别淇水旁。
<<卷耳>>译文:
采呀采呀采卷耳,
半天不满一小筐。
我啊想念心上人,
菜筐弃在大路旁。
攀那高高土石山,
马儿足疲神颓丧。
且先斟满金壶酒,
慰我离思与忧伤。
登上高高山脊梁,
马儿腿软已迷茫。
且先斟满大杯酒,
免我心中长悲伤。
艰难攀登乱石冈,
马儿累坏倒一旁,
仆人精疲力又竭,
无奈愁思聚心上!
孔昭公定公哀公几世君王统治代,文宣襄各王统治代所听说,再早隐桓庄闵僖各公更都传闻各种史书记载太完备孔根据自所见补充所听说能离事实远所流传传闻更远虽根据传闻资料必须相互印证确保其真实确认真实则记录疑问记录产说公益师死亡鲁史书没记载太久处考证
《卷耳》带拼音的原文
《周南·卷耳》原文
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
拼音:cai cai juan er ,bu ying qing kuang. jie wo huai ren, zhi bi zhou hang.
《周南·卷耳》
陟彼崔嵬,我马虺颓。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
陟彼高岗,我马玄黄。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
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
文言文出处和译文
《石林诗话》
卷上赵清献公以清德服一世,平生蓄雷氏琴一张,鹤与白龟各一,所向与之俱。始除帅成都,蜀风素侈,公单马就道,以琴、鹤、龟自随,蜀人安其政,治声藉甚。元丰间,既罢政事守越,复自越再移蜀,时公将老矣。过泗州渡淮,前已放鹤,至是复以龟投淮中。既入见,先帝问:“卿前以匹马入蜀,所携独琴、鹤,廉者固如是乎?”公顿首谢。故其诗有云“马寻旧路如归去,龟放长淮不再来”者,自纪其实也。
刘贡父天资滑稽,不能自禁,遇可谐诨,虽公卿不避。与王荆公素厚,荆公后当国,亦屡谑之,虽每为绝倒,然意终不能平也。元丰末,为东京转运使,贬衡州监酒,虽坐他累,议者或谓尝以时相姓名为戏恶之也。元佑初,起知襄州。淳于髡墓在境内,尝以诗题云:“微言动相国,大笑绝冠缨。流转有余智,滑稽全姓名。师儒空稷下,衡盖尽南荆。赘婿不为辱,旅坟知客卿。”又有续谢师厚善谑诗云:“善谑知君意,何伤卫武公。”盖记前事,且以自解云。
晏元献公留守南郡,王君玉时已为馆阁校勘,公特请于朝,以为府签判,朝廷不得已,使带馆职从公。外官带馆职,自君玉始。宾主相得,日以赋诗饮酒为乐,佳诗胜日,未尝辄废也。尝遇中秋阴晦,斋厨夙为备,公适无命,既至夜,君玉密使人伺公,曰:“已寝矣。”君玉亟为诗以入,曰:“只在浮云最深处,试凭弦管一吹开。”公枕上得诗,大喜,即索衣起,径召客治具,大合乐。至夜分,果月出,遂乐饮达旦。前辈风流固不凡,然幕府有佳客,风月亦自如人意也。
欧阳文忠公记梅圣俞《河豚诗》:“春州生荻芽,春岸飞杨花。”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谓河豚出于暮春,食柳絮而肥,殆不然。今浙人食河豚始于上元前,常州江阴最先得。方出时,一尾至直千钱,然不多得,非富人大家预以金啖渔人未易致。二月后,日益多,一尾才百钱耳。柳絮时,人已不食,谓之斑子,或言其腹中生虫,故恶之,而江西人始得食。盖河豚出于海,初与潮俱上,至春深,其类稍流入于江。公,吉州人,故所知者江西事也。
姑苏州学之南,积水弥数顷,旁有一小山,高下曲折相望,盖钱氏时广陵王所做。既积土山,因以其地潴水,今瑞光寺即其宅,而此其别圃也。庆历间,苏子美谪废,以四十千得之为居。旁水作亭,曰沧浪,欧阳文忠公诗所谓“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者也。子美既死,其后不能保,遂屡易主,今为章仆射子厚家所有。广其故址为大阁,又为堂山上,亭北跨水复有山,名洞山,章氏并得之。既除地,发其下,皆嵌空大石,又得千余株,亦广陵时所藏,益以增累其隙,两山相对,遂为一时雄观。土地盖为所归也。
王荆公晚年诗律尤精严,造语用字,间不容发。然意与言会,言随意遣,浑然天成,殆不见有牵率排比处。如“含风鸭绿鳞鳞起,弄日鹅黄袅袅垂”,读之初不觉有对偶。至“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但见舒闲容与之态耳。而字字细考之,若经檃括权衡者,其用意亦深刻矣。尝与叶致远诸人和头字韵诗,往返数四,其末篇有云:“名誉子真矜谷口,事功新息困壶头。”以谷口对壶头,其精切如此。后数日,复取本追改云:“岂爱京师传谷口,但知乡里胜壶头。”至今集中两本并存。
蔡天启云:“荆公每称老杜「钩帘宿鹭起,丸药流莺啭」之句,以为用意高妙,五字之模楷。他日公作诗,得「青山扪虱坐,黄鸟挟书眠」,自谓不减杜语,以为得意,然不能举全篇。”余顷尝以语薛肇明,肇明后被旨编公集,求之,终莫得。或云,公但得此一联,未尝成章也。
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一为随波逐浪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其三为函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其深浅以是为序。余尝戏谓学子言,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波漂菇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为函盖乾坤句;“以落花游丝白日静,鸣鸠乳燕青春深”为随波逐浪句;以“百年地僻柴门迥,五月江深草阁寒”为截断众流句。若有解此,当与渠同参。
欧阳文忠公诗始矫“昆体”,专以气格为主,故其言多平易疏畅,律诗意所到处,虽语有不伦,亦不复问。而学之者往往遂失于快直,倾囷倒廪,无复余地。然公诗好处岂专在此?如《崇微公主手痕诗》:“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与国谋。”此自是两段大议论,而抑扬曲折,发见于七字之中,婉丽雄胜,字字不失相对,虽“昆体”之工者,亦未易比。言意所会,要当如是,乃为至到。
许昌西湖与子城密相附,缘城而下,可策杖往来,不涉城市。云是曲环作镇时,取土筑城,因以其地道潩水潴之。略广百余亩,中为横堤。初但有其东之半耳,其西广于东增倍,而水不甚深。宋莒公为守时,因起黄河春夫浚治之,始与西相通,则其诗所谓“凿开鱼鸟忘情地,展尽江湖极目天”者也。其后韩持国作大亭水中,取其诗名之曰展江。然水面虽阔,西边终易堙塞,数十年来,公厨规利者,遂涸以为田,岁人才得三百斛,以佐酿酒,而水无几矣。余为守时,复以还旧,稍益开浚,渺然?嬗薪
文言文翻译梦溪笔谈中的越州鳗井
越州鳗井的意思为:越州应天寺有口鳗井。
出处:北宋·沈括《梦溪笔谈》越州鳗井,在一大磐石上,其高数丈,井才方数寸,乃一石窍也,其深不可知,唐徐浩诗云:“深泉鳗井开。”即此也,其来亦远矣。鳗时出游,人取之置怀袖间,了无惊猜。如鳗而有鳞,两耳甚大,尾有刃迹。
白话释义:越州应天寺有一口鳗井,在一块巨石上,高数丈,井口只有几寸宽,是一个石洞,深不可知。唐朝时徐洞诗中说:“深泉鳗井开。”说的就是这口鳗井,这井由来已久了。井中鳗鱼有时游出井外,被人捡起来放在怀袖之中,鳗鱼不惊惶。井中鳗鱼和一般鳗鱼相仿却有鳞片,两侧耳很大,尾部有刀伤的痕迹。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沈括在《梦溪笔谈·序》中有比较清楚的说明:1082年后,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约1088年前后住润州,在那里修筑一座梦溪园(在今江苏镇江东)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较少外出,也较少与人来往,是谓“予退处林下,深居绝过从”。
书名《梦溪笔谈》,则是因为作者沈括在梦溪园完成作品(注:至少是完成主体部分以及最终定稿,此点未有异议,考《梦溪笔谈·序》亦无冲突),因此便以该园名为书名,曰“梦溪”。
笔谈,则是由于平时和客人在园内交谈,作者经常将“与客言者”记录于册,友朋聚散无常,时长日久,作者觉得好像自己是“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故用名“笔谈”。两者串列并称,则为《梦溪笔谈》。
文章简介:
《梦溪笔谈》,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的1305年(元大德九年)陈仁子东山书院刻本。此本据南宋乾道本重刊(见本节插图),尚可窥宋本旧貌,其开本很大,极为铺陈,而版框很小,装帧为当时流行的蝴蝶装,在元代刻本中独具特色。
元大德刊本的卷首有“东宫书府”、“文渊阁”两方朱文方印,卷内还钤有“汪士钟印”、“平阳汪氏藏书印”、“臣文琛印”、“甲子丙寅韩德均钱润文夫妇两度携书避难记”等印。
原文:越州应来天寺有鳗井,源在一大磐石bai上,其高数丈,井才方数du寸,乃一石窍也,其深zhi不可知,唐徐浩诗dao云:“深泉鳗井开。”即此也,其来亦远矣。鳗时出游,人取之置怀袖间,了无惊猜。如鳗而有鳞,两耳甚大,尾有刃迹。相传云:“黄巢曾以剑佛之。”凡鳗出游,越中必有水旱疫疠之灾,乡人常以此候之。
译文:越州应天寺有鳗井,在一个大磐石上,它的高度几丈,井才刚刚几寸,是一个石窍,它的深度不可以知道,唐代徐浩的诗说:“深泉鳗井开。”就是这样的,它也远了。鳗时出游,人把它放在衣袖里,毫无惊讶猜疑。如果鳗而有鳞,两只耳朵非常大,尾巴上有刀伤痕迹。传说:“黄巢曾经用剑划伤了鳗鱼。“凡是鳗出游,越中一定有水旱瘟疫之灾,当地人常常把这个作为征兆。
【部分直译,若有不通顺之处,可自行修改。若有字词需要解释,可以再次追问,我会尽量帮助您^^】
译文:越州应天寺有鳗井,在一个大磐石上,它的高度几丈,井才刚刚几寸,是一个石窍,它的深度不可以知道,唐代徐浩的诗说:“深泉鳗井开。”就是这样的,它也远了。鳗时出游,人把它放在衣袖里,毫无惊讶猜疑。如果鳗而有鳞,两只耳朵非常大,尾巴上有刀伤痕迹。传说:“黄巢曾经用剑划伤了鳗鱼。“凡是鳗出游,越中一定有水旱瘟疫之灾,当地人常常把这个作为征兆。
《梦溪笔谈》,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撰,是一部涉及古代中国自然科学、工艺技术及社会历史现象的综合性笔记体著作。该书在国际亦受重视,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价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据现可见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梦溪笔谈》一共分30卷,其中《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全书有十七目,凡609条。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各个门类学科,其价值非凡。书中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中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科学成就。社会历史方面,对北宋统治集团的腐朽有所暴露,对西北和北方的军事利害、典制礼仪的演变,旧赋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较为详实的记载。《梦溪笔谈》成书于11世纪末,一般认为是1086年至1093年间。作者自言其创作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发点则是“山间木荫,率意谈噱”。书名《梦溪笔谈》,则是沈括晚年归退后,在润州(今镇江)卜居处“梦溪园”的园名。该书包括祖本在内的宋刻本早已散佚。现所能见到的最古版本是1305年(元大德九年)东山书院刻本,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元大德刻本是为善本,其流传清晰,版本有序,历经各朝代,数易藏主,至1965年,在周恩来主持下,于香港购回。《梦溪笔谈》具有世界性影响。日本早在19世纪中期排印这部名著,20世纪,法、德、英、美、意等国家都有学者、汉学家对《梦溪笔谈》进行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而在这之前,早有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等各种语言的翻译本。
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翻译: 山不在乎高,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水不在乎深,有蛟龙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一间简陋的屋子,只因我的品德高尚而变得雅洁美好。苔痕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室内映得碧绿。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目不识丁的平庸小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靡丽的乐声扰乱双耳,没有冗繁的公文拖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廉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文:
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能降福显灵。这(虽)是间简陋的房子,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苔藓给阶前铺上绿毯,芳草把帘内映得碧青。谈笑的是渊博的学者,往来的没有浅薄的人。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
桃花源记原文和翻译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赏析] 这是作者所写《桃花源诗》前面的一篇小序。
文章描绘了一个既无剥削、又无压迫、人人劳动、生活安宁、环境优美的理想社会。通过它,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和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
本文语言质朴简练,笔调细致流利,描绘逼真,令人如同身历其境,艺术上的成就很高,不愧是一篇传诵至今的名作。
[译文]
晋朝太元年间,在武陵这个地方有个以捕鱼为职业的人,有一次,他沿着一条溪水划船行驶,忘记了路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一棵杂树,散发着清香的草又鲜艳又美丽,落下来的桃花瓣散乱在地上。渔人感到很奇异,就再向前行驶,想走完这片桃树林子。
桃树林的尽头,是溪水的发源地,一到就看到一座山。山脚下有个小洞,好像有点发亮。渔人就弃船登岸,从洞口摸进去。开始极狭窄,只能通过一个人。又走了几十步,突然感到开阔明朗。只见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整齐,那里有肥沃的土地,优美的池塘和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四通八达,村落间鸡鸣狗叫的声音到处可以听到。众来来往往,耕种操作,男男女女的服装,完全和外面的人一样。老人和孩子全都愉快的自在逍遥。他们看到渔人,就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渔人详细地回答了他们。有人就邀请他到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请他吃喝。村里听说来了这样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上代因为逃避秦时的战乱,带领妻子儿女和乡亲们来到这块和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就此同外面的人断了来往。他们问现在是什么朝代,居然不知道有个汉朝,更不用说魏和晋了。渔人把自己的所见所闻一件一件地全都给他们说了,他们都惊奇感叹。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的家里去,都拿出酒饭来招待他。渔人在洞里停留了几天,才告辞回去。洞里的人嘱咐他说:“不能对外面的人讲这里的情形呀。”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经过的路,处处做上标记。回到郡里,渔人就到太守那里报告了这些情况。太守立即派人跟随他去,寻找先前做好的标记,竟然迷失了方向,不能再找到那条道路。
南阳有个叫刘子骥的人,是个清高的人。他听说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去寻找,没有实现,不久,他就患病去世。以后就不再有去寻找桃花源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