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两个都照顾好翻译成文言文
现代文与文言文对译:“想”用文言文可以译为“虑”。“两个”文言文词语能够用“二”。“都照顾”用文言文词语可以是“护”。“好”用文言文词语可以是“优”。“想两个都照顾好”用文言文可以这样说:虑优护二者也。
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一、基本方法:直译和意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二、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
“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翻译时一般应调整语序,以便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古文翻译口诀
古文翻译,自有顺序,首览全篇,掌握大意;
先明主题,搜集信息,由段到句,从句到词,
全都理解,连贯一起,对待难句,则需心细,
照顾前文,联系后句,仔细斟酌,揣摩语气,
力求做到,合情合理,词句之间,联系紧密。
若有省略,补出本意,加上括号,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依照贯例,
"吾""余"为我,"尔""汝"为你。省略倒装,都有规律。
实词虚词,随文释义,敏化语感,因句而异。
译完之后,还须仔细,逐句对照,体会语气,
句子流畅,再行搁笔。
其中主要是对文中重要词语的理解和把握。而这种理解和把握恰恰就是翻译中的采分点。文言翻译的基本要求:“信”、“达”、“雅”。所谓“信”就是忠实于原文,“达”就是要作到通顺,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雅”就是翻译的文字语句生动、优美。这三个要求中“信”是最基本的。如何能达到最基本的要求呢?首先: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1、筛选法先将古今汉语一致的地方划出来,对译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将与现代汉语无法对译或不需要翻译的地方圈起来,逐步筛选,把完全不懂的地方就突出来了,也就抓住了全文翻译的难点。2、推测法将筛选出来的难点放到原句中去揣测,在人物传记的文章中要了解作者针对的是哪一个人物,哪一桩事件,这样就可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大致推断出它的基本含义,当然,这种推测的前提一定要掌握好古汉语基本知识。3、协调法在文章整体内容大致清楚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文章前后的协调和语句的通顺流畅。使古文与现代文能保持一致,加深对古文内容的理解。 其次:在翻译文言文时我们还可以掌握以下几个基本方法。1、对译我们在翻译时可按古文的词序和语法结构逐字、逐句翻译,在对译中要注意古汉语中的基础知识,《语文高考考纲》中列出120个实词,18个虚词,这些词的内容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都出现过,这也就告诉我们学古文一定先要扎实地掌握课文的内容。另外,在对译中还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1) 一词多义就是要求我们要理解一个词在文段中的确切含义,具有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知识,如“畔”本义是“田界”,田界在田的旁边,所以旁边的意思也叫畔,如“河畔”,这是畔的引申义,又如“爪牙”的本义是鸟兽的爪子和牙齿,后来有些诗文中用来比喻得力的帮手和武力,这是比喻义。(2) 古今异义就是指有些词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有的词义扩大,如“江”“河”等,以前是专指,现在是凡指;有的词义缩小,如“金”“谷”等;有的词义转移,如“偷”的古义是苟且、马虎、不厚道,现转为偷窃;有的感情色彩发生变化,古文是中性词,现在变成了贬义,如“是非”。另外,文言文以单音词居多,现代文以双音词居多,不要把文言文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文的一个双音词,如: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一句中的“行为” ,在此句中的含义指“品行是” (3) 词类活用就是指词在运用时用法发生变化,如: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一句中的“名” ,本是名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常以身翼蔽沛公一句中的“翼”,本是名词此处活用为状语;圣益圣,愚益愚一句中的“圣” “愚”,本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名词;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一句中的“多”,本是形容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六王毕,四海一一句中的“一”,本是数词此处活用为动词。另外,还有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如:修文德以来之一句中的“来”是使动用法;成以其小,劣之一句中的“劣”是意动用法。(4) 通假字就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字代替的办法写成的别字,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用声旁代替本字,如:令壮者无取老妇一句中的“取”通“娶” ;二是用同声旁的字代替本字,如:此大小之辩也一句中的“辩”通“辨”,三是用没有声旁联系的同音字代替本字,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一句中的“蚤”通“早”等。2、增补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古代人说话相对现代人来讲比较简洁,在古文翻译中为了保持与现今的一致性,我们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补上原文省略了的必要成分,如:古代汉语中的省略句。在古文的省略句中有省略介词的,还有根据上下文的内容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的,省略介词宾语的现象也比较多,在增补时一定不要丢开语境。如:度我至军中,公乃入。(省略了主语“你”)秦王不怿,为一击缶。(省略了介词宾语“之”)等。3、删减在古文中,文言虚词用的比较多,根本在意义上没实际用途,我们在翻译时不妨删掉它。如:有的虚词起到凑足音节的作用,有的只是发语词,还有的只表示停顿,有些语气词也可根据语境的需要删除。4、调整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在句式结构上有差异,在翻译时我们要按现代汉语的句式结构加以调整。如: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在翻译时我们要让它们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如:古之人不余欺也。(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青,取之于蓝。(介词结构后置)等。5、保留在古文翻译中我们可以保留文言文的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年号、政区号、官职名、典章制度、度量衡名称等。如:李日知,郑州荥阳人。举进士。天授中,累迁司刑丞。划线部分可不译文言文翻译是高考的一个重点,有消息说,今年要在翻译上增加分值,我认为考查翻译可以一举两得,它既能考查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运用,又能考查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这就考扎实的基本功了。以上内容是自己一点粗浅的归纳整理,很希望和大家在知识的探索中找寻规律,不断充实自己,达到更好的教书育人的目的。
顾 文言文翻译
1、顾:又如:顾瞻(回首环视;眷顾;关照)
例如:顾盼生辉(一回首,一注目,都有无限光彩。比喻眉目传神)
2、顾:观看,瞧
例如:顾我则笑。——《诗·邶风·终风》 惠顾前好。——《左传·宣公十二年》
3、顾:访问,拜访 [call on]
例如: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诸葛亮传》
4、顾:光顾;枉顾;
例如:三顾茅庐;
5、顾:照顾,关怀
例如:子布、 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6、顾:眷念,顾及
屈平既嫉之,虽流放,眷顾 楚国,系心 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顾:反省
例如:顾省(省察);顾愆(反省自己的过失)
8、顾:顾虑;考虑
例如: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9、顾: 通“雇”。出钱请人做事
例如: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顾山钱月三百。——《汉书·平帝纪》
同本义[turn round and look at;look back] 顾,环视也。——《说文》顾见汉骑 司马吕马童。——《史记·项羽本纪》顾瞻周道。——《诗·桧风·匪风》 眷言顾之,潸焉出涕。——《诗·小雅·大东》 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论语·乡党》 庄子持竿不顾。——《庄子·秋水》 友人惭,不下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方正》 荆轲顾笑 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战国策·燕策》 3. 又如:顾瞻(回首环视;眷顾;关照);顾盼生辉(一回首,一注目,都有无限光彩。比喻眉目传神);顾返(回头,回家);顾笑(回头而笑);顾望(回视,观望。有谦让、畏忌或踌躇不前的意思) 4. 观看,瞧 [look] 顾我则笑。——《诗·邶风·终风》 惠顾前好。——《左传·宣公十二年》 徘徊四顾,见虫伏壁上。——《聊斋志异·促织》 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5. 又如:四顾无人;相顾一笑;顾观(观看);顾眺(眺望,远望);顾影惭形(看着身影,心感内疚) 6. 访问,拜访 [call on]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三国志·诸葛亮传》 7. 又如:光顾;枉顾;三顾茅庐;顾聘(拜访聘请);顾访(探视访问);顾临(过访) 8. 照顾,关怀 [take care of] 子布、 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诗·魏风·硕鼠》 夫人臣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不顾思义。——《汉书·李广苏建传》 9. 又如:顾睦(照顾);顾揽(照管);顾管(照顾,照管);顾报(顾念报答) 10. 眷念,顾及 [think fondly of] 屈平既嫉之,虽流放,眷顾 楚国,系心 怀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11. 又如:顾惯(顾念);顾哀(眷念哀怜);顾思(眷顾思念);顾重(顾念重视) 12. 反省 [self-question]。如:顾省(省察);顾愆(反省自己的过失) 13. 顾虑;考虑 [scruple;hisitate]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楚辞·屈原·涉江》 14. 如:顾畏(顾虑畏惧);顾惮(顾忌);顾累(忧虑麻烦);顾忧(操心) 15. 通“雇”。出钱请人做事 [hire; imploy] 天下女徒已论,归家,顾山钱月三百。——《汉书·平帝纪》 如此使用民财以顾其功。——《汉书·晁错传》
采纳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