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三字经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急急急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三字经》

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2),教学为先。《兑命》曰(3):“念终始典于学(4)。”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3)兑(yue)命:《古文尚书》中的篇名,也作《说命》。④念终:始终想着。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读解】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大概要比西方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切合实际一些。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天生来像一张白纸,后来通过经验积累和学习,便在白纸上画出了各种图画。

玉石同白纸显然不一样的。白纸什么都没有,而玉石则包含了潜在的有用成分和价值。白纸上的痕迹是外力机械地加上去的,琢磨玉石则是让他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儒家的学者一方面承认了人所拥有的天赋和才能,(不像白纸一无所有),另一方面则强调了开掘和发展天赋、才能,必须通过学习的过程,使他们得到充分的展现。确定了这个大前提,剩下的问题便是开掘的具体方法和技巧,是具体的操作方式的问题。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910780.html?si=1

还有: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制作成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然而,玉石这种东西,有比较稳固的特性,即使不能为器物,也不失为玉;可是人的本性,会随着外界事物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成为君子而会成为小人。这能不令我们时时思虑警惕吗?

玉不经过雕琢,便不能成为器皿;人不经过学习,就不会理解道理/道德。玉是物品,因此有不改变的属性,尽管不经过雕琢,也不会导致什么损害。人的性格会因为外在事物而改变。不经过学习,则会偏离君子之道而步入小人之途。必须要慎重啊

---自己翻译的,有错误请指正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出自《三字经》

而“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礼记.学记》。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2),教学为先。《兑命》曰(3):“念终始典于学(4)。”其此之谓乎!

【注释】

①本节选自《学礼》。②君:这里的意思是统治。(3)兑(yue)命:《古文尚书》中的篇名,也作《说命》。④念终:始终想着。

【译文】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尚书.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读解】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大概要比西方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切合实际一些。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天生来像一张白纸,后来通过经验积累和学习,便在白纸上画出了各种图画。

玉石同白纸显然不一样的。白纸什么都没有,而玉石则包含了潜在的有用成分和价值。白纸上的痕迹是外力机械地加上去的,琢磨玉石则是让他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三字经的全文的翻译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 习相远

易解:人初生之时,本性都是善良的。善良的本性彼此都很接近,后来因为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差异越来越大。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易解:如果不及早接受良好的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随环境的影响而改变,所谓先入为主,不可不慎!至于教育方法,应注重在使孩子专心,有定力。课业的选择,要以专精为主,不要希求广博。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儿童与青少年心智的发展,十三岁以前着重在记忆,之后理解力逐渐成长,故十三岁以前应注重记忆念诵为主,理解次之,不可本末倒置。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易解:古时候孟子的母亲,为了寻找一个对孟子有益的教育环境,不辞辛劳搬了三次家。从坟场附近搬到市场边,再三迁至学校旁。有一次孟子不用功,逃学回家,孟母当着他的面将织了一半的布匹剪断,并且告诫他说:「求学的道理,就像织布一样,必须将纱线一条一条织上去,经过持续不断的努力,积丝才能成寸,积寸才能成尺,最后才能织成一匹完整有用的布;读书也是一样,要努力用功,并且持之以恒,经过长时间的累积,才能有成就。否则就像织布半途而废一样,一旦前功尽弃就毫无用处了。

五代时,有一位窦禹钧(又称窦燕山),遵照圣贤教诲的义理来教育子女,因此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都能光耀家门。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易解:生育子女,若只知道养活他们,而不去教育,那是作父母的失职。老师教导学生,不只是知识、技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教导学生做人处世的道理,使学生能够与人相处融洽,做事有方法,活得健康愉快有意义。因此对于学生的要求一定要认真严格,不能偷懒怠惰,才能教出好学生。严师出高徒,严是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要教出好孩子,必须父母与老师双方面配合,也就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努力。为人子女如果不用心学习,是不对的!年纪小的时候,不肯努力、用功学习,等到年纪大了,还能有什么作为呢?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易解:一块玉石,如果不去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人也是一样,如果不透过学习,就无法明白做人处事的道理,不知道那些事合不合乎义理,应不应该做?作子弟的,要趁着年少的时候亲近良师、结交益友,好好学习待人处事、应对进退的礼仪。

香九龄 能温席 孝於亲 所当执

融四岁 能让梨 弟於长 宜先知

易解:黄香是东汉江夏人,他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顺父母,夏天天气热的时候,他就用扇子先将父亲的床铺扇凉,再请父亲就寝;冬天天冷的时候,他就先将父亲的被子睡温暖,再请父亲安睡。类似这种孝顺的行为,是每一个为人子女所应当尽的本分。

东汉末年的孔融,才四岁的时候,就晓得礼让兄长,将大的梨子让兄长吃,自己选择较小的。这种尊敬兄长、友爱兄弟的美德,应当及早教育培养。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易解:做人第一重要的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其次才是增广见闻学习知识,明白数字的变化,并研读古圣先贤的文章,来修养自己。一是数字的开始,十个十是一百,十个百是一千,十个千是一万,如此累积上去,可以无穷无尽。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易解:古人以为构成生命现象与生命意义的基本要素是:天、地、人;「天」是指万物赖以生存的空间,包括日月星辰运转不息,四季更替而不乱。昼夜寒暑都有一定的次序;「地」是指万物藉以生长的地理条件和各种物产;「人」是万物之灵,要顺天地化育万物。三种光明的来源是指日月星。维持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三种伦常关系,就是君臣之间有道义,父子之间有亲情,夫妻之间能相互尊重和睦相处。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义妇顺。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易解:一年之中春夏秋冬四季各有特色,循环运转,永不止息。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季变化是因为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关系。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都以中央为准互相对应。如果没有中心,就没有东西南北,因此中心移动,方向也跟着改变。

曰水火 木金土 此五行 本乎数

十干者 甲至癸 十二支 子至亥

易解:古人以木火土金水,为构成物质的五种基本特性,称为五行,并将这五行的变化以数学的原理加以归纳,发现它们之间有相生相克的关系,如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是相生的关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是相克的关系。天干是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是指: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天干与地支互相配合用来计算年日,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曰黄道 日所躔 曰赤道 当中权

赤道下 温暖极 我中华 在东北

易解:黄道是太阳在太空中所运行的轨道,赤道是地球的中线,将地球分为南半球和北半球。赤道附近为热带,温度极为炎热,我们的国家,位置在北半球的东边,因为上地面积广大,所以包含了热带、温带、和寒带。

曰江河 曰淮济 此四渎 水之纪

曰岱华 嵩恒衡 此五岳 山之名

易解:我们国家,河川之中长江是第一大河,黄河是第二大河,还有淮河和济水,这四条河最后都向东流入大海。李白诗:黄河之水天上来,东流入海不复回。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这五座山称为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

曰士农 曰工商 此四民 国之良

曰仁义 礼智信 此五常 不容紊

易解:士是读书人,士农工商这四种身份的人民,是组成社会、建立国家的基本份子。仁义礼智信,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五种道理永远不变,必须遵守不容许混淆。仁是爱人利物;义是公正合宜,是正正当当的行为;礼者理也,是规规矩矩的态度;智是慎思明辨的能力;信是诚实不自欺亦不欺人的态度。

地所生 有草木 此植物 遍水陆

有虫鱼 有鸟兽 此动物 能飞走

易解:大地所生长的生物,种类繁多,像草木是属于植物,遍及陆上及水上。至于动物有虫、鱼、鸟、兽,它们有的能在空中飞翔,有的是行走在陆地上,还有的生活在水中。

稻梁菽 麦黍稷 此六谷 人所食

马牛羊 鸡犬豕 此六畜 人所饲

易解:稻米、高梁、黄豆、麦、黍(黏)、稷(不黏)等,六种谷物是供人类所食用的主食;中国地大物博,各地气候、风俗、民情不同,因此主食各不相同。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种动物是人类所畜养的,各有其贡献。

曰喜怒 曰哀惧 爱恶欲 七情具

青赤黄 及黑白 此五色 目所识

易解:喜悦快乐、生气、忧伤、害怕不安、爱惜眷恋、憎恨讨厌、及想要拥有的欲望,是人人都具备的七种情绪。有智慧、有修养的人能适当的调节控制,不受情绪所左右,做情绪的主人,不作情绪的奴隶。青红黄黑白,是我国古代所定的五种颜色,称为五色,我们很容易就能用眼睛辨别出来。

酸苦甘 及辛咸 此五味 口所含

膻焦香 及腥朽 此五臭 鼻所嗅

易解:酸、苦、甜(甘)、以及辣(辛)和咸这五种味道,是食物中所包含的五种味道。羊臊味(膻)、烧焦味、香味、鱼腥味、腐烂的臭味,这五种气味,是我们的鼻子所闻到的五种味道。

匏土革 木石金 丝与竹 乃八音

曰平上 曰去入 此四声 宜调协

易解:匏瓜与黏土古人作成吹奏的乐器(如笙、埙),革是指牛皮,可以制成乐器称为鼓,有振奋人心的作用,如晋鼓、腰鼓、博浪鼓等。木制的乐器有木鱼、梆子、拍板、祝和敔。石类乐器有磬(石磬),金属铸成的乐器有钟、锣、钹、铙等。丝类乐器是因为中国古代用蚕丝作弦,故称为丝类,有琴、瑟、筝以及后来的胡琴、琵琶、小提琴、吉他等都是。竹制乐器是用竹管穿孔而制成,主要分为笛(横吹)和箫(直吹)。以上这八种乐器可作为八音的代表,「音乐」可以调和身心,它和「礼」是相辅相成的。平、上、去、入是古时候的四声,讲话时咬字发音应该正确,才能让人听得清楚明白。平声即是现在国音中的第一和第二声,上声即是国音的第三声,去声即是国音的第四声,入声音调短促而急,分布在国音声调中。

高曾祖 父而身 身而子 子而孙

自子孙 至玄曾 乃九族 人之伦

易解:高曾祖代表了三代,即是高祖、曾祖、祖父,然后是父亲再来是自己本身,往下是儿子、孙子、曾孙、玄孙,一共九代亲族称为九族,包含自身以上的上四代及下四代,是我们的直系血亲,和自己关系最为密切。是家族中长幼尊卑基本的伦常关系。(至玄曾三字,为求押韵而对调)

父子恩 夫妇从 兄则友 弟则恭

长幼序 友与朋 君则敬 臣则忠

易解:以下是讲五伦,五伦彼此之间都有互相对待的原则。父慈子孝,父亲慈祥恩爱,子女孝顺,夫义妇顺从,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体谅。至於兄弟姊妹之间,作兄长姊姊的应该爱护弟妹,弟妹也应该恭敬兄长姊姊。长幼之间要有伦常秩序,朋友相处也要诚实互信真心的交往,领导者对部属要尊重,部属对长官应忠于职守认真做事,各尽本分。

此十义 人所同 当顺叙 勿违背

斩齐衰 大小幼 至缌麻 五服终

易解:从父子恩到臣则忠,这十条义理,每一个人都要遵守奉行,要了解亲疏关系,注意先后顺序不可以违背。

古时候父母、祖父母、兄弟、伯叔、外祖父与表兄弟等亲人,过世时所穿的丧服都有一定的礼节,不可混乱。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都很注重礼节。

礼乐射 御书数 古六艺 今不具

惟书学 人共遵 既识字 讲说文

易解:学习礼节仪规、音乐、射箭、驾驭马车、书法、数学,是古人教导子弟必备的六种技能,称为六艺,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具备这些才能了。只有练习书法写字,大家仍然共同遵守。已经认识字之后,接着就要讲解学习文字的构造和它的意义。

有古文 大小篆 隶草继 不可乱

若广学 惧其繁 但略说 能知原

易解:中国文字源远流长,有他独特的意义,较早有甲骨文、钟鼎文,再是大篆、小篆,继之有隶书、草书、这些都要分清楚不可混乱。天地之间的学问广大无边,如果都想要学,恐怕会无从学起,不如选择一门深入,长时薰修,日积月累功夫精深,自然水到渠成成就非凡,其馀的只须知其概要,了解来源就可以了。

凡训蒙 需讲究 详训诂 明句读

为学者 必有初 小学终 至四书

易解:凡是教导初学的学童,一定要讲究教学方法,义理讲解要详细,并且考察事实说明清楚。对于文字章句的读法,与如何分段的方法都要明白。古人文章不分段,没有标点符号及注音,这些都由老师来教。读书求学,必须有一个好的开始,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应先熟悉宋朝朱熹所著的小学这本书,学习洒扫应对及六艺等,再来深究四书当中修齐治平的大学问。

论语者 二十篇 群弟子 记善言

孟子者 七篇止 讲道德 说仁义

易解:论语是孔子教学传道的记录,一共有二十篇,内容是孔子的学生记载圣人的言行,谈论为人、处世与为政行仁的言论,包含了夫子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的记录,十分难能可贵。孟子这本书共有七篇,是学生万章与公孙丑等记录老师言行的书。内容都是讲述道德仁义的事,如崇尚王道,排斥霸道,阐明性善辟斥邪说等,是从政治国的典范。

作中庸 乃孔伋 中不偏 庸不易

作大学 乃曾子 自修齐 至平治

易解:中庸这一本书是孔子的孙子孔伋所作。孔伋字子思,古人以字相称。中是不偏不倚,庸是不易,不变的意思,中庸所说是不偏于一方,永不改变的天下至理。大学这一本书是孔子的学生曾子所写,本书共有十章,内容阐述一个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

国父孙中山先生,在民国十三年三月二日,讲演民族主义第六讲时说:「我们以为欧美的国家,近来很进步,但是说到他们的新文化,还不如我们政治哲学的完整。中国有一段最有系统的政治哲学,在外国的大政治家还没有见到,还没有说到那样清楚的,就是大学中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那一段话,把一个人从内发扬到外,由一个人的内部做起,推到平天下止。像这样精微开展的理论,无论外国什么政治哲学家都没有见到,都没有说出,这就是我们政哲学的知识中所独具的宝贝,是应该要保存发扬的。」

孝经通 四书熟 如六经 始可读

诗书易 礼春秋 号六经 当讲求

易解:孝经共十八章,是一部阐明孝道的书。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因此古人研究学问,首先读孝经,要把孝经这一部书的道理,都融会贯通,再读四书,明白做人处世的道理,并且有了学问的基础,然后才能研究六经这些深奥的典籍。诗经、书经、易经、礼记、周礼、春秋合称为六经,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都应当仔细研究其中的道理。

有连山 有归藏 有周易 三易详

有典谟 有训诰 有誓命 书之奥

易解:古时候的易经有三种版本,分别为连山、归藏和周易,共称为三易,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了,如今流传下来的只有周易一种,孔子曾经审订过,书中的理论比较详尽易懂。书经之中包含典谟、训诰、誓、命等六篇文书,典:常也。尧典、舜典是帝王不易的常道。谟是大臣献上的计策如大禹谟。训:诲也,是大臣对君主的进谏,如伊训。诰是君主发布的命令,如昭告、酒诰等。誓:信也,是指君主出征时宣誓的文告,如甘誓、秦誓等。命是君主所下达的命令,这些都是书经中奥妙之所在。

我周公 作周礼 著六官 存治体

大小戴 注礼记 述圣言 礼乐备

易解:周公制定周礼,分官设职建立国家的政治制度,六官即六卿,包含了天官:吏部大冢宰,地官:户部大司徒,春官:礼部大宗伯,夏官:兵部大司马,秋官:刑部大司寇,冬官:工部大司空,分属于天子之下,各司其职管理国家大事,为后世保存了良好的政治典范。汉朝时有两位著名的儒者,述说圣人的言论,大戴戴德将礼记删订为八十五篇,小戴戴圣则删订为四十六篇(即为现今留存者,加上后人增补三篇合计为四十九篇)。其内容完整的保存了古圣先贤的言论,包含各种礼节、五分十二律等音乐都十分完备。

曰国风 曰雅颂 号四诗 当讽咏

诗既亡 春秋作 寓褒贬 别善恶

易解:诗经按体裁可分为国风、大雅、小雅、颂四种文体称作四诗,古时候诗歌一体有诗必有歌,国风是采集自诸侯各国的民俗歌谣。雅者正也,是正式场合演唱的歌。大雅是诸侯朝觐天子所用的诗歌,小雅是天子宴享宾客所用的诗歌。颂则是宗庙祭祀时所使用的乐歌,有周颂、鲁颂、商颂三种。诗经经过孔子整理删订为三百一十一篇,秦始皇焚书坑儒时遗失六篇,今存三百零五篇,取其整数通称「诗三百」。内容记载:从事父至事君,人伦之道无所不备。可见诗经非常值得后人学习、背诵、吟咏。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曰:「不学诗,无以立。」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后(东周),周天子衰落不能号令天下时,作诗的风气就逐渐没落消失了。于是孔子写出春秋这一本书,文字虽然简约,意义十分深远,详记鲁隐公到鲁哀公二百四十二年间的历史,用来褒扬善行好事,贬抑恶行坏事,希望能藉此提醒世人分辨忠奸善恶,更期盼当政者知所警惕,当时很受到重视,对时局有很重要的影响。

三传者 有公羊 有左氏 有谷梁

经既明 方读子 撮其要 记其事

易解:传是解释「经」的书,这三本传都是针对「春秋」作注解,有鲁国公羊高写的公羊传,有与孔子同时代的左丘明所写的左传,还有汉朝谷梁赤所著的谷梁传。其中左传使用编年纪事的体裁为春秋作注解,最令人称道,举凡天子诸侯之事,兵革礼乐之文,兴衰存灭之因,都记载得很详尽,是研读春秋一书最佳的选择。四书和六经的要旨都明白之后,才可以读诸子百家的书,如老子、庄子、荀子等,但是由于诸子百家书籍太多,卷帙浩繁,其内容也有可取之处,但并非完全正确,只要选取其中对我们的德行学问有帮助的精华来读,就可以了。

五子者 有荀扬 文中子 及老庄

经子通 读诸史 考世系 知终始

易解:诸子书籍繁多,故有诸子百家之称,其中最重要的有荀子、扬子、文中子、老子及庄子。(荀子名卿战国时楚人,著荀子一书,主张「性恶」说,认为人性中存有贪婪好利等弊端,故特别注重礼节和教学,希望透过教育的手段来引导改善,『劝学篇』尤其有名。扬子即扬雄,汉朝成都人,著有太玄经、法言二书,太玄经是参照易经而作。文中子王通,著有元经、中说二书。老子和庄子是道家的开创者,其思想影响中国人数千年,仅次於儒家,老子内容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而治。庄子属於寓言式的著作。经书和子书融会贯通之后,就可以开始研读各种史书,史书是记载一国兴亡的事,要从中考察历代王朝传承的世系,明白各国政治上的利弊得失,和治乱兴亡的原因,给自己一个警惕。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自羲农 至黄帝 号三皇 居上世

唐有虞 号二帝 相揖逊 称盛世

易解:从伏羲、神农到黄帝,这三位上古时代的君主,后人尊称他们为「三皇」。史前时代,没有文字记录,所以太古的事无从考察。传至唐尧和虞舜合称二帝,他们都把国家当作公器,传贤不传子,把帝位禅让给贤能的人,因为没有一点私心,造就了一番太平盛世。古有「尧天舜日」之说。

夏有禹 商有易 周文武 称三王

夏传子 家天下 四百载 迁夏社

易解:夏朝的第一位君主是大禹,他治理水患,疏通九河,把洪水引导入大海,老百姓都很拥戴他,因此舜帝把王位传给他,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因为贤能被尊称为「三代的圣王」,后来夏禹准备把帝位传给益,因为人民怀念禹治水的功绩,加上儿子启又非常贤能,因此诸侯拥戴启为天子。中国从此变成家天下。夏朝传了四百年就改朝换代了。

汤伐夏 国号商 六百载 至纣亡

周武王 始诛纣 八百载 最长久

易解:夏桀在位时因为暴虐无道,成汤起而讨伐,建立了新王朝国号商。传了六百多年,到纣王时就灭亡了。周文王行仁政,诸侯都来归附,直到周武王时因为纣王荒淫无道。才联合诸侯讨伐纣王,建立周朝,周朝传了八百七十四年,是我国历史上年代最长久的王朝。

周辙东 王纲坠 逞干戈 尚游说

始春秋 终战国 五霸强 七雄出

易解:周武王在镐京建立国都,史称西周,到周平王迁都洛阳之后改称东周,东迁之后王室的威望低落,王室的纲纪和政治制度逐渐瓦解,诸侯各自为王,为了扩张势力彼此争执干戈相向,天下变得纷乱不堪。一些谋士与投机份子趁机崛起,周游列国担任说客谋取功名,在各国之间进行游说,有的主张连横,有的提倡合纵,从此兵连祸结,天下苍生不得安宁。自周平王东迁开始称为春秋时期,(因孔子编春秋而名之)共二百二十四年,自韩赵魏三家分晋后,史家称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产生了五位霸主,依序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他们虽然标榜著崇高的理想,实际上仍依赖著武力称霸一时。进入战国时期后产生了齐、楚、燕、赵、韩、魏、秦等七个强国。七雄间彼此战争,弱肉强食杀伐不断民不聊生。

嬴秦氏 始兼并 传二世 楚汉争

高祖兴 汉业建 至孝平 王莽篡

易解:秦始皇姓嬴名政,采用张仪的连横外交及远交近攻等策略,将六国个个击破,兼并六国的领土,统一天下,自称秦始皇。只可惜不行仁政,暴虐无道民不聊生,传到第二代胡亥时就被抗暴队伍项羽和刘邦推翻了。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相争,两军交战七十多回合,最后项羽兵败自杀,天下又成统一局面。汉高祖刘邦兴起,建立汉朝的基业,是历史上第一位平民皇帝。传到第十一代平帝时,外戚王莽夺取帝位。王莽篡汉后,改国号为新。

光武兴 为东汉 四百年 终於献

魏蜀吴 争汉鼎 号三国 迄两晋

易解:汉光武帝刘秀,复兴汉室,推翻王莽,在洛阳建都,称为东汉。(王莽以前的时代称为西汉)两汉共传了四百多年,到汉献帝时,被曹操之子曹丕所废。魏(曹操、曹丕),蜀(刘备),吴(孙权)互争汉家天下,历史上称为三国时代,一直到晋朝(司马炎)继起,灭了三国,才结束纷乱的局面。又因为五胡乱华,把国都迁到江南建康称为东晋。

宋齐继 梁陈承 为南朝 都金陵

北元魏 分东西 宇文周 与高齐

易解:晋朝传了一百多年之后至晋安帝时被刘裕所篡,从此进入南北朝的时代。北方被外族所统治,南方偏安局面下的朝廷,称为南朝。为了与其他的朝代有所区别,史学家便将这四国的国号加上「南朝」,分别为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皆在金陵(南京)建都。拓拔珪建立北魏后,他注重礼乐及教育,又施行汉化政策,改姓元故称元魏,在历史上颇为有名。至孝武帝时分裂为东西魏,不久宇文周篡西魏,建立北周,高洋篡东魏建立北齐。

迨至隋 一土宇 不再传 失统绪

唐高祖 起义师 除隋乱 创国基

易解:杨坚建立了隋朝,才结束南北朝,统一天下,即为隋文帝。文帝深知民间疾苦,一生勤俭爱民,只可惜识人不明,因改立次子杨广为太子,种下祸因;杨广即隋炀帝,荒淫无道,刚愎自用又好大喜功,连年征讨的结果,天下大乱民不聊生,引起各方声讨,只传了一代,才三十八年隋朝就灭亡了。唐高祖李渊倡导仁义之师,平定隋朝的乱事,建立了唐朝二百八十九年的国基。

二十传 三百载 梁灭之 国乃改

梁唐晋 及汉周 称五代 皆有由

易解:唐朝传了二十代,国运将近三百年,直到朱全忠灭了唐朝,才把国号改为梁,为了与前面的朝代有所区别,因此另加一「后」字。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及后周,这五个朝代称为五代。五代的生命都很短暂,其兴亡都有原因。

炎宋兴 受周禅 十八传 南北混

辽与金 皆称帝 元灭金 绝宋世

易解:赵匡胤接受后周恭帝的禅让,实际是逼恭帝逊位,建立宋朝,因为重文轻武只提倡文治不讲究军事,国势大衰,北宋和南宋一共传了十八代,被元朝所统一。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与女真族所建立的金国都曾在中国的版图上称皇帝建国家,后来金国灭了辽国。北方的蒙古人武力强盛,到元太宗时灭了金国,传至元世祖忽必烈时终於灭了南宋,建立元朝。

舆图广 超前代 九十年 国祚废

太祖兴 国大明 号洪武 都金陵

易解:蒙古帝国的版图之大是前所未有的,比中国最强盛的汉朝和唐朝还要大。却因为种族歧视、宗教迫害与高压政策等因素,只传了九十年就被朱元璋推翻了。明太祖兴兵起义,南征北讨十八年,终於完成统一大业,改国号明,年号洪武,在南京建都。

迨成祖 迁燕京 十六世 至崇祯

权阉肆 寇如林 李闯出 神器焚

易解:等到明成祖的时候,将国都迁往北京,又传了十六代,到崇祯皇帝时就结束了。明朝之所以灭亡,是由於太监弄权政治腐败,加上税赋重,人民负担不起,於是盗匪流寇四起,当时最有名的土匪流寇李自成,自称闯王,率兵直闯北京,崇祯眼见大势已去,自缢于煤山,结束了明

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Men at their birth, are naturally good.

人生之初,禀性(本来)(都)是善良的,

解释:

英语译成汉语时,主语Men 与 at their birth 合起来一起译,起状语的作用;而 naturally 原为副词起状语的作用,倒变成了名词作为主语来用。这种翻译手法在翻译技巧中称为“转换”Conversion。括号里的词语(本来)(都)是为了符合目标语的行文习惯或译出原文中隐藏的意思另加进去的。这称为“增益”Amplification,也是一种重要的翻译技巧。

Their natures are much the same; 他们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

their habits become widely different. (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彼此的)理性才形成了差别。

解释:括号内句子或词语为“增益”。

苟不教 性乃迁 教之道 贵以专

If foolishly there is no teaching, the nature will deteriorate.

如果(对幼儿)不(严加)教育,(幼儿善良的)禀性就(将随环境)改变(坏)。

The right way in teaching is to attach the utmost importance in thoroughness.

教育(一个人按照人的本性发展的)方法,贵在使他(专心致志),始终(努力上进)。

注意事项:

括号内的字句是在英语译成汉语时常用的技巧,叫做增益(Amplification),是为了符合于汉语行文的习惯或表达出原文中隐藏的含义而增加的。在汉语译为英语时也一样可用。“贵”字是由(importance)转换而来。“转换”的技巧上文已提过,不再重复介绍。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Of old, the mother of Mencius chose a neighborhood

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能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学有专长),曾(三次)搬迁。

and when her child would not learn, she broke the shuttle from the loom.

孟子不努力学习,孟母就生气地割断(正在织布的)纱线,(以此教诫孟子只有日积月累地学习,方有进益。)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Tou of the Swallow Hills had the right method

(五代)窦禹钧(教诲儿子)有良好的方法。

He taught five son, each of whom raised the family reputation.

他(所教导)的五个儿子,(学而优则仕,)美名远扬(天下。)

养不教 父之过 教不严 师之惰

To feed without teaching, is the father's fault.

( 生养了)子女(却)不加以教诲,(这是)做父亲的过错。

To teach without severity, is the teacher's laziness.

教育(学生)不能因为(老师的)懒惰而不严格(要求。)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If the child does not learn, this is not as it should be.

少年儿童不(努力)学习,(从社会发展角度讲)是不应该的。

讲解:

括号里的内容是增益.This=从社会发展角度讲If he does not learn while young, what will he be when old ? 如果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不读书不学习,那么到老的时候还能有所作为吗?

讲解:在“while young”及“ when old ”之间省略了he is。这种翻译技巧称为“省略法”。在有些从句中可以省略句中的主语及be 动词。在译成另一种语言时往往把含义补回来。我们不妨可以“增益”一下。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If jade is not polished, it cannot become a thing of use.

美玉如果不(经过)雕刻打磨,就不可能变成(精美的)玉器。

解说:英语的词序原先是“如果美玉……”,现译为汉语词序变为:“美玉如果”。在双语对译时把词序重新安排调整,这种翻译技巧叫做“词序调整”(Inversion)。也是一种常见的翻译技巧。调整的目的是为了更接近目标语的行文习惯,避免过分生硬。

If a man does not learn, he cannot know his duty towards his neighbor.

(少年)人如果不(努力)读书学习,就不会懂得(为人民服务及济世救国的)道理。

为人子 方少时 亲师友 习礼仪

He who is the son of a man, when he is young, should attach himself to his teachers and friends; and practise ceremonial usages.

为人后代,当少年之时,(应当)亲近老师(和长者),广交贤友(和仁者),讲习礼节(道德)之事宜。

注解:

英语用一个长句翻译了原汉语的四个短句,我称之为“并句或合句”,(Unification)。把英语的长句译成汉语时我们常常用分句拆开来译,也就是“长句拆译”(Division)。此外,这里还涉及到另一重要的翻译技巧“分清主从”(Subordination)。实际上,在翻译过程中,特别是翻译长句时,经常需要把各种翻译技巧结合起来使用,才能产生出“信、达、雅”的产品。有人说翻译工作就是对原创作品进行美化加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道理的。当然不能背离原著的基本思想。大作家的作品往往有多种译本,或许是与这个有关吧!

香九龄 能温席 孝於亲 所当执

Hsiang, at nine years of age, could warm (his parent's) bed.

黄香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孝敬父母亲),(在天寒地冻时)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枕席温暖(后再请父母安寝。)

注解:括号内那么多的内容都是“增益”。可见“增益”这种翻译技巧是十分重要的。要求从事文学的翻译工作者不仅仅精通两国语言,对两个国家的概况,历史、风俗习惯及地理气候等都要通晓(至少有一定的了解)。其他方面的知识也应该多多益善!所以也不妨说从事翻译的人是位杂家!

Filial piety towards parents, is that to which we should hold fast. 孝敬父母,就是我们应当向黄香学习的思想品德。

注解:我选用“思想品德”这四个字,是为了较精确地译出这个含含糊糊的“that”这个词。常常为了求得一个比较稳妥的字眼,译者有时不得不沉思默想。这时的艰难窘境可以用“反复推敲”来形容。这种翻译技巧称为“选词用字”(Diction)。只有经过“山穷水尽疑无路”的人,才可能享受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狂喜!

融四岁 能让梨 弟於长 宜先知

Jung, at four years of age, could yield the (bigger) pears.

孔融四岁的时候,(就)能(从容)将大的梨子出让(其兄长)。

To behave as a younger brother towards elders, is one of the first things to know.

弟弟尊敬兄长,这个(人世间的道理)应当(在年少时就)要知道。

注解:

如果按照英语的句式直译出来,大家往往会译成:“弟弟尊敬兄长,这是(在年少时就)要知道的首要事情之一。”意思是不会错的,但总会使人感到很生硬。如果是中学生译成这样的句子,评卷教师或许不会扣分。但如果是翻译资格证书考试的话,我猜想一定会被扣分的,说不定还扣得比较重。所以才会有“转换”(Conversion)这种翻译技巧的适当运用来解决上述问题。转换不仅仅是词性的转换,(以前我介绍过)也包括句式的转换。

首孝弟 次见闻 知某数 识某文

Begin with filial piety and fraternal love, and then see and hear . 人生的首要大事是孝敬父母,尊敬兄长,其次是多实践于天下大事,博闻古今之理。

Learn to count, and learn to read. 知晓数理之道,通解古今圣贤之识。

一而十 十而百 百而千 千而万

units and tens, then tens and hundreds, hundreds and thousands, thousands and then tens of thousands.

数字单位从一(之始),接下去(十个一为)十,(十个十为)百,(十个百为)千,(十个千为)万。注解:注意连词“and”的用法。不能都译为“和”。

三才者 天地人 三光者 日月星

The three forces, are heaven, earth and man.

The three luminaries, are the sun, the moon and the stars.

三纲者 君臣义 父子亲 夫妇顺

The three bonds, are the obligation between sovereign and subject, the love between father and child, the harmony between husband and wife.

曰春夏 曰秋冬 此四时 运不穷

We speak of spring and summer, we speak of autumn and winter,

These four seasons, revolve without ceasing.

曰南北 曰西东 此四方 应乎中

We speak of North and South, we speak of East and West,

These four points, respond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entre.

文言文翻译

都是 出自司马光:武阳县君程氏墓志铭 讲的是程夫人,她是苏洵的妻子, 苏轼的母亲,下面的句话是她对待生活、教育儿子和对待钱财的几句话。

1,别人问程夫人的话,意思是为什么甘愿吃这些蔬菜粗粮确不跟你父母求助。独不可以一发言乎 直译是不说出去,结合上下文就是说给父母,意思是求助于父母的意思

2,教育儿子:你要是为了正道而起,那我也没什么好悲伤的了。教育儿子要重名节。过去丧子是很悲惨的事情,程夫人说吾亦无戚,就是让儿子放心去追求直道,正道,大道,就算为此而死,作为母亲的也是理解的,甚至是荣耀的,所以无戚。

3,你这里有个错字,不是无穷,而是孤穷

对待财物的态度,前面有几句说的意思是说有钱是好事么?不一定,而且还会让我的孩子变愚蠢。

那么程夫人是怎样对待财物的呢:家族,亲戚中孤寡穷困的,都会去救济。

这里的族姻是亲戚的意思,就是家族内联姻的人,振是指救济,帮助, 业是指使之有产业,而不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振业。

这些都是手打,希望能帮助你。

程夫人,苏洵之妻,苏轼、苏辙兄弟的母亲。史学家司马光所作《苏主簿夫人墓志铭》对她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夫人姓程氏,程氏富而苏氏极贫。夫人入门,执妇职,孝恭勤俭。族人环视之,无丝毫鞅鞅骄倨可讥可状。由是共贤之。……喜读书,且皆识大义……。”

苏洵年轻时候,喜欢游历,且屡试不中。程夫人从不像别人那样冷眼对他,反而尽量去理解,关心,支持他。她觉得苏洵本身天资过人,有独立个性,并非“不学”。苏洵看着程夫人为苏家操持劳累,教育子女尽心尽力,却能安贫守志,“甘此蔬粝”,深为感动。他对程夫人说:“吾自视,今犹可学,然家待我而生,学且废生,奈何!”如果自己要静下来,一心一意的学习,可家中的生计又靠谁呢?程夫人盼望丈夫“迷途知返”的这天终于到来了,“子苟有志,以生累我可也!”只要你立志苦读,家庭生计的事我来担当,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苏洵从此杜门谢客,发奋读书,最终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洵的成就与程夫人对他的勉励和无私的奉献是分不开的。“勉夫教子,底于光大”这是司马光对他的最高评价。《三字经》上对苏洵的记载:“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如果再加上“得妻勉”就更为公正和恰当了。慈母教子  程夫人不仅勉励丈夫上进,而且对苏氏兄弟精心抚养教育,谆谆教诲,鼓励他们“奋厉有当世志”,“立乎大志,不辱苏门,也不悔于国家。”程夫人除操持家务外,还担当着孩子们的启蒙教育任务,亲自教授他们的诗书,并经常给他们讲古今成败治乱的故事,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操和气节。

有一天,程夫人给苏轼兄弟讲东汉史《范滂传》,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时代,宦官把持朝政,贪污贿赂,结党营私,草菅人命。当时有位官吏叫范滂,他是个敦厚质朴、逊让节俭很有学问的人,而且为官清正,很有胆识和才干。他因同情百姓疾苦,抨击奸党豪强而遭到诬谄,他愤慨地长叹道:“古人循善,自求多福;我今循善,身陷大戮。若我死后,愿将我埋首阳山侧,上不负皇天,下不愧夷齐。”范滂在临刑前,去向母亲告别,他对母亲说:“母亲,弟弟仲博是个孝顺的儿子,可以尽瞻养母亲的责任,儿今天要离开你了,望您老人家不要过分悲伤。”范母擦干眼泪对儿子说:“你今天得到的是与李膺,杜密一样的好名声,我还有什么悲伤的呢?名誉与长寿,二者何必一定要兼顾呢?”程夫人讲到这里,不觉“慨然叹息”,她敬重刚正不阿的范滂,更敬重平凡而有骨气的范母。苏轼听到这里,忍不住地扑到母亲怀里,激动地说:“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你允许吗?”程夫人感动不已,对苏轼说:“如果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在母亲的教诲下,“刚正不阿”、“舍生取义”、“忠心耿耿”……一颗正义的火种深深地埋在苏轼兄弟心中

三字经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