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的翻译全部都要
桃花源记
朝代:魏晋
作者:陶渊明
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沿着溪水划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林,在小溪两岸几百步之内,中间没有别的树,芳香的青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交杂。渔人对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继续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尽头。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隐隐约约的好像有点光亮。(渔人)便舍弃了船,从洞口进去。最初,山洞很狭窄,只容一个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渔人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有桑树、竹林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的人们,男女的穿着打扮和外面的人都不一样。老人和小孩,都怡然并自得其乐。(村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到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儿来的。(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都详细的一一作了回答。村中人就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了酒、杀了鸡做饭来款待他。村子里的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领着妻子儿女和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人隔绝的地方,不再从这里出去,所以跟桃花源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这里的人)问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过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所知道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听完,他们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家中,拿出酒菜来款待他。渔人逗留了几天后,向村里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渔人)出来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顺着来时的路回去,处处都做了记号。他到了郡城,去拜见太守,说了这番经历。太守立即派人跟着他去,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最终迷路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南阳有个名叫刘子骥的人,是位高尚的读书人,他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地计划着前往桃花源。但是没有实现,他不久就病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探访桃花源的人了。
注释太元:东晋孝武帝的年号(376-396)武陵:郡名,现在湖南常德市一带。为业:把……作为职业,以……为生。为:作为。缘:沿着,顺着。行:前行,走。远近:偏义复词,仅指远。忽逢:忽然遇到。逢:遇到,碰见。夹岸:溪流两岸。杂:别的,其他的。芳草鲜美:芳香的青草鲜嫩美丽,芳:花;鲜美:鲜艳美丽。落英:落花。一说,初开的花。缤纷:繁多的样子。甚:很,非常。异之:即“以之为异”,对见到的景象感到诧异。异,意动用法,形作动,以······为异,对······感到惊异,认为······是奇异的。之,代词,指见到的景象。复:继续。前:名词活用为状语,向前。(词类活用)欲:想要。穷:形容词用做动词,穷尽,走到······的尽头。林:代指桃花林。林尽水源:林尽于水源,意思是桃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就到头了。尽:消失(词类活用)便:于是,就。得:发现。仿佛:隐隐约约,形容看得不真切的样子。若:好像……似的。舍:舍弃,丢弃,文中指离开。初:起初,刚开始。才通人:仅容一人通过。才:副词,仅。复:又,再。行:行走。豁然开朗:形容由狭窄幽暗突然变得开阔明亮的样子。然,……的样子。豁然:形容开阔的样子;开朗:开阔明亮。平:平坦。旷:开阔;宽阔。屋舍:房屋。俨(yǎn)然:(古今异义)古义:整齐的样子。今义:形容很像;形容齐整;形容庄严。之:这。属:类。阡陌交通:田间小路交错相通。阡陌,田间小路,南北走向的叫阡,东西走向的叫陌。交通,交错相通。鸡犬相闻:(村落间)可以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相闻:可以互相听到。种作:指世代耕种劳作的人。衣着:穿着打扮。悉:全,都。外人:指桃花源以外的世人。(有更好的翻译:另外一个世界的人,因为桃花源人从秦到晋一直与世隔绝)黄发垂髫(tiáo):指老人和小孩。黄发,古时认为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是长寿的象征,这指老人。垂髫,古时小孩不扎结头发,头发下垂,这里指小孩子。(借代修辞)髫,小孩垂下的短发。并: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乃大惊:竟然很惊讶。乃:竟然。大:很,非常。从来:从……地方来。具:全都。之:代词,指代桃源人所问问题。要(yāo):通“邀”,邀请。(通假字)咸:副词,都,全。问讯:打听消息。云:说。先世:祖先。率:率领。妻子:(古今异义)古义:指妻子、儿女。“妻”“子”是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妻子”今义:男子的配偶。邑人:同县的人绝境:(古今异义)古义: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明显出路的困境;进退维谷的境地。 绝:绝处。复:再,又。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从这里。遂:于是。间隔:隔断,隔绝。今:现在。乃(乃不知有汉的乃):竟,竟然。无论:不要说,(更)不必说。“无”“论”是两个词,不同于现在汉语的“无论”(古今异义)。为:给。具言:详细地说。所闻:指渔人所知道的世事。闻:知道,听说。叹惋:感叹,惋惜。余:其余,剩余。延至:邀请到。延,邀请。至:到。停:停留。辞:辞别。去:离开。语:告诉。不足:不值得。(古今异义)为:介词,向、对。既:已经。便扶向路:就顺着旧的路(回去)。扶:沿着、顺着。向:从前的、旧的。处处志之:处处都做了标记。志:动词,做标记。(词类活用)及:到达。郡下:太守所在地,指武陵。诣(yì)太守:指拜见太守。诣,到。特指到尊长那里去。如此:像这样,指在桃花源的见闻。即:立即。遣:派遣。寻向所志:寻找先前所做的标记。寻,寻找。 向,先前。 志(名词),标记。(所+动词译为名词)遂:终于。复:再。得:取得,获得,文中是找到的意思。高尚:品德高尚。士:隐士。也:表判断。欣然:高兴的样子。规: 计划,打算。(词类活用)未:没有。果:实现。未果:没有实现。寻:不久。终:死亡。问津:问路,这里是探访,访求的意思。津:本义渡口。世外桃源:比喻理想中环境幽静、不受外界影响、生活安逸的地方。现用来比喻一种虚幻的超脱社会现实的安乐美好的境界。业:职业
希望这篇能够帮到你。。。
“想”用文言文怎么翻译
由于现代汉语的“想”有不同的义项,对应文言文有不同的词汇。
表示想人、想事时,可用:怀、思、念、追;
表示想问题时,可用:思、度、忖。
表示想要怎么样时,可用:欲、望。
表示猜测时,可用:料。
另,文言文也可以用“想”。《说文解字》:想,冀思也。
文言文翻译 急要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 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 近在咫尺,但是竟然成了天地的距离。在南京急匆匆的一见,转眼间已经有36年了。年时的亲密无间,还有你我当年在莫斯科促膝谈心的情景,这一幕幕的往事都还历历在目。这是长时间没有书信往来,真是令人遗憾的事情。进来听说你执政维持和平,深深的饿为你担忧。我以年过七旬,体积多病。
这么简单,还要什么翻译,几乎就是白话文了,你说拿来论语孟子之类还有点意思。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直接翻译,估计你也只是为了应付交作业,只有自己深入分析,才能体会到文章的意思以及所要表达的目的。
《致蒋经国先生信》旨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阅读这书信,首先要掌握信的内容,理解信中的主要观点。我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进一步理解祖国统一的必要性,不忘历史上祖国曾遭受侵略者的凌辱,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我们还要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来交流思想感情的。
六字箴言
30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创造自己的前途。少小离家,云山苍苍,心里难免有几分惶恐。于是分在出发前特地拜访本族族长,请求指点。老族长正在临贴练字,见年轻人讨问前程,就随手写了三个字“不要怕”然后抬头来,对他说:“人生的秘诀只有六个字,我先给你三个,供你半生受用。”
30年后,这个年轻人已有了一些成就,当然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归程漫漫,近乡情怯,他又去拜访那位老族长。可是老族长几年前已经过世,家人取出一个信封交给他,说:“这是老人生前留给你的,你自己打开吧!”他慎重地接过来拆开封套,只见里面赫然又是三个大字“不要悔”。
是的,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
同义词辨析
◇梗概 大概
两个词都是名词,都可以表示大致的内容或情况的意思。
主要区别:①“大概”可以作为形容词,表示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如:我把这件事向他作了个大概的介绍。②“大概”还可以做副词,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如:从这儿到他家大概要走五分钟的路。“梗概”不具有上面的这两个特点。
本课例句:“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珍摄 珍重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保重的意思。
主要区别:“珍摄”使用的范围较窄,多用于书面语当中。“珍重”的适用范围较广,不限于书面语言,此外“珍重”还可以表示爱惜、珍爱的意思。如:我们要珍重人才。
本课例句:“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词义积累】
珍摄:保重身体。珍,珍重。摄,保养。
悖谬:荒谬,不合道理。
自勉:自己鼓励自己。
苟同:随便地同意。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梗概:大略的内容。
寥廓:高远空旷。
抉择:挑选,选择。
同捐前嫌: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
巧言令色: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
历历在目: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在眼前。
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跟上来。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段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未雨绸缪:原指趁着天还没有下雨,预先修理房屋门窗。后比喻事先作好准备。绸缪,修缮。
心中有数:对于事情心里有大概的了解或处理起来有一定的把握。
【文言翻译】
◇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幼年时的亲密无间,还有你我当年在莫斯科促膝谈心的情景,这一幕幕的往事都还历历在目。)
◇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你我两家是世交,所以于公于私,我都理当向你提出意见,希望你能够明察。)
◇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形势虽然非常错综复杂,但是从全局来看,国共两党合作就一定会有利于国家,两党陷入纷争就一定会使民族的元气受到损害。)
◇有识之士,虑己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有识之士,已经考虑到这一点。(国共两党合作)关系到国民党将来的兴亡存败,希望老弟你能够再考虑考虑。)
◇局促东隅,终非久计。(居处于东南角狭隘之地,总不是长久之计。)
◇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如犹豫不决,或者推托到将来,不仅徒然增添困难烦扰,而且你也难以推卸罪责。)
◇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时光不会停留,人生短促。时间拖长了,事情会发生各种不利的变化。时间不等人,必须抓紧时间。)
◇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远望南方的天空,不禁一心向往,思念着你们,短信写不完想说的话,希望各位多加保重,真诚等候回音。)
《致蒋经国先生信》这个题目,一方面表明了文章体裁是书信,另一方面表明了书信对象是“蒋经国先生”。题目醒目,概括,简洁。
【走近作者】
廖承志(1908—1983),广东省归善县(今惠阳)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五种外语,擅长书画、诗词、戏剧。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半个世纪以来,他在反对侵略势力、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著名的国际和平战士。1983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
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一、(第1段——第2段):叙旧、问候,说明致信原因。
二、(第3段——第5段):审时度势,正反论理,苦劝蒋经国先生促成两岸统一大业。
三、(第6段——第8段):表达对祖国、兄弟合欢的期盼之情。
【语篇脉络梳理】
【重点语段品读】
1、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品味】先从空间说起,海天相隔,再说时间上是分别多年,回忆往事,令人感念。怀念故人之情,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运用对仗工整的四六字,语意简洁凝练,琅琅上口,感情热切,更具说服力。比如,“瞬”表达作者的对时间流逝的追忆,很形象。
【体会】开头畅叙阔别情思,以情动人。由私交入手,不计个人恩怨,表现了对收信人的深切关怀。不仅关怀其身体健康,更主要的是关怀其政治前途命运。怀念旧事旧情,情深意重,令人心有戚戚。
2、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
【品味】多年世交,从公到私进行劝说。“敬”表示恭敬、尊敬,语气极为客气。“期期”二字把作者真挚恳切的感情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的所思所想,而且这样的词很能从细微处打动对方。提出写这封信的主题,即两党谈判,完成统一大业。
【体会】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对经国的做法以个人的身份提出不同看法,乃出自肺腑之言,发人省思。
3、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品味】借用蒋经国自勉之言“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指出若在其手中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功在国家,其将受到“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名留青史”。
【体会】劝说和平统一的第一层理由。信中明确指出,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切不可被外人的花言巧语与伪善所迷惑,以致损害民族利益。
4、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品味】信中从孙中山先生创建国民党,推翻帝制,建立民国,谈到两次国共合作。合则于国家民族有利:根据形势的发展,蒋经国在台主政,第三次国共合作,“大责难谢”。信中还设身处地为国民党的前途着想:亦应顺乎形势,负起历史责任,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最后,再从蒋经国的个人抱负角度进行劝说。
【体会】劝说和平统一的第二层理由。
5、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旨哉斯言,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品味】蒋经国曾切望蒋介石的灵柩能运回浙江奉化老家,“与先人同在”。信中指出,若祖国统一,则其个人孝心亦可成为现实,就会忠孝两全。特意举出蒋介石的骨灰迁址的事情,主要想用传统的乡情来打动蒋经国。
【体会】劝说和平统一的第三层理由。蒋经国促使祖国统一为忠,其父蒋介石的骨灰与先祖一起葬在故土为孝,这两方面密不可分。
6、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品味】四字骈句,语气铿锵有力,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四字骈句,以情动人,语言凝练,读来琅琅上口。
【体会】通篇以弟相称,拉近了心理距离;又以年老怀旧,晓之以情。此处语句感情真挚,饱含殷殷关切深情,须用心领悟,读出感情。眷眷之情,溢于言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礼数周到,情理结合。
▲ 整体感悟鉴赏
[整体赏析]
千秋功业 耿耿之心
廖承志的《致蒋经国先生信》是一篇带有文言语体色彩的书信体议论文,这干余字的信件,晓之以义,明之以理,动之以情,言简意赅,情真意切,凡是关心祖国和民族命运的中国人无不为之感动。
这是一篇反映作者个人感情与爱国主义的好文章。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却从细微处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该信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作者敦促蒋经国“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旨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语言恳切,可谓情真可感,心诚能鉴。
这封用书信语气凝重,文采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无穷。“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的利益而至个人的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信中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另一方面对蒋经国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了反驳。
文章观点鲜明,内容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信中针对蒋经国所声言的“三不”,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作了全面驳斥,还分别反驳了蒋经国所说的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是“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错误言论。此信在反驳蒋经国错误言论时,做到了批评中肯,说理透彻,语气委婉,鼓励热情,措辞适当,既坚持了原则,又利于对方接受。
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不卑不亢和情深意浓贯穿全文。信的开头、结尾畅叙阔别情思,通篇贯之以情,以情动人。信中规劝之言,情真意切。如“局促东隅,终非久计”、“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等等,乃肺腑之言,发人深思。再如开头的“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结尾的“人到高年,愈加怀旧”、“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真挚之情,溢于言表,感染力很强。
这封公开信以个人私谊,浸透民族感情。这个角度极为自然生动,亦切合廖蒋两人的实际,完全触动了中华民族之深情,海岛当归祖国大陆,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中共民族大义昭然明示于天下。
故乡明月在,彩云几时归?祖国大陆同胞切盼台湾早日回归祖国,与台湾同胞早日团聚。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努力吧!
▲疑难问题探究
1、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贡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他反驳了哪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
提示:信中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一方面对蒋经国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了反驳。信中针对蒋经国所声言的“三不”,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作了全面驳斥,还分别反驳了蒋经国所说的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是“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错误言论。
2、课文中“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这三句话对内容的推进和感情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课文中用“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三句话,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的利益而至个人的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3、通过阅读全文,你发现前后内容就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
提示:最大的区别在于,上几件事情没有将作者的感情升华,而在后面的内容里,作者将感情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使感情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