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甘霖亭记》作者:韩日缵 甘霖亭者,为前太守荆公纪雨也。……公名之琦,镇江丹阳县人,万历
甘霖亭是为纪念前太守荆公求雨而建的。荆公任惠州太守的第二年,是壬戌年,从夏季的五月到秋季的七月没有下雨,田地都龟裂了,郡里的人悲伤地说:“没有播种,哪里会有收获?”一个月不下雨称作“干旱”,两个月不下雨称作“亢旱”,三个月不下雨称作“枯槁”,枯槁就会没有年成,没有年成老百姓就没办法生活。太守荆公眉头紧锁说:“上天是愿意让百姓生活繁衍的,不是上天抛弃了老百姓,应该是太守不勤政爱民,实际上是上天抛弃太守啊!”
于是太守思过自责,裁减扰民的政务,禁止酷刑,迁移市场。减少膳食,穿粗布衣服。撤去车盖,出门不坐车子。冒着烈日曝晒,从府衙到郊外,一天走几十里,向群神吁请。他的心里内疚,他的言辞伤感,他的脚又青又肿,他的身形面容显得憔悴。像这样整日施行,没有下雨;施行了十天,没有下雨。仍然施行不停止,这才凉风渐起乌云密布,雨挟风势下得又大又多,从原野到耕地,全都下了齐脚深的雨水。所有种田人欢喜仰望,各种农作物欣欣向荣,人们全都高兴地说太守感动了上天而对老百姓有恩德。郡人平越太守张孟奇写了《甘霖之歌》,有文才的士绅们都来唱和。
没过多久,荆公由于朝廷考核优等当上了考功令,郡里的人悲伤地说:“百姓没有年成,依靠荆公才有了年成,百姓们盼望荆公就像盼望好的年成,为什么要夺走我们的父母官?”众人群聚奔走于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希望荆公能留下来。备办了三个月的粮食,前往朝廷申诉请求归还自己的好太守,不被允许。荆公离开的时候,一天就聚集了万余人,让公车停下来不能出发,两岸的老百姓互相挽着哭泣送到了百里之外。当时我陪同各位士绅在州府中为荆公饯行,挥泪告别。有首诗说:“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郡里的人们于是聚集工匠计算准备物料,在江边建造了甘霖亭。亭子建成,几十位父老到我家里请求说:“采伐石料修建亭子用来纪念太守的恩泽,很快就要建成了。我们登上这个亭子,就好像看到荆公又回来了,希望得到你的题记用来刻在石碑上。”我说:“荆公为我们的百姓求来好雨,洒落在每户人家,润泽在每个人的心里,他求雨不只是一天,这是他的精诚所聚结,向天叩请而天应答了他,惠泽了百姓而百姓也感激他。”父老们在亭下徘徊,早晚一定前往祝祷。
荆公的名字叫做之琦,是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科进士。
语文必修四文言文翻译
《窦娥冤》—关汉卿
(1)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2)你道是暑气暄,不是那下雪天;岂不闻飞霜六月因邹衍?若果有一腔怨气喷如火,定要感的六出冰花滚似绵,免着我尸骸现;要什么素车白马,断送出古陌荒阡?
(3)你道是天公不可期,人心不可怜,不知皇天也肯从人愿。做什么三年不见甘霖降?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如今轮到你山阳县。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2《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谳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3《雨霖铃》—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账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4《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5《定风波》—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6《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7《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8《醉花阴》—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声声慢》—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10《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一、必修1
《烛之武退秦师》
【原文】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秦穆之于晋,相与之久也,相信之深也,相结之厚也,一怵于烛之武之利,弃晋如涕唾,亦何有于郑乎?他日利有大于烛之武者,吾知秦穆必翻然从之矣!
【译文】天下的事因为利益而合作的,必然会因为利益而分离。秦国、晋国联合(两国)的军队讨伐郑国,郑国就要灭亡了,烛之武出访游说秦穆公,站着说会话的功夫就挽救了处于即将灭亡境地的郑国,不但使秦国军队撤退,而且还得到了秦国帮助设防后才撤军(的结果):形势的改变是多么的快啊!烛之武一番话就使秦穆公背弃晋国、亲近郑国,放弃强大的援助、亲附弱小的国家;抛弃晋国的旧恩、召来新的怨恨;舍弃(到手的)成功、招来(可能的)危险。要不是利害关系深深迎合了秦穆公的心思,(他)怎么能够如此做呢?秦穆公对于晋国来说,相互支持很久了,相互信任很深了,相互结交很厚了,一旦恐惧于烛之武说出的利害关系,就像擤鼻涕吐唾沫一样抛弃晋国,不过(这)对郑国又有什么好处呢?将来某一天(如果)有比烛之武所说的更大的利益,我断言秦穆公一定会快速地去追逐它!
二、必修2
(一)《兰亭集序》作者王羲之轶(yì)事三则:
1、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jīn)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yé)!”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译文】当时太尉郗鉴派门生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叫门生到东面厢房一个个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氏的几位少爷都不错,只是听到信使来了,却都拘谨起来,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露着肚子吃饭,唯独他像没听说一样。”郗鉴说:“这人正是好女婿嘞!”一打听,(这人)正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许配给他。
说明:王导,王羲之的叔父,东晋丞相。唐人刘禹锡游南京,曾感慨赋诗:“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王谢”之“王”,指的就是王导。
2、性爱鹅,会稽(kuài jī)有孤居姥(mǔ)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译文】(王羲之)生性喜爱鹅,会稽(即今天的绍兴)有一个寡居老太养了一只鹅,叫得很动听,王羲之谋求买来却没买到,于是就带着亲友安排车子前去观看。老太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把鹅煮了来招待他,王羲之(为此)感叹惋惜了一天。
3、又尝在蕺(jí)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姥初有愠(yùn)色。因谓姥曰:“但言是王右军书,以求百钱邪(yé)。”姥如其言,人竞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其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译文】(王羲之)又曾在蕺山看见一个老太太,拿着六角竹扇在叫卖。王羲之就在老太太的扇子上写字,每把扇子写了五个字。老太太开始有些不高兴。(王羲之)于是对老太太说:“(您)只要说这是王右军书写的,就可以讨价一百钱了。”老妇人照他的话做,大家都争着买她的扇子。后来有一天,老太太又拿着扇子来,王羲之笑了笑,没答应她。他的书法被世人推崇(或他的书法成为世人的推崇,或他的书法为世人所贵重),都是这类情况。
(二)苏轼《后赤壁赋》(全文)
【原文】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gāo)。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yáo),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lú)。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chán)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qī)鹘(gǔ)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qiǎo)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cháng)缟(gǎo)衣,戛(jiá)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pián xiān),过临皋之下,揖(yī)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yīxī)!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wù)。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夜,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节)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落了。人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皎洁的月光。我们环顾四周,感到十分快乐,一面走一面吟诗,你来我往,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晚风清爽,这等美好的夜晚,我们该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快天黑的时候,我撒网捕到一条鱼,大嘴巴,细鳞片,样子像淞江的鲈鱼。只是到哪里去弄酒呢?”回到家后,我要妻子想办法,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很久了,就为了等您某个时候需要。”
就这样,我们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耸千尺;山势高峻挺拔,月亮看上去小了,江水落下去了,礁石都露了出来。才过了多少日子,(上次见到的)江景山色就再也看不到了!我于是提起衣裳上了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杂草,蹲在虎豹一样的怪石上,又登上虬龙一样的树干,攀上鹘鹰做窝的悬崖,俯瞰水神冯夷的深宫。大概两位客人都不能跟我到那地方。(我)放声长啸,声音划破夜空,草木为之震动,山谷与我共鸣,风似乎因此变大了,水也因此汹涌起来。我也不禁悲伤起来,内心感到有些恐惧,觉得那地方不可停留。(于是)折返上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到哪里就停到哪里。当时快到半夜,环顾四周,冷冷清清的。恰好有只孤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的轮子,下边的羽毛是黑的,上边的羽毛是白的,它拉长声音嘎嘎地叫着,掠过我们的游船向西飞去。
过了不久(我们回到家),客人走了,我也上床睡了。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衣翩然走来,他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游玩痛快吧?’我问他姓甚名谁,他低头不答。“唉!唉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笑,我也吃了一惊,醒了过来。打开门一看,(却)没看见他在何处。
说明:《赤壁赋》和《后赤壁赋》所绘景色的相异之处:一个浩淼、壮美,一个萧索冷清;一个让人高兴、畅快,一个让人落寞、惊悚。
(三)吾文如万斛(hú,一斛为五斗)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节选自苏轼《文说》)
【译文】我的文章就像有一万斛水的泉水,不论在哪里都可涌出。在平地上,它就滔滔汩汩,即使一天流淌千里也不难;待到它顺着山石迂回流淌,就随着遇到的东西变换样子,(对于这种情况,)我就不能够确切知晓了。我所能知晓的是:总在该流淌的时候流淌,在不能不停下的时候停下,如此罢了!别的,就是我自己也不能够知晓了。(本段大意:苏轼自陈作文特点——文思如泉涌,下笔千言,行文纯任自然,该展开则展开,该结束则结束,如此而已。)
三、必修3
1、《蜀道难》
唐代孟棨《本事诗》载:“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由是称誉光赫。”
【译文】唐代孟棨《本事诗》记载:“李白初次从四川来到京城长安,住在客栈里,秘书监(官名)贺知章听说过他的名声,第一个去造访他,惊讶于他的风采之后,又请他拿出他所写的文章来欣赏。(李白)拿出《蜀道难》给他看。(贺知章)还没有读完,就称赞了多次,称李白为“谪仙”(被贬下凡尘的仙人),解下自己的金龟(官员的腰带)拿去换酒,与李白痛饮,都喝醉了。不到第二天,李白从此名声显赫!”
2、《琵琶行》
白居易《与元九书》选段:“人之文,《六经》首之。就《六经》言,《诗》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上自贤圣,下至愚呆,微及豚鱼,幽及鬼神。群分而气同,形异而情一。未有声入而不应、情交而不感者。圣人知其然,因其言,经之以六义;缘其声,纬之以五音。音有韵,义有类。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类举则情见,情见则感易交。于是乎孕大含深,贯微洞密,上下通而二气泰,忧乐合而百志熙。”
【译文】人间的文章,以六经为首。就《六经》而言,《诗经》又是为首的。为什么呢?因为圣人就是用它感化人心而使天下和平的。感化人心的东西,没有比情先的,没有比言早的,没有比声近的,没有比义深的。《诗经》,就是以情为根,以言为苗,以声为花,以义为实。上自圣贤,下至愚人,微小到豚鱼,幽隐如鬼神,种类有别而气质相同,形体各异而感情一致。没有接受声音的刺激而不产生反响、接触到情感的影响而内心不感应的。圣人懂得这个道理,就根据言语的状况,用“六义”贯穿它;按照声音的形态,用“五音”融汇它。五音有韵律,六义有类别。韵律协调,言语就通顺,语言顺畅,声音就容易动人;类别明确,情感就能得到表现,情感得到表现,感动就容易引起共鸣。这样一来,其中的内含就博大精深,贯彻深入就精微细密,天子和平民就能上下沟通,阴阳二气就能彼此通泰,人们的忧乐就能达成统一,大家的心志也就达到和乐。
3、《师说》
文段一:
【原文】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韩愈《题哀辞后》)
【译文】我写古文(注:这里的“古文”,指的是与“骈文”相对的一种散体文章,注重意思的表达,而不注重语言的骈俪、华美),难道只是采用与现在的文句(指骈句)不同的那些句式吗?思念古人却见不到古人,学习古人的思想理念就要同时懂得他们的语言;懂得他们的语言,根本目的在于掌握古人的思想理念!
文段二:
【原文】 读书以为学,缵(zuǎn)言以为文,非以夸多而斗靡也;盖学所以为道,文所以为理耳。苟行事得其宜,出言适其要,虽不吾面,吾将信其富于文学也。(《送陈秀才彤序》)
【译文】读书是为了学习,撰述是为了作文,并不是为了炫耀学识和比试文采。通过学习,明白道理;借助作文,阐述道理。如果(一个人)做事恰如其分,说话(也能)说到点子上,(这样的人,)即使不曾见面,我也相信他在作文及学识方面有深的造诣。
文段三:
【原文】或问:为文宜何师?必谨对曰:宜师古圣贤人。曰:古圣贤人的为书具存,辞皆不同,宜何师?必谨对曰:师其意,不师其辞。又问曰:文宜易宜难?必谨对曰:无难易,唯其是尔。(《答刘正夫书》)
【译文】(如果)有人问(我):“写文章应该学谁?”(我)一定认真地回答他:“应该学习古代的圣人和贤人。”(如果)(他)问:“古代圣人、贤人写的书都在,但他们的文辞都不同,应该学习什么?”(我)一定认真地回答他:“学习他们的思想,(而)不学他们的文辞。”(如果)(他)问:“写文章应该简单、容易些,还是应该复杂、高深些?”(我)一定认真地回答他:“(作文)无所谓难易,只要正确就行了。”
四、必修4
1、《廉颇蔺相如列传》
【原文】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④,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译文】知道自己必死的人一定会变得勇敢。不是死有多么难,而是处于死亡的境地(即要面对死与不死的抉择)难。当蔺相如手持和氏璧斜视庭柱,以及呵斥秦王身边侍从的时候,就当时的形势来说,最多不过是被杀,然而一般的士人或许会因为胆小懦弱而不敢有他这样的表现。但是,蔺相如一时之间奋起他的勇气,其威力抗衡了一个国家,回来后又对廉颇隐忍退让,声誉比泰山还重,他在智慧和勇气方面,可以说是兼而有之啊!
2、《苏武传》
【原文】相传李作《答苏武书》片段:“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老母终堂,生妻去帷。此天下所希闻,古今所未有也。蛮貊之人,尚犹嘉子之节,况为天下之主乎?陵谓足下当享茅土之荐,受千乘之赏。闻子之归,赐不过二百万,位不过典属国,无尺土之封,加子之勤。而妨功害能之臣,尽为万户侯,亲戚贪佞之类,悉为廊庙宰。”
【译文】您过去凭着一辆车出使到拥有万乘军力的敌国,逢上时机不凑巧,甚至伏剑自刎都不在乎;颠沛流离,含辛茹苦,差点死在北方的荒野。壮年时奉命出使,满头白发才回国。老母在家中亡故,妻子也改嫁离去。这是天下很少听到的、古今所没有的遭遇。异族未开化的人,尚且还称赞您的气节,何况是天下的君主呢?我认为您应当享受封领地、奖千乘的诸侯待遇。可是,听说您回国后,赏钱不过二百万两,封官不过典属国之职,并没有一尺土地的封赏,来奖励您多年来对国家的苦劳。而那些排斥功臣、扼杀贤才的朝臣,都成了万户侯;皇亲国戚、贪婪奸佞之徒,都成了执政大臣。
请翻译文言文
卖蒜老叟
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①。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②而揶揄③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④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参考译文: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后讽刺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原文: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翻译:
南阳县有个杨二相公拳术高明,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后讽刺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第9题中“老人鼓腹【纵】之”,纵:释放,放开。
赵普独相凡十年……有立功当迁官者,帝素嫌其人,不与。普力请与之,帝怒曰:“朕不与迁官,将奈何?”普曰:“刑以惩恶,赏以酬功。刑赏者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也,岂得以喜怒专之?”帝弗听,起,普随之。帝入宫,普立于宫门,良久不去,帝竟从其请。
一日,大宴,雨骤至,良久不止,帝怒形于色,左右皆震恐。普因言:“外间百姓正望雨,于大宴何损!不过沾湿供帐乐衣耳,百姓得雨,各欢喜作乐,适当其时,乞令乐官就雨中奏技。”帝大悦,终宴。
赵普独立担当丞相共十年……有的官员立了功按规定应该升官的,可是皇帝向来不喜欢人家,就不让他们升官.赵普就竭力奏请皇帝升迁他们,皇帝恼怒地说:“朕就是不让他们升官,你能怎么样呢?”赵普说:“刑罚是用来惩办邪恶之人的,奖赏是用来酬劳有功之人的.赏和罚是天下人的赏和罚,不是皇帝您一个人的赏罚,怎么可以以自己的喜怒来专断呢?”皇帝不听,站起来就走,赵普紧紧跟随.皇帝进了宫,赵普就立在宫门外(等候),很长时间都没有离开,皇帝最终听从了他的奏请.
有一天,皇帝大宴群臣,雨忽然下起来了,很久都没有停,皇帝脸上就有了怒意,群臣侍从都很震惊恐慌.赵普于是说:“民间的老百姓正在企盼降雨,(这雨)对我们的宴会能有多大的损害呢!不过就是淋湿了这些帐子衣服等物件,而百姓得到雨露甘霖,都很高兴欢喜,应该说雨来得正是时候,恳请皇上下旨让乐官在雨中演奏.”(听了赵普的话)皇帝龙颜大悦,一直到宴会终止.
[高二作文]老屋散忆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翻译:
南阳县有个杨二相公拳术高明,每天到演武场传授枪棒技法,观看的人十分多。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咳嗽不断,他看了杨二的武艺后讽刺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然对老人说:“老头你能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怪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用我的性命成全你的名声,死而无撼。”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自己错了。”杨二想拔出拳头,但是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老人慢慢背起他的蒜走了,一直到最后也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他可以用两个肩膀扛起两艘船站起来,几百个船工用蒿刺他,蒿碰到他的地方,就一寸一寸地断裂。杨二带着他的学生在常州地区习武弄棒,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时,来围观的人非常多,像一堵墙一样。有一天,有一个卖蒜的老人,不停地咳嗽,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他。众人很惊骇,跑去告诉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过来,在他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轻视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更加生气了,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老头都快要死了,如果我死了能够成全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于是两人就叫了很多人,当众立了字据。
老人让杨二歇息三天,三天后,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皮,杨二因此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原来当杨二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里,动弹不得。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放开杨二,只见杨二已经摔得翻过一座桥了。
老人慢慢背着他的蒜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张缵字伯绪文言文翻译
张缵字伯绪,是张缅的三弟,过继给从伯父弘籍。弘籍是高祖的舅舅,梁朝初年追赠廷尉卿。张缵年十一岁,娶高祖担第四女富阳公主为妻,授任驸马都尉,封为利亭侯,召补国子生。从家中征召出来任秘书郎,时年十七岁。身高七尺四寸,眉目清秀,神采焕发。高祖感到他很奇异,曾说:“退茎说‘我以后八世有超过我的人’,那人就是此子呀。”张缆好学,兄张缅藏书万余卷,昼夜披读,几乎从不停手。秘书郎有四人,宋朝、齐朝以来,成为世家大族起家时选择的官职,然后等待位次入补,他们任此职,按例敷十百El便迁任他职。张缵坚决请求不转迁,想遍观阁内图书。曾执四部书目说:“如果把这些书读完了,才可言迁任好的职务。”如此敷年,才迁任太子舍人,转任洗马、中舍人,并掌管记。
张缵与琅邪人王锡齐名。普通初年,北魏遣彭城人刘善明来京师请求讲和,要求认识张缵。张缆时年二十三岁,善明见了极为佩服。张缆屡经升迁任太尉谘议参军,尚书吏部郎,不久任长兼侍中,时人认为他年少早达。河东人裴子野说:“张吏部任喉舌重任,已遗憾任命晚了。”子野性情豁达,自说:“年过三十岁,不再往访人。”当初没有与张缆相遇,便虚心地推重他,因而成为忘年之交。
大通元年,出任宁远华容公长史,兼摄琅邪彭城二郡国事。二年,便迁任华容公北中郎长史、亩兰陵太守,加授贞威将军,行府州事。三年,入朝任度支尚书,居母亲丧离职。服丧期满除服,出任吴兴太守。张缵治理郡政,减去烦苛的事务,为政清简,民吏均感便利。大同二年,征入任吏部尚书。张缵担任铨选之官,走他后门的都是家世寒素的人,耿介的人皆被引拔,不为贵要的人改变自己的意见,士人一致称赞他。
大同五年,高祖亲笔韶书说:“张缵是外祖父家的英华,朝廷中的领袖,司空张缅之后,他的名声在范阳为第一。可任他为尚书仆射。”当初,张缵与参掌何敬容的意趣不和谐,敬容担任卿相,宾客聚集,他的客人有过路拜访张缵的,他总是拒绝不让前来,说:“我不能酬对何敬容的残客。”当这次迁任,他上表说:“自从出任辅佐君主的臣子,入主铨选人才之职,可以仰首伸眉,评列是非了。然而为狭小的心胸所阻碍,又近蔽耳目,深与浅,清舆浊,他哪有能力过问。加上他掩饰心意粉饰面目,绝非所能防止,又不喜欢极不安闲的俗人,同他共事。”此言是指堑容的。张缆在职,提议南郊大祀皇帝应乘坐不雕饰的车,适合古今的意思;又提议给印绶宫制备朝服,应当都在印上系丝带,当时一并施行。
甘霖亭记文言文在哪,张卷子
甘霖亭为纪前太守公雨而建之。荆公为惠州太守之第二年,是壬戌年,从夏之五月至秋七月不雨,田皆不龟矣,郡人悲曰:“无种,岂有获?”。”一月不雨谓之“旱”,两月不雨为“亢旱”,三个月不雨为“槁”,枯则无岁,无岁则民无以生。太守公蹙曰:“天为欲生息之,非天弃之民,当是太守不勤爱,实是天弃守兮!”
遂思愆责,裁扰之事,禁止淫刑,徙市。减膳,大布之衣。撤盖,出门无车。冒烈日曝,自府治至郊,一日行十里,群神吁。其心疚,其辞伤,其脚又青又肿,其形容色憔悴。如是日行,无雨;行了十日,无雨。仍行不已,此乃凉风渐起乌云布,雨挟风下得又大又多,自中原至?,皆下之齐足深之水。凡农喜仰,万物荣,人皆喜曰太守感天而对百姓有恩德。郡人平越太守张孟奇作甘霖之歌》,有文士绅皆以和。
末几而摇头顿足者,荆公以朝考优等为之考功令,郡人悲曰:“民无岁,以公才之岁,民望公如望岁也,何夺吾君?”。”众群走籓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愿公能留。备了三个月粮,诣阙诉求归己之善守,不见许。荆公去也,一日而聚众数万人,以公车止不行,两岸之民相挽泣送之百里。时余偕诸绅在府中为公饯,挥泪告别。有首诗说:“凡东江岸哭,为何封侯?”。”
郡之人遂集工匠计备物料,于江甘霖亭作也。亭成,十位父老到家请曰:“伐石作亭以纪太守之恩,速则成矣。我登此亭,犹见荆公复矣,愿得君之题以刻石。”。”寡人曰:“荆公为我民求好雨,洒落在户,泽在人之心,其雨不但一日,是其精诚所结,向日叩请而天应之,惠其民而民亦感之。”。”父老于亭下徘徊,朝夕必往祝。
荆公之名之琦,则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科进士。
甘霖亭记韩日缵文言文翻译
甘霖亭是为纪念前太守荆公求雨而建的。荆公任惠州太守的第二年,是壬戌年,从夏季的五月到秋季的七月没有下雨,田地都龟裂了,郡里的人悲伤地说:“没有播种,哪里会有收获?”一个月不下雨称作“干旱”,两个月不下雨称作“亢旱”,三个月不下雨称作“枯槁”,枯槁就会没有年成,没有年成老百姓就没办法生活。太守荆公眉头紧锁说:“上天是愿意让百姓生活繁衍的,不是上天抛弃了老百姓,应该是太守不勤政爱民,实际上是上天抛弃太守啊!”
于是太守思过自责,裁减扰民的政务,禁止酷刑,迁移市场。减少膳食,穿粗布衣服。撤去车盖,出门不坐车子。冒着烈日曝晒,从府衙到郊外,一天走几十里,向群神吁请。他的心里内疚,他的言辞伤感,他的脚又青又肿,他的身形面容显得憔悴。像这样整日施行,没有下雨;施行了十天,没有下雨。仍然施行不停止,这才凉风渐起乌云密布,雨挟风势下得又大又多,从原野到耕地,全都下了齐脚深的雨水。所有种田人欢喜仰望,各种农作物欣欣向荣,人们全都高兴地说太守感动了上天而对老百姓有恩德。郡人平越太守张孟奇写了《甘霖之歌》,有文才的士绅们都来唱和。
没过多久,荆公由于朝廷考核优等当上了考功令,郡里的人悲伤地说:“百姓没有年成,依靠荆公才有了年成,百姓们盼望荆公就像盼望好的年成,为什么要夺走我们的父母官?”众人群聚奔走于藩臬大夫御史台、都御史台,希望荆公能留下来。备办了三个月的粮食,前往朝廷申诉请求归还自己的好太守,不被允许。荆公离开的时候,一天就聚集了万余人,让公车停下来不能出发,两岸的老百姓互相挽着哭泣送到了百里之外。当时我陪同各位士绅在州府中为荆公饯行,挥泪告别。有首诗说:“试看东江两岸哭,为官何必要封侯?”
郡里的人们于是聚集工匠计算准备物料,在江边建造了甘霖亭。亭子建成,几十位父老到我家里请求说:“采伐石料修建亭子用来纪念太守的恩泽,很快就要建成了。我们登上这个亭子,就好像看到荆公又回来了,希望得到你的题记用来刻在石碑上。”我说:“荆公为我们的百姓求来好雨,洒落在每户人家,润泽在每个人的心里,他求雨不只是一天,这是他的精诚所聚结,向天叩请而天应答了他,惠泽了百姓而百姓也感激他。”父老们在亭下徘徊,早晚一定前往祝祷。
荆公的名字叫做之琦,是镇江丹阳县人,万历甲辰科进士。
是从网上转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