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魂记 》完整翻译 ,急啊 !谁知道就赶快告诉我吧 谢谢哈~
【原文】天授(注1)三年,清河张镒,因官家于衡州(2)。性简静,寡知友。无子,有女二人。其长早亡;幼女倩娘,端妍绝伦。镒外甥太原王宙,幼聪悟,美容范。
镒常器重,每曰:“他时当以倩娘妻之。”后各长成。宙与倩娘常私感想于寤寐,家人莫知其状。后有宾寮之选者(3)求之,镒许焉。女闻而郁抑;宙亦深恚恨。托以当调,请赴京,止之不可,遂厚遣之。宙阴(4)恨悲恸,决别(5)上船。
日暮,至山郭数里。夜方半,宙不寐,忽闻岸上有一人,行声甚速,须臾至船。问之,乃倩娘徒行跣足(6)而至。宙惊喜发狂,执手问其从来。泣曰:“君厚意如此,寝食相感。今将夺我此志,又知君深情不易,思将杀身奉报,是以亡命(7)来奔。”宙非意所望,欣跃特甚。遂匿倩娘于船,连夜遁去。
倍道兼行,数月至蜀。凡五年,生两子,与镒绝信。其妻常思父母,涕泣言曰:“吾曩日不能相负,弃大义而来奔君(8)。向今五年,恩慈间阻。覆载之下(9),胡颜独存也?”宙哀之,曰:“将归,无苦。”遂俱归衡州。
既至,宙独身先镒家,首谢其事。镒曰:“倩娘病在闺中数年,何其诡说也!”宙曰:“见(10)在舟中!”镒大惊,促使人验之。果见倩娘在船中,颜色怡畅,讯使者曰:“大人安否?”家人异之,疾走报镒。室中女闻,喜而起,饰妆更衣,笑而不语,出与相迎,翕然而合为一体,其衣裳皆重。其家以事不正,秘之。惟亲戚间有潜知之者。后四十年间,夫妻皆丧。二男并孝廉擢第(11),至丞、尉。
玄祐少常闻此说,而多异同,或谓其虚。大历末,遇莱芜县令张仲规,因备述其本末。镒则仲规堂叔祖,而说极备悉,故记之。 【译文】
武则天天授三年,清河郡有个张镒,因为到衡州做官,就在那里安了家。张镒性情简淡好静,少有知音朋友。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长女早年夭折,幼女名唤倩娘,端庄美丽,无人能及。张镒的外孙王宙是太原人士,从小就聪明有悟性,貌美有风仪。张镒非常器重这个外甥,每每对他说:“将来定当把倩娘嫁给你做妻子。”渐渐的,倩娘和王宙各自长大了,他们私下里时时彼此爱慕思念,家人却并不知道。
后来张镒的幕僚中有要去选部的人向张家求亲,张镒就同意了。倩娘听闻此事,郁郁寡欢;王宙知道后也深深怨恨,随即托词说应当调任,向张家请辞去京城。张家劝止不住,于是厚礼相待地送走了外甥。
王宙与舅舅告了别上了船,心中暗暗悲怆。傍晚时分,船行水路穿过山峦几重停在了数里之外。半夜里,王宙正辗转难眠,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赶来,步履非常迅速匆忙,片刻之间就到了船边。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倩娘赤着脚徒步追来。王宙欣喜若狂,抓住倩娘的手问她因何而来。倩娘泣声回答道:“你的情谊是如此厚重,即便在睡梦里我都感应感谢。如今父亲将我许给别人,强行改变我的意愿,而我又知道你对我情深似海不会轻易改变,我前思后想惟恐你杀身徇情,所以不顾性命、舍弃了家人来私自投奔。”王宙听完喜出望外,欢欣雀跃。于是就将倩娘隐匿在船中,连夜船行而去。
两人加速赶路,不出数月就到了四川。又过了五年,两人已经生了两个儿子,与张镒更是音信断绝。倩娘思念父母,常常对着王宙哭泣说:“我当年不肯辜负你的情义,背弃了礼仪伦常和你私奔。到如今和双亲隔绝分离,已经足足五年了。可叹我活在天地之下却不能对父母尽孝,还有什么脸面呢?”王宙听了,也为妻子的话伤心,说:“我们这就将要回去,再也不必为远离双亲而痛苦。”于是夫妻二人一起回到了衡州。
等到了衡州,王宙独身一个人先到了舅舅张镒家中,为自己带走倩娘的事谢罪叩头。张镒诧异道:“我女儿倩娘明明卧病家中已经好几年了,你怎么这样胡说呢!”王宙说:“你若不信,可以到船上与倩娘相见!”张镒大惊,忙差家人去看,果然看到倩娘坐在船中,神情怡然欢畅,见到来验看的家人,还询问说:“我父母可否安泰?”家人惊为异事,急忙跑回来告知张镒。此时内室中卧病多年的女儿也听闻后欢喜地起身,梳妆更衣,笑颜逐开却并不说话。这倩娘走出房中与从外归家的倩娘相遇,两人身型叠合融为一体,就连衣服都是重为一样。
张家觉得这件事终究算是离奇不正,于是隐瞒不说。只有亲戚中偶有偷偷知道的。后来又过了四十年,王宙倩娘夫妇过世了。他们的两个儿子因为孝廉而获取了功名,当了县丞县尉。
我陈玄祐年少的时候常常听说这个故事,或雷同或相异,或有人说是假的。唐代宗大历年末(779年),我遇见了莱芜县令张仲规,他向我详细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本末。因为张镒是他的堂叔,而他的讲说也十分细致完备,我因此记录之。 【注释】
1、天授:周武则天年号(690年-692年)。
2、衡州:也称衡阳郡,治所在今衡阳市,约辖今衡山、常宁、耒阳等地。
3、宾寮之选者:寮通僚,宾寮即幕僚。之,动词,往。选,选部,即吏部。幕僚中将赴吏部选官的人。
4、阴:暗地里,私下。
5、决别:通诀别。
6、跣足:光脚。唐代风俗,人们在入室内时要脱鞋。这里形容倩娘出行匆忙,未及穿鞋。
7、亡命:逃亡。命,指名籍(相当于今户口簿)。古时对逃亡的人,要把其名字从名籍中勾销,故称为“亡命”。
8、弃大义来奔君:奔,指男女间没有经过礼教规定的手续而私自结合,通常指女子往就男子而言。按封建礼法,这样的女子是无法取得正妻的地位的。白居易诗中就有“聘则为妻奔是妾”的说法。由于违反封建礼义,故称“弃大义”。
9、覆载之下:生存于天地之间(的情况下)。覆载,天覆地载,天地间。
10、见:通“现”。
11、孝廉擢第:以“孝廉”的资格,考取了明经或进士。“孝廉”,汉有举孝廉制度,唐初亦有,但旋废。此处泛指州郡推荐应考者。
文言文离魂记陈玄佑文言现象
译文:
武则天天授三年,清河郡有个张镒,因为到衡州做官,就在那里安了家。张镒性情简淡好静,少有知音朋友。膝下无子,只有两个女儿。长女早年夭折,幼女名唤倩娘,端庄美丽,无人能及。张镒的外孙王宙是太原人士,从小就聪明有悟性,貌美有风仪。张镒非常器重这个外甥,每每对他说:“将来定当把倩娘嫁给你做妻子。”渐渐的,倩娘和王宙各自长大了,他们私下里时时彼此爱慕思念,家人却并不知道。
后来张镒的幕僚中有要去选部的人向张家求亲,张镒就同意了。倩娘听闻此事,郁郁寡欢;王宙知道后也深深怨恨,随即托词说应当调任,向张家请辞去京城。张家劝止不住,于是厚礼相待地送走了外甥。
王宙与舅舅告了别上了船,心中暗暗悲怆。傍晚时分,船行水路穿过山峦几重停在了数里之外。半夜里,王宙正辗转难眠,忽然听到岸上有人赶来,步履非常迅速匆忙,片刻之间就到了船边。一问之下才知道,是倩娘赤着脚徒步追来。王宙欣喜若狂,抓住倩娘的手问她因何而来。倩娘泣声回答道:“你的情谊是如此厚重,即便在睡梦里我都感应感谢。如今父亲将我许给别人,强行改变我的意愿,而我又知道你对我情深似海不会轻易改变,我前思后想惟恐你杀身徇情,所以不顾性命、舍弃了家人来私自投奔。”王宙听完喜出望外,欢欣雀跃。于是就将倩娘隐匿在船中,连夜船行而去。
两人加速赶路,不出数月就到了四川。又过了五年,两人已经生了两个儿子,与张镒更是音信断绝。倩娘思念父母,常常对着王宙哭泣说:“我当年不肯辜负你的情义,背弃了礼仪伦常和你私奔。到如今和双亲隔绝分离,已经足足五年了。可叹我活在天地之下却不能对父母尽孝,还有什么脸面呢?”王宙听了,也为妻子的话伤心,说:“我们这就将要回去,再也不必为远离双亲而痛苦。”于是夫妻二人一起回到了衡州。
等到了衡州,王宙独身一个人先到了舅舅张镒家中,为自己带走倩娘的事谢罪叩头。张镒诧异道:“我女儿倩娘明明卧病家中已经好几年了,你怎么这样胡说呢!”王宙说:“你若不信,可以到船上与倩娘相见!”张镒大惊,忙差家人去看,果然看到倩娘坐在船中,神情怡然欢畅,见到来验看的家人,还询问说:“我父母可否安泰?”家人惊为异事,急忙跑回来告知张镒。此时内室中卧病多年的女儿也听闻后欢喜地起身,梳妆更衣,笑颜逐开却并不说话。这倩娘走出房中与从外归家的倩娘相遇,两人身型叠合融为一体,就连衣服都是重为一样。
张家觉得这件事终究算是离奇不正,于是隐瞒不说。只有亲戚中偶有偷偷知道的。后来又过了四十年,王宙倩娘夫妇过世了。他们的两个儿子因为孝廉而获取了功名,当了县丞县尉。
我陈玄佑年少的时候常常听说这个故事,或雷同或相异,或有人说是假的。唐代宗大历年末,我遇见了莱芜县令张仲规,他向我详细讲述了这个故事的本末。因为张镒是他的堂叔,而他的讲说也十分细致完备,我因此把它记录下来。
文言文中的“就,了,才“是什么?
奖励 共1个回答
匿名用户
2020-09-26
1.古人表字如孔子又如司马迁:字子长名〉(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 同本义。 子,十一月乾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幽也。——《汉书·杜钦传》 干、 越、 夷、 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3)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4) 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孙又生子。 子墨衰绖。(晋襄公的丧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晋襄公。墨,动词,染黑。衰,通縗,丧服,粗麻布做成。绖,头巾和腰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党(儿女辈);子道(儿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子姓(泛指子孙,后辈);子辈(儿女) (9) 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无子,有女二人。——唐· 陈玄佑《离魂记》 (10) 又如:子侄(本指子与侄。后用以通称晚辈);子胤(子息,后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儿子的宾客) (11) 子孙。 (12) 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执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论》 (13) 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石崇《王昭君辞》 (14) 人的通称。 招招舟子,人涉昂否?——《诗·邶风·匏有苦叶》 (15) 又如:樵子;舟子;子马(人马);子童(后妃或仙女的自称);孤子(年少死了父亲的人);才子(特别具有才华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辈);内子(内人,即妻子);夫子(旧时对学者的称呼;旧时学生称老师);孝子(对父母十分孝顺的人);游子(离乡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16)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赵彦卫《云麓漫钞》 (17)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子年少。——晋· 干宝《搜神记》 而独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子之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8) 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 子曰:学而时习之。——《论语》 子墨子闻之。——《墨子·公输》 (19) 又 子墨子解带为城。 (20) 地支的第一位。 (21)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太岁在子日困敦。——《尔雅》 (22) 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一月 子,又以纪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 (23) 用以纪日 不辟子卯。——《仪礼·士丧礼》 (24) 用以纪时,即夜半十一时至一时 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西游记》 (25) 又如:子夜 (26) 专指女儿。 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诗·大雅·大明》。毛传:“长子,长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绝代儒宗,夫人是名公爱子,不忍埋没这白草黄云之外。—— 明· 陈与郊《文姬入塞》 (27) 又如:子媳(女媳) (28) 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 此三子者。——《战国策·魏策》 非郑尹而快孙子。——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程氏子以蠹贫。——《聊斋志异·促织》 (29) 姓 〈形〉 (1) 小。 时大武军子将 郝灵荃奉使在 突厥。——《资治通鉴·唐纪》 (2) 又如:子将(小将);子舍(小房);子闩(小门闩);子墙(院落内部的小墙);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属的小城) (3) 嫩的或易咀嚼的。如:子姜 (4) 幼小。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 曹操《四时食制》 (5) 又如:子鸭(幼鸭,嫩鸭);子鸡(小而嫩的鸡) (6) 属于别人的,受别人控制的。如:子公司 〈动〉 (1) 通“慈”( cí)。爱;尤指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 天迪从子保。——《书·召诰》。王引之云:“子,当读为慈。” 子以爱之。——《礼记·缁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论》 (2) 又如:子谅(慈爱诚信);子惠(惠爱百姓);子育(抚爱养育如己子) (3) 收养为子。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史记·卫康叔世家》 (4) 结果实。 李性坚,实脱(晚),五岁者始子。——《齐民要术·种李》注 (5) 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副〉 (1) 表示限制,相当于“只”。 睡不稳,子倚着个鲛绡枕头儿盹。——《西厢记诸宫调》 也子强如你,但衣食。——《刘知远诸官调·正宫锦·缠道》 子喝一声,那时唬煞。——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2)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连> (1) 相当于“虽然”。 老子老呵,犹兀自万夫难敌。——杨梓《敬德不服老》 (2) 又如:有子有(有虽然是有;虽则有) 〈代〉 (1) 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 [you] 陈亢问于 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论语》 (2) 另见 zi 〈助〉 (1) 构词后缀。 (2) 加在名词后。如:房子;车子 (3)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如;胖子;瘦子;垫子 (4) 个别量词后缀 (5) 另见
1.古人表字 如孔子又如司马迁:字子长名〉(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 同本义。 子,十一月乾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幽也。——《汉书·杜钦传》 干、 越、 夷、 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3)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4) 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孙又生子。 子墨衰绖。(晋襄公的丧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晋襄公。墨,动词,染黑。衰,通縗,丧服,粗麻布做成。绖,头巾和腰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党(儿女辈);子道(儿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子姓(泛指子孙,后辈);子辈(儿女) (9) 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无子,有女二人。——唐· 陈玄佑《离魂记》 (10) 又如:子侄(本指子与侄。后用以通称晚辈);子胤(子息,后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儿子的宾客) (11) 子孙。 (12) 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执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论》 (13) 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石崇《王昭君辞》 (14) 人的通称。 招招舟子,人涉昂否?——《诗·邶风·匏有苦叶》 (15) 又如:樵子;舟子;子马(人马);子童(后妃或仙女的自称);孤子(年少死了父亲的人);才子(特别具有才华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辈);内子(内人,即妻子);夫子(旧时对学者的称呼;旧时学生称老师);孝子(对父母十分孝顺的人);游子(离乡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16)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赵彦卫《云麓漫钞》 (17)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子年少。——晋· 干宝《搜神记》 而独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子之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8) 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 子曰:学而时习之。——《论语》 子墨子闻之。——《墨子·公输》 (19) 又 子墨子解带为城。 (20) 地支的第一位。 (21)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太岁在子日困敦。——《尔雅》 (22) 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一月 子,又以纪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 (23) 用以纪日 不辟子卯。——《仪礼·士丧礼》 (24) 用以纪时,即夜半十一时至一时 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西游记》 (25) 又如:子夜 (26) 专指女儿。 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诗·大雅·大明》。毛传:“长子,长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绝代儒宗,夫人是名公爱子,不忍埋没这白草黄云之外。—— 明· 陈与郊《文姬入塞》 (27) 又如:子媳(女媳) (28) 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 此三子者。——《战国策·魏策》 非郑尹而快孙子。——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程氏子以蠹贫。——《聊斋志异·促织》 (29) 姓 〈形〉 (1) 小。 时大武军子将 郝灵荃奉使在 突厥。——《资治通鉴·唐纪》 (2) 又如:子将(小将);子舍(小房);子闩(小门闩);子墙(院落内部的小墙);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属的小城) (3) 嫩的或易咀嚼的。如:子姜 (4) 幼小。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 曹操《四时食制》 (5) 又如:子鸭(幼鸭,嫩鸭);子鸡(小而嫩的鸡) (6) 属于别人的,受别人控制的。如:子公司 〈动〉 (1) 通“慈”( cí)。爱;尤指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 天迪从子保。——《书·召诰》。王引之云:“子,当读为慈。” 子以爱之。——《礼记·缁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论》 (2) 又如:子谅(慈爱诚信);子惠(惠爱百姓);子育(抚爱养育如己子) (3) 收养为子。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史记·卫康叔世家》 (4) 结果实。 李性坚,实脱(晚),五岁者始子。——《齐民要术·种李》注 (5) 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副〉 (1) 表示限制,相当于“只”。 睡不稳,子倚着个鲛绡枕头儿盹。——《西厢记诸宫调》 也子强如你,但衣食。——《刘知远诸官调·正宫锦·缠道》 子喝一声,那时唬煞。——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2)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连> (1) 相当于“虽然”。 老子老呵,犹兀自万夫难敌。——杨梓《敬德不服老》 (2) 又如:有子有(有虽然是有;虽则有) 〈代〉 (1) 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 [you] 陈亢问于 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论语》 (2) 另见 zi 〈助〉 (1) 构词后缀。 (2) 加在名词后。如:房子;车子 (3)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如;胖子;瘦子;垫子 (4) 个别量词后缀 (5) 另见 zǐ
文言文中心
《促织》是《聊斋志异》里的名篇,也是《聊斋志异》里最杰出的、闪耀着反封建的思想光辉的一篇。它写的是一个“离魂”的故事。其实,这种故事本身并没有新奇之处。在中国古代小说中,无论是六朝志怪还是唐宋传奇里,这种题材可以说是屡见不鲜的。南朝刘义庆的《幽明录》中的《庞阿》可以说是“离魂”故事的鼻祖。它写的是石氏女对庞阿一见倾心,因无由自达,常常魂不守舍,她的梦魂常到庞阿家,以至多次被捉住送回。唐人陈玄佑的《离魂记》比《庞阿》的仅仅是“粗陈梗概”有了进步。主人公倩娘的性格较为鲜明,其故事情节也更为曲折了。到了《聊斋志异》里的另一篇《阿宝》,这种离魂故事就发展得更完美了,情节上更为曲折动人,人物形象更为鲜明可感了。
与以上这些“离魂”故事最大不同的是,《促织》不再是因男女双方两情相悦或者一方单相思的“精诚所感”而演绎出的“离魂”型的爱情故事。它写的是一个在外力残酷压迫之下的小人物“魂飞魄散”的人间惨剧,而且“离魂”的主人公不再是才子佳人,而是一个还不通世事的九岁小孩。这就决定了《促织》与以上这些作品相比,除了在艺术上更为精美之外,更主要的是它有着更高的思想价值。
《促织》这篇小说的题材显然与吕毖《明朝小史》卷六“宣德纪”中如下的一段记载有关:
宣宗酷好促织之戏,谴使取之江南,价贵至数十金。枫桥一粮长,以郡督谴,觅得一最良者,用所乘骏马易之。妻谓骏马所易,必有异,窃视之,跃出为鸡啄食。惧,自缢死。夫归,伤其妻,亦自经焉。
《促织》虽然是取材于这段史料,但绝不是机械地照搬。蒲松龄发挥了自己的杰出的艺术创造的才能,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使《促织》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远非原来的史料所能相比。
《促织》一开头就指出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这同时也是交代故事的起因,其实也是悲剧的社会根源。下文就成名一家围绕促织这只小虫子的得与失,演出了一幕幕悲喜剧。成名因没有促织交差,被“杖至百,两股间脓血流离”,只得“转侧床头,惟思自尽”。在故事情节来说,正是山穷水尽的时候,却又忽然别有洞天,有了转机:成名得到了神卜的指点,居然捕到了一只“状极俊健”的促织。于是“大喜,笼归,举家庆贺,虽连城拱壁不啻也”。然而,一曲未终弦,铮然而变。好奇、顽皮的儿子一不小心,弄死了促织。面对如此巨变,夫妻二人,一个“面如死灰”,一个“如被冰雪”。要找儿子算帐,最后却“得其尸于井”,成了一个人虫两空的惨剧,“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至此,故事情节已有了两大转折。紧接着又有一个转折,不过这一转折不象上面的两个转折那样大起大落,而是舒缓、沉着得多了。伤心欲绝,只待一死的成名忽然又听到了促织的叫声。循声搜寻,发现了一只“顿非前物”的小促织。因为太弱小了,不想要它,但小虫子“忽跃落襟袖间”,成名只好勉强收留它,不过还是“惴惴恐不当意”。然而,出人意料之外的是,这只小虫子勇不可当,不仅打败了“一切异状”之促织,而且还善斗鸡,还能“应节而舞”。于是,“上大嘉悦”,于是成名否极泰来,入学、受赏。最后,作者才交代,原来这只促织是成名儿子的魂魄所化。
故事情节共有三大转折,环环相扣,跌宕起伏。三大转折中,有两个转折是作者凭借丰富的想象,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来实现的,但它却有极强的现实意义。特别是成子魂魄化促织这一情节,揭露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可谓是入木三分。原史料中只是非常写实地记载了夫妻双亡,而蒲松龄则幻想出这一情节,用看似喜剧的反讽方式大大加深了小说的悲剧色彩,加强了它的批判性,再现了封建君主“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黄宗羲语)的罪恶。这一情节,并非完全是蒲松龄向壁虚构的产物,而是他在借鉴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再结合自己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认识而作出的艺术创造。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只有“暂时做稳了奴隶”和“想做奴隶而不可得”这样的两个时代。人,从来是没有被当作人的。岂止是不被当作人,甚至也不被当作奴隶,而是被当作虫豸。我们看看《促织》中的成名,特别是成名的九岁的儿子,他们不都是虫豸吗?他们的境况甚至比虫豸还不如。
小小的一只促织,却能让人如痴如醉,如疯如傻。得之使人生,失之使人死。围绕促织的得与失,一家人的情感是大悲和大喜的截然不同的变化。更为可悲的是成名的儿子,作为一个天性未泯的九岁小孩,只不过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揭开瓦盆来想看一看这只让“举家庆贺”的小虫子,却几乎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而在儿子生命垂危的时候,成名想到是儿子弄死了促织,“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儿子的性命居然不如一只小虫子重要。而且,岂止如此,成名的儿子就是投井了这事也不能完结,他还必须要让自己的魂魄变成一只促织,代替那只促织,再次冒着生命的危险去格斗。而且他必须要赢得那些格斗,才可以保他的父母无虞,才可以弥补他的“过失”。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人早已不复为人,哪里还有半点做人的价值,做人的尊严?他跟促织这类小虫子没有了本质的不同,它们同是供统治者玩乐的一种东西而已。至此,蒲松龄用他那支“高人一等”、“入木三分”的如椽巨笔,将封建专制制度对人们的沉重压迫,对人性的摧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它可以把活生生的人变成鬼,甚至让你做鬼也不得安宁,必须要变成虫豸,继续为统治者服务,继续供他们玩乐。
岂止是成名的儿子是这样的鬼魂,是这样的虫豸,还有成名,成名之妻,乃至整个专制社会里所有的小人物都是这样的被异化了的鬼魂和虫豸。这正是封建专制社会里小人物命运的可叹可悲之处!
文言文<鲍君>的译文
原文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译文
从前有个人设下了绳网用来捕捉獐子,抓住了一头獐,主人没发现,一个过路的人偷偷地取走了獐。(过路人)想想又觉得太不好意思,就把带着的咸鱼放在网里后离开。原来的主人归来后,(看见)放在那里的绳网中放着咸鱼,对此感到很奇怪,认为这是神物不敢拿回去。村里人就在此建了个祠庙,称为"鲍君",后来有很多人都信奉这个庙的鲍君,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痊愈,就更说这神特别灵。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咸鱼的人经过祠庙,问是怎么回事,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咸鱼的主人说,"这是我(放)的咸鱼呀!哪里来的什么神啊!"于是这件事就平息了。
出处
《太平广记》是宋代人编的一部大书。全书500余卷﹐目录10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属于类书。宋代李昉﹑扈蒙﹑李穆、徐铉、赵邻几、王克贞、宋白、吕文仲等12人奉宋太宗之命编纂。开始於太平兴国二年(977)﹐次年完成。因成书于宋太平兴国年间,和《太平御览》同时编纂,所以叫做《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引书大约四百多种,一般在每篇之末都注明了来源,但偶尔有些错误,造成同书异名或异书同名,因而不能根据它作出精确的统计了。现在书前有一个引用书目,共三百四十三种,可是与书中实际引出数目并不符合,大概是宋代之后的人补加的。《太平广记》是分类编的,按主题分九十二大类,下面又分一百五十多小类,例如畜兽部下又分牛、马、骆驼、驴、犬、羊、豕等细目,查起来比较方便。从内容上看,收得最多的是小说,实际上可以说是一部宋代之前的小说的总集。其中有不少书现在已经失传了,只能在本书里看到它的遗文。许多唐代和唐代以前的小说,就靠《太平广记》而保存了下来。
全书按题材分为92类﹐又分150余细目。神怪故事所占比重最大﹐如神仙55卷﹐女仙15卷﹐报应33卷﹐神25卷﹐鬼40卷﹐可见其取材重点所在。此书基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小说总集。许多已失传的书﹐仅在本书内存有佚文﹐有些六朝志怪﹑唐代传奇作品﹐全赖此书而得以流传。书中最值得重视的是杂传记 9卷﹐《李娃传》﹑《柳氏传》﹑《无双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等传奇名篇﹐多数仅见於本书。还有收入器玩类的《古镜记》﹐收入鬼类的《李章武传》﹑收入神魂类的《离魂记》﹐收入龙类的《柳毅传》﹐收入狐类的《任氏传》﹐收入昆虫类的《南柯太守传》等﹐也都是现存最早的本子。
《太平广记》的分类,的确便于检查,也很有研究的价值。书中神怪故事占的比重最大,如神仙五十五卷,女仙十五卷,神二十五卷,鬼四十卷,再加上道术、方士、异人、异僧、释证和草木鸟兽的精怪等等,基本上都属于志怪性质的故事,代表了中国文言小说的主流。直到清代《聊斋志异》系列的拟古派小说,都跳不出这个范围。书中神仙加上女仙的故事,共计七十卷,又排在全书的开头,可以看出唐五代小说题材的重点所在,也可以看出宋初文化学术的一种倾向。唐代道教和佛教竞争很激烈,道教虽然不占上风,然而由道士和信奉道教的文人编造出来的神仙故事却影响很大,产生了不少优美动人的小说。例如写方士上天入地寻找杨贵妃的《长恨歌传》就是一篇代表作。唐代小说中的名篇如《柳毅传》、《无双传》、《虬髯客传》以及《杜子春》、《张老》、《裴航》等,也都和道教有关。晚唐五代神仙家的思想更是弥漫一时,杜光庭就是一个神仙传记的大作家,《太平广记》里收了不少他的著作。宋初的小说还保留着这种风气。但是《太平广记》的分类标准并不统一,如讲精怪的《东阳夜怪录》、讲龙女的《灵应传》,都收在杂传记类,按类别就一时不容易找到。从这里可以了解到宋初人把一部分唐代传奇称作"杂传记",还没有用"传奇"这一名称。
《太平广记》对于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宋代以后﹐唐人小说单行本已逐渐散失﹐话本﹑杂剧﹑诸宫调等多从《太平广记》一书中选取题材﹑转引故事﹐加以敷演﹔说话人至以"幼习《太平广记》"为标榜(《醉翁谈录‧小说开辟》)。宋人蔡蕃曾节取书中的资料﹐编为《鹿革事类》﹑《鹿革文类》各30卷。明人冯梦龙又据本书改编为《太平广记钞》80卷。明清人编的《古今说海》﹑《五朝小说》﹑《说郛》(陶珽重编本)﹑《唐人说荟》等书﹐则往往转引《太平广记》而改题篇目﹐假托作者﹐研究者亦可据此书加以考订。
《太平广记》明代以前很少刻本流传﹐原书已有缺佚舛误。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谈恺据传钞本加以校补﹐刻板重印﹐成为现存最早的版本﹐以后的几种刻本多从谈刻本出。另有沈与文野竹斋钞本和陈鳣校宋本。通行的版本是经过汪绍楹校点的排印本﹐1959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1961年中华书局重印新一版。
《太平广记》引书很多,有些篇幅较小的书几乎全部收入了,失传的书还可以根据它重新辑录复原,有传本的书也可以用它校勘、辑补。例如《剧谈录》、《阙史》、《三水小牍》等书,引文和现有版本的文字略有不同,就很值得研究。研究古代小说的人都要用《太平广记》作为基本材料。鲁迅编辑《古小说钩沉》和《唐宋传奇集》时就充分利用了本书。他在《破《唐人说荟》 》一文中指出:"我以为《太平广记》的好处有二,一是从六朝到宋初的小说几乎全收在内,倘若大略的研究,即可以不必别买许多书。二是精怪,鬼神,和尚,道士,一类一类的分得很清楚,聚得很多,可以使我们看到厌而又厌,对于现在谈狐鬼的《太平广记》的子孙,再没有拜读的勇气。"但《太平广记》的分类标准并不统一,《太平广记》的编者把神仙、道术放在异僧、释证等类的前面,显然有尊崇民族的宗教文化的意思。作为小说,宣扬佛法灵验和因果报应的故事虽然可以诱惑一部分读者,但艺术性实在不如神仙故事。唐代小说里往往讲仙女下凡,又有灵丹度世,还有许多神奇灵异的变化,更能眩人耳目。当然,所有神仙鬼怪的故事,都是幻想的产物,一般带有消极出世的宗教迷信的宣传,都需要用批判的眼光来看待。
唐代小说的代表作,还应该数那些写人间现实生活的作品写得最好,如完全不带有神怪成分的《柳氏传》、《莺莺传》、《李娃传》等,写作方法更接近于现实主义的道路。 中国的小说成熟于唐代。唐代小说的绝大部分收集在《太平广记》里,明清人编印的唐代小说集却往往是改头换面的伪书,所以鲁迅指点读者看唐人小说还是要看《太平广记》。当然,《太平广记》里收的不只是唐代作品,还有不少是汉魏六朝的作品。其中单篇流传的唐代传奇大多已经收入了新的选本,如鲁迅编的《唐宋传奇集》、汪辟疆编的《唐人小说》等书,比较容易见到。但不少已经散失的小说集还很少有经过认真整理的版本,我们要了解宋代之前中国古代小说的全貌,也只能通读《太平广记》。 《太平广记》对后来的文学艺术的影响十分深远。宋代以后,话本、曲艺、戏剧的编者,都从《太平广记》里选取素材,把许多著名故事加以改编。例如演张生、崔莺莺故事的《西厢记》,有各种不同的剧本,这个故事差不多已经家喻户晓了,可是最早保存在《太平广记》里的它的素材《莺莺传》,却很少人知道。 《太平广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一个宝藏,很值得阅读。但它到底是古代的作品,文字障碍很多,还不便于向广大读者推荐。现在高光、王小克、汪阳等同志发愿为年轻一代的读者扫除障碍,架设桥梁,费了很大工夫,把全书译为现代汉语,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原文是这样的:
《鲍君》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本主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之者,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其故,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译文是这样的:
从前有人设捕兽夹捕獐鹿,那天逮到了一只他自己却不知道。有个过路人发现了獐鹿并把它给拿走了,但感觉不太好意思,就把自己的鲍鱼放在捕兽夹中离开了。那个设捕兽夹的猎人来到后看到鲍鱼,觉得非常奇怪,以为是神仙降临,不敢把鲍鱼带到家里,便在此地盖庙,称为鲍君。后来很多人都信奉这个庙的鲍君,其中得病的人偶然好了,便以为是鲍君在降福,就感加神奇了。
过了七八年,放鲍鱼的那个人经过这个庙,询问原因,有人告诉他这些事情。他说:“这是我的鲍鱼,哪里有什么神?”于是非常慨叹。
译文是这样的:
从前有人设捕兽夹捕獐鹿,那天逮到了一只他自己却不知道。有个过路人发现了獐鹿并把它给拿走了,但感觉不太好意思,就把自己的鲍鱼放在捕兽夹中离开了。那个设捕兽夹的猎人来到后看到鲍鱼,觉得非常奇怪,以为是神仙降临,不敢把鲍鱼带到家里,便在此地盖庙,称为鲍君。后来很多人都信奉这个庙的鲍君,其中得病的人偶然好了,便以为是鲍君在降福,就感加神奇了。
过了七八年,放鲍鱼的那个人经过这个庙,询问原因,有人告诉他这些事情。他说:“这是我的鲍鱼,哪里有什么神?”于是非常慨叹。
昔(从前)汝南(地名不用翻译吧?)有人(有一个人,古汉语都比较喜欢省啊,关键是那时候字创造的比较少)
于(在)田中设绳(“在设下了绳网想捕获猎禽兽”),
以捕獐而得者(“以”字在古代汉语里面可以作介词时可以是“用”,也可以是“凭借”,这里应该是凭借那个绳网捕获了一头獐子)。
其主未觉(这里又省略了一个“但是”了,“但是那个设下绳网的主人并不知道”)
有行人见之(有一个行人看见啦)
因窃取(私自获取)獐去“因此就被这个行人给私自获取了獐子”
犹(有犹豫不决之意)念取之不俟其主“左思右想觉得就这样取走了太不好意思了”
有鲍鱼,乃以(这里的“以”是用的意思)一头置罝中而去。“一看发现自己有鲍鱼,就用把这个鲍鱼给放进了网里”
本主来,于(在)罝(“网住;捕捉”的意思)中得鲍鱼“后来那个设下绳网的主人来啦,在忘中发现了鲍鱼”
怪之(认为它很奇怪)以为神,不敢持归。“认为啊这件事很奇怪,继而以为这是神灵,而不敢拿回家去”
于是村里因共而置屋立庙,号为鲍君。“村里的人听说了,就在得鱼的地方建了个祠庙,叫"鲍君"神”
后转多奉之者,丹楹藻棁,钟鼓不绝。“后来传说开了,祭祀的人很多,钟鼓不绝啊”
病或有偶愈者,则谓有神。“有病的人求鲍神后偶然好了,边认为是鲍君在降幅”
行道经过,莫不至祠焉。“路过的人经过这里啊,都要进去祈祷,祈求降福”
积七八年,鲍鱼主后行过庙下,问其故。“事情经过了有7,8年了,当初那个放鲍鱼的行人经过这个寺庙,问是怎么回事”
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耳,何神之有(翻译的时候应该是何神有之)?"于是乃息。村人就如实告诉了他。这人说,"这是我放在网里的鲍鱼呀!哪里有什么神呢"从此人们才不再敬奉"鲍君"了。
鲍君
昔有人设罝以捕獐,得而未觉。有行人窃取之,犹念不仁,乃以鲍鱼置罝中而去。
本主
来,于罝中得鲍鱼,怪之以为神,不敢持归。于是置屋立庙,号为鲍君。后多奉
之者
,病或有偶愈者,谓有神。积七八年,鲍鱼主过庙下,问
其故
,人具为说。乃曰:“此是我鲍鱼,何神之有?”于是乃息。
译文
从前有个人设下了绳网想捕获獐子,套住了一头獐,主人没发现.一个过路的人偷走了獐。过路人想想觉得太不好意思,就把带着的鲍鱼放一只在网里后离开。本主回来后看见了鲍鱼,惊怪地认为这
是神
,不敢拿回去。村里人就在此建了个祠庙,称为"鲍君",后来很
多人
都信奉这个庙的鲍君,有病的人求鲍
神后
偶然好了,就更说这神特别灵。七八年后,那个当初往网里放鲍鱼的人经过祠庙,问是怎么回事,
村人
就如实告诉了他。这人说,"这是我的鲍鱼呀!哪里有什么神灵啊!"于是这件事就平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