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得於鲁鲁束缚而文言文翻译
这是取自《吕氏春秋•慎大览•顺说》中的文章。
原文:管子得於鲁,鲁束缚而槛之,使役人载而送之齐,皆讴歌而引。管子恐鲁之止而杀己也,欲速至齐,因谓役人曰:“我为汝唱,汝为我和。”其所唱适宜走,役人不倦,而取道甚速。管子可谓能因矣。役人得其所欲,己亦得其所欲,以此术也。是用万乘之国,其霸犹少,桓公则难与往也。
翻译:管仲在鲁国被捉住了,鲁国人把他捆起来装在囚笼里,派差役用车载着把他送往齐国去,一路上差役们全都唱着歌拉着车。管仲担心鲁国会把自己留下并且杀死自己,就想赶快到达齐国,于是他对差役们说:“我给你们领唱,然后你们应和我。”他唱歌的节拍正好适合快走,而且差役们也不觉得疲倦,因此走路走得很快。管仲可以说是懂得充分利用一切外界因素。让差役们满足了边走边唱的愿望,而管仲自己也达到了快速返回齐国脱离险境的目的,这些都是因为使用了这个方法啊。用这个方法治理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齐国),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只不过是一点很少的成绩而已,只是齐桓公这个人难以辅佐他成就帝王之业罢了。
文言文《管子.戒》的翻译及答案
桓公准备东游,问管仲说:“我这次出游,想要东起之罘,南至琅邪。司马却提出意见说,也要象先王的出游一样。这是什么意思呢?”管仲回答说:“先王的出游,春天外出,调查农事上经营有困难的,叫作‘游’;秋天外出,补助居民中生活有不足的,叫做‘夕’。那种人马出行而吃喝老百姓的,则叫作‘亡’;尽情游乐而不肯回来的,则叫作‘荒’。先王对人民有游、夕的事务,自己却从没有荒、亡的行为。”桓公退后拜谢说:“这是宝贵的法度。”管仲又对桓公说:“没有羽翼而能飞的是语言,没有根底而能巩固的是感情,没有地位而尊贵的是心性。您也应巩固感情,谨慎言语,以严守尊贵的心性。这就叫道的发扬。”桓公退而表示感谢说;“愿从此教。”管仲又对桓公说:“负担重莫如身体,经历险莫如口舌,时间长莫如年代。负重任,行险路,长期坚持,唯君子才能做到。”桓公退后再拜说:“夫子快把这方面的言论教给我。”管仲回答说:“饮食作息,是心性的保养;好恶、喜怒、哀乐,是心性的变化;聪明处事,是心性的德能。因此,圣人总是调节饮食而安排作息,控制六气的变化,禁止声色的侵蚀,身上没有邪僻的行为,口中没有背理的言论,静静地安定着心性,这就是所谓圣人。仁是从心里发出的,义是在外面实行的。仁,所以不利用天下谋私利;义,所以不利用天下猎私名。仁,所以不肯取代他人而自立为王;义,所以年到七十而交出政务。因此,圣人总是以德为上而功业在下,重视道而贱视物利。道德在身,所以不被物利所诱惑。因此,即使身在茅舍之中,也毫无惧色;坐南面而治天下,也没有骄傲之态。这然后才可以成为天下之王者。其所以叫作有德,就是不必发动,人们也知有所努力;不用言语,人们也能够理解;不自为,事情也能成;不召唤,人们也能到。这就是德的作用。所以,天不用动,经过四时的运行,下面就万物化育;君不用动,经过政令的发布,下面就万事成功;心不用动,经过四肢耳目的使用,万事万物都感知其意图。交游少而亲者多的,叫作知人。用力少而成效好的,叫作会办事。听一言就能够贯通万物的,叫作懂得道。多言而不得当,不如少言;博学而不会反省,一定产生邪恶。孝悌是仁的根本,忠信是交游的凭借。内不思考孝悌,外不正行忠信,离开这四条原则而空谈学问,是会自亡其身的。”
求文言文《管子》的一部分翻译
国家财富丰盈,远方的老百姓才能来归附;土地全面开垦了,人民才能留下居住;粮仓装满了,人们才会讲究礼义、节操;吃穿都充足了,人们才会追求光荣,抵制耻辱。——《牧民》
维系国家的四个支柱没有发挥作用,国家就一定会灭亡。——《牧民》
国家有四个支柱,一个支柱断了,国家就倾斜了,两个支柱断了,国家就危险了,三个支柱断了,国家就要发生内乱了,四个支柱断了国家就要灭亡了。倾斜了可以再正过来,危险了可以再安定下来,内乱了可以再疏通过来,灭亡了就不能再恢复了。——《牧民》
刑罚不能够让人民的意志感到畏惧,杀戮不能够让人民的心里感到服从。——《牧民》
让人民明白那些途径必然通向死亡,这要靠严格执行刑罚。让人民知道那些行为可以得到利益,这要靠落实恩德和赏赐。……严格执行刑罚,那么人民就会远离邪恶。落实恩德和赏赐,那么人民就会轻视困难。——《牧民》
把政务交给有道德的人,那么国家就会安定。认真种植五谷,那么粮食就会充足。发展蚕桑、纺麻,饲养家畜,那么人民就会富足。法令符合人民的心愿,那么国家的刑罚、法令就会施行。——《牧民》
不强迫人民做他们讨厌的事,那么欺诈、造假现象就不会产生。——《牧民》
驾御老百姓的缰绳,在于上层重视什么;引导老百姓走的门路,在于上层先做什么;号召老百姓跟随的途径,在于上层喜好和讨厌什么。所以君主追求的东西,臣民就会得到;君主爱好的东西,臣民就会享用;君主喜欢的东西,臣民就会佩戴;君主讨厌的东西,臣民就会藏匿。——《牧民》
坚固的城郭和深深的沟渠不能够凭借它来加强防守,武器装备和强大的军队不能够凭借它来抵抗敌人,宽广的土地和富足的财物不能够凭借它来赢得人口,只有有道义的人,能够在祸患还没有踪影的时候做好准备,所以祸患从根本上就不会产生。——《牧民》
行动迟缓的人会落在事情的后面(错过处理问题的时机),在财物方面吝啬的人会丧失他亲近的人,信任小人的人会失去士。——《牧民》
文言文《管子治国》
原文: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凭什么这样说?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关于《管子》的古文翻译
道畜民和,德养民合,人民有了道德畜养,便不能伤害,便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管子从兵法的角度来论述,因此“畜之以道则民和”可以理解为照事物和社会的发展规律来管理和辅助人民就可以使得民众和平共处。。“养之以德则民合”可以理解为:只要有好的生存条件和环境,并遵守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和民众就会有很好的结构和互助功能。“和合故而能谐,谐故能辑。”这一句主要的用音律谐和来形容“和”与“合”的功效,并说明达到这样的状态就能很好的组织民众。(辑:聚集、和睦的意思)“谐辑以悉,莫之能伤”较为容易理解,就是民众和谐又能组织得好,则没有什么外部的因素能够伤害这样的结构。
英语你自己翻吧,光帮你查这些就让我头大了.
用“道”治国,人民就能和睦;用“德”治国,人民就能团结。和睦团结就能协调,协调就能一致,协调一致就能无敌于天下。This sentence tells us what can we get from a harmonious society.
管子之术文言文翻译
管仲在鲁国被捉住了,鲁国人把他捆起来装在囚笼里,派差役用车载着把他送往齐国去,一路上差役们全都唱着歌拉着车。管仲担心鲁国会把自己留下并且杀死自己,就想赶快到达齐国,于是他对差役们说:“我给你们领唱,然后你们应和我。”他唱歌的节拍正好适合快走,而且差役们也不觉得疲倦,因此走路走得很快。管仲可以说是充分利用了差役们唱歌这个特点,同时差役们也满足了自己希望快速走路的愿望,最后管仲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些都是因为使用了这个方法啊。用这个方法治理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成就霸业尚且不止,只不过齐桓公这个人难以辅佐他成就帝王之业罢了。
管仲在鲁国被捉住了,鲁国人把他捆起来装在囚笼里,派差役用车载着把他送往齐国去,一路上差役们全都唱着歌拉着车。管仲担心鲁国会把自己留下并且杀死自己,就想赶快到达齐国,于是他对差役们说:“我给你们领唱,然后你们应和我。”他唱歌的节拍正好适合快走,而且差役们也不觉得疲倦,因此走路走得很快。管仲可以说是充分利用了差役们唱歌这个特点,同时差役们也满足了自己希望快速走路的愿望,最后管仲也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这些都是因为使用了这个方法啊。用这个方法治理拥有万乘兵车的大国,成就霸业尚且不止,只不过齐桓公这个人难以辅佐他成就帝王之业罢了。
管子之术的意思是:管子的治国方法。
管子,即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华夏第一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