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王羲之 文言文 翻译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 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 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智慧。”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晋书钟雅传文言文翻译
译文:
钟雅,字彦胄,颖川长社人。钟雅年少丧父,爱好学习而有才志,因四种才德俱美而受到举荐,被任命为汝阳令,后入朝担任佐著作郎。因母亲去世服丧而离职,服丧期满而复职。钟雅躲避战乱东渡长江之后,元帝司马越任命他做丞相记室参军,升任振威将军。过了不久,转任尚书右丞。
当时在太庙举行祭祀,钟雅呈奏道:“陛下继承世系的辈数,对于京兆府君来说应当是玄孙,而今天的祝文中自称曾孙,我担心这是因循沿袭的失误,应当改正。另外按照礼法,祖父的兄弟,是从祖父。景皇帝自己因功德而称为世宗,并不是以伯祖的名分而进入祖庙,也应除去伯祖的字样。”
皇上下诏说:“按照礼法,事奉宗庙时,自曾孙以下皆称为曾孙,这并非因循沿袭的失误。采取重孙的名义称号,可以历代共用这个称呼,不须更改。至于称呼伯祖确是不妥,按钟雅上奏的意见。”钟雅转任北军中候。钱凤作乱,钟雅被加封广武将军,率领将士们驻守青弋。
当时广德县人周圮为钱凤而起兵进攻钟雅,钟雅退守泾县,收编集合士人百姓,讨伐周圮,并斩杀了他。明帝去世,钟雅改任御史中丞。
当时国丧未满周年,而尚书梅陶私自请歌舞女伎作乐,钟雅上奏弹劾说:“梅陶没有大臣忠心敬慕的气节,家庭中奢侈靡费,歌舞艺伎争奇斗艳,丝竹管弦之音,传播到大路上,应该对他加以放逐罢免,以整肃王法。请求把他交付司徒,公正地评议论处。”
穆后临朝处理政事,特地赦免而不追究谴责梅陶的罪。钟雅公正执法,制裁纠正违反法令的行为,百官都畏惧他。苏峻叛乱,皇上诏令钟雅做前锋监军、假节,带领精锐的勇士一千名来抵抗苏峻。不久朝廷军队大败,钟雅与刘超共同侍卫天子。
有人对钟雅说: “见到条件许可就进取,知道有困难就退却,这是古来的常理。你性格诚实正直,必定不能被仇敌包容,为什么不见机行事而坐着等死呢?”钟雅说:“国乱不能纠正,君危不能救助,各自遁逃而求免祸,我怕史官董狐将要手执写历史的竹简到来了。”
庾亮临走时,回头对钟雅说:“之后朝廷的事我衷心托付给您了。”钟雅说:“栋梁摧折,是谁的过错呢?”庾亮说:“眼前的事,不用再说了,您应当期望有收复国土的功劳阿。”到了苏峻强逼迁都时,皇帝车驾前往石头城,钟雅、刘超流泪步行跟随皇帝。第二年,二人都被叛贼杀害。叛贼平定后,追赠钟雅为光禄勋。
扩展资料
中国自唐太宗时开始设馆修史,修成六部正史,《晋书》便是其中的第一部。《晋书》里面所讲的火地晋卦,跟《周易》里的火地晋卦不一样。
在唐朝以前,即有十八家晋史传世,其中沈约、郑忠、庾铣三家晋书已亡佚外,其余都还存在。当时唐太宗认为这些晋史有种种缺陷,且“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便于贞观二十年(646)下诏修《晋书》,唐太宗在《修晋书诏》有言:“大矣哉,盖史籍之为用也”。意思是说,史书的作用大得很啊!
唐太宗历来很重视修史,今存“二十五史”,其中就有六部史书是在唐太宗时期修成的。他的这篇诏书,就是指示皇家史馆重写一部《晋书》。
李世民统治时代所修的前代史书,在晋书之外,还有梁、陈、北齐、周、隋五代史,李世民选择晋书来写史论,主要因为西晋是个统一的王朝,它结束了三国时期几十年的分裂局面。然而它的统一又是短暂的,不久就发生了中原地区的大混战,此后便形成了东晋和十六国、南朝和北朝的长期对立。
李世民作为统一的唐朝的创业之君,很想对于晋朝的治乱兴亡进行一番探索,作为借鉴。正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把西晋王朝的奠基人司马懿和完成统一事业的司马炎当做主要研究对象。
《晋书》由房玄龄等人负责监修,组织一批史家和学者,以南朝齐人臧荣绪所写的《晋书》为蓝本,同时参考其他诸家晋史和有关著作,“采正典与杂说数十部”,兼引十六国所撰史籍,从贞观二十年(646)开始撰写,至贞观二十二年(648)写成,历时不到三年。
参加编写的前后二十一人,其中房玄龄、褚遂良、许敬宗三人为监修。唐太宗亲自为《晋书》的《宣帝纪》《武帝纪》《陆机传》《王羲之传》分别写了史论。
《晋书》同二十五史中的其他各史相比,有四个特点。
1、作者众多。
《晋书》作者共二十一人,而且都留下了姓名,这在历代皇朝修史工作中是不多见的。有这样一支作者队伍,是《晋书》之所以能够超过以往各家晋史的一个重要原因。
2、体例的创新。
《晋书》有“载记”三十卷。载记是记述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政权即“十六国”史事的形式,这是《晋书》在纪传体史书体例上的一个创造。
《晋书·载记》作为全书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丰富了纪传体史书的体例,而且对于表现多民族国家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历史面貌有深远的意义。
3、补旧史之不足。
《三国志》有纪、传而无志,而《晋书》中的志,多从三国时期写起。关于曹魏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经营西北,及晋朝占田制多有着墨。《食货志》讲东汉、三国时代的经济发展,可补《后汉书》、《三国志》之不足。
4、记载完备。
唐之前的各晋史,或仅记西晋一朝史事,或虽兼记两晋史事,但对十六国史事则无专门记述。与唐之前的各晋史相比,《晋书》的内容较为详尽且广博,纪传中收录的大量诏令、奏疏、书札及文章,虽冗长,但有多方面的史料价值。
《舆服志》和《礼志》《乐志》反映了魏晋南北朝统治阶级崇尚礼仪服饰的风气。赵翼说:“唐初修《晋书》,以臧荣绪本为主,而兼考诸家成之。今据《晋》、《宋》等《书》列传所载诸家之为《晋书》者,无虑数十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晋书
钟雅,字彦胄,颖长社人。父钟毕,任公府掾,早年死去。钟雅年少丧父,好学有才志,因四种才德俱美而受到举荐,任汝阳令,入朝为佐著作郎。母亲去世服丧而离职,服毕丧期而复职。束海王司马越引请他为参军,升任尚书郎。
避乱东渡昼红,五童以他为丞相记室参军,升任堕进内史、振威将军。过了不久,授散骑侍
郎,转任尚书右丞。当时在太庙举行祭祀,钟雅呈奏道:“陛下继承几世,对于京兆府君当为玄
孙,而今天的祝文中自称曾孙,我担心这是因循沿袭的失误,应当改正。另外按照礼法,祖父的昆弟,是从祖父。景皇帝自因功德而为世宗,并非因伯祖而登位祖庙,也应除去伯祖的字样。”
诏曰:“按照礼法,事奉宗庙时,自曾孙以下皆称为曾孙,这并非因循的失误。取义于重孙,可
以历代共用其名,不须更改。称伯祖不妥,按所奏更正。”钟雅转任北军中候。大将军王敦引请
为从事中郎,补任宣城内史。钱凤作乱,钟雅加任广武将军,率领士卒驻守青弋。当时广德县人周圮为钱凤起兵进攻钟雅,钟雅退守泾县,收集士人百姓,讨伐周圮,并斩杀了他。钱凤被平定后,钟雅任尚书左丞。
明帝去世,钟雅改任御史中丞。当时国丧未满周年,而尚书梅陶私自请歌舞女伎作乐,钟雅
弹劾说:“我听说放勋去世,八音遏绝,虽在凡人庶民,犹能三载不作乐。自那时以来历代相
同。肃祖明皇帝逝世以后,丧期当以来月为止。
圣主穿缟素之服,悲泣临朝,百官哀痛,不见欢容。梅陶没有大臣忠心仰慕的气节,家庭中奢侈靡费,歌声舞伎争奇斗艳,丝竹之音,在大路上流传,应该对他加以放黜,以整肃王法。请求交付司徒,公正地评议论处。”穆后临朝,特地恕免而不问其罪。钟雅执论公正,对悖乱的行为绳之以法,百官都畏惧他。北中郎将刘遐死去后,他的家兵作乱,诏令堑麸讨伐他们,以钟壅监征讨军事、假节。事平之后,钟雅任骁骑将军。
苏峻之难,诏令钟雅为前锋监军、假节,带领精锐的勇士一千名抵抗苏峻。钟雅因兵力较少,不敢进击,撤退返回。任侍中。不久朝廷军队大败,钟雅与刘超共同侍卫天子。有人对钟雅说: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这是古来的常理。你性格亮直,必定不相容于寇敌,为什么不见机行事而坐以待毙呢?”钟雅说:“国乱不能匡正,君危不能救难,各自遁逃以求免祸,我怕史官董狐将要手执直书历史的竹简来了。”庾亮临走时,回首对钟雅说:“后事我衷心托付给你了。”钟雅说:“栋梁摧折,是谁的过错呢?”庾亮说:“眼前的事,不用再说了,你应当期望有克敌复兴之功呵。”钟雅说:“希望足下不愧为荀林父。”苏峻强逼皇帝迁往石头时,钟雅、刘超流泪步行跟随皇帝。第二年,二人都被叛贼杀害。叛贼平定后,追赠钟雅为光禄勋。后来因他家中贫困,诏赐布帛百匹。
晋人好利 文言文翻译
《晋人好利》翻译:
有个喜欢钱财的晋国人,去逛市场。碰到东西就去夺取,说:“这个是我可以吃的,这个是我可以穿的,这个是我可以用来换钱的,这个是我可以使用的。”
(他)夺取完了东西,立刻就离开。市场管理的官吏随从他要他拿出东西的价钱,晋国人说:“我利欲熏心的时候,两眼晕眩发热,天下(或四海之内)的东西,好像本来就全都是我的,不知道是你的东西。
希望你给我,我如果发了财再还你钱。”官吏很愤怒,用鞭子抽打他,把他拿的东西夺回来走了。旁边有讥笑他的人,晋人叉手骂道:“世上的人有比我还要贪财的,常常想方设法而暗地里用阴谋诡计抢夺别人的财物,我还只不过是光天化日之下去抢,难道不是比他们道德多了么?有什么好讥笑我的?”
《晋人好利》原文:
晋人有好利者,入市区焉。遇物即攫之,曰:“此吾可羞也,此吾可服也,此吾可资也,此吾可器也。”攫已,即去。市伯随而索其直,晋人曰:“吾利火炽时,双目晕热,四海之物,皆若己所固有,不知为尔物也。
尔幸予我,我若富贵当尔偿。”市伯怒,鞭之,夺其物以去。旁有哂之者,晋人戟手骂曰:“世人好利甚于我,往往百计而阴夺之,吾犹取之白昼,岂不又贤于彼哉?何哂之有?”
此文出自南朝·刘义庆所编撰的《世说新语》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世说新语》的编纂成书固然与刘宋家族对魏晋风流的喜好和社会各层人士对魏晋风流的追慕有关,然而刘义庆之所以对魏晋士人情有独钟化大气力与其门客共襄盛举还有他个人身世的内在原因。刘义庆是宋武帝刘裕的侄子,袭封临川王,刘裕对其恩遇有加。
《世说新语》这部书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的逸闻轶事,是研究魏晋风流的极好史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纵观全书。
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从中可以看到道家思想对魏晋士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状况,乃至整个社会风气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作者简介:
刘义庆(公元403—公元444),字季伯,汉族,原籍彭城(今江苏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南朝宋文学家。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次子,其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袭封临川王。
刘义庆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后过继给叔父临川王刘道规,因此袭封为临川王。刘义庆自幼喜好文学、聪明过人,深得宋武帝、宋文帝的信任,备受礼遇。
《世说新语》是一部笔记小说集,此书不仅记载了自汉魏至东晋士族阶层言谈、轶事,反映了当时士大夫们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而且其语言简练,文字生动鲜活,因此自问世以来,便受到文人的喜爱和重视,戏剧、小说如关汉卿的杂剧《玉镜台》、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等也常常从中寻找素材。
译文
有个喜欢钱财的晋国人,去逛市场。碰到东西就去夺取,说:“这个是我可以吃的,这个是我可以穿的,这个是我可以用来换钱的,这个是我可以使用的。”(他)夺取完了东西,立刻就离开。市场管理的官吏随从他要他拿出东西的价钱,晋国人说:“我利欲熏心的时候,两眼晕眩发热,天下(或四海之内)的东西,好像本来就全都是我的,不知道是你的东西。希望你给我,我如果发了财再还你钱。”官吏很愤怒,用鞭子抽打他,把他拿的东西夺回来走了。旁边有讥笑他的人,晋人叉手骂道:“世上的人有比我还要贪财的,常常想方设法而暗地里用阴谋诡计抢夺别人的财物,我还只不过是光天化日之下去抢,难道不是比他们道德多了么?有什么好讥笑我的?”
朱冲文言文翻译
译文
朱冲,字巨容,西晋南安郡人(治今陇西三台)。他是陇西历史上有记载的一位安贫乐道、隐逸不仕的高人。年轻时就注重修养德行,闲静寡欲,好钻研经典。因家境贫困,一直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他宽容忍让,厚德载物,以自己的行为风范乡村。邻居的牛犊跑丢了,误把他家的牛犊牵回去。后来邻居在树林里找到了自己的牛犊,又把误认的牛还回来,他没有接受也没有横加指责。
有位村民放纵自家的耕牛大肆踩践他家的田禾,他却主动地在路边备草喂养这些暴牛,从无怨恨的神色。时间长了,耕牛的主人羞惭难当,于是就严加看管,不再让耕牛侵暴。成宁四年(278),晋武帝下诏征举贤良,地方官府把他推荐上去,朝廷拟任为国子博士,他称疾不应征诏。
不久,武帝又颁诏书,再次延揽,诏书说:"东宫官员也要选择那些履蹈至行、敦悦典籍的人,任命朱冲为太子右庶子。"每次听到征书下达,他便逃入深山。当时的人认为他属于梁鸿、管宁一流的人物。
朱冲生活的地方与夷人错壤,有很浓厚的尚武强悍、不耻寇盗的习俗,但附近的羌人对他却像君王一样尊敬,他能以礼让倡导并以身作则,使周围的风气发生很大变化,乡里路不拾遗,村落没有行凶的恶人。
扩展资料
原文
朱冲,字巨容,南安人也。少有至行,闲静寡欲,好学而贫,常以耕艺为事。邻人失犊,认冲犊以归,后得犊于林下,大惭,以犊还冲,冲竟不受。有牛犯其禾稼,冲屡持刍送牛而无恨色。主愧之,乃不复为暴。咸宁四年,诏补博士,冲称疾不应。
寻又诏曰:“东宫官属亦宜得履蹈至行、敦悦典籍者,其以冲为太子右庶子。”冲每闻征书至,辄逃入深山,时人以为梁管之流。冲居近夷俗,羌戎奉之若君,冲亦以礼让为训,邑里化之,路不拾遗,村无凶人,毒虫猛兽皆不为害。卒以寿终。
朱冲,字巨容,西晋南安郡人(治今陇西三台)。以《朱冲送牛》的故事美誉中华,其多次征召不应,以美德感化百姓,以礼让倡导并以身作则,使周围的风气发生很大变化。
朱冲,字巨容,西晋南安郡人(治今陇西三台)。他是陇西历史上有记载的一位安贫乐道、隐逸不仕的高人。年轻时就注重修养德行,闲静寡欲,好钻研经典。因家境贫困,一直过着半耕半读的日子。他宽容忍让,厚德载物,以自己的行为风范乡村。邻居的牛犊跑丢了
文言文翻译
《杨布打狗》:杨朱之弟曰布,衣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迎而吠之。杨布怒,将扑之。杨朱曰:“子无扑矣,子亦犹是也。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来,岂能无怪哉?”
译文:杨朱的弟弟叫杨布,他穿着件白色的衣服出门去,遇到了大雨,便脱下白衣,换了黑色的衣服回家了。他家的狗不知道,迎上去向他汪汪地叫了起来。杨布十分恼火,要去打狗。杨朱说:“你不要打狗,你自己也会这样的。倘若你的狗出去时是一身白而回来时却变成了一身黑,那你难道不同样觉得奇怪吗”
一万字只能贴到185篇,如果还要后面的话,再发问题或再和我联系
150曹玮诱敌
曹玮驻守边镇防御外寇,有一次和敌人交战,刚刚取得初步胜利,探子回报说敌人已经走远,于是曹玮就命令部下驱赶牛羊辎重等战利品班师,为此整个队伍秩序大乱,不成阵营。看到这个情形,有部属深感忧虑,对曹玮说:“战场上牛羊能派上什么用场呢,不如放弃这些东西,赶紧整饬部队纪律回营去吧。”曹玮不予理睬。西蕃族士兵本来已经撤退到几十里外,听说曹玮因为贪图战利品而导致师容不整,连忙回师进行偷袭。曹玮的部队行军缓慢,沿途见到一处有利的地形,干脆停下来准备回头反击西蕃进攻。西蕃兵快到的时候,曹玮竟然大违常理地派人迎上去告诉他们说:“你们行军这么长的时间,一定人困马疲,我不想乘人之危,你们不如先休息一下,我可以稍候片刻再与你们决一死战。”西蕃士兵正为疲困忧虑,听此一说,无不面露喜色,主将令队伍排好阵形,就地休整。过了好一会儿,曹玮才派人通告:“如果你们休息好了,就放马过来吧。”于是,对阵双方都鸣金击鼓开始了杀伐,一个回合下来,把西蕃兵打得落花流水,曹玮这时才命令手下将士放弃牛羊战利品回师,他沉着地对手下人解释道:“我知道西蕃兵疲惫不堪,于是故意装出贪图小利的样子引诱他们。等他们果然上当又追回来时,差不多又要行军近百里路。这个时候,如果让他们鼓足余勇即刻交战,胜负之数犹未可知;可是他们是刚刚经过长途跋涉的人,这时候如果稍稍休息一下,就会下肢麻痹,无法站稳,人的精气神也会比较低迷,我就是用这个办法取胜的。”
151.李广智退匈奴军
匈奴大举进入上郡,天子派了一名太监跟从李广,练习军事,抗击匈奴。太监带领十个左右骑兵,纵马驰骋,看见三个匈奴,就和他们对战;三个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太监,快要杀光他的那些骑兵。太监逃跑到了李广那(说了这件事),李广说:“这一定是匈奴军中的神射手。”李广就带领一百多名骑兵去追赶三个匈奴人。三个人因没了马只有徒步前行。走了十里多,李广命令他的骑兵拉开左右两边的弓,李广自己射击他们三个人:杀了其中的两个,一个活了下来-果然是匈奴军中的神射手。李广把他捆绑上马之后,看见匈奴有几千骑兵,他们看到李广,认为他是引诱骑兵,都非常惊讶恐慌,赶快跑上山去摆好了阵势。李广的百余骑兵都很惊恐,想要骑马逃回去。李广说:“我离开大部队十多里,现在像这样百余骑兵都逃走的话,匈奴一定会马上追赶射尽我们。现在我们留下,匈奴一定认为我们是替大部队引诱他们的,他们一定不敢袭击们我。”李广命令各位骑兵说:“向前进!”向前走到不到匈奴的军队二里左右的地方,停下,(李广)命令说“都下马解开马鞍。”他的骑兵说:“匈奴多而且靠得近,如果有紧急事情发生,怎么办?”李广说:“他们匈奴以为我们会逃走,现在都解开马鞍表示不逃走,用这个方法使他们更坚定地相信我们是诱敌之兵了。”于是匈奴都不敢出击。有骑白马的将领出来巡视他的军队,李广上马和十多个骑兵奔跑射击匈奴的骑白马的将领,然后又返回到原来的军队中。解开马鞍,命令士兵都放任马躺在地上。这时适逢黄昏,匈奴军队始终以为他们的行为很奇怪,不敢出击。到了半夜,匈奴兵又认为汉军在附近肯定有埋伏的军队,想要趁晚上消灭他们,(因此)匈奴都领着军队撤退了。第二天早晨,李广才回到他的大军营中。
152.贾诩论战
曹操连续攻打张绣,一天早上带领军队撤退,张锈亲自追赶曹军。贾诩对张锈说:“不可以再追了,如果再追赶的话一定会被打败的。”张锈不听从(他的话),带领士兵和曹操交战,大败回去。贾诩对张锈说:“现在赶快再去追,再去交战一定可以胜利的。”张锈拒绝说:“你不用说了,到此为止。现在已经被打败了,再追又有什么用呢?”贾诩说:“士兵情况有变化,赶快前往一定会取得胜利。”张锈相信了他,就收拾闲散的士兵追赶,大战后,果然胜利而归。张锈问贾诩说:“我用精英的士兵和追赶他们撤退的军队,而你说一定会兵败;我撤退后用打败的士兵去交战胜利的士兵,而你说一定会战胜他们。正如你所说的,为什么反过来的都灵验呢?”贾诩说:“这个很容易知道。将军虽然善于用兵,却并非能和曹操匹敌。军队虽然刚刚撤退,曹操一定会行军时走在最后面;追赶的士兵虽然是精英,将军既然不敌,他们的士兵也很锐利,所以知道肯定是会失败的。曹操攻打见军没有失算,力气并未用尽就撤退了,一定是国内出现了问题;已经打败的将军,一定率领了轻快的军队迅速进攻,所以留下众多将领行走在最前面,众多的将领虽然英勇,也并不是将军的对手,所以用打败的士兵交战一定会胜利。”张锈于是就很佩服贾诩。
153.张良计封雍齿
汉高祖刘邦已经封大功臣二十多人,其余的日夜争功不停,没有得到封功。刘邦在洛阳南宫,从宫中的阁道看见众多将领,到处互相坐在沙地中说话。刘邦说:“这怎么说?”张良说:“陛下不知道吗?这是谋反呀!”刘邦说:“天下正当安定,怎么会谋反呢?”张良说:“陛下从布衣起家,以此来得到天下。如今陛下为天子,所封功的都是萧何与曹参所喜爱的,而诛杀的都是生平所结怨的。现在军吏统计功劳,用天下的不足处处封功,这是害怕陛下不能尽心封功,害怕又被怀疑平生过失诛杀,所以即将相聚在一起谋反罢了!”刘邦也担忧说:“那该怎么办呢?”张良说:“皇上生平所憎恨的,群臣都知道,谁最憎恨呢?”刘邦说:“雍齿和我有旧的怨仇,曾经几次羞辱我,我想杀了他;因为他的功劳比较多的份上,所以不忍心。”张良说:“现在紧急的是先封雍齿的功来在众多大臣中做个表率。众多大臣看见雍齿封功,就人人情绪稳定了。”于是皇上就摆酒,封雍齿为食邑在什方的侯爵,急着催促丞相、御史按照功劳封功。众臣结束摆酒,都欢喜地说:“雍齿尚且封为侯爵,我等这般人就没有忧患了。”
154.刘邦急中生智
项羽率领楚军与刘邦指挥的汉军长期相持不下未能决出胜负,壮士苦于军队旅途,年老的弱小的疲于运输军粮。汗王、项羽搁着广武山的深谷对话。项羽想要和汉王单独挑战。汉王意义斥责项羽。……项羽非常生气,大怒,埋伏的弓剑手射中汉王。汉王胸口受伤,就按住脚趾说:“敌人射中了我的脚趾!”汉王在创伤躺着养伤。张良强行请汉王巡视并慰问军队,用来安抚士兵,不命令楚军乘着机会追赶汉王。
155.诸葛亮空城计
诸葛亮驻扎在阳平,派魏延各将军的士兵向东进军,诸葛亮唯独留了一万人守着都邑。晋宣帝率领二十万群众抵抗诸葛亮,和延军交错行军,到小径的前头,在诸葛亮六十里的地方,侦察人员对白宣帝说在都邑中士兵少力量弱小。诸葛亮也了解宣帝将到,已经迫近有了威胁,想要前往到延军,相隔的太远,如果反过头来追赶魏延的军队,势必赶不上。将士们都失了神色,都不知道有什么计谋。诸葛亮则意气自信。敕军中都旗子倒在地上,鼓声停止,不得随意离开营帐,又命令打开四城门,扫地洒水。白宣帝经常说诸葛亮掌握重权,突然看到形势软弱,怀疑其中有埋伏的士兵,于是带领士兵急走上山。第二天食时,诸葛亮对部下拱手大笑说:“司马懿一定认为我伪装怯弱,将士有埋伏,沿着山走了。”侦察巡逻的士兵返回告诉白宣帝,正如诸葛亮所说的。白宣帝知道后,深深得感到遗憾。
156秦使者巧对
秦国楚国交战,秦王派使人出使楚国。楚王派人去戏弄秦王派来的人,说:“你来也占卜战争的吗?”回答说:“是的。”“占卜的怎么说?”回答说:“很好。”楚国的人说:“唉,厉害啊!你的国家没有好的乌龟。楚王将要杀了你来用牲血涂抹新铸成的钟的缝隙,这个吉利怎么样?”使者说:“秦国楚国交战,我的大王派遣我来侦察敌情,我死了而且没有回来,那么我大王知道了会提高警戒整齐士兵来防备楚国,这是我所说的吉祥。况且假使死的人如果不知道,又重怎样衅钟?死的人如果知道,我难道会放弃秦国而帮助楚国吗?我将让楚国的钟敲了没有声音,钟敲了没有声音将士没有东西可以整齐他的士兵而指挥军队了。杀了别人的使者,不是古代的通有的协议,你尝试仔细考虑一下!”楚国的使者把这事报告给楚王,楚王赦免了秦国的使者。
157.曹冲智救库吏
曹操的马鞍在马库,然而马鞍被老鼠给咬了,库吏害怕自己一定会死,他决议想要当面捆绑自首请罪,还害怕曹操不赦免他。曹冲对他说:“等到三天当中,然后自首。”曹冲于是用刀刺穿单衣,像被老鼠咬过一样,错误地认为他心里不愉快,容貌带有忧愁的神色。曹操问他,曹冲回答说:“世俗认为被老鼠咬过衣服的人,衣服的主人不会吉利,现在我的单衣被老鼠咬过了,这让我担忧。”曹操说:“这是胡说的,没什么可以苦恼的。”过了一会儿库吏把老鼠咬马鞍的事报告给曹操。曹操笑着说:“我孩子的衣服在旁边,还被老鼠咬,更何况马鞍悬挂在柱子上呢?”曹操毫不追究。
158.曹操许下屯田
自从遭受慌乱,到处都缺乏粮食。各地豪强同时起兵,没有最终的收成的计算,饥饿了就入侵掠夺,饱了就放弃剩余的,各个豪强的军队瓦解奔流离散,没有敌人自己就破灭的数不胜数。袁绍在黄河的北面,军队靠着吃桑果活命。袁术在江、淮,捞取水草螺肉。百姓相互进食,州里很荒凉。曹操说:“安定国家的办法,在于使军队强大使大家吃饱,秦国人凭快速的农业发展兼并天下,孝武凭利用士兵和农民耕种荒田鋡鋢给鋣锄平定西域,这些是先前祖先的良好的方式。”这年于是就募集百姓在许都周围利用士兵和农民耕种荒田而取得给养的办法,得到许多的稻谷。于是州郡按规定设置田官,在所在的地方积累粮食。在各地出征讨伐,没有运送粮食的劳累,于是歼灭了各个豪强势力,攻克平定了天下。
159.拷打羊皮定案
有二人一个背盐一个背柴,同时放下沉重的担子在树阴休息,两个人将要走了,争夺一张羊皮,各自说这是自己垫背的东西。李惠派遣争吵的人出去,看着州里负责文书的官员说:“这个羊皮可以拷问从而知道它的主人?”下面的群众都没有应答的人。李惠命令人把羊皮放在坐席上,用棒子击打羊皮,看见少许盐屑,说:“得到了羊皮的证实。”让争抢的人看这个情况,背柴的人于是就服气认罪了。
160.孔融捷辩
孔融年仅十岁,跟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元礼很有名气,担任司隶校尉。上门的都是有才华的有清高称誉的以及表兄弟姐妹等,才给予通报。孔融到了他的门下,对官吏说:“我是李俯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了,孔融上前坐下。李元礼问:“你和我有什么亲缘关系?”回答说:“以前我的祖先孔丘与你的祖先李耳有师生之谊,这我和你累世彼此交好。”李元礼和宾客没有不感到奇怪的。大中大夫陈韪后来到了,别人把孔融的话告诉陈韪,陈韪说:“小时候聪敏,长大后未必会好。”孔融说:“想必你小时候,一定很聪敏。”陈韪非常局促不安。
161牧竖逮狼
两个放牧的童仆进山来到狼穴,洞穴中有两只小狼,谋划好分别捉住它们,各爬上一颗树,相距几十步。不久,大狼来到,进入洞穴不见了崽子,神情很是惊慌。童仆在树上扭小狼的蹄子和耳朵故意使它嚎叫。大狼听见声音仰头看,愤怒地跑到树下,号叫并且爬抓。其中一个童仆又在另一颗树上使小狼急促地嚎叫。(大)狼狼听见声音四处张望,才望见它,就丢下这跑向那,奔跑号叫和前面一样。开始那树上又嚎叫,又转而奔向它。嚎叫声不停,(大狼)脚不停,几十次往复,跑得渐渐慢了,声音渐渐弱了,后来奄奄一息僵卧(地上),久了便不动了。童仆下来看它,气已经断了。
162.多多益善
刘邦曾经在闲暇时与韩信讨论各位将领才能的大小。个自有高有低。刘邦问道:“像我自己,能统帅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你只不过能统帅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你能统帅多少呢?”韩信回答道:“我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为什么被我所控制?”韩信说:“陛下不能统帅士兵,于带领将领,这就是韩信我之所以被陛下你所控制的原因了。而且陛下的能力是天生的,不是人们努力所能达到的。”
163.歧路亡羊
杨子的邻居掉了一只羊,于是带着他的人,又请杨子的儿子一起去追赶羊。杨子说:“哈哈,掉了一只羊罢了,为什么要这么多人去找寻呢?邻人说:“有许多分岔的道路。”不久,他们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人回答道:“逃跑了。”杨子说:“怎么会逃跑了呢?”邻居回答道:“分岔路上又有分岔路,我不知道羊逃到哪一条路上去了。所以就回来了。”
164.指鹿为马
八月己亥日,赵高想要谋反,恐怕群臣不听从他,就先设下计谋进行试验,带来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一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把鹿说成是马。”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有的沉默,有的故意迎合赵高说是马,有的说是鹿,赵高趁机在暗中假借法律陷害那些说是鹿的人。以后,大臣们都畏惧赵高。
165.奇货可居
子楚是秦王庶出的孙子,在赵国当人质,他乘的车马和日常的财用都不富足,生活困窘,很不得意。吕不韦到邯郸去做生意,见到子楚后很同情他,说:“子楚就像一件奇货,可以囤积居奇。以待高价售出”。于是他就前去拜访子楚,对他游说道:“我能光大你的门庭。”子楚笑着说:“你姑且先光大自己的门庭,然后再来光大我的门庭吧!”吕不韦说:“你不懂啊,我的门庭要等待你的门庭光大了才能光大。”子楚心知吕不韦所言之意,就拉他坐在一起深谈。吕不韦说:“秦王已经老了,安国君被立为太子。我私下听说安国君非常宠爱华阳夫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能够选立太子的只有华阳夫人一个。
现在你的兄弟有二十多人,你又排行中间,不受秦王宠幸,长期被留在诸侯国当人质,即使是秦王死去,安国君继位为王,你也不要指望同你长兄和早晚都在秦王身边的其它兄弟们争太子之位啦。“子楚说:“是这样,但该怎么办呢?”吕不韦说:“你很贫窘,又客居在此,也拿不出什么来献给亲长,结交宾客。我吕不韦虽然不富有,但愿意拿出千金来为你西去秦国游说,侍奉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让他们立你为太子。”子楚于是叩头拜谢道:“如果实现了您的计划,我愿意分秦国的土地和您共享。”
166.望洋兴叹
秋汛的季节到了,无数条溪水汇于大河,河水猛涨,淹没了两岸的高地和水中的沙洲,河面宽得看不清对岸的牛马。这样一来,河伯就洋洋自得起来了,以为世界上所有壮丽的景色都集中在自己身上了。他顺着河水向东行,一直来到北海,向东一望,一片辽阔的大海,看不见水的边际。于是乎,河伯才改变了他的骄傲的面容,仰望着海洋,向海神感慨地说:“俗话说:‘有的人只年到万分之一的道理,就以为谁也比不上自己’,这说的正是我自己呀!我曾听说有人嫌孔子的学问不少了,瞧不起伯夷大义,起初我不相信,今天我亲眼看到您的浩瀚无边,才知道自己往日的见闻实在太浅陋啊。如果我不到你这里来看一看,那就危险了,那样,我将会永远受到深明大道的人耻笑!”
167.庸人自扰
陆象先……处理政事崇尚仁德宽恕。司马韦抱贞劝(他)说:“你应当严刑拷打惩罚用(这)来显示威严,不这样的话,百姓就会轻忽并且什么都不怕了。”陆象先回答说:“处理政事就在于治理好他们罢了,(难道)一定要用严刑峻法来树立威严吗?”陆象先最终没有听取(韦抱贞的意见),但蜀地百姓得到了教化。陆象先屡次升迁做到了蒲州刺史兼任河东按察史。小吏犯了错误,陆象先训诫他就让他回去了。大吏告诉陆象先,和陆象先争辩,(大吏)认为(小吏)应该受杖打。陆象先说:“人情大概是差不多的,(你)认为他不明白我的话吗?一定要责罚的话,应当从你开始。”大吏惭愧地退了下去。陆象先曾经说:“天下本来没有什么事端,(只是)庸人扰乱它,制造麻烦罢了。只要源头澄清,何愁不简明呢?”所以陆象先所到之处的老百姓和官吏都想念他。
168.一字千金
在那时,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齐国有孟尝君,他们都礼贤下士,结交宾客。并在这方面要争个高低上下。吕不韦认为秦国如此强大,把不如他们当成一件令人羞愧的事,所以他也招来了文人学士,给他们优厚的待遇,门下食客多达三千人。那时各诸侯国有许多才辩之士,像荀卿那班人,著书立说,流行天下。吕不韦就命他的食客各自将所见所闻记下,综合在一起成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共二十多万言。自己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号称《吕氏春秋》。并将之刊布在咸阳的城门,上面悬挂着一千金的赏金,遍请诸侯各国的游士宾客,若有人能增删一字,就给予一千金的奖励。
169.入木三分
晋朝的王羲之,字逸少,是个世上难得的才子。七岁时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他父亲的枕头里看到一本前朝的《笔说》,偷了过来研读。没过一个月的工夫,书法就大有长进。卫夫人看到他的进步,对太常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是看过关于用笔(即书法)的书了。最近看他写的字,有一种老练的味道。”晋朝的皇帝在位时王羲之在北郊祭祀,更换写祝词的木板,工匠(命人)削字,笔迹进入木头有很深(三分之深)。三十三岁时,写《兰亭序》。三十七岁时,写《黄庭经》。
170.强弩之末
匈奴派人前来请求和亲,皇上交由朝臣讨论。大行王恢是燕地人,多次出任边郡官吏,熟悉了解匈奴的情况。他建议(议论)说:“汉朝和匈奴和亲,大抵都过不了几年匈奴就又背弃盟约。不如不答应,而发兵攻打他。”韩安国说:“派军队行军千里作战(去作千里的战争),军队(士兵)不会得到好处。现在匈奴依仗军马的充足,怀着禽兽般的心肠,如同群鸟飞翔般迁移,很难控制他们。我们得到它的土地也不值得把这当作扩大国土,拥有了他的百姓也不值得把这当作强大,从上古起他们就不真心归附汉人。汉军到几千里以外去争夺利益,那就会人马疲惫,敌人凭借养精蓄力利用汉军的疲劳而取胜(就会凭借全面的优势对付我们的弱点)。况且强弩之末连鲁地所产的最薄的白绢也射不穿;猛烈的风(从强风)到了最后,连飘起雁毛的力量都没有了,并不是他们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到了最后,力量衰竭了。所以发兵攻打匈奴实在是很不利的,不如跟他们和亲。”参加议论的群臣(群臣的议论)多数附合韩安国,于是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171.呕心沥血
李长吉长得纤瘦,双眉相连,长手指,能苦吟诗,能快速书写。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弱驴,背着又古又破的锦囊,碰到有心得感受的,就写下来投入囊中。等到晚上回来,他的母亲让婢女拿过锦囊取出里面的草稿,见写的稿子很多,就说:“这个孩子要呕出心肝才算完啊!”
172.孤注一掷
寇准自从澶渊那场战役立下大功后颇为骄傲,即使皇帝也因为这对待寇准很优厚。王钦若深深嫉妒他。一天上朝,寇准先退下,皇帝目送他走。王钦若于是进言:“陛下敬重寇准,是因为他有社稷功劳吗?”皇帝说:“是。”王钦若说:“澶渊那场战役,陛下不以它为耻辱,而认为寇准有社稷功劳,为什么呢?”皇帝惊讶地说:“什么原因?”王钦若说:“城下的盟约,《春秋》认为是耻辱。澶渊的举动,也是城下的盟约。以万匹马而换得城下之盟,还有什么比它更羞耻的!”皇帝听后感到不高兴,脸色也变了。王钦若说:“陛下听说过赌博吗?赌博的人输钱快要完了,就倾其所有赌最后一把,叫作孤注一掷。陛下是寇准的孤注一掷的赌物,那也很危险啊。”从此皇帝冷落寇准。第二年,皇帝罢免寇准宰相官职,降为刑部尚书,陕州知府,于是起用王旦为宰相。
173.乐不思蜀
司马昭同刘禅一起欢宴,司马昭喊来乐工舞女,特地为刘禅演唱刘禅故国蜀地的乐音舞蹈,在旁的人们都为刘禅的忘国感到悲伤,只有刘禅一人欢乐嬉笑,无动于衷。司马昭对贾充说:“没有感情的人,竟然可以达到这样子啊!即使诸葛亮在世,不能够长时间完全辅佐他,更何况姜维呢?”贾充说:“不是这样的话,殿下有什么缘由吞并蜀国呢?”又另一天,司马昭问刘禅:“你很思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好,这里欢乐,我不思念蜀国。”
174.丧家狗
孔子到郑国去,路上和学生们走散了。(于是)孔子独自站在郭东门。有个郑国人对孔子的学生子贡说:“东门口站着的那个人。他的额头像尧,他的后颈像皋陶,他的肩膀与子产类似,但是腰部以下相差禹有三寸,疲劳得像失去主人,到处流浪的狗。”子贡将实际情况告诉了孔子。孔子欣欣然地笑了,说:“讲我的外形像谁,是小事。然而说我类似失去主人,到处流浪的狗,确实是这样啊!确实是这样啊!”
175.逐客令
秦王任命李斯做客卿。正好遇到有个韩国人郑国来秦国做间谍,以开凿河渠灌溉田地为名义,不久被发现了。秦国的宗室大臣都对秦王说:“诸侯各国来投奔秦国的人,大都不过是为他们的国君到秦国游说离间罢了。恳请大王把诸侯各国的宾客一律驱逐出境。”李斯也列入被驱逐的名单之中,李斯于是上书劝谏秦王:……秦王就废除了逐客的命令,恢复了李斯的职务。终于采用了他的计谋,李斯的官位升到廷尉。经过二十多年,秦国终于吞并了天下,推尊秦王政为皇帝。任用李斯做丞相。
176.东道主
晋侯、秦伯带兵包围郑国,……烛之武进见秦伯,说:“秦、晋包围了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你有益,哪敢来麻烦你?可是跨越晋国而把遥远的郑国作为贵国的边邑,您知道那是很难的,为什么用灭掉郑国的做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邻国的雄厚,也就是您的削弱。如果放过郑国把它当作您的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往经过,供应所缺少的一切,这对您没有害处。……”秦伯很高兴,同郑国缔结了盟约。
177江东父老
这时候,项王想要向东渡过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靠岸等在那里,对项王说:“江东虽然小,但土地纵横各有一千里,民众有几十万,也足够称王啦。希望大王快快渡江。现在只有我这儿有船,汉军到了,没法渡过去。”项王笑了笑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渡乌江干什么!再说我和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西,如今没有一个人回来,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愧吗?”于是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位忠厚长者,我骑着这匹马征战了五年,所向无敌,曾经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掉它,把它送给您吧。”命令骑兵都下马步行,手持短兵器与追兵交战。光项籍一个人就杀掉汉军几百人。项王身上也有十几处负伤。...说完,自刎而死。
178.人鉴
唐太宗感叹地说:“用铜作镜子,可以使我衣帽端正;用古代作镜子,可以了解兴盛、衰败;如今用人作镜子,可以明白得与失。我曾经保持这三面镜子,谨防自己的过失。如今魏征逝世,我的一面镜子失掉了!最近我派人到他家去,得到了一份手稿,才写半面,稿子中能认清的部分说:‘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平安,任用坏人国家就衰败。公卿之中,在感情上有喜爱有憎恶。对于憎恶的人,只看到他的缺点;对于喜爱的人,又只看到他的长处。在喜爱和憎恶之间,是应当全面而慎重的。如果喜爱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缺点;憎恶一个人,而能了解他的长处;撤免邪恶的人而不犹豫,任用贤能的人而不猜疑,那么国家就可以兴盛了。’稿子的内容大致是这样。我仔细地想了想,在这方面我恐怕免不了有过失。公卿和侍臣们可心把魏征的话写在笏板上,知我有这种情况,一定要向我进谏。”
179.子路问津
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
180.泰山
唐明皇要封禅泰山,命张说为封禅使,张说的女婿郑镒本是九品官。按照老规矩,封禅以后,自三公以下都能迁升一级。只有郑镒靠了丈人,一下子升到五品官,兼赐绯服。唐明皇看到郑镒一下子升了几级,感到很奇怪,就询问原因,郑镒一时无话可答。这时黄幡绰又来调侃,他说:“这是因为靠了泰山之力”。
181.苛政猛于虎
孔子路过泰山的一侧,有一个在坟墓前哭的妇人看上去十分忧伤。孔子立起身来靠在横木上,派遣子路去问讯那个妇人。孔子说:“你哭得那么伤心,好像有很伤心的事。”那个妇人说:“我的公公被老虎吃了,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吃了,现在我的儿子也被老虎吃了。”孔子问:“那为什么不离开这里呢?”妇人回答说:“(这里)没有...
182.苏秦刺股
苏秦……向秦王上书有十次,但他的主张终未被采纳,最后黑貂皮袍破了,带的钱花光了,以至用度缺乏,只得离秦归家。他绑裹腿,穿草鞋,背书担囊,形容憔悴,脸色黑黄,面带羞愧。回到家里,妻子见到他,依然织布不睬。嫂子不为他做饭。父母也不与他说话。苏秦见此情状,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嫂不把我当小叔,父母...
183.只许州官放火
田登为郡守,为人专制蛮横,谁要是触犯了他这个忌讳,触犯的人都遭到鞭打。全州城里的人都称“灯”为“火”。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即将到来,官员在州城里贴出告示,说
“本州照例放火三日”。当地的老百姓,说:“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原于此。
全文翻译:
有个想用千金重价征求千里马的国君。过了三年,仍无一点收获。这时,一个侍臣,对国君说:“请您把这个差使交给我吧!”国君同意了。不到三个月,这人果然找到了一匹日行千里的良马,可是这匹千里马死了。他仍然花费500金,将死马的尸骨买了回来。他带着千里马的尸骨回宫,国君非常生气,怒斥道:“我要的是活马,你买这死马回来有何用?不是损失我500金吗!”侍臣回答道:“一匹死马您都用500金买下了,更何况是活马呢?天下人必定会认为大王您善于买千里马。这样一来,一定有人自己上门献马。”后来,不出一年,国君得到了多匹别人献来的千里马。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杨朱的弟弟杨布穿着白色的衣服出门,天下雨,脱去白色的衣服,穿黑色的衣服回家,他的狗不知道(是他)就对他(狂)吠。杨布恼火,要打它。杨朱说:“您别打它。您其实也是一样啊。(如果)原来你的狗白色的出去,黑色的回来,你难道不会奇怪吗!”
王元泽很小的时候,有客人将一獐一鹿放在同一笼子中送给他,并问道:“哪个是獐?哪个是鹿?”元泽其实分不清獐也鹿,沉思了一会儿,他回答说:“獐边上是鹿,鹿边上是獐。”对他的这种回答,客人非常惊讶。
由于现代汉语的“想”有不同的义项,对应文言文有不同的词汇。
表示想人、想事时,可用:怀、思、念、追;
表示想问题时,可用:思、度、忖。
表示想要怎么样时,可用:欲、望。
表示猜测时,可用:料。
另,文言文也可以用“想”。《说文解字》:想,冀思也。
晋王羲之 文言文翻译
翻译:
晋代王羲之,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
母亲说:“他想看你用笔的方法。”父亲见他小,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
原文:
晋王羲之,七岁善书。年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欲看尔用笔法。”父见其少,曰:“待尔成人,吾授之。”羲之拜请:“使待成人,恐蔽儿之才也。”父喜,遂与之。
不盈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此文出自唐·张怀瓘《书断》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书断》是中国唐代品鉴、评论书法家和书法的著作。张怀瓘著。在张怀瓘的多部书法理论著作中,《书断》对后世的影响最大。分上、中、下三卷。上卷记述各种书体特点及发展源流;中、下卷以“神、妙、能”三品列历代书家传记并评论书法优劣得失,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书断》是一部书法品评论著,全书一共有三卷。该书初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成于开元十五年(727年)。所录皆古今书体及书家人名,各述其源流,定其品第记述颇详。
书前总序云:“辄欲芟荑浮议,扬摧古今,拔狐疑之根,解纷孥之结。考穷乖谬,敢无隐于昔贤;探索幽微,庶不欺于玄匠。”概述了全书宗旨。
上卷列古文、大篆、籀文、小篆、八分、隶书、章草、行书、飞白、草书等十种书体,分述其所本,各系之以赞,末为总论一篇,对各种书体的起源、特点和发展,以及文字与书法之关系尽行备述,从而,揭示了书法艺术的一般规律。
中卷与下卷,各以能书者分神、妙、能“—品”,每品亦各以体分。共列神品二十五人(除各体重复者,得十二人),妙品九十八人(除各体重复者,得三十九人),能一百零七人(除各体重复者,得三十五人)。
前列姓名,后附传记,传中附录)十八人,所记周详,评论亦公,使人们能知人论世,明其品第,了解其特征和源流。书家神、妙、能“三品”之目,实由此书所创。
作者简介:
张怀瓘(生卒年不详),扬州海陵(今江苏泰州市)人,唐代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开元年间,拜翰林院供奉,迁右率府兵曹参军。对自己书法十分自负,自称“正楷、行书可比虞世南、褚遂良,草书欲独步于数百年间”。
南宋学者陈思所著《书小史》称其“善正、行、草书”。没有手迹存世。著有《书议》《书断》《书估》《画断》《评书药石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文字论》等,为书学理论重要著作。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 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 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智慧。”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智慧。”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