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矩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论语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与翻译

1

、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亦君子乎?”

《学而》

译文:孔子说:

“学习并时常温习,不

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

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

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

吗?”

2

、曾子

(

曾参,孔子弟子)曰:

“吾日

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译文:

曾子说:

“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

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

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

还不精通熟练呢?”

3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

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

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

译文:孔子说:

“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

学问;

三十岁能自立于世;

四十岁能通达事

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

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

也能听之泰然;

七十岁能随心所欲,

却不逾

越法度规矩。

4

、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译文:孔子说: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

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

殆。

《为政》

译文:孔子说:

“读书不深入思考,越

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这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

要学习与

思相结合。启示: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

茫;

只思考却不学习,

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

得。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

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

《雍也》

)

译文∶孔子说∶

“贤德啊,

颜回吃的是

一小筐饭,

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

房中,

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

颜回却仍然

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7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

不如乐之者”

《雍也》

译文∶孔子说: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

好它的人;

爱好它的人,

又不如以它为乐的

人。

8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述而》

孔子说:

“吃粗粮,喝

白水,

弯着胳膊当枕头,

乐趣也就在这中间

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对于我来

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9

、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

者而从之

,

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译文:孔子说:

“三个人同行,其中必

定有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

习,

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

的缺点。

这句话,

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

虚心好

学的精神。

10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

昼夜。

《子罕》

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

“一去不复

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

日夜不停。

11

子曰:

“三军可夺帅也

,

匹夫不可夺

志也。

《子罕》

译文:

孔子说:

“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

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

、子夏曰: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子张》

译文:子夏说:

“博览群书广泛学习,

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

恳切的提问,

多考

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李崇矩,字守则.文言文阅读答案

参考答案:

4.C(直:通“值”,价值)

5.C(①是说李崇矩得以免罪;②是周祖的善行;⑤表现李崇矩采用怀柔政策,收服黎人)

6.D(“把自己的财物遗落在洞穴中”分析有误。原文“崇矩悉抵其洞穴抚慰,以己财遗其酋长”,这里的“遗”应该翻译为“赠送”,不是“遗落”)

7.(1)我与史公得到后汉的厚恩,同心尽力,共同辅助王室,但(由于)被奸邪构陷,史公最终遭到大祸,我也仅仅免于一死。(注意“戮力”“奖”“构”“罹”的翻译,注意“为……所”被动句式)

(2)趁机上书皇上:“上党是我的故乡。我的父亲还是用槁草埋葬,希望能让我护送灵柩回到京师。”(注意“因”“槁”“愿”“榇”的翻译,注意判断句式)

参考译文:

李崇矩字守则,是潞州上党人。年幼时孤贫,有善行,为乡里人所推服。汉祖在晋阳起兵,驻扎在上党,史弘肇当时任先锋都校,听说崇矩的名声,召来任为亲吏,乾祐初年,史弘肇总领禁兵兼任京城巡检,常常残杀军民,身边的部属害怕,慢慢都离开了他,只有李崇矩事奉他越发谨慎。弘肇被诛杀时,得以身免。

周太祖与弘肇向来交情很好,即皇帝位后,访求弘肇的亲属故交,找到崇矩。对他说:“我与史公得到后汉的厚恩,同心尽力,共同辅助王室,但(由于)被奸邪构陷,史公最终遭到大祸,我也仅仅免于一死。你是史氏家的故吏,请你替我寻找他家的近属,我要怃恤他们。”崇矩推荐史弘肇母亲的弟弟福。崇矩历来主持他家家事,把财产都收集拢来交给福,周太祖赞美他,把他收用在世宗军中。

宋朝初年,李筠叛乱,任命崇矩率领龙捷、骁武左右射禁军数千人驻屯河阳,率领所部进攻大会砦,攻克下来,斩敌五百人。改任泽、潞南面行营前军都监,与石守信、高怀德、罗彦瑰在碾子谷共同大败李筠的部队。泽、潞平定时,派崇矩先入城,收管图册,管理府库。趁机上书皇上:“上党,是我的故乡。我的父亲还是用槁草埋葬,希望能让我护送灵柩回到京师。”皇帝答应他的要求,赏赐很多。部队回到京城,正遇判三司张美出任地方官,朝廷任命崇矩为右监门卫大将军。

开宝初年,跟从皇帝征伐太原。军队班师回朝途中,任命崇矩为后殿。驻扎在常山,染上疾病,太祖派太医诊治,命他乘凉车回京城。崇矩叩头说:“凉车是天子的座车,让我乘坐此车是加速我的死亡啊!”坚决谢绝得免。

太平兴国二年夏天,黄河河防常常决口,诏令崇矩乘驿马从陕到沧、棣,巡视河堤。这年秋天,出京任邕、贵、浔、宾、横、钦六州都巡检使。不久,改任琼、崖、儋、万四州都巡检使,部下军士都害怕他,崇矩拿出所有的器皿金帛,一共值钱数百万,全部分给军士们,他们才被感动。当时黎贼扰乱,崇矩到他们的洞穴一一加以抚慰,把自己的财物赠送给酋长,黎人都感德归附。换任回朝,授任为右千牛卫上将军。雍熙三年,命他代替宋偓,任判右金吾街仗兼六军司事。端拱元年,去世,终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尉,赠谥号为元靖。

《李崇矩传》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翻译:

周太祖与弘肇向来交情很好,即皇帝位后,访求弘肇的亲属故交,得到崇矩。对他说:“我与史公得到后汉的厚恩,同心尽力,共同辅助王室,被奸邪构陷,史公最终遭到大祸,我也仅仅得以身免,你是史氏家的故吏,请你替我寻找他家的近属,我要怃恤他们。”崇矩推荐史弘肇母亲的弟弟福。崇矩历来主持他家家事,把财产都收集拢来交给福,周太祖赞美他,把他收用在世宗军中。

显德初年,补任供奉官。跟从世宗征伐高平,因战功转任供备库副使,改任作坊使。恭帝即位,命崇矩向南唐告哀。回来后任判四方馆事。

1.出自:

《宋史•李崇矩传》

2.原文节选:

周祖与弘肇素厚善,即位,访求弘肇亲旧,得崇矩。谓之曰:“我与史公受汉厚恩,戳力同心,共奖王室,为奸邪所构,史公卒罹大祸,我亦仅免。汝史氏家故吏也,为我求其近属,吾将恤之。”崇矩上其母弟福。崇矩素主其家,尽籍财产以付福,周祖嘉之,以崇矩隶世宗帐下。显德初,补供奉官。从征高平,以功转供备库副使,改作坊使。恭帝嗣位,命崇矩告哀于南唐。还判四方馆事。

3.赏析:

从文中可以看出李崇矩禀性忠厚寡言,非常重视兑现诺言。曾经在史弘肇手下做事,自己富贵后,看见史弘肇的子孙,一定隆厚地礼遇他们,救济他们的困乏。也可以看出他的慷慨解囊。

4.人物简介:

李崇矩(924年—988年),字守则,潞州上党(今山西长治)人[1],北宋将领、官员。李崇矩初仕后汉,在史弘肇手下任职。后周时任供奉官、供备库副使、作坊使、判四方馆事。北宋建立后,历任右监门卫大将军、三司使、宣徽北院使、枢密使、检校太傅、镇国军节度等,曾随宋太祖讨伐李筠、李重进,征伐北汉。端拱元年(988年)去世,终年六十五岁。追赠太尉,谥号元靖。

文言文翻译~!

(1)籍虽不拘礼教,然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

(2)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

(3)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

1.阮籍虽然不被礼教所拘束,然而所说的话玄妙深远,从不评论别人的好坏。

2.行为要成为当世的榜样,言论要成为永远的准则。

3.德才俱佳的人在人世间,又怎会如见识短浅的人一样呢?

原文出自《晋书·阮籍传》

裈:kūn古代称裤子:裈裆。虱处裈中(喻见识短浅)。

1.阮籍虽然不被礼教所拘束,然而所说的话玄妙深远,从不评论别人的好坏。

2.行为要成为当世的榜样,言论要成为永远的准则。

3.德才俱佳的人在人世间,又怎会如见识短浅的人一样呢?

我辛苦啊( ⊙ o ⊙ )╭(╯^╰)╮咕~~(╯﹏╰)b

权威资料; 阮籍<大人先生传>

大人先生盖老人也,不知姓字。陈天地之始,言神农黄帝之事,昭然也;莫知其生年之数。尝居苏门之山,故世或谓之闲。养性延寿,与自然齐光。其视尧、舜之所事,若手中耳。以万里为一步,以千岁为一朝。行不赴而居不处,求乎大道而无所寓。先生以应变顺和,天地为家,运去势颓,魁然独存。自以为能足与造化推移,故默探道德,不与世同。自好者非之,无识者怪之,不知其变化神微也。而先生不以世之非怪而易其务也。先生以为中区之在天下,曾不若蝇蚊之着帷,故终不以为事,而极意乎异方奇域,游览观乐非世所见,徘徊无所终极。遗其书于苏门之山而去。天下莫知其所如往也。

或遗大人先生书,曰:「天下之贵,莫贵于君子。服有常色,貌有常则,言有常度,行有例程。立则磬折,拱若抱鼓。动静有节,趋步商羽,进退周旋,咸有规矩。心若怀冰,战战栗栗。束身修行,日慎一日。择地而行,唯恐遗失。颂周、孔之遗训,叹唐、虞之道德,唯法是修,为礼是克。手执珪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为无穷则。少称乡闾,长闻邦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岛牧。故挟金玉,垂文组,享尊位,取茅土。扬声名于后世,齐功德于往古。奉事君上,牧养百姓。退营私家,育长妻子。卜吉宅,虑乃亿祉。远祸近福,永坚固己。此诚士君子之高致,古今不易之美行也,今先生乃披发而居巨海之中,与若君子者远,吾恐世之叹先生而非之也。行为世所笑,身无自由达,则可谓耻辱矣。身处困苦之地,而行为世俗之所笑,吾为先生不取也。」

于是大人先生乃逌然而叹,假云霓而应之曰:「 若之云尚何通哉!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其形。天地制域于内,而浮明开达于外。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所及也。吾将为汝言之。

……

「且汝独不见夫虱之处于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饥则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处区内,亦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悲夫!而乃自以为远祸近幅,坚无穷也。亦观夫阳乌游于尘外,而鹪鹩戏于蓬艾,小大固不相及,汝又何以为若君子闻于余乎?

……

「今吾乃飘飖于天地之外,与造化为友,朝飧汤谷,夕饮西海,将变化迁易,与道周始。此之于万物,岂不厚哉!故不通于自然者,不足以言道;暗于昭昭者不足与达明,子之谓也。」

先生既申若言,天下之喜奇者异之,慷忾者高之。其不知其体,不见其情,猜耳其道,虚伪之名。莫识其真,弗达其情,虽异而高之,与向之非怪者,蔑如也。至人者,不知乃贵,不见乃神。神贵之道存乎内,而万物运于天外矣。故天下终而不知其用也。

逌乎有宋,扶摇之野。有隐士焉,见之而喜,自以为均志同行也。曰:「 善哉!吾得之见而舒愤也。上古质朴纯厚之道已废,而末枝遗华并兴。豺虎贪虐,群物无辜,以害为利,殒性亡驱。吾不忍见也,故去而处兹。人不可与为俦,不若与木石为邻。安期逃乎蓬山,用李潜乎丹水,鲍焦立以枯槁,莱维去而逌死。亦由兹夫!吾将抗志显高,遂终于斯。禽生而兽死,埋形而遗骨,不复返余之生乎!夫志均者相求,好合者齐颜,与夫子同之。」

于是,先生乃舒虹霓以蕃尘,倾雪盖以蔽明,倚瑶厢而徘徊,总众辔而安行,顾而谓之曰:「 泰初真人,唯大之根。专气一志,万物以存。退不见后,进不睹先,发西北而造制,启东南以为门。微道德以久娱,跨天地而处尊。夫然成吾体也。是以不避物而处,所赌则宁;不以物为累,所逌则成。彷徉是以舒其意,浮腾足以逞其情。故至人无宅,天地为客;至人无主,天地为所;至人无事,天地为故。无是非之别,无善恶之异。故天下被其泽,而万物所以炽也。若夫恶彼而好我,自是而非人,忿激以争求,贵志而贱身,伊禽生而兽死,尚何显而获荣?悲夫!子之用心也!薄安利以忘生,要求名以丧体,诚与彼其无诡,何枯槁而逌死?子之所好,何足言哉?吾将去子矣。」乃扬眉而荡目,振袖而抚裳,令缓辔而纵策,遂风起而云翔。彼人者瞻之而垂泣,自痛其志;衣草木之皮,伏于岩石之下,惧不终夕而死。

薪者曰:「是终我乎?不以是终我乎?且圣人无怀,何其哀?盛衰变化,常不于兹?藏器于身,伏以俟时,孙刖足以擒庞,睢折胁而乃休,百里困而相嬴,牙既老而弼周。既颠倒而更来兮,固先穷而后收。秦破六国,兼并其地,夷灭诸侯,南面称帝。姱盛色,崇靡丽。凿南山以为阙,表东海以为门,门万室而不绝,图无穷而永存。美宫室而盛帷□,击钟鼓而扬其章。广苑囿而深池沼,兴渭北而建咸阳。骊木曾未及成林,而荆棘已丛乎阿房。时代存而迭处,故先得而后亡。山东之徒虏,遂起而王天下。由此视之,穷达讵可知耶?且圣人以道德为心,不以富贵为志;以无为用,不以人物为事。尊显不加重,贫贱不自轻,失不自以为辱,得不自以为荣。木根挺而枝远,叶繁茂而华零。无穷之死,犹一朝之生。身之多少,又何足营?」

先生乃去之,纷泱莽,轨汤洋,流衍溢,历度重渊,跨青天,顾而逌览焉。则有逍遥以永年,无存忽合,散而上臻。霍分离荡,漾漾洋洋,飙涌云浮,达于摇光。直驰骛乎太初之中,而休息乎无为之宫。太初何如?无后无先。莫究其极,谁识其根。邈渺绵绵,乃反复乎大道之所存。莫畅其究,谁晓其根。辟九灵而求索,曾何足以自隆?登其万天而通观,浴太始之和风。漂逍遥以远游,遵大路之无穷。遣太乙而弗使,陵天地而径行。超蒙鸿而远迹,左荡莽而无涯,右幽悠而无方,上遥听而无声,下修视而无章。施无有而宅神,永太清乎敖翔。

崔魏高山勃玄云,朔风横厉白雪纷,积水若陵寒伤人。阴阳失位日月颓,地坼石裂林木摧,火冷阳凝寒伤怀。阳和微弱隆阴竭,海冻不流绵絮折,呼吸不通寒伤裂。气并代动变如神,寒倡热随害伤人。熙与真人怀太清,精神专一用意平,寒暑勿伤莫不惊,忧患靡由素气宁。浮雾凌天恣所经,往来微妙路无倾,好乐非世又何争。人且皆死我独生。

或遗大人先生书曰②:"天下之贵,莫贵于君子③:服有常色,貌有常则④,言有常度,行有常式⑤。立则磬折,拱若抱鼓⑥,动静有节,趋步商羽⑦,进退周旋,咸有规矩⑧。心若怀冰,战战栗栗⑨,束身修行⑩,日慎一日,择地而行(11),唯恐遗失,诵周孔之遗训(12),叹唐虞之道德(13)。唯法是修,唯礼是克(14)。手挚珪璧(15),足履绳墨(16)。行欲为目前检(17),言欲为无穷则(18)。少称乡闾(19),长闻邦国(20)。上欲图三公(21),下不失九州牧(22)。故挟金玉,垂文组(23),享尊位,取茅土(24),扬声名于后世,齐功德于往古。奉事君上,牧养百姓(25)。退营私家(26),育长妻子(27)。卜吉而宅(28),虑乃亿祉(29)。远祸近福,永坚固己。此诚士君子之高致(30),古今不易之美行也。今先生乃被发而

居巨海之中(31),与若君子者远,吾恐世之叹先生而非之也。行为世所笑,身无由自达(32),则可谓耻辱矣。身处困苦之地,而行为世俗之所笑,吾为先生不取也。"

于是大人先生乃逌然而叹(33),假云霓而应之曰(34):"若之云尚何通哉(35)!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36),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37),变化散聚(38),不常其形(39)。天地制域于内,而浮明开达于外(40)。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所及也。吾将为汝言之:往者,天尝在下,地尝在上,反复颠倒,未之安固,焉得不失度式而常之(41)?天因地动(42),山陷川起(43),云散震坏(44),六合失理(45),汝又焉得择地而行,趋步商羽?往者群气争存(46),万物死虑(47),支体不从(48),身为泥土,根拔枝殊(49),咸失其所,汝又焉得束身修行,磬折抱鼓?李牧功而身死,伯宗忠而世绝(50),进求利以丧身(51),营爵赏而家灭(52),汝又焉得挟金玉万亿,祗奉君上而全妻子乎(53)?且汝独不见乎虱之处乎裈中(54),逃乎深缝,匿夫坏絮,自以为吉宅也(55),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自以为得绳墨也。饥则啮人(56),自以为无穷食也(57)。然炎丘火流(58),焦邑灭都,群虱死于裈中而不能出。汝君子之处区内(59),亦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

注释

注释

①本文名为传记,实为赋体。全文以虚构的人物"大人先生"为理想的化身,强烈地抨击了虚伪的礼法制度,体现了逍遥自得的人格精神。这里节录了文章的第二部分。文中写"君子"投书"大人先生",对他的人生态度提出质问,大人先生便借机对所谓的礼法之士进行了无情的讽刺。②或:有人。遗(wèi位):给。③君子:这里指虚伪的礼法之士。④"服有"二句:古代礼制规定,衣服的颜色根据贵贱、吉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对面部表情也有"合情饰貌"的要求。常,一定的。则,法则。⑤"言有"二句:指说话有一定的分寸,行为有一定的法式。度,尺度。式,法式。⑥"立则"二句:站立时腰如磬一般弯曲,打拱时像怀里抱着鼓一样。磬,古代打击乐器,状如曲尺,以玉、石制成。⑦"动静"二句:一举一动皆合乎节奏,连走路的快慢都应合音乐的节拍。节,节拍。趋步,指走路的快慢。商羽,音乐调名,此指音乐的节奏。⑧"进退"二句:指与人交接都遵循一定的规矩。周旋,辗转相从,这里指与人打交道。⑨"心若"二句:心里如抱着冰块,惊恐不已。⑩束身:约束自己。(11)"择地"句:形容谨慎之至。《汉书·冯奉世传》:"宜乡侯参,鞠躬履方,择地而行,可谓淑人君子。"(12)周孔:指周公、孔子。(13)叹:赞叹。唐虞:指唐尧、虞舜。(14)"唯法"二句:法,礼,指礼法。修,遵循。克,克制,约束。(15)珪(guī规)璧:古代王侯朝聘、祭祀用的玉器。璧,圆形,象地;珪,长方形,象天。二者合为一即珪璧。(16)"足履"句:走路要循规蹈距。喻行为合乎规范。绳墨,正曲直的工具。此喻规矩、规范。(17)"行欲"句:行为要成为当世的榜样。检,法式。(18)无穷则:永远的准则。(19)少:小时候。称:赞扬,此指受称赞。乡闾(lǘ驴):乡里。(20)闻:有名于。邦国:国家。(21)上:指最高。图:图谋。三公:周代为太师、太傅、太保;西汉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东汉为太尉、司徒、司空。这里泛指朝廷的最高官职。(22)下:指最低。九州牧:古代分中国为九州,牧即为一州之长。此泛指地方最高长官。(23)"故挟"二句:形容为官的尊贵。金玉,指珍宝。文组,有花纹的绶带,用以系玉佩、金印等物。(24)取茅土:指封侯。古代天子封五色土(象五方)为社,封诸侯时,各取方土,裹以白茅授之。(25)牧养:管理、养育。(26)退:告退。(27)育长:养活。妻子:指妻子儿女。(28)"卜吉"句:谓通过占卜求吉宅而居。(29)"虑乃"句:考虑的是多禄多福。亿祉(zhǐ止),世代福禄。(30)高致:高尚的情趣。(31)被发:披发。巨海:大海。古人认为中国四面环海,故居于巨海即指游离尘世。(32)无由自达:无法使自己被荐于国君。(33)逌(yóu油)然:长叹貌。(34)假:借。应:回答。(35)"若之云"句:意谓你的这种论调怎么能说得通呢。若之云,你的说法。(36)造物:指造物者,即创造世界者。(37)"与道"句:与世界的本源"道"同时生成。道,万物之母。《老子》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38)散聚:分散聚合,指生死。《庄子·知北游》:"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39)"不常"句:意谓形体本来就不是固定的。(40)"天地"二句:意谓天地形成内在的精神世界,其外在形式表现为自在明智。制域于内,造成内在境界。浮明,自在明智。开达,表现。(41)"往者"六句:古代儒家往往从天地的角度论证礼制的合法性。如《礼记·乐记》云:"天尊地卑,君臣定矣。卑高已陈,贵贱位矣。"阮籍在此申述天地无常,试图从根本上否定封建礼制。度式,指法制规范。常,固定不变。(42)因:依,随。(43)"山陷"句:山陷为河谷,河谷突起为山。(44)震:雷。(45)六合:指天地四方。失理:颠倒紊乱,没有秩序。(46)群气:构成万物的各种原始气态物质。此指万物。(47)死虑:忧虑死亡。(48)"支体"句:肢体不顺心意。支,同"肢"。(49)枝殊:枝叶脱离主干。殊,断离。(50)"李牧"二句:《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载,战国时赵国名将李牧,因军功封为武安君,后秦国贿赂赵王宠臣郭开诬其谋反,被杀。《国语·晋语》载,战国时晋大夫伯宗为人忠直而喜进谏,最终却为权臣所害。世绝,没有后代。(51)进:仕进。(52)营:谋求。爵赏:爵位、封赏。(53)祗奉:恭敬侍奉。全:保全。(54)裈(kūn昆):裤子。(55)吉宅:安全的住宅。(56)啮(niè聂):咬。(57)无穷食:享用不尽的食物。(58)炎丘:指南方的酷热之地。火流:如流火般炎热。(59)区内:人世间。

文言文翻译(只翻译)

1 我十五岁(的时候)就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的时候)就能够自立于世,四十岁(的时候)遇事就不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就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的时候)已经能够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的时候)便随心所欲的做事,并且不会超出规矩。

2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3 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4 只学习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收获;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变得精神疲惫而无所收获。

5 再温习旧的知识的时候,能够获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当做是老师了。

6 见到有德行的人就想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以他为参考)反省自身的缺点

7 君子思考的是道德,小人思考的是权势;君子思考的是法制,小人思考的是恩惠

8 早晨听到了真理,晚上即使死了都值得

9 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

10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2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3 君子团结但是不搞帮派,小人搞帮派,但是不团结

4 学习而不思考,则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则会变得精神疲惫而无所得

5 广泛地熟读典籍,复习所学的知识,进而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又能努力吸收新知以求融会贯通。做到这样的程度了,才可称为老师啊

6 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7 君子思念的是道德,小人思念的是乡土;君子想的是法制,小人想的是恩惠

8 今天我明白了这个道理,昨日应为的道理就让它去吧

9 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

10 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翻译:哥十五岁开始出来混,三十岁出人头地,四十岁别人就忽悠不了我,五十岁我知晓了天道循环,六十岁练就了顺风耳,七十岁时我达到纵横天地,随心所欲,无人能管....

文言文翻译 !!

寇准,字平仲,原籍是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他少年时候就气质英伟,性格豪迈,读书精通《春秋》三传。在他十九岁的时候就中举要考进士。后来考上进士,被授予大理评事的官职,累积升迁到了“殿中丞,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等官职。 淳化二年春,大旱,宋太宗赵光义找来身边的大臣问时政得失,大家都以天数为借口打皇帝的马虎眼。寇准回答说:“根据《洪范》的说法应是天人感应,大旱的原因,是因为刑法有不平的地方。”宋太宗很生气,起身离开去了另外的房间。过了一会儿,皇帝召他问为什么不公平,他说:“请皇上召两个人前来,我就说出官宦的执法犯法和营私舞弊的地方。”皇帝发诏书召来二人后,寇准就说了:“祖吉、王淮同时违反法律受了贿,吉赃受贿少但是判了死刑;王淮因为是参政(副丞相)王沔的弟弟,贪污受贿上千万,只不过得了个杖刑,而且还官复原职,难道这事公平吗?”宋太宗转过去问王沔,王沔马上叩头认错,于是责备了王沔(降了官),而褒奖寇淮(升了官而且给予了更多的任用)。很快让寇准做了左谏议大夫,第二年,皇帝任命他为参知政事(丞相)。

宋太宗在位有些时年的时候,冯拯等人上疏要求策立太子,皇帝很生气,打骂了一顿后把他们降到了岭南去做官,朝廷上下就没有人敢提及这类事了。(有一次,寇准被人陷害,他和张逊在太宗面前激烈争吵,相互揭短,使得太宗龙颜大怒。当下撤了张逊的职,也把寇准贬到青州当知州。)寇准刚被皇帝从青州召回到身边重新任职,进到皇宫见到皇帝,寇准说:“因为陛下是在为全天下选储君啊,不可以用后宫妇人、朝廷宦官的意见;也不可以听信近臣的;只有陛下你自己亲自选择出来的才能让江山社稷继续兴旺下去。”皇帝后来册立襄王为皇太子。

宋真宗即位后,想让准为宰相,但是有担心他性格太刚直很难一个人单独担任。景德元年,把士安升迁为参知政事,寇准当时是集贤殿大学士,官位是副丞相,在士安(丞相)之下,寇准在当副丞相的时候,用人不以等级官衔高低,同朝为官的很多人对他这样很不满。后来,又罢免了一些官员,同朝的大臣因为这个人事变动为原因拿以往的规矩成例去见皇帝说寇准不依规矩成例办事。他说:“当宰相的就是应该任用贤能罢免一些无能的官员不,如果都用惯例,那只需要一个官就够用了。”王钦若很嫉恨他。有一次在上朝后,寇准先退下了,王钦若就告诉皇帝:“陛下敬重寇准,是因为他有政治社稷的功劳吗?”皇帝回答:“是的。”王钦若又说:“澶渊那件事,陛下不认为很不好,反而说寇准有功,为什么呢?”皇帝愕然,问:“为什么?”王钦若说:“城下之盟,《春秋》一书上都认为是不好的。澶渊这件事的处理,其实就是是城下之盟。把万乘之贵的皇上你去当城下之盟来处理,有多大的不好啊!”皇帝愀然,心情一下就不好了。

宋真宗得了风疾之类的病,刘太后在背后干预朝政,寇准见到了皇帝,说:“皇太子大家都对他有很大的希望,希望陛下考虑一下,为了大宋江山,传位给太子,选择贤良的大臣为太子辅佐。”皇帝同意了。寇准秘密命令翰林学士杨亿起草昭表,请太子出来监国证,而且想让翰林学士杨亿辅政。不久计谋被泄漏,寇准被刘太后集团罢免了很多官职,只让他当了太子太傅,后来封他为莱国公。乾兴元年,再次被贬官出任雷州(今广东海康)司户参军。 在雷州过了几年,就逝世了,衡州之命乃至,后来把他的灵柩送回葬在西京。老百姓很多都为了祭奠他,在祭奠他的路上哭泣,在他的墓碑附近,折断竹子清理出空地,挂上纸钱作为悼念,又过了几个月去看,他的墓碑旁的枯竹都长出了新的竹笋。大家为这个事觉得是上天的回音,后来给他立了宗庙,每年都祭拜他。

附原文:

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父相,晋开运中,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太宗取人,多临轩顾问,年少者往往罢去。或教准增年,答曰:“准方进取,可欺君邪?”后中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每期会赋役,未尝辄出符移,唯具乡里姓名揭县门,百姓莫敢后期。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徵也。”

淳化二年春,大旱,太宗延近臣问时政得失,众以天数对。准对曰:“《洪范》天人之际,应若影响,大旱之证,盖刑有所不平也。”太宗怒,起入禁中。顷之,召准问所以不平状,准曰:“愿召二府至,臣即言之。”有诏召二府入,准乃言曰:“顷者祖吉、王淮皆侮法受赇,吉赃少乃伏诛;淮以参政沔之弟,盗主守财至千万,止杖,仍复其官,非不平而何?”太宗以问沔,沔顿首谢,于是切责沔,而知淮为可用矣。即拜准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改同知院事。

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他日,与温仲舒偕行,道逢狂人迎马呼万岁,判左金吾王宾与逊雅相善,逊嗾上其事。准引仲舒为证,逊令宾独奏,其辞颇厉,且互斥其短。帝怒,谪逊,准亦罢知青州。

帝顾准厚,既行,念之,常不乐。语左右曰:“寇准在青州乐乎?”对曰:“准得善藩,当不苦也”数日,辄复问。左右揣帝意且复召用准,因对曰:“陛下思准不少忘,闻准日纵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帝默然。明年,召拜参知政事。

自唐末,蕃户有居渭南者。温仲舒知秦州,驱之渭北,立堡栅以限其往来。太宗览奏不怿,曰:“古羌戎尚杂处伊、洛,彼蕃夷易动难安,一有调发,将重困吾关中矣。”准言:“唐宋璟不赏边功,卒致开元太平。疆埸之臣邀功以稔祸,深可戒也。”帝因命准使渭北,安抚族帐,而徙仲舒凤翔。

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贰,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

二年,祠南郊,中外官皆进秩。准素所喜者多得台省清要官,所恶不及知者退序进之。彭惟节位素居冯拯下,拯转虞部员外郎,惟节转屯田员外郎,章奏列衔,惟节犹处其下。准怒,堂帖戒拯毋乱朝制。拯愤极,陈准擅权,又条上岭南官吏除拜不平数事。广东转运使康戬亦言:吕端、张洎、李昌龄皆准所引,端德之,洎能曲奉准,而昌龄畏忄耎,不敢与准抗,故得以任胸臆,乱经制。太宗怒,准适祀太庙摄事,召责端等。端曰:“准性刚自任,臣等不欲数争,虑伤国体。”因再拜请罪。及准入对,帝语及冯拯事,自辩。帝曰:“若廷辩,失执政体。”准犹力争不已,又持中书簿论曲直于帝前,帝益不悦,因叹曰:“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遂罢准知邓州。

真宗即位,迁尚书工部侍郎。咸平初,徙河阳,改同州。三年,朝京师,行次阌乡,又徙凤翔府。帝幸大名,诏赴行在所,迁刑部,权知开封府。六年,迁兵部,为三司使。时合盐铁、度支、户部为一使,真宗命准裁定,遂以六判官分掌之,繁简始适中。

帝久欲相准,患其刚直难独任。景德元年,以毕士安参知政事,逾月,并命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准以集贤殿大学士位士安下。是时,契丹内寇,纵游骑掠深、祁间,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意。准曰:“是狃我也。请练师命将,简骁锐据要害以备之。”是冬,契丹果大入。急书一夕凡五至,准不发,饮笑自如。明日,同列以闻,帝大骇,以问准。准曰:“陛下欲了此,不过五日尔。”因请帝幸澶州。同列惧,欲退,准止之,令候驾起。帝难之,欲还内,准曰:“陛下入则臣不得见,大事去矣,请毋还而行。”帝乃议亲征,召群臣问方略。

既而契丹围瀛州,直犯贝、魏,中外震骇。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帝问准,准心知二人谋,乃阳若不知,曰:“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远地,所在人心崩溃,贼乘势深入,天下可复保邪?”遂请帝幸澶州。

及至南城,契丹兵方盛,众请驻跸以觇军势。准固请曰:“陛下不过河,则人心益危,敌气未慑,非所以取威决胜也。且王超领劲兵屯中山以扼其亢,李继隆、石保吉分大阵以扼其左右肘,四方征镇赴援者日至,何疑而不进?”众议毕惧,准力争之,不决。出遇高琼于屏间,谓曰:“太尉受国恩,今日有以报乎?”对曰:“琼武人,愿效死。”准复入对,琼随立庭下,准厉声曰:“陛下不以臣言为然,盍试问琼等?”琼即仰奏曰:“寇准言是。”准曰:“机不可失,宜趣驾。”琼即麾卫士进辇,帝遂渡河,御北城门楼,远近望见御盖,踊跃欢呼,声闻数十里。契丹相视惊愕,不能成列。

帝尽以军事委准,准承制专决,号令明肃,士卒喜悦。敌数千骑乘胜薄城下,诏士卒迎击,斩获大半,乃引去。上还行宫,留准居城上,徐使人视准何为。准方与杨亿饮博,歌谑欢呼。帝喜曰:“准如此,吾复何忧?”相持十余日,其统军挞览出督战。时威虎军头张瑰守床子弩,弩撼机发,矢中挞览额,挞览死,乃密奉书请盟。准不从,而使者来请益坚,帝将许之。准欲邀使称臣,且献幽州地。帝厌兵,欲羁縻不绝而已。有谮准幸兵以自取重者,准不得已,许之。帝遣曹利用如军中议岁币,曰:“百万以下皆可许也。”准召利用至幄,语曰:“虽有敕,汝所许毋过三十万,过三十万,吾斩汝矣。”利用至军,果以三十万成约而还。河北罢兵,准之力也。

准在相位,用人不以次,同列颇不悦。它日,又除官,同列因吏持例簿以进。准曰:“宰相所以进贤退不肖也,若用例,一吏职尔。”二年,加中书侍郎兼工部尚书。准颇自矜澶渊之功,虽帝亦以此待准甚厚。王钦若深嫉之。一日会朝,准先退,帝目送之,钦若因进曰:“陛下敬寇准,为其有社稷功邪?”帝曰:“然。”钦若曰:“澶渊之役,陛下不以为耻,而谓准有社稷功,何也?”帝愕然曰:“何故?”钦若曰:“城下之盟,《春秋》耻之。澶渊之举,是城下之盟也。以万乘之贵而为城下之盟,其何耻如之!”帝愀然为之不悦。钦若曰:“陛下闻博乎?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陛下,寇准之孤注也,斯亦危矣。”

由是帝顾准浸衰。明年,罢为刑部尚书、知陕州,遂用王旦为相。帝谓旦曰:“寇准多许人官,以为己恩。俟行,当深戒之。”从封泰山,迁户部尚书、知天雄军。祀汾阴,命提举贝、德、博、洺、滨、棣巡检捉贼公事,迁兵部尚书,入判都省。幸亳州,权东京留守,为枢密院使、同平章事。

林特为三司使,以河北岁输绢阙,督之甚急。而准素恶特,颇助转运使李士衡而沮特,且言在魏时尝进河北绢五万而三司不纳,以至阙供,请劾主吏以下。然京师岁费绢百万,准所助才五万。帝不悦,谓王旦曰:“准刚忿如昔。”旦曰:“准好人怀惠,又欲人畏威,皆大臣所避。而准乃为己任,此其短也。”未几,罢为武胜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河南府,徙永兴军。

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时巡检朱能挟内侍都知周怀政诈为天书,上以问王旦。旦曰:“始不信天书者准也。今天书降,须令准上之。”准从上其书,中外皆以为非。遂拜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

三年,祀南郊,进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时真宗得风疾,刘太后预政于内,准请间曰:“皇太子人所属望,愿陛下思宗庙之重,传以神器,择方正大臣为羽翼。丁谓、钱惟演,佞人也,不可以辅少主。”帝然之。准密令翰林学士杨亿草表,请太子监国,且欲援亿辅政。已而谋泄,罢为太子太傅,封莱国公。时怀政反侧不自安,且忧得罪,乃谋杀大臣,请罢皇后预政,奉帝为太上皇,而传位太子,复相准。客省使杨崇勋等以告丁谓,谓微服夜乘犊车诣曹利用计事,明日以闻。乃诛怀政,降准为太常卿、知相州,徙安州,贬道州司马。帝初不知也,他日,问左右曰:“吾目中久不见寇准,何也?”左右莫敢对。帝崩时亦信惟准与李迪可托,其见重如此。

乾兴元年,再贬雷州司户参军。初,丁谓出准门至参政,事准甚谨。尝会食中书,羹污准须,谓起,徐拂之。准笑曰:“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谓甚愧之,由是倾构日深。及准贬未几,谓亦南窜,道雷州,准遣人以一蒸羊逆境上。谓欲见准,准拒绝之。闻家僮谋欲报仇者,乃杜门使纵博,毋得出,伺谓行远,乃罢。

天圣元年,徙衡州司马。初,太宗尝得通天犀,命工为二带,一以赐准。及是,准遣人取自洛中,既至数日,沐浴,具朝服束带,北面再拜,呼左右趣设卧具,就榻而卒。

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准少年富贵,性豪侈,喜剧饮,每宴宾客,多阖扉脱骖。家未尝爇油灯,虽庖匽所在,必然炬烛。

在雷州逾年。既卒,衡州之命乃至,遂归葬西京。道出荆南公安,县人皆设祭哭于路,折竹植地,挂纸钱,逾月视之,枯竹尽生笋。众因为立庙,岁时享之。无子,以从子随为嗣。准殁后十一年,复太子太傅,赠中书令、莱国公,后又赐谥曰忠愍。皇佑四年,诏翰林学士孙抃撰神道碑,帝为篆其首曰“旌忠”。

文言文翻译。

矩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