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全身无广起义的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巜吴留村》整篇的翻译

吴留村,顺治五年考中了进士。第二年就被任命为江西萍乡县知县,后又升任为山东沂州府知府。后因事被降职任命为无锡知县,执政十三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官员百姓都感恩戴德。一日,忽然有一个好人拿着制府的文件要求立即提取库金三千两,吴留村认为他可疑,仅盘问了几句话,那人就认了罪。吴留村就警告他说:“你们这些人都是极聪明的人,因此能用这样不正当的手段。如果落到他人手上,立即就会被斩首。虽然这样,但是,我看你身形外貌,将来还是会有所作为的。”于是就给了他一百金,放他离开了。

几年以后,福建一带的盗匪一日比一日猖獗。吴留村押解粮饷由海路到厦门,突然遭遇盗贼抢劫,但是不久就全部还给了他。盗贼到船上(拜见),叩头谢罪说:“您是我的大恩人啊。”询问他,就是以前拿着文件冒领库金的那个人。于是,这个人向吴留村献密计,想做内应,来报答吴留村。当时的闵浙总督是姚启圣,和吴是同乡,二人商讨能够消灭盗贼的办法。康熙十五年的冬天,福建平定以后,姚启圣向皇帝报告了吴留村的功绩,皇帝特别提拔他做了福建按察使,很快又升任为两广总督。

吴留村在无锡就已经获得了特殊的礼遇。早年车马将要出发(离开无锡)的时候,蒙受他的恩惠和保护的无锡的父老乡亲、士人百姓,从县衙到河岸,一直到了省城的金阁门,绵延八九十里,都哭着挽留他,送行的人摩肩接踵,不下几万人。那些达官显贵和被他赏识知遇的人,就驾着船祭祀路神,设宴饯行,吹奏鼓乐,热闹非凡;有的人端着酒在道路上向他敬献。送行的船只绵延几十里,人们依依不舍,吴知县感动得流下了热泪,老百姓就是这样感激他的恩德。

广笑府文言文翻译

有这些

敲桌敬酒

一人请客前私下对仆人说:“你不要随便斟酒,听我敲一下桌子,你就敬一次酒。”

这话被一位客人听到了。席间,客人故意问:“令堂高寿多少?”

主人答:“73岁了”。

客人敲一下桌子,说:“难得!”仆人听到桌子响,立刻给客人敬酒。

过了一会,客人又问:“尊翁高寿多少?”

主人答:“84岁了。”

客人又敲一下桌子说::“更是难得!”仆人又来敬酒。

主人发觉上当,便大声对客人说:“你不要管他73还是84,你也喝得够多的了!”

口脚之争

脚对嘴说:“世上没有比你更贪便宜的了,我辛辛苦苦地奔走,挣来的东西,都被你吃

去了。”

嘴回答说:“不要争了,我不吃,你也不要奔走,怎么样?”

畜生道号

党太尉很蠢。一次,有人来信说:“偶有他往,借骏足一行。”

太尉吃惊地说:“我只有两条腿,若借给他,我如何行走。”

下属告诉他:“信上说的是问你借马,骏足只是一种尊称。”

太尉笑说:“如今世道不同,原来这种畜生,也有一个道号。”

只顾说嘴

京城里选拔将军,人们都围聚在一起品头评足。

一个山东人说:“这些武士都算不得魁梧,我家乡有个巨人,站着就能头顶屋梁脚踩平

地。”

一个山西人说:“我家乡有个巨人,坐在地上就能头顶屋梁。”

一个陕西人说:“这些都算不上希奇,我家乡有个巨人,开口时上嘴唇能碰上屋梁,下

嘴唇能搭在地上。”

旁边有人驳斥道:“照你这样说,这巨人身子站在哪里?”

陕西人答:“管不了这么多了,先只顾‘说嘴’(说大话)吧!”

换班对站

一家父子都是性格倔强丝毫不肯让人的。

一天,父亲设宴招待客人,叫儿子到城里去买肉。儿子买肉回来,快出城门时,碰到一

个人迎面走来。两人谁也不肯相让,于是都鼻对鼻、面对面挺立在那里,一站就是好久。

父亲等急了,出来找儿子,见到这种架势,便对儿子说:

“你暂且拿肉回家陪客人吃饭,让我跟他对立在这里。”

六只脚跑

有个差役走路很快,上司发下紧急公文,怕他走慢了误事,便拨给他一匹马。差役赶着

马跟着它上路。

有人问他:“这样紧急的公事,你为啥不骑马?”

回答说:“6只脚跑,岂不比4只脚跑快得多?!”

妙处难学

有个人对儿子说:“你的一言一行,都要学习老师的所作所为。”儿子答应遵嘱。

一天,儿子陪老师吃饭。老师怎么吃,他就怎么吃;老师怎么喝,他就怎么喝;老师转

转身,他也转转身。老师看看学生的模仿,不觉暗暗发笑,一笑,打了个喷嚏。

学生也想打喷嚏,可怎么也打不出来。没法,便对老师深深鞠了一躬,内疚地说:“老

师的妙处,实在难学啊!”

直走横行

一个罪犯到服役的地方,监管的军官想勒索他的钱财,故意让他在前面走路。罪犯遵令

走在前面,军官骂道:“这么走,我成了你的随从了。”

又叫罪犯到他身后去跟随保护,罪犯又遵令走在后面,军官又骂道:“这么走,是我给

你开路了。”

罪犯不知所措,只得跪下请教:“我该怎么走才对呢?”军官道:“你如果每月送我些

银钱,直走横行,都随你便!”

雇秋蝉好

有个富翁,对待仆人很刻薄,从不让他们吃饱穿暖。

一天,他在花园里饮酒吟诗,知了在树上鸣叫。仆人故意问:“老爷,树上是啥东西

呀?”

主人不耐烦地答道:“这也不懂?秋蝉!”

问:“秋蝉吃什么?”

回答说:“餐风饮露。”

又问:“秋蝉要穿衣服吗?”

答:“用不着!”

仆人说:“那好,让秋蝉来侍候老爷,可比雇用我们省开销!”

尸体卖钱

一个富翁病了很久,只因他视钱如命,便撑着不肯请医服药,眼看就要死了。弥留之

际,对妻子说:“我一生想方设法积钱,好容易才攒下这点钱。我死后,可把我的皮卖给皮

匠,肉卖给屠夫,骨灰卖给漆店,你要记住呀”说完,眼睛一闭,死过去了。忽然,又微微

张开眼睛,用尽最后的力气,断断续续说:“现在,现在的人,都不能相信,千万不能赊

账,一定要——要现钱!”

怕汪公公

明朝有个宦官叫汪直,权势很大。皇帝以下的人,个个都怕他。

一天,皇帝看戏。演员演完戏,又扮成醉鬼,在街上摇来晃去,大骂朝廷里的一些大官。

别人警告他道:“你不要乱来,某王公来了,某阁老来了。”

演员理也不理,照旧骂着。有人便喊:“汪太监来了!”

这一喊真灵,演员马上恐惧地跪在地上,喃喃说道:“在这世上,我只知有汪公公,别

的随便哪个我都不怕。”

井中短鱼

店主招待客人,每次吃饭总要做鱼,但就是只见头尾,很少有中间的肉段。

客人问道:“店主啊,您的鱼都是从哪里弄来的呀?”

主人答:“都是池塘里养的。”

客人说:“恐怕是井中养的吧,不然这鱼怎么长得这么短?”

不识书礼

海滨有个平庸的书生,因家事告状,见县官时冒称是名儒弟子。县官看他礼仪极差,就

斥责说:“你既为儒门弟子,为何不识礼?”

这人说:“我生长在海滨,岂会连“鲤”都不识?鲤有北斗七星,信奉道教的人忌食。”

县官说:“我讲书中之礼,谁问你鲤鱼了!”生气地要鞭打书生。

书生又认“书”为“须”,急忙辩解说:“大人搞错了,有须的是鲇鱼,不是鲤鱼啊!”

咏诗相嘲

某学究教某东家子弟,东家给他的待遇很差。他即作诗讥道:“今年到此是我差,吊死

须寻大树丫,东道家家穷似虱,学生个个懒如蛇。三餐薄粥称供饭,四季清汤当茶点。如此

教儿能长进,满村都是做官家。”

东家反嘲说:“今岁请师是我差,吟诗恰似口生丫,道是画虎反成狗,子弟成龙又变

蛇。不识天文与地理,只贪盏酒与杯茶,之乎者也行行错,误了多多少少家。”

不识平仄

某人宴请私塾先生,这先生豪饮不歇,主家的妻子看了急起来了,就关照侍者故意在客

人面前斜侧着拿酒瓶,以示酒已尽,让他自己停下不喝。这私塾先生酒兴正浓,丝毫不觉,

主家妻子急不可耐,在内室中大声呼叫了起来:“快休请此先生了,连瓶侧(与平仄音近)

都不识。”

四季懒学

旧时,某人作了首诗讥讽懒学者,不想这诗一下就流传开了,并一直流传至今。诗道:

“春游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到凄凉无兴趣,不如耍笑过残年。”

豆腐先生

某东家极富却很吝啬,一日三餐尽用豆腐供应教书先生,终年不改一味。先生到期满临

去时,填《临江仙》留别相赠:“肥鸡无数,肥鹅无数,那肥羊更无数。几回眼饱肚中饥,

这齑淡怎生熬过?早间豆腐,午间豆腐,晚来又还豆腐。明年若要请先生,除非去普庵请。”

嘲近视诗

有人作了一首嘲讽近视眼的诗:“笑君双眼太希奇,子立身旁问谁是?日透窗棂拿弹

子,月移花影拾柴枝。因看画壁磨伤鼻,为锁书箱夹着眉。更有一般堪笑处,吹灯烧破嘴唇

皮。”

好胡坏胡

有人嘲说胡子道:“《论语》一书尽讲胡子。‘不亦说乎(胡与乎音近)!’,‘不亦

乐乎’,‘不亦君子乎’,这三个乎是好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

乎’,这三个乎是不好的胡;‘君子者乎,色庄者乎’,这两个乎,一个好,一个不好。”

某人问:“‘使乎使乎’怎样解释呢?”

嘲者笑说:“上面的胡子与下面的胡子一个样。”

地狱治罪

有人死而复生,说:“入阴府时,正见阎王审问季氏说:‘某年齐人入侵,你只派万人

对应,寡不敌众,致害人命;又某年饥荒,你不开粮仓,饿死无数;又你调理极差,水灾旱

灾多次发生,民多受害,该当判罪下狱。’季氏叩头服罪。阎罗王即派小鬼押入阿鼻地狱。”

乌有先生听说后,感叹道:“假若果真如此判罪,那阴间里还要多多造些地狱呢!”

别人通气

某人患病,医家把着脉说:“吃了我的药,腹中先会响起来,然后大便就会畅通,至少

也能放些屁通通气。”刚说完不一会儿,忽听放屁声,医家得意起来,说:“怎么样,说得

不错吧?”

病者告诉他说:“这是我小弟放的。”

医家得意劲一扫而光,只得支支吾吾说:“也好!也好!”

开了药铺

某人外出,多年后归家,其妻已生得三个儿子。

丈夫正在惊讶妻子怎么没夫会怀胎,妻子却先开了口:“您外出这许多年,害得我朝朝

想您,夜夜思您,思想至极生得三子,所以我把他们的名字都起得很有深意:长子叫‘远

志’,想您远在它乡;次子叫‘当归’,想您归来;小子叫‘茴香’,想您回家乡。”

丈夫苦笑说:“我若再做几年他乡客,家里定能开个新药铺了。”

庸医葬童

某庸医治死了某主家的小儿,算是认罪,答应主家帮助安葬死人。于是把死小孩装进了

特大的衣袖管内。主家怕他欺骗,派仆人跟去。

行至桥中央,庸医忽举起右手向河中掷出一个死孩,仆人怒问:“为何抛了我家小孩?”

庸医说:“没有啊!”然后扬起左袖告诉仆人道:“你家的在这里呢!”

僧的月经

某僧人外出得病,热心者留宿于书房中,并请来医生。这医生一看室内布置精雅,只以

为是女子闺房。和尚无力地睡在床上,医生在床前坐定,隔帐把脉。

不一会,医生诊断说:“这病属月经不调,是胎前产后常见症,无关大事,药到保病

除。”

和尚忙坐起,揭开帐子,对着医生发起笑来。医生简直无法下台。

途记良方

某庸医医道平平,却有一癖,每听到或看到一良方,总喜欢记下来。

一次,途中看到一伙强盗,就躲进树林草丛中偷看。不一会,走过来一人,强盗拥出,

夺去财物,剥去衣服,杀了,被杀者恰好患小肠气,头被割下后,这气也走了。

这庸医像发现了秘密似地,取出怀中纸笔,写道:“医大卵脬经验方。”

聋耳医生

有个耳朵不好的医生到一家看病。病人问:“莲心可以吃吗?”

医生答:“面筋吃不得的。”

病人又强调问:“莲肉呢?”

医生说:“腌肉也少吃些。”

病人不耐烦起来,说:“先生耳朵是聋的。”

医生回答道:“若里股内红的,还须防它生横痃。”

请来远神

一个很吝啬的人想向神求福,就喊来了道士请神。道士就替他请了个“两京神道。”主

人问:“怎么请这么远的呀?”

道士说:“近神都晓得你的脾气,能请来么?”

山神顶锅

有个风水先生,替富户人家选择葬地。他哄骗富户说:“某月某日开墓穴,如果那天你

看见有个人头戴铁锅到开墓穴的地方来,那么就说明我为你选择的这块地是宝地。”

这后,风水先生就暗地里与一人约定在某月某日戴了铁锅到某地。这人如约头顶一铁锅

来到了葬地,对着正在开墓穴的人说:“前些天,风水先生嘱我今天顶了铁锅到这里来,不

知这铁锅将放在什么地方?”

鲁参之墓

有两个愚笨的先生在道上相遇,寒暄起来,正好道旁有鲁参之墓,其中一位就赶忙下拜

说:“这是曾参的墓,让我一拜。”

另一个细看着说:“这不明明是曹参之墓吗?”两从争论起来,最后竟打起了架。

后来告到王推官处。王推官派人一调查,知道这是鲁参之墓,就各打两人20大板,逐

出大厅。

这两位都很气恼,友人来作和解,在玉堆宫办酒邀他们出席。两人按时到达,一看大门

上方的匾上写着“玉堆宫”,慌忙逃走,并道:“这是王推官家,怎敢又去惹他呢?”

咏物箴警

冲虚先生平素善道,常劝善惩恶。亲族中有个人喜欢责备他人,嗜好小利。冲虚先生送

他一面镜子和一杆尺,警以诗说:“自家面垢何曾见,只辨他人丑与妍;量长画短分明甚,

终世何曾把自量。”

过了几天,先生又给嗜利者送去一条鱼,警语最后两句道:“香饵一吞无计脱,饱时反

不似饥时。”

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1.找出文中描述观潮盛况的句子。 答:“江岸幕次相连,轿马无顿处。”

2.翻译下列句子。

(1)大者五六幅,小者一两幅,已有挂红者。期间亦有小儿在潮内弄水。

译文:大的旗帜(有)十几尺宽的,小的旗帜(也有)二到五尺宽,已经有了身披红色的旗帜(准备下水)的弄潮儿。在这岸上做准备工作的时候有几个少年却已在钱塘湖里玩水了。

(2)江岸幕次相连,轿马无顿处。

译文:观潮人从江边到岸上一层层的密布着,是轿子和马都没有停顿的地方。

3.《观潮》描写重点在于观潮盛况中的军民同乐景象,本段文字的描写侧重是封建官吏乘观潮之机搜刮民膏,捞取钱财。你看“时也称众多赏月排会”,这时候百姓就有了许多被称作“赏月”的摊派,百姓们看个月亮也要叫你出钱。

1.安抚在浙江亭上看潮,弄潮人各有钱酒犒设。江岸幕次相连,轿马无顿处。

2.(1)大船挂五六幅旗,小船挂一两幅旗。也有挂红旗子的。这中间也有小孩子在潮水中戏耍。

(2)江岸上的帐幕依次相连,轿子和木马都没有停驻的地方。

3.本段文字较为简略,描述了水手弄潮所用的棋子以及观潮的盛况。而周文中把弄潮而刻画得极为生动形象突出了他们艺高胆大的特点。

我的回答是这样的:

1.找出文中描述观潮盛况的句子。答案是“江岸幕次相连,轿马无顿处。”

2.翻译下列句子。

(1)答案是:大的旗帜(有)十几尺宽的,小的旗帜(也有)二到五尺宽,已经有了身披红色的旗帜(准备下水)的弄潮儿。在这岸上做准备工作的时候有几个少年却已在钱塘湖里玩水了。

(2)答案是:观潮人从江边到岸上一层层的密布着,是轿子和马都没有停顿的地方。

3.《观潮》描写重点在于观潮盛况中的军民同乐景象,本段文字的描写侧重是封建官吏乘观潮之机搜刮民膏,捞取钱财。你看“时也称众多赏月排会”,这时候百姓就有了许多被称作“赏月”的摊派,百姓们看个月亮也要叫你出钱

钱塘江的海潮是天下间最壮观的。从每年的八月十六至八月十八,这期间海潮最盛大。当海潮从远方海口出现的时候,只像一条白色的银线一般,过了一会儿慢慢逼近,白浪高耸就像白玉砌成的城堡、白雪堆成的山岭一般,波涛好像从天上堆压下来,发出很大的声音,就像震耳的雷声一般。波涛汹涌澎湃,犹如吞没了蓝天、冲洗了太阳,非常雄壮豪迈。杨诚斋曾在诗中说:“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市;钱塘江横着,潮水给系上一条白玉的腰带。”就像这样一般。

每年临安府的长官到浙江庭外检阅水军,巨大的战舰数百艘分别排列于江的两岸,一会儿全部的战舰都往前疾驶,一会儿分开;一会儿聚合,形成五种阵势,并有人骑着马匹耍弄旗帜标枪,舞弄大刀于水面之上,就好像步行在平地一般。忽然间黄色的烟雾四处窜起,人物一点点都看不见,水中的爆破声轰然震动,就像高山崩塌一般。过一会儿烟雾消散,水波平静,看不见任何一条大船,只有演习中充当敌军战船的军舰被火焚烧,随着水波而沉于海底。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一) 通假字:

通假 读音 字义 例句 出处

要——邀 yāo 邀请 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

具——俱 jù 详尽 具答之 《桃花源记》

有——又 yòu 用来连接整数和零数 八分有奇 《核舟记》

诎——屈 qū 弯曲 诎右臂支船 《核舟记》

衡——横 héng 横着的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甫——父 fǔ 男子美称,多附于字之后 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核舟记》

简——拣 jiǎn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与——举 jǔ 选拔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矜——鳏 guān 老而无妻的人 矜、寡、孤、独 《大道之行也》

曾——层 céng 重叠 荡胸生曾云 《望岳》

阙——缺 quē 中断 略无阙处 《三峡》

通假的类型:(1)音近通假;(2)形近通假

(二) 词类活用:

类型 例句 出处 解释

意动用法 渔人甚异之 《桃花源记》 对……感到诧异

名词作状语 复前行、听妇前致词 《桃花源记》 往前、上前

形容词作动词 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穷尽,走到头

名词作动词 有仙则名 《陋室铭》 有名气

名词作动词 有龙则灵 《陋室铭》 有灵性

使动用法 无丝竹之乱耳 《陋室铭》 使……杂乱

使动用法 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 使……劳累

名词作动词 不蔓不枝 《爱莲说》 长枝蔓、长枝节

名词作状语 箬蓬覆之 《核舟记》 用箬蓬

名词作状语 石青糁之 《核舟记》 用石青

名词作动词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戴着高帽、长满胡须

名词作动词 居右者椎髻仰面 《核舟记》 梳着椎型发髻

名词作形容词 其色墨 《核舟记》 黑的

意动用法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大道之行也》 以……为亲人、

以……为子女

形容词作名词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大道之行也》 老年人、中年人、幼童

形容词作名词 造化钟神秀 《望岳》 神奇、秀丽的景色

意动用法 一览众山小 《望岳》 认为……小

使动用法 恨别鸟惊心 《春望》 使……受惊

形容词作名词 虽乘奔御风 《三峡》 飞奔的马

形容词作名词 空谷传响 《三峡》 回声

形容词作动词 夕日欲颓 《答谢中书书》 坠落

名词作动词 相与步于中庭 《记承天寺夜游》 散步

名词作状语 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 《观潮》 用银、用玉

形容词作动词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观潮》 穷尽

名词作动词 皆披发文身 《观潮》 画着文彩

形容词作动词 上下一白 《湖心亭看雪》 变白

名词作动词 客此 《湖心亭看雪》 客居

名词作状语 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在夜里

词类活用的类型: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三) 一词多义:

之 a. 渔人甚异之:代词,指桃花林的美景 为 a. 武陵人捕鱼为业:作为

b.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给,替

b. 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c. 不足为外人道也:对,向

c. 无丝竹之乱耳:取消主谓独立性的结构助词,不译 d. 为宫室:做。这里指雕刻。

e. 中轩敞者为窗:是

d.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 f.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被

属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 焉 a. 不复出焉:兼词,从这里。

b. 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 b.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句尾语气助词,不译。

c. 属引凄异:连接 c.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哪里,怎么

舍 a. 便舍船:离开 志 a. 处处志之:动词,做标记

b. 屋舍俨然:房屋 b.寻向所志:名词,标记

寻 a. 寻向所志:寻找 奇 a.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奇特

b. 寻病终:不久 b. 八分有奇:指零数

可 a. 高可二黍许:大约 云 a.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说

b. 珠可历历数也:可以 b. 盖大苏泛赤壁云:句尾语气助词,不译。

行 a. 复前行:走 闭 a. 是故谋闭而不兴:封闭,阻塞

b. 大道之行也:施行 b. 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

曾 a. 计其长曾不盈寸:竟然 虽 a. 老妪力虽衰:虽然

b. 荡胸生曾云:重叠 b. 虽乘奔御风:即使

自 a. 自三峡七百里中:在 绝 a. 沿溯阻绝:断,中断

b.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b. 绝崦多生怪柏:极

c. 自康乐以来:自从 c. 哀转久绝:消失

与 a. 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观 a.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看

b.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欣赏 b. 天下之伟观:景观

c. 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和 能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能够

b. 以此夸能:能力,本领

d.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e. 天与云与山与水:连词,和

仅 a. 仅如银线:几乎,将近 势 a. 势极雄豪:来势,气势

b.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 b. 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更 a. 是日更定:古代夜间的计时单位 一 a. 上下一白:副词,全

b.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还 b. 惟长堤一痕:数词,一

白 a. 上下一白:形容词,白色的 者 a.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人

b.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名词,酒杯 b.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的标志

(四) 古今异义

类型 例句 古义 今义 出处

词义转移 芳草鲜美 鲜艳美丽 指食物的味道好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屋舍俨然 整齐的样子 好象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阡陌交通 交错相通 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悉如外人 桃花源以外的世人 没有血缘关系的人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问所从来 从……来 从过去到现在 《桃花源记》

词义缩小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和儿女 专指男子法定的配偶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 走投无路的境地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无论魏晋 不要说,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的连词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值得 不够,不充足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诣太守,说如此 代词,指桃花源的情况 这样 《桃花源记》

词义转移 惟吾德馨 品德高尚 散步很远的香气 《陋室铭》

词义转移 往来无白丁 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平民、百姓 《陋室铭》

词义转移 宜乎众矣 应当 合适 《爱莲说》

词义转移 罔不因势象形 顺着、就着 因为 《核舟记》

词义转移 罔不因势象形 模仿 指一种动物 《核舟记》

词义转移 佛印居右 在 居住 《核舟记》

词义转移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长 修理、修建 《核舟记》

词义转移 男有分 职业、职守 过分 《大道之行也》

词义转移 女有归 女子出嫁 返回 《大道之行也》

词义转移 盗窃乱贼而不作 造反 没有秩序 《大道之行也》

词义转移 造化钟神秀 聚集 指一种计时的器具 《望岳》

词义转移 良多趣味 确实,实在 好 《三峡》

词义扩大 四时俱备 季节 时间 《答谢中书书》

词义转移 晓雾将歇 消散 休息 《答谢中书书》

词义转移 夕日欲颓 坠落 变坏 《答谢中书书》

词义消失 相与步于中庭 院里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转移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转移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罢了 耳朵 《记承天寺夜游》

词义转移 吞天沃日 用水淋洗 肥沃 《观潮》

词义转移 海涌银为郭 外城 指一种姓氏 《观潮》

词义转移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马 骑马 《观潮》

词义转移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 举枪 指一种体育器材 《观潮》

词义缩小 人物略不相睹 人和物 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所描写的人 《观潮》

词义转移 江干上下十余里 岸,边 干燥 《湖心亭看雪》

词义转移 余拿一小船 撑,划 用手或其他方式抓起 《湖心亭看雪》

词义转移 用毳衣炉火 火炉 炉子和火/炉子中的火 《湖心亭看雪》

词义转移 仍怜故乡水 爱 可怜 《渡荆门送别》

古今异义的类型:词义缩小、词义扩大、词义转移、色彩变化、词义消失。

(五) 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1)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2)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4)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5)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6)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7)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2、 倒装句:

(1) 孔子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

(2)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宾语前置)

(3)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定语后置)

(4) 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定语后置)

(5)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定语后置)

(6)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定语后置)

(7) 吴儿善泅者数百。(定语后置)

(8) 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状语后置)

(9)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状语后置)

(10)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

(11) 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状语后置)

(12) 出没于鲸波万仞中。(状语后置)

文言句式的类型:判断句、被动句、否定句、倒装句(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省略句。

浙江一带善于游泳的健儿数百人,每个人都披散着头发,身上满是刺青,手里拿着十幅长的大彩旗。大家奋勇争先逆着水流踏浪而上在极高的波涛之中,忽隐忽现腾越着身子,姿势变化万千,然而旗尾一点点也没有被水沾湿,以此来夸耀自己的才能。而有钱的巨富、尊贵的官吏,争先赏赐银色的彩绸。在江岸南北上下十余里之间,满眼都是穿戴着华丽的手饰与衣裳的观众,车马太多,路途为之阻塞。所贩卖的饮食物品,比平时价格高出一倍。而游客租借观赏的帐篷,即使容纳一席之地的空间也没有,非常拥挤。

未有用此四多而天下成治者也的文言文翻译?

“未有用此四多而天下成治者也。”翻译:

没有利用这“四多”而使天下成就大治的。(“四多”:眼多视、口多言、身多动、心多节。“多节”指欲望超出节制,也即多欲。)

见于《太平广记卷四-月支使者》,相关原文:

今日仰鉴天姿,乃非有道之君也。眼多视则贪恣,口多言则犯难,身多动则注贼,心多节则奢侈,未有用此四多,而天下成治者也。”(大意:现在我拜见陛下,您不是一位高尚明君。人们常说,眼睛看得多了会贪心不足,说话说多了会招惹是非,身体好动会招致伤害,心中的欲望多就会奢侈,没有听说过一个君王有这四多而能治理好天下的。)

文言文全文翻译

秦始皇派王翦(战国名将,曾为秦始皇平赵、燕、蓟等地)率六十万大军伐楚,出征日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临行前,王翦请求始皇赏赐大批田宅。秦始皇说:“将军即将率大军出征,为什么还要担忧生活的贫穷呢?”王翦说:“臣身为大王的将军,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无法封侯,所以趁大王委派臣重任时,请大王赏赐田宅,做为子孙日后生活的依凭。”

秦始皇听了不由放声大笑。王翦率军抵达关口后,又曾五次遣使者向始皇要求封赏。

有人劝王翦说:“将军要求封赏的举动,似乎有些过分了。”

王翦说:“你错了。大王疑心病重,用人不专,现在将秦国所有的兵力委交给我,我如果不用为子孙求日后生活保障为借口,多次向大王请赐田宅,难道要大王坐在宫中对我生疑吗?”

汉高祖三年,萧何镇守关中,汉王与项羽在京、索一带相持不下。这期间,汉王屡次派使者慰问镇守关中的宰相萧何。鲍生于是对萧何说:“在战场上备尝野战之苦的君主,会屡次派使者慰劳属臣,是因为君王对属臣心存疑虑。为今之计,丞相最好选派善战的子弟兵,亲自率领他们到前线和君主一起并肩作战,这么一来,君主才能消除心中疑虑,信任丞相。”

萧何采纳鲍生的建议,从此汉王对萧何非常满意。

汉高祖十一年,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用萧何的计谋诛灭韩信。高祖知道淮阴侯被杀,就派使臣任命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邑民,另派士兵五百人和一名都尉为相国的护卫兵。群臣都向萧何道贺,唯独陈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降为平民)向萧何表示哀悼之意:“相国的灾祸就要从现在开始啦!皇上在外率军征战,而相国留守关中,没有建立任何战功,却赐相国封邑和护卫兵,这主要是因淮阴侯刚谋反被平,所以皇上也怀疑相国的忠心,派护卫兵保卫相国,并非宠爱相国,而是有怀疑相国之心。我建议相国恳辞封赏不受,并且把家中财产全部捐出,充作军费,这样才能消除皇上对相国的疑虑。”萧何采纳召平的建议,高祖果然大为高兴。

汉高祖十二年秋天,英布叛变,高祖御驾亲征,几次派使者回长安打探萧何的动静。萧何对使者说:“因为皇上御驾亲征,所以我在内鼓励人民捐献财物支援前方,和皇上上次讨伐陈豨(汉朝人,高祖时以郎中封阳夏侯,后自称代王,被诛)叛变时相同。”这时,有人对萧何说:“你灭门之日已经不远啦!你已经身为相国,功冠群臣,皇上没法再继续提升你的官职。自从相国入关中,这十多年来深得民心,皇上多次派使臣慰问相国,就是担心相国在关中谋反。相国如想保命,不妨低价搜购百姓的田地,并且不以现金支付而以债券取代,这样来贬低自己的声望。这样皇上才会安心。”萧何又采纳这个建议。

高祖在平定英布之乱凯旋而归,百姓沿途拦驾上奏,控告萧何廉价强买民田,高祖不由心中窃喜。

【译文】

秦始皇派王翦(战国名将,曾为秦始皇平赵、燕、蓟等地)率六十万大军伐楚,出征日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临行前,王翦请求始皇赏赐大批田宅。秦始皇说:“将军即将率大军出征,为什么还要担忧生活的贫穷呢?”王翦说:“臣身为大王的将军,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无法封侯,所以趁大王委派臣重任时,请大王赏赐田宅,做为子孙日后生活的依凭。”

秦始皇听了不由放声大笑。王翦率军抵达关口后,又曾五次遣使者向始皇要求封赏。

有人劝王翦说:“将军要求封赏的举动,似乎有些过分了。”

王翦说:“你错了。大王疑心病重,用人不专,现在将秦国所有的兵力委交给我,我如果不用为子孙求日后生活保障为借口,多次向大王请赐田宅,难道要大王坐在宫中对我生疑吗?”

汉高祖三年,萧何镇守关中,汉王与项羽在京、索一带相持不下。这期间,汉王屡次派使者慰问镇守关中的宰相萧何。鲍生于是对萧何说:“在战场上备尝野战之苦的君主,会屡次派使者慰劳属臣,是因为君王对属臣心存疑虑。为今之计,丞相最好选派善战的子弟兵,亲自率领他们到前线和君主一起并肩作战,这么一来,君主才能消除心中疑虑,信任丞相。”

萧何采纳鲍生的建议,从此汉王对萧何非常满意。

汉高祖十一年,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用萧何的计谋诛灭韩信。高祖知道淮阴侯被杀,就派使臣任命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邑民,另派士兵五百人和一名都尉为相国的护卫兵。群臣都向萧何道贺,唯独陈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降为平民)向萧何表示哀悼之意:“相国的灾祸就要从现在开始啦!皇上在外率军征战,而相国留守关中,没有建立任何战功,却赐相国封邑和护卫兵,这主要是因淮阴侯刚谋反被平,所以皇上也怀疑相国的忠心,派护卫兵保卫相国,并非宠爱相国,而是有怀疑相国之心。我建议相国恳辞封赏不受,并且把家中财产全部捐出,充作军费,这样才能消除皇上对相国的疑虑。”萧何采纳召平的建议,高祖果然大为高兴。

汉高祖十二年秋天,英布叛变,高祖御驾亲征,几次派使者回长安打探萧何的动静。萧何对使者说:“因为皇上御驾亲征,所以我在内鼓励人民捐献财物支援前方,和皇上上次讨伐陈豨(汉朝人,高祖时以郎中封阳夏侯,后自称代王,被诛)叛变时相同。”这时,有人对萧何说:“你灭门之日已经不远啦!你已经身为相国,功冠群臣,皇上没法再继续提升你的官职。自从相国入关中,这十多年来深得民心,皇上多次派使臣慰问相国,就是担心相国在关中谋反。相国如想保命,不妨低价搜购百姓的田地,并且不以现金支付而以债券取代,这样来贬低自己的声望。这样皇上才会安心。”萧何又采纳这个建议。

高祖在平定英布之乱凯旋而归,百姓沿途拦驾上奏,控告萧何廉价强买民田,高祖不由心中窃喜。

智囊全集-王翦 萧何

〔 作者:冯梦龙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390 更新时间:2020-2-14 文章录入:李秋泓 〕

【原文】

秦伐楚,使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地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地,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恒中粗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耶?”

汉高专任萧何关中事。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何曰:“今王暴衣露盖,数劳苦君者,有疑君心也,〔边批:晁错使天子将兵而居守,所以招祸。〕为君计,莫若遣君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于是何从其计,汉王大悦。

吕后用萧何计诛韩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何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陈平独吊。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封君置卫,非以宠君也,以今者淮阴新反,有疑君心,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财佐军。”何从之,上悦。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拊循勉百姓,悉取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不可复加。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余年矣,尚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边批:王翦之智,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还,百姓遮道诉相国,上乃大悦。

〔述评〕

汉史又言,何买田宅必居穷僻处,不治垣屋,曰:“令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无为势家所夺。”与前所云强买民田宅似属两截,不知前乃免祸之权,后乃保家之策,其智政不相妨也。

宋赵韩王普强买人第宅,聚佥欠财贿,为御史中丞雷德骧所劾。韩世忠既罢,杜门绝客,口不言兵,时跨驴携酒,从一二奚童,纵游西湖以自乐。尝议买新淦县官田,高宗闻之,甚喜,赐御札,号其庄曰:“旌忠”。

二公之买田,亦此意也。夫人主不能推肝胆以与豪杰共,至令有功之人,不惜自污以祈幸免。三代交泰之风荡如矣!

然降而今日,大臣无论有功无功,无不多买田宅自污者,彼又持何说耶?

陈平当吕氏异议之际,日饮醇酒,弄妇人;裴度当宦官熏灼之际,退居绿野,把酒赋诗,不问人间事。古人明哲保身之术,例如此,皆所以绝其疑也。

国初,御史袁凯以忤旨引风疾归。太祖使人觇之,见凯方匍匐往篱下食猪犬矢,还报,乃免。盖凯逆知有此,使家人以炒面搅沙糖,从竹筒出之,潜布篱下耳,凯亦智矣哉!

【译文】

秦始皇派王翦(战国名将,曾为秦始皇平赵、燕、蓟等地)率六十万大军伐楚,出征日始皇亲自到灞上送行。临行前,王翦请求始皇赏赐大批田宅。秦始皇说:“将军即将率大军出征,为什么还要担忧生活的贫穷呢?”王翦说:“臣身为大王的将军,立下汗马功劳,却始终无法封侯,所以趁大王委派臣重任时,请大王赏赐田宅,做为子孙日后生活的依凭。”

秦始皇听了不由放声大笑。王翦率军抵达关口后,又曾五次遣使者向始皇要求封赏。

有人劝王翦说:“将军要求封赏的举动,似乎有些过分了。”

王翦说:“你错了。大王疑心病重,用人不专,现在将秦国所有的兵力委交给我,我如果不用为子孙求日后生活保障为借口,多次向大王请赐田宅,难道要大王坐在宫中对我生疑吗?”

汉高祖三年,萧何镇守关中,汉王与项羽在京、索一带相持不下。这期间,汉王屡次派使者慰问镇守关中的宰相萧何。鲍生于是对萧何说:“在战场上备尝野战之苦的君主,会屡次派使者慰劳属臣,是因为君王对属臣心存疑虑。为今之计,丞相最好选派善战的子弟兵,亲自率领他们到前线和君主一起并肩作战,这么一来,君主才能消除心中疑虑,信任丞相。”

萧何采纳鲍生的建议,从此汉王对萧何非常满意。

汉高祖十一年,淮阴侯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用萧何的计谋诛灭韩信。高祖知道淮阴侯被杀,就派使臣任命萧何为相国,加封五千户邑民,另派士兵五百人和一名都尉为相国的护卫兵。群臣都向萧何道贺,唯独陈平(秦时为东陵侯,秦亡后降为平民)向萧何表示哀悼之意:“相国的灾祸就要从现在开始啦!皇上在外率军征战,而相国留守关中,没有建立任何战功,却赐相国封邑和护卫兵,这主要是因淮阴侯刚谋反被平,所以皇上也怀疑相国的忠心,派护卫兵保卫相国,并非宠爱相国,而是有怀疑相国之心。我建议相国恳辞封赏不受,并且把家中财产全部捐出,充作军费,这样才能消除皇上对相国的疑虑。”萧何采纳召平的建议,高祖果然大为高兴。

汉高祖十二年秋天,英布叛变,高祖御驾亲征,几次派使者回长安打探萧何的动静。萧何对使者说:“因为皇上御驾亲征,所以我在内鼓励人民捐献财物支援前方,和皇上上次讨伐陈豨(汉朝人,高祖时以郎中封阳夏侯,后自称代王,被诛)叛变时相同。”这时,有人对萧何说:“你灭门之日已经不远啦!你已经身为相国,功冠群臣,皇上没法再继续提升你的官职。自从相国入关中,这十多年来深得民心,皇上多次派使臣慰问相国,就是担心相国在关中谋反。相国如想保命,不妨低价搜购百姓的田地,并且不以现金支付而以债券取代,这样来贬低自己的声望。这样皇上才会安心。”萧何又采纳这个建议。

高祖在平定英布之乱凯旋而归,百姓沿途拦驾上奏,控告萧何廉价强买民田,高祖不由心中窃喜。

〔评译〕

汉史曾记载,萧何购买田宅都是选择偏远的穷乡,也不在自家宅院营建高楼围墙。他说:“如果后代子孙贤德,就会学习我的节俭;如果子孙不肖,这样的田地比较不容易遭到他人觊觎。”这和前面所记萧何强行购置民田,似乎有出入。其实强购民田是为免遭杀身之祸的权宜之策,至于隐居穷乡,则是保护家产的做法。这两件事同样具有远见。

宋朝韩王赵普,因为强行购买百姓宅第,行贿敛财,遭当时御史中丞雷德骧弹劾。

韩世忠罢官后,拒绝访客上门,并且绝口不谈兵事,时常骑着一匹驴,带着一壶好酒,领着一二童子,在西湖上饮酒自娱。有人曾批评他在新淦县购置官田,宋高宗听说这事却非常高兴,颁赐扁额,并赐名韩的田庄“旌忠”。

其实他们两人不论购民宅或买官田,都是为消除君主对自己的疑虑。

唉,当君主不能与大臣们肝胆相照、推心置腹时,常使有功的大臣,不惜污损自己而求自保。三代时君臣上下水乳交融的情感早已不复,然而演变到现在,大臣不论有功无功,个个都拚命购买田宅,他们所持的理由又是什么呢?

陈平在吕氏对自己有疑虑时,整天饮酒调戏妇人;而唐朝的裴度在宦官气焰正甚时,也曾隐居乡野喝酒作诗,不问朝廷大事。这些都是古人明哲保身的方法,都是为了消除君主对自己的疑虑。

明朝初年,御史袁凯因触怒太祖,托病辞官归隐,太祖仍不放心,派人窥探,只见袁凯趴在竹篱下,吃猪狗的大便。密探向太祖报告后,袁凯得以保住一命。原来袁凯早料到太祖会派

人监视他的行动,要家人在炒面中搅拌沙糖,灌进竹筒中,暗暗散置竹篱下。这样避过密探耳目。看来袁凯也是聪明人啊!

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年少时喜好军事,事从于秦始皇。

秦将李信,年少时身体强壮,勇猛。曾经用数千名兵士追逐燕国太子丹到衍水。终于攻破太子丹。秦始皇由此认为他很贤勇。于是,始皇问李信:“我想要攻到荆地,将军揣度应该用多少人呢?”李信回答说:“不超过二十万人。”始皇问王翦,王翦说:“没有六十万人不能成功。”始皇说:“王将军老了呀,有什么胆怯的呢!”李将军行事果断勇猛,他的话是对的。“于是派李信及蒙恬带领二十万向南征伐荆地。王翦的不被采信,因而称病请辞,于频阳归老。龟信攻取平与,蒙居攻取初始,大败荆军。李信又攻打鄢、郢,也攻破,于是引兵向西,与蒙恬在城父会合。荆地的人因而跟随他,三日三夜不停止。大败李信的军队,秦军败走。

始皇听说后,大怒,亲自到频阳,去见王翦,说:“我没有采用将军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受辱。现在听说荆州兵士每日都在向西进军。将军您即使病了,又怎忍心不顾寡人呢!”王翦说:“大王一定如果是不得已要用臣,那么没有六十万人是不行的。”始皇说:“只有听将军的了。!”于是王翦带领六十万人,始皇亲自送到灞上。

王翦果然代替李信进攻荆地,大败荆军。

王翦,是频阳东乡人。少年时就喜好军事,后来奉事秦始皇。始皇十一年(前236),王翦带兵攻打赵国的阏与,不仅攻陷了它,还一连拿下九座城邑。始皇十八年(前 229),王翦领兵攻打赵国。一年多就攻取了赵国,赵王投降,赵国各地全部被平定,设置为郡。第二年,燕国派荆轲到秦国谋杀秦王,秦王派王翦攻打燕国。燕王喜逃往辽东,王翦终于平定了燕国都城蓟胜利而回。秦王派王翦儿子王贲攻击楚国,楚兵战败。掉过头来再进击魏国,魏王投降,最后平定了魏国各地。

秦始皇灭掉了韩、赵、魏三国,赶跑了燕王喜,同时多次战败楚军。秦国将领李信,年轻气盛,英勇威武,曾带着几千士兵把燕太子丹追击到衍水,最后打败燕军捉到太子丹,秦始皇认为李信贤能勇敢。一天,秦始皇问李信:“我打算攻取楚国,将军估计调用多少人才够?”李信回答说:“最多不过二十万人。”秦始皇又问王翦,王翦回答说:“非得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说:“王将军老喽,多么胆怯呀!李将军真是果断勇敢,他的话是对的。”于是就派李信及蒙恬带兵二十万向南进军攻打楚国。王翦的话不被采用,就推托有病,回到频阳家乡养老。李信攻打平与,蒙恬攻打寝邑,大败楚军。李信接着进攻鄢郢,又拿了下来,于是带领部队向西前进,要与蒙恬在城父会师。其实,楚军正在跟踪追击他们,连着三天三夜不停息,结果大败李信部队,攻入两个军营,杀死七个都尉,秦军大败而逃。 秦始皇听到这个消息,大为震怒,亲自乘快车奔往频阳,见到王翦道歉说:“我由于没采用您的计策,李信果然使秦军蒙受了耻辱。现在听说楚军一天天向西逼进,将军虽然染病,难道忍心抛弃了我吗!”王翦推辞说:“老臣病弱疲乏,昏聩无能,希望大王另择良将。”秦始皇再次表示歉意说:“好啦,将军不要再说什么了!”王翦说:“大王一定不得已而用我,非六十万人不可。”秦始皇满口答应说:“就只听将军的谋划了。”于是王翦率领着六十万大军出发了,秦始皇亲自到灞上

王翦终于代替李信进击楚国送行。

古文《王小波起义》的翻译

宋淳化间,青城县民王小波聚众起兵,谓众曰:“吾疾贫富不均,今为汝均之。”贫民多来附。小波死,众推李顺为帅。顺悉召乡里富人大姓,令具其家所有财粟,据其生齿,足用之外,一切调发,大赈贫乏。录用材能,存抚良善。号令严明,所至一无所犯。时两蜀大饥,旬日之间,归之者数万人。入据成都。遣兵四出,北抵剑关,南距巫峡。所向州县开门延纳。传檄所至,无复完垒。

译文:

宋朝淳化年间,四川青城县平民王小波聚众起义,他对大家说:“我痛恨穷人和富人占有的财富不均匀,现在我替你们平均它。”贫民们多来归附他。王小波死后,众兵士推举李顺做统帅,李顺把乡里有钱有势的人召来,命令他们报出自己家中所有的钱财和粮食,然后根据他家的人口,除留足吃用之外,全部征收调用,大力救济贫苦人家。他录用有才能的人,保护和安抚善良的人。(起义军)号令严明,所到的地方一点也不侵犯百姓。当时四川境内正大闹饥荒,十天之内,归附他的人达数万之众。(起义军)攻占了成都,派兵分头出击,北面到达剑门关,南面到达巫峡。起义军所到的州县都大开城门请他们进去。起义军声讨官军的文告传到哪里,一经交战,官军就一败涂地,只能投降了。

宋朝淳化年间,四川青城县平民王小波聚众起义,他对大家说:“我痛恨穷人和富人占有的财富不均匀,现在我替你们平均它。”贫民们多来归附他。王小波死后,众兵士推举李顺做统帅,李顺把乡里有钱有势的人召来,命令他们报出自己家中所有的钱财和粮食,然后根据他家的人口,除留足吃用之外,全部征收调用,大力救济贫苦人家。他录用有才能的人,保护和安抚善良的人。(起义军)号令严明,所到的地方一点也不侵犯百姓。当时四川境内正大闹饥荒,十天之内,归附他的人达数万之众。(起义军)攻占了成都,派兵分头出击,北面到达剑门关,南面到达巫峡。起义军所到的州县都大开城门请他们进去。起义军声讨官军的文告传到哪里,一经交战,官军就一败涂地,只能投降了。

全身无广起义的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