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请君入瓮》的白话文翻译。。
有人控告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绩串通谋反,太后(武则天)命令来俊臣审查此案。来俊臣正在 和周兴办理案子一起吃饭,他问周兴说:“囚犯多不肯招认,应该采取什么办法 ? ”周兴说 :“这太容易了 ! 抬个大瓮来,用炭火在四面烤,再叫犯人进到里面,还有什么能不招认 ! ”来俊臣派人找来一口大瓮,按照周兴出的主意用火围着烤,然后站起来对他说:“太后旨 意叫我审查你,请老兄自己进到瓮里吧! ”周兴十分惊恐,叩头认罪。
请君入翁的文言文翻译
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的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 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 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 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 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 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 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 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也担待不起呀。这可怎 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 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 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还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 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 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头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 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 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 我有罪,我招供。”
请君入瓮文言文全文,加点字解释翻译
请君入瓮
原文
或告文昌右丞周兴与丘神绩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鞠之。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与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来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资治通鉴•唐记》
译文
有人控告文昌右丞周兴和丘神绩阴谋造反,太后(武则天)便责令来俊臣审这个案子。(一天)来俊臣请周兴到家里作客,他们一边议论一些案子,一边相对饮酒。来俊臣对周兴说:“有些囚犯再三审问都不肯认罪,有什么办法使他们招供呢?”周兴说:“这很容易!(只要)弄到一个大瓮,四周堆起木炭来烧,然后叫囚犯进到里面去,他敢不认罪?”来俊臣就(吩咐侍从)找来一个大瓮,按照周兴的办法用炭火在周围烧着,来俊臣站起来对周兴说:“有人控告你谋反,(太后命令我审问你)请老兄自己钻进这个大瓮里去吧!”周兴非常惊慌,当即叩头认罪。
说明
周兴、来俊臣,是武则天用以打击异己的“狼牙棒”,是最险恶残忍的有名“酷吏”。他们曾编有“罗织经”,总结了如何诬陷、屠杀无辜者的经验,人人切齿。以后,凡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就叫请君入瓮
怎么没有加点字呀????????
加点字在哪?
全文翻译
大臣周兴与人谋反.武则天命来俊臣招来周兴.两人共饮论事.来俊臣问周兴:"囚犯多不认罪,有何办法?"兴说:"好办.取一口大缸来,四周用火烧,将罪犯投入,何罪不承认."来俊臣马上叫抬来一口大缸,四周点火如法刨制.站起来对周兴说:"老兄,有人告你谋反,请你进去吧."兴立刻低头认罪.这一典故.比喻以其人的办法,降伏这个人.
译文:
周兴和丘神勣合伙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讯他。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究事情的当口,对周兴说:“犯人大多不肯招供,应当采取什么办法?”
周兴说:“这很容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周围烤,让犯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方法周围升起炭火。
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检举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恐万状,连忙叩头认罪。
破瓮救友-古文翻译
译文: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人一样庄重。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原文:
《宋史·司马光传》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书不释手,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扩展资料:
一、主人公简介: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
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二、破瓮救友的启示:
告诉了我们做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同时也要向司马光学习。也体现了换位思考能更快的解决问题,不应该局限在固定的模式当中。还体现了司马光的勇敢。
译文: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人一样庄重。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
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原文: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书不释手,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出处:《宋史·司马光传》
扩展资料:
人物介绍: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此外,还有一件事使小司马光名满九州。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厂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原文: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自是书不释手,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译文: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年一样(古代成年指弱冠20岁,并非如今的18岁)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于《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那次以后京城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在图中,广为流传。
拓展资料
司马光,字君实,号 迂夫,晚年号 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 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出生于 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 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 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司马光7岁的时候,就好象成年人一样稳重,听到别人讲述<左传>后,非常喜欢,放学后就自己讲给家里人听,对讲述人的理解非常透彻,从此后就很喜欢看书,甚至连饥渴寒暑都毫不在意.和一群儿童在庭院里面玩耍,一个小孩爬大缸子,失足掉进缸里积水中,大家都吓跑了,司马光却拿起石头把缸子打碎,缸里的水流出来,小孩子得救了.
司马光7岁时,已经像成人一样庄重。听人讲《左氏春秋》,特别喜欢,了解其大意后回来以后讲给家人听。从那以后,他对《左氏春秋》喜欢得爱不释手,甚至忘记饥渴和寒暑。司马光和一群小孩子在庭院里面玩,一个小孩站在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没,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只有司马光拿石头砸开了缸,水从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原文:
《宋史·司马光传》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书不释手,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向左转|向右转
扩展资料:
一、主人公简介: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夫,晚年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
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二、破瓮救友的启示:
告诉了我们做事一定要沉着、冷静,同时也要向司马光学习。也体现了换位思考能更快的解决问题,不应该局限在固定的模式当中。还体现了司马光的勇敢。
是关于文言文的
盛:装
忧:令人担忧的事情
这样痴傻的人,被世界上的人所嘲笑。
虽然在通常情况下,集思广益,从善如流,往往能在做事时有事半功倍,锦上添花的效果.但如果不加思考就接受别人的意见,连旁人的”艘主意”也言听计从,结果只能像那个笨人一样赔了骆驼有折了瓮。
杀驼破瓮
昔有一人,先瓮②中盛谷。骆驼入头瓮中食谷,首不得出。既不得出,其人以为忧③。有一老人来语之曰:“汝莫愁,吾教汝出,汝当斩头,自能出之。”即用④其语,以刀斩头。既杀驼,而复破瓮,如此痴人,为世人所笑。
翻译:从前有一个人,一开始把粮食存放到了瓮中。一头骆驼偷吃粮食把头伸到了这瓮中,结果头被卡在里面出不来了。因为骆驼的头出不来,这个人就为此事发愁。有一个老人来到见了就说:“你不要发愁,我教你一个能让骆驼头出来的方法。你把骆驼的头斩断,自然就能够出来了。”这个人听了随即就采纳了老人的意见,用刀把骆驼头斩断了。已经杀死了骆驼,进而又要把瓮打破才能取出粮食。这样行事的人,被后人所耻笑。
注释
击瓮图文言文的翻译!急!!!!!!!!!!!!!!!!!!!!!!!!
击瓮图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⑵生七岁,凛然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⑷,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⑸。自是⑹手不释⑺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⑻,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⑼,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⑽,儿得活。其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翻译: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司马光)生七岁,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撰),爱之(指代《左氏春秋》),退(回去)为家人讲,即了(懂得)其大指(同“旨”,主要意思)。自是(从此)手不释(放下)书,至(甚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在)庭(院子),一儿登瓮,足(指失足)跌没(沉没)水中,众皆弃去(抛下那小孩逃去了),光持(拿)石击瓮破之(指代瓮),水迸(涌出),儿得活。
司马光,宇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一月,当时,他的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州光山县令,于是便给他取名 "光"。司马光家世代官宦,其父司马池后来官至兵部郎中、天章阁待制,一直以清廉仁厚享有盛誉。
司马光深受其父影响,自幼便聪敏好学。据史书记载,司马光非常喜欢读《左传》,常常"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七岁时,他便能够熟练地背诵《左传》,并且能把二百多年的历史梗概讲述得清清楚楚,可见他自幼便对历史怀有十分浓厚的兴趣。
注释:
(1)选自《宋史·司马光传》
(2)【光生七岁】司马光长到七岁。光,即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现在山西)人。北宋大臣,史学家,编撰《资治通鉴》等书。
(3)【凛然】严肃庄重的样子。
(4)【《左氏春秋》】又称《左传》,相传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编撰的一部史书。
(5)【大指】大意,主要意思。指,通“旨”。
(6)【自是】自此,从此。
(7)【释】放下。
(8)【瓮】口小腹大的一种容器。
(9)【弃走】逃走。
(10)【迸】涌出。
司马光还是孩童的时候,与一群小孩玩耍,庭院中有一口大缸,一个小孩爬上去,失足掉入缸内的水中。小孩们丢下那个掉进缸中的小孩跑了。司马光用石头打破缸,水因为有了个破洞而流出,掉进去的小孩因此没有死掉。他七八岁的时候已经懂得救人的方法了啊。开封洛阳一带,直到今天还有很多有《小儿击瓮图》的呢。
- 你要找的是不是这个?
【原文】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之,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宋史》
【翻译】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就像一个大人一样非常懂事,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内涵.从此书不放手,甚至忘记了饥渴,冷热。 有一次,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流了出来,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小的时候,和一群玩伴在院子里玩。庭院里又一个大缸,一个小孩爬到上面玩,不小心掉进水缸中。玩伴们都吓跑了,而司马光则举起一块石头向缸砸去,水流了出来,玩伴得以不死。因此他的救人的方法在孩童时就表现出来了,直到现在在京洛地区还可以看到小孩砸缸图。
司马光幼小时,与一群小孩嬉戏,庭院里有个大缸,一个小孩爬上去了,失足掉了下去,淹没在水中,其他孩子丢弃他离开了。司马光用石头打缸,水因为有洞流了出来,小孩死不了了。那个(不会了)洛阳一带,到今天都叫《小儿击瓮图》。
大概对的,中间一句不太会!Sor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