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 王安石改字
王安石有一个绝句是: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吴的地方的官宦人士家里藏了他(王安石)的草稿,开始是:“又到江南岸”,圈去了“到”字,标注“不好”,改为“过”。又圈去了然后改为“入”。而后又改为“满”。像这样改了十几个字,才定为“绿”
1. 泊:停船靠岸。
2. 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
3. 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
4. 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
5. 数重:几层。
6. 绿:吹绿了。
7. 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诗以“泊船瓜洲”为题,点明诗人的立足点。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间”写了望中之景,诗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边岸上的“京口”与“瓜洲”这么近,中间隔一条江水。由此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次句“钟山只隔数层山”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第三句又写景,点出了时令已经春天,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用得绝妙。传说王安石为用好这个字改动了十多次,从“到”“过”“入”“满”等十多个动词中最后选定了“绿”字。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结句“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眺望已久,不觉皓月初上,诗人用疑问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还”的画面,进一步表现诗人思念家园的心情。 本诗从字面上看,是流露着对故乡的怀念之情,大有急欲飞舟渡江回家和亲人团聚的愿望。其实,在字里行间也寓着他重返政治舞台、推行新政的强烈欲望。
古文《王安石待客》翻译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于是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出席,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到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很奇怪了。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羹罢了。萧氏的儿子很骄横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地离开了。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1)萧氏子(2)至(3)京师(4),因(5)谒(6)公,公约之饭(7)。翌日(8),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9)。日过午,觉饥甚而(30)不敢去(10)。又久之,方(11)命坐,果蔬(12)皆不具(13),其人(14)已心怪之(15)。酒三行(16),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17)数四,顷即供饭,旁置(18)菜羹而已(19)。萧氏子颇(20)骄纵,不复下箸(21),惟啖(22)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23)。公取自食(24)之(25),其人愧甚(26)而退。
(1)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2)萧氏子:萧家的一个儿子。 (3)至:到,往。 (4)京师:京城。 (5)因:顺便 (6)谒:拜见。 (7)饭:饭食。 (8)翌日:第二天。 (9)馔(zhuàn):准备食物。 (10)去:离开。 (11)方:才。 (12)果蔬:泛指菜肴。 (13)具:准备。 (14)其人:指萧氏之子 (15)心怪之:心里对此感到奇怪。 (16)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17)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8)置:放置。 (19)而已:罢了 (20)颇:很,非常。 (21) 复:再。 (22)箸:筷子。 (23)啖:吃。 (24)旁:旁边,身旁。 (25)食:吃。 (26)之:代词,指胡饼 (27)甚:很,非常,表示程度深。 (28)之:代词,代指萧氏之子 (29)而:转接,意思为“但”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于是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出席,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到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很奇怪了.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羹罢了.萧氏的儿子很骄横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地离开了.
王安石《待客》翻译: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公子到了京城,就去拜访了王安石,王安石邀请他吃饭。第二天,萧氏子穿盛装前往,料想王安石一定会用盛宴招待他。过了中午,他觉得很饿,可是又不敢就这样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下令入座。菜肴都没准备。萧公子心里觉得很奇怪。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旁边只安置了菜羹罢了。萧氏子很骄横放纵,不放下筷子,只吃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把剩下的饼拿过来自己吃了,那个萧公子很惭愧地告辞了。
王安石《待客》
【原文】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傍置菜羹而已。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傍。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②京师:京城。③果蔬:泛指菜肴。④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⑤脔:切成块的肉。⑥箸:筷子。
王安石《待客》告诉我们:
做人应当作风简朴,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王安石贵为宰相,仍艰苦朴素、勤俭持家,他不屑那些酒囊饭袋的小人,萧氏子虽人品不坏,但似乎是一个嫌贫爱富、阿谀奉承的人,王安石以自己的行动绝妙的讽刺了那些贪名贪利的人,即使对方是自己的亲戚他也不失原则,嗤之以鼻.也主要体现了王安石生活朴素,作风简朴,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的精神.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于是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出席,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到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很奇怪了。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羹罢了。萧氏的儿子很骄横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
王安石做宰相的时候,儿媳妇家的亲戚萧氏的儿子到京城,于是拜见王安石。王安石请他一起吃饭。第二天,萧氏的儿子穿着华丽的衣服出席,以为王安石一定会准备好丰盛的食物(来款待他)。到了中午,萧氏的儿子觉得十分饥饿,但又不敢离开。又过了很久,王安石才让他坐下。各种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很奇怪了。喝了几杯酒,才上了两块胡饼,再上了四份切成块的肉。一会儿就上饭了,一旁安置着菜羹罢了。萧氏的儿子很骄横放纵。不再动筷子,只吃了胡饼中间的一小部分,把四边都留下。王安石拿过来自己吃了,萧氏的儿子十分惭愧地离开了。
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1)萧氏子(2)至(3)京师(4),因(5)谒(6)公,公约之饭(7)。翌日(8),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9)。日过午,觉饥甚而(30)不敢去(10)。又久之,方(11)命坐,果蔬(12)皆不具(13),其人(14)已心怪之(15)。酒三行(16),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17)数四,顷即供饭,旁置(18)菜羹而已(19)。萧氏子颇(20)骄纵,不复下箸(21),惟啖(22)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23)。公取自食(24)之(25),其人愧甚(26)而退。
(1)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2)萧氏子:萧家的一个儿子。 (3)至:到,往。 (4)京师:京城。 (5)因:顺便 (6)谒:拜见。 (7)饭:饭食。 (8)翌日:第二天。 (9)馔(zhuàn):准备食物。 (10)去:离开。 (11)方:才。 (12)果蔬:泛指菜肴。 (13)具:准备。 (14)其人:指萧氏之子 (15)心怪之:心里对此感到奇怪。 (16)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17)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18)置:放置。 (19)而已:罢了 (20)颇:很,非常。 (21) 复:再。 (22)箸:筷子。 (23)啖:吃。 (24)旁:旁边,身旁。 (25)食:吃。 (26)之:代词,指胡饼 (27)甚:很,非常,表示程度深。 (28)之:代词,代指萧氏之子 (29)而:转接,意思为“但”
求王安石《龙说》翻译
《龙 说》(宋• 王 安 石)
龙之为物,能合能散,能潜能见,能弱能强,能微能章。惟不可见,所以莫知其乡;惟不可畜,所以异于牛羊。变而不可测,动而不可驯,则常出乎害人,而未始出乎害人,夫此所以为仁。仁无止,则常至于丧己,而未始出乎丧己,夫此所以为智。止则身安,曰惟知机;动则利物,曰惟知时。然则龙终不可见乎?曰:与为类者常见之。
翻译如下:
龙是传说中的神物,能合能散,能潜著看不见,也能出现让人看见,能显弱亦能显强,能变得很小也能很彰显。只是从来没有人看过,所以不知道他的样貌形体;也因为它不能畜养,所以跟牛羊不同。它的千变万化不可预测,它的进与动又令人无法驯服,它的本能足以出没加害於人,但却从未出现伤害过人,这也就是所谓的仁,如果仁慈而无止尽,则往往会伤害了自己,但它却能做到仁而不损害自己,这就是所谓的智。仁而有止,知道时机,能敏锐的察觉到危险征兆,果断的退而息居以保身安,进动则有利於万物,能正确的审时度世,不失时机的出来做一番有利於天下万物的事业,这样能进能退,就是龙的处事原则。然而虽然这样的龙是终究看不到的,但是与龙有此同样品格的人却是经常能够见到的。
龙是传说中的神物,能合能散,能潜著看不见,也能出现让人看见,能显弱亦能显强,能变得很小也能很彰显.只是从来没有人看过,所以不知道他的样貌形体;也因为它不能畜养,所以跟牛羊不同.它的千变万化不可预测,它的进与动又令人无法驯服,它的本能足以出没加害於人,但却从未出
现伤害过人,这也就是所谓的仁,如果仁慈而无止尽,则往往会伤害了自己,但它却能做到仁而不损害自己,这就是所谓的智.仁而有止,知道时机,能敏锐的察觉到危险征兆,果断的退而息居以保身安,进动则有利於万物,能正确的审时度世,不失时机的出来做一番有利於天下万物的事业,这样能进能退,就是龙的处事原则.然而虽然这样
的龙是终究看不到的,但是与龙有此同样品格的人却是经常能够见到的.
《龙说》(宋 • 王 安石)
龙 之 为 物 ,能 合 能 散 , 能 潜 能 见 , 能 弱 能 强 , 能 微 能 章 。惟不 可 见 , 所 以 莫 知 其 乡 ; 惟 不 可 畜 , 所 以 异 于 牛 羊 。 变 而 不 可 测 , 动 而 不 可 驯 , 则 常 出 乎 害 人 , 而 未 始 出 乎 害 人 , 夫 此 所 以 为 仁。 仁 无 止 , 则 常 至 于 丧 己 , 而 未 始 出 乎 丧 己 , 夫 此 所 以 为 智 。 止 则 身 安, 曰 惟 知 机 ; 动 则 利 物 , 曰 惟 知 时 。 然 则 龙 终 不 可 见 乎 ? 曰 : 与 为 类 者 常 见 之 。
《龙 说》即 说 龙 , 藉 说 龙 以 说 人 。 作 者 于 开 首 对 龙 的 形 象 进 行 详 细 的 描 绘 , 说 龙 " 能合 能 散 , 能 潜 能 见 , 能 弱 能 强 , 能 微 能 章 。 " 以 八 个 " 能 " 字 , 渲 染 出 龙 的 神 秘 及 变 幻 莫 测 。 龙 除 了 外 形 神 奇 , 亦 有 令 人 敬 佩 的 品 格 , 作 者 归 结 为 " 仁 " 、 " 智 " 、 " 知 机 " 和 " 利 物 " 。 文 末 道 出 龙 虽 终 看 不 到 , 但 与 龙 有 同 样 品 格 的 人 则 时 常 可 见 。 作 者 极 力 渲 染 有 美 好 品 德 的 龙 , 正 是 赞 美 世 上 的 仁 义 之 士 。 全 文 借 物 说 人 , 有 叙 有 议 , 语 句 工 整 , 音 节 铿 锵 , 对 偶 排 比 , 自 然 跌 宕 , 篇 末 点 题 , 都 能 表 现 出 作 者 深 厚 文 学 根 底 。
参考资料:http://cn.chiculture.net/0207/0207lit/0207lit_art_d006.shtml
只找到这个
吐出的气形成云,云本来不比龙灵异。但是龙乘着这股云气,可以在茫茫的太空中四处遨游,接近日月,遮蔽它的光芒,震撼起雷电,变化神奇莫测,雨水降落在大地,使得山谷沉沦。这云也是很神奇灵异的呢!
云,是龙的能力使它有灵异的。至于龙的灵异,却不是云的能力使它这样子的。但是龙没有云,就不能显示出它的灵异。失去它所凭借的云,实在是不行的啊。多么奇怪啊,龙所凭借依靠的,正是它自己造成的云。《周易》说:“云跟随着龙。”那么既然叫做龙,就应该有云跟随着它啊!
《龙说》即说 龙 , 藉 说 龙 以 说 人 。作 者 于 开 首 对 龙 的 形象进行 详 细的 描 绘 , 说 龙 "能合 能 散 , 能 潜 能 见, 能 弱 能 强 , 能 微 能 章 。 " 以 八 个 " 能 " 字 , 渲 染 出 龙 的 神 秘 及 变 幻 莫 测 。 龙 除 了 外 形 神 奇 , 亦 有 令 人 敬 佩 的 品 格 , 作 者 归 结 为 " 仁 " 、 " 智 " 、 " 知 机 " 和 " 利 物 " 。 文 末 道 出 龙 虽 终 看 不 到 , 但 与 龙 有 同 样 品 格 的 人 则 时 常 可 见 。 作 者 极 力 渲 染 有 美 好 品 德 的 龙 , 正 是 赞 美 世 上 的 仁 义 之 士 。 全 文 借 物 说 人 , 有 叙 有 议 , 语 句 工 整 , 音 节 铿 锵 , 对 偶 排 比 , 自 然 跌 宕 , 篇 末 点 题 , 都 能 表 现 出 作 者 深 厚 文 学 根 底 。
陈秀公见王安石文言文翻译
陈秀公见王安石
陈秀公罢相,以镇江军节度使判扬州。其先茔在润州,而镇江即本镇也。每岁十月旦、寒食;诏许两往镇江展省。两州送迎,旌旗舳舰,官吏锦绣,相属乎道,今古一时之盛也。
是时,王荆公居蒋山,骑驴出入。会荆公病愈,秀公请于朝,许带人从往省荆公;诏许之。舟辑衔尾蔽江而下,街告,而于舟中喝道不绝,人皆叹之。荆公闻其来,以二人肩鼠尾轿,迎于江上。秀公鼓旗舰舳正喝道,荆公忽于芦苇间驻车以俟。秀公令就岸,大船回旋久之,乃能泊而相见。秀公大惭,其归也,令罢舟中喝道。
王安石罢相后,居住在江宁半山园。
一天,江宁府派人送来一张请帖。王安石认为请帖无非是要他谈废除新法之事,所以他冷冷地吩咐王兴:“告诉他,不去,我现在要写《字说》。”
王兴拾起请帖,翻开一看,大声笑道:“相公,不是谈废除新法,是秀公来了,明日江宁府去接官亭接他;请你也一同前往。”
一听这话,王安石也乐了,立即指使王兴:“作好准备,明日早点赶去。”
第二天,天还没亮;王安石身穿白袍乘着一顶小轿,王兴骑着一匹小驴,主仆二人向长江边上的接官亭走去,边走边说,王兴笑嘻嘻地问:“相公,秀公原来是个孤儿,现在当上了镇江军节度使,扬洲通判;要不是相公相助,他哪有今天的荣华。”
“那可不一定,学而优则仕嘛,全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
此时,一队官船首尾相衔地迎面驶来,居中的是一艘大船,大桅上飘着两面大旗:“镇江军节度使”,“杨洲通判”。
陈秀公身着崭新的官服,立在船头,向江南岸眺望。另一官船的船板上,一支由官妓们组成的乐队正在吹吹打打,高声欢唱。陈秀公心里颇为得意:“恩师看到我这样衣绵还乡,他一定感到很体面 ...... ”
这时,王安石正站在江边的滩头,雪白的长衫,被风吹拂。在翠绿的芦苇映衬下,显得异常醒目。
陈秀公立即脱下官服,扔给紧虞候:“船往芦苇滩下锚!”
张虞候举目一看,见芦苇滩头,孤傲屹立的是王安石。
大船一掉头,船员下锚了。陈秀公单衣白帽,跪在船头给王安石请安:“恩师,秀公回来看你了。”
王安石不冷不热地说:“好嘛,衣锦昼行,光耀故里啊!”
陈秀公说:“全靠恩师栽培。”
王安石没有回话,他和王兴牵着毛驴径直往堤埂上的人走去。
几个小吏匆匆地迎上来,谄媚地说“老相爷,轿子准备好了,请上轿吧!”
王安石一摆手:“我是个罢了官的人,消受不起这等官福。”说毕,他转身对陈秀公喊:“秀公,你上轿吧,有人抬轿子,你还不坐吗?”
陈秀公面露愧色:“恩师在此,学生何敢放肆。这一趟回来,既耗费了国财,又伤害了百姓,下不为例。”
至此,王安石心头才慰帖一些,他恢复了常态,目光炯炯地望着秀公:“你这次回来,有什么事么?”
“一来看望恩师,二来讨教为政之道。”
“不错,这倒是正经之话,为政之道只有两条:一是克已慎独,二是富国利民。除此以外,岂有他哉?前几天,我拟了一幅对联,你看可好?--民心即在吾心,信不易守,敬尔公,先慎尔独,国事如家事,力所能勉,持其平,还酌其通。”
王安石知道他不明其意,就进一步解释道:“这幅对联你以为我是说别人吗?不,上联是送给你的,当了官,要出于公心,勤政爱民,首先要有慎独的精神;下联是写自己的,我两次罢相,推行新法,本为了圣朝鄙政,是做到了,但功亏一簧,在于未即‘酌其通’,直到如今,我还未能参破这个‘通’字呢!”
归途中,王兴说:“相公,你给秀公的这番教育,可保他受用十年。”
王安石“扑嗤”一笑:“假的,他那里愿意听我的话?他现在的前面如花似锦,能听得进我这个失势老朽的话?我不过是凭着良心办事罢了。路,还要靠自己去走,管他呢!”
是这个吗
文言文《王安石传》的全文翻译
王安石,字介甫,临川(今江四抚州)人,喜欢读书,擅长写文章。曾(此处应没有“巩”字)带着自己写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对这些文章很是称赞。提拔他到考中进士的前列,任命他为淮南判官。按照旧例,在地方任期已满的官员允许献上自己的文章申请在朝廷任职,只有王安石没有这样做。调到鄞县作知县,又到舒州作通判。文彦博担任丞相,因为王安石的恬淡甘于作低等官职推荐他,王安石请求不要越级提拔自己,以免激起争相追求提拔的风气,欧阳修推荐他做谏官,王安石都以祖母年高为借口推辞了。欧阳修因为觉得王安石急需朝廷俸禄,又向朝廷请求,任命王安石为群牧判官,改任度支判官。
王安石的议论文章高深奇丽,能用许多文辞来证明他的观点,对自己的信仰很坚定,慷慨有改变世俗风气的志向。于是上奏了一万字的奏章,其大意概要为:“如今天下的财力越来越穷困,风俗越来越衰败,根源在执政者不懂得法度,没有效法先王的政策。效法先王的政策,是效法他的出发点(本意)而已。效法他的出发点,那么我的改革变更,就不至于让天下人大惊失色,不至于让天下人都张嘴来反对我,因为我的政策本来就是符合先王的政策。借助天下人的力量增长国家的财力,取国家的财力来供给国家的用度;治理天下从古代开始,没有因为财力不足而担心的,值得担心的是没有增长财力的方法。”
起初,朝廷的任命多次下发,王安石都推辞不接受,大臣们都认为他是无心做官,都遗憾自己不认识他;朝廷每次要任命名声好的官员,都担心他不接受任用。等到王安石上升的时候,听说的人没有一个不高兴的。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但后来很多所谓“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又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这样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御史中丞吕诲论述王安石十大过失,皇上因此贬吕诲外出任官,王安石推荐吕公著代替他担任原职。韩琦的规谏上疏承到皇上那儿,皇上有所感觉醒悟,想听从他的意见,王安石自己请求离开。司马光代皇上答复他的辞官诏书,上面写有“天下士人大夫群情汹涌,黎民百姓纷纷骚动”的话,王安石大怒,抗拒诏书自我申辩,皇帝谦恭的安慰辞谢他,命令吕惠卿颁布旨意,韩绛又劝皇上留下王安石。王安石入朝答谢,因此借机向皇上进言说朝中内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拉帮结党的状况,并且说:“皇上想要靠先王的正道来战胜天下流习恶俗;因此与天下恶俗做个轻重权衡,如果流俗恶习占上风,那天下人就都从流习了;如果陛下您的权力大,那天下人将都会归顺陛下左右的。权力与东西互相为轻重权衡,即使千钧重的东西,增加损失的不过是写钱财罢了。现在奸邪之人想败坏先王治世正道,来阻碍陛下的行动,于是皇上您与流俗恶习争权的时候,增加金钱开支,发挥的作用很小,而天下的权力将转移道流习恶俗一边了。这才是新法纷纷扰扰的原因。”皇上认为有道理。于是王安石急需负责政事,韩琦的进谏没有成功。
求王安石《龙说》的全文、译文及解释。
《龙说》(宋 • 王 安 石)
龙 之 为 物 , 能合能 散 , 能 潜 能 见 , 能弱能 强 , 能 微 能 章 。 惟 不 可 见 , 所 以莫知 其乡 ; 惟 不 可 畜 , 所 以 异 于 牛 羊 。 变 而 不 可 测 , 动 而 不 可 驯 , 则 常 出 乎 害 人 , 而 未 始 出 乎 害 人 , 夫 此 所 以 为 仁。 仁 无 止 , 则 常 至 于 丧 己 , 而 未 始 出 乎 丧 己 , 夫 此 所 以 为 智 。 止 则 身 安, 曰 惟 知 机 ; 动 则 利 物 , 曰 惟 知 时 。 然 则 龙 终 不 可 见 乎 ? 曰 : 与 为 类 者 常 见 之 。
《龙 说》即 说 龙 , 藉 说 龙 以 说 人 。 作 者 于 开 首 对 龙 的 形 象 进 行 详 细 的 描 绘 , 说 龙 " 能合能 散 , 能 潜 能 见 , 能 弱 能 强 , 能 微 能 章 。 " 以 八 个 " 能 " 字 , 渲 染 出 龙 的 神 秘 及 变 幻 莫 测 。 龙 除 了 外 形 神 奇 , 亦 有 令 人 敬 佩 的 品 格 , 作 者 归 结 为 " 仁 " 、 " 智 " 、 " 知 机 " 和 " 利 物 " 。 文 末 道 出 龙 虽 终 看 不 到 , 但 与 龙 有 同 样 品 格 的 人 则 时 常 可 见 。 作 者 极 力 渲 染 有 美 好 品 德 的 龙 , 正 是 赞 美 世 上 的 仁 义 之 士 。 全 文 借 物 说 人 , 有 叙 有 议 , 语 句 工 整 , 音 节 铿 锵 , 对 偶 排 比 , 自 然 跌 宕 , 篇 末 点 题 , 都 能 表 现 出 作 者 深 厚 文 学 根 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