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瑞鹧鸪文言文翻译柳永

文言文翻译器之的翻译

之的中文解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丶 部外笔画:2 总笔画:3

五笔86:PPPP 五笔98:PPPP 仓颉:INO

笔顺编号:454 四角号码:3030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4E4B

基本字义

1. 助词,表示领有、连属关系:赤子~心。

2. 助词,表示修饰关系:缓兵~计。不速~客。莫逆~交。

3. 用在主谓结构之间,使成为句子成分:“大道~行也,天下为公”。

4. 代词,代替人或事物:置~度外。等闲视~。

5. 代词,这,那:“~二虫,又何知”。

6. 虚用,无所指:久而久~。

7. 往,到:“吾欲~南海”。

详细字义

〈动〉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grow]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go to;leave]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this;that]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he;her;it;they;them]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its;his;other]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

1. 的 [of]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

1.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zigzag]。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常用词组

1. 之后 zhīhòu

(1) [after]∶紧接在…时以后

作出安排之后,我们就照着办

(2) [behind]∶在…后面

房屋之后有棵大樟树

(3) [afterwards]∶然后

之后他又给我来过两封信

2. 之乎者也 zhī-hū-zhě-yě

[archaism;literary jargons] 之、乎、者、也都是文言虚词,现在常用来形容咬文嚼字与迂腐的书呆子气

他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

3. 之流 zhīliú

[suchlike] 同一类的某人或某物

往往不是一位贵族,而是一个流浪汉之流的人

4. 之前 zhīqián

[before] 表示在某个时间或处所的前面

吃饭之前要洗手

5. 之字路 zhīzìlù

[switchback;curve in a road] 山区中之字形或人字形道路或小径

旅行者爬上一些易爬的之字形路

柳永瑞鹧鸪赏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自《论语·学而》。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龟虽寿 》。

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自曹植《七步诗 》。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出自王维《使至塞上》。

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出自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自李商隐《无题》。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苏轼《水调歌头》。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自陆游《游山西村》。

1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出自李清照《绝句》(又题《夏日绝句》)。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乙亥杂诗》。

1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自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

1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自王之涣

《登鹳雀楼》。

14、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出自王安石《泊船瓜洲》。

1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出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16、(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出自文天祥的《过零丁洋》。

17、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出自贺知章《咏柳》。

18、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出自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

19、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勿故人)。出自吕处权《送蔡伸道》。

2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1、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出自李绅《悯农》。

22、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 出自宋之问《渡汉江》。

2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自苏轼《题西林壁》。

24、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出自朱熹《春日》。

25、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出自朱熹 《观书有感》。

26、(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出自叶绍翁《游园不值》。

27、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出自释志南《绝句》。

28、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出自于谦《石灰吟》。

2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出自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30、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出自李白《静夜思》:。

31、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出自苏轼《赠刘景文》。

3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自《乐府诗集·长歌行》。

3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自杨万里

《小池》。

3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出自孟效《游子吟》。

35、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出自李商隐《乐游原》。

36、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自杜甫《春夜喜雨》。

37、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情)却有( 晴)。 出自刘禹锡 《竹枝词》。

38、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出自李商隐《夜雨寄北》。

39、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出自王维《山居秋暝》,。

4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物春)。 出自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自《论语·学而》。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出自曹操《龟虽寿 》。

3、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自曹植《七步诗 》。

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出自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出自王维《使至塞上》。

6、(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出自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7、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出自李商隐《无题》。

8、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出自苏轼《水调歌头》。

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出自陆游《游山西村》。

1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出自李清照《绝句》(又题《夏日绝句》)。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出自龚自珍《乙亥杂诗》。

1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自王勃《杜少府之任蜀洲》:。

1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出自王之涣

《登鹳雀楼》。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文言文翻译

意思是: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出自南朝梁文学家吴均所著《与朱元思书》,原文为: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译文:

风和烟都消散了,天和山变成相同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荡,随意的向东或向西漂流。从富阳到桐庐,一百里左右,奇异的山,灵异的水,天下独一无二的。

水都是青白色的,清澈的水千丈也可以看见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头,可以直接看见,毫无障碍。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凶猛的巨浪就像奔腾的骏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耐寒的树,高山凭依着高峻的山势,争着向上,这些高山彼此都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地向上形成了无数个山峰。泉水飞溅在山石之上,发出清悦泠泠的响声;美丽的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

蝉儿长久地叫个不停,猿猴长时间地叫个不停。像凶猛的鸟飞到天上为名利极力追求高位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追逐功名利禄的心也就平静下来。那些整天忙于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有时也可以见到阳光。

扩展资料

《与朱元思书》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 如“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但文章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很讲究章法。文章首段以“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写景重点上, 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与朱元思书

瑞鹧鸪文言文翻译柳永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