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礼貌如一的翻译
礼(lǐ,)lǐ
①<名>原指祭神敬祖,后成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总称。《鸿门宴》:“大行不顾细谨,大~不辞小让。”
②<名>礼貌;礼仪;表示敬意的语言或动作。《廉颇蔺相如列传》:“乃设九宾~于廷。”《送东阳马生序》:“或遇其叱咄,色愈恭,~愈至。”
③<动>尊敬;以礼相待。《赤壁之战》:“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士。”
④<名>礼物。《信陵君窃符救赵》:“所以不报谢者,以为小~无所用。”
⑤<名>儒家经典“五经”之一,包括《仪礼》《周礼》《礼记》三部书。
貌(mào,)mào
①<名>相貌;面容。《大铁椎传》:“时座上有健啖客,~甚寝。”
②<名>表情;神态。《捕蛇者说》:“言之,~若甚戚者。”
③<名>外表;外观。《<指南录>后序》:“北虽~敬,实则愤怒。”
【貌侵】形貌矮小丑陋。
【貌言】谀辞,谄媚逢迎之语。
查看详解
如(rú,)rú
①<动>往;到……去。《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
②<动>依照;遵从。《中山狼传》:“先生~其指,内狼于囊。”
③<动>顺;符合。《赤壁之战》:“邂逅不~意,便还就孤。”
④<动>像;如同。《两小儿辩日》:“日初出大~车盖。”
⑤<动>及;比得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地利。”
⑥<动>用于短语“如……何”中,表示“对待……怎么办”、“把……怎么办”。《愚公移山》:“~太行、王屋何?”
⑦<副>不如;应该。《子鱼论战》:“若爱重伤,则~勿伤。”
⑧<连>如果;假如。《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相问。”
⑨<连>或者。《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安见方六七十,~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⑩<连>至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其礼乐,以俟君子。”
⑾词缀。用于形容词后,表示“……的样子”,也可不译。韩愈《答李翊书》:“仁义之人,其言蔼~也。”
一(yī,)yī
①<数>。《狼》:“~屠晚归。”
②<连>一边;一面。《兰亭集序》:“~觞~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③<形>同一;一样。《察今》:“古今~也。”
④<动>看作一样。《兰亭集序》:“固知~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⑤<动>统一。《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
⑥<动>专一。《劝学》:“用心~也。”
⑦<副>全;一概。《岳阳楼记》:“而或长烟~空,皓月千里。”
⑧<副>一旦。《信陵君窃符救赵》:“公子诚~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
⑨<副>才;刚刚。《赤壁之战》:“初~交战,操军不利。”
⑩<副>初次。《曹刿论战》:“~鼓作气。”
【一旦】⒈有一天。⒉一时;忽然。⒊形容时间很短。
【一何】多么。
【一力】⒈协力。⒉竭力。
【一体】关系密切,如同一个整体。一样,相同。
【一昨】前些日子。
文言文翻译
翻译:
因为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认识,第三要持之以恒。有志向就不甘心为下游;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一得到自我满足,如河伯的看到的海门,如井底之蛙的看天,都没有认识的人了;一般的人就没有不成功的事。这三者缺一不可。
扩展资料:
文言文翻译要点:
1、关键实词
关键实词,从词性上看,以动词居多,其次是形容词和名词。把关键实词翻译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语(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动词、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特殊难解词语准确理解,并且在译文中正确地体现出来。
2、关键虚词
关键虚词,主要指文言语句中的副词、连词、介词。虚词的翻译要注意两点:
(1)必须译出的:有实词义项的要译出实义,如作代词的“之”“其”等;现代汉语中有与之相对应的虚词进行互换的,如“之”“而”“以”“于”等。
(2)不必译出的:在句中起语法作用的“之”、发语词及句末语气助词等。关键虚词的翻译,要仔细辨明词性及意义,能译则译,不需要译出的切不可强行译出。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译题目中是重要的得分点,考生审出译句中的特殊句式是关键。考生要注重积累,重点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人;有恒心则没有成不了的事情。这三件缺一不可。
原文出自《曾文正公全集》
出自曾巩的 与王介甫第二书
古之人有行此者,人皆悦而恐不得归之。
古时候的贤人有这样的操行的,
老百姓都心悦诚服,唯恐不能归附于他。
其政已熄而人皆思,而恨不得见之,而岂至于谤且怒哉!
即使贤人的政事已经终止,人们都还会怀念他,
并且因为见不到而深以为憾,
又怎么会迁怒而去毁谤他呢?
比懒作书,既离南康,相见尚远,故因书及此,足下以为如何?
我一向懒得写信,既然已经离开了南康,
相见还远,因此就写到这了,您认为怎样?
《素书》安礼章:见已失者,慎将生;恶其迹者,预避之。
【张氏注曰】已失者,见而去之也;将失者,慎而消之也。恶其迹者,急履而恶鏱,不若废履而无行。妄动而恶知,不若绌动而无为。
原文的意思是:见到损失,要警惕再次发生,见到(之前的)劣迹,应该预先(采取措施)去避免。
你这段话是后人对《素书》的注解。看到已经失去的,见到(损失)就让它过去吧。而对于将要损失的,(应该)警惕并且消除(隐患)。厌恶前人的事迹,急着前行而犯错,不如停下脚步不前行。轻举妄动不如笨拙的(探索着)行动,即使没有什么成果。
我感觉这后人的注解太过复杂,毕竟读书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文中恶鏱,因为鏱字没有具体释义所以是猜测翻译的,希望有帮到你。
文言文中的“耳”是什么意思?
①<名>耳朵.《邹忌讽齐王纳谏》:“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②<名>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
③<动>听说;耳闻.《汉书·外戚传》:“又耳曩者所梦日符.”
④兼词,相当于“而已”,译作“罢了”.《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赤壁之战》:“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
⑤<助>表示肯定.《察今》:“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赤壁之战》:“田横,齐之壮士耳.”
⑥<形>位置在两旁的.“耳门”、“耳房”.
文言文里“...如”是不是翻译为“...的样子”
文言文里的“...如”,在打比方的时候,可以翻译成现代汉语的“好像”、“如同”、“...的样子”。例如: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两小儿辩日》但是其他意思的时候,不能翻译成“…的样子”,而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翻译。例如:
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战国策·齐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其中的如,要翻译成“比得上、及”。
王如其言,煮头,三日三夕不烂。——晋· 干宝《搜神记》,其中的如,要翻译成“按照”。
洛阳亲友如相问。——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其中的如,要翻译成“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