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容庙廊,冠冕佩9文言文翻译
不知道你说的是不是下面这个文言文阅读题目,仅供参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贾 谊
[明]李 贽①
班固赞曰:“刘向称‘贾谊言三代与秦治乱之意,其论甚美,通达国体,虽古之伊、管未能远过也。使时见用,功化必盛,为庸臣所害,甚可悼痛!’追观孝文玄默躬行,以移风俗,谊之所陈略施行矣。及欲改定制度,以汉为土德,色上黄,数用五,及欲试属国,施五饵三表以系单于,其术固以疏矣。谊亦天年早终,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凡所著述五十八篇,掇其切要于事者著于《传》云。”
李卓吾曰:班氏文儒耳,只宜依司马氏例以成一代之史,不宜自立论也。立论则不免搀杂别项经史闻见,反成秽物矣。班氏文才甚美,其于孝武以前人物,尽依司马氏之旧,又甚有见,但不宜更添论赞于后也。何也?论赞须具旷古双眼,非区区有文才者所能措也。刘向亦文儒也,然筋骨胜,肝肠胜,人品不同,故见识亦不同,是儒而自文者也。虽不能超于文之外,然与固远矣。
汉之儒者咸以董仲舒为称首,今观仲舒不计功谋利之云,似矣。而以明灾异下狱论死,何也?夫欲明灾异,是欲计利而避害也。今既不肯计功谋利矣,而欲明灾异者何也?既欲明灾异以求免于害,而又谓仁人不计利,谓越无一仁又何也?所言自相矛盾矣。且夫天下曷尝有不计功谋利之人哉!若不是真实知其有利益于我,可以成吾之大功,则乌用正义明道为耶?其视贾谊之通达国体,真实切用何如耶?
班氏何知,知有旧时所闻耳,而欲以贬谊,岂不可笑!董氏章句之儒也,其腐固宜。虽然,董氏特腐耳,非诈也,直至今日,则为穿窬之盗矣。其未得富贵也,养吾之声名以要朝廷之富贵,凡可以欺世盗名者,无所不至。其既得富贵也,复以朝廷之富贵养吾之声名,凡所以临难苟免者,无所不为。岂非真穿窬之人哉!是又仲舒之罪人,班固之罪人,而亦敢于随声雷同以议贾生。故余因读贾、晁二子经世论策,痛班氏之溺于闻见,敢于论议,遂为歌曰:驷不及舌,慎莫作孽!通达国体,刘向自别。三表五饵,非疏匪拙。彼何人斯?千里之绝。汉廷诸子,谊实度越。利不可谋,何其迂阔!何以用之?皤须鹤发。从容庙廊,冠冕佩玦。世儒拱手,不知何说。
(选自《焚书》卷五)
【注】①李贽,字卓吾,别号宏甫、温陵居士等。明代思想家、史学家和文学家。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班固赞曰 赞:称赞
B. 以移风俗 移:改变
C.非区区有文才者所能措也 措:办到
D.三表五饵,非疏匪拙 疏:浅薄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虽不至公卿,未为不遇也/虽世殊事异
B.而以明灾异下狱论死/以勇气闻于诸侯
C. 而欲明灾异者何也/而母立于兹
D.痛班氏之溺于闻见/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11.以下各句子中,全都表现欺世盗名的“穿窬之人”的行径的一组是( )
①欲明灾异,是欲计利而避害
②养吾之声名以要朝廷之富贵,
③董氏特腐耳,非诈也
④复以朝廷之富贵养吾之声名
⑤凡所以临难苟免者,无所不为
⑥而亦敢于随声雷同以议贾生
A. ①②④ B. ②③⑤
C. ②⑤⑥ D. ③④⑥
12.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向认为贾谊通晓国家治理之道,如果能得到重用,一定能让国家兴盛,却被庸臣残害,很让人痛惜。
B.李卓吾认为,班固的文章很有文采,他对孝武以前的人物,都按照司马氏的旧论,很有见解。
C. 作者认为董仲舒的言行自相矛盾,是寻章摘句的儒生。
D.文章论点明确,赞美了贾谊,也兼评了董仲舒,对班固褒扬,而对刘向贬抑,认为他不及班固。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⑴若不是真实知其有利益于我,可以成吾之大功,则乌用正义明道为耶?(3分)
译文:
⑵虽然,董氏特腐耳,非诈也,直至今日,则为穿窬之盗矣。(3分)
译文:
⑶从容庙廊,冠冕佩玦。(2分)
译文:
答案:
9.A (赞,评论。《汉书》、《后汉书》纪传结尾部分有“赞”,相当于对人物或史实的总评。)
10.D(A项 虽然/即使 B项 因为 / 凭借 C项 但是 /你的 D项都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11.C(①表明弄清灾祸与异常之事,就是想要趋利避害的道理。③说明董仲舒与那些欺世盗名的人还不同)
12.D(作者对班固和刘向均有褒有贬)
四、(21分)
13.(8分)⑴如果不是确实知道它对我有利,可以成就我的事业,那么还用得着推崇道义,明白道理吗?(关键词:真实,正义明道,乌……耶)3分,关键词每处1分。
⑵虽然如此,董氏只是迂腐,并不是虚伪,到了今日的儒生,就成了爬墙的窃贼了。(得分点:特,判断句,穿窬之盗)3分,每处1分。
⑶(贾谊)从容站立在庙堂之上,戴着帽子,佩着玉玦。(得分点:省略句,“冠”名词动用)2分,每处1分。
【参考译文】
班固评论(《汉书》、《后汉书》纪传结尾部分有“赞”,相当于对人物或史实的总评)说:“刘向认为:‘贾谊解说夏商周三代和秦朝安定与动乱的观点,其论断之佳,通晓洞达国家的典章制度,即使古时候的伊尹、管仲,也不能超过他。如果他在当时能得到重用,一定能让国家兴盛,却被庸臣残害,很让人哀悼痛惜。’我们回顾历史,看孝文帝沉静地身体力行,来改变风俗,贾谊所陈述的政治主张基本上得到了实施。至于说到他想改革制度,认为汉是土德,(古代君主认为自己的统治与金木水火土中某一物质的属性相符,该物质能给他的统治带来祥瑞征兆,则称有某德,或以某德王,如黄帝以土德之瑞,炎帝以火德王等),颜色崇尚黄色(上,通‘尚’),数字以五为吉利数字,等到他把这种政治主张试用于属国,用五饵三表之术来对付单于,他的办法本来就很浅薄了。贾谊英年早逝,虽然没作到公卿,也不算是不得志。他所著述的五十八篇著作,选择那些言论时事切中肯綮的收录在《传》里。”
李卓吾说:班氏只是一个书生。只应该按照司马迁的体例来修订历史,不应该自己发表议论。自己立论就不免受到别的经史书籍上的观点的影响,反而成了秽物(比喻平庸的见识)。班氏很有文采,他对孝武以前的人物,都按照司马氏的旧论,很有见解,但不应该再在后面添加论赞。为什么呢?评论必须具有洞察历史的真知灼见,不是光有点文采的人就能做到的。刘向也是文儒,但是他的筋骨、肝肠胜过班固,人品不一样,见识也就不同,是有学问而自然有文采的人。虽然也没超出“文人”的境界,但是跟班固相比就远胜于他了。
汉代的儒者最推崇董仲舒,现在看仲舒不计功谋利的观点,这评价大致是恰当的了。但董氏却因为明察灾祸与异常之事下狱被判处死罪,为什么呢?想弄清楚灾祸与异常之事,这是想要趋利避害呀,现在既然不肯算计、谋求功利,却想要洞察灾异之事的原因是什么呢?既然想明察灾民之事来求得避免祸患,却又说仁德的人不算计利益,认为越国人没有一个有仁德的人又是为什么呢?他所说的话自相矛盾了。况且天下何尝有不计较功利的人呢?如果不是确实知道它对我有利,可以成就我的事业,那么还用得着推崇道义,明白道理吗?他与贾谊的通晓国家大事,(并且他的主张)切合实用比起来怎么样呢?(二人孰高孰下呢)
班氏懂得什么,知道一些历史事件罢了,却想凭借这个来批评贾谊,岂不可笑。董氏是寻章摘句的儒生(指只会死读书,解释书中的字词而不切实际),他的迂腐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虽然如此,董氏只是迂腐,并不是虚伪。到了今日的儒生,就成了爬墙的窃贼了。他们未得到富贵时,想办法获得美好的名声来得到朝廷的富贵,凡是能够欺骗世人盗取名声的事,没有干不出来的,他们得到富贵之后,又用朝廷给他的富贵来替自己赢得美好的声名。凡是遇到危难时可以苟且偷生的事,没有干不出来的。难道不真是爬墙的窃贼吗?这些人又是仲舒的罪人,班固的罪人(意为在他们的品行道德还远不如董、班,在他们面前会觉得惭愧,感到有罪),却也敢于随声附和来议论贾生。所以我因为读了贾谊、晁错二人治理天下的论策(论、策均为一种文体),痛恨班氏受到自己见闻的影响,(没有见识却)敢于来发议论,于是作歌道:“马还没有舌头跑得快,小心不要说错话造孽呀。(贾谊是否)通达国体,刘向自然能判断,(别,区别、辨别,引申为判断,意为刘向能作出恰当的评价),三表五饵,不是浅薄愚笨的见解,贾谊是什么人呢?是千里挑一的人才呀。汉朝诸人,贾谊确实是出类拔萃的(度越,指远远超过他人),(董氏认为)不能谋求利益,见解是多么迂腐呀。谁可以采用他的主张呢?恐怕只有白胡子白头发的仙人才能这样吧(不谋求利益),(贾谊)从容站立在庙堂之上,戴着帽子,佩着玉玦,世人的儒生拱手表示钦服,不知道有什么话说(指佩服之极)。
“鲜衣怒马少年时,且歌且行且从容” 这句文言文怎么翻译?
“鲜衣怒马少年时,且歌且行且从容”是指:鲜艳的衣裳,高大威武的骏马,少年意气风发,志得意满,一路纵马放歌。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口语为基础的书面语,在远古时代文言文与口语的差异微乎其微。现今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
扩展资料: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文言文
鲜衣:色彩鲜艳的衣服
怒马:高大威武的骏马
少年时:少年的时候
且:一边……一边
“鲜衣怒马少年时,且歌且行且从容”的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少年时身穿色彩鲜艳的衣服,穿着高大威武的骏马,一边骑着马,一边唱着歌,姿态神情从容。“
这句诗是形容人年轻时意气风发,少年得志的情形。
拓展资料
“鲜衣怒马少年时,且歌且行且从容”出处不可考,应为现代作者所作。
在古代文学中,相似的句子可以找到。例如,宋代辛弃疾的《一剪梅·中秋元月》中就有“满堂唯有烛花红,歌且从容,杯且从容”的句子。这句的意思是描述作者在新婚之夜,心情舒畅,饮酒唱曲的情景。
“鲜衣怒马少年时,且歌且行且从容” 是指:鲜艳的衣裳,高大威武的骏马,少年意气风发,志得意满,一路纵马放歌。
1、鲜衣怒马【xiān yī nù mǎ】
释义:指美服壮马。谓服饰豪奢。
例句:①明·沈德符《野获编·刑部·冤狱》:“群盗得志,弥横恣为推埋,鲜衣怒马,以游侠为称,其魁名朱国臣者,初亦宰夫也。”
②湛湛长空,乱云飞度,吹尽繁红无数。
正当年,紫金空铸,万里黄沙无觅处。
沉江望极,狂涛乍起,惊飞一滩鸥鹭。
鲜衣怒马少年时,能堪那金贼南渡?
2、鲜衣怒马少年时取自《鹊桥仙·岳云》
(1)原文赏析:
湛湛长空,乱云飞度,吹尽繁红无数。
正当年,紫金空铸,万里黄沙无觅处。
沉江望极,狂涛乍起,惊飞一滩鸥鹭。
鲜衣怒马少年时,能堪那金贼南渡?
(2)翻译:
纤薄的云彩在天空中变幻多端,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共诉相思,柔情似水,短暂的相会如梦如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3)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年9月17日),字少游,一字太虚,江苏高邮人(现高邮市三垛镇武宁秦家垛)。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北宋文学家、词人,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代表作品:《鹊桥仙》《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翻译文言文7篇
2若不受谏,安能谏人(《贞观政要·求谏第四》)
译文:如果自己不接爱别人的批评和劝告,怎么能够去向别人提出批评和劝告呢?
3南歧之见(选自明·柳元卿《贤奕编·警喻》)
译文:南歧处在秦蜀的山谷之中,它的水味儿甘甜,但性质很差,喝这种水的人都生粗脖子病,那里的后代没有一个不是粗脖子。
他们见到外地人来了,男女老少涌去围观,还大声嘲笑他:“真怪呀,这人的脖子怎么这样干枯细瘦?一点也不像我们!”外地人说:“你们那凸在脖子上的东西是一种瘿病。你们不找好药来治病,怎么反而认为我脖子干细呢?”南歧人听了大笑道:“我们这地方全是这样,哪里用得着去医治呢?”他们始终不知道自己的脖子是丑陋的。
4吕蒙正不计人过(无)
译文:吕蒙正听到别人背后褒贬自己,并不去打听那人是谁,因为他觉得这没有必要,更何况,知道了之后就很难遗忘。
5吕蒙正不为物累(欧阳修《归田录》卷下)
译文: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赵光义特别知遇关照。朝中的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能照二百里,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以博取好感。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吕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叫呢?”他弟弟听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叹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罢冗官二千余员,以为人严峻拒绝请托著称)。像吕蒙正这样没有特别嗜好而又不为物欲所累的人,古代贤者也不易作到。
6文天祥从容就义Ⅰ(节选自胡广文《文山先生全集》附录)
译文: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八日,元世祖召唤文天祥到宫殿中。文天祥见了皇帝只拱手作揖而不跪拜。皇帝的侍臣强迫他,他仍然坚定地站立着,不被他们所动摇。他极力述说宋朝没有不循正道的国君,没有需要抚慰的人民;不幸谢太后年老而宋恭帝幼小,掌权的奸臣误害了国家,用人、行政,措施不当,你们元人利用我朝的叛将、叛臣,攻入我朝的国都,毁灭我朝的国家。我文天祥在大宋危急而力图恢复兴盛的时候辅佐宋朝,宋朝灭亡了,我文天祥应当尽快就死,不应长久苟且偷生。
元世祖派人告诉他说:“你用侍奉宋朝的忠心来侍奉我,就任用你当中书省宰相。”文天祥说:“我文天祥是宋朝的状元宰相,宋朝灭亡了,只能死,不能偷生,希望一死就够了。”元世祖又派人告诉他说:“你不做宰相,就做枢密使。”文天祥回答说:“除了一死以外,没有什么事可做了。”元世祖就命令他退下。
第二天有大臣上奏说:“文天祥不愿意归顺服从,应当赐他死刑。”参知政事麦术丁极力赞成这个判决,元世祖就批准他们的奏议。
文天祥将被押出监狱前,就写下遗书自我表白,挂在衣带中。那文词写着:“孔子说杀身成仁,孟子说舍生取义,因为已经尽了人臣的责任,所以达成了仁德。读古代圣贤的书,所学的不是成仁取义的事又是什么事呢?从今以后,我差不多就没有愧疚了!”他被押过市区时,气概神色自然,态度从容,观看的人像墙一样团团围住。即将受刑时,他不慌不忙地向执刑的官吏说:“我的事都已做完了。”问市场上围观的人何处是南?何处是北?面向南方拜了又拜,然后受刑而死。不久,有使者前来传令停止行刑,到达时文天祥却已经死了。看到、听到的人,没有不伤心流泪的。
7文天祥从容就义Ⅱ(选自《宋史·文天祥传》)
译文:文天祥被押到朝阳,见到张弘范,左右元军命令文天祥叩拜,文天祥拒绝不投降,张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文天祥与元军一起进入崖山,张弘范让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自己的父母,却教唆别人也背叛这的父母,这可能吗?”张弘范还是坚决要求他就范。文天祥于是写下自己所作的《过零丁洋》给他,诗的末尾有这样的句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讪笑道作罢。崖山被元军攻破,元军置办酒席庆贺。张弘范说:“国家已亡,丞相你已经尽了忠孝之心了,如果你改变对南宋的忠心来效忠于元朝皇上,还给你宰相的官职。”文天祥流泪说:“国家灭亡不能拯救,做人臣子的死有余罪,怎么还敢如脱杀头之罪而怀有二心呢?”张弘范敬佩他的仁义。张弘范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文天祥在途中八天没有吃东西,却没有死,于是又开始进食物,到了燕京,客馆的人招待供奉的十分丰盛。文天祥不睡觉,一直坐到天亮。张弘范迅速把他押到兵马司,派士兵看守。文天祥临刑时非常镇定,对押解的卒吏说:“我的事情完成了。”向南方叩拜而死。(几天后,他的妻子欧阳氏前去收尸,文天祥的面容同活着的时候一样,文天祥终年四十岁,他衣带中有赞文道:“孔子教导成仁,孟子教育取义,只有自己尽了道义,仁德才能实现。我读圣人贤人的书,所学到的难道是别的东西吗?从今往后,大概对圣人贤人的教诲没有愧疚了。
从容庙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