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香山雪游记文言文翻译

恒山游记文言文翻译

【课题】 23.游恒山记

【题解】本文选自《徐霞客游记》。恒山,五岳之一,位于山西北部。

【作者】徐霞客,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地理学家。

【原文】十一日,风翳(yì)净尽[风平云散。翳,云雾],澄碧如洗。策杖登岳……[拄着手杖攀登恒山。策,拄着,扶着。岳,这里指恒山],面东而上,土冈浅阜(fù)[低矮的土山],无攀跻(jī)劳[没有爬山的劳累。跻,升,登。]。

一里,转北,山皆煤炭,不深凿即可得。又一里,则土石皆赤。有虬(qiú)松[盘曲的松树]离立[并立]道旁,亭曰望仙。又三里,则崖石渐起,松影筛阴,是名虎风口。于是[从此。是,代虎风口]石路萦回,始循崖乘峭而上[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循,顺着,沿着。乘,凭借]。三里,有杰坊[高大的牌坊。杰,高大的样子]曰“朔方[郡名。这里泛指北方]第一山”,内则官廨(xiè) [官署]厨井俱备。坊右东向拾(shì)级[一步一步踩上台阶。拾,放轻脚步往上走]上,崖半为寝宫,宫北为飞石窟,再上则北岳殿也。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很高的台阶]插天,庑[wǔ,堂四面的廊屋]门上下,穹碑森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立着。穹,高。森立,密集的样子]。从殿右上,有石窟,倚而室之[就着改成一间屋子],曰会仙台。台中像[塑造]群仙,环列无隙。余时欲跻(jī)危[高]崖、登绝顶。还[huán,转,绕]过岳殿东,望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为登顶间(jiàn)道[偏僻的小路],遂解衣攀蹑[niè,踩]而登。二里,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绝顶,极顶,最高点],而满山短树蒙密[茂密],槎枒[chá yā,参差不齐的样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gǔ,水流急的样子]不能出。余[我]益鼓勇上,久之棘[jí,酸枣树。这里指有刺的灌木]尽,始登其顶。

时日色澄(chéng)丽[明丽],俯瞰(kàn)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yì)[浓阴遮蔽]。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浑源州[地名]城一方[一座城],即在山麓。北瞰隔山一重,苍茫无际。南惟龙泉[山名],西惟五台[山名],青青与此作伍[呈现出一派青色,跟恒山作伴。此,指恒山]。近则龙山西亘(gèn),支峰东连,若比肩连袂(mèi)[肩并肩,衣袖连衣袖。形容靠得很紧的样子。比,并。袂,衣袖]下扼(è)沙漠者。

既而下西峰,寻前入峡危崖,俯瞰茫茫,不敢下。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未几,果得径。南经松柏林,先[先前]从顶上望松柏葱青,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chì)[不止]百倍之也。从崖隙直下,恰在寝宫之右,即飞石窟也。

【译文】十一日,天空无云,风也停了,澄碧的天像水洗过一样。我拄着拐杖开始攀登恒山,向东走,一路尽是低矮的土山,没有爬山的辛劳。

走了一里,转向北再走,所见之山都是煤炭,不需要深挖就可得到。又走了一里,山上的土石都呈红色。有盘曲的松树并列路旁,有一座亭叫望仙亭。又走了三里,山崖渐渐高起来,阳光透过松树像过筛一样投下阴影,这里名叫虎风口。从此石路萦绕盘旋,开始了顺着山崖借着峭壁向上攀登。攀了三里,有一座高大的牌坊刻着“朔方第一山”,里面有一间官房,有厨房,有水井。从牌坊的右边向东顺着石阶而上,崖的半腰是寝宫,寝宫的北边是飞石窟,再向上就是北岳殿了。北岳殿上面是绝壁,下面挨着官房,殿下很高的台阶插向云天,廊屋上下,高大的石碑密集地竖着。从殿的右面上去,有石窟,靠着北岳殿构成一间屋子,叫会仙台。台中塑着群仙,四周排列紧密没有空隙。我这时想着从高崖攀援登.亡绝顶。转过北岳殿东,望见高崖裂开的地方,中间悬垂千尺草莽,是登顶的小路。行了二里,出了高崖,抬头远看山顶,还突出地悬在半空里,然而满山的荆棘茂密,参差的树枝和枯竹,只是钩刺衣服,抓住攀踏立即折断,不断地努力,却好像坠人洪流中,没在水里不能出来。我更加鼓足勇气攀登,许久才钻出荆棘,登上峰顶。

这时阳光明亮绚丽,向下看山的北面,山崖崩裂的石块纷纷坠落,各种树浓阴遮蔽。这山的土山没有树,而石山才有树。北边的山坡都是石山,所以树都长在北边。浑源州城,也在山麓。向北看,隔着一重山,苍茫看不到边际。南边是龙泉山,西边是五台山,一片青葱,和恒山为伴。近处是向西延伸的龙山,龙山的东边是它的支峰,好像肩并肩、袖接袖地阻挡着沙漠。

过了一会儿,从峰西下山,寻找先前进入山峡的高崖,俯身看一片茫茫,不敢下。忽然回头向东看,见有一个人在上面飘摇,因而又上到那里问那个人,他指着东南松柏之间,朝着那个方向走,就是上山时所见到的寝宫后面的高崖顶。不一会儿,果然有一条路。经过松柏林,先前从山顶望松柏是一片葱青,好像是蒜叶草茎,到了这里一看却是合抱的参天大树,比虎风口的松柏不止百倍啊。从山崖隙缝直下,恰好到寝宫的右边,就是飞石窟了。

【内容】第一段略写出发的时间和天气情况。叙述中有描写,“风翳净尽,澄碧如洗”,真是一个无风无云的好天气。

第二段详写上山登顶的经过。景物、地名,以及相隔的距离都写得极为详尽。其景物、地名大致有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处,作者一步一景,描写生动,娓娓道来。虽是简笔,也各有特色。如:写松,则“松影筛阴”;写北岳殿,是“上负绝壁,下临官廨,殿下云级插天……”;写会仙台,“台中像群仙,环列无隙”。景物的形象,活现于笔下,读后如历历在目。登顶的经过写得最详。写其险峻,“两崖断处,中垂草莽者千尺”,“出危崖上,仰眺绝顶,犹杰然天半”;写其难攀,“满山短树蒙密,槎材枯竹,但能钩衣刺领,攀践辄断折,用力虽勤,若堕洪涛,汩汩不能出”,可见登顶之不易。然而,“余益鼓勇上,久之棘尽,始登其顶”。一位地理学家、旅行家为亲历祖国山河,踏勘地貌、景观所表现的精神,由此可见。

第三段写登顶后远眺所见之景。先写了山北的特点:“是山土山无树,石山则有。北向俱石,故树皆在北。”此种现象,后来有人解释,山西干旱少雨,山南向阳多蒸发,虽土山也少有树;山北是阴坡,化雪时间长,又少蒸发,所以较湿润,虽然多石,也长了许多树木。这种分析是科学的,徐霞客观察细致、准确,却没有作深入的解释,略感遗憾。山北还有浑源城,一笔带过。向南看,“南惟龙泉”;向西看,“西惟五台”。两山一派青色,跟恒山做伴。还有“西亘”的龙山,“支峰东连”。这样就把恒山的地理位置写清楚了,整个山系一目了然。

第四段写从西峰下山,至飞石窟的情况。上山难,下山更难。竟然一时找不到下山的路径。“忽回首东顾,有一人飘摇于上,因复上其处问之,指东南松柏间,望而趋,乃上时寝宫后危崖顶。”这才找到上山时的原路。下山也在观察,发现先前从山顶远望松柏林,“如蒜叶草茎,至此则合抱参天,虎风口之松柏,不啻百倍之也。”真是视角不同,距离不同,所见景物大有出入。按照路人所指,很快就到了飞石窟。查《徐霞客游记》,此后还有几句,记由悬空寺危崖,至浑源州西关,游恒山历时三日(九、十、十一日)至此结束。此节选选的是十一日登恒山主峰的日记。

【主题】文章叙述描写了作者游恒山登顶的经过,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踏勘实践的精神。

【写法】清楚的交代游踪。

【作业】一、此题旨在让学生了解、熟悉课文。

上山经过了望仙亭、虎风口、“朔方第一山”牌坊、寝宫、飞石窟、北岳殿、会仙台等地方。在山顶上看见了山北“崩崖乱坠,杂树阴翳”,还有浑源州城,南边有龙泉山,西边有五台山,近处还有龙山。这些山都相互连接。

二、此题旨在让学生从读徐霞客登恒山的经过中了解他的精神,即不畏艰险,不怕辛劳,勇于实践求实的精神。

三、1.风平云散,澄碧的天空像水洗过一样。

2.山崖渐渐高起来,阳光透过松树像过筛一样投下阴影。

3.山崖崩落的石块纷纷坠落,各种树浓阴遮蔽。

四、此题旨在培养学生实践的意识和能力。一定要让学生做,可以组织展示和评比,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去做。

翻译文言文

(1)遣土丁负绳梯登崖颠,乃缒梯引下,人人挈猱蚁附而上。

翻译:

派遣乡兵背着绳梯登上崖顶,就将绳梯放下来,众人带着猱猴像蚂蚁爬树那样顺着绳梯攀上。

(2)官军鼓噪破栅,遹望见火,麾军蹑云梯攻其前。

翻译:

官军鼓噪着破除栅栏,赵遹望见火起,指挥大部队搭云梯从正面进攻。

游雁荡记·(清)方苞

癸亥仲秋[1],望前一日入雁山[2],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3]:“盍记之[4]?”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5],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6],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7]、临安之飞来峰[8],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9]。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10],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

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11],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12]。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13],圣贤成己成物之道[14],俱可得而见矣。

注释:

[1]癸亥:乾隆八年(1743)。

[2]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雁山:雁荡山简称雁山。

[3]鲍甥孔巡:鲍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鲍氏,孔巡即其子。

[4]盍:何不。

[5]荒陬(zōu邹),荒凉偏远之地。陬:角落,引伸为偏远的地方。

[6]“幽寻”句:深入探寻山水(寄情山水)以打发日子。

[7]摄山:即栖霞山,在南京市北,为东南名胜之一,山中多产草药,可以摄生(保养身体),故又名摄山。

[8]临安:即杭州。飞来峰:一名灵鹫峰,在西湖西北岸灵隐寺前。相传东晋时印度和尚慧理见此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故称“飞来峰”,为西湖胜景之一。

[9]痏(wěi伟):疮。蹷(jué掘)然:惊心。

[10]鸠工:集聚工匠。鸠:聚集。标揭:标榜扬名。

[11]冥:脆隐灭。

[12]一:完全。

[13]修土:品德完美之士。守身:坚守自身之操行品德。涉世:经历世事。

[14]成己成物:成就自己,也成就外物。

试译如下:

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

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

知晓了这两点,那么高洁之士守身处世的学问,圣人贤哲成己成物的方法,都可以得到可以了解了。

癸亥年(乾隆八年)中秋,十五日前一天(即十四日)进入雁荡山,过了两天才回来。古迹多是榛、芜,不能攀登探索,而山的容貌崖壁的颜色,是这之前我所没有见到过的。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记述下来?”我说:“这座山不可记述。永州、柳州的各山,乃是荒凉偏远地方的一个山包一道沟壑,柳宗元(字子厚)被贬到那里居住,深入探寻山水(寄情山水)以打发日子,所以熟知了山的全部面貌。像这座山,则是浙江一带西边的山和东边的海相连接围绕,幽深奇异,险峻陡峭,奇怪、诡异的形状,实在是又大又多,想要把它雕绘出来还追求和这山一样,则山的容貌、石壁的颜色,和那些号称名山的山都是相同的,无法区别哪种是这座山的岩石沟壑了。”

但是我自己从这座山的体会,有两点。在这之前所见到的,比如安徽桐城的浮山、金陵(南京)的摄山(栖霞山)、临安(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悬崖山洞并不是不秀丽好看,而是愚蠢的和尚雕凿了许多仙、佛的石像,低俗的读书染在上面刻画自己的名字和诗辞,就像疮疤一样惊心入目。而只有这座山保存了太古时期的容貌颜色直到今天,又崖壁耸立上千仞(仞,古代长度计量单位),人不能攀援,又所处偏远,富贵、有能力(改造它)的人没有机会来到这里,就算来了也不能久留,无法聚集工匠建造房屋来为自己标榜扬名,所以这座山始终都没有受到愚蠢的和尚、低俗的读书人的雕刻、开凿。再者,凡是山川明媚的景致,能使游人欣然快乐,而这座山岩石深远、崖壁陡峭,仰头观望、地头俯视的时候,严肃恭敬平静正直的心,不觉自己就跳动了,大概到了这里各种感觉都没了,各种顾虑都消失了,而我的本性和天地的精神完全相接。基于这两点,则品德完美的人坚守自己的操行、经历世事的之学问,圣贤成就自己成就万物的方法,都能够体会到了。

游雁荡记·(清)方苞

癸亥仲秋[1],望前一日入雁山[2],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曰[3]:“盍记之[4]?”余曰:“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中一邱一壑[5],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6],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7]、临安之飞来峰[8],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痏蹷然而入人目[9]。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以自标揭[10],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

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11],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相接焉[12]。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13],圣贤成己成物之道[14],俱可得而见矣。

注释:

[1]癸亥:乾隆八年(1743)。

[2]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为“望日”。雁山:雁荡山简称雁山。

[3]鲍甥孔巡:鲍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鲍氏,孔巡即其子。

[4]盍:何不。

[5]荒陬(zōu邹),荒凉偏远之地。陬:角落,引伸为偏远的地方。

[6]“幽寻”句:深入探寻山水(寄情山水)以打发日子。

[7]摄山:即栖霞山,在南京市北,为东南名胜之一,山中多产草药,可以摄生(保养身体),故又名摄山。

[8]临安:即杭州。飞来峰:一名灵鹫峰,在西湖西北岸灵隐寺前。相传东晋时印度和尚慧理见此山,叹曰:“此是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年飞来?”故称“飞来峰”,为西湖胜景之一。

[9]痏(wěi伟):疮。蹷(jué掘)然:惊心。

[10]鸠工:集聚工匠。鸠:聚集。标揭:标榜扬名。

[11]冥:脆隐灭。

[12]一:完全。

[13]修土:品德完美之士。守身:坚守自身之操行品德。涉世:经历世事。

[14]成己成物:成就自己,也成就外物。

冬日香山文言文点击答案

1、水落石出 历历在目铮铮铁骨 浩浩正气 。。。

2、略

3、1、冬日的香山十分清静,空落落的,其他的季节的香山都是人的海洋。

2、冬日的香山到处都是黑森森的石崖,突兀的石头,而其他季节都是色彩斑斓的。

4、绿意 挺拔 自始至终的骄傲

5、香山那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

6、这是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静不动了。 通过了你认得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松柏长得有多茂盛,突出我当时澄静安闲,胸若虚谷的心

7、略

1、水落石出历历在目 铮铮铁骨 浩浩正气

2、略

3、1、冬日的香山十分清静,空落落的,其他的季节的香山都是人的海洋。

2、冬日的香山到处都是黑森森的石崖,突兀的石头,而其他季节都是色彩斑斓的。

4、绿意 挺拔 自始至终的骄傲

5、香山那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

6、这是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静不动了。 通过了你认得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松柏长得有多茂盛,突出我当时澄静安闲,胸若虚谷的心

7、略

参考答案 ①香山冬日表现出来的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必须都有。 ②香山春、夏、秋三季的妩媚、丰腴、绰约的美感。 2“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寂然不动”显然有违常理请从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1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①用来表现作者内心澄静、安闲天地如同静止了一般的心境。关键词“内心”“心境”“澄静”“安闲”“天地如同静止了一般” ②由于树高大或参照物不明确单一因而短时间内难以看出它移动。关键词“树高大”或“参照物” “短时间”或类似词语 3文章第③段主要是把冬日的香山同春、夏、秋三季的香山作对比好处是什么在第④段开头作者描写松树时为什么要“与春夏相比”而不是与春夏秋相比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把冬同春夏秋三季比较是因为春夏秋都能突出冬日香山的“清、静”、“草木去而山石显”的特点只把春夏与冬比较是因为只有春夏能突出香山“草木变”而“松柏不变”的特点而“秋”在这点上与冬相近不能突出冬日香山的这一特点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提到香山人们的印象都是它满山的红叶但这篇散文却选择了冬日香山这一角度来写说明作者是一个非常喜欢“虚静世界”不喜欢“游客满山”的“人的世界”的人。 B全文以作者冬游香山的游踪为线索把一路所见到的夹道的丁香层层片片的灌木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路旁的巨石不变的松柏山脚旁的翠竹茫茫的烟霭隐隐的亭台慢慢写来但以对香山巨石的描写作为主体。 C作者提到苏轼夜深人静时游承天寺的内容采用的是类比的方法让读者十分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冬游香山的那份“神清气朗”的感觉。 D文章多次提到“清”“静”结尾“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与文中的内容呼应表明文章的中心是表现作者游香山而感受到的“清”“静”之美。 E第三段中作者把过去来时所见的丁香、灌木、绿草和现在所见的丁香、灌木、绿草作对比从而突出了冬日香山的“草木去而山石显”的特点为后文作者的感悟作了很好的铺衬。 解析A 作者认为香山四季各有特点所以文中香山冬日来写仅是写作的主题的需要与作者心理性格无关。B 以对香山的山石、松柏的描写为主体从而表现主旨。D 主旨是冬日香山所给人的感受即铮铮铁骨与浩浩正气。 答案CE

香山雪游记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