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意 文言文翻译
所说的从意念中体现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厌恶坏事好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事就像爱好漂亮的美人,这便叫做自我满意。
所以,君子即使独自一人时也一定谨慎不苟。小人平日做坏事,没有什么事干不出来;一旦遇见君子便气馁躲闪,掩盖自己的坏行为,显示自己的好行为。但旁人观察他,就像能看见他的肝肺一样。那掩饰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叫做,只有心中意念真诚才能在外表上显现出来。所以君子即使独自一人时也一定严格谨慎。
曾子说:"很多眼睛注视着你,很多手指指着你,监视严厉啊!"财富能使房屋生色,道德能使自身生色,心地宽广才能身体安泰,所以君子一定要使意念真诚。
诚意 文言文 全文翻译
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译文】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注解】1、“人之视己”,这里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每个人。每个人看自己的时候,都能看得很深,“如见其肺肝然”。2、这里讲的是慎独与真诚。
【原文】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文言文<<诚意>>的翻译
原文】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独也。
【译文】 那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在闲居独处的时候,无论什么坏事都做得出来。当他们见到那些有道德修养的人,却又躲躲藏藏企图掩盖他们所做的坏事。而装出一付似乎做过好事的模样,设法显示自己的美德。每个人来看自己的时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样(直视内心),(自欺的结果只能是底气不足),那么(自欺)还有什么用吗?这就叫做内心的真诚会直达外表,所以君子一定会真诚面对自己。
【注解】1、“人之视己”,这里的人不是别人,而是每个人。每个人看自己的时候,都能看得很深,“如见其肺肝然”。2、这里讲的是慎独与真诚。
【原文】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译文】
曾子说:“十只眼睛看着,十只手指着,这难道不令人畏惧吗?!”
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这是曾子对“诚意”的解释。“毋”是禁止。所谓诚信其意,就是人的意念透发的初兆之时,就要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做到自己不欺骗自己,使善性意识发扬,将恶意识制伏在萌芽状态,抑恶扬善,善德渐增,恶根渐消。如此久日修之,则心清意静,厚诚敦朴,这是诚其意的必然结果。
无诚信的人,说话没准头,办事没信用,其特点都是先欺自心,再用谎言去欺别人,其根源在于心意中的不诚。由于大脑细胞的正阳性意识细胞被阴性物质所遮蔽、所障碍,正确的阳思识难以透发,而阴性的妄识、邪识等杂质却任意张扬肆虐,导致了言不由衷、行不守诚的自欺欺人状态。一个长期不讲信德的人,在为人处世时,常常表现为虚情假意,言行不一,言过其实,言而无信,自损信德。常此以往,必然会使脾土受伤,心中诚意受损,形成恶性循环。正如老子在《德道经》中所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又说:“信不足,案有不信,犹呵!其贵言也。”这是老子训示人要有诚信之德,明示言语诚信的辩证之理,要求人们要从平常言语中做起,培养自己的信诚之德。
人若能深入地思一思自己的人生,想一想家庭情况,观察一下乡邻的现象,纵览一下社会的现实,就不难发现阴我心识无明的作用力造成的无诚意,在自己的学业上、事业上、工作上、婚姻上、家庭中、商机发展上、政治仕途上等等各方面,所造成的巨大副作用力。无信德的人们鼠目寸光,抱私逞欲,心胸狭隘,因小失大,败多胜少,白耗精神。虽也能欺人于一时一事,但不可能骗人长久,最终必然会成为无人信赖的孤家寡人。它带给自己和社会的只能是无明、混乱、痛苦和厄运。如果不修养道德,不从做人的诚意上狠下功夫,靠骗人过日子的人,追逐社会上的物欲浊流,那必然会在阴我妄意中丧尽人格品德,在杀盗淫邪中堕落,在因果链环中挣扎永困。这是自然的必然法则。
人们最常见的造因,就是身口意这三业。身和口是造“因”的工具,而“意”又是这三大罪魁中的祸首,在玄元系统就是阴我心。阴我心所产生的阴性意识,全面地作用于眼耳鼻舌(口)身五大子系统,产生违背道德自然真理的行为。这其中最关键和突出的表现器官是口(舌)和身的行为。这些行为的错误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最常见的“口业”现象,是人们最容易犯的一个大毛病。人们行为的通病之一,就是谈论挑剔别人的过失和错误,常用自己的阴暗心理解析周围的一切人际关系,唯独难以自省、自责、自忏、自律。对人缺乏善心诚意,常用手电筒照别人的不足、缺点和错误,很难拿镜子照自己的心和身。人们由于五德的缺失,特别是诚意信德匮乏时,就会在阴我心的主宰下,用自己的阴暗心理环视周围的一切,猜忌多疑,疑神疑鬼,埋怨人非,对一切事物都看不惯,缺诚少意。就像俗话所说的:“见人莫说真心话,不可全抛一片心。”这种阴我属性的不诚意心态,是造因生业的最大温床,也是人们难脱无明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修德之人,心诚意坚,人格高尚,能严于律己,在独处之时,俨若如宾,小心谨慎,严守礼规!对于心意深处的恶念,好似人厌恶腐烂发臭的东西一般,只想远离,不愿靠近;对于善好之事,就好像喜好山水花草美景一样,亲而近之,必欲得之。只有这样,方才符合常人好善恶恶的本心,完善自谦之德。这就是君子修心诚意的硬功夫,其要在于慎独,不敢有一毫苟且,能慎其独,方能诚其意)!
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闲居”是没人看见,一人独居之处。“厌然”,是消沮闭藏的态度。然而小人独居闲时,自以为没人看见,经常暗室亏心,自欺欺心,心怀私欲恶念,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多行不善之事,无恶不作,无所不恶);
见君子而后厌然,揜其不善,而着其善(直至见到品德高尚的正派君子,却百般遮掩他所做的恶事丑事,伪装表现出他的善来,以为这样可以欺瞒君子。殊不知他所表演出的善是虚假的,而心身所为之恶才是真实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人们对这种真恶假善的现状,就好像看见他的心肝肺一样,一清二楚。天理昭昭,天眼察察,无论善恶,发之于内而行之于外,皆逃不过众人耳目,也躲不过天眼的明察。善者赏之,恶者罚之,人人平等,毫无例外。小人之所以认为恶可以掩盖,善又可以欺诈,全是一种想当然的侥幸心理,是愚人枉费机巧心,骗不了别人,骗不了天地,最后只能是害了自己。由此可知,这种自欺心对自己有百害而无一利,是损德败道、自我毁灭的愚昧,何不做个诚心实意的老实人呢?)
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的不规行为,迟早会被人识破。因为内心中的恶根不除,迟早要生发显露于外行,这是理势的必然。然而小人既是诈善掩恶,但心中也必是知善可为,知恶当去。只是在无人监督的独处之时,放纵自己,意念所发不肯着实,自己欺自己,自以为人不知、鬼不觉。然而其不知人心善恶,在天如镜,准确无误,丝毫不爽。一个人心中意识的真实活动,一定会通过表情或动作而显露于外,在别人看他们,其言其行就好像见到他的肺和肝一样真真切切。常言道:“要得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种掩丑遮恶的行为,只能是自欺,岂能欺天!天理在人心,其实欺心也就是欺天。所以品格高尚的人一定在独处之时也会小心谨慎,不敢忘记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意识与行为。所以有德君子,皆是以戒为师,以慎为重。戒了自欺,还要求自谦,诚意发自内,形迹表于外,然后才能谨独慎行,真正做到老子在《德道经•不盈》章中所说的“舆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屯呵!其若朴;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浴。”心地自然可以善德充盈,恶心无存了。)
【经原文】
2.曾子曰:“十①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②乎!”富润④屋,德润⑤身,心广体胖③,故君子必诚其意。
[右传之六章。释诚意。]
【释字义】
①十:表示多。②严:畏惧。③胖:音盘pán,安泰舒适。④润:装饰,使有华彩。⑤润:滋润、滋养。
【释经义】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曾子说:用十只眼去看东西,用十个手指去指,这好像是说笑而已。但是佛教寺院里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塑像,比曾子所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更多。人们会认为那是宗教迷信的图腾,其实了解到自然物理学、光学等知识,再联想人们起心动念的意识波作用,无论善恶念头,在自然界里,都会像在一湖平水中投一颗小石子那样,发生波动性的动力作用,激起千层涟漪,并逐渐扩散到虚空,也可以用高速摄相机把它摄影下来。这时也许你才能明白“十目所视,十手所指”,乃至“千手千眼”的真理所在,并非是虚言妄语。如果真正实践了道德之学,并能达到圣人之境,自然会了解到什么是“玄之又玄”?什么是“众妙之门”?就会对自然大道的无穷变化,一阴一阳的互变之道,洞若观火,了然在目,握在掌股中,随心所欲,扭乾转坤,无所不能。也就不敢妄给别人头上乱扣大帽子、乱打大棒子了。
今人远离道德已久,方寸中的道德智慧七窍心一窍都不通,只知道用一颗无明的阴暗心去看待一切人和事。自己不懂,就说别人是迷信,其实自己这才是真无知。大宇宙的自然大真理,人类到底知道多少?可以说太渺小、太无知、太可怜了!自然规律的认知是无限的,谁如果在认知领域里给自己设禁区,或给众人设障碍,认为自己就是真理的化身,不可越雷池半步,那不仅是给自己坐地画牢,也是坐井观天的愚昧者,终归会被自然大道无情地淘汰。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知古鉴今的真理。
古人有训:“诚则明,不诚则昧;诚则灵,不诚则愚”。“十目所示,十指所指”,也就是诚意修养大道,德性德能积聚深厚时所达到的外显作用力,是诚于内、形于外的道用,并不神秘。十目十指仅仅是一个概数,这种慧能岂止千万亿万?古时人心淳朴,先天智慧深厚,传说中的“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等故事,其实都是人们具有深厚德性中所含慧智的自然流露,是先天赋予人的天资聪慧,并非人的后天主观意识所能达到的,所以今人对这两句话难以理解,甚至认为是莫须有的神话,也是正常的。因为人们离道丧德太久太多,处在无明中去观明,犹如瞎子观灯,永难自明一样。
儒家学说素来主张“天道远,人道迩”。所以儒家教人修德必须先从“人道”修起,先立做人的根基,才可能进入形而上的天人境界。任何一个人活在人世间的所作所为,一日也脱离不了现实环境,面对着衣食住行、千人千面,错综复杂的凡尘琐事,父母、妻子、朋友,乃至社会上认识的或不认识的,随时都可能要应对,交往中都互相影响,互相关注。以何种人生观、价值观去取向,怎样去抉择,这就是修与不修、有德与无德的试金石。无论你是达官贵人,还是庶民百姓,在道德二字面前一律平等,绝无厚此薄彼之分,惟在各人的心了!)
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由上节引申到“富润屋”,这好比一个人富裕了,就想把自己的住房改造装修一番,变得更华丽、更舒适。“德润身”,是说当一个人真正能自觉地在道德实践上认真做学问,道光德炁的能量物质就会源源不绝地流向人体,遍及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上下左右,乃至每一个细胞,滋养人体性命两大系统和各个分支系统。天德养性,五谷养命。道德既有理性,也含有巨大的物质能量,因而她是人人离不开的、比五谷更重要的资粮,是人身性命健康的根本。这也就是现代医学所验证过的心理影响生理的科学。
修学道德不仅可以使人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以升华,同时也可以使自己身体的阴气、邪气、病气得到清除,使身体跟着变化好转,祛病延年,健康长寿。日积月累,慢慢地心境变得宽广开阔,身体也会健壮结实了。古人所说的“胖”, 是指内天下安定太平 ,生机勃勃,正气浩然,光明坦荡的状态,是身心健康的全面体现,而不是现代人的“肥胖症”,现代人的“肥胖症”恰恰是体内阴气过盛、阳气不足、内分泌紊乱所导致的,同时也与食动物肉过多、营养过盛、饮食不科学、生活不规律有关。又例如有人得了疑难杂病,医药无效,便虔诚地去求佛菩萨保佑,以真诚之心去忏悔,祈求得帮助,也真有得救了的。其实这就是自己“诚其意”的效果,是心德作用力的发挥,这就是这里所说 “心广体胖”的道理。最后又再叮咛一句:“故君子心诚其意。”这是重复强调“诚意”二字在修德中的重要意义,读来当领悟其中深意。
心诚感恪天地。只有信德的回归,才能给每个人和整个社会带来至福。人要修养道德,先要从诚信修起,这是做人立命的根本。只有诚信道德,以德重塑自己的心身,才是改造自己人生之旅的起点。)
文言文翻译鲁公治园答案
1、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
(翻译——鲁公修建一个园子,想要凿出一个池子。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放土)。
2、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
(翻译——鲁公于是停下来了。有人说:土可以堆成山)。
3、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耶”公复止。
(翻译:鲁公认为这个意见不错,想按照他的方法去做。他的妻子说:你就不怕小女儿跌倒吗,鲁公又停下来了)。
4、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
(翻译——有人说:如果你修条小路通到园子里,设个栅栏围着它,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话,又想按照这个人的办法做)。
5、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
(翻译——家里又有人阻止他说:园子修好了,必定要添仆人打理,给仆人住的下房没有了,值得考虑啊)。
6、公犹夷不能决,事又寝。
(翻译——鲁公犹豫不决,修园这件事情就停下来了)。
扩展资料
《鲁公治园》告诉人们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半途而废、没有决心是做不成一件事的,与“愚公移山”形成鲜明对比。
优柔寡断让许多人面临不幸,它会使人对一些事情失望,然后把惩罚强加在自己身上。一个人要想成功,最忌讳的就是优柔寡断,反复无常。
因为,机会犹如划过天际的流星,只有那么一瞬间。所以面对机遇时,要做出果断的取舍。越是危急的时候,越考验决断的能力。能够当机立断,就在竞争中占据了先手。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12分)
鲁公治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①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②不足,甚可虑也。”公犹豫不决,事又寝③。(《新百喻经》)
【注释】①颠踬(diān zhì):跌倒、摔跤。 ②下房:仆人住的房子。③寝:息,止。
【小题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4分)
(1)公善之( ) (2)下房不足( )
【小题2】下列对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修路径直通向山,安放栏杆保护他们,又有什么担忧呢?
B.修路让他们通过,设计栏杆护住山,又有什么担心的呢?
C.开辟一条小路来通行,设置栅栏来保护,又有什么担心的呢?
D.开辟一条通人的小路,建设护人的栅栏,又有什么担忧的呢?
【小题3】鲁公治园的行为表现可以概括为“ ”。(用文中的词语概括)(2分)
【小题4】鲁公之父、妻、家人阻止治园的理由各不相同,但他们认识上的局限性是相同的,即 。(3分)
答案解析
【小题1】(1)以……为善(认为……很好/对) (2)足够,充足
【小题2】C
【小题3】犹豫不决
【小题4】看问题片面(或者: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不全面;出于本位主义考虑问题)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①“善”,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善,认为……好。②“足”一词多义,足够,充足。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
点评:实词与虚词的积累,是培养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基础,理解文言文中词语的含义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不可孤立地理解单个字词的含义。另外,还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比如古今异义词、动词的使动用法、通假字等,尽量做到翻译准确、恰当。
【小题2】试题分析:翻译“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时,要注意把“筑”(开辟)、“径”(小路)、“何”(什么)、 “忧”(担心)这些字词翻译准确。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
点评:句子翻译也是文言文阅读的一个常考题型,翻译句子时,要注意抓住句中的关键词句,把关键词句翻译准确,另外,还要注意对特殊句式的翻译,尽量做到通顺、流畅,表意清晰。
【小题3】试题分析:鲁公想挖个池子,父亲说挖出来的土没地方放,有人说可以堆成山,妻子说担心孩子被绊倒,有人说,可以开个小路,用栅栏围起来,家里人又说,这样的话又得专门找人来看管园子,家里的房舍不够住。鲁公犹豫不决,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修园子这件事就搁置了下来。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评价能力。
点评:做人物形象分析类题目时,要结合人物具体的言行来分析其精神品质。平时在阅读文章时,要善于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小题4】试题分析:鲁公之父阻止治园的理由是土没地方搁置,妻阻止治园的理由是担心小孩子被绊倒、家人阻止治园的理由是有了园子,就得雇佣仆人,房舍不够住,他们看问题都是片面的,只看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忽略了另一个方面。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关键信息的提取、概括、筛选的能力。
点评:解答本题时,要认真阅读文章,理清文章思路,或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来提炼、概括。具体做法一时从名词概念出发,提取由名词概念生发的信息或包含概念的关键语句;二是抓住重要概念或重要语句,提取对其阐释的信息;三是从文章主旨、作者写作意图、观点和情感的角度出发,寻找有关的词语或句子;四是抓住寓意含蓄的句子,从上下文提取有关信息并转换,使这些语句的寓意具体化和明朗化。
【参考译文】
鲁公想整修园子,想开凿一个水池。他的父亲说:“没有地方可以放(挖出来的)土。”于是鲁公就放弃了开凿水池的想法。后来有人说:“(开凿水池挖出来的)土可以堆起来垒成山。”鲁公觉得这个想法很好,想要(按那人说的)做。他的妻子说:“你不怕你的小孩子们跌倒吗?”鲁公又废弃了这个想法。后来又有人说:“(如果)修建一条小路通行,设置围栏来保护住(水池),那又有什么值得担忧的呢?”鲁公听从了他的建议,又想要(开凿水池)。家人中有一个人阻止他说:“园子建成了一定要增加家仆使女,仆人的房子就会不够了,这很值得考虑啊。”鲁公犹豫不决,建园凿池的事情也又一次废弃了。
注:自译。
古文《诚意》翻译
所谓心要诚实,就是说自己不要欺骗自己。要像厌恶臭气和喜欢美丽的颜色一样,这样才能说自己意念诚实,心安理得。所以有道德修养的人要谨慎对对待离群独居的生活。小人闲居独处时,常做不好的事情,(甚至)什么坏事都做得出。碰见君子,就显出遮遮掩掩的神态,隐藏自己所做的坏事,表现出一副善良的样子。人们看他,好像看清了他的肺肝一样(把他做的坏事看得清清楚楚),那么他那种虚伪的表现又有什么好处呢。这就叫内心的真实思想一定会表露到外面来。所以君子离群独处时,必须严格要求自己。
译文
所说的从意念中体现真诚,就是不要自己欺骗自己.厌恶坏事好像厌恶难闻的气味,喜爱好事就像爱好漂亮的美人,这便叫做自我满意(自我觉悟).
所以,君子即使独自一人时也一定谨慎不苟.小人平日做坏事,没有什么事干不出来;一旦遇见君子便气馁躲闪,掩盖自己的坏行为,显示自己的好行为.但旁人观察他,就像能看见他的肝肺一样.那掩饰又有什么益处呢?这叫做,只有心中意念真诚才能在外表上显现出来.所以君子即使独自一人时也一定严格谨慎.
曾子说:“很多眼睛注视着你,很多手指指着你,监视严厉啊!”财富能使房屋生色,道德能使自身生色,心地宽广才能身体安泰,所以君子一定要使意念真诚.
这个文言文翻译以及答案说一下谢谢
原文翻译:
楚国姓和的人获得玉石胚子(从)楚国山中。拿着并进献她给楚厉王。楚厉王派玉器匠人辨别它,玉器匠人说:是石头。楚厉王认为和是个大骗子,于是(刖刑)砍了他的左脚。等到楚厉王驾崩,楚武王即位,和再一次拿着玉胚子进献给楚武王。楚武王派玉器匠人辨别它,(玉器匠人)再一次说:是石头。楚武王也认为和是个大骗子,于是(刖刑)砍了他的右脚。楚武王驾崩,楚文王即位。和才抱着玉胚子大哭,在楚山脚下,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流出了血。楚文王听说了这个消息,派遣官员询问他原因。(官员)说:“天底下砍脚的人多了去了,你何故哭的这么惊天动地?”卞和回答说:我不是(哭)悲伤刖刑砍脚,(哭)悲伤的是宝玉被说成是石头,诚实的人被称为骗子,这才是我之所以哭的原因。楚文王于是派玉石匠人雕琢玉胚子,收获至宝,最终命名它:和氏璧。
1、及:等到。闻:听说。故:原因。
2、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3、(1)天底下(被)砍脚的人多了去了,你何故哭的这么惊天地泣鬼神?
(2)楚(文)王才派遣玉石专家雕琢它的(玉)胚子,收获至宝,继而命名它:和氏璧。
4、卞和是各幸运的人,捡到了璞;
卞和是个识玉的人,有专业知识。
卞和是个不幸的人,献璞不识货,被砍了脚。
卞和是个不放弃的人,献玉砍了左脚砍右脚。
卞和看重名节,比起自己的身体。
卞和幸运的因为自己的不幸,被青史留名。
和氏璧即后来完璧归赵的璧,秦灭六国后,和氏璧即被秦始皇得到,加工为传国玉玺。玺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后秦灭,汉得。王莽篡汉称新朝,玉玺砸王莽掉了一角。后补金角。西汉末期黄金之乱,玉玺被孙坚所得。后来其子孙策拿玉玺换军队,创立了三国之东吴之基业。
翻译就省了,反正复制粘贴的,又有人回答了,大差不差。我来做题目。
第一题:
1.及——等到。2.闻——听说。3.故——原因、原故。
第二题: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第三题:
1.天底下被罚刖(砍足)之刑的人很多了,(先生)您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呢?
2.(武)王于是派遣玉石工匠雕琢(和氏的)玉原石,果然得到了宝玉,便命名为:“和氏璧”。
全文翻译:
楚国有一个叫卞和,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奉献给楚厉土,历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就命名为和氏壁。
翻译:
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中得到一块未琢磨的玉石,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工匠鉴别它。雕琢玉器的匠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砍去了他的左脚。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石献给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匠人鉴别它,(匠人)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以为卞和在说谎,砍去了他的右脚。武王驾崩,文王即位,卞和于是抱着他的玉石在楚山下哭泣,三天三夜,眼泪流尽后就用血代替眼泪继续流。文王听说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砍脚之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的这么悲伤啊?”卞和说:“我不是为了被砍脚而悲伤,悲伤的是它是宝石却被看作石头,坚定忠贞的人被认为说谎,这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派雕琢玉器的匠人雕琢玉璧,果然得到宝石,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及:等到 闻:听说 故:原因,缘由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
天下受到砍脚之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的这么悲伤啊?
文王派雕琢玉器的匠人雕琢玉璧,果然得到宝石,于是命名为:“和氏璧。”
卞和是一个具有真才实学,坚持真理,毅力超强,忠于国家的人
这文言文讲的就是和氏璧由来的故事。春秋战国时的楚国有个和氏得到一块石头,他认定是宝石献给楚厉王,楚厉王招来管理玉石的官员问他是不是宝石,官员说是石头,厉王大怒,以为和氏在诓骗他,砍了和氏左足,厉王死后楚武王继位,和氏又献,结果官员说是石头,楚武王又砍了他的右足,楚武王死后,楚文王继位,和氏在楚山大哭3天3夜,流下血泪,楚文王把他招来对他说被砍掉足的很多,你为什么要这么悲伤,和氏说我不是悲伤足被砍,我悲伤的是宝石被污为石头,贞洁之士被污为诓骗之人,楚文王,找来玉匠,开凿这个石头果然得到了宝石,于是把这个宝石命名为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