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寻找的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找译文

同志,这篇文章是苏辙所写。

译文:

长江出了西陵峡,开始进入平地,水势奔腾浩荡。南边与沅水、湘水合流,北边与汉水、沔水汇聚,水势显得更加壮阔。流到赤壁之下,波浪滚滚,就像是无际的海洋。清河张梦得,贬官后居住在齐安,他在房舍的西南方修建了一座亭子,用来观赏长江的胜景。我的哥哥子瞻给这座亭子起名叫“快哉亭”。

在亭子里能看到长江南北上百里、东西三十里.波涛汹涌,风云时而出现,时而消失。白天,船只在亭前往来如梭;夜间,水中动物在亭下悲声嚎叫。景物变化万端,惊心动魄,不能长久地欣赏。现在我能在亭中的小桌旁席上赏玩这些景色,抬起眼来就足够看了。向西眺望武昌的群山,(只见)山脉蜿蜒起伏,草木成行成列,烟消云散,阳光普照,捕鱼、打柴的村民的房舍,可以一一指点。这就是把亭子称为“快哉”的原因。至于沙洲的岸边,古城的废墟,是曹操、孙权所伺机夺取之处,是周瑜、陆逊率兵驰骋的地方,那些流传下来的风范和事迹也足为世俗之人所称快。

从前,楚襄王让宋玉、景差跟随着游兰台宫。一阵风吹来,飒飒作响, 楚王敞开衣襟,迎着风,说:“这风多么使人快乐啊!这是我和百姓所共有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的雄风,百姓怎么能和你共同享受它呢?”宋玉的话在这儿大概有讽喻的意味吧。风并没有雄雌的区别,而人有生得逢时,生不逢时的不同。楚王感到快乐的原因,而百姓感到忧愁的原因,正是由于人们的境遇不同,跟风又有什么关系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假使心中不坦然,那么,到哪里没有忧愁?假使胸怀坦荡,不因为外物而伤害天性(本性),那么,在什么地方会不感到快乐呢?(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现在,张梦得不因为被贬官而感到忧愁,利用征收钱谷的公事之余,自适山水之间,这是他心中应该有超过常人的地方。如果是用蓬草编门,以破瓦片做窗,都没有什么不快乐,更何况在清澈的长江中洗涤,面对着西山的白云,尽享耳目的美景来自求安适呢?如果不是这样,连绵的峰峦,深陡的沟壑,辽阔的森林,参天的古木,清风拂摇,明月高照,这些都会成为诗人游子感到悲伤憔悴而不能忍受的原因,哪里看得出这是畅快的呢!

元丰六年十一月初一,赵郡苏辙记。

《任光禄竹溪记》译文

我曾经游观过京城世宦富贵人家的亭园,见那里收藏的东西,从极远的边地到海外,奇异的花卉石子没有不能罗致的,所不能罗致的只有竹子。我们江南人砍伐竹子当柴烧,筑园构亭也必定购买寻求海外的奇花异石,有的用千钱买一石,有的用百钱买一花,并不吝惜。然而如有竹子占据在当中,有时就将它砍去,说:“不要让它占了我种花置石的地方”。但京城人如果能觅到一竿竹子,常常不惜花费数千钱来购买;然而一遇到下霜降雪,便又都干枯而死。正因为它的难以寻觅而且又多枯死,人们因此就更加珍爱它。而江南人中有人讥笑他们说:“京城人竟把我们当柴烧的东西视为珍宝。”

呜呼!奇花异石诚然为京城与江南人所珍爱。然而追溯它们的产地,则边地和海外人看待它们,我想也与竹子在江南没有什么大的区别。而边地海外,或许是从不出产竹子的地方,假如让那里的人一旦看到竹子,我想他们必定比京城人更加珍爱和看重它。这种情况恐怕是笑不完的了。俗语说:“人离乡则愈贱,物离乡则愈贵。”如此说来,世上的美丑好恶,又有什么不变的标准呢!

我的舅舅任光禄君在荆溪的边上构筑了一个亭园,到处种竹,不种其它的花木。竹林间造了一座小楼,有空就与客人在那里吟诗啸歌。他偶然对我说:“我不能与有势力的人比池亭花石的胜况,单独在这里取山地本来所有的东西,可以不化费劳力而使满园苍翠葱茏,也足以自适。因此自称是竹溪主人。请外甥为我记述一下吧。”

我以为任君哪里是真的不能与有势力者攀比,而随意取其当地所有;恐怕还是对竹独有特殊的爱好,而不愿意把它告诉别人吧?过去有人谈论竹子,以为它决没有动人的姿色和香味值得喜爱。所以它奇巧怪异不如石,妖艳柔美不如花,孑孑然有如高傲独立的士人,不能与尘俗混同合一。因此自古以来,知道珍爱竹子的人极少。那么京城人难道也是能知竹而加以珍爱的吗?他们不过是想用此与别人争夸富贵,如同用奇花异石向人炫耀一样。所以京城人的珍爱竹子,与江南人的不重竹子,他们同属于不知竹是一样的。任君在繁华纷闹中生长,而能不沉溺其中,衣饰车马僮仆歌舞,凡是富贵人家所沉湎嗜好的,一切摒斥而去。尤其是方正刚直不随意与人交往,凛然有高洁独立之气,这正是任君对于竹子必有自得的地方。世上可喜可玩的万物,原有不能割舍的?那么虽然假使竹子不是这里的土地所有,任君也将竭尽其力予以收集,然后心里才高兴。任君的财力虽然使他能尽量寻觅奇花异石,然而他的爱好本不在此啊。

可叹啊!竹子本可以不出江南而为人贵重,对此我重新有了感受了。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得到平坦的地势,它的水势就变得一泻千里,滚滚滔滔。等到它和南边来的沅水、湘水,北边来的汉水、沔水合流的时候,它的水势更加强大了。到了赤壁下面,江水浩荡,和大海相象。清河县的张梦得先生贬官到黄州,就着他的住宅的西南面做了一个亭子,来欣赏长江上的风景,我哥哥子瞻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快哉”。站在亭子里望到的很宽,从南到北可以望到上百里,从东到西可以望到三十里左右。波涛汹涌,风云变化。白天有来往的船舶在它的前面时隐时现,晚上有鱼类和龙在它的下面悲壮地呼啸。从前没有亭子时,江面变化迅速,惊心骇目,游客不能在这里看个畅快。现在却可以在亭子里的茶几旁坐位上欣赏这些景色,张开眼睛就看个饱。向西眺望武昌一带山脉,丘陵高低不等,草木成行成列,烟雾消失,太阳出来,渔翁和樵夫的房屋,都可以用手指点得清楚:这就是取名“快哉”的缘故啊!

江出西陵,始得平地;其流奔放肆大,南合沅湘,北合汉沔,其势益张;至于赤壁之下,波流浸灌,与海相若。清河张君梦得,谪居齐安,即其庐之西南为亭,以览观江流之胜;而余兄子瞻名之曰“快哉”。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合,涛澜汹涌,风云开阖;昼则舟楫出没于其前,夜则鱼龙悲啸于其下;变化倏忽,动心骇目,不可久视,──今乃得玩之几席之上,举目而足;西望武昌诸山,冈陵起伏,草木行列,烟消日出,渔夫樵夫之舍,皆可指数:此其所以为“快哉”者也。

至于长江的岸边,古城的遗址,曹操、孙权蔑视对方的地方,周瑜、陆逊纵横驰骋的所在,他们遗留下来的影响和古迹,也很能使世界上一般人称为快事。从前,宋玉、景差陪伴楚襄王到兰台宫游玩,有一阵凉风呼呼地吹来,襄王敞开衣襟让风吹,说:“凉快呀这阵风!这是我和老百姓共同享受的吧?”宋玉说:“这只是大王您的高级的风罢了,老百姓怎么能享受它!”宋玉的话大概含有讽刺的意味。风是没有低级、高级的分别的,而人却有走运和倒运的不同。楚襄王快乐的原因,和老百姓痛苦的原因,这是由于人们的处境不同,和风有什么关系呢?

至于长州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昔楚襄王从宋玉、景差于兰台之宫,有风飒然至者,王披襟当之曰:“快哉此风!寡人所与庶人共者耶?”宋玉曰:“此独大王之雄风耳,庶人安得共之?”玉之言,盖有讽焉。夫风无雄雌之异,而人有遇不遇之变;楚王之所以为乐,与庶人之所以为忧,此则人之变也,而风何与焉?

读书人生活在世上,如果他的内心不能自得其乐,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忧愁呢?如果他心情开朗,不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伤害自己的情绪,那么,他到什么地方去会不整天愉快呢?现在,张先生不因为贬官而烦恼,利用办公以外的空闲时间,自己在山水之中纵情游览,这说明他的内心应该是有一种自得之乐远远超过一般人。象他这种人,即使处在最穷困的环境里,也没有什么不愉快,何况是在长江的清水里洗脚,和西山的白云交朋友,耳朵和眼睛充分欣赏长江的美好景物,从而使自己得到最大的满足呢!要不是这样,那么,长江上群山绵延,山谷深幽,森林高大,古树奇倔,清风吹着它们,明月照着它们,这种景色都是满腹牢骚的诗人和有家难归的士子触景伤情、痛苦难堪的,哪里看得到它是快乐的呢!

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穷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蓬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鸟睹其为快也哉!元丰六年十一月朔日赵郡苏辙记。

帮我找一找文言文翻译

小儿不畏虎 四川的忠.万.云安等地有很多老虎。有一个妇人,白天将两个孩子放在沙滩上玩耍,而自己则去水边洗衣裳。老虎突然从山上跑了下来,妇人慌慌张张地跳进水里去躲避,但两个小孩仍然在沙滩上戏玩,像没事一样。老虎在小孩跟前仔细观察了很长时间,甚至还用头去接触他们,大概是想使他们惧怕,哪知小孩不懂事,竟也不知惊怪,老虎最后也就只好走开了。 想那老虎吃人,一定要对人施以威风,但如果碰上不害怕它的人,它的威风也就无从施加了。

二雀救友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上面有喜鹊筑的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已快成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有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只红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孙叔敖杀两头蛇 楚国有一个孙叔敖,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很忧伤而不吃饭。母亲问他原因。他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后来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有阴德的人,一定会得善报。你一定会在楚国兴旺发达。”后来果然当了令尹,掌管楚国的大权。

关羽刮骨疗伤 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穿透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医生切开。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吃)举起酒杯(喝),谈笑自若。

尔辈亦鹰犬 从前有一位少年,家境非常贫困,白天砍伐柴火种植粮食自己养活自己,晚上就在月光下读书。邻村有户富裕人家,穿锦缎作的衣服,吃肉,常常在众人面前炫耀。有一天富人出去打猎,他的左右随从手持弓箭,飞鹰和猎犬跟随在他的前后,途中与这位少年相遇。富人说:“你如此贫困,还不如我的老鹰和猎犬。”少年不回应他。富人又说:“你跟随在我后面,和我的鹰、猎犬一同追逐狐狸和兔子,谁先追到,我就赏他!”少年说:“你这种人和你的老鹰猎犬一样!”不回头的离去了。

猿子 武平这个地方盛产猿猴,猿猴的毛像金丝一样,闪闪发光。小的猿猴更加奇特,性格很温驯,但不离开母亲。母猴很狡猾,不能接近。猎人在箭上涂毒,等到母猴放松的时候射它,母猴看自己不能活了,将乳汁洒在林间,让小猴喝。乳汁洒尽后,就气绝而亡。猎人用母猴的皮鞭打小猴,小猴悲哀的鸣叫,让猎人抓住。每天夜里一定要枕着母亲的皮才能睡觉,更有甚者则抱着母亲的皮而死。哎!猿猴尚且知道有母亲,不忍心看到它死,何况人呢?

王畿山之书六角扇 就不知道了

楚国有一个孙叔敖,曾经到外面游玩,看见一条两个头的蛇,就杀了蛇并把蛇埋了,回家后,很忧伤而不吃饭。母亲问他原因。他说:“我听说见了两头蛇的人一定会死,现在我见到了,害怕我抛下母亲先死了。”母亲说:“蛇现在在哪里?”回答说:“我害怕后来的人又见到这条蛇,已经把它杀了并埋了起来。”母亲说:“不要忧虑。我听说有阴德的人,一定会得善报。你一定会在楚国兴旺发达。”后来果然当了令尹,掌管楚国的大权。

某人的花园里有一株古老的树,上面有喜鹊筑的巢,母鹊孵出来的小鹊已快成为幼鸟了。一天,一只喜鹊在巢上徘徊飞翔,不停地发出悲伤的嚎叫。一会儿,成群的喜鹊都渐渐闻声赶来,聚集在树上,两只喜鹊仍然在树上对叫,像在对话一样,不一会儿又扬长而去。有过了一会儿,一只鹳从空中飞来,发出“咯咯”的声音,两只喜鹊跟随在它后面。喜鹊们见了便喧叫起来,好像有话要说。鹳又发出“咯咯”的叫声,似乎在答应鹊的请求。鹳在古树上盘旋了三圈,突然向鹊巢冲了下来,叼出一只红蛇并吞了下去。喜鹊们欢呼了起来,像在庆祝,并向鹳致谢。原来两只喜鹊是去找鹳来救朋友的啊!

关羽曾经被一支飞箭射中,箭穿透了他的左臂,后来,伤口虽然愈合了,(但是)每到阴雨天,骨头常常疼痛。医生说:“箭头有毒,毒已渗入到骨头里,应当切开臂膀(再一次治疗箭伤),刮掉渗入毒药的骨头,(完全)除掉毒药,这样以后,病才能根除。”关羽便伸出臂膀让医生切开。当时,关羽恰好邀请各位将领在一起喝酒吃饭,臂膀上的鲜血淋漓,溢出盘子,而关羽却(依然)切烤肉(吃)举起酒杯(喝),谈笑自若。

寻找文言文翻译,急!

全文译文

公孙弘为汉武帝时由儒生任丞相的第一人。公元前130年(元光五年),在贤良文学对策中,汉武帝擢“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儒者”,公孙弘为第一。一年内官至左内史。四年后升为御史大夫。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为丞相,封平津侯。公孙弘少为狱吏,年40余始学《春秋》杂说,又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为人圆猾狡诈,每朝会不肯庭争,以此得到武帝赏识。他生活俭朴,俸禄皆以给故人宾客,家无余财。然性格外宽内忌,睚眦必报。如对提出“推恩令”以削弱诸侯的名臣主父偃、对董仲舒、对治黄老之学的名臣汲黯等,他都有怨必报,其品性阴暗的一面暴露无遗。但也正因为他事君与做人奉命唯谨,善于察言观色,唯汉武帝马首是瞻,所以官运才能亨通,以80高龄死于丞相之位。在他之后先后为丞相的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等,除石庆因“醇谨”寿终正寝外,其他人都因种种原因死于非命。

以儒为主而兼采众家之长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先后为太史令、中书令,伴随汉武帝数十年之久。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触怒武帝,被处腐刑。出狱后尊宠任职,发愤完成了《太史公书》(《史记》)的著述。此书对后世史学、文学影响甚为深远。但就司马迁的为人处事而言,他在受刑前后可谓判若两人。之前,他不顾官微言轻、满朝文武“顺上指”而为李陵仗义执言;之后,他对将要受死刑的挚友任安的求救冷漠不睬。可见,他对汉武帝的专断嗜杀也只有逆来顺受,为完成自己的著书目标而明哲保身。

参考资料:http://cul.news.tom.com/1066/1078/2020217-8916.html

全文译文

公孙弘为汉武帝时由儒生任丞相的第一人。公元前130年(元光五年),在贤良文学对策中,汉武帝擢“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儒者”,公孙弘为第一。一年内官至左内史。四年后升为御史大夫。公元前126年(元朔三年)为丞相,封平津侯。公孙弘少为狱吏,年40余始学《春秋》杂说,又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为人圆猾狡诈,每朝会不肯庭争,以此得到武帝赏识。他生活俭朴,俸禄皆以给故人宾客,家无余财。然性格外宽内忌,睚眦必报。如对提出“推恩令”以削弱诸侯的名臣主父偃、对董仲舒、对治黄老之学的名臣汲黯等,他都有怨必报,其品性阴暗的一面暴露无遗。但也正因为他事君与做人奉命唯谨,善于察言观色,唯汉武帝马首是瞻,所以官运才能亨通,以80高龄死于丞相之位。在他之后先后为丞相的李蔡、庄青翟、赵周、石庆、公孙贺、刘屈氂等,除石庆因“醇谨”寿终正寝外,其他人都因种种原因死于非命。

以儒为主而兼采众家之长的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先后为太史令、中书令,伴随汉武帝数十年之久。公元前99年(天汉二年),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触怒武帝,被处腐刑。出狱后尊宠任职,发愤完成了《太史公书》(《史记》)的著述。此书对后世史学、文学影响甚为深远。但就司马迁的为人处事而言,他在受刑前后可谓判若两人。之前,他不顾官微言轻、满朝文武“顺上指”而为李陵仗义执言;之后,他对将要受死刑的挚友任安的求救冷漠不睬。可见,他对汉武帝的专断嗜杀也只有逆来顺受,为完成自己的著书目标而明哲保身。

寻找文言文译文

众生之“芸” 文 / 至乐无乐

小夫妻的婚姻,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平淡地相濡以沫,便是人间的神仙眷属。

有妻如此,夫有何求?人生事,莫不过你相我爱,长相厮守,白头偕老……

三白也庆幸自己的妻子如此的情趣,如此的平淡又不一般。他觉得和陈芸一起,天天都有新发现,天天都有惊喜。这人世间,有的女子一眼让你难忘的,往往是容貌与身材是否娇娜。而多时相处后,总会去计较她是否有蕙心兰质。陈芸属二者皆有的女子。他心里庆幸道:“有妻如斯,夫夫何求?”

其实,陈芸的好岂止这些。沈复是个典型的耽于闲情逸趣的官家长大的公子哥。他不愿在仕途上拼杀,又无心经商,成天就喜欢看书,或信手涂鸦为消遣。父母对他的作为很失望,对他不思进取很是气恼。日子一久,对于他的作为的不满,常将陈芸当作数落对象。他们认为陈芸有失劝夫之贤,这让陈芸感到委屈和不公。但她了解沈复为人和喜好,再怎么说或劝告是没有用的,除非自己愿意。她默默地承受着老人的指责,不会因此而少些对夫君的恩爱及对老人的恭敬。即便沈复知道后要去为她不平,她却宁愿自己委屈也不愿让沈复因自己坏了亲情。

对于夫君,陈芸何尝不想他有所作为呢?只是自己身为女人,怎能要求他干什么呢?否则又会是另一个失贤。更何况夫君对自己很好,恩爱体贴,作为女人已是很幸运的了。陈芸认为只要能和沈复白头到老,无论贫困潦倒否,此生足也。陈芸还想,时间或许让老人知道自己究竟是贤还是不贤。但是,谁能知道在老人心中的贤与不贤是以什么为准的呢?自己能做的的是尽心尽力地伺候老人和夫君。

陈芸为人小心谨慎,每天天刚亮,她便匆匆起床,就象是有人在催促着。三白曾不解问道“这么早起来何为?没人要你如此。”

陈芸道:“就是没人催促,我才要注意啦。高堂已经对我颇有微词,我要自觉点。不要以为我赖床呢,从礼貌上说,我应该每天前往请安的。虽然你没要求我如此,老人总归是喜欢的。”从此,小两口天天前往老人处请安,果然老人欣悦不已。但,对沈复的不喜欢仕途路,让高堂很不满意,见面总要提及或数落一番。而沈复依然故我。

日子在平淡无波中悄悄而过。

他们的境况在沈复胞弟婚后,渐渐不好。母亲为了要小儿子婚后在自己身边,让沈复夫妻搬到另处居住。那里的居住条件远没有原居住条件好,但也无奈,沈复自叹是个百无一用的书生,按说也当自立门户了,故不敢忤逆老人之意。好在陈芸毫无怨言,处处为他着想。在有限的条件下,竭力让生活充满了情趣,全然没有一点不适应的感觉。

家里没有屏隔陈芸自做,而且她做的屏隔别具一格。她将藤蔓类的花草种好后,固定在长条型的木凳上,再搭好架子让藤蔓爬满花架,放在想放的地方,随时可移动,红的,黄的小花在绿绿的叶的衬托下,室内顿感勃勃生机无限。友人来访,无不为之啧啧称赞。

在面对囊中羞涩时,三白所有的衣衫都由陈芸亲手做成。她选择颜色偏深的布料,一来经脏,二来在家里和外出都可穿。在某处打个小补丁也不容易看到,人也显得较庄重。经年三白的衣衫总是整整洁洁的。沈复好交友,自从离家独立后,友人皆知他的经济大不如从前,相聚时常常都带些吃的来,让陈芸操持。遇没酒无钱时,陈芸常不动声色地将自己头上之钗换酒让友人尽兴。从中可见家有贤妻的好来。而且是有着品味的贤妻。

一日,夜已深,沈复回来见陈芸仍在灯下看书等着他回家,便道:“淑珍,怎生还不休息?看什么呢?”

陈芸回答道:“等你,闲来无聊看唐诗呢。”

“古诗人中,你喜欢谁?”

陈芸说:“李白,苏轼。杜甫诗句很凝练,毕竟悲苦了点。我还是喜欢李的飘逸如《逍遥游》中描写的姑射仙子不食人间烟火般的感觉,落花流水的情趣。”

“啊呀,青莲的知己啊。还有,三白我何等有幸,闺房有知音那!”接着又说:“哦。对了,我倒想起一事来,以前我就想问你,一直没机会。”

“什么?”

“你父亲去世后,没人教你读书识字,你是怎么学得如此水平的?一点也不亚于我们这些男儿。”

陈芸说:“说来或许你会好笑,我是因为很小时,父亲口授我背白乐天的《琵琶行》,因父亲早故,没有机会学下去,家里要我做女工维持家用。但弟弟一直在读书,一日见绣蓝里有一本书,问过弟弟后知道是白乐天的《琵琶行》,便凭着儿时记忆,自己对应着识起字来着。再后来就一直自己学下去,看了很多父亲留下的书籍。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个什么程度,女儿家不能随便出门,闲暇时唯有看书解闷罢了。你这样夸奖我,我可不干当。”说完,莞尔一笑。

沈复吃惊地说:“这么说,你没有老师?”

陈芸淘气地说“不,我的启蒙老师是白乐天。”

“啊?哈,哈。。。论诗词,你喜欢李白;读书启蒙,你说老师是白乐天;你相公我,字三白,三个人都有个白字。你与三白有缘啊,知否?姻缘早注定了哇。”沈复开怀笑道。

“真还这么巧呢。”陈芸偏着头想了想道。

“唉,可惜你是女人,否则我们结伴外出游山玩水,该有多么的潇洒啊。”沈复说。

陈芸说:“等我老了,就可以了。只恐那是我已走不动了。”陈芸兴奋的情绪黯然,又说:“现在如能和你一起荡舟湖上,开开眼界该多好。可是我毕竟是女儿身,不能随便外出的。”

沈复不愿陈芸再讲下去,多愁善感的情绪会更浓。这时,他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对陈芸道:“淑珍,我们现在居可以结伴游湖。”见陈芸不解地看着自己,他说:“明日,我要外出办差事,要经太湖。你可找个借口出来,我们一起去湖中荡舟。”

陈芸兴奋了。她矛盾了一会儿,又在三白的鼓动下,冲动的向往终战胜礼教的约束说:“好。对了,我可以对母亲讲,我有事回娘家一趟。你先走,在前面等着我,待我到后就一起上船游湖去!”

“对,这办法妙,妙哉。”三白拉着陈芸的手捏了捏道。

夜已深,夫妻俩说笑着,畅想着,拉着的手未曾松开,后相拥入帐,屡屡情丝缠绵于彼此。

天亮了,送走先行一步的三白,陈芸向高堂告假后,坐轿到达相约的地方。夫妻两终于实现结伴荡舟于湖中的愿望。这时的太湖上,波光粼粼,风帆高扬,沙鸥飞翔,水天相映一色。

陈芸说:“这就是传说中的太湖呀?我今天总算见识到什么是天地之宽阔了,这生没有虚度啊。想想那些闺中女子,有多少到死都不能看到这样的景物啊!三白,谢谢你。”

看到陈芸如此快乐,沈复也高兴的和陈芸聊着天南海北的事来。一天的时光恍然而过,晚霞将水面照得绯红,清风徐来烟云拂柳,不远的岸边,还可见青衫红袖行走着,渐渐湖面上开始跳动着点点渔火。两人相对无语,唯有款款情意在眼中传递。

良久,陈芸说:“三白,回去后,我们一定要设香烛瓜果同拜织女,让她保佑我们白头到老。”

沈复说:“我再刻两枚印章,上面是:‘愿生生世世为夫妻’。我拿阳刻的,你拿阴刻的,以后还可以在书信来往时作为我们的印信。”

“愿生生世世为夫妻”,陈芸用几乎只有自己才听得到的声音重复道,然后坐在三白的身边,将头轻倚在三白的肩上说:“是的,我们生生世世为夫妻永不分离。”

月光如洗。舟中,夫妻对酌诉说着。小舟缓缓地,缓缓地载着他们向前使去。

后记

想写《众生之“芸”》已有一些日子了。一度不想写下去了,怎奈那陈芸在脑海中总是挥之不去。

对于她,我觉得没有一定生活积累的人可能看不下去。因为她的一生就是一个居家妇女的平常,到后来在困苦中度日。最打动我的是她的淡定心,对三白的爱,对生活的向往,时时散发的情趣,还有她的品味。她是古时候千千万万的妇女的一个,而有别於很多的妇女。她能写诗,对文章的欣赏不亚于须眉。对她的评价,林语堂曾说:“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她是我们在朋友家中最有风韵的丽人,因与其夫伉俪情笃令人尽绝倾羡之念…也许古今各代都有这种女人,不过在芸身上,我们似乎看见这样贤达的美德特别齐全,一生不可多得。你想,谁不想和她背着翁姑,偷看太湖,叹天地之宽?”

寻找文言文,老师让我们翻译并抄写!

<庄子.秋水>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11102.html?si=3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5149540.html?si=2

<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4820561.html?si=1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746454.html?si=3

文言文的寻怎么翻译

①<量>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千~铁琐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②<动>寻找。《归去来兮辞》:“既窈窕以~壑,亦崎岖而经丘。”

③<动>探求。《与陈伯之书》:“~君去就之际,非有他故。”

④<动>顺着。《桃花源记》:“~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⑤<副>随即;不久。《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病终。”

文言文找译文

寻找的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