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关于敬的文言文翻译

关于文言文翻译

1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赞美)明月的诗句,吟唱婉转优美的乐曲。

2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想要)与仙人携手遨游各地,与明月相拥而永存世间。

3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再说那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宰者,如果不是我应有的东西,虽说是一丝一毫也不拿取。

4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

5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之之所共适

这是造物者(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大宝藏,你我尽可以一起享用。

文言文《王子敬骄子》原文及翻译

王子敬骄人

原文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①。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②。顾勃然不堪曰:“做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③!”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译文

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做视别人,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

原文: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做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翻译:

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做视别人,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

原文: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做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翻译:

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做视别人,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

原文:

王子敬自会稽经吴,闻顾辟疆有名园,先不识主人,径往其家。值顾方集宾友酣燕,而王游历既毕,指麾好恶,旁若无人。顾勃然不堪曰:“做主人,非礼也;以贵骄人,非道也。失此二者,不足齿之伧耳!”便驱其左右出门。王独在舆上,回转顾望,左右移时不至。然后令送著门外,怡然不屑。

翻译:

王子敬从会稽郡经过吴郡,听说顾辟疆有个名园,原先并不认识这个名园的主人,还是径直到人家府上去。碰上顾辟疆正和宾客朋友设宴畅饮,可是王子敬游遍了整个花园后,只在那里指点评论优劣,旁若无人。顾辟疆气得脸色都变了,忍受不住,说道:“对主人傲慢,这是失礼;靠地位高贵来做视别人,这是无理。失去了这两方面,这种人是不值得一提的伧父罢了!”就把他的随从赶出门去。王子敬独自坐在轿子里,左顾右盼,随从很久也不来。然后顾辟疆叫人把他送到门外,对他但然自若,置之不理。

礼立于敬而源于祭文言文翻译

【原句】 1、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2、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翻译】 1、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 2、到这时,皇帝私下告诉他(这件事)。他回答说:“拿财货要挟皇帝而求取晋升,这不是我敢做的事。” 附录: 宋史侯蒙传 【原文】 侯蒙,字元功,密州高密人。未冠,有俊声,中国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湜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湜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君真能吏也。”率诸使者合荐之。徙知襄邑县,擢监察御史,进殿中侍御史。 崇宁星变求言,蒙疏十事,曰去冗官,容谏臣,明嫡庶,别贤否,绝幸冀,戒滥恩,宽疲民,节妄费,戚里毋预事,阉寺毋假权。徽宗听纳,有大用意。迁侍御史。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既行,拜给事中。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蒙奏言:“汉武帝杀王恢,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欲身不病,得乎?”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至是,帝密谕之。对曰:“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母丧,服除,归故官,遂同知枢密院。进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先是,御史中丞蔡薿诋张商英私事甚力,有旨令廷辨。蒙曰:“商英虽有罪,宰相也;蔡薿虽言官,从臣也。使之廷辨,岂不伤国体乎?”帝以为然。一日,帝从容问:“蔡京何如人?”对曰:“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蒙曰:“吾府之积若干?”曰:“八千缗。”蒙叱曰:“安有更革而吾不知!”明日,制下。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侯蒙亦如是邪?”罢知亳州。旋加资政殿学士。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自赎。”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文穆。(节选自《宋史·侯蒙》) 【译文】 侯蒙字元功,是密州高密县人。还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就有好的名声,为正义的事情中国于奔走,喜好施救有困难的人,有时一天就花掉千金。考取进士后,调任宝鸡县尉,后来又任柏乡县知县。百姓打官司都是当庭判决,受罚的人都没有任何怨言。转运使黄湜听到他的名声,要推荐他,叫他到衙署禀报事情,侯蒙因越过了自己的县境而不肯前往。黄湜很生气,一天巡视柏乡县,审阅文书案卷,想要推翻已定的案子使他获罪;后来(发现)没有一点瑕疵可指摘,这才以宾客之礼接见他,说:“您真是能干的吏员啊。”黄湜便率领各位使者一起推荐他。调任他为襄邑县知县,又升任监察御史,再次晋升为殿中侍御史。 崇宁年间星象有异常变化,徽宗让朝臣进言,侯蒙上疏十件事,分别是:除去冗杂官员,容纳谏臣进谏,明确嫡庶之别,分别贤佞好坏,杜绝臣下侥幸之求和非分奢望,戒除君王过度恩赏,宽缓疲惫的百姓,节约不当的花费,外戚不得干预政事,太监不能授给他们权力。徽宗接受侯蒙的奏议,有要重用他的意思,于是提升(侯蒙)为侍御史。 镇守西部的将领高永年被羌人杀死了,皇帝很生气,亲自写了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的姓名,命令侯蒙去泰州逮捕(他们)治罪。已经出发了,又授予(他)给事中职衔。(侯蒙)到了泰州,刘仲武等穿着囚服听候命令,侯蒙向他们说明:“你们都是一方的侯伯,无须让狱吏侮辱你们,只管按实情回答。”案件判定的结论还没有报上去,又提升(他)任御史中丞。侯蒙上奏说:“当年汉武帝杀了王恢,不如秦穆公赦免孟明;子玉自缢而死使晋侯高兴,孔明去世使蜀国的地位变轻了。如今羌人杀了我们一个都护,却使十八员将领因此而死,这是自己伤害自己的肢体,想要身体不得病,可能吗?”皇帝醒悟了,把这件事放在一边,不再追究。 升任刑部尚书,又改任户部尚书。近年来郊祀祭祀天地(都是)提前办理,尚书常常执掌此事。到这时,皇帝私下告诉他(这件事)。他回答说:“拿财货讨好皇帝而求取晋升,这不是我敢做的事。”(他的)母亲去世,服丧结束,官复原职,于是共同执掌枢密院。晋升尚书左丞、中书侍郎。在此之前,御史中丞蔡薿诋毁张商英办私事很努力,(于是皇帝)有旨意命令朝臣在朝堂上议论(此事)。侯蒙说:“张商英虽然有罪,(但他是)宰相;蔡薿虽然是谏官,(但他是)侍从之臣。拿这件事来让朝臣在朝堂上议论,岂不是有损国体吗?”皇帝认为(他的意见)是对的。有一天,皇帝随便地问:“蔡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侯蒙)回答说:“假使蔡京能够使自己的心术端正一些,即使古代的贤相也比不上他!”皇帝点头,而且派人暗中侦察蔡京的所作所为。蔡京听说以后就忌恨他。 大钱法有弊端,朝廷准备改十为三,主藏吏来报告说:“诸府都把大钱拿到市场购物,都怀疑法令会改变。”侯蒙说:“我们府里积钱有中国?”守藏吏回答说:“八千缗。”侯蒙吼道:“怎么会有变更而我不知道的呢?”第二天,诏令下达。曾经又有几件事侯蒙单独受诏,蔡京不知道;蔡京侦察得知,告诉皇上,皇上说:“侯蒙也这样吗?”罢贬他为亳州知州,不久加任资政殿学士。 宋江劫掠京东,侯蒙上书说:“宋江凭借三十六人横行在山东、河南一带,官军几万人没有敢与他抗衡的,他的才能一定超过常人。如今清溪的盗贼起事,不如赦免宋江,让(他)去征讨方腊来赎自己的罪。”皇上说:“侯蒙身在地方不忘君主,是个忠臣啊。”命他任东平知府,未到任就去世,终年68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文穆。 参考:中国so.gushiwen.org/guwen/bfanyi_7368.aspx 【注释】 1、推毂:推车前进。古代帝王任命将帅时的隆重礼遇。《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臣闻上古王者之遣将也,跪而推毂,曰阃以内者,寡人制之;阃以外者,将军制之。”后因以称任命将帅之礼。唐崔日用《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去当推毂送,来伫出郊迎。”《花月痕》第51回:“正看着皇上亲行拜将推毂之礼,何等热闹!”后引申指荐举;援引。《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武安俱好儒术,推毂赵绾为御史大夫。”《南齐书·陆厥传》:“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宋司马光《送祖择之守陕》诗:“俊德争推毂,荣涂易建瓴。”明归有光《与徐子与书》:“实赖吾丈雅故推毂之。”清方文《送姜如农明府擢仪郎》诗:“群公极推毂,玄币争相持。” 2、行台:台省在外者称行台。魏晋始有之,为出征时随其所驻之地设立的代表中央的政务机构,北朝后期,称尚书大行台,设置官属无异于中央,自成行政系统。唐贞观以后渐废。金、元时,因辖境辽阔,又按中央制度分设于各地区,有行中书省(行省),行枢密院(行院),行御史台(行台),分别执掌行政,军事及监察权。行省实即继承前代的行台制度。 这里指地方大吏的官署与居住之所。宋黄庭坚《送顾子敦赴河东》诗之三:“揽辔都城风露秋,行台无妾护衣篝。”《官场现形记》第18回:“其时城内早经预备,把个总督行台,做了钦差行辕。” 3、星变:星象的异常变化。古时谓将有凶灾。《史记·天官书论》:“日变修德,月恋省刑,星变结和。”宋孔平仲《孔氏谈苑·王安礼以名位自许》:“神宗以星变祗惧,许人上封事言得失。”《清史稿·高宗纪一》:“丁卯,以星变示儆,诏修省。”吴晗《朱元璋传》第七章一:“朱元璋假托有星变,应杀大臣应灾。” 4、王恢:汉将。元光元年设谋于雁门马邑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汉武帝大怒,曰:“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 5、孟明:通称孟明视,春秋虞国(今山西平陆县)人。姜姓,百里氏,名视,字孟明,是百里奚的儿子,秦穆公的主要将领。在秦晋崤之战中战败,秦穆公赦免了他。 6、子玉:楚成王时为令尹。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7、比岁:近年。宋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今天下印书,以杭州为上,蜀本次之,福建最下。京师比岁印板殆不减杭州,但纸不佳。”宋沈遘《上殿札子》:“臣伏见朝廷比岁置官遣使,自京师达于天下,凡征赋之重、力役之众,有所病于民者,悉宽除之。” 8、郊祭:犹郊祀。祭祀天地。语本《礼记·郊特牲》:“郊之祭也,迎长日之至也。”孔颖达疏:“此一节,总明郊祭之义。迎长日之至也者,明郊祭用夏正建寅之月……今正月建寅,郊祭通而迎此长日之将至。”汉董仲舒《春秋繁露·郊祭》:“《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清蒲松龄《聊斋志异·灵官》:“居数年,每至郊祭时,辄先旬日而去,郊后乃返。” 9、廷辨:即“廷辩”。在朝廷上辩论。《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锐身为救灌夫……窃出上书。立召入,具言灌夫醉饱事,不足诛。上然之,赐魏其食,曰:‘东朝廷辩之。’”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建炎元年六月》:“执政中有论不同者,臣请与之廷辨。”《续资治通鉴·宋太宗至道二年》:“既而准入对,帝语及冯拯事,准抗辩,帝曰:‘若廷辩,失执政之体。’”《新唐书·李义琰传》:“李勣为都督,僚吏惮其威,义琰独敢廷辨曲直,勣甚礼之。” 10、从臣:随从之臣下;侍从之臣。《史记·秦始皇本纪》:“从臣思迹,本原事业,祗诵功德。”唐宋之问《松山岭应制》诗:“尘销清跸路,云溼从臣衣。”宋杨亿《咸平六年二月十八日扈从宸游因成纪事二十二韵》:“从臣沙苑马,卫士羽林枪。”明刘基《赠杜安道》诗:“当时从臣皆俊良,近侍共推徐与杜。”清沈初《西清笔记·文献纪》:“先是内廷三品以上皆穿红衣,仿御前从臣之例。” 11、辇:用车运;载运

文言文《敬俨》的内容及其译文。

敬俨,字威卿,善属文。选充中书省掾。大德六年,擢礼部员外郎。七年,拜监察御史。时中书省臣有既黜而复收用者,与相比周,以黩货挠法,即日劾去之。九年,入御史台为都事。中丞何某与执政有隙,省议欲核台选之当否,俨曰:“迩者省除吏千余人,台亦当分别之邪?”语闻,议遂寝。江南行御史台与江浙省争政,事闻,俨曰:“省台政事,风化本原,各宜尽职,顾以小故忿争,而渎上听乎?”入为右司郎中。武宗临御,湖广省臣有伪为警报,驰驿入奏,以图柄用者,俨面诘之曰:“汝守方面,既有警,岂得离职,是必虚诞耳。”其人竟以状露被斥。旱蝗为灾,民多因饥为盗,有司捕治,论以真犯。狱既上,朝议互有从违,俨曰:“民饥而盗,迫于不得已,非故为也。且死者不可复生,宜在所矜贷。”用是得减死者甚众。仁宗践阼,召为户部尚书,廷议欲革尚书省弊政,俨言:“遽罢钱不用,恐细民失利。”不从,以疾辞。皇庆二年,拜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其年冬,移疾退居真州。除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不赴。四年春,诏促就前职,以疾辞。七月,召为侍御史。湖广省臣以赃败,俨一日五奏,卒正其罪。赐《大学衍义》及所服犀带。每入见,帝以字呼之,曰威卿而不名,其见礼遇如此。六年告病赐衣一袭遣医视疗俨以其乡在近圻恐复征用徙居淮南年六十五即告老朝廷未从其请。四年九月,拜中书平章政事,复以老病辞。天历改元,居月余,伤足,告归。家居十余年,痹不能行,犹劬书不废。临终,戒子弟曰:“国恩未报,而至不禄,奈何!汝曹当清白守恒业,无急仕进。”正冠帻,端坐而逝。赠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柱国,封鲁国公,谥文忠。 (节选自《元史• 敬俨传》)

敬俨字威卿,擅长写文章,被选入中书省任职。大德六年,晋升为礼部员外郎。七年,拜监察御史。当时中书省中有一些官员是原被罢黜后又起用的,结党营私,贪污违法,敬俨马上弹劾他们,令他们罢官。大德九年,敬俨入御史台为都事。中丞何某与执政者不和,中书省要审核御史台的人选,敬俨指出:“近来中书省任命官吏千余人,难道御史台也要去一一审核吗?”中书省再也不提这件事了。江南行御史台与江浙行省在一些政务上有争执,上报朝廷,敬俨指责他们:“行省与御史台的政事,以教化天下为根本,各自应该尽忠职守,怎么反而因为小事忿恨争执,而亵渎皇上的耳朵呢?”后来敬俨任右司郎中。武宗即位,湖广省臣向朝廷谎报有警,从驿站奔驰入朝上奏,对当权者别有图谋,敬俨当面责问:“你镇守一方,既然有警岂能擅离职守,必是谎报。”湖广省臣最终因为真相暴露被斥骂。旱蝗成灾,百姓很多因为饥饿沦为盗贼,有关部门逮捕关押了他们,以犯罪论处。案件呈上朝廷后,朝廷上的讨论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敬俨说:“百姓因为饥饿而成为盗贼,是被不得已的理由逼迫,不是故意要这样做的。而且死了的人不能够再活过来,应该有所宽恕。”因为他的话而减免死刑的人很多。仁宗即位,召敬俨为户部尚书。朝廷提出要革除尚书省的弊政。敬俨认为:“突然废除已通行的钱不用,百姓会受到损害。”这意见未被采纳,他便称病辞职。皇庆二年,敬俨担任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这年冬天,敬俨因病退居真州。后起朝廷授予他担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他没有赴任。延祐四年春,朝廷督促他就任前职,他仍称病辞谢。七月,敬俨被召回朝任侍御史。湖广省臣贪赃枉法,事情败露,敬俨一天五次上书,终使贪赃者认罪伏法。皇帝赏赐他《大学衍义》书一部及犀牛皮带。敬俨每次入朝觐见皇帝,皇帝都用他的字称呼他,叫他“威卿”而不叫他的名字,敬俨受皇帝礼遇到这样的地步。六年,敬俨告病,皇帝赏赐一件衣服,派遣医生探视治疗。敬俨因为他的家乡在附近,害怕又被征召起用,于是迁徙定居到淮南。六十五岁时,敬俨就告老辞职,朝廷没有听从他的请求。四年九月,敬俨被授予中书平章政事,再次用年老生病的理由推辞。天历年改元,敬俨过了一个多月,伤了脚,向朝廷禀告辞职归家。敬俨在家里住了十多年,不能走路,还坚持写作。临终时,敬俨告诫子弟说:“国家恩情没有报答,而我就要死了,有什么办法!你们要清白地守着田地,不要急于做官。”正正帽子头巾,端正地坐着去世了。朝廷追赠敬俨为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柱国,封鲁国公,谥号文忠。

【原文】

敬俨,字威卿,善属文。选充中书省掾。大德六年,擢礼部员外郎。七年,拜监察御史。时中书省臣有既黜而复收用者,与相比周,以黩货挠法,即日劾去之。九年,入御史台为都事。中丞何某与执政有隙,省议欲核台选之当否,俨曰:“迩者省除吏千余人,台亦当分别之邪?”语闻,议遂寝。江南行御史台与江浙省争政,事闻,俨曰:“省台政事,风化本原,各宜尽职,顾以小故忿争,而渎上听乎?”入为右司郎中。武宗临御,湖广省臣有伪为警报,驰驿入奏,以图柄用者,俨面诘之曰:“汝守方面,既有警,岂得离职,是必虚诞耳。”其人竟以状露被斥。旱蝗为灾,民多因饥为盗,有司捕治,论以真犯。狱既上,朝议互有从违,俨曰:“民饥而盗,迫于不得已,非故为也。且死者不可复生,宜在所矜贷。”用是得减死者甚众。仁宗践阼,召为户部尚书,廷议欲革尚书省弊政,俨言:“遽罢钱不用,恐细民失利。”不从,以疾辞。皇庆二年,拜江西等处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其年冬,移疾退居真州。除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不赴。四年春,诏促就前职,以疾辞。七月,召为侍御史。湖广省臣以赃败,俨一日五奏,卒正其罪。赐《大学衍义》及所服犀带。每入见,帝以字呼之,曰威卿而不名,其见礼遇如此。六年告病赐衣一袭遣医视疗俨以其乡在近圻恐复征用徙居淮南年六十五即告老朝廷未从其请。四年九月,拜中书平章政事,复以老病辞。天历改元,居月余,伤足,告归。家居十余年,痹不能行,犹劬书不废。临终,戒子弟曰:“国恩未报,而至不禄,奈何!汝曹当清白守恒业,无急仕进。”正冠帻,端坐而逝。赠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柱国,封鲁国公,谥文忠。

(节选自《元史• 敬俨传》)

【译文】

敬俨字威卿,擅长写文章,被选入中书省任职。大德六年,晋升为礼部员外郎。七年,拜监察御史。当时中书省中有一些官员是原被罢黜后又起用的,结党营私,贪污违法,敬俨马上弹劾他们,令他们罢官。大德九年,敬俨入御史台为都事。中丞何某与执政者不和,中书省要审核御史台的人选,敬俨指出:“近来中书省任命官吏千余人,难道御史台也要去一一审核吗?”中书省再也不提这件事了。江南行御史台与江浙行省在一些政务上有争执,上报朝廷,敬俨指责他们:“行省与御史台的政事,以教化天下为根本,各自应该尽忠职守,怎么反而因为小事忿恨争执,而亵渎皇上的耳朵呢?”后来敬俨任右司郎中。武宗即位,湖广省臣向朝廷谎报有警,从驿站奔驰入朝上奏,对当权者别有图谋,敬俨当面责问:“你镇守一方,既然有警岂能擅离职守,必是谎报。”湖广省臣最终因为真相暴露被斥骂。旱蝗成灾,百姓很多因为饥饿沦为盗贼,有关部门逮捕关押了他们,以犯罪论处。案件呈上朝廷后,朝廷上的讨论有赞成的也有反对的,敬俨说:“百姓因为饥饿而成为盗贼,是被不得已的理由逼迫,不是故意要这样做的。而且死了的人不能够再活过来,应该有所宽恕。”因为他的话而减免死刑的人很多。仁宗即位,召敬俨为户部尚书。朝廷提出要革除尚书省的弊政。敬俨认为:“突然废除已通行的钱不用,百姓会受到损害。”这意见未被采纳,他便称病辞职。皇庆二年,敬俨担任江西行中书省参知政事。这年冬天,敬俨因病退居真州。后起朝廷授予他担任江南诸道行御史台侍御史,他没有赴任。延祐四年春,朝廷督促他就任前职,他仍称病辞谢。七月,敬俨被召回朝任侍御史。湖广省臣贪赃枉法,事情败露,敬俨一天五次上书,终使贪赃者认罪伏法。皇帝赏赐他《大学衍义》书一部及犀牛皮带。敬俨每次入朝觐见皇帝,皇帝都用他的字称呼他,叫他“威卿”而不叫他的名字,敬俨受皇帝礼遇到这样的地步。六年,敬俨告病,皇帝赏赐一件衣服,派遣医生探视治疗。敬俨因为他的家乡在附近,害怕又被征召起用,于是迁徙定居到淮南。六十五岁时,敬俨就告老辞职,朝廷没有听从他的请求。四年九月,敬俨被授予中书平章政事,再次用年老生病的理由推辞。天历年改元,敬俨过了一个多月,伤了脚,向朝廷禀告辞职归家。敬俨在家里住了十多年,不能走路,还坚持写作。临终时,敬俨告诫子弟说:“国家恩情没有报答,而我就要死了,有什么办法!你们要清白地守着田地,不要急于做官。”正正帽子头巾,端正地坐着去世了。朝廷追赠敬俨为翰林学士承旨、光禄大夫、柱国,封鲁国公,谥号文忠。

【出处】

《元史·敬俨传》

【作品介绍】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年)、王袆(1321~1373年)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再到元朝北逃蒙古高原的历史。

【编写人员】

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修史工作,他即位的当年,即元朝北返蒙古高原的当年,1368年,便下诏编修《元史》。

洪武二年(1369)二月丙寅(初一),在南京的天界寺(今南京朝天宫东)正式开局编写,以左丞相李善长为监修,宋濂、王袆为总裁,征来山林隐逸之士汪克宽、胡翰、赵埙等十六人参加纂修。明朝初年的著名文学家宋濂是主要负责人。这次编写至秋八月癸酉(十一日)结束,仅用了188 天的时间,便修成了除元顺帝一朝以外的本纪37卷,志53卷,表6卷,传63卷,共159卷。这次修史,以大将徐达从元大都缴获的元十三朝实录和元代修的典章制度史《经世大典》为基础。

由于编纂的时间太仓促,缺乏顺帝时代的资料,全书没有完成,于是派欧阳佑等人到全国各地调集顺帝一朝资料,于洪武三年二月六日重开史局,仍命宋濂、王祎为总裁,率领赵埙,朱右、贝琼等15人继续纂修,经过143天,七月初一书成,增编顺帝纪10卷,增补元统以后的《五行》、《河渠》、《祭祀》、《百官》、《食货志》各1卷,三公和宰相表的下卷,《列传》36卷,共计53卷。然后合前后二书,按本纪、志、表、列传厘分后,共成210卷,也就是现在的卷数。两次纂修,历时仅331天。

【人物介绍】

敬俨,字威卿,元朝其先河东人,后徙易水。在金朝做参知政事,降元后,官至翰林学士,封鲁国公。

【人物生平】

敬俨,字威卿,其先河东人,后徙易水。五世祖嗣徽,仕金,官至参知政事;曾祖子渊,乐陵令;祖鉴,同知嵩州事。皆以进士起家。父元长,有学行,官至太常博士。俨其仲子也,幼不为嬉戏事,长嗜学,善属文,御史中丞郭良弼荐为殿中知班,著宪章若干卷。受知于广平王月吕禄那演,连辟太傅、太师两府掾,调高邮县尹,未赴,选充中书省掾。朱清、张瑄为海运万户,豪纵不法,适俨典其文牍,尝致厚赂,俨怒拒之,二人以罪伏诛。权贵多以贿败连坐,独俨不与。

文言文翻译

【原文】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四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

【译文】

当初,范仲淹病重,皇帝曾经派遣使者赐给药慰问,他死后,皇帝哀伤悲叹了很久。又派使者去慰问他的家人,下葬以后,皇帝亲自写碑文,称为“褒贤之碑”,碑文的内容如下: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敬,因为他母亲在世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所以)后来虽然他做了高官,但不是家中除非来了客人从不吃两样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充饥、御寒而已。但是范仲淹对别人却乐善好施,在乡族中设置田庄,用以赡养(生活有困难的)族人。博爱好施,士大夫很多出自他门下,即使是出身街巷的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他死的那一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老实,所至之处都对百姓有很大的恩惠,邠州、庆州两个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肖像为他建立祠庙来祭祀他。等到他死时,数百位羌族部族的首领,都像失去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范仲淹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

【注释】

1、常:通“尝”,曾经。

2、存问:慰问;慰劳。多指尊对卑,上对下。《史记·高祖本纪》:“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唐郑棨《开天传信记》:“路之父老负担壶浆,远近迎谒,上皆亲加存问,受其献馈。”宋李纲《论唐三宗礼遇大臣》:“光弼畏祸不敢入朝,代宗犹辇致其母,存问甚渥。”《清史稿·穆宗纪》:“传旨存问疫疾将士。”

3、嗟悼:哀伤悲叹。晋潘岳《杨荆州诔》:“圣王嗟悼,宠赠衾襚。”唐韩愈《荐士》诗:“况承归与张,二公迭嗟悼。”《红楼梦》第1回:“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

4、重肉:谓两种以上的肉食。《北齐书·杨愔传》:“汝辈但如遵彦谨慎,自到竹林别室,铜盘重肉之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四年》:“(范仲淹)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明唐顺之《王母缪孺人墓志铭》:“诸子有进重肉者輙不食,至奉宾客,未尝不丰洁。”

5、自充:自足。

6、施予:也作“施与”。给予,以财物周济人。《韩非子·奸劫弑臣》:“夫有施与贫困,则无功者得赏;不忍诛罚,则暴乱者不止。”《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怨。”《后汉书·张奋传》:“常分损租奉,赡恤宗亲,虽至倾匮,而施与不怠。”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清昭连《啸亭续录·转庵和尚》:“家甚豪富,喜施予,乡人感其惠。”郁达夫《过去》:“有时候因为想受她这一种施与的原因,故意地违反她的命令,要她来打。”

7、义庄:旧时族中所置的赡济族人的田庄。《宋史·范仲淹传》:“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清冯桂芬《复宗法议》:“惟宋范文正创为义庄,今世踵行,列于旌典。”

8、里中:指同里的人。《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清袁枚《新齐谐·卖浆者儿》:“西邻唐姓者向信鬼神之事,里中祀东岳帝,唐主其事。”

9、泛爱:亦作“氾爱”。犹博爱。《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亲仁。”《庄子·天下》:“氾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陛下临制天下,一齐海内,泛爱蒸庶,布德施惠。”《汉书·游侠传序》:“观其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亦皆有绝异之姿。”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八:“多情乃佛心,泛爱真君子。”许地山《无法投递之邮件·给琰光》:“启芳说我是泛爱者,劳生说我是兼爱者,但我自己却以为我是困爱者。”

10、乐善:乐于做好事。《孟子·告子上》:“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清顾炎武《山阳王君墓志铭》:“虽不学古而闇合于义,仁而爱人,乐善不倦,其天性然也。”

11、里巷:犹街巷。《墨子·号令》:“吏卒民无符节而擅入里巷,官府吏三老守闾者失苛止,皆断。”《汉书·五行志下之上》:“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佰,设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宋苏洵《苏氏族谱亭记》:“其舆马赫奕,婢妾靓丽,足以荡惑里巷之小人。”清周亮工《书影》卷三:“其人在当时,已不免姗笑於里巷,而见侮於褒衣博带之俦,何况后世!”叶圣陶《穷愁》:“阿松所识,不出里巷鄙夫。”

12、尚:推崇;追求。

13、忠厚:忠实厚道。《荀子·礼论》:“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杨倞注:“忠厚,忠心笃实。”《史记·郑世家》:“子产者,郑成公少子也。为人仁爱人,事君忠厚。”唐 韩愈 《刘公墓志铭》:“长子 元一 ,朴直忠厚。”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凡作传奇者,先要涤去此种肺肠,务存忠厚之心,勿为残毒之事。”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他办事正派,待人忠厚,一个心眼看人,从不计算别人,也很少想到别人对他耍花招。”

14、属羌:众多的羌部族。

15、画像:画肖像。《后汉书·蔡邕传》:“邕遂死狱中……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三国志·魏志·田豫传》“年八十二薨”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汝南闻其死也,悲之,既为画像,又就为立碑铭。”唐李白《司马将军歌》:“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 。”清袁枚《随园随笔·画像不始于勾践》:“《事物纪原》以画像始于句践铸范蠡,不知殷高宗梦傅说已有图形以求之说矣。”沈从文《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哥哥会为人画像,借此谋生。”

16、生祠:为活人建立的祠庙。《汉书·于定国传》:“其父于公为县狱史,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唐颜真卿《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元君表墓碑铭》:“百姓诣阙请立生祠,仍乞再留观察使。”清赵翼《陔馀丛考·生祠》:“《庄子》庚桑子所居,人皆尸祝之。盖已开其端。《史记》栾布为燕相,燕齐之间皆为立社,号曰栾公社;石庆为齐相,齐人为立石相祠,此生祠之始也。”聂绀弩《关于哀悼鲁迅先生》:“魏忠贤当权的时候全国都有他的生祠。”

17、羌酋:羌族部落头领。

18、斋:即斋戒。古人祭祀之前,必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寝,整洁身心,以示虔诚庄敬,称为斋戒。《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儒林外史》第37回:“先一日就请老先生到来祠中斋戒一宿,以便行礼。”

这是《宋史·查道传》的一部分。

“查道字湛然,歙州休宁人。道幼沉嶷不群,罕言笑,喜亲笔砚。未冠,以词业称。侍母渡江,奉养以孝闻。母尝病,思鳜羹,方冬苦寒,市之不获。道泣祷于河,凿冰取之,得鳜尺许以馈,母疾寻愈。

端拱初,举进士高第。寇准荐其才,授著作佐郎。淳化中,蜀寇叛,命道通判遂州。有使两川者,得道公正清洁之状以闻,优诏嘉奖。迁秘书丞,俄徙知果州。时寇党尚有伏岩彀依险为栅者,其酋何彦忠集其徒二百余,止西充之大木槽,彀弓露刃。诏书招谕之,未下,咸请发兵殄之。道曰:“彼愚人也,以惧罪,欲延命须臾尔。其党岂无诖误邪?”遂微服单马数仆,不持尺刃,间关林壑百里许,直趋贼所。初悉惊畏,持满外向。道神色自若,踞胡床而坐,谕以诏意。或识之曰:“郡守也,尝闻其仁,是宁害我者?”即相率投兵罗拜,号呼请罪,悉给券归农。

天禧元年,知虢州。秋,蝗灾民歉,道不候报,出官廪米赈之,又设粥糜以救饥者,给州麦四千斛为种于民,民赖以济,所全活万余人。二年五月,卒,讣闻,真宗轸惜之,诏其子奉礼郎循之乘传往治丧事。”

翻译:

查道,字湛然,安徽翕欠州休宁人。查道幼年时沉稳不合群,很少言谈嬉笑,但喜欢接近纸笔墨砚。未成年时便以诗词著称于世。后来,陪伺母亲由长江以北迁到长江以南居住,以孝闻名于天下。一次,母亲生病,想吃鳜鱼羹汤,当时正值数九寒冬,市场上买不到鳜鱼。查道到河边哭泣祷告河神,凿开坚冰,得到一条尺多长的鳜鱼献给母亲吃不久,母亲的疾病痊愈了。

端拱初年,查道考中进士。寇准推荐他有才干,被提拔为著作佐郎。淳化年中,四川强盗反叛朝廷,朝廷任命查道担任遂州(今四川遂宁市)通判。有出使四川的使者,将查道的政绩上报朝廷,皇上下诏书优厚地嘉奖了他。接着升任秘书丞,不久又调任果州(今四川南充市)知州。当时强盗们在山间岩洞据险架设栅栏(以抵御官军),头目何彦忠聚集200多党徒,盘踞在西充(今四川西充县)大木槽一带,剑拔弩张,(势与朝廷为敌)。朝廷打算招安他们,但诏书还未下达。大家都请示查道派兵剿灭,查道说:“他们是愚民,因为害怕承担罪过,打算苟延残喘。那些喽啰们难道没有(因一时糊涂而)误入歧途的吗?”于是,查道乔装打扮,单人独骑,不带一尺兵器,只带几个仆人,辗转穿越于山林沟壑中,行走100多里,径直来到强盗盘踞的地方。强盗们惊慌害怕,拉满弓严阵以待。查道(到后)镇定自如,盘腿坐在胡床上,明白地告诉他们朝廷招安的意图。其中有认识查道的人说:“此人是果州知州,听说很仁慈,这样的人难道会害我们吗?”强盗们随即抛下兵器罗列跪拜在查道脚下,大声呼喊请求赦免罪过。查道全部发给证明文书让他们回家当农民。

天禧元年,查道被调到虢州任知州。这年秋天,虢州遭遇蝗灾,百姓歉收。查道不等朝廷的答复,打开官府粮仓赈救灾民,又设粥棚施粥救民,并拿出种麦4000斛作为百姓开春的种籽。老百姓多亏他的救助得以保全性命一万余人。天禧二年五月,查道死。讣告传到京师,真宗十分痛惜,下诏书让其子奉礼郎官赵循之坐传车前去治办丧事。

【原文】

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赐药存问,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问其家,既葬,帝亲书其碑曰“褒贤之碑”:

“仲淹内刚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泛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虽里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酋数百人,哭之如父,斋三日而去。四子:纯祐、纯仁、纯礼、纯粹。”

【译文】

当初,范仲淹病重,皇帝曾经派遣使者赐给药慰问,他死后,皇帝哀伤悲叹了很久。又派使者去慰问他的家人,下葬以后,皇帝亲自写碑文,称为“褒贤之碑”,碑文的内容如下:

“范仲淹性情刚烈,但外表温和,本性十分孝敬,因为他母亲在世时,家境正是贫困的时候,(所以)后来虽然他做了高官,但不是家中除非来了客人从不吃两样荤菜。妻儿的衣服和饭食,仅仅只能充饥、御寒而已。但是范仲淹对别人却乐善好施,在乡族中设置田庄,用以赡养(生活有困难的)族人。博爱好施,士大夫很多出自他门下,即使是出身街巷的人,都能说出他的名字。他死的那一天,四面八方凡是听到这一消息的,都替他叹惜。范仲淹治理国家崇尚忠厚老实,所至之处都对百姓有很大的恩惠,邠州、庆州两个州的老百姓和众多的羌族部族,都画上他的肖像为他建立祠庙来祭祀他。等到他死时,数百位羌族部族的首领,都像失去父亲一样为他痛哭,并斋戒三日以后才离开。范仲淹有四个儿子,分别是:范纯祐、范纯仁、范纯礼、范纯粹。”

【注释】

1、常:通“尝”,曾经。

2、存问:慰问;慰劳。多指尊对卑,上对下。《史记·高祖本纪》:“病愈,西入关,至栎阳,存问父老。”唐郑棨《开天传信记》:“路之父老负担壶浆,远近迎谒,上皆亲加存问,受其献馈。”宋李纲《论唐三宗礼遇大臣》:“光弼畏祸不敢入朝,代宗犹辇致其母,存问甚渥。”《清史稿·穆宗纪》:“传旨存问疫疾将士。”

3、嗟悼:哀伤悲叹。晋潘岳《杨荆州诔》:“圣王嗟悼,宠赠衾襚。”唐韩愈《荐士》诗:“况承归与张,二公迭嗟悼。”《红楼梦》第1回:“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

4、重肉:谓两种以上的肉食。《北齐书·杨愔传》:“汝辈但如遵彦谨慎,自到竹林别室,铜盘重肉之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祐四年》:“(范仲淹)性至孝,以母在时方贫,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明唐顺之《王母缪孺人墓志铭》:“诸子有进重肉者輙不食,至奉宾客,未尝不丰洁。”

5、自充:自足。

6、施予:也作“施与”。给予,以财物周济人。《韩非子·奸劫弑臣》:“夫有施与贫困,则无功者得赏;不忍诛罚,则暴乱者不止。”《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故人行事施予,以利之为心,则越人易和;以害之为心,则父子离怨。”《后汉书·张奋传》:“常分损租奉,赡恤宗亲,虽至倾匮,而施与不怠。”宋欧阳修《泷冈阡表》:“汝父为吏,廉而好施与,喜宾客,其俸禄虽薄,常不使有余。”清昭连《啸亭续录·转庵和尚》:“家甚豪富,喜施予,乡人感其惠。”郁达夫《过去》:“有时候因为想受她这一种施与的原因,故意地违反她的命令,要她来打。”

7、义庄:旧时族中所置的赡济族人的田庄。《宋史·范仲淹传》:“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清冯桂芬《复宗法议》:“惟宋范文正创为义庄,今世踵行,列于旌典。”

8、里中:指同里的人。《史记·张耳陈馀列传》:“秦诏书购求两人,两人亦反用门者以令里中。”清袁枚《新齐谐·卖浆者儿》:“西邻唐姓者向信鬼神之事,里中祀东岳帝,唐主其事。”

9、泛爱:亦作“氾爱”。犹博爱。《论语·学而》:“泛爱众,而亲仁。”《庄子·天下》:“氾爱万物,天地一体也。”《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陛下临制天下,一齐海内,泛爱蒸庶,布德施惠。”《汉书·游侠传序》:“观其温良泛爱,振穷周急,谦退不伐,亦皆有绝异之姿。”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八:“多情乃佛心,泛爱真君子。”许地山《无法投递之邮件·给琰光》:“启芳说我是泛爱者,劳生说我是兼爱者,但我自己却以为我是困爱者。”

10、乐善:乐于做好事。《孟子·告子上》:“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清顾炎武《山阳王君墓志铭》:“虽不学古而闇合于义,仁而爱人,乐善不倦,其天性然也。”

11、里巷:犹街巷。《墨子·号令》:“吏卒民无符节而擅入里巷,官府吏三老守闾者失苛止,皆断。”《汉书·五行志下之上》:“京师郡国民聚会里巷仟佰,设张博具,歌舞祠西王母。”宋苏洵《苏氏族谱亭记》:“其舆马赫奕,婢妾靓丽,足以荡惑里巷之小人。”清周亮工《书影》卷三:“其人在当时,已不免姗笑於里巷,而见侮於褒衣博带之俦,何况后世!”叶圣陶《穷愁》:“阿松所识,不出里巷鄙夫。”

12、尚:推崇;追求。

13、忠厚:忠实厚道。《荀子·礼论》:“礼者谨于治生死者也……故事生不忠厚,不敬文,谓之野;送死不忠厚,不敬文,谓之瘠。”杨倞注:“忠厚,忠心笃实。”《史记·郑世家》:“子产者,郑成公少子也。为人仁爱人,事君忠厚。”唐 韩愈 《刘公墓志铭》:“长子 元一 ,朴直忠厚。”清李渔《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凡作传奇者,先要涤去此种肺肠,务存忠厚之心,勿为残毒之事。”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七:“他办事正派,待人忠厚,一个心眼看人,从不计算别人,也很少想到别人对他耍花招。”

14、属羌:众多的羌部族。

15、画像:画肖像。《后汉书·蔡邕传》:“邕遂死狱中……兖州、陈留间皆画像而颂焉。”《三国志·魏志·田豫传》“年八十二薨”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汝南闻其死也,悲之,既为画像,又就为立碑铭。”唐李白《司马将军歌》:“功成献凯见明主,丹青画像麒麟台 。”清袁枚《随园随笔·画像不始于勾践》:“《事物纪原》以画像始于句践铸范蠡,不知殷高宗梦傅说已有图形以求之说矣。”沈从文《从文自传·辛亥革命的一课》:“哥哥会为人画像,借此谋生。”

16、生祠:为活人建立的祠庙。《汉书·于定国传》:“其父于公为县狱史,郡决曹,决狱平。罗文法者于公所决皆不恨。郡中为之生立祠,号曰于公祠。”唐颜真卿《容州都督兼御史中丞元君表墓碑铭》:“百姓诣阙请立生祠,仍乞再留观察使。”清赵翼《陔馀丛考·生祠》:“《庄子》庚桑子所居,人皆尸祝之。盖已开其端。《史记》栾布为燕相,燕齐之间皆为立社,号曰栾公社;石庆为齐相,齐人为立石相祠,此生祠之始也。”聂绀弩《关于哀悼鲁迅先生》:“魏忠贤当权的时候全国都有他的生祠。”

17、羌酋:羌族部落头领。

18、斋:即斋戒。古人祭祀之前,必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不与妻妾同寝,整洁身心,以示虔诚庄敬,称为斋戒。《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儒林外史》第37回:“先一日就请老先生到来祠中斋戒一宿,以便行礼。”

原文:魏钟繇,字元常。少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韦延等议用笔。繇乃问蔡伯喈笔法于韦延,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人盗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笔更妙。繇静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物,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最妙者八分。  翻译:魏国的钟繇,字元常,少年的时候跟随刘胜去抱犊山,学习了三年书法,然后和曹操,邯郸淳,韦诞等(书法家)讨论书法技巧。钟繇向韦诞借蔡伯喈的真迹,韦诞很吝啬,不给钟繇。钟繇(气愤地)捶打自己的胸部,直至吐血。曹操用五灵丹救钟繇,钟繇才得以活命。直到韦诞去世,钟繇让人盗掘了韦诞的坟墓,这才得到了蔡伯喈的真迹。于是钟繇用笔更加的奇妙了。钟繇专一考虑书法,躺在床上,被子被手(练字)写穿了,去厕所去一天也忘记回房。看到世间万物,都书写下来。钟繇善于写楷书,行书,草书,写的八分字最为巧妙。

孔愉字敬康文言文翻译

译文如下:

孔愉,他的字是敬康。

全文译文如下:

孔愉,字敬康,是会稽山阴人。孔愉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因奉养祖母以孝顺闻名,与同郡人张茂字伟康、丁潭字世康齐名,当时人称他们“会稽三康”。吴被平定后,孔愉移居到洛阳。惠帝末年,回家乡,走到江淮之间,遇上石冰、封云作乱,封云逼迫孔愉当参军,(孔愉)不顺从,封云要杀他,靠封云的司马张统营救得以免死。向东回到会稽,躲进新安山中,改姓孙,以种地读书为业,在乡里很有信誉。后来忽然离去,乡人都以为他是神人,为他立祠庙。永嘉年间,元帝开始以安东将军的身份镇守扬州之地,任命孔愉为参军。家乡亲族寻找他,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建兴初年,才出来接受召见。任丞相,接连授任驸马都尉、参丞相军事,这时已经五十岁了。因讨伐华轶的功劳,封为余不亭侯。

皇帝做晋王时,长期让他兼中书郎。当时刁协、刘隗当权,王导很是被疏远。孔愉陈说王导的忠贤,有辅佐创立大业的功勋,还说无论事情大小都应该向他咨询。因为这件事不符合晋王的意旨,外任司徒左长史,多次升迁至吴兴太守。沈充谋反,孔愉弃官回到京师,拜授御史中丞,迁任侍中、太常。到苏峻反叛时,孔愉身穿朝服守住宗庙。当初,孔愉做司徒长史时,因平南将军温峤的母亲亡故,遭逢乱世不得归葬,就不超越他的品级。到这时,苏峻被平定了,而温峤立了大功,孔愉前往石头见温峤,温峤拉着孔愉的手流泪说:“当今天下时局动乱,忠孝之道衰废。能保持古人的节操,在艰难的情况下也不改变的,只有您一个人罢了。”当时人都称温峤居公卿位而能推崇孔愉恪守正道的德操。

咸和八年,诏书说:“尚书令陆玩、左仆射孔愉都能恪尽职守,俸禄微薄。尚书令责任重大,是先朝所重视的,赐给陆玩亲信三十人,孔愉二十人,皇帝的赏赐。”孔愉上疏再三推辞,皇帝颁发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后来王导将要任赵胤为护军,孔愉对王导说:“自中兴以来,担任这个官职的,是周伯仁、应思远。现在确实缺乏人才,怎么能让赵胤来担任这个职务呢!”王导没有听从。他就是这样恪守正道。因此被王导怨恨。

后来撤销左右仆射,任孔愉为尚书仆射。孔愉已到了七十岁,多次请求退休,但都没有得到许可,转任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句章县有汉代时的旧堤岸,毁弃几百年了。孔愉去巡视,修复旧堤,灌溉土地二百多顷,都成了良田。在郡中三年,才在山阴湖南侯山下几亩地中建造住宅,几间草房,就弃官去居住。赠送数百万钱,都不收取。病重,遗嘱让用平常的衣服入殓,乡邻赠送的助葬用品,一样也不准接受。七十五岁,咸康八年去世。追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贞。

孔愉,字敬康,会稽山阴人也。愉年十三而孤,养祖母以孝闻,与同郡张茂字伟康、丁潭字世康齐名,时人号曰“会稽三康”。吴平,愉迁于洛。惠帝末,归乡里,行至江淮间,遇石冰、封云为乱,云逼愉为参军,不从将杀之,赖云司马张统营救获免。东还会稽,入新安山中,改姓孙氏,以稼穑读书为务,信著乡里。后忽舍去,皆谓为神人,而为之立祠。永嘉中,元帝始以安东将军镇扬土,命愉为参军。邦族寻求,莫知所在。建兴初,始出应召。为丞相掾,仍除驸马都尉、参丞相军事,时年已五十矣。以讨华轶功,封余不亭侯。

帝为晋王,使长兼中书郎。于时刁协、刘隗用事,王导颇见疏远。愉陈导忠贤,有佐命之勋,谓事无大小皆宜谘访。由是不合旨,出为司徒左长史,累迁吴兴太守。沈充反,愉弃官还京师,拜御史中丞,迁侍中、太常。及苏峻反,愉朝服守宗庙。初,愉为司徒长史,以平南将军温峤母亡遭乱不葬,乃不过其品。至是,峻平,而峤有重功,愉往石头诣峤,峤执愉手而流涕曰:“天下丧乱,忠孝道废。能持古人之节,岁寒不凋者,唯君一人耳。”时人咸称峤居公而重愉之守正。

咸和八年,诏曰:“尚书令玩、左仆射愉并恪居官次,禄不代耕。端右任重,先朝所崇,其给玩亲信三十人,愉二十人,禀赐。”愉上疏固让,优诏不许。后导将以赵胤为护军,愉谓导曰:“中兴以来,处此官者,周伯仁、应思远耳。今诚乏才,岂宜以赵胤居之邪!”导不从。其守正如此。由是为导所衔。

后省左右仆射,以愉为尚书仆射。愉年在悬车,累乞骸骨,不许,转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句章县有汉时旧陂,毁废数百年。愉自巡行,修复故堰,溉田二百余顷,皆成良业。在郡三年乃营山阴湖南侯山下数亩地为宅草屋数间便弃官居之送资数百万悉无所取病笃遗令敛以时服乡邑义赗一不得受。年七十五,咸康八年卒。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贞。

(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八》)

【参考译文】孔愉,字敬康,是会稽山阴人。孔愉十三岁时父亲去世,因奉养祖母以孝顺闻名,与同郡人张茂字伟康、丁潭字世康齐名,当时人称他们“会稽三康”。吴被平定后,孔愉移居到洛阳。惠帝末年,回家乡,走到江淮之间,遇上石冰、封云作乱,封云逼迫孔愉当参军,(孔愉)不顺从,封云要杀他,靠封云的司马张统营救得以免死。向东回到会稽,躲进新安山中,改姓孙,以种地读书为业,在乡里很有信誉。后来忽然离去,乡人都以为他是神人,为他立祠庙。永嘉年间,元帝开始以安东将军的身份镇守扬州之地,任命孔愉为参军。家乡亲族寻找他,没有人知道他在哪里。建兴初年,才出来接受召见。任丞相,接连授任驸马都尉、参丞相军事,这时已经五十岁了。因讨伐华轶的功劳,封为余不亭侯。

皇帝做晋王时,长期让他兼中书郎。当时刁协、刘隗当权,王导很是被疏远。孔愉陈说王导的忠贤,有辅佐创立大业的功勋,还说无论事情大小都应该向他咨询。因为这件事不符合晋王的意旨,外任司徒左长史,多次升迁至吴兴太守。沈充谋反,孔愉弃官回到京师,拜授御史中丞,迁任侍中、太常。到苏峻反叛时,孔愉身穿朝服守住宗庙。当初,孔愉做司徒长史时,因平南将军温峤的母亲亡故,遭逢乱世不得归葬,就不超越他的品级。到这时,苏峻被平定了,而温峤立了大功,孔愉前往石头见温峤,温峤拉着孔愉的手流泪说:“当今天下时局动乱,忠孝之道衰废。能保持古人的节操,在艰难的情况下也不改变的,只有您一个人罢了。”当时人都称温峤居公卿位而能推崇孔愉恪守正道的德操。

咸和八年,诏书说:“尚书令陆玩、左仆射孔愉都能恪尽职守,俸禄微薄。尚书令责任重大,是先朝所重视的,赐给陆玩亲信三十人,孔愉二十人,皇帝的赏赐。”孔愉上疏再三推辞,皇帝颁发诏书不答应他的请求。后来王导将要任赵胤为护军,孔愉对王导说:“自中兴以来,担任这个官职的,是周伯仁、应思远。现在确实缺乏人才,怎么能让赵胤来担任这个职务呢!”王导没有听从。他就是这样恪守正道。因此被王导怨恨。

后来撤销左右仆射,任孔愉为尚书仆射。孔愉已到了七十岁,多次请求退休,但都没有得到许可,转任护军将军,加散骑常侍。句章县有汉代时的旧堤岸,毁弃几百年了。孔愉去巡视,修复旧堤,灌溉土地二百多顷,都成了良田。在郡中三年,才在山阴湖南侯山下几亩地中建造住宅,几间草房,就弃官去居住。赠送数百万钱,都不收取。病重,遗嘱让用平常的衣服入殓,乡邻赠送的助葬用品,一样也不准接受。七十五岁,咸康八年去世。追赠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贞。

关于敬的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