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文言文翻译杜环

05年广州高考语文文言文及翻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朱晖字文季,南阳宛人也。晖早孤,年十三,王莽败,天下乱,与外氏家属从田间奔入宛城。遭遇群贼,白刃劫诸妇女,略夺衣物。昆弟宾客皆惶迫,伏地莫敢动。晖拔剑前曰:“财物皆可取耳,诸母衣不可得。今日朱晖死日也!”贼见其小,壮其志,笑曰:“童子内刀。”遂舍之而去。初,光武与晖父岑俱学长安,有旧故。及即位,求问岑,时已卒,乃召晖拜为郎。晖寻以病去,卒业于太学。性矜严,进止必以礼,诸儒称其高。

永平初,显宗舅新阳侯阴就摹晖贤,自往候之,晖避不见;复遣家丞致礼,珲遂闭门不受。就闻,叹曰:“志士也,勿夺其节。”后为郡吏,太守阮况尝欲市晖婢,晖不从。及况卒,晖乃厚赠送其家。人或讥焉,晖曰:“前阮府君有求于我,所以不敢闻命,诫恐污君令名。今而相送,明吾非有爱也。”骠骑将军东平王苍闻而辟之,甚礼敬焉。正月朔旦,苍当入贺。故事,少府给璧。是时阴就为府卿,贵骄,吏慠不奉法。苍坐朝堂,漏且尽,而求璧不可得,顾谓掾属①曰:“若之何?”晖望见少府主簿持璧,即往;绐之曰:“我数闻璧而未尝见,试请观之。”主簿以授晖,晖顾召令史奉之。主簿大惊,遽以白就。就曰:“朱掾义士,勿复求。”苍既罢,召晖谓曰:“属者掾自视孰与蔺相如?”帝闻壮之,以晖为卫士令。再迁临淮太守。数年,坐法免。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自去临淮,屏居野泽,布衣蔬食,不与邑里通,乡党讥其介。建初中,南阳大饥,米石千余,晖尽散其家资,以分宗里故旧之贫羸者,乡族皆归焉。后迁为尚书令,以老病乞身。

(选自《后汉书·朱晖传》,有改动)

【附 文言文翻译】

朱晖字文季,南阳郡宛城人。朱晖幼年丧父,朱晖13岁时,王莽政变失败,天下大乱,朱晖和母亲及其亲属从乡间逃入宛城。路上碰到一群强盗,强盗们拿着刀挟持众多妇人,掠夺她们的衣服等财物。朱晖的兄弟及随从们都惊慌害怕,伏在地上不敢动。朱晖拔出剑走上去说:“财物可以拿走,妇女们的衣服不能拿走。(如要拿),我朱晖就和你们拼命!”强盗们看他年幼,佩服他的胆略,笑着说:“小孩子收回刀吧。”于是放弃了掠夺离开了。当初,光武帝与朱晖的父亲朱岑一起在长安求学,有故交之情。等到光武帝即位,寻问朱岑的时候,朱岑已死,于是就召来朱晖授予他郎中职位。不久朱晖因病离开官位,在太学府完成学业。朱晖性情端庄严肃,行为举止讲究礼仪,各位儒生都称赞他有高尚品德。

永平初年,显宗帝的舅舅新阳候阴就羡慕朱晖的贤能,亲自去拜访他,朱晖躲避不见;阴就又派家臣带着礼物去求见,朱晖躲在家里不接纳他们。家臣回去禀报,阴就叹息说:“真是志士啊,我们不要辱没了他的气节。”后来朱晖在郡里任职,太守阮况曾经想买下朱晖的奴婢,朱晖不答应,等到阮况死后,朱晖就厚赠给了他家。有人为此讥讽朱晖,朱晖说:“以前阮大人有求于我,我之所以不接受他的要求,是告戒自己,不要玷辱了大人的美好名声。现在送奴婢给他家,是要表明自己当初那样做,并不是因为自己吝啬。”骠骑将军东平王苍听说了朱晖的事迹,就想征召他,平时对他非常恭敬有礼。正月初一的早晨,苍去朱晖家庆贺新年。旧例,少府要给予出行官宝璧。当时阴就做府卿,显贵骄纵,他手下小吏们也傲慢不守法。苍坐在朝堂上,更漏快要燃尽,可还没得到宝璧,回头对佐治官吏说:“这件事怎么办?”朱晖看见少府的主簿拿着璧,就走上去;骗他说:“我经常听说宝璧但未曾看到过,请让我看看。”主簿就把它交给了朱晖,朱晖回头招来令史拿走了璧。主簿大惊,马上把这件事告诉给了阴就。阴就说:“朱先生是义士,不要再找那璧了。”苍也就罢手了,召来朱晖对他说:“你是个属官,你和蔺相如比怎么样?”显宗帝佩服朱晖的胆略,任命朱晖做了卫士令。后来又封为临淮太守。过了几年,朱晖因为犯了法而被免职。

朱晖做官吏的时候刚正不阿,常被上面官员嫉恨,担任官职时大多被人弹劾。自从去了临淮,闭门居于乡间,穿粗布衣服,吃粗杂粮食,不与乡里人来往,乡里人讥讽他耿介。建初年间,南阳发生饥荒,朱晖把家里的千多石粮食和家中财物,拿来分给同宗亲友、故旧之交和贫穷老弱的人,乡里人都心向着他了。后来朱晖被任命为尚书令,在年老体病的时候离职回家了。

06.原文杜环小传

(明)宋濂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1],传父一元游宦江东[2],遂家金陵[3]。一元固善士[4],所与交皆四方名士[5]。环尤好学[6],工书[7],谨伤[8],重然诺[9],好周人急[10]。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11],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余,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12],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13]?彼见母,念允恭故[14],必不遗弃母。”母如其言[15],附舟诣谭[16]。谭谢不纳[17]。母大困[18],念允恭尝仕金陵[19],亲戚交友或有存者[20],庶万一可冀[21]。复哀泣从人至金陵[22],问一二人,无存者。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无今无恙否[23]?”道上人对以[24]:“一元死已久,惟于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25],门内有双桔,可辨识。”

母服破衣[26],雨行至环家[27]。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颇若尝见其面者[28]。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29]?”母泣告以故[30]环亦泣,扶就座[31],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32],奉糜食母[33],抱衾寝母[34],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35],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36],不足付[37],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38]:“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39]。苟无人事母[40],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41]?且环父与允恭交好如兄弟,今母贫困,不归他人[42],而归环家,此二父导之也[43]。愿母无他思[44]。”时兵后岁饥[45],民骨肉不相保[46]。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47]。至暮,果无所遇而返[48],坐乃定[49]。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50],皆以母事之。母性褊急[51],少不惬意[52],辄诟怒[53]。环私戒家人[54],顺其所为[55],勿以困故轻慢与较[56]。母有痰疾,环亲为烹药[57],进匕箸[58];以母故[59],不敢大声语。

越十年,环为太常赞礼郎[60],奉诏祀会稽[61]。还,道嘉兴[62],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63],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64],第曰[65]:“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66],伯章来。是日[67],环初度[68]。母见少子,相持大哭[69]。环家人以为不祥,止之。环曰:“此人情也,何不祥之有[70]?”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竞给以他事辞去[71],不复顾[72]。环奉母弥谨[73]。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74]。后三年,遂卒。将死,举手向环曰:“吾累杜君,吾累杜君!愿杜君生子孙,咸如杜君[75]。”言终而气绝。环具棺椁殓殡之礼[76],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基云[77]。

环后为晋王府录事[78],有名,与余交。

史官曰[79]:交友之道难矣!翟公之言曰[80]:“一死一生,乃知交情。”彼非过论也[81],实有见于人情而云也。人当意气相得时[82],以身相许[83],若无难事[84];至事变势穷[85],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86]!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87]?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88]。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89],不亦诬天下士也哉!

选自《宋学士大全集》

急求06年湖北省语文高考题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杜环,字叔循。他的祖先是庐陵人,陪父亲杜一元在江东过着宦游生活,最后把家安在金陵。杜环特别好学,书法好,重视对别人的承诺,喜欢在危急时周济别人。

他父亲的好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在九江,家业破败,他的母亲张氏有六十多岁,在九江城下哭泣,无家可归。有认识常先恭的,可怜她老迈无助,告诉她说:“现在安庆做太守的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为什么不去投奔他?”允恭老母照这个人的话去做,坐了一条船到谭敬先处,谭敬先推辞不接纳,张氏陷入了困境,随从的人到了金陵,趁机打听杜一元家在哪儿,问:“一元现在还好吧?”路上遇着的那个人回答说:“一元已经死了,好久了,只有儿子杜环在,他家住在直鸳洲的街市里。”常母穿着破衣,下雨天走到杜环家。杜环当时正和客人坐着,看见常母来,非常吃惊,于是问她说:“您不是常夫人吗?怎么到这来了?”常母哭着把原因告诉了他。杜环听后也哭了,扶着她坐下,对她行跪拜礼,又叫妻子儿女来拜见。他的妻子马氏脱下自己的衣服换下常母的湿衣,拿饭给她吃。拿被褥安排她就寝。常母询问她的故旧亲人及幼子伯章的情况,想投奔他们,而不想拖累杜环。杜环知道老人的故旧亲人都没在这儿,不足以把老人托付给他们,又不知伯章的死活,姑且安慰老人说:“外面正下雨,雨停后我再替您走访,假使无人奉养您,我虽家贫,难道不能赡养您吗?希望您不要有后顾之忧。”常母见杜环家很穷,等雨停后,坚持要出门找自己其他的故旧亲人。杜环让使女跟着她走,到了晚上,果然没有收获而返,这才在杜环家定下心住下来。

杜环买了布帛,让妻子老人制伯衣被。杜环家人无论老小都把常母当作长辈来侍候。十年后,杜环在外乡遇到了老人的儿子伯章,哭着对他说;“你母亲在我家,天天想你都想出了心病,你赶快见见她吧。”伯章就象没听见这些话一样,推脱说:“我也知道母亲的情况,只是路途遥远不能去呀。”

杜环回家半年后,伯章才来见母,母子相见抱头痛苦,不久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杜环奉养常母愈发恭谨,可是常母思念小儿子伯章的心思更切,病情也更为加重。三年后,去世了。杜环为她准备好棺椁,举行了葬礼,在城南钟家山买了一块地安葬了她,每年按时给她扫墓。

史官评论说:“真正奉行交友之道,是很难的事呀。当人身处顺境、志得意满时交友,双方情意相投,恨不能为对方奉献一切,就好象遇不见难事一样。等到事态发生了变化,局势不妙的时候,不能履行自己对朋友的诺言、违背友情的人,很多呀,更何况朋友本人死了,却能奉养他的亲人,我看杜环的事迹,即使是古代那些被称做义烈之士的人也比不过他,可世俗之人常说现在人比不上古人,这不是在错怪天下的士人吗?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杜环,字叔循。其先庐陵人,侍父一元游宦江东,遂家金陵。环尤好学,工书,重然诺,好周人急。

父友兵部主事常允恭,死于九江,家破。其母张氏年六十岁,哭九江城下,无所归。有识允恭者,怜其老,告之曰:“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母如其言,附舟诣谭。谭谢不纳,母大困。从人至金陵,因访一元家所在,问:“一元今无恙否?”道上人对以:“一元死已久,惟子环存,其家直鹭洲坊中。”

母服破衣,雨行至环家。环方对客坐,见母,大惊,因问曰:“母非常夫人乎,何为而至于此?”母泣告以故。环亦泣,扶就坐,拜之,复呼妻子出拜。妻马氏,解衣更母湿衣,奉糜食母,抱衾寝母。母问其平生所亲厚故人及幼子伯章。环知故人无在者,不足附,又不知伯章存亡,姑慰之曰:“天方雨,雨止为母访之。苟无人事母,环虽贫,独不能奉母乎?愿母无他思。”母见环家贫,雨止,坚欲出问他故人。环令媵女从其行,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自环以下,皆以母事之。越十年,异地逢其子伯章,泣谓之曰:“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不可不早往见。”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环归半岁,伯章来。母见少子,相持大哭。既而伯章见母老,恐不能行,竟绐以他事辞去,不复顾。环奉母弥谨。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后三年遂卒。环具棺椁殓殡之礼,买地城南钟家山葬之。岁时常祭其墓云。

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人哉

(节选自宋濂《杜环小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重然诺,好周人急 周:救济

B. 母如其言,附舟诣谭 诣:往见

C.谭谢不纳,母大困 谢:道歉

D. 奉糜食母,抱衾寝母 食:给……吃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10.下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句是

A.君何以知燕王 B. 夫子何哂由也

C. 夫晋,何厌之有 D. 何故而至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允恭之母张氏因突然变故而无家可归,只好投奔故旧,但是未被谭敬先接纳,万般无奈之下,找到了故人之子杜环。

B.杜环见到张氏,深感惊讶,随即殷勤接待张氏。他和家人都像对待母亲一样服侍张氏,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

C.常伯章担心母亲年老不能走远路,竟然找了个借口来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了杜家。

D.作者被杜环关爱他人、善始善终的事迹所感动,因而撰文予以表彰,并在文中一再有对比手法表现杜环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17分)

四、(21分)

12.断句和翻译(9分)

(1)用“/”给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断句。(3分)

(2)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今安庆守谭敬先,非允恭友乎?盍往依之?

②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

8.[答案] C

[解析] “谢”应解释为“推托”

9.[答案] B

[解析] A项均是介词“用”的意思;C项均是“才” 的意思;D项均是介词“替”的意思;B项前“因”是“于是”之意,后“因”是“经、由”的意思

10.[答案] A

[解析] B、C、D全是正常语序;A是介词宾语前置

11.[答案] B

[解析] “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错

四、(21分)

12.(1)史官曰/交友之道难矣/人当意气相得时以身相许/若无难事/至事变势穷/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况既死而能养其亲乎/吾观杜环事/虽古所称义烈之士何以过/而世俗恒谓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诬天下士子哉

(2)现在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你何不前往依附他?

(3)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到罢了。”

文言文杜环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杜环,字叔循,祖先是庐陵人,他随侍父亲杜一元远游到江东作官,于是就在金陵定居.杜一元本来就是位好人,他所交往的人都是各地方的知名人士.杜环特别好学,专精书法;个性谨慎而又有节制,很守信用,喜欢去救助别人的急难.

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死掉,家庭破碎.常母张氏,年纪六十多岁,在九江城下痛哭,无家可归.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可怜常母年纪老迈,就告诉她说:“现在的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正是常允恭的朋友吗?何不前去投靠,他看到了您,顾念和常允恭的旧交情,必定不会抛弃您.”常母照那人的话去做,搭船去见谭敬先,谭却谢绝而不肯接纳.常母处境大为困窘.常母想到允恭曾经在金陵作过官,那儿也许还有亲戚、朋友活在世上,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就再度哭哭啼啼随人到金陵.打听过一二人都已经不在了,于是就向人打听杜一元家在那里,问:“杜一元现在可安好吗?”路上的人回答她说:“杜一元己经死很久了,只有他儿子杜环还活着;他家就在鹭洲坊里头,门内有两株橘子树可以辨认.”

常母穿着破烂的衣服,淋着雨走到杜环家里.杜环正与宾客对坐,当她看到常母,大为吃惊,似乎在那里曾经见过面.于是就问她说:“您不是常夫人吗?您为什么会到这里呢?”常母哭着告诉杜环原因,杜环听了也哭了出来.杜环扶着常母坐下,向她礼拜行礼.再把妻子叫出来拜见她.环妻马氏脱下衣服让常母更换淋湿的衣服,捧粥给常母吃,又抱出棉被让常母睡觉.常母问起允恭这生所亲近、交情深厚的老朋友近况,也问起她的小儿子常伯章在那里.杜环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没有一个在这儿,(常母)不能够托付给他们,又不知道常伯章是死、是活,就姑且安慰她说:“现在正在下雨,等雨停了后,我再替您老人家去找找他吧!如果真没有人事奉您老人家的话,我杜环虽然贫穷,难道就不能事奉您老人家吗?况且先父和允恭交情好得像亲兄弟一样,现在您老人家贫穷困顿,您不到别人家里去,而来了我杜环家里,这真是他们两位老人家在冥冥中引导的啊!希望您老人家不要再多想了.”当时正是战争过后、饥荒的岁月,百姓连亲身骨肉都以保全了.常母看杜环家境贫穷,雨停后,就坚决地要出去找找常允恭其它的老朋友.杜环就叫丫环跟在她后面.到了傍晚,常母果然没找到任何朋友而回来了.这时常母才定居下来.杜环买了些布帛,叫太太替常母缝制衣裳.从杜环以下,杜环全家人都把常母当母亲侍奉.

常母的个性急躁而又狭隘,只要稍稍不顺地她的心意,往往就发怒骂人.杜环私底下告戒家里人,尽量顺从常母,不可以因为她贫穷困顿,就对她轻视、傲慢,和她计较.(常母)患有痰疾,杜环亲自替她煎烹药材,还一匙一匙地喂她喝;因为常母的缘故,杜环家人都不敢大声说话.

经过了十年,杜环担任太常赞礼郎的官职,奉诏令去祭祀会稽山.杜环回来路过嘉兴,正好遇到了常母小儿子常伯章.哭着对他说:“太夫人在我家里头,因为日夜思念着你而生病了,你真应该早点儿去看看她老人家啊!”常伯章好像充耳不闻,只说:“我也知道这件事情,只是路途遥远不能去哪.”就在杜环回家半年后,常伯章才来.这天正好是杜环的生日,常母看到了小儿子,两人抱在一起痛哭了起来.杜环家人认为这样不吉祥,就去劝阻他们.杜环说:“这是人之常情哪,有什么不吉祥呢?”后来,常伯章看母亲年纪老迈,怕她无法远行,竟然拿其它事情欺骗常母就走掉了,而且再也没有回来看她了.杜环更加谨慎地事奉常母,然而常母更加想念小儿子伯章,病情突然加重了,三年之后就过世了.

常母快死的时候,举起手对杜环说:“是我拖累了你哪!是我拖累了你哪!盼望以后杜君您的子子孙孙,都能够像您一样的好.”话说完就断了气.杜环替她准备了棺木,举行入敛安葬的礼仪,在城南锺家山买块地给她安葬,逢年过节去那儿扫墓、祭拜.

杜环后来担任晋王府的录事,很有名,和我有交情.

史官说:“和朋友交往的道理真是难啊!从前汉朝的翟公说过:‘人到了一死,一生的时候,才能够看出朋友真正的交情啊!’他说的并不是过分的言论,实在是有感于现实的人情世态才说的啊!人们在意气相投的时候,常常拿自己的生命来作保证,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到了事态变化、形势窘迫的时候,根本无法实践他们的诺言、背弃离开对方,实在是太多太多了哪!更何况是在朋友已经死亡了之后,而能够奉养他的亲人呢?我观察杜环的事迹,即便是古代所称赞的忠义烈士也比不上他啊,世俗常常说今人不如古人,这不也是冤屈了全天下了吧!”

文言文翻译杜环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