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王弘之归耕》翻译
译文
王弘之,字方平,琅邪临沂人,是宣训卫尉王镇之的弟弟,王弘之幼年丧父,家境贫穷,由外祖父何准抚养。堂叔王献之和太原王恭都很器重他。晋安帝隆安年问.任琅邪王中军参军,后迁任司徒主簿。家境贫寒,但生性爱好山水,自请任乌程县令,不久就因病回牵。桓玄 辅佐晋安帝,桓谦起用他为卫军参军,当时琅邪郡的殷仲文回姑苏.满朝官员都去饯行,桓谦约王弘之一起去。王弘之答道上:"但凡去饯别送行,彼此必有情谊,下官与殷仲文风马牛不相及,没有缘由跟着去送行。"桓谦认为他说的很对。他的母亲随同兄长王镇之去安成郡,王弘之使辞去官职.一同前往。
太祖登基后,堂哥王敏弘任左仆射,又奏请朝廷说:"王弘之高尚的品行很早就表现出来了,清苦的节操在暮年更为彰著。如今国家内外安定,应当修治太平的教化,招聘隐居的人士,用以勉励淡泊谦让的美德。"元嘉四年,朝廷征辟王弘之为通直散骑常侍,他又不去就职。敬弘曾经脱下轺襄大衣送给他,他就穿上貂裘大衣去采药。
弘之爱好垂钓,上虞江有一个地方名叫三石头,他常常在此处垂钓。路过的人不认识他,有人问:"渔夫钓的鱼卖不卖 ?"弘之回答:"我钓不到鱼.钓到了也不卖。"太阳落山时他装上鱼进入上虞外城,经过亲朋故友的门口,分别放一两条鱼在门内后走开,始宁的沃川有山水美景,弘之又靠着山岩修建房舍,谢灵运,颜延之对他都很钦敬,谢灵运钦给陵王义真信中说:"会稽境内既富于山水美景,因此江左臆居的名士大都在那里居住。然而时当末世.人们追求荣禄,真正能隐居的人不多,有的人因有才能而为朝廷征召,不能实现他们隐居的意愿。至于象王弘之辞官归耕,已经超过三十年。孔淳之隐居山谷。从开始坚持到今天; 阮万龄辞官赋闲,继承前人事业;浙河以外,隐居山泽,就是这几位罢了。他们德行既可远比伏羲,唐尧时代,又能教育激励贪婪竞求的人。殿下爱好真朴。喜欢古风.平常就如同老百姓一样。如果派遣一位使者对他们有所慰问,那可真是千栽的美谈了。
过了四年王弘之去世,时年六十三岁。颜延之想为他写悼词,写信给王弘之的儿子王昙生说:"你父亲有超越世俗的节操,凡是有见识的人,对他都很钦慕向往,执笔能文的人,本应有所记述。何况我倾幕他的高风,私下把叙述他的德行作为自己的事,只恨我文笔笨拙,不足以表达他的美德。"悼词竟未写成。
原文
王弘之,字方平,琅邪临沂人,宣训卫尉镇之弟也。少孤贫,为外祖何准所抚育。从 叔献之及太原王恭,并贵重之。晋安帝隆安中,为琅邪王中军参军,迁司徒主簿。家贫,而性好山水,求为乌程令,寻以病归。桓玄辅晋,桓谦以为卫军参军。时琅邪殷仲文还姑苏,祖送倾朝,谦要弘之同行,答曰:“凡祖离送别,必在有情,下官与殷风马不接,无缘扈从。”谦贵其言。母随兄镇之之安成郡,弘之解职同行。
太祖即位,从兄敬弘为左仆射,又陈:“弘之高行表于初筮,苦节彰于暮年。夸内外晏然,当修太平之化,宜招空谷.以敦冲退之美。”元嘉四年,征为通直散骑常侍,又不就。敬弘尝解貂裘与之,即着以采药。
性好钓,上虞江有一处名三石头,弘之常垂钓于此。经过者不识之,或问:“渔师得鱼卖不?”弘之曰:“亦自不得.得亦不卖。”日夕栽鱼入上虞郭,经亲故门,各以一两头置门内而去。始宁沃川有佳山水,弘之又依岩筑室。谢曼运、颜延之并相钦重,灵运与庐陵王义真笺日:“会境既丰山水,是以江左嘉遁,并多居之。但季世幕荣,幽栖者寡,或复才为时求,弗获从志。至若王弘之拂衣归耕,逾历三纪;孔淳之隐约穷岫,自始迄今;阮万龄辞事就闲.纂成先业;浙河之外,栖迟山泽,如斯而已。既远同羲、唐,亦激贪厉竞。殿下爱素好古,常若布衣。若遣一介,有以相存,真可谓千载盛美也。”
弘之四年卒.时年六十三。颜延之欲为作诔,书与弘之子昙生日:“君家高世之节,有识归重,豫染豪翰,所应栽述。况仆托慕末风,窃以叙德为事,但恨短笔不足书美。”诔竞不就。
王弘之,字方平,琅邪临沂人,是宣训卫尉王镇之的弟弟,王弘之幼年丧父,家境贫穷,由外祖父何准抚养。堂叔王献之和太原王恭都很器重他。晋安帝隆安年问.任琅邪王中军参军,后迁任司徒主簿。家境贫寒,但生性爱好山水,自请任乌程县令,不久就因病回牵。桓玄 辅佐晋安帝,桓谦起用他为卫军参军,当时琅邪郡的殷仲文回姑苏.满朝官员都去饯行,桓谦约王弘之一起去。王弘之答道上:“但凡去饯别送行,彼此必有情谊,下官与殷仲文风马牛不相及,没有缘由跟着去送行。”桓谦认为他说的很对。他的母亲随同兄长王镇之去安成郡,王弘之使辞去官职.一同前往。
太祖登基后,堂哥王敏弘任左仆射,又奏请朝廷说:”王弘之高尚的品行很早就表现出来了,清苦的节操在暮年更为彰著。如今国家内外安定,应当修治太平的教化,招聘隐居的人士,用以勉励淡泊谦让的美德。“元嘉四年,朝廷征辟王弘之为通直散骑常侍,他又不去就职。敬弘曾经脱下轺襄大衣送给他,他就穿上貂裘大衣去采药。
弘之爱好垂钓,上虞江有一个地方名叫三石头,他常常在此处垂钓。路过的人不认识他,有人问:“渔夫钓的鱼卖不卖
?”弘之回答:“我钓不到鱼.钓到了也不卖。”太阳落山时他装上鱼进入上虞外城,经过亲朋故友的门口,分别放一两条鱼在门内后走开,始宁的沃川有山水美
景,弘之又靠着山岩修建房舍,谢灵运,颜延之对他都很钦敬,谢灵运钦给陵王义真信中说:“会稽境内既富于山水美景,因此江左臆居的名士大都在那里居住。然而时当末世.人们追求荣禄,真正能隐居的人不多,有的人因有才能而为朝廷征召,不能实现他们隐居的意愿。至于象王弘之辞官归耕,已经超过三十年。孔淳之隐居山谷。从开始坚持到今天; 阮万龄辞官赋闲,继承前人事业;浙河以外,隐居山泽,就是这几位罢了。他们德行既可远比伏羲,唐尧时代,又能教育激励贪婪竞求的人。殿下爱好真朴。喜欢古风.平常就如同老百姓一样。如果派遣一位使者对他们有所慰问,那可真是千栽的美谈了。
过了四年王弘之去世,时年六十三岁。颜延之想为他写悼词,写信给王弘之的儿子王昙生说:“你父亲有超越世俗的节操,凡是有见识的人,对他都很钦慕向往,执笔能文的人,本应有所记述。何况我倾幕他的高风,私下把叙述他的德行作为自己的事,只恨我文笔笨拙,不足以表达他的美德。”悼词竟未写成。
翻译文言文《宝界山居记》
太湖,是东南的大湖,占地500里,在湖波之间出现的山峦数以百计,而且拥有重重叠叠的山崖,弯曲幽静的山谷,似乎是神灵仙子居住的地方。天下的山,因为有水而更加壮丽;但如果水域狭小好像被束缚一样,那么就不能显示出山的雄奇。天下的水,因为遇山而停止,如果山只是孤零零一座或者很矮小的话,又不能显现出水的奇趣。太湖水势浩荡,相连不断,中间配以群山,山多且湖水足以贮藏这些山峰,简直比海外仙岛还要绝妙,中原是没有这种景观的。因此凡是在湖水之滨的山,全是因为有了湖水而更加出奇。
从锡山经过五里湖,就到了宝界山。宝界山在洞庭湖北面,在夫椒、批水两水之间。是仲山王先生居住过的地方。先生早年辞官,他儿子科考中举之后也回到家乡。父子两人都是中年丧偶,而且都没有再续弦。每日以吟诗作画为乐。因为长洲的陆君介绍的缘故,请我来做山居笔记。
我没有到宝界山之前,曾经在万峰山读书,看遍了周围湖滨山川之景,所有的山峰都因为有湖水的环绕而更加美丽。而马迹、长兴更是在夕阳落山之际被晚霞映照,而宝界山,我马上就能看到了。当年王维曾经有辋川别墅,而他的诗赋画工之精妙,至今仍然能让我想象到其居所的胜迹。仲山先生的居所山环水绕,湖滨名胜异常绝妙;况且千里烟波又岂是内陆能够看到的景观?王维清思俊逸,遗世独立,远离尘嚣,但仍然不能避开天宝年间安史之乱的浑浊。因此不难看出,士大夫出世入世都是有讲究的,一旦进入尘世就很难再一尘不染了。就像王维,至今今人仍有遗憾。如今仲山父子隐居于政治清明的时代,尘世间一切事务对他们来讲都如浮云过眼,从来没有扰过他们的心境。这种境界如何能达到啊!怎么能达到啊!
不太优美,但是都是手打的,望采纳。
23 . ( 2 分)唐宋派项脊轩志
24 . ( 2 分)写出太湖独特之美在山水相衬、相得益彰(1 分),衬托宝界山的美(或为下文介绍宝界山作铺垫,或间接交代下文王氏父子隐居宝界山的原因)( 1 分)。
25 . ( 2 分)交代宝界山的地理位置、王仲山父子的概况及作者写记缘由。(三点各1 分)26 . ( 2 分)王维士大夫出处有道,一失足遂不可院(用自己的话不得分)
27 . ( 4 分)作者肯定(赞叹)王仲山父子在政治清明时退隐是有道(原则)的,用反复的手法写出一般人难以做到;其实也在含蓄地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清高孤傲的情趣以及归隐山水的志向。(写出褒扬的态度和作者的情怀,各2 分,意思接近即可)
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译
《三事忠告》二则
张养浩
治官如治家
【原文】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堕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译文】
管理官员就像治理家庭一样,古人经常有这样的训诫。一个家庭的事情,无论是缓是急,是大是小,都是应当知道的;有所不知道的,就有治理不到的地方。何况管理百姓的长上官,是负有各种各样的责任的,如学校教育工作,如驿站转运工作,如粮食和草料的储运工作,如刑狱司法工作,如农田水利工作,如道路桥梁和边防城堡建造工作等,一应分管的事情太多了。要观察时机,估计力量,有弊端就修葺改造,有被污染的就清洁它,有堵塞的就疏通它,有缺少的就补足它,原先所没有的就从头规划营治。如果(有人)说他不勤心治事,干我什么事啊,人的一生一瞬间就过去了,为何要如此难为自己呢?这种念头一旦萌生,各种政务就会荒废了。年辈长、资历深的人(曾经)说过:“国家的事务,如果一丝一毫也不尽心,(作为官员)就是无功受禄,就会老天的惩罚。”
【注释】
1、牧民:治民。《国语·鲁语上》:“且夫君也者,将牧民而正其邪者也,若君纵私回而弃民事,民旁有慝无由省之,益邪多矣。”晋葛洪《抱朴子·百里》:“莅政而政荒,牧民而民散。”明宋濂《送王明府之官序》:“余闻昔子游氏之为武城也,以礼乐为教,而圣人喜之,此千载牧民之良法。”清姚鼐《咏史》:“牧民岂谓非良干,伐畔何教震友邦。”
2、百责:各种责任。百:形容很多。
3、丛:聚集。
4、若:连词,表示列举。
5、庠序: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亦泛称学校。《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汉书·董仲舒传》:“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旧唐书·儒学传上·萧德言》:“自隋氏版荡,庠序无闻。”李大钊《警告全国父老书》:“学子愤慨于庠序,商贾喧噪于廛市。”
6、传置:本指驿站。《汉书·文帝纪》:“太仆见马遗财足,余皆以给传置。”颜师古注:“置者,置传驿之所,因名置也。”王先谦补注引宋祁云:“传,传舍;置,廏置。”《宋史·礼志七》:“出廏马,增传置。”这里指驿站转运。唐元稹《李立则知盐铁东都留后》:“勑李立则:国有移用之职曰转运使,每岁传置货贿于京师。”清钱谦益《明故光禄大夫成公神道碑》:“自时厥后,国势日蹙,上心益困,登拜如践更,罢免如传置。”
7、仓廥(kuài):贮藏粮食和草料的仓库。《史记·平准书》:“天子遣使者虚郡国仓廥以振贫民。”《新唐书·宋庆礼传》:“不数年,仓廥充,居人蕃辑。”清刘大櫆《乞里人共建义仓引》:“朝廷遽下蠲租之诏,虚郡邑仓廥以振之。”
8、囹圄:监狱。《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孔颖达疏:“囹,牢也;圄,止也,所以止出入,皆罪人所舍也。”《汉书·礼乐志》:“祸乱不作,囹圄空虚。”邹韬奋《揭穿妨害民主的几种论调》:“拘后则审讯无期,又不开释,致令久禁囹圄,呼吁无门。”
9、沟洫:本指田间水道。《周礼·考工记·匠人》:“匠人为沟洫……九夫为井,井间广四尺,深四尺,谓之沟。方十里为成,成间广八尺,深八尺,谓之洫。”郑玄注:“主通利田间之水道。”晋左思《蜀都赋》:“沟洫脉散,疆里绮错,黍稷油油,稉稻莫莫。”曹禺等《胆剑篇》第三幕:“我们要开沟洫。”这里借指农田水利。《论语·泰伯》:“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10、桥障:道路桥梁和边防城堡。
11、所司:所主管的。司:主管;主持。
12、相时度力:观察时机估计力量。唐司空图《题东汉传后》:“君子救时虽切,必相时度力,以致其用。”
13、经营:规划营治。《诗·大雅·江汉》:“江汉汤汤,武夫洸洸。经营四方,告成于王。”《史记·项羽本纪论》:“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宋叶适《上宁宗皇帝札子》之二:“故臣欲经营濒淮沿汉诸郡,各做家计,牢实自守。”毛泽东《论持久战》五五:“同时,敌后广大游击区的经营也是非常之要紧的,也应把它们的各方面发展起来,也应发展其文化工作。”
14、自苦:自己受苦;自寻苦恼。《书·盘庚中》:“尔惟自鞠自苦。”《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久之不乐,曰:‘长卿第俱如临邛,从昆弟假贷,犹足为生,何至自苦如此!’”《后汉书·仲长统传》:“而清洁之士,徒自苦于茨棘之间,无所益损于风俗也。”唐卢照邻《对蜀父老问》:“何其不一干圣主,効智出奇,何栖栖默默,自苦若斯?”清谭嗣同《别意》诗:“为君歌,为君舞,君第行,毋自苦!”
15、奚为:为何;为什么。这是一个宾语前置句式。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什么。为:介词,表原因,因为。
16、庶务:各种政务;各种事务。 晋 陆机 《辩亡论下》:“百官苟合,庶务未遑。”《宋史·司马光传》:“躬亲庶务,不舍昼夜。”《红楼梦》第一一○回:“老爷是一味的尽孝,庶务上头不大明白。”
17、堕(huī):荒废;废弃。
18、前辈:称年辈长、资历深的人。汉孔融《论盛孝章书》:“今之少年,喜谤前辈。”唐杜甫《赠秘书监江夏李公邕》诗:“古人不可见,前辈复谁继?”《宋史·田昼传》:“议论慷慨,有前辈风。”鲁迅《且介亭杂文·从孩子的照相说起》:“‘爸爸’和前辈的话,固然也要听的,但也须说得有道理。”
19、公家:指朝廷、国家或官府。《汉书·食货志下》:“(商贾)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三国志·魏志·毛玠传》:“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宋范仲淹《上资政晏侍郎书》:“某尝辱不次之举,矧公家之事,何敢欺默。”《水浒传》第一○八回:“萧嘉穗道:‘……萧某见若干有抱负的英雄,不计生死,赴公家之难者,倘举事一有不当,那些全躯保妻子的,随而媒孽其短,身家性命,都在权奸掌握之中。’”
20、苟禄:指官吏无功而受俸禄。金王若虚《门山县吏隐堂记》:“吏隐之说,始于谁乎?首阳为拙,柱下为工,小山林而大朝市,好奇之士往往举为美谈,而尸位苟禄者遂因以藉口。”明宋濂《遁耕轩记》:“受民之佣而无功以报之,则为苟禄。”清朱琦《感事》诗:“忠义乃在民,苟禄亦可耻。”
21、获罪于天:从老天那里获罪。即受到老天的惩罚。获罪:得罪;遭罪。《国语·晋语二》:“夫孺子岂获罪于民?”《史记·孔子世家》:“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宋司马光《苏主簿夫人墓志铭》:“时祖姑犹在堂,老而性严,家人过堂下,履错然有声,已畏获辠,独夫人能顺适其志,祖姑见之必说。”《资治通鉴·唐宪宗元和十五年》:“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获罪,有死者,人人自危。”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阶级意识》:“杜甫在左拾遗任内,以疏救废相房琯获罪。”
原文:《治官如治家》
治官如治家,古人尝有是训.矣。盖一家之事,无缓急巨细,皆所当知。有所不知,则有所不治也。况牧.民之长,百责所丛,若庠序,若传置,若仓廥,若囹圄,若沟洫,若桥障,凡所司者甚众也。相.时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洁之,堙者疏之,缺者补之,旧所无有者经营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预我事,瞬夕代去,自苦奚为!”此念一萌,则庶务皆隳矣。前辈谓公家之务,一毫不尽其心,即为苟禄,获罪于天。
释义:《治官如治家》
做官就像治家,古人曾经有这样的教导。因为治理家事,无论轻重大小,都是应该知道的;如果有不知晓的事,那么就会有治理不到的地方。更何况管理百姓的长官,众多的职责集于一身,像学校、驿站、仓库、监狱、水道沟渠、桥梁堤防,大凡此类,需要管理的事情太多了。观察时机,估计力量,破旧的修整它,肮脏的清扫它,堵塞的疏通它,缺失的补上它,以前没有的修建它。如果说,那个东西不修建,关我什么事?转眼就任满辞官而去,为什么要劳烦自己呢?这个念头一旦萌生,那么众多的事务也就都荒废了。前人说:公家的事务,(官员)如果不尽一点心思,就是无功受禄,上天会降罪于他的。
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年—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又称齐东野人,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元代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生于元世祖至元七年(公元1270年),卒于元文宗天历二年(公元1329年)。一生经历了世祖、成宗、武宗、英宗、泰定帝和文宗数朝。少有才学,被荐为东平学正。历仕礼部、御史台掾属、太子文学、监察御史、官翰林侍读、右司都事、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等。后辞官归隐,朝廷七聘不出。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是年,积劳成疾,逝世于任上。
元文宗至顺二年(1331年),追赠张养浩摅诚宣惠功臣、荣禄大夫、陕西等处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滨国公,谥礼部侍郎、礼部尚书、中书省参知政事。尊称为张文忠公。张养浩是元代重要的政治、文化人物,其个人品行、政事文章皆为当代及后世称扬,是元代名臣之一。与清河元明善,汶上曹元用并称为“三俊”。代表作品有《三事忠告》,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