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张全义为政文言文翻译

各自为政的文言文翻译

郑国的公子归生接受楚国的命令,(前去)讨伐宋国。宋国的掌政大臣华元、宋臣乐吕(率军队)抵御。(鲁宣公二年的)二月初十日,(两国军队)在大棘交战。宋国的军队打了败仗。(郑国)囚禁了华元、俘获了乐吕并缴获铁甲车四百六十乘。俘虏了二百五十人,割下有(宋国军 作战时),狂狡和一个郑国士兵遭遇上了,郑国士兵失足掉进一口井里,(狂狡)把戟倒过来让他(抓住戟柄从井里)出来,(结果那个郑国士兵)却俘获了狂狡。君子(左丘明)说:“违背了作战的原则,他(狂狡)应当被抓获。打仗,就要明白(战争)目的,而且果断(地去完成这个目的),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叫做礼。把杀死敌人作为战争的目的,为了达到战争的目的而意志坚定、果断。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就有可能)被杀。”将要打仗的时候,华元杀羊给士兵吃,但是车华元的车夫羊斟没有吃到。到了打仗的时候,(羊斟)说:“过去吃羊肉的时候,你说了算;今天的事(打仗)我说了算。”,同(华元)进入了郑国的军队中,所以才打了败仗。君子(左丘明)说羊斟不是人。因为他的个人怨恨让国家遭受败仗、人民受到祸患,罪不可赦!对于这样,还有什么刑罚能足以惩处他呢?《诗经》所说的‘人不好’的,说的不就是羊斟吗?”(这样使)杀害老百姓能得逞。

〔原文〕

二年,春,郑公子归生①受命②于楚,伐③宋。宋华元、乐吕④御⑤之。二月壬子⑥,战于大棘。宋师败绩。囚华元,获乐吕,及甲车四百六十乘⑨。俘二百五十人,馘⑩获百人。

〔注释〕

①归生,郑国的贵族。②受命,接受命令。③伐,讨伐,进攻。④华元,宋国掌政大臣;乐吕,宋臣。⑤御,抵御,抵挡。⑥壬子,初十。⑦大棘,地名。⑧囚,囚禁。获,俘获,缴获。⑨乘,音剩,量词,古代一车四马叫一乘。⑩馘,音国,战争中割取的敌人的左耳(用以计功报数)。

〔译文〕

鲁宣公二年春天,郑国的公子归生接受楚国的命令,(前去)讨伐宋国。宋国的掌政大臣华元、宋臣乐吕(率军队)抵御。(鲁宣公二年的)二月初十日,(两国军队)在大棘交战。宋国的军队打了败仗。(郑国)囚禁了华元、俘获了乐吕并缴获铁甲车四百六十乘。俘虏了二百五十人,割下有(宋国军

士的)左耳一百只。

〔原文〕

狂狡①辂②郑人,郑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获狂狡。③君子曰:“失礼④违命,宜⑤其为禽⑥也。戎,昭果毅以听⑦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易⑧之,戮也。”将战,华元杀羊食⑨士,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与入郑师,故败。君子谓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⑩,败国殄民,於是刑孰大焉?《诗》所谓‘人之无良’者,其羊斟之谓乎!残民以逞。

〔注释〕

①狂狡,宋国大夫。②辂,遇。③君子曰,是作者以君子的口吻加以评论。④礼,作战的原则。⑤宜,应该,应当。⑥禽,通假,同“擒”,俘虏。⑦听,谓常存于耳,着于心,想闻其政令。⑧易,改变,不按照,违反。⑨食,音饲,给……吃。⑩憾,先秦时代憾和恨是同义词,意为遗憾,不满意,此处按语境理解为怨恨。

〔译文〕

(作战时),狂狡和一个郑国士兵遭遇上了,郑国士兵失足掉进一口井里,(狂狡)把戟倒过来让他(抓住戟柄从井里)出来,(结果那个郑国士兵)却俘获了狂狡。君子(左丘明)说:“违背了作战的原则,他(狂狡)应当被抓获。打仗,就要明白(战争)目的,而且果断(地去完成这个目的),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叫做礼。把杀死敌人作为战争的目的,为了达到战争的目的而意志坚定、果断。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就有可能)被杀。”将要打仗的时候,华元杀羊给士兵吃,但是车华元的车夫羊斟没有吃到。到了打仗的时候,(羊斟)说:“过去吃羊肉的时候,你说了算;今天的事(打仗)我说了算。”,同(华元)进入了郑国的军队中,所以才打了败仗。君子(左丘明)说羊斟不是人。《诗经》所说的‘人不好’的,说的不就是羊斟吗?因为他的个人怨恨让国家遭受败仗、人民受到祸患,罪不可赦!对于这样,还有什么刑罚能足以惩处他呢?《诗经》所说的‘人不好’的,说的不就是羊斟吗?”(这样使)杀害老百姓能得逞。

〔原文〕

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①以赎华元于郑。半入②,华元逃归。立于门③外,告而入。见叔牂④,曰:“子之⑤马然⑥也?”对曰:“非马也,其人也。”既合而来奔。

〔注释〕

①驷,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入②,交纳。门③,此处指城门。叔牂,指先被郑国放回的羊斟,牂,音臧。⑤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马,用马赎回的;然,此处是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马然是指用马赎回来的。

〔译文〕

宋国人用兵车一百乘、马四百匹到郑国用以赎回华元。(当物品)交纳了一半(的时候),元华逃了回来。(元华)站在城门外,告诉(守城军士自己的身份后)进到城里。见到了叔牂(羊斟),问他:“你也是用马赎回来的吗?”(羊斟)回答说:“不是用马,是我自己有能力回来。”回答完后,(羊斟)就逃亡到了鲁国。

〔原文〕

宋城①,华元为植②,巡功③。城者讴④曰:“⑤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⑥于思于思,弃甲复来!”使其骖乘⑦谓之曰:“牛则有皮,犀兕⑧尚多;弃甲则⑨那!”役人曰:“纵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曰:“去之,夫其口众我寡。”

〔注释〕

①城,城墙,此处是名词用作动词,修筑城墙。②植,古代军队中督办军事的将官。③巡,巡视;功,工作,事情。巡功,指察看城墙修筑工作,即查看进度。④讴,唱歌。⑤睅,(眼睛)瞪大突出;皤,肚子大。⑥于思于思,是形容胡子又多又长的样子。思,同腮;使,命令。⑦骖乘,即参乘,在车右边陪乘,此处指在车右边陪乘的人。⑧犀兕,都是动物名,兕,音饲。⑨那,音诺,疑问语气词。

〔译文〕

宋国修筑城墙,华元担任担任监工,(前来)查看工程的进度。修筑城墙的人唱歌道:“瞪着眼睛,鼓着肚子,丢盔弃甲地回来了!满腮胡子,胡子满腮;抛甲丢盔逃回来!”(华元听了,)便命令车上的侍从唱着回答:“只要有牛就有皮,犀牛兕牛咱很多;丢些甲盔怕什么?”(修筑城墙的)劳役们接着唱道:“就算你的牛皮多,油漆又怎么办?”

华元(对驾车人)说:“走吧,他们人多嘴多,我只有一张嘴!”

各自为政 文言文翻译

鲁宣公二年春天,郑国的公子归生接受楚国的命令,(前去)讨伐宋国。宋国的掌政大臣华元、宋臣乐吕(率军队)抵御。(鲁宣公二年的)二月初十日,(两国军队)在大棘交战。宋国的军队打了败仗。(郑国)囚禁了华元、俘获了乐吕并缴获铁甲车四百六十乘。俘虏了二百五十人,割下有(宋国军士的)左耳一百只。

各自为政文言文翻译

解 释:指各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

故事概括:

郑国与宋国一直不合,两个国家之间常常战争发生。有一次,郑国又准备出兵攻打宋国,于是宋国派出大元帅华元为主将,率领军队迎战敌人。在两批人马交战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于是下令宰杀牛羊,准备好好犒赏将士们,忙乱中,华元一时大意忘了分给他的马夫一份,马夫心想自己做牛做马,却什么都没得到,越想越不是滋味,于是怀恨在心。后来,两国军队正式交战时,马夫对华元说:“分发羊肉不公平的事你说了就算,但是驾车的事由我作主。”说完,他就把战车赶到郑军阵地中,堂堂宋军主帅就这样轻轻松松被郑军活捉了。而宋国军队也因为失去了主帅,乱了阵脚,因而被郑国打败了。

〔原文〕

二年,春,郑公子归生①受命②于楚,伐③宋。宋华元、乐吕④御⑤之。二月壬子⑥,战于大棘。宋师败绩。囚华元,获乐吕,及甲车四百六十乘⑨。俘二百五十人,馘⑩获百人。

〔注释〕

①归生,郑国的贵族。②受命,接受指令或命令。③伐,讨伐,进攻。④华(huà)元,宋国掌政大夫,当时是宋国军队的统帅;乐吕,宋臣。⑤御,抵抗。⑥壬子,初十。⑦大棘,地名。⑧囚,囚禁。获,俘获,缴获。⑨乘,音剩,量词,古代一车四马叫一乘。⑩馘,音国,战争中割取的敌人的左耳(用以计功报数)。

〔译文〕

鲁宣公二年春天,郑国的公子归生接受楚国的命令,(前去)讨伐宋国。宋国的掌政大臣华元、宋臣乐吕(率军队)抵御。(鲁宣公二年的)二月初十日,(两国军队)在大棘交战。宋国的军队打了败仗。(郑国)囚禁了华元、俘获了乐吕并缴获铁甲车四百六十乘。俘虏了二百五十人,割下有(宋国军

士的)左耳一百只。

〔原文〕

狂狡①辂②郑人,郑人入于井。倒戟而出之,获狂狡。③君子曰:“失礼④违命,宜⑤其为禽⑥也。戎,昭果毅以听⑦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易⑧之,戮也。”将战,华元杀羊食⑨士,其御羊斟不与。及战,曰:“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与入郑师,故败。君子谓羊斟非人也,以其私憾⑩,败国殄民,於是刑孰大焉?《诗》所谓‘人之无良’者,其羊斟之谓乎!残民以逞。

〔注释〕

①狂狡,宋国大夫。②辂,遇。③君子曰,是作者以君子的口吻加以评论。④礼,作战的原则。⑤宜,应该,应当。⑥禽,通假,同“擒”,俘虏。⑦听,谓常存于耳,着于心,想闻其政令。⑧易,改变,不按照,违反。⑨食,音饲,给……吃。⑩憾,先秦时代憾和恨是同义词,意为遗憾,不满意,此处按语境理解为怨恨。

〔译文〕

(作战时),狂狡和一个郑国士兵遭遇上了,郑国士兵失足掉进一口井里,(狂狡)把戟倒过来让他(抓住戟柄从井里)出来,(结果那个郑国士兵)却俘获了狂狡。君子(左丘明)说:“违背了作战的原则,他(狂狡)应当被抓获。打仗,就要明白(战争)目的,而且果断(地去完成这个目的),并且牢牢地记在心里叫做礼。把杀死敌人作为战争的目的,为了达到战争的目的而意志坚定、果断。如果违反了这个原则,(就有可能)被杀。”将要打仗的时候,华元杀羊给士兵吃,但是车华元的车夫羊斟没有吃到。到了打仗的时候,(羊斟)说:“过去吃羊肉的时候,你说了算;今天的事(打仗)我说了算。”,同(华元)进入了郑国的军队中,所以才打了败仗。君子(左丘明)说羊斟不是人。因为他的个人怨恨让国家遭受败仗、人民受到祸患,罪不可赦!对于这样,还有什么刑罚能足以惩处他呢?《诗经》所说的‘人不好’的,说的不就是羊斟吗?”(这样使)杀害老百姓能得逞。

〔原文〕

宋人以兵车百乘、文马百驷①以赎华元于郑。半入②,华元逃归。立于门③外,告而入。见叔牂④,曰:“子之⑤马然⑥也?”对曰:“非马也,其人也。”既合而来奔。

〔注释〕

①驷,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入②,交纳。门③,此处指城门。叔牂,指先被郑国放回的羊斟,牂,音臧。⑤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马,用马赎回的;然,此处是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马然是指用马赎回来的。

〔译文〕

宋国人用兵车一百乘、马四百匹到郑国用以赎回华元。(当物品)交纳了一半(的时候),元华逃了回来。(元华)站在城门外,告诉(守城军士自己的身份后)进到城里。见到了叔牂(羊斟),问他:“你也是用马赎回来的吗?”(羊斟)回答说:“不是用马,是我自己有能力回来。”回答完后,(羊斟)就逃亡到了鲁国。

〔原文〕

宋城①,华元为植②,巡功③。城者讴④曰:“⑤睅其目,皤其腹,弃甲而复!⑥于思于思,弃甲复来!”使其骖乘⑦谓之曰:“牛则有皮,犀兕⑧尚多;弃甲则⑨那!”役人曰:“纵其有皮,丹漆若何?”华元曰:“去之,夫其口众我寡。”

〔注释〕

①城,城墙,此处是名词用作动词,修筑城墙。②植,古代军队中督办军事的将官。③巡,巡视;功,工作,事情。巡功,指察看城墙修筑工作,即查看进度。④讴,唱歌。⑤睅,(眼睛)瞪大突出;皤,肚子大。⑥于思于思,是形容胡子又多又长的样子。思,同腮;使,命令。⑦骖乘,即参乘,在车右边陪乘,此处指在车右边陪乘的人。⑧犀兕,都是动物名,兕,音饲。⑨那,音诺,疑问语气词。

〔译文〕

宋国修筑城墙,华元担任担任监工,(前来)查看工程的进度。修筑城墙的人唱歌道:“瞪着眼睛,鼓着肚子,丢盔弃甲地回来了!满腮胡子,胡子满腮;抛甲丢盔逃回来!”(华元听了,)便命令车上的侍从唱着回答:“只要有牛就有皮,犀牛兕牛咱很多;丢些甲盔怕什么?”(修筑城墙的)劳役们接着唱道:“就算你的牛皮多,油漆又怎么办?”

华元(对驾车人)说:“走吧,他们人多嘴多,我只有一张嘴!”

文言文翻译:子廉为政

率子廉,本是南岳衡山下的一个农夫。他愚钝淳朴遇事从不退让,大家叫他“率牛”。晚年投奔南岳观成为一名道士。南岳观西南方向七里处,有一座紫虚阁,那是原来的魏夫人坛。南岳观的其他道士都认为紫虚阁荒芜冷寂,没有人愿意去居住,只有率子廉乐意到那里去居住(成为紫虚阁的住持),只是有些庄重沉静罢了。没有人看见他做过什么事。但他非常喜欢喝酒,经常恃酒狂醉,倒卧在山谷树林之间,即使是大风大雨来了也没有知觉,老虎豺狼从他身旁经过,也没有伤害过他。

原礼部侍郎王祐出任长沙太守,奉皇帝旨意前往南岳祷祀,寻访魏夫人坛。率子廉正好大醉站不起来,(当王祐叫他时),他(睁了睁那双醉熏熏的眼睛)直盯着王祐说:“乡野道士喜欢喝酒,难得遇到美酒,一旦遇到了就会喝醉,还望明公原谅我。”王祐觉得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道士,竟用车载着他一同回到官府。住了一个多月,王祐感到率子廉非常寂寞又没有什么话说,于是又把他送回了山中,临走时,王祐对率子廉说:“大师才高八斗,深藏不露,老朽不敢妄作揣度,应当用诗来奉赠您。”不久王祐就忘了这件事。一天,(因读书疲倦而)昏昏欲睡时,王祐梦见率子廉前来索取诗作,才写了两首绝句,把它书写在木板上,安放在紫虚阁中。道士们感到很惊讶,说:“‘率牛’凭什么能得到这些?”(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六月十六日,率子廉突然派人到南岳观对那里的道士说:“我要外出到别处去,紫虚阁不能无人主持,一定要马上选派接替我的人。”自从率子廉得到王祐的诗后,道士们逐渐感到率子廉不同一般人。听到这种情况,道士们吃惊地问:“这样的大热天,‘率牛’要到哪里去呢?”急忙赶到紫虚阁,只见率子廉已经死了。道士们才更加感到惊奇,说:“难道‘率牛’竟然知道自己的死期吗?”道士们把他葬在衡山脚下。

不久,南台寺有一个叫做守澄的僧人,从京城回来,在南薰门外遇见率子廉,只见他神情清新脱俗。守澄问他什么原因使他重返俗世?率子廉笑着说:“我只是到外面随便走走而已。”并要守澄带一封信给山里的道士,守澄回到寺中,才知道率子廉已经死了。察看那封信的时间,恰好是率子廉死的那天。掘开他的坟墓,则只有拄杖和鞋子罢了。

东坡居士说:“士人的内心都有所藏的本领,即使是小小的技艺,也不会轻易地显露,何况是修行极高的人呢?修行极高的人固然不易得到,能察知修行极高的人的人难道就容易得到吗!王祐如果不是得了道,也不能察知率牛与众不异之处。”我曾经写过《三槐堂记》,意思是说王公不仅仅福祉布及子孙,也许他本身就是得道之人。等到见到他与率子谦相见的故事,就更加确信是这样了。王祐的诗我找不到整篇了,我把找到的写下来送给他的曾孙王巩,让他在家集中寻找并补齐它,又将它刻在石碑上安放到紫虚阁上。

各自为政文言文翻译(急需!!)~~~

我知道是::::::::::

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还可能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将怎么解决呢?(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判定是非。(对)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尚书》不是说吗?“喜爱问(的人,学问知识)就丰富。”孟子论述:“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的时候),并提“学问之道”,“学”之后(就)紧跟着“问”。子思谈“重视品德修养”(时),归结到要(好)问(勤)学,(在他的提法中)“问”并且在“学”的前面。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询问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询问,以(他们的)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了,那种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互相请教,勤勉地只是以进修为急务(的人)未多见,(更)何况世俗的人呢?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偏偏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就终生几乎(都)没有(什么)可问的事情(了)。(对)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认为)不值得向他问,(对)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着嬉戏的态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问,像这样,就天下几乎没有可以问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没有可疑的了,这只是自以为是罢了。自以为是,那错误还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浅薄却严密地掩盖自己的过错,宁愿让学习最终不进步,(也)不愿意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危害自己的内心修养,(错误可就)大了,而陷入这(种大错误)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不这样(的话),就所问的(也)不是(他)所学的:(如)问(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琐屑事物来说说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经明白的(问题,却故意拿它),问别人,来试试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难解答的事情问别人,来逼使那人难堪。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即使有与自己思想品德修养有密切关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压低一下自己的尊严(虚心向别人请教)也不能做到。唉!学习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这(原因)吗?而且不喜爱问的人,(是)由于不能虚心;不能虚心(是)由于不诚心实意喜爱学习。也不是不专心用功的缘故,他学习的不是古代儒家学习的(东西),他喜爱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爱的(东西),不善于问是理所当然的。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所了解的;愚笨的人所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所不能做的。真理不是只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那么,“问”可以少得了吗?《周礼》(说),朝堂之外(要)询问百姓(对朝政的意见),国家的大事还问到平民。所以贵人可以问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老人可以问年轻的人,只要学行方面能有成就便可以了。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请教为耻辱,孔子认为他道德学问高。古人把“问”作为美德,而并不认为它是可耻的,后代的君子反而争先把“问”当作耻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耻的(事),后代人却做着而不以为耻的(就)多了,可悲啊!

郭橐驼其人,不知原名什么。他患有伛偻病,行走时背脊高起,脸朝下,就像骆驼,所以乡里人给他取了个“驼”的外号。橐驼听到后说:“很好啊,给我取这个名字挺恰当。”于是他索性放弃了原名,也自称橐驼。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长安城的富豪人家为了种植花木以供玩赏,还有那些以种植果树出卖水果为生的人,都争着接他到家中供养。大家看到橐驼所种,或者移植的树,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果实结得又早又多。别的种树人即使暗中观察模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有人问他,他回答说:“我郭橐驼并没有能使树木活得久、生长快的诀窍,只是能顺应树木的天性,让它尽性生长罢了。大凡种植树木的特点是:树根要舒展,培土要均匀,根上带旧土,筑土要紧密。这样做了之后,就不要再去动它,也不必担心它,种好以后离开时可以头也不回。栽种时就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种完后就像丢弃它那样不管。那么它的天性就得到了保全,从而按它的本性生长。所以我只不过不妨害它的生长罢了,并没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诀窍,只不过不压制耗损它的果实罢了,也并没有能使果实结得又早又多的诀窍。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种树时树根卷曲,又换上新土;培土不是过分就是不够。如果有与这做法不同的,又爱得太深,忧得太多,早晨去看了,晚上又去摸摸,离开之后又回头去看看。更过分的做法是抓破树皮来验查它是死是活,摇动树干来观察栽土是松是紧,这样就日益背离它的天性了。这虽说是爱它,实际上是害它,虽说是担心它,实际上是与他为敌。所以他们都比不上我,其实,我又有什么特殊能耐呢?”

《与元微之书》译文

四月十日夜晚,乐天告白:

微之啊微之!不见您的面已经三年了,没有收到您的信快要两年了,人生有多少时日,我和您竞这样长久离别?何况把胶和漆一样紧紧相联的两颗心,分放在南北相隔的两个人身上,彼此上前不能在一起。后退不能相忘,牵制隔离,各自都要老了。微之啊微之,怎么办啊怎么办!天意造成这种际遇,对这怎么办呢!

我刚到浔阳时,熊孺登来访,收到您前年病重时的一封短信,信上首先说了您的病情,其次叙述您生病时的心情,最后谈到我们多年的交谊情分。信上还说:病危时,没有时间顾及其他事,只收集几包文章,封起来,在它上面题字:“日后送交白二十二郎,就请用它代替我的信,悲伤啊,微之对待我,怎么如此信任啊!又看到寄来的听说我被眨官的诗写道:“灯将燃尽啊,火焰将灭,人影摇摇晃晃,今晚听说您被贬谪到九江。将近死亡的我,在病中惊起而坐,夜风吹着雨进入寒窗。”这样的诗句别人尚且不忍听到,更何况我的心呢!到现在每吟诵起来,还悲伤不已啊。

暂且放下这事不谈,大致叙述一下近来的心境。我自从到了九江,已经过了三年。身体还算健康,心情很平静。下到家人,庆幸没有什么毛病。我大哥去年夏天从徐州来到这里,还有各房孤小的弟妹六七人互相扶助一同来了。不久前牵挂的家人,现在都出现在眼前了,能够同寒暖共饥饱,这是第一件安适的事。江州气候渐渐凉爽了,当地很少恶性传染病。至于毒蛇、蚊虫,虽然有但很少。浔江的鱼很鲜,江州的酒极美。其他的食物,大多类似北方。我家的人口虽然不少,司马的俸禄虽然不多,只要衡量收入,节俭用度,也可以自给自足。身上穿的,口里吃的,还不必求助于人,这是第二件安适的事。我去年秋天开始游庐山,到东林寺、西林寺之间的香炉峰下,看见飞云、流水、清泉、怪石,绝妙第一,喜爱得不忍离去。于是建造草堂一座,前有十几株高大的松材,一千多根修长的竹子。青色的藤萝点缀着篱笆墙,洁白的石块铺着桥面。流水环绕在茅舍之下,飞泉洒落在屋檐之间,红色的石榴,白色的莲花,分别生长在石阶下边的水池中。大致如此,不能详尽记述。每次我独自一人前去,常常住满十天。一生爱好的东西,全在这里。不仅忘记回家,简直可以在此度过一生。这是第三件安适的事。想到您很久没有得到我的信,一定更加盼望,现在特亲记下这三件安适的事先作呈报,其余的事,我一条一条地写在后面吧。

微之啊微之!写这封信的夜晚,我正在草堂中对着山的窗子下面,随手拿笔,随意乱写。写好信封的时侯,不知不觉天快亮了。抬头只见一两个山寺的和尚。有的坐着,有的睡着。又听到山中的猿猴和山谷里的鸟,发出啾啾鸣叫。平生老友,离我万里,一时间世俗的思念之情,此时突然产生。作诗的习惯牵动着我,使我写成了三韵的六句诗:“回忆从前给你写信的夜晚,是考中进士后的天亮前。今夜写信又在何处?在庐山草屋拂晓的灯前。笼中的鸟栏里的猿都未死,人世间你我相见是在哪一年!”微之啊微之!今夜我的心情您知道吗?乐天叩头。

我国西南一带的山水,以四川境内最为奇特。但那里与中原一带相距万里之遥,从陆路去吧,途中有剑阁、栈道之类的险阻;从水路去吧,途中又有瞿唐峡、滟濒堆之类的忧惧。骑着马去吧,沿路层层竹林遮蔽高山,接连走几十天,仰头看不到山顶;登上高处往下俯瞰,陡峭的山谷有几万尺深,茫茫渺渺看不到谷底,令人惊恐万状,肝胆抖颤。乘船去吧,江水悍猛,礁石尖利,波涛险恶,漩涡变幻,船只稍微失去控驭,偏离航道仅有尺寸大小—点点,就被撞成粉末,像泥土般下沉,船中的人便饱了江中鱼鳖的口腹。通往四川的道路艰难到这种地步,因此,不是做官出仕富有财力的人不能前往游历;不是天生富有感受能力善于抒发的人,即使去游览了,也得不到精神上的享受,说不出个所以然;不是身强年壮的人入川之后大多老死在那里,不能还乡。喜欢寻奇探胜想到四川去游历的人,每每由于以上种种原因而深深抱憾。

浙江天台籍人土陈庭学君,会写诗。他由中书左司掾,屡次随大将北征,因有功劳,升任四川都指挥司照磨,从水路入川到成都成都,是四川的要地,又是扬雄、司马相如、诸葛亮等古代著名人物长期生活过的地方。庭学入川以后,凡历代英雄俊杰争战攻取、驻守防御的遗迹,诗人文土游览登临、饮酒射覆、赋诗吟咏、歌唱呼啸的处所,庭学没有不一一去游览的。他既经游览,就一定写诗抒发感受,记写景物时世的变迁。因此他的诗歌在入川以后愈加工妙。过了三年,庭学依照惯例辞官归家,在京城和我会遇。他的精神更加饱满,言谈愈发宏壮,志向意趣益加高远,这大约是因为在川蜀山水中得到了很多的助益吧。

面对庭学的变化,我很惭愧。当我年轻的时候,曾经立志要遍游天下,因学业未成,不得闲暇。到了壮年可以出蝣的时候,四面八方到处战火纷飞,遍地无处落脚。及至当今圣明天子兴起,天下安定,四海之内,合为一家,而我已经年光老大体力衰惫,想要再像庭学君那样去游历,还能够实现吗?

不过,我听说古代的贤士,如孔子的弟子颜回、原宪等,大都坐守乡里,甘居陋室,由于很少出门与人往来,以至蓬蒿杂草遮没了门户,但他们的志气意趣却经常是很充沛的,好像他们的胸中存在一种足以包容天地万物的精神力量。这是什么原因呢?莫非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自有高山巨壑、奇美壮丽已经超过了山水之外吗?希望庭学君归去之后,试从这方面探求一下人生的奥秘。如果有什么新的体会,请告诉我。那时候,庭学君将一定会给我更多的新的启发,而不仅仅是因为曾经川蜀壮游这一点使我自愧。

如果想交个朋友就来信,邮箱是xueshenglina@163.com

郑国与宋国一直不合,两个国家之间常常战争发生。有一次,郑国又准备出兵攻打宋国,于是宋国派出大元帅华元为主将,率领军队迎战敌人。在两批人马交战前,华元为了鼓舞士气,于是下令宰杀牛羊,准备好好犒赏将士们,忙乱中,华元一时大意忘了分给他的马夫一份,马夫心想自己做牛做马,却什么都没得到,越想越不是滋味,于是怀恨在心。后来,两国军队正式交战时,马夫对华元说:“分发羊肉不公平的事你说了就算,但是驾车的事由我作主。”说完,他就把战车赶到郑军阵地中,堂堂宋军主帅就这样轻轻松松被郑军活捉了。而宋国军队也因为失去了主帅,乱了阵脚,因而被郑国打败了。

http://www.xiayidai.com.cn/qczx/wxdgy/cygs/06/cygs08202001.htm

为政翻译

1、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白话译文: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白话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3、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白话译文: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白话译文: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5、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白话译文: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6、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白话译文: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7、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白话译文: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8、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白话译文: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此文出自春秋·孔子《论语·为政》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

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

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极致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仁”是《论语》的思想核心。

《论语》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被尊为“五经之輨辖,六艺之喉衿”,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尤其是原始儒家思想的第一手资料。南宋时朱熹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使之在儒家经典中的地位日益提高。

元代延祐年间,科举开始以“四书”开科取士。此后一直到清朝末年推行洋务运动,废除科举之前,《论语》一直是学子士人推施奉行的金科玉律。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说君王要像个君王,臣下要像个臣下,父亲要像个父亲,儿子要像个儿子。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鲁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自己老了,不能用了。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鲁昭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14年),晋魏献子执政,举贤才不论亲疏。孔子认为这是义举,在近处不会埋没与自己亲近而有贤德的人,在远处不会埋没受人推举而有贤德的人,这可以说是仁义了。

鲁昭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13年)冬天,晋国铸刑鼎。孔子认为晋国的灭亡,主要是因为统治者没有好的制度和法度。

【原文】

2•1 子曰:“为政以德(1),譬如北辰(2),居其所(3)而众星共(4)之。”

【注释】

(1)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2)北辰:北极星。

(3)所:处所,位置。

(4)共:同拱,环绕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周君)以道德教化来治理政事,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评析】

这段话代表了孔子的“为政以德”的思想,意思是说,统治者如果实行德治,群臣百姓就会自动围绕着你转。这是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这是孔子学说中较有价值的部分,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德治,而非严刑峻法。

【原文】

2•2 子曰:“三百(1),一言以蔽(2)之,曰:“思无邪(3)。”

【注释】

(1)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2)蔽:概括的意思。

(3)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上的一句,此处的“思”作思想解。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评析】

孔子时代,可供学生阅读的书还不很多,《诗经》经过孔子的整理加工以后,被用作教材。孔子对《诗经》有深入研究,所以他用“思无邪”来概括它。《论语》中解释《诗经》的话,都是按照“思无邪”这个原则而提出的。

【原文】

2•3 子曰:“道(1)之以政,齐(2)之以刑,民免(3)而无耻(4),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5)。”

【注释】

(1)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

(2)齐:整齐、约束。

(3)免:避免、躲避。

(4)耻:羞耻之心。

(5)格:有两种解释:一为“至”;二为“正”。

【译文】

孔子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举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治国方针。孔子认为,刑罚只能使人避免犯罪,不能使人懂得犯罪可耻的道理,而道德教化比刑罚要高明得多,既能使百姓守规蹈矩,又能使百姓有知耻之心。这反映了道德在治理国家时有不同于法制的特点。但也应指出: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重视道德是应该的,但却忽视了刑政、法制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

【原文】

2•4 子曰:“吾十有(1)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2),四十而不惑(3),五十而知天命(4),六十而耳顺(5),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6)。”

【注释】

(1)有:同“又”。

(2)立:站得住的意思。

(3)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4)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5)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一般而言,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6)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评析】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原文】

2•5 孟懿子(1)问孝,子曰:“无违。(2)”樊迟(3)御(4),子告之曰:“孟孙(5)问孝于我, 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注释】

(1)孟懿子:鲁国的大夫,三家之一,姓仲孙,名何忌,“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

(2)无违:不要违背。

(3)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

(4)御:驾驭马车。

(5)孟孙:指孟懿子。

【译文】

孟懿子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的时候,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祭祀他们。”

【评析】

孔子极其重视孝,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父母尽孝道,无论他们在世或去世,都应如此。但这里着重讲的是,尽孝时不应违背礼的规定,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孝。可见,孝不是空泛的、随意的,必须受礼的规定,依礼而行就是孝。

【原文】

2•6 孟武伯(1)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2)。”

【注释】

(1)孟武伯:孟懿子的儿子,名彘。武是他的谥号。

(2)父母唯其疾之忧:其,代词,指父母。疾,病。

【译文】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孝道。孔子说:“对父母,要特别为他们的疾病担忧。(这样做就可以算是尽孝了。)”

【评析】

本章是孔子对孟懿子之子问孝的答案。对于这里孔子所说的父母唯其疾之忧,历来有三种解释:1.父母爱自己的子女,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子女能够体会到父母的这种心情,在日常生活中格外谨慎小心,这就是孝。2.做子女的,只需父母在自己有病时担忧,但在其他方面就不必担忧了,表明父母的亲子之情。3.子女只要为父母的病疾而担忧,其他方面不必过多地担忧。本文采用第三种说法。

【原文】

2•7 子游(1)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2),不敬,何以别乎?”

【注释】

(1)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吴人,比孔子小45岁。

(2)养:音yàng。

【译文】

子游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如今所谓的孝,只是说能够赡养父母便足够了。然而,就是犬马都能够得到饲养。如果不存心孝敬父母,那么赡养父母与饲养犬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评析】

本篇还是谈论孝的问题。对于“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一句,历来也有几种不同的解释。一是说狗守门、马拉车驮物,也能侍奉人;二是说犬马也能得到人的饲养。本文采用后一种说法,困为此说比较妥贴。

【原文】

2•8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1)。有事,弟子服其劳(2);有酒食,先生(3)馔(4),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难,不容易的意思。

(2)服劳:服,从事、担负。服劳即服侍。

(3)先生:先生指长者或父母;前面说的弟子,指晚辈、儿女等。

(4)馔:音zhuàn,意为饮食、吃喝。

【译文】

子夏问什么是孝,孔子说:“(当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仅仅是有了事情,儿女需要替父母去做,有了酒饭,让父母吃,难道能认为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评析】

本篇的第5、6、7、8章,都是孔子谈论有关孝的问题。孔子所提倡的孝,体现在各个方面和各个层次,反映了宗法制度的需要,适应了当时社会的需要。一个共同的思想,就是不仅要从形式上按周礼的原则侍奉父母,而且要从内心深处真正地孝敬父母。

【原文】

2•9 子曰:“吾与回(1)言,终日不违(2),如愚。退而省其私(3),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注释】

(1)回:姓颜名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30岁,鲁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

(2)不违:不提相反的意见和问题。

(3)退而省其私:考察颜回私下里与其他学生讨论学问的言行。

【译文】

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评析】

这一章讲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他不满意那种“终日不违”,从来不提相反意见和问题的学生,希望学生在接受教育的时候,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对老师所讲的问题应当有所发挥。所以,他认为不思考问题,不提不同意见的人,是蠢人。

【原文】

2•10 子曰:“视其所以(1),观其所由(2),察其所安(3),人焉廋(4)哉?人焉廋哉?”

【注释】

(1)所以:所做的事情。

(2)所由:所走过的道路。

(3)所安:所安的心境。

(4)廋:音sōu,隐藏、藏匿。

【译文】

孔子说:“(要了解一个人),应看他言行的动机,观察他所走的道路,考察他安心干什么,这样,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这个人怎样能隐藏得了呢?”

【评析】

本文主要讲如何了解别人的问题。孔子认为,对人应当听其言而观其行,还要看他做事的心境,从他的言论、行动到他的内心,全面了解观察一个人,那么这个人就没有什么可以隐埋得了的。

【原文】

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1),可以为师矣。”

【注释】

(1)温故而知新:故,已经过去的。新,刚刚学到的知识。

【译文】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评析】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原文】

2•12 子曰:“君子不器(1)。”

【注释】

(1)器:器具。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评析】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原文】

2•13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译文】

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评析】

做一个有道德修养、有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原文】

2•14 子曰:“君子周(1)而不比(2),小人比而不周。”

【注释】

(1)周:合群。

(2)比:音bì,勾结。

(3)小人:没有道德修养的凡人。

【译文】

孔子说:“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评析】

孔子在这一章中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

【原文】

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1),思而不学则殆(2)。”

【注释】

(1)罔:迷惑、糊涂。

(2)殆;疑惑、危险。

【译文】

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而不能肯定。“

【评析】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原文】

2•16 子曰:“攻(1)乎异端(2),斯(3)害也已(4)。”

【注释】

(1)攻:攻击。有人将“攻”解释为“治”。不妥。

(2)异端:不正确的言论。另外、不同的一端。

(3)斯:代词,这。

(4)也已:这里用作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攻击那些不正确的言论,祸害就可以消除了。”

【原文】

2•17 子曰:“由(1),诲女(2),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注释】

(1)由:姓仲名由,字子路。生于公元前542年,孔子的学生,长期追随孔子。

(2)女:同汝,你。

【译文】

孔子说:“由,我教给你怎样做的话,你明白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智慧啊!”

【评析】

本章里孔子说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原文】

2•18 子张(1)学干禄(2),子曰:“多闻阙(3)疑(4),慎言其余,则寡尤(5);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注释】

(1)子张:姓颛孙名师,字子张,生于公元前503年,比孔子小48岁,孔子的学生。

(2)干禄:干,求的意思。禄,即古代官吏的俸禄。干禄就是求取官职。

(3)阙:缺。此处意为放置在一旁。

(4)疑:怀疑。

(5)寡尤:寡,少的意思。尤,过错。

【译文】

子张要学谋取官职的办法。孔子说:“要多听,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说,其余有把握的,也要谨慎地说出来,这样就可以少犯错误;要多看,有怀疑的地方先放在一旁不做,其余有握的,也要谨慎地去做,就能减少后悔。说话少过失,做事少后悔,官职俸禄就在这里了。”

【评析】

孔子并不反对他的学生谋求官职,在《论语》中还有“学而优则仕”的观念。他认为,身居官位者,应当谨言慎行,说有把握的话,做有把握的事,这样可以减少失误,减少后悔,这是对国家对个人负责任的态度。当然这里所说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为官的方法,也表明了孔子在知与行二者关系问题上的观念,是对上一章“知之为知之”的进一步解说。

【原文】

2•19 哀公(1)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2):“举直错诸枉(3),则

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1)哀公:姓姬名蒋,哀是其谥号,鲁国国君,公元前494 ̄前468年在位。

(2)对曰:《论语》中记载对国君及在上位者问话的回答都用“对曰”,以表示尊敬。

(3)举直错诸枉:举,选拔的意思。直,正直公平。错,同措,放置。枉,不正直。

【译文】

鲁哀公问:“怎样才能使百姓服从呢?”孔子回答说:“把正直无私的人提拔起来,把邪恶不正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会服从了;把邪恶不正的人提拔起来,把正直无私的人置于一旁,老百姓就不会服从统治了。”

【评析】

亲君子,远小人,这是孔子一贯的主张。在选用人才的问题上仍是如此。荐举贤才、选贤用能,这是孔子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法制度下的选官用吏,唯亲是举,非亲非故者即使再有才干,也不会被选用。孔子的这种用人思想可说在当时是一大进步。“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不失其珍贵的价值。

【原文】

2•20 季康子(1)问:“使民敬、忠以(2)劝(3),如之何?”子曰:“临(4)之以庄,则敬;孝慈(5),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注释】

(1)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他的谥号,鲁哀公时任正卿,是当时政治上最有权势的人。

(2)以:连接词,与“而”同。

(3)劝:勉励。这里是自勉努力的意思。

(4)临:对待。

(5)孝慈:一说当政者自己孝慈;一说当政者引导老百姓孝慈。此处采用后者。

【译文】

季康子问道:“要使老百姓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而努力干活,该怎样去做呢?”孔子说:“你用庄重的态度对待老百姓,他们就会尊敬你;你对父母孝顺、对子弟慈祥,百姓就会尽忠于你;你选用善良的人,又教育能力差的人,百姓就会互相勉励,加倍努力了。”

【评析】

本章内容还是在谈如何从政的问题。孔子主张“礼治”、“德治”,这不单单是针对老百姓的,对于当政者仍是如此。当政者本人应当庄重严谨、孝顺慈祥,老百姓就会对当政的人尊敬、尽忠又努力干活。

【原文】

2•21 或(1)谓孔子曰:“子奚(2)不为政?”子曰:“《书》(3)云:‘孝乎惟

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4),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

【注释】

(1)或:有人。不定代词。

(2)奚:疑问词,相当于“为什么”。

(3)《书》:指《尚书》。

(4)施于有政:施:一作施行讲;一作延及讲。

【译文】

有人对孔子说:“你什么不从事政治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把这孝悌的道理施于政事,也就是从事政治,又要怎样才能算是为政呢?”

【评析】

这一章反映了孔子两方面的思想主张。其一,国家政治以孝为本,孝父友兄的人才有资格担当国家的官职。说明了孔子的“德治”思想主张。其二孔子从事教育,不仅是教授学生的问题,而且是通过对学生的教育,间接参与国家政治,这是他教育思想的实质,也是他为政的一种形式。

【原文】

2•22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1),小车无軏(2),其何以行之哉?”

【注释】

(1)輗: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大车指的是牛车。

(2)軏: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輗和軏,车就不能走。

【译文】

孔子说:“一个人不讲信用,是根本不可以的。就好像大车没有輗、小车没有軏一样,它靠什么行走呢?”

【评析】

信,是儒家传统伦理准则之一。孔子认为,信是人立身处世的基点。在《论语》书中,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在后面的《子张》、《阳货》、《子路》等篇中,都提到信的道德。

【原文】

2•23 子张问:“十世(1)可知也?”子曰:殷因(2)于夏礼,所损益(3)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注释】

(1)世:古时称30年为一世。也有的把“世”解释为朝代。

(2)因:因袭:沿用、继承。

(3)损益:减少和增加,即优化、变动之义。

【译文】

子张问孔子:“今后十世(的礼仪制度)可以预先知道吗?”孔子回答说:“商朝继承了夏朝的礼仪制度,所减少和所增加的内容是可以知道的;周朝又继承商朝的礼仪制度,所废除的和所增加的内容也是可以知道的。将来有继承周朝的,就是一百世以后的情况,也是可以预先知道的。”

【评析】

本章中孔子提出一个重要概念:损益。它的含义是增减、兴革。即对前代典章制度、礼仪规范等有继承、没袭,也有改革、变通。这表明,孔子本人并不是顽固保守派,并不一定要回到周公时代,他也不反对所有的改革。当然,他的损益程度是受限制的,是以不改变周礼的基本性质为前提的。

【原文】

2•24 子曰:“非其鬼(1)而祭之;谄(2)也。见义(3)不为,无勇也。”

【注释】

(1)鬼:有两种解释:一是指鬼神,二是指死去的祖先。这里泛指鬼神。

(2)谄:音chǎn ,谄媚、阿谀。

(3)义:人应该做的事就是义。

【译文】

孔子说:“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评析】

在本章中,孔子又提出“义”和“勇”的概念,这都是儒家有关塑造高尚人格的规范。《论语集解》注:义,所宜为。符合于仁、礼要求的,就是义。“勇”,就是果敢,勇敢。孔子把“勇”作为实行“仁”的条件之一,“勇”,必须符合“仁、义、礼、智”,才算是勇,否则就是“乱”。

张全义为政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