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以残年之力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以的翻译

以 yǐ

动词义:

1、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2、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战国策》

3、凭借;仗恃。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4、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5、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名词义:

1、原因;缘故。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2、无固定职业的人。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介词义:

1、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吴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3、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清·姚鼐《登泰山记》

4、从;自;由。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连词义:

1、为。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和;而。表示并列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4、则;那么。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5、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6、表目的或结果等。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助词义:

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姚鼐《登泰山记》

2、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4、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能以。

愚公移山文言文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四周各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在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丘都铲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中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只有一个儿子,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有一个叫智叟的人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余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智叟无言而对。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南岸,没有山冈阻隔了。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面积约七百里,高达七八千丈。它们原来位于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用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削减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凿石头,挖泥土,用土筐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满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愚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有一个叫智叟的老头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这么大的岁数和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根草都不能拔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竟然比不上寡妇和小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呢?”河曲的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力气很大的神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山岗高地阻隔了。

重点字词

太行山——在山西高原和河北平原之间。

王屋山——在山西阳城、垣曲与河南济源之间。

仞——古代长度单位,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现在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黄河以北,辽宁省辽河以西的地区。

河阳——黄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阳。

且——副词,将近

面山而居——面对着山居住

惩(chéng)——苦于,为......所苦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绕远的意思。

聚室而谋——集合全家来商量。室,家

汝——你。这里是你们的意思。

毕力平险——尽全力铲除大山。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以南。

汉阴——汉,就是汉水;阴,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阴。

献疑——提出疑问

杂然相许——纷纷赞成他.许,赞同。

曾(céng)——用在否定副词“不”前,加强否定语气,可译为“连……都……”

魁父——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称,在现今河南省开封县陈留镇境内。

丘——土堆

置——安放。

且——况且。

荷(hè)——音贺,负荷,挑、扛的意思。

箕畚——箕,音(jī)。畚,音(běn)本。箕畚,就是用箕畚,用竹、木等做成的运土器具。

孀(shuāng) ——孀妻,寡妇,就是死了丈夫的女人。

遗男——遗孤,遗腹子。

龀(chèn)——儿童换牙齿,乳齿脱落后重新长恒齿。这里始龀表示年龄,约七八岁。

寒暑易节——冬夏换季。易,交换。节,季节。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焉,语气助词。

叟(sǒu)——老头。

惠——同“慧”,聪明;不惠,指愚蠢。

其——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长息——长叹。

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这里指山的一小部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彻,通。

匮(kuì)——竭尽的意思。

虽我之死——即使我死了。虽,即使。之,无意。

苦——愁

亡(wú)——同“无”,没有话来回答。

操蛇之神——神话中的山神,手里拿着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惧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干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帝——神话中的天帝。

感其诚——被他的诚心所感动。感,被……感动。

夸娥氏——神话中力气很大的神。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馀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朔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翻译: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数万尺。本来在冀州的南面,黄河北岸的北面。

北山有个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住在两座大山的正对面。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力挖平两座大山,使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您的力量,并不能削减魁父这样的小山,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子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凿石头,挖泥土,用箕畚运送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呢。

河曲智叟笑着阻止愚公说:“你太不聪明了。凭你的余年剩下的力气,还不能毁掉山上的一根草,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还不如寡妇和弱小的孩子。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为什么愁挖不平?”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上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面,没有高山阻隔了。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广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太行、王屋两座大山,面积七百里,高七八百千丈。本来冀州的南部、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愚公苦于山北面道路阻塞,进进出出曲折绕远。于是愚公便召集全家人来商量说:“我和你们尽全力铲平险峻的大山,使它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意见。愚公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量,连魁父这座小山都平不了,又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么样呢?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大家纷纷说:“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愚公于是带领儿子孙子中能挑担子的几个,凿石挖土,用箕畚装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邻居姓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但却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

河曲有一个聪明的老头笑着阻止愚公说:“你真是太不聪明了。凭你残余的岁月,连山上的一根草木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和石头怎么样呢?”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不能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不如。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何必愁挖不平呢?”河曲那个聪明的老头无言而对。

拿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不停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命令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东部,一座放在雍州南面。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的北岸,没有高大的山阻隔了。

文言文《愚公移山》的课文和翻译

原文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rèn),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现位于,河南省济源市。)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疑之,曰:“以君之力,曾(zēng)不能损魁(kuí)父之丘,如太形、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以箕畚(jīběn)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shuāng)妻有遗男,始龀(chèn),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sǒu)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kuì)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译文

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脚下)愚公(这个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大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可以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而且怎么搁置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带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簸箕和箩筐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刚开始换牙,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湾上的智叟讥笑愚公,阻止他干这件事,说:“你简直太不聪明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说:“你的心真顽固,顽固得没法开窍,竟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担心什么挖不平?”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握着蛇的山神听说了这件事,怕他没完没了地挖下去,向天帝报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诚心所感动,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从这时开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文言文如何翻译(技巧)

文言翻译的具体方法

★保留法。即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爵名、谥号、庙号、年号、书名,等等,不必翻译。

例如: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崤,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崤之战》)

译文:夏天四月十三日,晋军在崤山打败了秦军,俘获了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而凯旋。

★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如:祖母刘(氏)(怜)悯臣孤(独)弱(小),躬亲抚养。

★解释法。即对某个词怎么解释就怎么翻译。

例如:而世之奇伟、瑰(珍贵)怪、非常之观(景象),常在于险远……(《游褒禅山记》)

★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一:大阉之乱,晋绅(古代大臣上朝讲手板插在腰带里,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例二:天下云(比喻用法,译为“像云一样地”)集响应,赢粮而景(通“影”,比喻用法,译为“像影子一样地”)从。(《过秦论》)

例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用典故,译为“想要建立像汉代霍去病追击匈奴至狼居山封山而还那样的功绩”),赢得仓皇北顾。(《永遇乐•京口北顾亭怀古》)

★改写法。即将文言文中习惯用语改译为现代说法。

例如:又嘱学使俾入邑庠(县学)。

又如“下车”“视事”“乞骸骨”等等,就得按现在的说法翻译,“官吏刚到任”“任职”“告老离职还乡”

★补充法。即先补上文言句中省略成分,然后再翻译。

例如: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则(其)束载、厉兵、秣马矣。(《崤之战》)

★调序法。即把文言文中的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译成非倒装句。

例一:古之人不余欺也。 (苏轼《石钟山记》)。译为: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呀。

例二: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韩愈《师说》)。

译为:生在我前面的人,他们懂得的道理本来比我早,我跟从他并且拜他为师。

★凝缩法。即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笔。

例如: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过秦论》)。

可译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指导三

常见文言固定句式

文言固定句式是指由几个文言虚词搭配而成的一种固定形式的句子,这些句式在文言中有其较为固定的意义,阅读时,掌握和熟记这些较为固定的意义,有助于掌握和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

1. '不亦……乎'连用,表反问,语气比较委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1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o察今》)

译文:像这样求剑,不是糊涂吗?

2. '不为……乎'连用,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例2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o汤问》)

译文:这不算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3. '不……则'、'不……即'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这样),就是(那样)'。

例3 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苏轼《教战守策》)

译文:发生战争,是必然的趋势,不是从我方发动,就是从敌方发动,不是在西边发生,就是在北边发生。

例4 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孙樵《书何易于》)

译文:正当春季,老百姓不是耕种就是养蚕,一点时间也分不出来。

4. '非……而……'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却'。

例5 非字而画。(《促织》)

译文:(纸片上面)不是写的字,而是画的画。

5. '非惟……抑亦'连用,表递进,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

例6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陈寿《隆中对》)

译文:不只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啊。

6. '庸……乎'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7 吾师道也,夫庸之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

译文:我学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岁比我大还是小呢?

7. '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例8 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拿了我的璧玉,不给我城,怎么办?

例9 非国家之利也,若何从之?(《左传o襄公二十六年》)

译文:(对楚国作战)不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来考虑,为什么要听从这种主张呢?

8. '如(奈、若)……何'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对……怎么样'、'把……怎么样'。

例10 以残年之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列子o汤问》)

译文:凭你衰老的年纪和余力,还不能去掉山上的一草一木,能把土和石头怎么样呢?

9. '何……之有'连用,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宾语。'何……之有'表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11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10. '得无……乎(耶、邪)'连用,表测度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该不会(恐怕、莫不是、只怕是、莫非)……吧'。

例12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耶?(《促织》)

译文:成名一次又一次地思素,这莫非是指给捉蟋蟀的地方吗?

11. '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

例13 而此独以钟名,何哉?(苏轼《石钟山记》)

译文:但这座山单单用钟命名,这又是为什么呢?

12. '何(奚)以……为'、'何(奚、曷)……'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例14 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论语•季氏》)

译文:颛臾是我们鲁国的臣国,为什么要攻打它呢?

例15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

译文:项羽笑着说:'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干什么呢?'

13. '岂……乎(哉)'连用,表感叹或反诘,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例16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

译文:我们日日夜夜盼望项将军的到来,怎么敢背叛他呢?

14. '其……乎(也、耶)'连用,表揣测、希望、反诘等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大概(恐怕)……吧!'、'还是……吧!'、' 难道……吗?'

例17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韩愈《师说》)

译文: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而引起的吧!

15. '……孰与(孰若)……'连用,表比较、选择、反问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同、跟)……相比,谁(哪个、哪样)……'、'……比……怎么样?

例18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译文:我和城北徐公相比,哪个更美?

例19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哪个更厉害?

16. '为所'、'为……所'连用,表被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被'。

例20 不者,若属皆为所虏。(《鸿门宴》)

译文:否则,你们这些人最终都会被他俘虏!

例21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译文:却被秦国人多年蓄积的威势所挟制。

17. '以……为'连用,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认为……'、'把……当作'、'凭借(依靠)……作为'等。

例22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庄子•秋水》)

译文:认为天下最美丽壮观的东西都集中在自己身上。

例23 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可是蔺相如仅仅只凭借一点说话的技巧作为功劳,职位却在我的上面

18. '与其……孰若'连用,表选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

例24 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童区寄传》)

译文:与其杀掉这个僮仆,哪里比得上卖了他。

19. '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例25 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译文:但是刘豫州刚败之后,又怎么能抵抗得住曹操的攻势呢?

例26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译文:燕雀哪里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20. '独……耶'、' 独……哉'连用,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27 独不怜公子之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

译文:难道公子你就不可怜您的姐姐吗?

例28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译文:相如我虽然才能低下,难道就怕廉将军吗?

21. '无乃……乎(欤)'连用,表揣度,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例29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崤之战》)

译文:远方的主人对我军作好了战斗的准备,这样去攻打郑国,恐怕不行吧?

22. '非……欤'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

例30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译文: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23. '宁……耶' 连用,表示反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例31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译文:哪里会想到这里是掩埋你骸骨的地方呢?

以残年之力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