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传文言文翻译
沈括,字存中.由于父亲的官位,他享受朝廷恩荫,担任了沭阳县主簿
的官职.考中进士后,被派编集校对昭文馆的书籍,担任馆阁校勘,删节制
定三司的条例.按照惯例,皇帝每三年一次往南郊外的圜丘祭祀天地的礼仪,
是由有关机关按照典籍记载安排,然后收藏起副本.办事人员往往借着行仪
式之机谋取私利.祭祀前,在祭坛下面张起帐幕,在宫城外几里的地方修建
园林,种植树木,装饰得五彩斑斓,雕刻飞禽走兽,绵延不断放置于林木之
间.将要从事祭祀的那一天傍晚,皇帝亲自来观赏园林景色,登上端门的南
面正门,陈列仪仗卫队,检阅戒严警卫的部队,游览玩赏,这些都不是斋戒
祭祀时所应该有的景象.皇帝使用的器物,一个就需要六七十个工匠制作.
沈括考察了礼制的发展变化,写成一本《南郊式》.朝廷于是命令他掌管郊
祀的事务,按照新礼仪办事,这样一来,每次节省的经费数以万计,宋神宗
十分满意.
不久后,沈括升为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当时,掌管
天文历数的官员都是些碌碌无为的人,对于天体的现象,图象及观象的器械,
几乎一窍不通.沈括任提举司天监后,才设置了浑仪,景表,五壶浮漏,并
招请卫朴修成新的历法,向天下征集太史用的观测天象的书,此外他还在司
天监中任用读书人,把方技科分为五项,这些办法后来都被采纳.
淮南发生饥荒,朝廷派沈括去巡视调查.他到达淮南后,便下令发放常
平仓的钱和粮食,同时组织修通河渠,修治荒芜的田地,以此来消除水灾造
成的困难.随后他又升任集贤校理,奉命巡视调查两浙地区的农田水利情况.
当时,朝廷大量征集民间的车辆,人们不了解官家的意思,都引以为忧;市
易司忧虑四川禁止不了私贩贩盐谋取暴利,想要全部填塞私人的盐井,而运
解池的盐去解决四川的吃盐问题.上书议论这两件事的奏疏多得如织布机上
的纱线,但都没有把问题讲清楚.沈括侍立在神宗身旁,神宗看着他说:"你
知道征集车辆的事吗 "沈括回答说:"知道."神宗问:"这事怎么样 "
沈括说:"请问征集车辆要做什么用途呢 "神宗说:"北面的辽军用马来
取胜,没有车是不能够抵挡他们的."沈括说:"车战的好处,在历代都可
以看到.但是,古人所说的兵车,是轻车,有五匹马来拉,有利于快速进军.
现在民间的载重货车庞大而笨重,每天走不了三十里路,所以人们都叫它'太
平车',只能供平时用用罢了."神宗高兴地说:"别人的话没有提到这些,
我要好好考虑一下."又问他川盐的事,他回答说:"把所有的私人盐井都
填塞掉而运解州的盐去,使盐都由官府发售,当然好.但是,忠州,万州,
戎州,泸州一带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小盐井特别多,是不能够一下子禁绝
的,势必要派人去守卫它们,这样一来,恐怕就得不偿失了."神宗点头,
认为很对.第二天,两件事都停止了.随即又提升沈括为知制诰,兼管通进,
银台司.从升任太子中允之职到这个时候,才不过三个月.接着沈括又出任
河北西路察访使.按以前的惯例凡是河北西路有人炼银的地方,转运司就设
置官员,收取利息.沈括发表意见说:"靠近宝藏就会使国家贫穷,这是必
然的事.人如果多了,那么窝藏的奸伪之徒怎样检查呢 朝廷每年送给契丹
数十万两银子,正因为它不是北方所有的东西,所以他们看重它,认为获得
它是有利的.现在,原来的银成县,银坊城都在他们境内,假如他们知道开
凿山中矿产的利益,中国的货币就更被看轻了,每年拿什么东西送给他们呢
与邻国契丹的矛盾就要从这儿开始了."
当时,朝廷要靠近京城的居民每户都交出马匹来作赋税,用来守卫边境,
人民认为这是一种灾难.沈括说:"北方的契丹地区马匹多,人又熟悉骑马
作战,这就好比中国擅长用强劲的弓箭.现在舍弃我们擅长的技艺,勉强去
做不擅长的事,怎么能取胜呢 "另外,边境的人们学习军事技术时,只用
拉开弓的强度来确定高下,但不一定能射穿皮革;沈括说,应该考虑他们射
箭的距离和射入硬物的程度.沈括提出的类似建议有三十一件,朝廷都下诏
同意施行.
辽国的萧禧来争论河东黄嵬一带地方,留在宾馆不肯辞去,说:"我一
定要达到目的,才能返回."神宗派沈括出使辽国.沈括到枢密院翻看以前
的档案文件,查找到往年商定边境的文件,文件上指定以古代的长城为边界,
而现在所争的地方与长城相差三十里远,就上表议论这件事.神宗特地在休
假日打开天章阁,召见沈括,让他陈述.神宗听后,高兴地说:"大臣们根
本不去探讨事情的原委,几乎误了国家大事."于是,神宗命令,将所画地
图拿给萧禧看.萧禧理屈词穷,才不再争论了.神宗赏赐了沈括白金一千两,
让他出发去辽国.他到了契丹宫廷,契丹宰相杨益戒来同他面谈.沈括找到
争论土地的文件数十件,预先让办事人员和幕僚背熟它.杨益戒提出问题,
沈括就让办事人员举例回答.另一天再提出,还是同样回答.杨益戒无话可
答,傲慢地说:"你们连几里的地方也不愿意放弃,难道想轻易断绝两国的
和好吗 "沈括说:"出兵有理,士气就高,没有理,士气就低落.现在你
们北朝舍弃你们以前皇帝的重大信誓,用暴力来役使你们的人民,这对我们
宋朝没有什么不利."总共会晤了六次,契丹方面知道沈括的意志不会屈服,
就丢开黄嵬地区不谈,只要求将天池一带地方划归他们.沈括于是启程回朝.
他在路上画下沿途山川的险峻和平缓,道路的迂曲和顺直,风俗的单纯和复
杂,人心的拥护和不满,写成《使契丹图抄》一书,献给朝廷.朝廷任命他
为翰林学士,权三司使.
沈括曾经到丞相府中报告事情,吴充问他:"自从下了免役令后,人民
诋毁攻击他,到现在还没有能减轻一些.这件事到底对人民怎样 "沈括说:
"认为不方便的,只是士大夫和城中历来被免除徭役的人,这不必怜惜他们.
只是,贫穷寒微的人户本来没有出力役的,现在也要让他们出钱,那是应该
考虑的.如果对这些人全部放宽,不收他们的钱,就好了."吴充认为他说
得对,上表报告朝廷,施行了这项建议.
蔡确抨击沈括,说他前后不一致,暗中危害司农寺颁布的法令,因此,
沈括以集贤院学士的职名被派出去担任宣州知州.第二年,复官龙图阁待制,
知审官院,再次被派出朝,担任青州知州;他还没有去青州上任,就又改任
延州知州.到延州后,他把朝廷额外赐给的钱全部买成酒,命令街道平民中
清白人家的子弟参加骑马射箭,比赛高下,每当看到有超群出众的,就亲自
起身,斟酒慰劳.边境上的人们因而欢欣奋发,拿着弓箭,唯恐不能参加.
过了一年,沈括共选得能够射穿箭靶,跳跃上车的人一千多名,都补充到中
军做志愿兵,因此,延州军队的威名和声望超过其他州府.由于副总管种谔
攻下西夏银州,宥州立了功,沈括也因功加官为龙图阁学士.朝廷将守卫京
师的部队派出到边疆驻防,两次赏赐他们财物,都没有赏给地方的士兵,沈
括认为,京师的士兵虽然重要,但是每年都参加战斗的还是地方士兵,像现
在这样赏赐不均,会引起变乱.于是藏起敕书,假称有命令,赐给地方士兵
几万贯钱,并通过驿站报告朝廷.神宗下诏回答他说:"这是枢密院颁布赏
赐时的失误,如果不是你看到事情的要害,必然会扰乱军政."从这以后,
办事时有来不及报告的,沈括都可以自己作主.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将士中,
自皇城使以下的官职,也允许他以朝廷的名义补充授官.
有一次,种谔率领部队到达五原,遇上下大雪,粮食给养没有及时运来,
殿直刘归仁率领部下向南逃去,三万多士兵全部溃散逃入边关,当地居民十
分害怕.沈括出城,在东郊用酒食接待从河东回来的部队,见到逃回的人有
几千人,问他们说:"副都总管派你们回来取粮食,为首的人是谁呢 "他
们说:"在后面."便命令他们各自回军营去.到晚上,又到了八百人.不
到十天,溃散的士兵全部回到营房.沈括去检查部队,刘归仁来到,沈括说:
"你回来取粮食,为什么没有拿军符呢 "刘归仁无法回答,沈括就将他斩
首示众.过了几天,神宗派内侍刘惟简来查询叛乱的人,沈括将处理的情况
报告了朝廷.
大将景思谊,曲珍攻下西夏的磨崖,葭芦,浮图城后,沈括提议修筑石
堡城来对付西夏.但是,给事中徐禧来到,他要先修建永乐城.朝廷命令徐
禧指挥将领们前去筑城,命令沈括把他的帅府移到边界,以便接济军用物资
和出兵救援.不久,徐禧失败战死,沈括因为西夏军队袭击绥德,先去援救
绥德,因而没有能够援救永乐城,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元佑初年,又被改
派到秀州安置.接着,被任命为光禄少卿,在南京领取俸禄,居住在润州.
八年后去世,享年六十五岁.
沈括学问广博,善于写文章,对于天文,方志,律历,音乐,医药,卜
算,没有不通晓的,而且都有论述和著作.他又把平时和宾客谈论的事记录
下来,写成《笔谈》一书,记载了许多朝廷中的典故,事实,故旧老臣的情
况,流传于世上.
括字存中,以父任为沭阳主簿。
擢进士第,编校昭文书籍,为馆阁校勘,删定三司条例。故事,三岁郊丘之制,有司按籍而行,藏其副,吏沿以干利。坛下张幔,距城数里为园囿,植采木、刻鸟兽绵络其间。将事之夕,法驾临观,御端门、陈仗卫以阅严警,游幸登赏,类非斋祠所宜。乘舆一器,而百工侍役者六七十辈。括考礼沿革,为书曰《南郊式》。即诏令点检事务,执新式从事,所省万计,神宗称善。
迁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提举司天监,日官皆市井庸贩,法象图器,大抵漫不知。括始置浑仪、景表、五壶浮漏,招卫朴造新历,募天下上太史占书,杂用士人,分方技科为五,后皆施用。加史馆检讨。
淮南饥,遣括察访,发常平钱粟,疏沟渎,治废田,以救水患。迁集贤校理,察访两浙农田水利,迁太常丞、同修起居注。时大籍民车,人未谕县官意,相扌延为忧;又市易司患蜀盐之不禁,欲尽实私井而辇解池盐给之。言者论二事如织,皆不省,括侍帝侧,帝顾曰:“卿知籍车乎?”曰:“知之。”帝曰:“何如?”对曰:“敢问欲何用?”帝曰:“北边以马取胜,非车不足以当之。”括曰:“车战之利,见于历世。然古人所谓兵车者,轻车也,五御折旋,利于捷速。今之民间辎车重大,日不能三十里,故世谓之太平车,但可施于无事之日尔。”帝喜曰:“人言无及此者,朕当思之。”遂问蜀盐事,对曰:“一切实私井而运解盐,使一出于官售,诚善。然患万、戎、泸间夷界小井尤多,不可猝绝也,势须列候加警,臣恐得不足偿费。”帝颔之。明日,二事俱寝。擢知制诰,兼通进、银台司,自中允至是才三月。
辽萧禧来理河东黄嵬地,留馆不肯辞,曰:“必得请而后反。”帝遣括往聘。括诣枢密院阅故牍,得顷岁所议疆地书,指古长城为境,今所争盖三十里远,表论之。帝以休日开天章阁召对,喜曰:“大臣殊不究本末,几误国事。”命以画图示禧,禧议始屈。赐括白金千两使行。至契丹庭,契丹相杨益戒来就议,括得地讼之籍数十,预使吏士诵之,益戒有所问,则顾吏举以答。他日复问,亦如之。益戒无以应,谩曰:“数里之地不忍,而轻绝好乎?”括曰:“师直为壮,曲为老。今北朝弃先君之大信,以威用其民,非我朝之不利也。”凡六会,契丹知不可夺,遂舍黄嵬而以天池请。括乃还,在道图其山川险易迂直,风俗之纯庞,人情之向背,为《使契丹图抄》上之。拜翰林学士、权三司使。问题补充:
就是需要准确的翻译。。好的会追加分数。。
书上写是沈括传
翟汝文文言文翻译
翟汝文文言文翻译:翟汝文,字公巽,宋代润州丹阳人,熙宁九年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翟汝文的父亲翟思自开封徙居丹阳,累官御史起居郎,历知越州应天府。翟汝文自幼聪慧好学,随父习诵汉、宋儒学。少年时代,翟汝文就能挥翰写一手锦绣文章和龙凤好字,以“风度翘楚,好古博雅”而远近闻名。元符元年,他告别父母,离开故乡,千里迢迢赶赴京城应试,一举考中进士,那年才22岁。翟汝文性至孝,以“亲老”为由,在丹阳侍奉双亲整整十个春秋。
北宋末年,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朝廷急需济世之才。大观年间,朝臣举荐翟汝文入朝为官,擢议礼局编修官。宋徽宗赵佶久闻翟汝文才华卓荦,“召对”后,觉得果然才华超群,嘉勉一番后,便授予秘书郎之职。后监宿州税,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他为皇太子讲学,除中书舍人。后来,因为有人说他“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而被外放至襄州、济州、庙州、陈州等地。他在各地做官都视百姓为父母,为官清正,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对受灾地区,则常常奏请朝廷减赋,因此,深受地方百姓的敬重和爱戴,召拜中书舍人。朝廷命同修《哲学国史》,迁给事中。
翟汝文嫉恶如仇。徽宗时,内侍梁师成阴贼险鸷,专横跋扈,强占百姓墓田增辟为自己的园圃,都城里的人都称其为“隐相”。翟汝文对其深恶痛绝,多次弹劾,但是梁师成唆使宰相,将翟汝文贬黜至宣州。然而,这件事并未改变翟汝文刚正不阿的性格,反而更加激发起他对专权误国者的极端蔑视和愤恨。密州负海产盐,他见蔡京“屡变盐法”,并要“岁贡牛黄”,觉得蔡京的变法不合“祖法”,“牛失黄辄死”,因此奏罢,被朝廷。宋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改显谟阁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
宋高宗建炎三年春天,金兵大举南下,直扑扬州。高宗赵构从扬州仓惶渡江,继续南逃,中原和江北地区完全失守。翟汝文与其同僚在南行的路上,他亲眼看见大批从北方逃亡而来的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凄惨,无不痛心疾首。一年多来,朝廷被投降议和的乌云所笼罩,反对议和、上疏论政的宰相李纲被解职;力主北伐,请求还都汴京的好友、同乡太学生陈东惨遭杀害;提拔岳飞为将、屡败金兵的宗泽忧愤而逝……这一桩桩、一件件令人触目惊心的悲剧并没有使翟汝文的豪气丧尽,他把满腔的悲愤化为不灭的复兴之志,期待着能有一天,身着戎装,横戈跃马,挥师北上,“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
绍兴元年八月,翟汝文被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除参知政事、同提举修政局。第二年四月的一天,从北方传来了伪齐刘豫迁都汴京的消息,朝野上下为之震惊,翟汝文对朝廷屈膝议和表示强烈不满。
翟汝文在密州时,秦桧为郡文学,翟汝文曾向朝廷荐举其才。但是秦桧到朝廷之后,培植党羽,结党营私,翟汝文很看不惯。绍兴二年六月,秦桧与翟汝文同堂议事,在谈到用人问题时,两人发生了争执,秦桧竞拍案怒斥翟汝文为“狂生”。翟汝文性情刚直,不为秦桧所屈,当即回应说:“浊气!”因此得罪秦桧。秦桧上奏高宗赵构进谗言,说翟汝文“擅以私意治吏事,伤国体,不可施行”。翟汝文毫不示弱,力陈其故,并直言秦桧“私植党羽,谗害善良”,“乞治堂吏受赂者”。秦桧为此大怒,弹劾翟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奏翟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不久,翟汝文被迫去职。可见,翟汝文是一位嫉恶如仇、风骨凛然的良臣!
翟汝文“风度翘楚,好古博雅”,精于书画。因为他与苏轼、黄庭坚是好友,其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受苏、黄的影响,形成了自己沉着、苍劲、豪放的艺术风格。
翟汝文存世书法作品有行楷《书札》、《宣抚帖》等,其中《宣抚帖》收录于乾隆十二年时摹勒刻石的《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中的第三十六册内,共计14行,106字。此帖中,翟汝文学苏轼笔意,酷似苏字,通篇“妩媚中藏刚劲,古拙里显灵秀”,充分表现出苏字“绵里裹铁,藏巧于拙”的艺术特色。
翟汝文一生著作颇丰,后人称他的文章“有熙宁、元占遗风”。他还谙熟先秦史、汉史,以及夏、商、周三代礼器、礼仪。政和三年,他曾“奏乞编集新体,改正《三礼图》以示后世”,但却没有实现。他刊行于世的著作除《东汉通史》50卷外,还有《圃学》5卷、《广闻》3卷、《人物志》5卷、《忠惠集》30卷。
绍兴十一年(1141),翟汝文带着满腔的幽愤和壮志未酬的心愿,悄然离开了人间,门人私谥为“忠惠”,将其遗体葬于丹阳九灵山。
翻译下面文言文
陈夷行,字周道,颍川人。祖忠,父邑。夷行,元和七年登进士第,累辟使府。宝历末,由侍御史改虞部员外郎,皆分务东都。太和三年,入为起居郎、史馆修撰,预修《宪宗实录》。四年献上,转司封员外郎。五年,迁吏部郎中。四月,召充翰林学士。八年,兼充皇太子侍读,诏五日一度入长生院侍太子讲经。上召对,面赐绯衣牙笏,迁谏议大夫、知制诰,余职如故。九年八月,改太常少卿,知制诰、学士侍讲如故。
开成二年四月,以本官同平章事。三年,杨嗣复、李珏继入辅政。夷行介特,素恶其所为,每上前议政,语侵嗣复,遂至往复。性不能堪,上表称足疾辞位;不许,诏中使就第宣劳。七月,以王彦威为忠武节度使,史孝章为邠宁节度使,皆嗣复拟议。因延英对,上问夷行曰:“昨除二镇,当否?”夷行对曰:“但出自圣心即当。”杨嗣复曰:“若出自圣心当,即人情皆惬。如事或过当,臣下安得无言?”帝曰:“诚如此,朕固无私也。”夷行曰:“自三数年来,奸臣窃权,陛下不可倒持太阿,授人钅尊柄。”嗣复曰:“齐桓用管仲于雠虏,岂有太阿之虑乎?”上不悦。
仙韶院乐官尉迟璋授王府率,右拾遗窦洵直当衙论曰:“伶人自有本色官,不合授之清秩。”郑覃曰:“此小事,何足当衙论列!王府率是六品杂官,谓之清秩,与洵直得否?此近名也。”嗣复曰:“尝闻洵直幽,今当衙论一乐官,幽则有之,亦不足怪。”夷行曰:“谏官当衙,只合论宰相得失,不合论乐官。然业已陈论,须与处置。今后乐人每七八年与转一官,不然,则加手力课三数人。”帝曰:“别与一官。”乃授光州长史,赐洵直绢百疋。夷行寻转门下侍郎。
上紫宸议政,因曰:“天宝中政事,实不甚佳。当时姚、宋在否?”李珏曰:“姚亡而宋罢。”珏因言:“人君明哲,终始尤难。玄宗尝云:‘自即位已来,未尝杀一不辜。’而任林甫陷害破人家族,不亦惑乎?”夷行曰:“陛下不可移权与人。”嗣复曰:“夷行之言容易,且太宗用房玄龄十六年、魏徵十五年,何尝失道?臣以为用房、魏多时不为不理,用邪佞一日便足。”夷行之言,皆指嗣复专权。
文宗用郭薳为坊州刺史,右拾遗,宋邧论列,以为不可。既而薳坐赃。帝谓宰相曰:“宋邧论事可嘉,邧授官来几时?”嗣复曰:“去年。”因曰:“谏官论事,陛下但记其姓名,稍加优奖。如不当,亦须令知。”夷行曰:“谏官论事,是其本职。若论一事即加一官,则官何由得,不免有情。”帝曰:“情固不免,理平之时,亦不可免。”上竟以夷行议论太过,恩礼渐薄。寻罢知政事,守吏部尚书。
四年九月,检校礼部尚书,出为华州刺史。五年,武宗即位,李德裕秉政。七月自华召入,复为中书侍郎、平章事。
“魏杞,字南夫,寿春人”的文言文翻译
魏杞,字南夫,是寿春人。
出自:《宋史魏杞传》
原文:
杞,字南夫,寿春人。祖荫入官。绍兴十二年,登进士第。知宣州泾县。从臣钱端礼荐其才,召对,擢太府寺主簿,进丞。端礼宣谕淮东,杞以考功员外郎为参议官,迁宗正少卿。
汤思退建和议,命杞为金通问使,孝宗面谕:“今遣使,一正名,二退师,三减岁币,四不发归附人。”杞条上十七事拟问对,上随事画可。陛辞,奏曰:“臣若将指出疆,其敢不勉。万一无厌,愿速加兵。”上善之。
行次盱眙,金所遣大将仆散忠义、纥石烈志宁等方拥兵闯淮,遣权泗州赵房长问所以来意,求观国书,杞曰:“书御封也,见主当廷授。”房长驰白仆散忠义,疑国书不如式,又求割商、秦地及归正人,且欲岁币二十万。杞以闻,上命尽依初式,再易国书,岁币亦如其数。忠义以未如所欲,遂与志宁分兵犯山阳。战不利,骁将魏胜死之。
上怒金反覆,诏以礼物犒督府师,杞奏:“金若从约,而金缯不具,岂不瘠国体、格事机乎?”乃以礼物行。至燕,见金主褒,具言:“天子神圣,才杰奋起,人人有敌忾意,北朝用兵能保必胜乎?和则两国享其福,战则将士蒙其利,昔人论之甚悉。”金君臣环听拱竦。馆伴张恭愈以国书称“大宋”,胁去“大”字,杞拒之,卒正敌国体,损岁币五万,不发归正人北还。上慰藉甚渥。
守起居舍人,迁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进参知政事、右仆射兼枢密使。时方借职田助边,降人萧鹧巴赐淮南田,意不惬,以职田请,杞言:“圭租食功养廉,借之尚可,夺之不可。”上是其言。杞以使金不辱命,繇庶官一岁至相位。上锐意恢复,杞左右其论。会郊祀冬雷,用汉制灾异策免,守左谏议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六年,授观文殿学士、知平江府。谏官王希吕论杞贪墨,夺职。后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告老,复资政殿大学士。淳熙十一年十一月薨,赠特进。嘉泰中,谥文节。
翻译:魏杞,字南夫,是寿春人。
出自《宋史魏杞传》。
原文:魏杞,字南夫,寿春人。祖荫入官。绍兴十二年,登进士第。知宣州泾县。从臣钱端礼荐其才,召对,擢太府寺主簿,进丞。端礼宣谕淮东,杞以考功员外郎为参议官,迁宗正少卿。
汤思退建和议,命杞为金通问使,孝宗面谕:“今遣使,一正名,二退师,三减岁币,四不发归附人。”杞条上十七事拟问对,上随事画可。陛辞,奏曰:“臣若将指出疆,其敢不勉。万一无厌,愿速加兵。”上善之。
行次盱眙,金所遣大将仆散忠义、纥石烈志宁等方拥兵闯淮,遣权泗州赵房长问所以来意,求观国书,杞曰:“书御封也,见主当廷授。”房长驰白仆散忠义,疑国书不如式,又求割商、秦地及归正人,且欲岁币二十万。杞以闻,上命尽依初式,再易国书,岁币亦如其数。忠义以未如所欲,遂与志宁分兵犯山阳。战不利,骁将魏胜死之。
上怒金反覆,诏以礼物犒督府师,杞奏:“金若从约,而金缯不具,岂不瘠国体、格事机乎?”乃以礼物行。至燕,见金主褒,具言:“天子神圣,才杰奋起,人人有敌忾意,北朝用兵能保必胜乎?和则两国享其福,战则将士蒙其利,昔人论之甚悉。”金君臣环听拱竦。馆伴张恭愈以国书称“大宋”,胁去“大”字,杞拒之,卒正敌国体,损岁币五万,不发归正人北还。上慰藉甚渥。
守起居舍人,迁给事中、同知枢密院事,进参知政事、右仆射兼枢密使。时方借职田助边,降人萧鹧巴赐淮南田,意不惬,以职田请,杞言:“圭租食功养廉,借之尚可,夺之不可。”上是其言。杞以使金不辱命,繇庶官一岁至相位。上锐意恢复,杞左右其论。会郊祀冬雷,用汉制灾异策免,守左谏议大夫、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
六年,授观文殿学士、知平江府。谏官王希吕论杞贪墨,夺职。后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告老,复资政殿大学士。淳熙十一年十一月薨,赠特进。嘉泰中,谥文节。
魏杞简介:魏杞(1121—1184)南宋官员。字南夫,一字道弼,寿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移居明州鄞县(今属浙江)。绍兴十二年进士。受经于明州赵敦临。以宗正少卿为金通问使,不辱使命,连擢参知政事、右仆射兼枢密使,后出知平江府,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告老。
文言文翻译 要整段话的
钦宗即位,郭浩进升为安州团练使。因种师道推荐,被皇上召见应对,他上奏说:“金军长期在外,一心想着回归。请求派轻兵从小路驰往滑台,等他们渡到一半时,就可发动攻击。”正逢朝廷大臣议和议战意见不同,郭浩之策没有被采纳。皇上询问西边事务,郭浩说:“臣在任时已听到警报,担心夏人一定会乘机侵占边地,希望朝廷选派将领设置守备。”不久西夏军队果然进攻泾原路,夺取了西安州、怀德军。绍圣年间开拓之地,又全部失去。
金州残损破坏得特别严重,户口也没有几家,郭浩招集安抚流亡之人,开辟营田,朝廷把他所作所为颁示各路。其他军队因为军需困乏需要朝廷补给,而纸有郭浩把积馀的十万矫钱资助给户部,朝廷嘉奖他,以后凡有奏请,都能得以直达朝廷。
文言文翟汝文翻译急求
翟汝文,字公巽,宋代润州丹阳人,熙宁九年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翟汝文的父亲翟思自开封徙居丹阳,累官御史起居郎,历知越州应天府。翟汝文自幼聪慧好学,随父习诵汉、宋儒学。少年时代,翟汝文就能挥翰写一手锦绣文章和龙凤好字,以“风度翘楚,好古博雅”而远近闻名。元符元年,他告别父母,离开故乡,千里迢迢赶赴京城应试,一举考中进士,那年才22岁。翟汝文性至孝,以“亲老”为由,在丹阳侍奉双亲整整十个春秋。
北宋末年,国家处于危难之际,朝廷急需济世之才。大观年间,朝臣举荐翟汝文入朝为官,擢议礼局编修官。宋徽宗赵佶久闻翟汝文才华卓荦,“召对”后,觉得果然才华超群,嘉勉一番后,便授予秘书郎之职。后监宿州税,召除著作郎,迁起居郎。他为皇太子讲学,除中书舍人。后来,因为有人说他“从苏轼、黄庭坚游,不可当赞书之任”,而被外放至襄州、济州、庙州、陈州等地。他在各地做官都视百姓为父母,为官清正,经常微服私访,体察民情。对受灾地区,则常常奏请朝廷减赋,因此,深受地方百姓的敬重和爱戴,召拜中书舍人。朝廷命同修《哲学国史》,迁给事中。
翟汝文嫉恶如仇。徽宗时,内侍梁师成阴贼险鸷,专横跋扈,强占百姓墓田增辟为自己的园圃,都城里的人都称其为“隐相”。翟汝文对其深恶痛绝,多次弹劾,但是梁师成唆使宰相,将翟汝文贬黜至宣州。然而,这件事并未改变翟汝文刚正不阿的性格,反而更加激发起他对专权误国者的极端蔑视和愤恨。密州负海产盐,他见蔡京“屡变盐法”,并要“岁贡牛黄”,觉得蔡京的变法不合“祖法”,“牛失黄辄死”,因此奏罢,被朝廷。宋钦宗即位,召为翰林学士,改显谟阁学士,知越州兼浙东安抚使。
宋高宗建炎三年春天,金兵大举南下,直扑扬州。高宗赵构从扬州仓惶渡江,继续南逃,中原和江北地区完全失守。翟汝文与其同僚在南行的路上,他亲眼看见大批从北方逃亡而来的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凄惨,无不痛心疾首。一年多来,朝廷被投降议和的乌云所笼罩,反对议和、上疏论政的宰相李纲被解职;力主北伐,请求还都汴京的好友、同乡太学生陈东惨遭杀害;提拔岳飞为将、屡败金兵的宗泽忧愤而逝……这一桩桩、一件件令人触目惊心的悲剧并没有使翟汝文的豪气丧尽,他把满腔的悲愤化为不灭的复兴之志,期待着能有一天,身着戎装,横戈跃马,挥师北上,“欲挽天河,一洗中原膏血”!
绍兴元年八月,翟汝文被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除参知政事、同提举修政局。第二年四月的一天,从北方传来了伪齐刘豫迁都汴京的消息,朝野上下为之震惊,翟汝文对朝廷屈膝议和表示强烈不满。
翟汝文在密州时,秦桧为郡文学,翟汝文曾向朝廷荐举其才。但是秦桧到朝廷之后,培植党羽,结党营私,翟汝文很看不惯。绍兴二年六月,秦桧与翟汝文同堂议事,在谈到用人问题时,两人发生了争执,秦桧竞拍案怒斥翟汝文为“狂生”。翟汝文性情刚直,不为秦桧所屈,当即回应说:“浊气!”因此得罪秦桧。秦桧上奏高宗赵构进谗言,说翟汝文“擅以私意治吏事,伤国体,不可施行”。翟汝文毫不示弱,力陈其故,并直言秦桧“私植党羽,谗害善良”,“乞治堂吏受赂者”。秦桧为此大怒,弹劾翟汝文“专擅”。右司谏方孟卿奏翟汝文“与长官立异,岂能共济国事”?不久,翟汝文被迫去职。可见,翟汝文是一位嫉恶如仇、风骨凛然的良臣!
翟汝文“风度翘楚,好古博雅”,精于书画。因为他与苏轼、黄庭坚是好友,其书法在一定程度上受苏、黄的影响,形成了自己沉着、苍劲、豪放的艺术风格。
翟汝文存世书法作品有行楷《书札》、《宣抚帖》等,其中《宣抚帖》收录于乾隆十二年时摹勒刻石的《三希堂石渠宝笈法帖》中的第三十六册内,共计14行,106字。此帖中,翟汝文学苏轼笔意,酷似苏字,通篇“妩媚中藏刚劲,古拙里显灵秀”,充分表现出苏字“绵里裹铁,藏巧于拙”的艺术特色。
翟汝文一生著作颇丰,后人称他的文章“有熙宁、元占遗风”。他还谙熟先秦史、汉史,以及夏、商、周三代礼器、礼仪。政和三年,他曾“奏乞编集新体,改正《三礼图》以示后世”,但却没有实现。他刊行于世的著作除《东汉通史》50卷外,还有《圃学》5卷、《广闻》3卷、《人物志》5卷、《忠惠集》30卷。
绍兴十一年(1141),翟汝文带着满腔的幽愤和壮志未酬的心愿,悄然离开了人间,门人私谥为“忠惠”,将其遗体葬于丹阳九灵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