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贞观三年文言文翻译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阅读答案及翻译

1、选文中唐太宗对侍臣说的话体现了哪些治国理政的思想?

答:君主能接受忠言,虚心纳谏,臣子能直言进谏。君主要施行仁政,关爱百姓。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答:卒/令不闻其过。

3、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答:纳(接受、采纳);寻(不久)。

本文出自唐代吴兢《贞观政要·卷三》翻译如下: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白话文:贞观三年,唐太宗对侍臣说:“如果君主能接受忠诚的谏言,那么君臣之间就会非常默契。如果君主自身贤明,而臣子却不匡正辅佐,国家就快灭亡了。君主要是失掉了江山,臣子也就不能独自保全自己的家族。

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白话文:像隋炀帝暴虐,臣子不敢进言,终于使他不知道自己的过失,最后隋朝灭亡,大臣虞世基等人不久也被杀死。这个惨痛的教训离我们并不久远,我和各位大臣哪能不谨慎,不能被后人所耻笑啊!”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白话文:观六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我听说周朝与秦朝刚得到夭下的时候,治理国家的方法没有不同的。但是周朝推行仁政,积累功德,所以能够将自己的基业保持八百年。

朕又闻桀纣帝王也,以匹夫比之,则以为辱;颜、闵,匹夫也,以帝王比之,则以为荣。此亦帝王深耻也。朕每将此事以为鉴戒,常恐不逮,为人所笑。

白话文:我又听说桀、纣虽为帝王,即便与平民作比,平民也认为自己受到了羞辱。这也是帝王应该感到羞惭的。我时常用这些事对照自己的行为,并经常告诫自己,担心自己哪里做得不足,被人嗤笑。”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1、吴兢著《贞观政要》旨在歌颂“贞观之治”,总结唐太宗时代的政治得失,希望后来君主以为借鉴。书中所记基本为贞观年间唐太宗与魏征等大臣的问答,以及皇帝的诏书、大臣的谏议奏疏等。

2、全书内容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思想、生活等方方面面,尤以讨论君臣关系、君民关系、求谏纳谏、任贤使能、恭俭节用、居安思危为其重点。

<<唐太宗纳谏>>文言文翻译

唐太宗纳谏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比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联总粘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联怀也."

------------------------------------------------------------------------

贞观(李世民年号)三年,太宗(李世民)对司空(官职)裴寂说:“每当有人呈上奏报的折子,内容很多,(看不过来时)我总是把折子粘在墙壁上,每天出入都要看看,用这种方法勤勉不懈怠,想方设法做到了解臣子们要表述的情况。常常思考政事,有时到了三更才休息,也希望你们这些臣工们也用心政事不知疲倦,来报答我的心意。”

贞观二年 翻译

是《贞观政要》吗?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翻译:贞观二年,唐太宗对房玄龄等大臣说:“三国时期,诸葛亮为蜀汉的丞相,治国也是坦荡无私,公正无偏。他曾经上表皇帝,把廖立、李严两位大臣贬到南中做普通老百姓。廖立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哭着说道‘我要一辈子呆在南中边地了。’李严听到诸葛亮死的消息,居然发病死了。因此史官陈寿说,‘诸葛亮治理国家,诚心而公正,对国家忠心并有贡献的,就是仇人也奖赏,对触犯国法,不好好工作的,就是亲人也要处罚’。爱卿,你们怎么可以不钦慕并赶上他呢?

是这个么?

“贞观二年,京师旱”出自古诗《唐太宗吞蝗》,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

【翻译】

贞观二年,京城长安大旱,蝗虫四起。唐太宗进入园子看粮食(损失情况),看到有蝗虫(在禾苗上面),捉了几只念念有词道:“百姓把粮食当作身家性命,而你吃了它,这对百姓有害。百姓有罪,那些罪WwW.SLkj.orG过全部在我(身上),你如果真的有灵的话,你就吃我的心吧,不要再害百姓了。”将要吞下去。周围的人忙劝道:"恐怕吃了要生病的!不能吃啊!”太宗说道:“我真希望它把给百姓的灾难移给我一个人!为什么要逃避疾病呢?”(说完)马上就把它吞了。

有没有文言文《贞观政要》字词翻译

贞观四年,太宗对公卿说:“朕整天都不敢懈怠,不但忧念爱惜百姓,也想让你们能够长守富贵。天非不高,地非不厚,朕长久以来小心谨慎以敬畏天地。你们如果能小心遵守法令,总是像朕敬畏天地那样,这样不但百姓安宁,自己也可常得快乐。古人云:‘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这话可以深以为戒。如果徇私贪污,不但是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岂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总是蒙受羞耻呢?你们应当深刻地思考这些话。”

文言文翻译,有关贞观之治的……

蜀人造船的工作很辛苦……,洲县督促的很紧,以至于百姓都纷纷卖了田宅、儿女,即使这样也不能满足供给,谷子的价格很贵,剑外好像要发生武装叛乱,蠢蠢欲动。

材料说明贞观年间和开元年间政治比较清明,封建经济繁荣,呈现出历史上少有的盛世景象;作者是站在封建地主阶级立场上对当时“盛世”的描绘,其中不乏溢美之辞;大量财富是封建地主阶级加强赋税剥削积聚的;即使在盛世时期,阶级压迫还是相当沉重的,阶级矛盾有时也相当尖锐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的翻译

一、【原文】

贞观五年,太宗谓侍臣曰:“自古帝王亦不能常化,假令内安,必有外扰。当今远夷率服,百谷丰稔,盗贼不作,内外宁静。此非朕一人之力,实由公等共相匡辅。然安不忘危,治不忘乱,虽知今日无事,亦须思其终始。常得如此,始是可贵也。”魏徵对曰:“自古已来,元首股肱不能备具,或时君称圣,臣即不贤,或遇贤臣,即无圣主。今陛下明,所以致治。向若直有贤臣,而君不思化,亦无所益。天下今虽太平,臣等犹未以为喜,惟愿陛下居安思危,孜孜不怠耳!”

二、【译文】

贞观五年,唐太宗对周围的侍臣们说:“自古以来的帝王都不能长期教化天下,他们当政时假如国家内部安定,那么必定就会有外乱骚扰。而如今远方外族归顺我朝,天下五谷丰登,盗贼不起,国家内外宁静。这绝非我个人的能力所能达到的,实在是有赖于各位大臣的鼎力辅佐啊。然而居安不能忘危,治平不能忘乱,虽然明知今天无事,也得考虑如何才能有始有终。要经常这样反省思索,才是难能可贵。”魏徵深表赞同,说:“纵观历史,我们发现君主和大臣往往不能两全其美,相得益彰。有时君主圣明,而臣下不贤;有时遇上贤臣,却没有圣明的君主。如今陛下圣明,所以天下太平,假如当初大唐只有贤臣,而君主不想广施教化和仁义,要想促成今日之美政,也是不可能的。如今国家升平,但是臣等还不敢就此坐享太平,也希望陛下能居安思危,孜孜不倦!”

贞观元年,唐太宗对侍臣说:“死人不可能再活,所以使用法律务必要宽大简约。古人说,卖棺材的人希望是个瘟疫之年,不是他对人嫉恨,而是有利于卖棺材的缘故。现在司法衙门核查审理一个案件,一定要求深刻,想要以此来成就对他的评定。现在用什么办法,得以使司法者公平合理?” 谏议大夫王珪进言说:“只要选公正正直善良的人,判断案子公正恰当的,增加官吏的薪金和赏赐,那么奸妄伪诈之事自然就平息了。”

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看古之帝王,有兴有衰,犹朝之有暮,皆为敝其耳目,

不知时政得失,忠正者不言,邪谄者日进,既不见过,所以至于灭亡。朕既在九重,不

能尽见天下事,故布之卿等,以为朕之耳目。莫以天下无事,四海安宁,便不存意。可

爱非君,可畏非民。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魏

征对曰:“自古失国之主,皆为居安忘危,处治忘乱,所以不能长久。今陛下富有四海,

内外清晏,能留心治道,常临深履薄,国家历数,自然灵长。臣又闻古语云:‘君,舟

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翻译如下:

贞观六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纵观古代的帝王,有的兴起有的衰亡,好像有了早晨就必有夜晚一样。这都是由于耳目受到蒙蔽,不了解当时政治的得失,忠诚正直的人不敢直言劝谏,邪恶谄谀的人却一天天得势,君主听不到自己的过失,最终自然灭亡。我既然身居九重深宫,不可能对天下的事情都看到,所以委托卿等,作为我的耳目了解下情。千万不可以认为天下无事,四海安宁,就不在意。民可爱的是君,君可畏的是民。做天子的,如果有道,人们就推戴他作人主;如果无道,人们就把他废弃而不用。这真可怕啊!”魏征回答说:“从古以来的失国之君,都是因为在安定的时候忘记了危亡,在清平的时候忘记了动乱,所以不能长治久安。如今陛下拥有天下,内外清平安定,能够留心治国的方法,经常保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那样谨慎的姿态,国运自然会长久。我又听古人说过:‘君主是船,百姓是水,水能浮载船,也能把船掀翻。’陛下认为百姓的力量可畏,确实讲得很对。”

”贞观三年

贞观三年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