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岁文言文翻译

徐孺子年九岁+文言文+翻译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bai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du无物,当极明邪①?”zhi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dao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译文】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人,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①?”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译文】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人,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①?”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注释】

①若令:如果。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译文】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人,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原文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译文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经常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就像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如果没有瞳仁,一定什么都看不见

原文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译文

徐孺子九岁的时候,经常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样的。就像人的眼睛里有瞳仁,如果没有瞳仁,一定什么都看不见

欧阳公四岁而孤 文言文翻译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翻译: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

扩展资料

①欧阳修苦读是中国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之一。讲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散文家、词人欧阳修在“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的环境下,从小至大,“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的勤学故事。

②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晋文帝数岁文言文翻译

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文言文中的岁余如何翻译

岁余:一年多一点时间。

例如: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27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岁余举进士:一年多一点时间就去考进士。

又例如: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

18岁用文言文怎么说

18岁是没有具体的说法的,男子15岁到20都可以称为称束发,女子还没出嫁,就可以称为待年或待字。

舞象之年—— 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束发——男子十五。

及笄——女子十五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

弱冠、初冠——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扩展资料

人生礼仪中最重要的是男子的“冠礼”和女子的“笄礼”。冠礼和笄礼,说穿了,就是改变发式。清代以前,古人是留全发的。婴儿生下三个月后,要选择黄道吉日,剪一次头发,只保留两小撮。这两小撮头发,男孩留在左右两边,有如牛头;女孩则一前一后,有如马首,叫“羁”。

也有按男左女右的方位只留一小撮的。 剪去的头发长出以后,便不再剪,而是向两边分梳,长齐眉毛,叫做“两髦”。所以儿童又叫“童髦”。或者把“两髦”总束起来,扎在头上,一边一束。

男孩状如兽角,叫做“总角”;女孩状如树桠,叫做“丫头”。所以孩童时代又叫“总角之时”,年幼或地位低的女孩又叫“丫头”、“女娃”。

男孩长到二十岁,女孩长到十五岁,就要举行“冠礼”和“笄礼”。冠笄之前,要先用“筮法”来决定日期和加冠加笄的来宾,叫“筮日”和“筮宾”。届时,来宾就在一定的礼仪程序中把规定的服饰授予该青年,并为他们取一个“字”。宾取之字与父取之名,一般都有一定的联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

舞象之年——少年十五至二十岁

束发——男子十五

及笄「jí」——女子十五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十六岁

成童——十五或十五稍上的年岁

待年、待字——指女子成年待嫁的年岁

弱冠、初冠——男子二十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以上是从不同地方找到的,但我认为其实18岁是没有具体的说法的,不过男子15岁到20都可以称为称束发,女子还没出嫁,就可以称为待年或待字。

年龄称谓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古代年龄称谓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100岁------期颐。

舞象之年

顺便送你一些关于年龄的称谓:

人初生叫婴儿,不满周岁称襁褓。

2至3岁称孩提。

女孩7岁称髫年。男孩7岁称韶年。

10岁以下称黄口。

13岁至15岁称舞勺之年。

15岁至20岁称舞象之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之年。

16岁称碧玉年华;

20岁称桃李年华。

24岁称花信年华;女子出嫁称梅之年,标梅之年。

男子20岁称弱冠。

30岁称而立之年。

40岁称不惑之年。

50岁称知命之年。

60岁称花甲或耳顺之年。

70岁称古稀之年。

80岁称杖朝之年。

80至90岁称合鲐背之年,耄耋之年。

100岁乐期颐。

另外,还有称童年为总角或垂髫,称青少年为束发,女子待嫁称待年或待字,称老年为皓首或白首,称长寿老人为黄发等等

古代年龄称谓小集

襁褓:不满周岁。

孩提:两至三岁。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说明:根据生理状况,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年”或“髫年”。

总角:幼年泛称。

垂髻之年:指儿童。(古代小孩头发下垂,引申以指未成年的人。)

黄口:十岁以下。

幼学:十岁。(《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金钗之年:女孩十二岁。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

志学:十五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及笄:女子十五岁。(《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旧时文人拆“瓜”字为二八纪年,谓十六岁,多用于女子。)

弱冠:男子二十岁。(《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花信年华:女子二十四岁。

而立:三十岁。

不惑:四十岁。

天命:五十岁。(《论语》: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岁。(《淮南子•原道训》:“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说春秋卫国有个伯玉,不断反省自己,到五十岁时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错误,后世因而用“知非”代称五十岁。)

耳顺、花甲之年:六十岁。(我国自古以来用天干地支互相错综相合纪年,可组成六十对干支,因而称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岁又称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岁。(杜甫《曲江二首》:“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十、九十岁。(《礼记•曲礼》:“八十九十曰耄。”人们根据这解释,把耄耋两字连用代称八、九十岁。)

期颐:百岁之人。(《礼记•曲礼》:“百年曰期颐。”意思是人生以百年为期,所以称百岁为“期颐之年。”元人陈浩解释说:“人寿以百年为期,故曰期;饮食起居动人无不待于养,故曰颐。”)

男女统称:男称须眉、女称巾帼。

夫妻一方去世称:丧偶。

老师称:恩师、夫子。

学生称:门生、受业。

文言文中的“岁余”如何翻译?

一年多一点时间

例如:苏洵字明允,眉州眉山人。年27始发愤为学,岁余举进士,又举茂才异等,皆不中。岁余举进士。这里的“岁余举进士”就翻译为“一年多一点的时间后就考进士”。

又例如《史记》卷84《屈原贾生列传》2502、2503页:“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这里可以翻译为:“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汉文帝正坐在宣室,接受神的降福保佑。因文帝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

参考资料

司马迁.史记.长沙:岳麓书社,2020年

岁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