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郭子仪文言文翻译

文言文翻译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①俱为安思顺牙将②,不相能③,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④妻子。”子仪趋堂下,所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⑤,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①郭子仪、李光弼(bì):唐朝人, 平安“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②牙将:副将。③不相能:互相看不起。④贷:宽恕。⑤节度使:古代官名,总揽数州军事。

郭子仪最初和李光弼都是安思顺的副将,但是相互看不起。即使是坐在一张席上也相互不说话。后来郭子仪代替了安思顺做将军,李光弼害怕被杀掉,就跪下请求说:“我死了也心甘情愿,但是请饶过我的妻子。”郭子仪走到堂下,握住李光弼的手说:“现在国家混乱主上受辱,非要你来安定不可,我怎么敢怀有私心呢?”于是李光弼就痛哭流涕相互用忠义勉励,李光弼就被推荐做了节度使。于是两人就一起平定了叛乱,没有一丝的猜忌。

文言文 郭子仪与李广弼 翻译

郭子仪最初和李光弼都是安思顺的副将,但是相互看不起。即使是坐在一张席上也相互不说话。后来郭子仪代替了安思顺做将军,李光弼害怕被杀掉,就跪下请求说:“我死了也心甘情愿,但是请饶过我的妻子。”郭子仪走到堂下,握住李光弼的手说:“现在国家混乱主上受辱,非要你来安定不可,我怎么敢怀有私心呢?”于是李光弼就痛哭流涕相互用忠义勉励,李光弼就被推荐做了节度使。于是两人就一起平定了叛乱,没有一丝的猜忌。

郭子仪最初和李光弼都是安思顺的副将,但是相互看不起。即使是坐在一张席上也相互不说话。后来郭子仪代替了安思顺做将军,李光弼害怕被杀掉,就跪下请求说:“我死了也心甘情愿,但是请饶过我的妻子。”郭子仪走到堂下,握住李光弼的手说:“现在国家混乱主上受辱,非要你来安定不可,我怎么敢怀有私心呢?”于是李光弼就痛哭流涕相互用忠义勉励,李光弼就被推荐做了节度使。于是两人就一起平定了叛乱,没有一丝的猜忌。赞同0| 评论

郭子仪不徇私情文言文翻译

郭子仪待人忠厚,治军宽严皆宜。他毫不嫉贤妒能,而善于发现使用人才,唯能是举。跟他一起参加平叛斗争的,有数10名武将被封王侯,有60多人成了唐朝高级官员,执掌军国大事。如名将李光弼,平叛初期,只是郭子仪手下的左兵马使。当朝廷要选一良将出井陉,定河北时,尽管李对郭当时有误解,多存戒心。但郭子仪仍然力荐光弼,使李能够充分发挥军事才能,独当一面,屡建奇功,被提拔为河东节度使,最终发展起同郭子仪齐名的一支平叛劲旅。而对为非作歹之人,郭子仪不徇私情迁就其过。当他调离朔方军后,旧部王元振自恃有功,造谣惑众,擅杀主帅自立,朝廷慑于时势而默认。一时各军效仿者多起,河中、太原等地动乱。郭子仪领命回到军中,敢于伸张正义,不念旧情,将王元振等作乱者处死。由于他公明执法,各军也纷纷法正了不轨之徒,从而保障了平叛、削藩战争的顺利进行。

欢迎采纳 希望帮到你

《郭子仪初李光弼》文言文翻译

一、译文: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动乱,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二、原文:东汉·班固《汉书·贾谊传》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惧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所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扩展资料

一、作者简介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出身儒学世家,其父班彪、伯父班嗣,皆为当时著名学者。在父祖的熏陶下,班固九岁即能属文,诵诗赋,十六岁入太学,博览群书,于儒家经典及历史无不精通。

二、人物简介

1、郭子仪(697年—781年),字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 人。唐朝杰出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2、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  ),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北宋司马光的《郭子仪初李光弼》翻译: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牙将的时候,二人很不和睦,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郭子仪代替安思顺做了大将,李光弼怕被郭子仪杀掉,就跪下向郭子仪请求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您饶恕我的妻儿。”

郭子仪快步走下堂来,拉住李光弼的手说:“现在国家动乱,主上受辱,不是您不能使国家安定,我怎能怀有私心泻忿呢?”于是流着泪勉励李光弼为国尽忠,随后推荐他为节度使。郭子仪就同李光弼共同破贼,没有一丝一毫的猜疑。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牙将的时候,

二人很不和睦,

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

后来郭子仪代替安思顺做了大将,

李光弼怕被郭子仪杀掉,

就跪下向郭子仪请求说:

“我甘愿

一死,

只希望您饶恕我的妻儿。

郭子仪快步走下堂来,

拉住李光弼的手说:

“现在国家动乱,

主上受辱,不是您不能使国家安定,我怎能怀有私心泻忿呢?”于是流着泪勉励李光弼为国

尽忠,随后推荐他为节度使。郭子仪就同李光弼共同破贼,没有一丝一毫的猜疑。

原文: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惧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光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所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仆岂敢怀私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扩展资料:

《郭子仪初李光弼》出自于北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创作背景:

司马光曾觉得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因此想要撮取其要,撰纪传体史。初成《通志》8卷,起战国至秦二世,表进于朝,引起宋英宗的重视。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继续编纂。宋神宗即位,赐书名为《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元丰七年(1084)书成。

《资治通鉴》成书后,元丰八年,范祖禹、司马康、黄庭坚、张舜民等奉命重行校定,元祐元年校定完毕,送往杭州雕版,元祐七年刊印行世。

赏析:

《资治通鉴》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司马光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老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动乱,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动乱,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俱为安思顺牙将,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后子仪代思顺为将,老弼恐见诛,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因涕泣勉以忠义,即荐之为节度使,遂同破贼,无纤毫猜忌。

刚开始郭子仪与李光弼同为安思顺的麾下将领时,二人(关系)不融洽,即使坐在一起也不交谈。后来子仪代替思顺当上将军后,老弼恐怕被诛杀,于是(对子仪)下跪请罪说:“我甘愿一死,只希望(你)放过我的妻子和儿子。”子仪走下堂来,握住他的手说:“如今国家动乱,主人受人侮辱,不是您不能平定,我子仪又怎能心怀私怨呢!”于是一边流着涕泪一边(对李光弼)用忠义之道加以勉励,并立即推荐他为节度使,两人一起攻破乱贼,没有丝毫猜忌了。

高中文言文翻译,是有关郭子仪的,划线句子怎么翻译?

免胄劳之曰:安乎?久同忠义,何至于是

[注]:免胄:脱下盔甲;劳:安慰、抚慰;何:怎么、为什么;于是:到这个地步。

[译文]:摘下头盔,卸掉铁甲,安慰他们说:“(你们)好吗?如果长久以来能同守忠义,怎么会到这互相交战的地步呢?”

文言文翻译

郭子仪文言文翻译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