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鲁人织履》原文及译文
[鲁人织屦
原文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 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译文
鲁国有一个人自己很会打草鞋,妻子很会织白绸。两口子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必定会变穷。” 那鲁国人问:“为什么呢?” 这个人回答说:“鞋子是为了用鞋子走路,但是越国人却习惯于赤脚走路;帽子是为了给人戴的,但是越国人喜欢披散着头发,不戴帽子。以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走投无路,那怎么能办到呢?”
14.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2分)
(1)或谓之曰 (2)以子之长
15.翻译划线句(2分)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16.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2分)
参考答案:
14、(1)有人(2)凭
15、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16、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原文
鲁人徒越文字出自《韩非子·说林上》。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不应,携妻之越。居三月,悄怆而返。
译文
鲁国有个人(自己)善于编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纺纱,(他们)想一起迁徙到越国。(于是就)有人对他们说:“你一定会受穷的。”鲁国人就问:“为什么?”(回答)说:“草鞋是用来穿的,但越国人却赤脚走路的;帽子是用来戴的,但越国人却披头散发不戴帽子。你们的手艺固然不错,可是去到一个用不着这种手艺的国家,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吗?”那个鲁国人不理睬,带着妻子到越国去。在那儿住了三个月,忧郁悲伤地回来了。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所需。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 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
译文:鲁国有一个人自己很会打草鞋,妻子很会织白绸。两口子想搬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你到越国去必定会变穷。” 那鲁国人问:“为什么呢?” 这个人回答说:“鞋子是为了用来走路,但是越国人却习惯于赤脚走路;帽子是为了给人戴的,但是越国人喜欢披散着头发,不戴帽子。以你们的专长,跑到用不着你的国家里去,要想不走投无路,那怎么能办到呢?”
注释:身:自身,本人。 屦:用麻、葛等制成的鞋。 缟:白绢,周时人用缟做帽子 徙:迁居,搬家。 跣行:赤脚走路。 被发:被,同“披”,披散头发 所长:拿手的本领。 其:同“岂”,难道。 穷:走投无路。 冠:古时的帽子。 以:用 。 子:你 。 长:擅长(制造的)东西 。 游:展售 。 无:不 。
启示: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需要,经过三思而后行。
原文
鲁人徒越文字出自《韩非子·说林上》。
鲁人身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不应,携妻之越。居三月,悄怆而返。
译文
鲁国有个人(自己)善于编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纺纱,(他们)想一起迁徙到越国。(于是就)有人对他们说:“你一定会受穷的。”鲁国人就问:“为什么?”(回答)说:“草鞋是用来穿的,但越国人却赤脚走路的;帽子是用来戴的,但越国人却披头散发不戴帽子。你们的手艺固然不错,可是去到一个用不着这种手艺的国家,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吗?”那个鲁国人不理睬,带着妻子到越国去。在那儿住了三个月,忧郁悲伤地回来了。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所需。
鲁人徙越
【原文】
鲁人身善织履,妻善织缟①,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履为履之也,而越人跣②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鲁人对曰:夫不用之国,可引而用之,其用益广,奈何穷也?”
【注释】
徙:迁徙。
以:用 。
子:你 。
长:擅长(制造的)东西 。
游:展售 。
其:代指想不受穷调查研究。
屦(ju)四声:麻鞋,这里指动词,指穿鞋。
缟gǎo:白绢(一种白色丝织品),周人用缟做帽子。
徒:迁移 ,迁居,搬家。
跣:赤脚走路。
身:自身,本人,自己。
跣xiǎn行:赤脚走路。
被发:被,同“披”,披散头发 。
所长:拿手的本领。
其:同“岂”,难道。
冠:帽子。
被:同“披”。
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穷:困,这里指没有生活出路。
【译文】
鲁国有个人(自己)善于编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纺纱,(他们)想一起迁徙到越国。(于是就)有人对他们说:“你一定会受穷的。”鲁国人就问:“为什么?”(回答)说:“草鞋是用来穿的,但越国人却赤脚走路的;帽子是用来戴的,但越国人却披头散发不戴帽子。你们的手艺固然不错,可是去到一个用不着这种手艺的国家,想要不贫穷,难道可能吗?”那个鲁国人不理睬,带着妻子到越国去。在那儿住了三个月,忧郁悲伤地回来了。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做生意特别要了解顾客的所需。
【道理】
凡做一事,制定行动计划,必须先做调查研究,从实际出发,万不可纯凭主观,心血来潮,莽撞从事。
文言文《张良取履》翻译
张良在下邳居住的时候,经常到民间去体察世情,看一下老百姓的生活状况。这一天张良无事可做,信步走到一座小桥上观风景。没有注意到一头白发,身穿布衣的老者慢慢走上桥来,当他经过张良的身边时,有意无意之间将鞋掉在桥下。然后很不客气的对张良说:“小伙子,下去给我把鞋捡上来!”张良感受到很纳闷,我与此人素不相识,他怎么能用这一种口气跟我说话,这样做也太没道理了,继而转念一想:他反正这么大把年纪了,尊老敬老是读书人的美德,就劳动自己的一回把。
张良很快将鞋捡了回来交给老者,老者不接,却坐了下了,把脚抬起来,对张良说:“给我穿上。”
鞋都给你捡了,再给你穿上也没什么关系,张良这么想着,就恭敬蹲下身子,把鞋给老者穿上。老者看到张良这么谦虚,很满意,穿上鞋以后,对张良笑了一下,一个字也没有说,起身走了。
由于老者的行为太为么常,张良开始觉得老者有什么地方与众不同,但又不能确定,就远远地在老者身后随行。走了一段路之后,老者转回身来,对张良说:“孺子可教也,我老人家有心栽培你,五天之后,天明之后,这一个时候,人在这里等我。”
过了五天,天刚刚亮,张良依照约定出现在桥头上,没有想到,老者已经在那里等他了。老者非常生气的对他说:“与长者相约,你却来得这么晚,太没有礼貌了!五天后你再来吧。“过了五天,鸡叫头遍,张良就急忙出门,赶到桥头,老者却比上一次到的时间还早,见到张良,他说生气的质问:“你又来晚了,回去吧,再过五天再来!”张良暗自惭愧,什么话也说不出,惟惟诺诺地答应了。又过了五天,张良根本不敢入睡,在深更半夜就来到桥头等老者。过了好大一会儿,老者姗姗而来,看到张良已到,就高兴地说:“与老者约会,这样子就对了。”老者说完之后,拿出一本书对张良说:“你要努力学习这一本书,如果能够掌握它你将成为王者之师,十年必有大成,可发佐王兴国;十三年后,你到济北来看我。”说罢,转身而去。张良知道碰到了神仙,赶紧向老者行大礼。但转眼间,老者已经不见了。
天亮后,张良他细翻看这本书,发现竟是《太公兵法》,这是周公姜之牙辅佐周王时的兵书。
张良曾经闲暇时候在下邳县桥上散布游玩,有一个老翁,穿着麻布衣服,走道张良所在的地方,把自己的鞋子扔到桥下面,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我的鞋子取上来!”张良很惊愕,想打他。看他年老,强行忍住了,下去取回了鞋子。老翁又说:“给我穿上!”张良已经替他取回了鞋子,也就跪下给他穿上。老翁伸着脚让张良给他穿上以后,大笑着走了。张良非常惊奇,目送老翁很远。老翁走了大约一里路,又回来,说:“小子可以教诲。五天后黎明,与我在此相会。”张良更加奇怪,跪在地上说:
“好。”五天后黎明,张良就来了。老翁已经先到了,大怒说:“和老人约定会面,却比我后到,为什么呢?”又走了,并说:
“五天后早来。”五天后鸡刚一啼鸣,张良又来了。老翁又先到了,又大怒说:“又晚来,为什么?”又走了,说:
“五天后要早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来了。过了一会,老翁也到了,高兴的说:“应该像这样。”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就能作皇帝的老师。十年后你将会发达。十三年后你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然后离去,没有再说别的话,再也没有出现。天明以后张良看这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
张良因此感到奇异,经常学习诵读这本书。
郑人买履文言文翻译答案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翻译有个想要买鞋子的郑国人,先自己量好脚的尺度,并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的人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就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最终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断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欲:将要,想要。3.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4.先:首先,事先。5.度(duó):衡量。(动词)6.而:顺承连词 意为然后7.置:安放,搁。(动词)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9.其:他的,指郑人的。(代词)10.坐:通“座”,座位。11.至:等到。12.之:到……去,往。(动词)13.操:拿、携带。(动词)14.已:已经。(时间副词)15.得:得到;拿到。16.履:鞋子。(名词)17.乃:于是18.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动词)19.度(dù):量好的尺码。(名词)20.及:等到。21.反:通假字,同“返”,返回。22.罢:本义结束,引申为散了。24.遂:于是。25.曰:说。26.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27.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28.自信:相信自己。29.以:用。30.吾:我。31.市罢:集市散了32.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寓意讽刺了那些克守陈规,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这则寓言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遇事要会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寸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的时候,他忘带了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寸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何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郑:春秋时代的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衡量。(动词)
6.而:顺承连词 意为然后
7.置:安放,搁。(动词)
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指郑人的。(代词)
10.坐:通“座”,座位。
11.至:等到。
12.之:到……去,往。(动词)
13.操:拿、携带。(动词)
14.已:已经。(时间副词)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名词)
17.乃:于是
18.持:拿,在本文中同“操”。(动词)
19.度(dù):量好的尺码。(名词)
20.及:等到。
21.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22.罢:本义结束,引申为散了。
24.遂:于是。
25.曰:说。
26.宁(nìng):副词。宁可,宁愿。
27.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8.自信:相信自己。
29.以:用。
30.吾:我。
31.市罢:集市散了
32.至之市:等到前往集市。
寓意
讽刺了那些克守陈规,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郑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置其坐至市忘操已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及反市罢遂履曰:何试足?
曰:宁信度,自信
翻译想要买鞋郑先自量脚尺度并量尺码放自座位等集市却忘带量尺码()已经拿鞋(才想起自忘带尺码)卖鞋说:我忘记带量尺码返家取量尺码等返集市候集市已经散终没买鞋
问说:用脚试试鞋呢?说:我宁相信量尺码相信自脚
断句
郑//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置其坐至市/忘操已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及反市罢遂/履曰:何/试足曰:宁/信度/自信
注释
.欲:要想要3.者:()(定语置)4.先:首先事先5.度(duó):衡量(词)6.:顺承连词
意7.置:安放搁(词)8.:代词处指量尺码9.其:指郑(代词)10.坐:通座座位11.至:等12.:……往(词)13.操:拿、携带(词)14.已:已经(间副词)15.:;拿16.履:鞋(名词)17.乃:于18.持:拿本文同操(词)19.度(dù):量尺码(名词)20.及:等21.反:通假字同返返22.罢:本义结束引申散24.遂:于25.曰:说26.宁(nìng):副词宁宁愿27.:没能、意思28.自信:相信自29.:用30.吾:我31.市罢:集市散32.至市:等前往集市
寓意讽刺些克守陈规尊重客观事实则寓言通郑买鞋故事刻画宁相信尺码相信自脚墨守规物形象故事告诉遇事要灵变通能墨守规
文言文《郑人买履》的全文和翻译
1、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一些书上写“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译文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扩展资料:
1、作者介绍
韩非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约公元前281年十四年(公元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
师从荀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历史评价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法治思想,适应战国末期治理乱世的历史环境,对秦王朝统一中国功不可没。"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中央提出的治国方略,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在战国末期礼制遭到严重破坏的形势下形成的治国思想。"
以法为核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改造了传统法律文化,对现代中国法治建设具有现实的针对性指导意义。
改革图治,变法图强,是韩非思想中的一大重要内容。韩非用进化的历史观点分析了人类历史,他看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并用这种发展的观点去分析人类社会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对于当前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韩非把社会现象同经济条件联系起来,这在当时是极其难得的。韩非对经济与社会治乱的关系有了初步认识,注意到人口增长与财富多寡的关系,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人民众而货财寡”会带来社会问题的思想家 。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郑国人想买鞋子,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他去市场时,发现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于是他返回家中去取尺码。等到他回到集市上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一试?”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断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郑:春秋时代的郑国,在现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2.欲:将要,想要。
3.者:(怎么样)的人。(定语后置)。
4.先:首先,事先。
5.度(duó)其足:量长短,动词。
6.而:表示顺承,就。
7.置:放在。
8.之:代词,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9.其:他的,指郑人的。
10.坐:通假字,通“座”,座位。
11.至:到了。
12.之:到……去,往。
13.操:带。
14.已:已经。
15.得:得到;拿到。
16.履:鞋子。
17.乃:于是,就
18.持:拿。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20.及:等到。
21.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22.罢:本义结束,引申为散了。
24.遂:于是。
25.曰:说。
26.宁(nìng):宁可。
27.无:没有,这里是不能、不可的意思。
28.自信:相信自己。
29.以:用。
30.吾:我。
主题归纳
这则寓言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遇事要会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要尊重客观事实。
典故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作者介绍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我国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语 法主谓式句型用作定语、状语,是含贬义的成语。
近义词
生搬硬套、死板教条、刻舟求剑、墨守成规、冥顽不灵
反义词
见机行事、随机应变、急中生智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寓意
讽刺了那些固执己见、墨守成规、不懂得根据客观实际变通的人。还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即“试之以足”),对待事物要注重实际,学会变通,不要教条主义(即“宁信度,无自信也”)的道理。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寸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的时候,他忘带了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寸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何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个郑国人想买鞋子,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他去市场时,发现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于是他返回家中去取尺码。等到他回到集市上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一试?”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详细的可以看百科上:http://baike.baidu.com/view/29457.htm
原 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 文 有个郑国人想买鞋子,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他去市场时,发现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于是他返回家中去取尺码。等到他回到集市上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买到鞋。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脚试一试?” 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断 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主 题 归 纳 这则寓言通过郑人买鞋的故事,刻画了一个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的墨守成规的人物形象。这个故事告诉人们,遇事要会灵活变通,不能墨守成规,要尊重客观事实。
《文言文《郑人买履》的全文和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寸,然后就把尺寸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的时候,他忘带了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寸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何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呢?”
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覆文言文翻译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才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玩琢钉戏,一点也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能不能保全性命呢 "这时,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的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 "两个儿子,最后和父亲一起上了断头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