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在文言文中可以翻译成什么
即在文言文中可以翻译成以下词语:
1、接近、靠近。例如:夜半,童自转,以缚即炉火烧绝之。—— 柳宗元《童区寄传》
2、登上;走上。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左传·隐公元年 郑伯克段于鄢》
3、假如、如果。例如:即有不称,妾得无随坐乎? ——汉· 刘向《列女传 赵将括母 》
4、即使。例如:公子即合符。——《史记·魏公子列传 信陵君围魏救赵》
5、那就。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史记·陈涉世家》
6、就在某时某处。例如: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史记·项羽本纪》
7、立刻、当即。例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岂在文言文翻译是什么?
◎【 岂】【qǐ】〈形〉
同“恺”( kai)。安乐 [comfort;joy]
王在在镐,岂乐饮酒。——《诗·小雅·鱼藻》
既见君子,孔燕岂弟。——《诗·小雅·蓼萧》
◎ 【 岂】【 qǐ】〈副〉
(1) (形声。从壴( zhù)省,微省声。壴,陈列乐器。( kǎi)本义:回师时献功之乐)
(2) “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
(3) 相当于“难道”,“怎么” [how]
岂非计久长。——《战国策·赵策》
岂若吾乡邻。——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明· 刘基《卖柑者言》
岂独一琴哉。——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4) 又如:岂奈(何奈,无奈);岂不尔思(怎能不思念你);岂有他哉(表示没有其他原因)
(5) 相当于何况 [much less;let alone]。如:岂况(何况)
(6) 其
(7) 表示祈使[would]。如:岂不可(怎么不可以)
(8) 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也许、莫非 [perhaps;maybe]
将军岂有意乎。——《战国策·燕策》
(9) 又
荆卿岂无意哉。
将军岂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10) 又
将军岂有意乎。
(11) 又如:岂有(也许有)
“岂”在文言文中的常用意举例注释如下,供参考:
岂 qǐ
〈形〉
同“恺”( kai)。安乐[comfort;joy]
王在在镐,岂乐饮酒。——《诗·小雅·鱼藻》
既见君子,孔燕岂弟。——《诗·小雅·蓼萧》
词性变化
◎ 岂
岂 qǐ
〈副〉
(1) (形声。从壴( zhù)省,微省声。壴,陈列乐器。( kǎi)本义:回师时献功之乐)
(2) “岂”假借作虚词,用在句中或句首,表示反问。
(3) 相当于“难道”,“怎么” [how]
岂非计久长。——《战国策·赵策》
岂若吾乡邻。——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岂其愤世疾邪者耶。——明· 刘基《卖柑者言》
岂独一琴哉。——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4) 又如:岂奈(何奈,无奈);岂不尔思(怎能不思念你);岂有他哉(表示没有其他原因)
(5) 相当于何况 [much less;let alone]。如:岂况(何况)
(6) 其
(7) 表示祈使[would]。如:岂不可(怎么不可以)
(8) 表示估计、推测。相当于也许、莫非 [perhaps;maybe]
将军岂有意乎。——《战国策·燕策》
(9) 又
荆卿岂无意哉。
将军岂愿见之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10) 又
将军岂有意乎。
(11) 又如:岂有(也许有)
"也、与、矣、在"在文言文中怎么翻译?用法是什么?
也:需要看句子本身的性质。
1、属于判断句的,“也”起加强肯定判断的作用,如“知我者,兄也。”
2、属于疑问句的,“也”起加强“问”的作用,如“所为者,何也?”翻译时,根据句子属性,可译成啊!呀!吗?呢。
3、语气较轻的,可以不译。如“李毅者,蜀人也”,译成“李毅,蜀地人”即可。
矣:本义是完了。
1、作助词时,一般表示时态完结,如“酒罄矣。”意思是酒喝光了。
2、一般情况下,都可以翻译为“了”,如果是感叹句,还可以在“了”的后面加“啊”,如“吾老矣!”可以译成“我确实老了啊。”
与:yǔ
1、给予.《鸿门宴》:“则~一生彘肩。”
2、结交;交好.《六国论》:嬴而不助五国也。”
3、朋友;同类者.《原毁》:“其应者,必其人之~也。”
4、通“举”.整个;都.《涉江》:前世而皆然兮,吾又何怨乎今之人。”
5、和.《愚公移山》:“吾~汝毕力平险。”
6、介绍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方,相当于“跟”、“同”等.《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
7、介绍比较对象,相当于“跟……相比”.《柳毅传》:“洞庭之~京邑,不足为异。”
8、为;替.《兵车行》:“去时里正~裹头。”
yù
1、赞同.《中山狼传》:“固君子之所不~也。”
2、参与;参加.《肴之战》:“蹇叔之子~师。”
yú
1、表示疑问、反诘或感叹,相当于“吗”、“吧”、“啊”.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齐桓晋文之事》:“王之所大欲,可得闻~” br> 【与国】友好的国家。
文言文用在句尾的也与矣都是助词,但用法上有区别:
也:需要看句子本身的性质,属于判断句的,“也”起加强肯定判断的作用
矣:本义是完了,作助词时,一般表示时态完结。
与:和
在:与现代汉语一致
⑴同现代汉语“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
⑶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⑷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
⑸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
⑹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⑺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
⑻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也者)⑴语气助连用,起说明或解释作用。例:是鞭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⑵用在句末,表示反问。例: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也与)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带有反诘之意。例:
唯求则非邦也与?
(也么哥)句尾助词连用,无实义。例:枉将他气杀也么哥。
(也已矣)罢了。例:亦各言其志也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