圯上老人这片文言文给我们什么启示
张良是一个隐忍有容、尊敬老者、坚持不懈、求知欲强、知错就改的人。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张良的优秀品质,做事要懂得忍让,对老人要有恭敬之心,不可盲目、急躁;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坚持不懈;要有知错就改的精神。老父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教导有方,能点石成金的人。人才的培养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才能有所成。
圯上老人原文及译文
原文
良①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②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
词义:
指秦末授张良《太公兵法》于圯上的老父。事见《史记.留侯世家》。圯上老人即黄石公,约前292年-前195年,秦汉时期下邳(今江苏邳州)人,被道教纳入神谱。
出处:
圯上老人出自《史记·留侯世家》[1] 载:张良尝从容步游下邳圯上,遇一老父,受《太公兵法》。后因以"圯上"特指张良受《太公兵法》事。
注释:
1.良:张良。
2.圯(yí):桥梁。
3.下坯:地名,在今邳县南
4.坠:落下。
5.履:鞋子。(www.shuzhai.org书摘文言文网)
6.履我:把鞋穿到我脚上。
7.尝:曾经
8.履:鞋
9.遂:于是,就
10.期:约定时间
译文:
张良曾在闲暇时从容步行游玩到下坯桥上。有一位老翁,穿着粗布衣,走到张良的跟前,直接把自己的一只鞋扔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小子,下去把鞋取来!”张良十分吃惊,想打他,(但)因为他年纪很大,便强忍(怒火),下去取回鞋。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想既然为他取回了鞋,又何必计较,便跪下来替老人穿。老人伸出脚让他把鞋穿上,笑着离去。张良大为惊奇,随着老人的身影而凝视。老人离开大约一里,返身回来,说:“你这小子可以教导。五天后天亮时,和我在这里相会。”张良感到惊异,跪着说:“好。”第五天天刚亮,张良就去了。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家相会,反而后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说:“五天后早点相会!”五天以后鸡刚叫,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到达,又发怒说:“这么晚到,为什么呢?”老人离去,又说:“五天以后再早点来。”五天以后,张良晚上还没到半夜就去了。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笑着说:“应当像这样才对。”老人说着,拿出一本书,说:“读这本书可以做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离开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故事
圯上老人《史记》中又称之为黄石公。 传说他传兵法与张良,具体身世无人得知,可能是司马迁杜撰,也可能是民间传说被司马迁采撷入史来描写良大。在东阿镇驻地北一公里处,有一座黄石山,在此山的山顶上有黄石台。这个黄石台就是汉代张良和他的老师“圯上老人”相约见面的地方。《水经注》里是这样记载了这一传说的:“谷城北有黄石台,黄石公与子房(张良)期处也。”张良在圮桥下“拾履拜师”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据史料记载,就在张良拜师学艺之后,“圯上老人”就和张良相约:“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十三年之后,张良跟随汉高祖刘邦,路过济北谷城,也就是今天的东阿镇,曾遍访“圯上老人”而未见。后来,张良来到黄石台下,见一黄色巨石,恰似一位正襟危坐的仙翁,颇像当年的老师“圯上老人”,即认为这石头就是老师变化而成,于是,张良便在此地建了祠堂,将这块黄石供拜起来,以纪念老师授业之恩。因此,黄石台便成了东阿八大景之一的“黄石仙踪”。如今的黄石山上,依旧保留着黄石仙洞,该洞高深三米,洞的正面依崖凿壁雕有黄石公像一尊。左下为张良塑像,单膝而跪,双手捧履,面目恭敬,惟妙惟肖,令人起敬。
圯上敬覆 文言文阅读答案
《敬履》阅读答案
《圯上敬履》练习题
一、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中的两个故事,并说一说两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2、老父采用了哪些办法来考验张良?
3、老者故意丢鞋,叫张良给他捡鞋,为何又要张良给他穿鞋,并且他又“以足受”?
4、见老父扔鞋,张良最初的想法是什么?后来他为什么改变了?
5、老人对张良的种种要求是否过分?他真实的意图是什么?
6、“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当如是”是指什么?表现了张良怎样的品质?
7、老父两次刁难张良,以迟到为由不予理睬,为什么?
8、对陌生老人的无理要求,张良的态度如何?
9、作者借老父考验张良一事表达了怎样的人才观?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为什么?
10、你认为圯上老人选择赠书对象的必备条件是什么?
11、张良已为老父“取履”并“长跪履之”,老父为什么没有立刻将《太公兵法》送给他?
12、你认为文中的老者是一个怎样的人?
13、张良是一个怎样的人?《圯上敬履》阅读答案14、联系课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一谈张良的这段经历带给你怎样的启示?
15、中国历史上,还有哪些人有着和张良类似的人生经历,最后终获成功,请举例说明。(至少3人)
16、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拟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答案:1、答:取履,赠书。取履是赠书的必要条件,赠书是取履的必然结果。
2、答:故意把鞋掉到桥下,让张良捡起来;让张良给他穿鞋;和张良约会,因为张良后到而几次三番愤怒地离去。
3、答:进一步考验张良的忍耐力,看他是否是一个可造之材。
4、答:①良愕然,欲殴之;②为其老。
5、答:从文中“直堕其履圯下”“命良取履”“履我”等词语看,老人有些过分,可是老人是用这种方法来磨练张良隐忍的性格,这样他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
6、答:“当如是”是指张良做到了与长者订约,要先于长者到达指定地点。这表明张良知错就改,坚持不懈。
7、答:表面是为难张良,有点过分,可实际上是进一步考验张良,看他是不是具备成才的决心和勇气,磨练他隐忍的性格。
8、答:忍让、恭敬。
9、答:真正的人才,是能够忍常人所不能忍,遵守承诺,守信重约,精通所学的技艺的人。10、答:《太公兵法》得自谦恭,并且首先在“强忍”。“忍”是老人选择赠书对象的必备条件。11、答:①“取履”和“长跪履之”确实表现出张良的隐忍和敬老,可是《太公兵法》是要传给真正能成大业之人;②这种人不仅要忍常人所不能忍,更要有坚持不懈的恒心并对自己严格要求;③老者后来的几次三番的离去,一方面是继续考验张良的隐忍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张良持之以恒、虚心求教、勤奋刻苦的精神;④足见这位老者真是循循善诱、用心良苦。
12、答:老父是一个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教导有方,能点石成金的人。
13、答:张良是一个隐忍有容、尊敬老者、坚持不懈、求知欲强、知错就改的人。
14、答: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习张良的优秀品质,做事要懂得忍让,对老人要有恭敬之心,不可盲目、急躁;无论做什么事,都有坚持不懈;要有知错就改的精神。
15、答:①韩信曾忍受胯下之辱,后来终登帅位;②司马迁曾身受宫刑;但他忍辱负重,后来终于完成《史记》,青史留名。③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后,打败吴国,成为一方霸主。
16、答:忍一时怒气,跪圯桥上敬翁履;
得半部天书;坐帷幄中挥汉师。
译文:
张良曾经有一次在下邳的桥上不慌不忙地步行,有一位穿着粗布衣裳的老人,来到张良所在的地方,故意把鞋扔到桥下,回过头对张良说:“孩子,下去把鞋(给我)取上来!”张良非常吃惊,想要打他,因为看他年纪老,竭力忍住气,走下桥去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把鞋穿上!”张良(想)既然已经替他把鞋取上来,于是挺着身子跪着给他穿上鞋。老人伸出脚穿上鞋,大笑然后离开。张良非常吃惊,目送着他离去。老人走了将近一里路,又转回来,(对张良)说:“(你)这个年轻人可以把本事传给你。五天之后天亮时,在这里跟我相会。”于是张良感到很奇怪,下跪说:“好。”
五天之后天亮时,张良到那里去。老人已经先在那里了,(他)非常生气地说:“(你)跟老年人约会,(比老人还)慢来,怎么能(这样)呢?”又说:“五天之后早点来相会。”(说完就)离开了。
五天之后鸡叫的时候,张良就到那里去。老人又已经先在那里了,(他)又非常生气地说:“(你又比老人)慢来,为什么(这样)呢?” (说完就)离开了,说:“五天之后再早点来相会。”
五天之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到了那里。过了一会,老人也到了,(他)很高兴地说:“应该像这样(才对)。”(老人)拿出一册书,说:“(你)读了这个就可以成为帝王的老师了。今后十年(你)将建立(一番事业),十三年后你将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说完)就离开了,再没有说别的话,也不再出现。第二天(张良)看那卷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异,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留侯论的文言文翻译和答案
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⑵。人情有所不能忍者⑶,匹夫见⑷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⑸然临⑹之而不惊,无故加⑺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⑻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子房受书于圯⑼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隐君子者⑽出而试之。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而世不察,以为鬼物,亦已过矣。且其意不在书。
当韩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锯鼎镬⑾待天下之士。其平居⑿无罪夷灭者,不可胜数。虽有贲、育⒀,无所复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锋不可犯,而其末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击之间;当此之时,子房之不死者,其间不能容发,盖亦已危矣。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⒁,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遂舍之。勾践之困于会稽,而归臣妾于吴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报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刚也。夫老人者,以为子房才有余,而忧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刚锐之气,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谋。何则?非有生平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惊,而项籍之所不能怒也⒂。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太史公疑子房以为魁梧奇伟,而其状貌乃如妇人女子,不称其志气。呜呼!此其所以为子房欤!
注释
①本文为嘉祐六年(1061)苏轼应“制科”时所上《进论》之一。留侯即张良,字子房,他是“汉初三杰”之一,辅刘邦定天下,封为留侯。②节:操守。③这句话的意思是:常人在情感上总有不能忍耐的时候。④见:被。⑤卒:同“猝”。突然,仓猝⑥临:逼近。⑦加:侵凌。⑧挟持者:指怀抱的理想。⑨圯:yí桥。⑩隐君子者:隐居逃避尘世的人。⑾刀锯鼎镬:四者皆古代刑具。借指酷刑。⑿平居:平日。⒀贲、育:战国时勇士。周代时著名勇士,卫人,传说能力举千钧。⒁《史记·留侯世家》:“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此语即说张良暗杀秦始皇的事。⒂伊尹、太公之谋:用智慧化解危机的谋略。伊尹,商之贤相,名挚。太公,太公望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周文王时太师。整句话的意思是:这样秦始皇当然不能使他惊怕,而项羽也不能使他暴怒了。
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够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原因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嬴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末余之势可以驾驭(连上句意思是: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在那时他没有被捕被杀,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学荆轲、聂政行刺的下策,侥幸所以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惊惧他和项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锋锐的战斗力,等到对方疲敝。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外柔内刚,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人奇伟万倍)!
译文:
古时候被人称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胜人的节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无法忍受的度量。有勇无谋的人被侮辱,一定会拔起剑,挺身上前搏斗,这不足以被称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气概的人,遇到突发的情形毫不惊慌,当无故受到别人侮辱时,也不愤怒。这是因为他们胸怀极大的抱负,志向非常高远。
张良被桥上老人授给兵书这件事,确实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隐居君子出来考验张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显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贤相互提醒告诫的意义。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当作神仙,也太荒谬了。再说,桥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给张良兵书(而在于使张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
在韩国已灭亡时,秦国正很强盛,秦王政用刀锯、油锅对付天下的志士,那种住在家里平白无故被抓去杀头灭族的人,数也数不清。就是有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没有再施展本领的机会了。凡是执法过分严厉的君王,他的刀锋是不好硬碰的,而他在锋芒之势上,是没有可乘之机的。张良压不住他对秦王愤怒的情感,以他个人的力量,在一次狙击中求得一时的痛快,虽然侥幸没有死,那间隙连一根头发也容纳不下,也太危险了!
富贵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盗贼手里的。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的生命宝贵,死在盗贼手里太不值得。张良有超过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样深谋远虑之事,反而只想采用荆轲、聂政行刺的小计谋,侥幸没有死掉,这必定是桥上老人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态度傲慢无理、言语粗恶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凭借这点而成就大功业,所以到最后,老人说:“这个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庄王攻打郑国,郑襄公脱去上衣裸露身体、牵了羊来迎接。庄王说:“国君能够对人谦让,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就此放弃对郑国的进攻。越王勾践在会稽陷於困境,他到吴国去做奴仆,好几年都不懈怠。再说,有向人报仇的心愿,却不能做人下人的,是普通人的刚强而已。那老人,认为张良才智有余,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轻人刚强锐利的脾气,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愤去成就远大的谋略。为什么这样说呢?老人和张良并没有平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间相遇,却拿奴仆的低贱之事来让张良做,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这自然,秦始皇不能使他惊恐,项羽不能使他发怒。
看那汉高祖之所以成功,项羽之所以失败,原因就在于一个能忍耐、一个不能忍耐罢了。项羽不能忍耐,因此战争中是百战百胜,因此随随便使用他的刀锋(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实力)。汉高祖能忍耐,保养那完整的刀锋(把自己的精锐实力保养得很好,等待对方的衰弊),这是张良教他的。当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要自立为王,高祖为此发怒了,语气脸色都显露出来,从此可看出,他还有刚强不能忍耐的气度,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司马迁本来猜想张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伟的,谁料到他的长相竟然像妇人女子,与他的志气和度量不相称。啊!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吧(言外之意:正因为张良有能忍之大度,所以,尽管他状貌如妇人,却能成就大业,远比外表魁梧的。
参考答案:
5、C 油然:自然,从容
6、B 表目的连词,来 A代词,他/助词,取独 C副词,表反问/代词,自己 D副词,却/副词,才
7、A “体现了佛家的‘物我相忘,身心皆定’精神”错误
11、翻译答案见参考译文。
”圯上老人”的译文?
圯上老人
圯(yi),桥梁,《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了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疆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之,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释译:张良闲着无事,就到下邳的桥上去散步游逛。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立脚的地方,故意把鞋抛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取上来!”张良既惊讶又气恼,想揍他;可是因见他年岁大了,强忍怒火,下了桥,给他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心里想,既然已经给他取了鞋,穿就穿吧,于是就跪着给他穿。那位老人伸出脚来,让张良把鞋穿好,笑着走了。张良很惊诧,就用眼睛盯着他。他大约走出一里远,又返了回来,说:“年轻人倒是可以教育的!五天后的清晨,你在这里和我会面。”张良觉得很奇怪,就跪下说:“好吧。”
经过几次考验,这圯上老人终于送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告诉他:“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就是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军师了。并自我介绍说自己就是黄石公。
释译:张良闲着无事,就到下邳的桥上去散步游逛。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立脚的地方,故意把鞋抛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取上来!”张良既惊讶又气恼,想揍他;可是因见他年岁大了,强忍怒火,下了桥,给他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心里想,既然已经给他取了鞋,穿就穿吧,于是就跪着给他穿。那位老人伸出脚来,让张良把鞋穿好,笑着走了。张良很惊诧,就用眼睛盯着他。他大约走出一里远,又返了回来,说:“年轻人倒是可以教育的!五天后的清晨,你在这里和我会面。”张良觉得很奇怪,就跪下说:“好吧。”
我要 圯上老人 的全文翻译,十分紧急
百度知道百度
圯上老人>的译文
123456789alan | 2020-02-11
急~~~~~~~~~
10分钟内有问必答 前往下载
满意回答
《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了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疆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之,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释译:张良闲着无事,就到下邳的桥上去散步游逛。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立脚的地方,故意把鞋抛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取上来!”张良既惊讶又气恼,想揍他;可是因见他年岁大了,强忍怒火,下了桥,给他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心里想,既然已经给他取了鞋,穿就穿吧,于是就跪着给他穿。那位老人伸出脚来,让张良把鞋穿好,笑着走了。张良很惊诧,就用眼睛盯着他。他大约走出一里远,又返了回来,说:“年轻人倒是可以教育的!五天后的清晨,你在这里和我会面。”张良觉得很奇怪,就跪下说:“好吧。”
经过几次考验,这圯上老人终于送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告诉他:“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就是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军师了。并自我介绍说自己就是黄石公。
西部水稻 | 2020-02-11
37
相关内容
”圯上老人”的译文?84
圯上老人 翻译42
求〈圯上老人(史记)〉的译文.....30
《圯上老人》的翻译在那,快点说一下!#23
<圮上老人>的翻译1
主题推荐
圯上老人:翻译
您有《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程门立雪》《圯上老人》的翻译吗24
汉世老人的翻译345
老人引杨氏入山之大穴翻译1192
查看"小说"分类更多问题
圯上老人
圯(yi),桥梁,《史记·留侯世家》:“良尝闲从容步游了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疆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之,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释译:张良闲着无事,就到下邳的桥上去散步游逛。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立脚的地方,故意把鞋抛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取上来!”张良既惊讶又气恼,想揍他;可是因见他年岁大了,强忍怒火,下了桥,给他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心里想,既然已经给他取了鞋,穿就穿吧,于是就跪着给他穿。那位老人伸出脚来,让张良把鞋穿好,笑着走了。张良很惊诧,就用眼睛盯着他。他大约走出一里远,又返了回来,说:“年轻人倒是可以教育的!五天后的清晨,你在这里和我会面。”张良觉得很奇怪,就跪下说:“好吧。”
经过几次考验,这圯上老人终于送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告诉他:“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就是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军师了。并自我介绍说自己就是黄石公
《圯上老人》文言文怎么翻译啊?
张良闲着无事,就到下邳的桥上去散步游逛。有一位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张良立脚的地方,故意把鞋抛到桥下,看着张良说:“小伙子,下去把鞋取上来!”张良既惊讶又气恼,想揍他;可是因见他年岁大了,强忍怒火,下了桥,给他把鞋取上来。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心里想,既然已经给他取了鞋,穿就穿吧,于是就跪着给他穿。那位老人伸出脚来,让张良把鞋穿好,笑着走了。张良很惊诧,就用眼睛盯着他。他大约走出一里远,又返了回来,说:“年轻人倒是可以教育的!五天后的清晨,你在这里和我会面。”张良觉得很奇怪,就跪下说:“好吧。”
经过几次考验,这圯上老人终于送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告诉他:“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就是说:读了这部书,就可以做帝王的军师了。并自我介绍说自己就是黄石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