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穆桂英独白台词

求《穆桂英挂帅》经典语录

1·谁要是敢杀杨宗保,姑奶奶就毁了降龙木2·疆场厮杀硬碰硬,未想兵戈出真情,方知路险欲退却,无奈情丝牵心境3·穆:你说你喜欢我吗? 杨:喜欢。

穆:你喜欢我什么? 杨:敢爱敢恨 敢作敢当4·但本帅要追究你,擅自做主,唯帅不尊,以命相赌的弥天大罪,为了那样的奸臣小人,你竟用命去相搏,是谁给你的权利,让你喝下那奸人的毒酒

又是谁给你的权力,用死来挽回你男人的颜面

你想过奶奶吗,你想过爹爹吗,你想过这些想你的亲人吗你想过我吗

所以本帅,要追究一辈子

5·你知溜猴啊,一天脱一层皮6·桂英:穆柯寨的山美不美啊

宗保:美 桂英:穆柯寨的水清不清啊

宗保:清 桂英:穆柯寨的鱼肥不肥啊

宗保:肥 桂英:穆柯寨的姑娘俊不俊啊

宗保:俊 桂英:穆柯寨的水清不清啊

宗保:清 桂英:穆桂英你想不想娶啊

宗保:想7·宗宝,我等你来娶我~ --我会的

还有很多呢~选我选我啊~

古代穆桂英的很短的故事

生长于山东穆柯寨,寨主穆羽之女,武艺高强,。

因在阵前杨为婿,归于宋营。

在抗击辽的入侵时,她飒爽英姿,跃马横与杨家诸将领一道,所向披靡,屡建战功。

宗保在抗击西夏的战争中死去后,百岁挂帅,率十二寡妇征西时,她已五十岁,但她锐气,仍挂先锋印,一马当先,力战。

是古代流传的巾帼英雄形象,深为群众所喜爱。

民间以“” 、“天门阵”等故事流传最广。

适合男生表演考试朗诵的经典独白

《我的自白书》 陈然任脚下响着沉重的铁镣, 任你把皮得高高; 我不需要什么自白, 哪怕胸口对着带血的刺刀

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 只有鬼才乞求“”;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

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对着死亡我放声大笑, 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 高唱凯歌埋葬蒋家王朝。

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自白,他以浩然正气,抒发国民党反动派的仇恨,对无耻叛徒的蔑视,昭示着革命者视归的英雄气概。

中国戏曲的历史

1、刘能教刘英: 就是哭是 一宿一宿不睡觉。

手了拿瓶安。

拿着小绳要上吊。

2、电饭使电该有多省呀 不吃饭更省。

3、你属穆桂英的啊?阵阵落不下你..... 4、谢广坤:这玩意儿别头上就是头花,别领子上就是领花,别裤腰带上就是腰花 5、中华抽不? 不抽,抽那个咳嗽! 6、有能耐人走,腿留下 7、长贵对谢大脚说:我看不是我不把你当回事,是你自己太把自己当回事了。

8、刘英;我就一个爹 你就看着办吧!赵玉田就你一个爹,别人都几个爹啊。

9、长贵说齐三太:这来去也太匆匆了。

10、我们是处对象又不是处钱。

11、刘能:这都社会主义新农村了,还能让我喝不上酒? 12、刘能:我就喜欢救人,特别是喜欢救你们这些有钱人! 13、刘能:我把那梦再给接上,看看后边啥情况。

14、王木生说王大拿:把舌头整脚上去了。

王木生:我是你儿子,生命的延续。

15、谢广坤说大脚:你最好先别用,这玩意(电饭锅)挺费电的。

16、刘能:哎呀.这花让我姑爷养得.都快不像花了。

玉田:这不像花像啥呀。

刘能:钱呗.这不就是钱吗.卖了就是钱。

17、长贵: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18、谢广坤说永强娘:我就这两根头发了,你瞅准再薅,我天天都不敢梳 19、刘英对玉田说:你别嚎了,你一嚎还不如人家驴呢 20、永强爸:我已经决定不跟他(永强)说话了。

永强妈:你还能有那脸,再把你憋死! 21、啥时能办点让我兴奋的事啊 22、你眼咋那么尖呢,你想当针用啊。

23、长贵跟大脚在超市门口说话,广坤推车路过 广坤:我咋每次路过都碰见你俩在这说话呢? 长贵:我咋每次在这说话都碰倒你路过呢? 广坤:要不你俩先说,我再路过。

长贵:还是你先路过,我再说吧。

大脚:你俩别在那磨磨叽叽滴,(指着长贵)你接着说,(指着广坤)你接着路过。

24、大脚:下次脏衣服别老让我洗啊 长贵:下次别老给我洗脏衣服啊 25、厕所里没水----不充分(冲粪)呗 26、刘英娘:“瞧不起不是一回两回了。

”刘能:“我这回干件让你瞪眼睛的事。

” 27、整得卑服了 28、刘英:到时候我帮着你打我爸.还帮你挠他 29、刘能:你昨晚跟玉田闹了么? 刘英:闹了啊?我昨晚没给他铺床。

30、长贵:女人对自己下手要狠一点 大脚:说啥呢?说点温柔的 长贵:算你狠 31、一水:再剪成秃子了 小梅:听我的,剪 一水:铰吧,这脑袋是她的 32、刘英:看啥呢 玉田:太漂亮了,那车太漂亮了 刘英:车好看那,那你给我买一辆得了呗,放家天天看呗 玉田:你骑上就没那效果了 33、大国:男人像你这样世界就完了 一水:男人像你这样地球都完了 小梅:你还有项工作还没做完呢,赶紧的 一水:好 大国:工作去吧,男人 34、大拿:茶叶呢 大脑袋:没沏 大拿:你怎么老忘呢,肯定厕所没水--不冲粪呗 木生:老也不冲,老也不冲 大拿:没说他不冲,我说准备的不充分 木生:上厕所也不冲,他真不冲 木生:我就默默的跟你钓呗,默默地钓 木生端大拿的茶杯:太沉了这个,像痰盂似的 35、永强: 摊上这样个爹 可真锻炼人 36、王大拿:这回咋没说必须地呢? 刘大脑袋:必须地! 37、王木生: 哎呀!我婶穿上这衣服像白雪公主似地 38、谢大脚骂长贵脸长,长贵说:我这脸要跟驴比还算团脸儿呢 39、天来:渴没 艳南:没渴 天来:指定渴了 艳南:真没渴 天来:看我给你带啥来了,柠檬水,我特意加的蜂蜜老好喝了酸甜。

还带着我的体温呢 艳南:我真不渴 天来:那我放这了嗷,喝不喝是你的事送不送是我的事 40、刘能病了,他老婆对她说:让你姑爷子给你买2斤猴头燕窝,吃完了你起飞啊! 41、谢大脚对王云说: 你跟刘大脑袋体型上还真般配,一对肉丸子 42、谢广坤骂刘能 广坤:我脑袋让门框子挤啦! 刘能:啥时候挤的? 43、长贵:大家在挺忙之中 44、王木生:小河流水哗啦啦 我叔我婶带红花 希望我爸争点气 明年给我找个妈 45、哎呀我的妈呀,我 就喜欢陈艳南。

臭不要脸!有能耐你下来!你上来! 46、长贵:我知道哥你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的。

广坤:不,有时也说三。

47、永强妈:你那嘴咋那么好使呢,说啥来啥 广坤:那你那老么咔嗤眼的我说你是七仙女你还能变成七仙女啊?咋的你过够了啊? 永强妈:啊,对啊,我过够了咋的吧? 广坤:那我还没过够呢 48、人是衣服,马是鞍 一样的衣服看谁穿 我婶穿上像蒙娜丽莎啊。

这钱花的不白瞎 49、木生跟大脚告别时 大脚给了他两袋豆奶 木生对大脚说:找点儿时间 找点儿空闲 带上豆奶 常回家看看~ 50、王木生:婶,王小蒙还好吗,替我问个好。

谢大脚:你还和你爸一样 王木生:我怎么和我爸一样,我是暗恋,他是明整,两个境界

戏曲的分类

戏曲(traditional opera) 全国戏曲的种类 彩调 藏剧 潮剧 楚剧 凤阳花鼓戏 广东汉剧 桂剧 汉剧 黄梅戏 荆州花鼓戏 柳子戏 吕剧 山东梆子 绍剧 四川曲剧 甬剧 云南花灯 壮剧 越剧 粤剧 越调 豫剧 宜黄戏 扬剧 新疆曲子剧 湘剧 锡剧 婺剧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戏 苏剧 曲剧 琼剧 青海平弦戏 秦腔 黔剧 祁剧 蒲剧 莆仙戏 评剧 瓯剧 闽剧 陇剧 龙江剧 辽南戏 昆剧 梨园戏 京剧 晋剧 吉剧 黄龙戏 淮剧 滑稽戏 花儿剧 沪剧 河北梆子 赣剧 二人转 二人台 川剧 北方昆曲 新城戏 声腔剧种: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宫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平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

戏剧名词:九宫、入破、卜儿、十三调、二花脸、刀马旦、人物造型、大曲、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戏、小生、小花脸、三部曲、三花脸、三小戏、才人、广播剧、引子、引戏、文场、文工团、文明戏、元曲、元杂剧、云手、云韶府、丑、介、队舞、六幺、幺篇、宫调、水袖、化妆、反串、书会、瓦舍、勾栏、开呵、木大、中州韵、内心独白、手眼身法步、中国戏剧梅花奖、打出马、打背躬、台词、台步、正末、正旦、正剧、正净、四大徽班、四大声腔、四功五法、旦、旦儿、末、末泥、本色、本色表演、出、外、生、加官、龙套、布景、对白、代面、包厢、乐棚、务头、犯调、北曲、立部伎、东海黄公、兰陵王入陈曲、行头、行当、行家、行院、戏文、戏曲、戏剧、冲末、冲狭、曲破、曲牌、曲谱、老旦、老生、吊毛、传奇、杂当、过曲、集曲、合生、许胡、百戏、优伶、寻幢、压轴戏、地方戏、问题剧、自报家门、花部、花旦、把子、把子功、走边、走索、场、场面、场面高度、巫、串、折、弄、角抵、苍鹘、社火、邦老、孛老、序幕、身段、尾声、抢背、宋杂剧、竹竿子、吴江派、苏中郎、坐部伎、连台本戏、即兴表演、武旦、武丑、武场、武净、武生、武二花、武花脸、板眼、板式、参军、参军戏、定场诗、定场白、俫、净、帔、转踏、法曲、青衣、京白、官衣、话剧、诗剧、掐弹词、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脸、升平署、宜春院、贴净、贴旦、独白、独幕剧、科班、科泛、科浑、南曲、南戏、南杂剧、南北合套、俗乐、院本、弦索、哑剧、亮相、起霸、圆场、面具、轴子、客串、草台班、闺门旦、活报剧、音响效果、总会先倡、剧场、剧种、剧本、悲剧、悲喜剧、砌、彩排、旁白、帮腔、家门、宾白、钵头、俳优、倡优、临川派、鬼门道、诸宫调、第四堵墙、爱美剧运动、排遍、排演、脚色、脚本、梨园、梨园弟子、副旦、副末、副净、唱腔、唱赚、唱念做打、基本功、街头剧、翎子、盔头、检场、脸谱、彩旦、清唱、菊部、票友、郭秃、象人、教坊、虚拟动作、铜锤花脸、鱼龙曼延、雅部、雅乐、雅乐部、傩、道具、喜剧、黑头、腔调、猴戏、掌记、搽旦、散乐、装孤、傀儡戏、滑稽戏、温州杂剧、程式动作、鼓板、鼓子词、鼓吹部、鼓架部、幕、幕表制、缠令、缠达、韵白、滚调、跳丸、演出本、路歧人、酸、赚、摘遍、锣经、楔子、髦儿戏、潜台词、舞台、舞台灯光、舞台美术、舞台指示、舞台艺术、题目、题目正名、靠、趟马、髯口、褶子、蟒袍、敷演、磕瓜、影戏、燕濯、踏谣娘、霓裳羽衣曲等 1、 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

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

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

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

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

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

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

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

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

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

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

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

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

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

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

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

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

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

表演通俗质朴。

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

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

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

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

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

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

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

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

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

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

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

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

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

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

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

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

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

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

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

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

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

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

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

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

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

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

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

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

其表演粗犷朴素。

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

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

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

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

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

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

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

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

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

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

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

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

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

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

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

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

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

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

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

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

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

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

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

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

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

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

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

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

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

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

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

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

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

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

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

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

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

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

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

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

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

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

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

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

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

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

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

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

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

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

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戏曲虚拟】 指用艺术的虚来表现生活的实的过程,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

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

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

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晚,以更声表示时间变化等。

对自然环境、物体、人物、自然现象等,同样采取虚拟的手法,借助观众的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

戏曲节奏 戏曲术语。

是使唱念打诸般艺术手段统一的共同要素。

由戏曲形体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

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强的节奏性。

它能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戏曲程式】 戏曲表演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艺术及技术上的格律和规范。

它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化妆、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

如表演中的关门、行船、跑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

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更富有表现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丰富、变化和发展。

【压轴】 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

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 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

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 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

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 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 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

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 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

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

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

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 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

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

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

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

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

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扮演女性人物。

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 俗称“花脸”、“花面”。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

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

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宋杂剧中有副末。

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

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

近代多数剧种末已并入老生行。

【丑】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

喜剧角色。

因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

又与净脚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

宋元南戏已有丑脚。

可表现幽默、机智的人物,也可表现灵魂丑恶、*诈卑鄙的人物。

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龙套】 也叫“文堂”、“流行”。

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侍从人员,因身着特殊形式的龙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为一堂。

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作用。

【四功五法】 戏曲演员唱、念、做、打4种艺术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种技术方法的合称,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

【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4种艺术手段。

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习称“四功”。

是戏曲演员的4种基本功夫。

【声腔】 指戏曲以演唱的腔调来区分不同品种。

某些戏曲剧种或剧种的腔调在音乐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较多共同性被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

中国戏曲文化

戏曲(traditional opera)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

释义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

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

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更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

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

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末、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

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

讲究唱、念、做、打等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其中,京剧(Beijing Opera)是我国的国粹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

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

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编辑本段]戏曲的三大艺术特色综合性、虚拟性、程序性——(一)综合性 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

这种综合性不仅表现在它融汇各个艺术门类(诸如舞蹈、杂技等)而出以新意方面,而且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

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

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

唱,指唱腔技法,讲求“字正腔圆”;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

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

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二)虚拟性 虚拟是戏曲反映生活的基本手法。

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戏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

其次是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等等,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虚拟性特色。

戏曲脸谱也是一种虚拟方式。

中国戏曲的虚拟性,既是戏曲舞台简陋、舞美技术落后的局限性带来的结果,也是而且主要是追求神似、以形写神的民族传统美学思想积淀的产物。

这时一种美的创造。

它极大地解放了作家、舞台艺术家的创造力和观众的艺术想象力,从而使戏曲的审美价值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三)程序性 程序是戏曲反映生活的表现形式。

它是指对生活动作的规范化、舞蹈化表演并被重复使用。

程式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生活,但它又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对生活经过提炼、概括、美化而形成的。

此中凝聚着古往今来艺术家们的心血,它又成为新一代演员进行艺术再创造的起点,因而戏曲表演艺术才得以代代相传。

戏曲表演中的关门、推窗、上马、登舟、上楼,等等,皆有固定的格式。

除了表演程式外,戏曲从剧本形式、角色行当、音乐唱腔、化妆服装等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程式。

优秀的艺术家能够突破程式的某些局限,创造出自己具有个性化的规范艺术。

程式是一种美的典范。

[编辑本段]戏曲的起源和形成起源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

《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

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祭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

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

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

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

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

温州是它的发祥地)。

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

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

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

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

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

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

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

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

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元杂剧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

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

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

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

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

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

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

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

科是动作、表情等。

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

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角色:末:男角。

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

正旦(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正旦,花旦,闺门旦,武旦,老旦,彩旦。

净: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

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

丑:扮演喜剧的角色,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

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

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

如:蔡婆婆。

传说相传,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剧种,即南昆、北弋、东柳、西梆。

据嘉庆八年的记载:“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同音,歌舞升平,伶工荟萃,莫感于京华。

”也说明了当时这一历史盛况。

其中所谓南昆即流行于江南昆山一带的昆山腔;北弋指南戏与北曲结合,产生于江西弋阳地区的弋阳腔,即流传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当时盛行于京城的京腔;东柳即流行于山东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国西北广为流传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

说明了东西南北四方艺人汇集北京的盛况。

从当前来看,以上四大声腔已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围,有的早已遍及全国许多省份,弋阳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河北广为流传,因此有关人士认为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但是这种历史形成的说法还是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事实。

从当前戏曲剧种的分布来看,昆剧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还是有相当的观众基础。

弋阳腔不但在北方扎根,从乾隆年间,在京师“六大名班,九城轮转”,而且对京剧以及一些北方剧种的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就是在江南一带的流传也主要是在许多北方语系的地区。

柳子腔(包括受其影响的柳琴戏)虽然流行于河南、苏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动还是山东的曲阜、泰安、临沂。

秦腔(即山陕梆子)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尽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们在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却有着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广泛的观众群,所以说“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

[编辑本段]全国戏曲的种类彩调剧 藏剧 潮剧 楚剧 凤阳花鼓戏 广东汉剧 桂剧 汉剧 黄梅戏 徽剧 荆州花鼓戏 柳子戏 吕剧 山东梆子 绍剧 四川曲剧 甬剧 云南花灯 壮剧 越剧 粤剧 越调 豫剧 宜黄戏 扬剧 新疆曲子剧 湘剧 锡剧 婺剧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戏 苏剧 曲剧 琼剧 青海平弦戏 秦腔 黔剧 祁剧 蒲剧 莆仙戏 评剧 瓯剧 闽剧 陇剧 龙江剧 辽南戏 昆剧 梨园戏 京剧 晋剧 吉剧 黄龙戏 淮剧 滑稽戏 花儿剧 沪剧 河北梆子 赣剧 二人转 二人台 川剧 北方昆曲 新城戏[编辑本段]声腔剧种京剧、豫剧、评剧、越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石家庄丝弦、深泽坠剧、安国老调、保定老调、保定上四调、保定皮影、保定贤寓调、保定碰板调、十不闲莲花落、固义傩戏、海兴南锣、北方昆曲、定州秧歌戏、蔚州梆子、高腔、唐剧、唐山皮影、冀南皮影戏、张家口赛戏、临漳西狄邱落子、西路蹦蹦、莲花落子、河间南辛庄木偶戏、新颖调、涿州横歧调、武安平调、张家口东路二人台、哈哈腔、保定诗赋弦、邢台弦子腔、邢台坠子戏、邢台淮调、邢台西调、肃宁武术戏、怀安软秧歌、肥乡罗戏、四股弦、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莱芜梆子、枣梆子、宛梆、二夹弦、柳子戏、五音戏、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宫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京腔、青阳腔、青海平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

[编辑本段]戏剧名词九宫、入破、卜儿、十三调、二花脸、刀马旦、人物造型、大曲、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戏、小生、小花脸、三部曲、三花脸、三小戏、才人、广播剧、引子、引戏、文场、文工团、文明戏、元曲、元杂剧、云手、云韶府、丑、介、队舞、六幺、幺篇、宫调、水袖、化妆、反串、书会、瓦舍、勾栏、开呵、木大、中州韵、内心独白、手眼身法步、中国戏剧梅花奖、打出马、打背躬、台词、台步、正末、正旦、正剧、正净、四大徽班、四大声腔、四功五法、旦、旦儿、末、末泥、本色、本色表演、出、外、生、加官、龙套、布景、对白、代面、包厢、乐棚、务头、犯调、北曲、立部伎、东海黄公、兰陵王入陈曲、行头、行当、行家、行院、戏文、戏剧、冲末、冲狭、曲破、曲牌、曲谱、老旦、老生、吊毛、传奇、杂当、过曲、集曲、合生、许胡、百戏、优伶、寻幢、压轴戏、地方戏、问题剧、自报家门、花部、花旦、把子、把子功、走边、走索、场、场面、场面高度、巫、串、折、弄、角抵、苍鹘、社火、邦老、孛老、序幕、身段、尾声、抢背、宋杂剧、竹竿子、吴江派、苏中郎、坐部伎、连台本戏、即兴表演、武旦、武丑、武场、武净、武生、武二花、武花脸、板眼、板式、参军、参军戏、定场诗、定场白、俫、净、帔、转踏、法曲、青衣、京白、官衣、话剧、诗剧、掐弹词、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脸、升平署、宜春院、贴净、贴旦、独白、独幕剧、科班、科泛、科浑、南曲、南戏、南杂剧、南北合套、俗乐、院本、弦索、哑剧、亮相、起霸、圆场、面具、轴子、客串、草台班、闺门旦、活报剧、音响效果、总会先倡、剧场、剧种、剧本、悲剧、悲喜剧、砌、彩排、旁白、帮腔、家门、宾白、钵头、俳优、倡优、临川派、鬼门道、诸宫调、第四堵墙、爱美剧运动、排遍、排演、脚色、脚本、梨园、梨园弟子、副旦、副末、副净、唱腔、唱赚、唱念做打、基本功、街头剧、翎子、盔头、检场、脸谱、彩旦、清唱、菊部、票友、郭秃、象人、教坊、虚拟动作、铜锤花脸、鱼龙曼延、雅部、雅乐、雅乐部、傩、道具、喜剧、黑头、腔调、猴戏、掌记、搽旦、散乐、装孤、傀儡戏、滑稽戏、温州杂剧、程式动作、鼓板、鼓子词、鼓吹部、鼓架部、幕、幕表制、缠令、缠达、韵白、滚调、跳丸、演出本、路歧人、酸、赚、摘遍、锣经、楔子、髦儿戏、潜台词、舞台、舞台灯光、舞台美术、舞台指示、舞台艺术、题目、题目正名、靠、趟马、髯口、褶子、蟒袍、敷演、磕瓜、影戏、燕濯、踏谣娘、霓裳羽衣曲等[编辑本段]戏曲的“两下锅”张宝申近年来,在舞台和电视上,时常出现不同剧种的演员同演一出戏的情况。

如:在纪念梅兰芳诞辰百年时,年愈八旬的豫剧名家马金凤与京剧梅派传人梅葆玖曾同台演出过《穆桂英挂帅》;中国京剧院与西藏藏剧团曾合演过《文成公主》。

这种演出形式,戏曲界称为“两下锅”。

还有多个剧种同台演出的“三下锅”、“四下锅”。

在中央电视台的戏曲晚会上,曾有过京剧、豫剧、龙江剧和河北梆子四个剧种的演员合演一台《花木兰》的情况。

因其演出形式新奇,引起观众的很大兴趣。

在中国戏曲的历史上,这种“两下锅”的演出形式由来已久,是不同剧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一种重要手段。

许多剧种在“两下锅”中,演变出新的剧种。

元大都时期的北京是杂剧的一统天下,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众多剧作家和《窦娥冤》、《西厢记》等一批著名的剧作。

明永乐年间由南京迁都北京后,在移民潮中,大批南人北上,南曲也随之而来。

为适应新的环境,南曲和杂剧实行了“南北合套”的演出。

南曲吸收了北曲的优长,形成了新的昆山腔、弋阳腔。

而杂剧则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明末清初,昆山腔演变为昆曲,在北京的舞台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长生殿》、《桃花扇》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传演至今。

今天的京剧也是二百多年前汉剧与徽剧“两下锅”的产物。

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汉剧艺人“两下锅”共同演出,在相互融合中,以徽剧的二簧腔和汉剧的西皮腔为基础,形成了一种新的“皮簧戏”。

此后,皮簧戏又从昆曲、梆子腔等剧种中不断吸取营养,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到了清末民初,京剧已发展到成熟阶段,不仅成为京城戏曲舞台的主流,而且开始向全国传播。

这一时期,由山陕梆子演变而成的河北梆子(时称秦腔、直隶梆子)和由“蹦蹦戏”发展起来的评剧,都曾与京剧“两下锅”演出。

清光绪十七年(1891),著名河北梆子演员、戏曲活动家田际云在其所主持的玉成班中,首开梆子、皮簧同班“两下锅”合演的先例。

因其很受观众欢迎,许多班社纷纷效尤。

一时间,京城内外,京梆“两下锅”的演出红红火火。

许多京剧科班也“梆、簧兼授”。

著名京剧科班富连成也“二科生徒几乎无一不习秦腔(梆子)者。

即今之马连良氏,亦曾习《取洛阳》之小王子”。

在与京剧“两下锅”的演出中,许多河北梆子演员,如:荀慧生、于连泉(小翠花)、赵桐栅(芙蓉草)等,后来都改唱了京剧,成为著名的京剧演员。

评剧形成于清末民初,是由莲花落、蹦蹦戏、平腔梆子戏演变而来的新剧种。

在解放前一直行当不全,以“三小”(小生、小旦、小花脸)戏为主,称为“半班戏”。

所以,评剧在初期经常与河北梆子、京剧“两合水”或“三大块”联合演出。

在与京剧、河北梆子的同台演出中,评剧在音乐、唱腔、剧目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

至上世纪30年代,以评剧“四大名旦”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和爱莲君为代表的女演员的出现,使评剧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阶段,不仅流行于京津、东北和华北地区,而且还曾到上海及江浙等南方地区演出,影响很大。

但因其男演员较弱,仍常与京剧“两下锅”演出。

白玉霜在上海就曾与京剧武生演员赵如泉合演过《武松杀嫂》。

1945年,新凤霞在青岛,也曾搭周信芳的弟子周麟昆的京剧班,“两下锅”演出过《秦香莲》等戏。

解放后,评剧在改革发展中,健全了生、净行当,丰富了男声唱腔,特别是拥有了魏荣元、马泰、张德福、席宝昆等一批男演员,彻底解决了“半班戏”的问题。

而且,创作演出了一批以男演员为主的剧目,受到观众的欢迎。

“两下锅”已成为一段历史的记载。

元曲简介 继唐朝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采,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

这些均足以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但相形之下,元曲的流传绝不及唐诗宋词之广,这是人们对元曲的体式感到陌生缘故,我们在此对其予以简略介绍。

元曲有杂剧、散曲之分。

散曲又有套数,小令带过曲之别。

我国古代音乐把调节器式叫保重宫调。

曲的宫调出于隋唐燕乐,以琵琶四弦定为宫、商、角、羽四声,每弦上构成七调,宫声的七调叫宫,其他的都调,共得二十八宫调。

但在元曲中常用的,只有仙吕宫、南吕宫、黄钟宫、正宫、大石调、小石调、般涉调、商调、商角调、双调、越调十二种。

每一种宫调均有其音律风格,故对于调子的选择,往往有一定的习惯。

如王骥德在《曲律》中说:用宫调须称事之悲欢苦乐,如游赏则用仙吕、双调等类;哀怨则有商调、越调等类。

以调合情,容易感人。

每一宫调都有不同曲牌。

套数则由两支以上周一宫调的不同曲牌联缀而成。

宋元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北宋末年流行于浙东沿海一带,到元末明初较为成熟。

也称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明清传奇:在南戏的基础上演变而来。

物指用南曲写成的长篇戏曲剧本。

荟萃了南戏和元杂剧的精华。

元杂剧和明清传奇的区别(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

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

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

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光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

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

例如《哀江南》就就是一套北曲。

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

杂剧的主角是未、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

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1 、始于离者,终于和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舞台艺术样式。

它的特点是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

这些形式主要包括:诗、乐、舞。

诗指其文学,乐指其音乐伴奏,舞指其表演。

此外还包括舞台美术、服装、化妆等方面。

而这些艺术因素在戏曲中都为了一个目的,即演故事;都遵循一个原则,即美。

2、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中国戏曲之特点,一言以蔽之,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清末学者王国维语)。

戏曲与话剧,均为戏剧之属,都要通过演员扮演人物,运用对话和动作去表现一定长度的故事情节。

所不同者,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现实生活的,即歌舞的手段。

也即人们所熟知的唱、念、做、打。

3、离形而取意,得意而忘形中国戏曲的表现生活,运用了一种取其意而弃其形的方式,如中国画之写意山水,用纵横的笔势去体现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事物。

所以,戏曲舞台上才有了红脸的关羽,白脸的曹操;有了长歌当哭,长袖善舞;有了无花木之春色,无波涛之江河。

4、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河南豫剧关于豫剧的起源。

豫剧产生于明末清初,初时以清唱为主,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因而发展非常迅速。

豫剧起源已经很难考证,说法不一。

一说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说一说是在河南民间演唱艺术,特别是自明朝中后期,在中原地区盛行的时尚小令基础上,吸收弦索等艺术成果发展而成。

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河南省已流行梆子戏。

据当时的碑文资料记载内容,明皇宫是当年演剧各班祈祷宴会之所,代远年湮,亦不知创自何时。

于道光年间(1821-1850)河工决口,庙宇冲塌,瓦片无存,可见在道光之前,梆子戏就早已存在。

这些记述与艺人间的传说相符。

据一些老艺人追忆,他们在1912年前后学艺时,曾听师傅说起河南的内十处,即祥符(今开封)、杞县、陈留(今并入开封)、尉氏、中牟、通许、仪封、封(今并入兰考)、封丘、阳武(今并入原阳)和外八处即淮阳、西华、商水、项城、沈丘、太康、扶沟、鹿邑,明清区代即流行河南讴。

河南梆子在流传过程中,在不同形成祥符调(开封一带)、豫东调(商丘一带)、豫西调(阳一带)、沙河调(漯河一带)等不同风格。

穆桂英独白台词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