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家园故国的诗句

求一句话的老兵退伍感言,要有点文艺范。

这首词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一个亡国之君的无穷的哀怨。

小楼昨夜又东风出自哪里

名句“昨夜又东风”是出自李虞美人》。

《小楼昨夜又东风是一本图书。

该书者邸永君第二部散文集。

书中所收入的作者近年发表的《民大轶事》、《关于复兴国学的思考》、《思想者的宿命与责任》、《科举制度漫谈》等40余篇散文随笔,以优美、晓畅、精悍的语言文字,展示丰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

该书稿由40篇散文组成,有《民大轶事:读博记忆中的吉光片羽》《关于复兴国学之意义》 《思想者的宿命与责任》《状元漫谈》《北京城门趣话 》《中国学位制度漫谈:兼考博士、硕士、学士诸名词之由来》《文化一词出处考》《茶道漫谈》等。

本书既有余秋雨先生作品之文笔洗练、优美之特点,更以立意高远,大气见长。

以优美、晓畅、精悍的语言文字、展示丰富、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使读者在赏心悦目的美文品读中,获取诸多文史知识。

书系作者人品端正、文笔优美、知识积累厚重。

书系读者对象主要是大、中学生及广大文化读者。

诗中飘“酒”

转载那些飘着酒香的诗句~~~作者:兰踪(2022-03-08 21:24:50)古人真是情调,水边渡口,他们把离情别愁轻轻的诉说,让美丽的忧伤触动着我们的心弦;山村乡野,他们把鸟语花香不经意的描绘,让千年的景致与现在重逢;亭台楼阁,他们把故国家园深情的了望,让赤诚的情感源远流长;四季风情,他们触景生情把心绪挥洒,让情怀穿越时空…… 读古诗,发现诗人都爱酒,莫不是这流传下来的诗句都是酒香浸泡的,不是悲愤出诗人吗

男人悲愤是离不开酒的,喝酒同时也是男人的专利,也难怪写诗的都是男人。

喝酒是适合作诗的,酒性是酝酿诗意的。

“松叶堪为酒,春来酿几多。

不辞山路远,踏雪也相过。

”不管山路多么的遥远,我也要踩着厚厚的白雪,到你家去喝酒。

文人一般都傲骨铮铮,心性清高,可是在酒的面前,天真和率行展露无疑,为之而一笑时,不禁试问,张九龄如果不是借着酒性,能吟诵出:“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至情至语吗

诗仙李白一生颠沛流离,怀才不遇,浪漫多情,隐居学道,常常于深山野林之中独自斟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旷世的孤独和刻骨的寂寞就这样和着酒香,沿着千百年漫长的岁月长河,今天仍然能刺痛到我们的心。

一日,他去拜访汪伦,临行前吟诵出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可想而知,汪伦用了多少美酒款待了这位活泼的诗人,致使他用深不见底的潭水来比作两人之间的情意。

李白一生与酒为伴,诗境奇思妙想,仙风邈邈。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诗人王维把酒意和诗意发挥到了极至,没有酒,这两个男人之间的情意该何以表达

祝福的话何以说出口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如果不是举着酒杯,乘着酒性,怎能把这天上人间的徘徊,出世入世的矛盾刻画的如此极至,然后回归理性,愿大家互相珍重,共享人间的明月

陶渊明的:“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此情此景,酒不醉人人自醉。

诗人嗜酒如命,醉态可掬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书法家王曦之,在兰亭与朋友们流觞曲水,面对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自然美景时,引出了一番对盛事不常,人生短促,流光易逝的感慨。

然后一挥而就,泼墨留香,其作《兰亭集序》让当时的唐太宗爱不释手,视若珍宝。

古人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留下了无数飘着浓浓酒香的诗作,感觉着他们的愁苦,透着纯净和澄澈;体验着他们的思想,蕴涵洒脱和大气。

他们厌恶官场,却不愤世嫉俗;他们感叹流年,却能超越生死;他们穷困潦倒,却能一生何求

回味着飘荡酒香的诗句,聆听着诗人对人事自然的抒发,过去和未来不断在重现,今人和古人心灵在共鸣。

酒香诗意,心醉于此。

春花秋月何时了 人生能有几多愁 歌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 人生能有几多愁 歌词,出自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几多愁》,作词:李煜《虞美人》作曲:谭健常 歌词: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歌曲《几多愁》出自李煜《虞美人》,原文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赏析一】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

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

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心脾的美感效应。

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

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

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

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已类似的情感。

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

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赏析二】作为一个“好声色,不恤政事”的国君,李煜是失败的;但正是亡国成就了他千古词坛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词话》语)地位。

正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话到沧桑语始工”。

《虞美人》就是千古传诵不衰的著名诗篇。

这首词刻画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取得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艺术效果。

“春花秋月”这些最容易勾起人们美好联想的事物却使李煜倍添烦恼,他劈头怨问苍天:年年春花开,岁岁秋月圆,什么时候才能了结呢

一语读来,令人不胜好奇。

但只要我们设身处地去想象词人的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一个处于刀俎之上的亡国之君,这些美好的事物只会让他触景伤情,勾起对往昔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今昔对比,徒生伤感。

问天天不语,转而自问,“往事知多少。

”“往事”当指往昔为人君时的美好生活,但是一切都已消逝,化为虚幻了。

自然界的春天去了又来,为什么人生的春天却一去不复返呢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东风”带来春的讯息,却引起词人“不堪回首”的嗟叹,“亡国之音哀以思”,大抵只能如此吧。

让我们来想象:夜阑人静,明月晓风,幽囚在小楼中的不眠之人,不由凭栏远望,对着故国家园的方向,多少凄楚之情,涌上心头,又有谁能忍受这其中的况味

一“又”字包含了多少无奈、哀痛的感情

东风又入,可见春花秋月没有了结,还要继续;而自己仍须苟延残喘,历尽苦痛折磨。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的倒装。

“不堪回首”,但毕竟回首了。

回首处“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想象中,故国的江山、旧日的宫殿都还在吧,只是物是人非,江山易主;怀想时,多少悲恨在其中。

“只是”二字以叹惋的口气,传达出无限怅恨之感。

以上六句在结构上是颇具匠心的。

几度运用两相对比和隔句呼应,反复强调自然界的轮回更替和人生的短暂易逝,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一二两句春花秋月的无休无止和人间事的一去难返对比;三四两句“又东风”和“故国不堪回首”对比;五六两句“应犹在”和“改”对比。

“又东风”、“应犹在”又呼应“何时了”;“不堪回首”、“朱颜改”又呼应“往事”。

如此对比和回环,形象逼真地传达出词人心灵上的波涛起伏和忧思难平。

最后,词人的满腔幽愤再难控制,汇成了旷世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水喻愁,可谓“前有古人,后有来者”。

刘禹锡《竹枝词》“水流无限似侬愁”,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这些诗句或失之于轻描淡写,或失之于直露,都没有“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得打动人心,所谓“真伤心人语”。

把愁思比作“一江春水”就使抽象的情感显得形象可感。

愁思如春水涨溢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不舍昼夜,无尽东流。

形式上,九个字平仄交替,读来亦如满江春水起伏连绵,把感情在升腾流动中的深度和力度全表达出来了。

以这样声情并茂的词句作结,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合上书页,读者似也被这无尽的哀思所淹没了。

全词抒写亡国之痛,意境深远,感情真挚,结构精妙,语言清新;词虽短小,余味无穷。

难怪王国维有如是评价:“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

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

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

”【赏析三】这首词,是李煜被俘到汴京后所作。

开头说,春花秋月的美好时光,何时了结。

因为一看到春花秋月,就有无数往事涌上心头,想到在南唐时欣赏春花秋月的美好日子,不堪回首,所以怕看见春花秋月。

在东风吹拂的月明之夜,金陵的故国生活不堪回顾了。

那里宫殿的雕栏玉砌应该还在,只是人的容貌因愁苦变得憔悴了。

倘若要问有多少愁苦,恰恰象一江春水的向东流去,无穷无尽。

一江指长江,用一江春水来比愁,跟南唐故国金陵在长江边相结合,充满怀念故国之情。

宋代王绖《默记》卷上:“又后主在赐第,因七夕,命故妓作乐,声闻于外。

太宗大怒。

又传‘小楼昨夜又东风’及‘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句并坐,’王国维《人间词话》:“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

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

宋道君皇帝(徽宗)《燕山亭》词亦略似。

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然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

”李煜被毒死,跟他写这首词有关,这真是用血写的。

所谓“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就是说,李煜这样的词,不光是写他个人的愁苦,还有极大的概括性,概括了所有具亡国之痛的人的痛苦感情:如怕看到春花秋月,怕想到过去的美好生活。

再如故国的美好景物已经不堪回顾。

故国的景物象雕栏玉砌等还在,但人的容颜因愁苦改变,这里还含有人事的改变,人的主奴关系的改变。

再象以一江春水来比愁。

整首词正是反映了有亡国之痛的人的感情,担负了所有这些人的感情痛苦。

这正说明这首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代表性,这正是这首词的杰出成就。

作者简介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南唐元宗(即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生于金陵(今江苏南京),祖籍彭城(今江苏徐州铜山区),南唐最后一位国君。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煜继位,尊宋为正统,岁贡以保平安。

开宝四年(971年)十月,宋太祖灭南汉,李煜去除唐号,改称“江南国主”。

次年,贬损仪制,撤去金陵台殿鸱吻以示尊奉宋廷。

开宝八年(975年),李煜兵败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开封),授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

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追赠太师,追封吴王。

世称南唐后主、李后主。

李煜精书法、工绘画、通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李煜的词,继承了晚唐以来温庭筠、韦庄等花间派词人的传统,又受李璟、冯延巳等的影响,语言明快、形象生动、用情真挚,风格鲜明,其亡国后词作更是题材广阔,含意深沉,在晚唐五代词中别树一帜,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家园故国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