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描写古代边疆生活的句子

描写古代将士边塞生活的诗句有哪些

1、《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2、《塞下曲·其一》【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3、《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4、《出塞》【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7、《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9、《渔家傲·塞下秋来》【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1、《塞下曲·其三》【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2、《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描写边塞生活的诗句

您好

1、《出塞唐】王昌龄 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在,胡马度阴山。

2、《塞下曲·其一》【唐】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3、《塞下曲·其二》【唐】王昌龄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4、《出塞》【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5、《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6、《关山月》【唐】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7、《从军行》【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8、《塞上听吹笛》【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戌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

风吹一夜满关山

9、《渔家傲·塞下秋来》【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0、《塞下曲·其二》【唐】卢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11、《塞下曲·其三》【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12、《使至塞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边塞诗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 李 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 李 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 祖 咏 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选一) 杜 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军 城 早 秋 严 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 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 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 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 卢 纶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 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 陈 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 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 曹 松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描写边疆战士的诗句有哪些

破 阵 子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灸,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赏析】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

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

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

出 塞[唐]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释】①王昌龄 宇少伯,约生于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约卒于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

②出塞:古代一种军歌的题目。

③但使:如果。

④龙城飞将:汉朝李广英勇机智,威震龙城匈奴称为飞将军。

⑤阴山:位于内蒙北部。

【赏析】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

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王昌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 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 无那金闺万里愁。

王昌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卢纶 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

2.月黑:没有月光。

3.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

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

4.遁:逃走。

5.将:率领。

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

7.逐:追赶。

[今译]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

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

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中国古代描写边疆的诗有多少首

边塞诗是诗词里的一个大类,历朝历代都有太多作品,讨论具体多少首没有意义,比较著名的有《从军行》《关山月》《塞下曲》等。

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李益,李白、王昌龄等。

有哪些描写“古代将士边塞生活”的诗句

-- 边塞诗经典凉州词(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古 从 军 行李颀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从 军 行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关 山 月李 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塞下曲六首(选一)李 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望 蓟 门祖 咏燕台一望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

前出塞九首前出塞九首作者: 杜甫(一)戚戚去故里,悠悠赴交河。

公家有程期,亡命婴祸罗。

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弃绝父母恩,吞声行负戈。

(二)出门日已远,不受徒旅欺。

骨肉恩岂断,男儿死无时。

走马脱辔头,手中挑青丝。

捷下万仞冈,俯身试搴旗。

(三)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骐驎,战骨当速朽。

(四)送徒既有长,远戍亦有身。

生死向前去,不劳吏怒嗔。

路逢相识人,附书与六亲。

哀哉两决绝,不复同苦辛。

(五)迢迢万馀里,领我赴三军。

军中异苦乐,主将宁尽闻。

隔河见胡骑,倏忽数百群。

我始为奴仆,几时树功勋。

(六)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七)驱马天雨雪,军行入高山。

径危抱寒石,指落曾冰间。

已去汉月远,何时筑城还。

浮云暮南征,可望不可攀。

(八)单于寇我垒,百里风尘昏。

雄剑四五动,彼军为我奔。

虏其名王归,系颈授辕门。

潜身备行列,一胜何足论。

(九)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这九首诗中,(一)是讽喻帝王的黩武拓边;(二)是描述捷马突杀的情景;(三)是犹疑于报效国家与将军邀功间;(四)是讲述从征途中的感慨与捎信事;(五)是吟咏大敌当前,试问我等低微之辈会有功勋惠临吗

(六)是阐明和平为第一要务,若得安平,不战最为上;(七)是讲述拓边南进的百般苦楚;(八)是讲述某次虏敌大将的胜仗;(九)是讲述打了胜仗后对功名利禄的态度---内地无战事的将士们还常为荣誉事争斗不已,况且是出征塞外呢

与其和那些俗子同样争功辱没了自己,莫如退出;当初的应征报国就没想着什么荣华富贵,如今岂能再去计较

这九首诗写的是什么

是战中的众生象、百相图,从皇帝老官儿的好战写到底层士兵的报国,从剿灭敌寇的胜利写到对封功行赏的蔑视,惟有或多或少的亲经实历,惟有点点滴滴的目睹耳闻,才能将万花筒般的实景活脱脱的描摹出来。

后出塞五首作者: 杜甫(一)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

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

召募赴蓟门,军动不可留。

千金买马鞭,百金装刀头。

闾里送我行,亲戚拥道周。

斑白居上列,酒酣进庶羞。

少年别有赠,含笑看吴钩。

(二)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三)古人重守边,今人重高勋。

岂知英雄主,出师亘长云。

六合已一家,四夷且孤军。

遂使貔虎士,奋身勇所闻。

拔剑击大荒,日收胡马群。

誓开玄冥北,持以奉吾君。

(四)献凯日继踵,两蕃静无虞。

渔阳豪侠地,击鼓吹笙竽。

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越罗与楚练,照耀舆台躯。

主将位益崇,气骄凌上都。

边人不敢议,议者死路衢。

(五)我本良家子,出师亦多门。

将骄益愁思,身贵不足论。

跃马二十年,恐辜明主恩。

坐见幽州骑,长驱河洛昏。

中夜间道归,故里但空村。

恶名幸脱免,穷老无儿孙。

上五首诗中,第一首写的是男儿志在军旅,备装待征;第二首写的是轰轰烈烈,悲壮而行;第三首写的是拼死征杀,邀功报君;第四首写的是边靖国安后将帅骄气凌人,有敢议者惨遭宰杀;第五首写的是征者不堪连续20年的穷兵黩武,悄开小差匿于已是空旷无人的家乡小村中,终生没娶、到老孤独。

从这《后出塞》五首的内容可知,这个时候朝廷的拓边好战已使百姓士卒疲于奔命,有的连年征杀已疲怠于无可忍受之中,以至于开小差的现象成为普遍且已被社会及文人同情和认可。

据史记载,唐玄宗在开元初曾为靖边安民做出了重大贡献,彻底改变了此前边防废弛的状况,在必要的戍边之战后,多与境外族群部落达成了和平协议,此后边防无事,国泰民安。

但随着他奢侈安逸思想的不断增生,边防建设渐乏于冷静和谋略,从开元25年至天宝10年这十五、六年间,接连不断的对境外黩武用兵,而且败仗颇多。

杜甫的诸多诗就是对这个时期徭役和战事的实摹。

军 城 早 秋严 武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 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塞 下 曲(二首)卢 纶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稜中。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征 人 怨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雁门太守行李 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胭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陇 西 行陈 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己 亥 岁曹 松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边塞诗鉴赏* 逢入京使 作者: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简析】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 陇西行 作者:陈陶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简析】这首诗是对战争所造成的不幸的控诉,人人读了都感到沉痛

*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幽州台:又称燕台,史传为燕昭王为招揽人才所筑的黄金台,故址在今北京市大兴县。

【简析】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契丹李尽忠反叛,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军讨伐,陈子昂随军参谋,到了东北边地。

武攸宜根本不懂军事,陈子昂进谏,不仅没被采纳,反而被贬斥,因此登幽州台抒发失意的感慨。

全诗以广阔的胸襟,慷慨悲凉的情调,感时伤事,吊古悲今,不假修饰,其立意、气势和思想、感情,千百年来一直引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 关山月 作者:李白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

白登:今山西大同市东有白登山。

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与匈奴交战,被困七日。

【简析】这首诗描绘了边塞的风光,戍卒的遭遇,更深一层转入戍卒与思妇两地相思的痛苦。

开头的描绘都是为后面作渲染和铺垫,而侧重写望月引起的情思。

* 夜上受降城闻笛 作者:李益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受降城:贞观二十年,唐太宗亲临灵州接受突厥一部的投降,“受降城”之名即由此而来。

但此诗的受降城所在地说法不一。

回乐:县名,故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

回乐峰:回乐县附近的山峰。

【简析】这首七绝是历来传诵的名篇。

霜月、芦笛、乡思,构成一幅思乡图,意境感人。

* 出塞 作者: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出塞】:乐府《横吹曲》旧题。

龙城:宋刊本王安石《唐百家诗选》作卢城。

龙城也就是卢龙城。

龙城飞将:指西汉时名将李广。

《汉书·李广传》载:李广为右北平太守,勇敢善战,匈奴称之为“汉之飞将军”右北平唐时改为平州,治所在卢龙,即今河北省卢龙县。

阴山:西起河套,东抵小兴安岭,横跨今内蒙古自治区,汉代为北方天然屏障。

【简析】诗人抓住月照关塞的典型环境,极其概括地从秦汉时代的边境战争写到唐代,又借对历史上的名将的怀念,表现自己对朝廷不能平定边患的不满。

全诗音韵铿锵,气势雄浑壮阔。

* 凉州曲 作者: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简析】该诗表现了征战的残酷,又表现了征人视死如归的乐观旷达精神,使人觉得悲怆而又豪壮,是痛苦,也是自我解嘲* 凉州词 作者: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凉州词:又名《凉州歌》。

《乐苑》称,开元年间,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宫调《凉州》。

凉州:唐属陇右道,州治在今甘肃省武威县。

诗题又作《出塞》。

首句一作“黄沙直上白云间”,末句一作“春光不度玉门关。

”羌笛:我国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

杨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杨柳》曲。

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折杨柳枝》:“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

”其音凄苦。

采薇诗经 小雅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狁之故。

不遑启居,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采薇》是西周时期一位饱尝服役思归之苦的戍边战士在归途中所作的诗,诗中叙述了他转战边陲的艰苦生活,表达了他爱国恋家、忧时伤事的感情。

描写古代战争后凄惨场景的句子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杜甫 《兵车行》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 《蒿里行》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 ——曹植《送应氏》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王粲《七哀诗三首》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

——李白《战城南》 很遗憾就知道这么多了,中国古代保存下来的战争题材诗歌往往重在宣扬战功和表现百姓征战之苦,但是对战后的惨烈境况往往回避,所以我们现在见到的相关作品并不多的。

谁是古代边疆诗人

也有我自己的看法。

但先引用旁边的这位说写的:“边疆诗人是指古代以边疆地区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写作的诗人。

多以诗歌描写边地的山川景物,风土人情,反映塞上战争和军旅生活。

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有:高适(700-765),字达夫。

岑参 (715—770),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

李颀(690

— 751

),赵郡(今 河北赵县)人,长期居颍水之阴的东川别业(在今河南登封)。

高适、王昌龄、王维、崔颢都是他的朋友。

王昌龄(698-约757),字少伯,长安人。

王之涣(688—742)是一个年辈较老的盛唐边塞诗人,可惜诗篇遗留下来的极少。

王翰,字子羽,晋阳人。

其中盛唐为人熟知、最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高适和岑参。

”下面就我来说说:目前我还可以想到陆游(他经常性的在写在边疆沙场上战斗的诗)、范仲淹(他也写过在边塞战斗的《渔家傲·秋思》)、苏轼(其实我只觉得他也只是0.5个边塞诗人,四舍五入法也算了吧。

他所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是想着到边塞去杀敌报国)、杨炳(他所写的边塞诗尤其有气势,特别是那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为您提供了他们的目录。

而他们的具体资料嘛,您自己也能在百度上查到啦

但如果需要一一提供的话,就继续追问。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不满也别骂街)

古代边疆资料

中国古代的边疆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不但有着较明显的自然特征,而且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特点。

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服务于历代王朝的大一统政治思想,至清代形成了完整的体系,其经验与教训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边疆是一个含义较广的概念,中外文献中,一般把边疆解释为一个国家比较边远的靠近国境的地区或地带。

边疆是一个地理概念,包括陆疆和海疆。

边疆又是一个历史概念,它是随着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而逐渐形成和固定下来的。

因此,在讨论中国历史上的边疆问题时,应考虑如下两个相互关联的因素:一是指与边界相连接的省区;二是历代封建王朝边疆的实际情况。

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大势与历史特点 疆域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是经过漫长而曲折的发展过程后大致定型的,这一过程虽然十分漫长而曲折,但总的趋势是,自先秦时期起,在现代中国领土内开始形成一个核心区域,这个核心区域并不固定于一地,在这个核心区域建立政权的既有汉族也有其他少数民族,也经常发生王朝兴衰交替现象。

当然,单一的中心分成两个或更多的中心在历史上也是十分常见的现象,这就是所谓割据时期。

但是,即使是在多政权分立时期,每个有作为的统治者也都努力实现更大范围的统一,由此最终导致一个疆域更大的、统一程度更高的国家诞生。

也就是说,每次战乱和分裂都为下一时期进一步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至清代,中国古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到了最高水平。

中国边疆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和有机组成部分。

因此,不但有着较明显的自然特征,而且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特点。

首先是地域的广阔性。

中国有着辽阔的领土,其边疆地区地域亦十分广袤,因此在社会人文环境与自然地理条件方面往往存在巨大的差异。

中国的边疆是在分散发展演进后统一为一体的。

这里所讲的分散与统一均有两重含义,分散的含义既包括整个边疆可以划分为若干地区,也包括一个大的地区又往往可分为若干相对自成体系的局部;统一的含义既包括各大边疆区域逐步统一于中国的进程,也包括各个边疆区域内部趋于一体化的进程。

其次是民族的多样性。

在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这不仅因为边疆地区是各少数民族的主要聚居地,而且因为各民族在自立发展基础上的融合是构成中国边疆的基石。

在这里,我们应该确立一个衡量民族发展的标准——任何形式的融合都是民族发展历史上的进步。

当然也要注意到,民族的多样性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国边疆问题的复杂性。

第三是历史的悠久性。

中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中国边疆发展史不但是人类文明史中最悠久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连续性。

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史一般均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石器时代,各个边疆地区社会发展速度或快或慢,但都或早或迟地纳入了统一多民族国家连续性发展的轨道。

第四是问题的复杂性。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国边疆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多重矛盾发展叠加的结果。

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有机组成部分,全国性的矛盾在边疆地区也会发生,这是矛盾运动的普遍性的一面。

与此同时,中国边疆社会矛盾运动还有其特殊性,它们往往更集中地发生于一地,这就增加了边疆地区社会矛盾的复杂性,也给辨析其发展脉络和寻求解决方法增加了难度。

总的来说,在近代资本主义殖民者入侵以前,中国边疆形势发展的趋势是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即使是入主中原的北方游牧民族也从未中断过这一进程。

到了19世纪中叶,西方殖==义侵略者给中国带来了新的边疆危机,这是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社会危机,它使得中国独立发展的历史面临着中断的危险。

但是,强烈的挑战也逐步唤醒了中国各族人民,经过百余年艰难曲折的探索与奋斗,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再次崛起,中国边疆也在继承数千年历史遗产的基础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 中国历史上无论哪朝哪代都有自己的边疆问题,因此历代统治者都会制定并实施治理边疆的政策,以实行有效的管辖。

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陆疆政策与海疆政策、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政权的治边政策、民族政策、宗教政策、边防政策、与边界交涉相关的外交政策、边疆行政建置、边疆经济开发以及传统的治边思想等等。

中国历史上统一的封建王朝的边疆政策既具有继承性,又各有特色,这里以清朝为例试作概述。

这是因为清朝的边疆政策既有继承中国历代封建王朝边疆政策的一面,又有根据时代需要和自身民族特点创新发展的一面,自成体系。

清朝统治者治边思想的基本内容包括:一、对汉族封建统治者传统的“华夷”观进行创新和发展。

在中国历史上,统一的王朝往往在政治上反对言华夷之别,由满洲贵族建立的清朝就更加反对。

而清朝统治者的创新之处首先是要求各民族承认清王朝为正统,其次是在调整满汉关系的同时,十分重视联合汉族以外的少数民族上层(尤其是蒙古上层贵族),把边疆政策的制订、推行和不断完善作为基本国策的一部分。

这虽然是为了达到以人数明显处于劣势的满族贵族统治人口众多的汉族人民的目的,但是在实践上对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推进大一统有积极意义。

二、从“中外一体”(指内地与边疆为一整体)的认识出发,主张以积极态度治理边疆各民族,使其起到“屏藩”、“拱卫”的作用。

三、坚持“恩威并施”与“因俗而治”相结合的治理原则。

前者为我国历代封建王朝惯用的统治方针,清朝统治者亦奉行不替;后者在唐朝推行的羁縻政策中虽已初见端倪,但清朝突出强调“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使“因俗而治”方针在清代,特别在清代前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过,清朝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方针并不是对传统的简单继承,而是根据统一国家的总体安全目标出发有所改变和发展。

清政府边疆管理的各项制度与措施是清代统治者治边思想的具体化,涉及行政、军事、民族、宗教等诸多方面,完备而周密。

其内容要点可归纳如次:一、改进和完善。

在中央,设立理藩院,与六部平行,主管边疆民族事务,在清代前期,理藩院还兼管中外交涉事宜。

为使管理规范化,制订并不断修订补充、等法规,通令实施。

在地方,在加强中央集权、保证政令统一的前提下,采用适合当地民族的行政体制,不强求划一。

如东北三省为将军制下的州县、八旗并存制;内外蒙古为盟旗制;新疆为将军辖下的伯克、州县、札萨克制;西藏为以达赖和驻藏大臣协同管理噶厦==制;改土归流酌情保留土司制;台湾为隶属福建的府州县制,等等。

二、制定笼络安抚少数民族上层的各项政策,如封爵、给俸、年班朝觐、联姻等。

首重蒙古是清朝的基本国策,它取得了有利于清朝统治的效果。

三、从治国需要出发制定对待各种宗教的方针政策。

对有益自身统治的宗教加以大力扶植;对没有威胁到政权稳定的宗教采取不干涉的相对宽容的政策;对不利于巩固统治或保持疆土的宗教或教派则予以严厉打击。

坚持宗教不能干预皇权,限制宗教的世俗权力;坚持以法治教,众建以分其势的原则,等等。

清代边疆政策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其一,历史的继承性。

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既有明确的目标和措施,又有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从中央到地方完善的行政机制。

清代的边疆政策在继承中又有创新,我们既可以从历史上的羁縻政策、和亲政策中找到清代军府制、盟旗制、满蒙联姻翟箕策措施产生、发展的历史轨迹,又可以发现一改历代固守长城、消极北防政策的雄才大略。

其二,内涵的多样性。

经过,清代前期的有效管辖范围除18行省(兼有台湾)外,还包括有奉天、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六盟、各部、、新疆和西藏,是一个幅员广阔、疆界明确的统一多民族帝国。

清代的边疆地区包括了今天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省区;至于沿海诸省,以及台湾、海南(包括)则无论古今都是中国边疆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地区无论在历史发展、社会经济、民族民俗等方面均各具特色,这就决定了清代边疆政策内涵的多样性。

清代前期海疆政策中对沿海地区的治理和对台湾、海南的治理各不相同,陆疆政策中东北的军府制与新疆的军府制内容并不相同,而在西藏和,则又根据当地政治、经济、民族的特点,分别实施驻藏大臣制和通过改土归流来加强中央==对西南诸省的统治。

其三,影响的现实性。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前期的赫赫国威和清后期的屈辱挨打,对于清代疆域的形成与变化均有直接影响。

今天中国疆域的格局基本上因袭了清代的状况,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下所丧失的土地,也为今天的边界纠纷留下祸根。

因此,要解决当代的边界纠纷,就必须弄清清代前期疆域的形成和近代以来疆域的变化以及清==边疆政策失误之所在,这对于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边疆安定都具有实际的借鉴作用。

认识中国古代边疆政策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 在对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的认识上,有两个问题需要予以特别的重视。

一是“大一统”思想在中国古代边疆政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大一统”在秦汉时期变成了现实,也成为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之一。

它是一种无形的强大的向心力,几千年来浸润着我国人民的思想感情。

以国家统一为乐,以河山分裂为忧,是中华民族永恒的政治价值取向。

传统的“大一统”思想及王朝统一的规模对中国的疆域有很大影响。

鸦片战争以前,古代中国曾四次出现大一统局面。

其中有两次是由汉族统治者完成的,而另外两次则是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后完成的。

汉唐两代致力于完成统一大业,把千余年来中国各地区各民族孕育着的统一要求变成现实。

但是与元代相比,汉唐统一的规模要小得多,蒙古贵族建立的元朝虽然只统治了近百年,但是其疆域空前广大,它的大一统局面得到了中华各民族的承认和肯定,给中国历史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带来十分巨大而深远影响。

满族封建主建立的清王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定作出的历史贡献是独特的,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疆域版图及其有效控制程序均没有达到清朝的规模。

因此,可以说历史上空前的“大一统”版图的奠定是十八世纪中国的突出特征。

自秦汉以来中国即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面貌面对世界,悠悠二千载,其间,汉、唐、元诸代均是举世闻名的强大帝国,清王朝对全国的统一和对边疆的经营是这一历史进程的继续和发展。

由此可见,“大一统”思想在推动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经历了由内边防务为主到外边防务为主的转变。

古代中国有漫长的统一时期,也曾多次出现分裂。

统一时期的边疆治理,通常是指中央政权对控制薄弱的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防范和治理措施。

分裂时期的边疆治理,通常是指在政权与政权之间的对峙地区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采取的防范措施。

古代中国范围内的大小政权的边,可称之“内边”,所以古代中国传统的边务主要针对边疆内部的问题。

明代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明王朝的倭患持续了近200年,随着西方殖==义的崛起,西方列强的侵略势力也滚滚东来。

17世纪以来荷兰侵占台湾,俄罗斯侵入黑龙江流域,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殖==义者更是用大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使我国新疆、西藏、云南、广西等一些边疆省区和沿海地区的外患威胁曰益突出,出现了边疆全面危机的严重局面。

殖==义者的入侵,可称之为“外边”。

明代以后,在内边防务依然存在的同时,现代意义上的边防即外边防务问题开始提上议事曰程。

应该指出的是,面对变化的形势,清朝统治者仍然沉迷于以“内边”为主的传统边疆政策中不思进取,致使清前期边疆政策的辉煌很快成为明曰黄花。

清后期边疆政策的全面破产,成为导致它丧权辱国、割地赔款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这一意义上说,中国古代边疆政策的成败得失,直接与国家的存亡兴衰休戚相关

附两个问题:1? 称臣的政治意义是什么

? 翻开历史,我们更多看到的是周边少数民族首领对中央王朝纳贡称臣。

我们的历史学家由此就把这个少数民族首领治理下的土地习惯的划入中央王朝的版图。

??如果以此作为标准,北宋以后中央王朝的正统不是南宋而是金朝。

众所周知,南宋自高宗赵构开始就对金纳贡称臣。

南宋俨然就是金治理下的一个属国。

??纳贡称臣是不是划定疆土的一个依据

??2??蒙古地区是怎样成为中国领土的

??蒙古的最初崛起与汉族的中央王朝没有任何关系,直到蒙古在攻灭金朝前夕才与南宋朝廷有了直接联系。

但是在此后,南宋,这个位于蒙古帝国南部的邦国,与夏金花剌子模等邦国一样很快被蒙古族征服。

无论成吉思汗还是忽必烈,他们的开疆拓土都与汉族中央政权没有任何关系。

在元朝治理下的中央王朝里汉人屈辱的生活了近100年。

朱元璋才重新完全光复了汉族的家国天下。

此后,蒙古族飘忽于蒙古高原,势力衰微时候也不过像做了南宋对于金朝纳贡称臣那样面对明朝。

实力强大时候则把明朝北疆搅得天翻地覆,甚至俘获了明朝的皇帝。

学者还不至于进行所谓明代蒙古已经内附的意淫吧

??蒙古的内附是满洲完成的。

先是漠南蒙古,然后是漠北和漠西蒙古。

盟旗制度的建立,将军的设置,满蒙通婚,黄教等等,这一切,在很长时期里使蒙古与中央王朝比较紧密连接在一起。

??民国之于蒙古正是继承了满清的这份政治遗产。

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则是继承了民国的政治遗产。

描写古代边疆生活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