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关于书法绘画的诗句

有关书画的诗句

书出门无侣漫看书(宋·苏轼)生来不读半行书,只把黄金买身贵(唐·李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顾宪成)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宋·文天祥)仗义半从屠狗辈,负心都是读书人(明·佚名)写得家书空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宋·陆游)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宋·苏轼)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明·袁凯)百无一用是书生(清·黄景仁)相见或因中夜梦,寄来多是隔年书(唐·罗邺)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民国·吴芳吉)山盟虽在,锦书难托(宋·陆游)但知家里俱无恙,不用书来细作行(宋·黄庭坚)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唐·杜甫)闲里生忙为著书(清·袁枚)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清·陈恭尹)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宋·晁冲之)诗书焚后今犹在,到底阿房不耐烧(清·丁尧臣)欲作家书意万重(唐·张籍)误把抄书当作诗(元·元遗山)酒到醒时愁复来,书堪咀处味逾久(清·陶十璜)酒是治愁药,书是引睡媒(宋·陆游)留得累人身外物,半肩行李半肩书(清·张问陶)画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唐·高蟾)不向情田种爱根,画楼宁负美人恩(民国·林纾)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唐·韦庄)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宋·苏轼)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唐·朱庆余)画家不解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明·孙承宗)画图省识春风面(唐·杜甫)试看他年麟阁上,丹青先画美人图(明·思宗)相思欲寄无从寄,画个圈儿替(清·梁绍壬)品画先神韵,论诗重性情(清·袁枚)韩生画马真是马,苏子作诗如见画(宋·苏轼)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唐·温庭筠)一生依样画葫芦(宋·陶谷)走来窗下笑相扶,爱道画眉深浅入时无(宋·欧阳修)

古文中形容书法写的好或者绘画得好的句子有哪些

苏轼赞王维的诗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这一点在苏轼的画中也有体现

宋代在诗词,绘画,书法上的成就

宋四大书法家: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

宋代涌现许多著名画家主要有范宽、郭熙、赵佶、李唐、马远、夏圭、张择端等。

最能代表中国画最高艺术水平的就是宋代山水画的博大与意境

宋代山水画家人才辈出,各有专长和创造,北宋李成的塞林平远,范宽的崇山峻岭和雪景,许道宁的林木野水,郭熙描绘四时朝暮、风雨明晦的细微变化,惠崇、赵令穰的抒情小景,米芾、米友仁父子的云山墨戏,李唐、马远、夏圭高度剪裁而富有诗意的山水反映了山水画艺术的不断变革和发展,与刘松年共称南宋四家。

宋朝是一个诗歌的国度。

宋朝诗歌是一个巨大的宝库。

里面有各个方面的知识财富。

但这个宝库,我们认知开发的极少。

宋朝的诗歌是唐朝诗歌的延续、再发展与突破。

宋朝的诗人更广泛、诗篇更丰富。

诗歌的种类、形式在宋朝达到丰富。

宋诗创作数量空前丰盛。

北京大学正在编纂《全宋诗》,据初步统计所收作者不下九千人,为《全唐诗》的四倍。

《全宋词》辑录,共收词人一千三百余家,词章近两万首。

孔凡礼《全宋词补辑》,又增收词人百家,词作四百多篇。

宋代多高产诗人,陆游自谓“六十年间万首诗”。

陆游现留存诗篇九千三百多首。

杨万里写过两万多首。

但现在只留存的一小部分。

南宋四大家之一的尤袤留下的诗篇就更少了。

那么多伟大的诗人写了那么多首诗歌,我们更多的人只能有机会读到他们几首诗,可以说连皮毛都没接触,别说体会他们的精骨了。

宋诗反映社会视野较前有所拓展,切入生活力度有所深化。

宋与唐的时代气象与氛围不同,诗家又勇于创新,因而形成与“唐音”殊异的“宋调”。

宋词作为新兴的合乐诗体,既可传诵于文士案头,又能流播于乐人歌喉,强化了它的娱乐性和传播力,拥有众多接受群体。

描写书法的诗句

找了会儿,没找到太合适的(专写书法的),就把我自己的书法体会诗句发上来吧,只供一笑。

习字有感兴来当使秋毫纵劲落张驰若运弓墨走千回心亦转魂销一尽梦方惊重山垄断疑归路幽径曲通见日明远望神飞思不定仰天大笑少年情前四句写的是书写本身的状态,后四句是指遇到一处疑难,似乎要写不下去了,忽然悟到机要豁然而解,心里特别畅快。

关于音乐的成语 绘画的 书法的

音乐:天籁之音,声震林木,震耳欲聋…… 绘画:妙笔生辉,画龙点睛,画蛇添足…… 书法:笔底龙蛇,笔精墨妙……

急呀

书法与绘画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 (关于美术史的议论文)1000字左右

中国书法与绘画的历史十分悠久。

按照~般关于书法与绘画关系的论点,书法是抽象的表现艺术,绘画是具象的再现艺术。

但是,共有的工具是中国书画密不可分的纽带,而整体着眼、以线为主、平面构图的形式原则和以人为本、大人合一的传统文化精神促成书法与绘画走上了一条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发展之路 ——书画结合,这是认识的起点。

通过对明代及其以前书法与绘画相互关系历史的回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唐代以前是书画关系隐而未显的时期,由于书法先于绘画成熟,事实上已经对绘画形成了潜在的影响。

第二、从唐代开始,书法从理论到实践主动影响于绘画;绘画从笔法的变革到笔墨价值的确立、从水墨山水的兴起到文人画理论与实践的展开、从元四家笔墨语言个性的凸显到明代文人画笔墨图式的形成,每一次变革都与书法的介入息息相关。

第三、以米芾为标志的北宋晚期,绘画影响书法初显端倪,墨法是它影响书法的切入点。

书画关系的历史发展和和明代社会的文化特点是董其昌探讨书画关系的历史文化背景,董氏书画兼通的实践修养和集理论、实践于一身的角色特点是他进行书画关系探讨的个人条件,他主动把握书画关系历史的发展逻辑、对书画关系 作出全面总结和实践开拓,他是书画关系发展历史的转折点。

他的成就有:第一、以敏锐的历史眼光建立起“以淡为宗”的书画一体审美观,在理论上全面引书入画,包括书法笔法、取势、取法与变法等观念的透入绘画;又以绘画的墨法变革书法用墨的传统观念,并形成“书画一事”的书画融通观点。

第二、由于他的理论多从实践中来,所以又反过来指导他的书画实践。

他的书画实践首先表现出与理论的一致性。

此外,他的书画关系在实践中还有以下突出特点:l、由书法用笔直接带来画面的抽象性特征。

书法化的线条弥漫在画面中,用笔的表现性和自由度大大提高,脱略形似,力韵兼具;作品完全可以从空间的疏密、虚实、开合、对比呼应和取势的连贯统一等构成关系上来欣赏。

他实践了文人画以书入画的艺术观,并把山水画的笔墨语言推向抽象表现的新高度。

2、淡墨入书既是绘湎墨法在书法上的开创性实验,也因此成就了他的平淡自然的个性节风;绘画中的即时题跋(书法)因受到绘画直接影响,往往产生精彩之作,晚明绘画对书法创作心理有较大的影响作用。

莲其昌以成就卓著的书画理论与实践丌启了书画关系新的历史,特别是提倡淡墨带来明清书法审美观念与实践技法领域的重大变革,这是从书画关系角度研究这个个案的意义。

书画史在总结晚明书画创作的繁荣局面时,多归因于晚明社会和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以及帖学后期柬自书法内部的审美反动等原因,这些诚然都是求新求异书风形成的重要因素。

但是,作为因素之一的书画关系往往被忽略了。

晚明书家的代表人物从徐渭到董其昌、邢侗、米万钟、张瑞图、倪元璐、王铎、傅山等,都是书画兼善,这使他们对笔墨的理解和运用比以往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突出,这正是由他们本身才能构成的特点决定的。

晚明书画创作的繁荣局面离不开书法与绘画的相曩渗透,研究这段历史应该重视书画关系。

全球化进程中的当代书画创作要保持和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书画兼通仍然是书画家才能的基础构成

关于书法和绘画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哪些

人们常说的“书画同源”,可能是指汉字的产生是从“象形”发物的。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洁拙,日月是也”《说文解字》。

其实,这“源”,是指艺术创作中最本质的源。

远在还没有文字的时候,人类早就用绘画来表现与他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事物。

中国书法艺术形成晚于绘画。

然书与画二者是“异形而同品”。

也就是说:“字与画同出于笔,故皆曰写,写虽同而功实异也”(汤贻芬《画荃析览》)。

中国书画的创作方法、手段有着惊人的一致。

都以纸、笔、墨为工具材料,把运笔分为落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都用中锋、偏锋、顺笔、逆笔、回笔等,以提、按、顿、挫、轻、重、缓、急来表现高、低、强、弱、俯、仰、争、让,追求干、湿、浓、淡、疏、密、虚、实等的变化,创作出具有神彩飞扬、气韵生动的作品为最终目标。

但中国书法赖以存在的文字,创造汉字的艺术造型为主,绘画以现实生活为源泉,创造物象为主。

前者是“书以言情,书为心画”,后者是“画以状物,画状物形”。

书画在基本作用上,有两种美感。

一是发于意志,曰气,代表气势的阳刚之美,一种是发于情感,曰韵,代表风韵的阴柔之美。

书画所表现的风格,是气和韵的流露。

绘画既有线条,又有形像和色彩(亦有不着色的)。

而书法只有抽象的线条。

所以,书法线条的气、韵表现比绘画更为强烈。

同时,书法与绘画又互相影响,互为补偿。

南齐的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的绘画六法: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

除应物象形、尤其随类赋彩离书法较远外,余者也是书法创作的法则,清刘熙载说:“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

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笔”。

这是以画理来喻书理。

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有了王献之的一笔书,便有了陆探微(南朝时宋人)的一笔画。

南朝梁的张僧繇作画按东晋书法家卫夫人的《笔阵图》。

唐代画圣吴道子的用笔来自张旭的草书。

唐寅说:“工笔画如楷书,写意画如草隶”。

元代画家昊镇以书法作竹,苏东坡以竹法作书。

而明代王线说得更具体:“画竹之法,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

赵孟頫在其《枯木竹石》图上自题曰:“石如飞白树如摘,写竹还于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

郑板桥“以画之关纽,透入于书”,“以书之关纽,透入于画廿,他得出结论:“要知画法通书法,兰竹如同草隶然。

”有不少老画家主张“未曾学画先攻书”。

可见书与画相互促进的关系。

“工画者多善书,善书者易工画。

”所以,我国历史上出现一大批能书善画,能画善书的艺术家,如苏轼、米芾、赵孟頫。

董其昌、郑板桥、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等不胜枚举。


关于书法绘画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