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文正的一生
包文正即包拯“包文正”的叫法,是文学作品对他的褒奖,《三侠五义》中写道:“宁老先生给包公起了个官名。
一个‘拯’字,取意将来可拯民于水火之中,起字‘文正’,取其‘文’与‘正’,岂不是‘政’字么,言其将来理国政,必为治世良臣之意。
”包拯本字“希仁”,小说中将其改为“文正”,自然是为了颂扬他,戏剧也采用了此说,于是“包文正”之名便叫开了。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谥孝肃,汉族,北宋庐州府合肥(今肥东县)包村人。
他28岁中进士,曾先后任天长、端州、赢州、扬州、庐州、池州、开封等地知县、知府,出使过契丹,还在刑部、兵部任过职,在财政部门做过副使、转运使、三司使,在监察部门做过御使、谏议大夫,最后做到枢密副使,成为朝廷的宰辅。
至和三年(1056年),以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因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清正廉洁,当时流传有“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的赞誉[1] 。
死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孝肃。
他当过的天章阁待制和龙图阁直学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龙图”的雅称。
老百姓更喜欢直呼“包公”,“包青天”。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借代。
汗青,代指史书。
孝其名物度数 以补毛儒之未备... 文言文翻译
“读《诗集传》,有《名物钞》八卷,正其音释,考其名物度数,以补先儒之未备。
”出自《元史·许谦传》。
意思是:他读《诗集传》便写《名物钞》八卷,为它正音解释,进行考证,以补先儒书中不完备之处。
以下全篇译文及原文供参考:译文:许谦字益之,祖籍京兆。
他的九世祖许延寿是宋朝刑部尚书。
以后各代都任官。
后由平江迁至婺州路之金华,到谦时已是五代为金华人了。
谦几岁时,父亲早逝,刚能说话,伯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他的记忆力很强。
稍大一点,对学习极为努力,自己规定内容进行学习,取四部书,分昼夜阅读,即使有病也不停止。
在金履祥的门下求学,履祥教育他说:“你们求学就像五味调合,加了醋酱后,味道立即不同。
你来见我已三天,像个女子,羞于言辞,难道我的教学没能激发你吗
”谦听后非常敬畏他。
几年后终于领会了老师授课中的奥妙。
他无书不读,即使微小的问题也不放过,哪怕不完整的文章或只字片语,从不忽视。
遇到不通之处,从不妄作解释;对先儒的话,自己不甘听从的,决不随便同意。
他读完《四书章句集注》,写《丛说》二十卷,其中说:“学习要以圣人作为标准,先学他们的思想,再学他们做的事。
圣贤的思想都在《四书》里,其要义全在朱子注释中。
但他的辞简而意义深广,读的人怎么可能不学其思想就理解其真义呢
”他读《诗集传》便写《名物钞》八卷,为它正音解释,进行考证,以补先儒书中不完备之处,但仍保存其原意,通过旁征博引,以自己的见解作结论。
读《书集传》,著《丛说》六卷。
读历史著《治忽几微》。
他采用编年体,著史书,上起太..氏,下止宋元..元年(1086)九月司马光卒,说明历代兴亡的原因。
他还著有《自省篇》,白天做的事,夜晚一定写下来,不能写的一定不做。
对天文、地理、典章、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术数等学说,无不通晓。
对有关释家、老子学说,也要探其奥秘。
他曾说“:读书人谁不说要排除异端,但能探其奥妙,辨别异同是非的人又有几个呢
”又给《九经》、《仪礼》、《春秋三传》断句,对竹简顺序颠倒或抄写的错误,分别用铅黄和朱红划上,以示区分。
以后吴师道买到吕祖谦点校的《仪礼》,与许谦校订的比较,不同之处仅有十三条。
谦不喜欢显露才华,除非有益经义,张扬道德和事理的,都不轻易动笔。
延祐初(1314),住东阳八华山,众多学生向他求教,不久便开门讲学,学生不远千里而来。
他教学生是诚心诚意,细致耐心,倾其所知,并以此为乐,孜孜不倦。
在门下受教的学生千余人,他按各人的情况分别教授,使每人都有所得,但他从不用应科举的文章为教材。
谦孝顺父母,尊敬兄长,为人处事不拘泥于古人,不流于世俗。
在家乡四十年,各处人士都以不访他为耻。
路过其乡的士绅都要去他家问安。
有人向他求教,听过讲解的人,深为佩服。
大德中遭重灾。
他说“:现在国家公私缺粮,饿死的人到处可见,我怎能只顾自己吃饱
”中州有名望的人廉访使刘庭直、副使赵宏伟对谦都深为佩服,要向朝廷推荐。
到晚年身负教学重任,远近的学生以他的身安否作为道的盛衰。
至元三年(1337)卒,享年六十八岁。
朝廷谥号文懿。
先是何基、王柏及金履祥卒,他们的学问还没有发扬光大,至谦时他的思想更加突出,学生追本穷源,认为是朱熹的嫡传。
江浙行中书省替他向朝廷奏请求建“四贤书院”,来奉祭祀,并排在学官之列。
履祥居仁山之下,学者因称为仁山先生。
大德中卒。
元统初,里人吴师道为国子博士,移书学官,祠履祥于乡学。
至正中,赐谥文安。
原文:许谦,字益之,其先京兆人。
九世祖延寿,宋刑部尚书。
八世祖仲容,太子洗马。
仲容之子曰洸、曰洞,洞由进士起家,以文章政事知名于时。
洸之子寔,事海陵胡瑗,能以师法终始者也。
由平江徙婺之金华,至谦五世,为金华人。
父觥,登淳祐七年进士第,仕未显以殁。
谦生数岁而孤,甫能言,世母陶氏口授《孝经》、《论语》,入耳辄不忘。
稍长,肆力于学,立程以自课,取四部书分昼夜读之,虽疾恙不废。
既乃受业金履祥之门,履祥语之曰:“士之为学,若五味之在和,醯酱既加,则酸咸顿异。
子来见我已三日,而犹夫人也,岂吾之学无以感发子耶
”谦闻之惕然。
居数年,尽得其所传之奥。
于书无不读,穷探圣微,虽残文羡语,皆不敢忽。
有不可通,则不敢强;于先儒之说,有所未安,亦不苟同也。
读《四书章句集注》,有《丛说》二十卷,谓学者曰:“学以圣人为准的,然必得圣人之心,而后可学圣人之事。
圣贤之心,具在《四书》,而《四书》之义,备于朱子,顾其辞约意广,读者安可以易心求之乎
”读《诗集传》,有《名物钞》八卷,正其音释,考其名物度数,以补先儒之未备,仍存其逸义,旁采远援,而以己意终之。
读《书集传》,有《丛说》六卷。
其观史,有《治忽几微》,仿史家年经国纬之法,起太皞氏,迄宋元祐元年秋九月尚书左仆射司马光卒。
备其世数,总其年岁,原其兴亡,著其善恶。
盖以为光卒,则中国之治不可复兴,诚理乱之几也。
故附于续经而书孔子卒之义,以致其意焉。
又有《自省编》,昼之所为,夜必书之,其不可书者,则不为也。
其他若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食货、刑法、字学、音韵、医经、术数之说,亦靡不该贯,旁而释、老之言,亦洞究其蕴。
尝谓:“学者孰不曰辟异端,苟不深探其隐,而识其所以然,能辨其同异,别其是非也几希。
”又尝句读《九经》、《仪礼》及《春秋三传》,于其宏纲要领,错简衍文,悉别以铅黄朱墨,意有所明,则表而见之。
其后吴师道购得吕祖谦点校《仪礼》,视谦所定,不同者十有三条而已。
谦不喜矜露,所为诗文,非扶翼经义,张维世教,则未尝轻笔之书也。
延祐初,谦居东阳八华山,学者翕然从之。
寻开门讲学,远而幽、冀、齐、鲁,近而荆、扬、吴、越,皆不惮百舍来受业焉。
其教人也,至诚谆悉,内外殚尽,尝曰:“己有知,使人亦知之,岂不快哉
”或有所问难,而词不能自达,则为之言其所欲言,而解其所惑。
讨论讲贯,终日不倦,摄其粗疏,入于密微。
闻者方倾耳听受,而其出愈真切。
惰者作之,锐者抑之,拘者开之,放者约之。
及门之士,著录者千余人,随其材分,咸有所得。
然独不以科举之文授人,曰:“此义、利之所由分也。
”谦笃于孝友,有绝人之行。
其处世不胶于古,不流于俗。
不出里闾者四十年,四方之士,以不及门为耻,缙绅先生之过其乡邦者,必即其家存问焉。
或访以典礼政事,谦观其会通,而为之折衷,闻者无不厌服。
大德中,荧惑入南斗句已而行,谦以为灾在吴、楚,窃深忧之。
是岁大昆,谦貌加瘠,或问曰:“岂食不足邪
”谦曰:“今公私匮竭,道殣相望,吾能独饱邪
”其处心盖如此。
廉访使刘庭直、副使赵宏伟,皆中州雅望,于谦深加推服,论荐于朝;中外名臣列其行义者,前后章数十上;而郡复以遗逸应诏;乡闱大比,请司其文衡。
皆莫能致。
至其晚节,独以身任正学之重,远近学者,以其身之安否,为斯道之隆替焉。
至元三年卒,年六十八。
尝以白云山人自号,世称为白云先生。
朝廷赐谥文懿。
先是,何基、王柏及金履祥殁,其学犹未大显,至谦而其道益著,故学者推原统绪,以为朱熹之世适。
江浙行中书省为请于朝,建四贤书院,以奉祠事,而列于学官。
文言文里面,表示贬官和授官的词有哪些啊
、表授官、做官词语 1.辟:由央官署征聘,向荐,任官职.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 2.除:任命,授职(般指免旧职授予新职). ①李密《陈情表》:寻蒙恩,除臣冼马.②文祥《指南录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③《南史·虞愿传》:除太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考察予推荐、选举.《三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由政府向央推荐品行端,任官职. ①《宋史·侯传》:韩琦镇安,荐知泾阳县.②《汉书·平帝纪》:诸藏及内恶未发荐举者.③《谭嗣同》:公士徐公致荐,征. 5.举:由政府向央推荐品行端,任官职. ①《左传·宣三十》:举失德,赏失劳.②《文选·陈情表》: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③范晔《汉书·张衡传》:永元,举孝廉行,连辟公府.④《左传?襄公三》:举其偏,党. 6.授:授予官职.①《汉书·翟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拜授.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授承务郎、平节度掌书记. 7.选:通推荐或科举选拔任官职. 《史记·李军列传》:李陵既壮,选建章监,监诸骑. 8.起:重新启用,任官职. 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太医院都事.②《战策》:起樗于. 9.复:恢复原职务.顺帝初,再转复太史令.《汉书·张衡传》 10.征:由朝廷征聘社知名士充任官职.征召,特指君招臣. ①《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②范晔《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公车特征拜郎.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士徐公致靖荐,征. 11.仕:做官.《论语·张》:优则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孔雀东南飞》:汝家,仕宦于台阁. 13.仕进:进身官.《晋书·许迈传》:迈少恬静,慕仕进. 14.任:担负、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毅内谋. 二、表调、补任. 1.改:改任官职.《宋史·范仲淹传》:(范仲淹)改集庆军节度推官,始姓,更其名. 2.调、徙、转:调官职(特定语境表示升职或降职). ①《史记·袁盎晁错列传》:调陇西都尉.②《史记·淮阴侯列传》:徙齐王信楚王.③范晔《汉书·张衡传》:衡慕世,所居官辄积徙.④《史记·高祖本纪》:徙韩王信太原.⑤《隋史·徐文宝传》:文宝处平允,考绩连,转理.⑥《宋史·理宗纪》:程元、李士六百十三补转官资差. ⑦《张衡传》:再转,复太史令. 3.迁:调改派.般情况,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降等. 范晔《汉书·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再迁太史令. 韦迁蜀,世传吕览.《史记·太史公自序》 4.累迁:表示调.范晔《汉书·赵咨传》:累迁敦煌太守. 5.放:京官调任官.梁启超《谭嗣同》:既胡即放宁夏知府. 6.:京官外放,与放意思相近.范晔《汉书·张衡传》:永初,河间相. 7.补:补任空缺官职. ①《汉书·萧望传》: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司农丞.②《汉书·萧望传》:选博士谏夫通政事者补郡守相,望平原太守.③《汉书·王尊传》: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 8.荫补:靠先业绩补缺做某官. ①《新唐书?李德裕传》:荫补校书郎.②《梅圣俞诗集序》:予友梅圣俞,少荫补吏,累举进士. 三、表升官、加封词语. 1.拜:按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般用于升任高官. ①《三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丞相.②《史记·廉颇蔺相列传》:相功,拜卿.③《史记·淮阴列传》:至拜,乃韩信,军皆惊.④《指南录序》:于辞相印拜.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语加官晋爵. 3.加:加封,即原官衔增加某种荣衔,般享受些特权. 《宋史·辛弃疾传》:平剧盗赖文政功,加秘阁修撰. 4.超迁:越级升迁. ①《史记·屈原贾列传》:孝文帝说,超迁.岁至太夫.②《史记·张释冯唐列传》:今陛啬夫口辩超迁,臣恐随风靡靡,争口辩其实. 5.擢:原官职提拔官职. ①《南史·何远传》:武帝闻其能,擢宣城太守.②《战策·燕策》:先王举,擢乎宾客,立乎群臣. 6.超擢:破格提拔.梁启超《谭嗣同》:奏称旨,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7.陟:提升官职.诸葛亮《师表》:陟罚臧否,宜异同. 8.升:提升.梁启超《谭嗣同》:旋升宁夏道. 9.拔:提升没官职.①《汉书·赵充传》:拔军.②《文选·陈情表》:蒙拔擢,宠命优渥. 10.提:提拔.《北史?魏收传》:提奖辈,名行先. 四、表贬官、免官词语. 1.贬:①降低官职,降级.②降职并外放.①《三志·诸葛亮传》:请自贬三等,督厥咎.②《新唐书·柳宗元传》:贬邵州剌史,半道,贬永州司马.③《旧唐书·刘禹锡传》:贬连州刺史. 2.窜:放逐、贬官.韩愈《进解》:暂御使,遂窜南夷. 3.放:般指由京官改任官.梁启超《谭嗣同传》:既胡即放宁夏道. 4.谪:降职,封建代高级官吏降职并调边远做官.范仲淹《岳阳楼记》:滕京谪守巴陵郡. 5.左迁:降职贬官,特指贬官外.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师序》:洞庭,湘江,非罪左迁者罕至. 6.左除、左降、左转:降职.《新唐书·裴延龄传》:帝怒,乃罢(陆)贽宰相,左除 (张)滂等官. 7.:离京城外调,般指贬官(与入相,古般入京任官荣),指平调.①《晋书卷二十八》: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同州刺史.②《汉书·张衡传》:永初,何间相.③《晋书卷二十八》:迁侍,征虏军. 8.宰:京官外放任官.《汉书·明帝纪》:郎官应列宿,宰百,非其,则民受其殃. 9.黜、绌:废掉官职.①《语·晋语》:(晋献)公黜太申,立奚齐. ②《司马迁〈屈原列传〉》:屈平既绌.③高启《书博鸡者事》:台臣惭,追受其牒,复守官黜臧使者. 10.免:罢免官职.《史记·吕本纪》:王陵遂病免归. 11.夺:削,罢免.高启《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五、表辞官词语. 1.告:官员辞职.蔡邕《陈太丘碑文》:已七十,遂隐丘山,悬车告. 2.解官:辞官职.《宋史·包拯传》:监州税,父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3.请: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左传·襄公三》:祁奚请,晋侯问嗣焉. 4.乞身:古认官吏做官委身事君,称请求退职乞身.《汉书·李通传》:略定,通思欲避荣宠,病书乞身. 5.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使骸骨归葬故乡.①《汉书·王龚传》:龚位五,病乞骸骨.②《张衡传》:视事三,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6.移病:书称病,居官者请求退职委婉语.《汉书·疏广传》:即父俱移病,满三月赐告. 7.谢病:托病引退或谢绝宾客.《战策·秦策三》:应候谢病,请归相印. 8.致仕:交官职,即退休.《新唐书·白居易传》:刑部尚书致仕. 六、表兼职、代理词语. 1.假:临、代理.①《史记·项羽本纪》:乃相与共立羽假军.②《汉书·苏武传》:武与副郎张胜及假吏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俱. 2.兼:兼任,同监管.①《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侍御史.②《旧五代史·甘荷余传》:未几,移镇青州,加兼书令. 3.领:兼任(较低级官职).①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王晞尚书,领行营节度使,寓军郐州.②《南史·虞愿传》:迁书郎,领东观祭酒. 4.判:高位兼任低职或京官任官.《宋史·韩琦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司徒兼侍,判相州. 5.权:暂代理官职.①胡仔《苕溪渔隐丛》:韩愈吏部权京兆.②《宋史·李纲传》: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侍御史.③《孝宗皇帝第书》:京官权知,三易. 6.摄:暂代官职.《新唐书·杜晦传》:俄检校侍,摄吏部尚书. 7.署:暂任、代理官职.《三志·诸葛亮传》:亮军师军,署左军府事. 8.守:代理官职.《三志·王修传》:初平,北海孔融召主簿,守高密令. 9.行:代理官职.①《三志·武帝纪》:太祖行奋武军.②《泷冈阡表》:观文殿士特进行兵部尚书. 七、与官员任职相关词语. 1.知:主持.①《宋史·黄庭坚传》:知舒州.②《左传?襄公二十六》:产其知政矣. 2.典:主持;主管.《书·尧典》:命汝典乐.《三志·吴仪传》:专典机密. 3.主:主持,掌管.①《世说新语·政事》:劫贼杀财主,主者捕.②苞《狱杂记》:主缚者亦,何欲,缚既先折筋骨. 4.视事:官吏职始工作;任.范晔《汉书·张衡传》:视事三,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5.车:新官任 衡车,治威严,整度,阴知奸党名姓,收禽,肃,称政理.《汉书·张衡传》 6.坐:犯……罪或错误.《汉书》:群臣坐陷王于恶道,皆诛死者二百余. 7.封:指帝王爵位或土赐给臣.《新唐书·魏微传》:拜谏议夫,封巨鹿县男. 8.秩满:官吏任期届满.前所居官,未尝至秩满,裁朞月,便自求解退.《南史·虞寄传》其秩满,解尹,加散骑侍,军、尚书竝故.《陈书·袁枢传》 9.行部:巡行部属(汉制,刺史于八月巡视部署,考察刑政,称行部.)汉,郭伋字细侯,茂陵,并州守.素结恩德.行部至西河.
五则现代敬老孝亲的故事
孝敬的故事 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
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
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
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
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
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
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事例六 陈毅孝敬父母 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
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
”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
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
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
”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
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
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
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唐伯虎的科举舞敝案是怎么回事
唐伯虎会试没作但还是受到了。
瓜田李下有嫌疑,卷入政争被牵连。
瓜田李下是因为,试前唐伯虎确实跟着徐经拜访了主考官程敏政;卷入政治斗争是因为,有人想取代程敏政的位子,借机发难,殃及池鱼。
不过,虽然唐伯虎是应天府乡试的解元(第一名),这次会试他的确没有考上。
再加上被贬为吏,觉得受到了侮辱,从此便不再参加会试了,走出了科举的枷锁。
详细内容请看华文出版社出版的《探明:他们的明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