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2年闰九月大事,人物,历史,
代表作楷书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有《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
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
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 》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与虞世南俱以书法驰名初唐,并称“欧虞”,后人以其书于平正中见险绝,最便初学,号为“欧体”。
清代欧体楷书著名书家有哪些
金农(1687-1764年),字寿门,又字司农、吉金等,号冬心,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
书法由碑版而来,着意变化,生拙凝重,自称“漆书”。
楷书用笔方扁,圭角时露,结体无拘无束,一任自然,可谓独出机杼,遗世独立。
传世楷书代表作有等。
钱沣(1740-1795年),字东注,又字约甫,号南园。
喜用硬毫写颜楷而个性特出,倔犟雄伟,肉丰骨健。
传世楷书代表作有等。
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又号媛叟。
自称楷书“由北朝求篆、分人真楷之绪”。
以回腕执笔法着意用笔的涩逆和夸张线条的提按顿挫使其楷书流动跳跃,别开生面,具有强烈的形式感与个性。
传世楷书代表作有等。
张裕钊(1823-1894年),字廉卿。
楷书将魏碑与欧体嫁接,外方内圆,凝重耸峙,自成一家。
传世楷书代表作有等。
赵之谦(1829-1884年),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纳叔,号悲竹,书画篆刻均享大名。
书法出北碑而糅合篆、隶,楷书用笔出锋铺毫,结体横密,颇具冷媚生动之姿。
传世楷书代表作有《抱朴子语轴》《南唐四百九十六字》等。
傅山 金农 吴昌硕 邓石如 蒲华 黄慎 郑簠 石涛 赵之谦 吴熙载 姚鼐 何绍基 宋曹 查士标 杨守敬 万经 巴慰祖 翁同龢 沈曾植 吴大徵 汪士慎 李鱓 梁巘 莫友芝 刘墉 黄易 钱沣 徐三庚 翁方纲 伊秉绶 俞樾 张裕钊 郑燮 周亮工 高凤翰 包世臣 张照 铁保 王文治 陈鸿寿 龚贤 丁敬 曾国藩 早期 清代初期书法继承明代的余绪,在书坛上有 影响的书法家仍是明代遗民,其中以王铎、傅山、朱耷、 归庄、宋曹、冒襄等为代表。
他们均擅长行草书,而以 王铎、傅山的影响最大。
王铎行草浑雄恣肆,一时独步。
傅山的行草虽劲健不及王铎,但由于他不降清,以书法发 挥他的思想感情,所以有萧然物外、自得天机的意趣。
朱耷的行草藏头护尾,其点画及其转折中蕴涵着一种国 破家亡的惨痛的心情,和他的画有同一机抒。
明代末年狂放不羁的狂草书风,在清代并没有得到 发展,这是由于清代禁锢的文化政策,和狂放的草书格 行书格 不入,所以清初以后书法家很少有能写草书的,加之康熙酷爱董其昌的书法,至乾隆又推崇赵孟頫的书法,因 此赵、董书体身价大增,一般书法家只奉赵、董为典范。
而清代科举制度所产生的馆阁体要求的乌、方、光,使 得这一时期的书法,出现靡弱妍媚的风气。
这时的帖学 更为狭隘。
当时有代表性的书法家有沈荃,为明代台阁体书法家沈度的十世孙,他学董其昌,御制碑文多由他手书。
高士奇书法亦学董其昌 ,因工书受荐入内廷,得到康熙的宠幸。
陈奕禧的行草书也得到康熙、雍正、乾隆的赏识。
雍正十一年(1733),□命将他的墨迹勒石为 《梦墨楼帖》10卷。
此外笪重光、姜宸英、何焯、汪士 □并称为康熙间四大家。
这些人有的是学者,有的是画 家,著述宏富,书法虽远追晋、唐,实际上是受赵孟頫、董其昌的影响较大,作品中脱离不了帖学带来的软弱的气质。
傅山字青主、侨山、公它等,名号甚多,入清后又名真山,号朱衣道人、观化翁,山西阳曲(今山西太原市郊)人。
自幼颖悟,喜任侠,赋性刚直不阿。
崇祯年间曾以一介布衣,发动诸生数十人上书为山西提学袁氏讼冤,勇挫阉宦权奸,后得以昭雪而名震朝野。
明亡后,又与顾炎武等人秘密从事反清活动,并曾被捕。
在狱中“抗词不屈,绝食数日,几死”。
(全祖望《阳曲傅青主先生事略》)。
康熙年间,朝廷开设博学鸿词科,傅山时已七十二岁,地方官逼其进京应试,他称病不去,官吏竟然命人舁其床而行,至都门外三十里,傅山抵死不入城,清廷免试,特封“中书舍人”放还,他既不谢恩,亦不接受,出京时,送行者途为之塞,其性情志节可见一斑。
傅山通晓经史、诸子、释老之学,著有《霜红龛集》四十卷。
长于书画,精鉴赏,并开清代金石学之源。
同时他又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医学家,在文学艺术上他更是一位富有批判和创造精神的思想启蒙先驱。
“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的艺术主张,三百多年来一直备受推崇。
傅青主的书法传统功基甚厚。
全祖望《阳曲傅青主先生事略》云(傅山):“工书,自大小篆,隶以下,无不精,兼工画”。
他的小楷《千文》直追钟王,朴实古拙。
八九岁时即从钟繇入手,继而学王羲之、颜真卿,至二十岁左右,已“于先世所传晋唐楷书无所不临”。
喜以篆隶笔法作书,重骨力,宗颜书而参以钟王意趣,并受王铎书风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中年以前已得时誉。
处于董赵书风笼罩书坛之际的傅山,也曾学过赵孟頫,但后来对赵字贬斥得很利害。
“予不极喜赵子昂,薄其人而遂恶其书,近细视之,亦未可厚非,熟媚绰约自是贱态,润秀圆转尚属正脉,盖自《兰亭》内稍变而至此与时高下亦由气运,不独文章然也。
”(《霜红龛集》),这一段书法评论史上“书如其人”的典型论断,自然这与他生逢易代之特殊时期有关,他还说“作字先作人,人奇字自古。
纲常叛周孔,笔墨不可补。
”(《作字示儿孙》),这种论述针对当时“奴书”盛行的清初书坛无疑是一副清醒剂。
他力倡正拙、贬巧媚,以自然天倪为尚,他一做人和正本为书学正宗的艺术主张,堪为后人效法,同时也正因为他的“学问志节”为人所重,世人对他的书法也就倍加珍视了。
在帖学衰颓时期,有一些书法家起来学习汉碑。
倡 导碑学的首推郭宗昌,他工汉隶并著《金石史》,意在 提倡碑学。
另有万经著《分隶偶存》、顾蔼吉著《隶辨》, 这些著作对提倡汉碑隶书有一定的影响。
当时学汉隶似 乎成为一种风气,如顾苓学《夏承碑》,郑□学《郭有道 碑》、《曹全碑》,朱□尊学《曹全碑》,其他能写隶书 的书法家有王铎、傅山、王时敏、周亮工、程邃、王澍等。
其中影响最大要数郑□和朱□尊。
郑□嗜古碑,收 藏非常丰富,学汉隶50多年,其隶书主要取法《曹全碑》, 而且用行草的笔意来写隶书,他的隶书对当时书法家影 响很大。
朱□尊是学者和诗人,他的隶书也学《曹全碑》, 融欧阳询书法,清新而流丽。
中期 清代中期帖学仍很风行。
乾隆在位很久,而 且嗜书又深,尽力搜集历代名迹,命梁诗正摹刻《三希堂 法帖》,对帖学的发扬起着积极的作用。
乾隆自己学习赵字,巡游江南到处题诗立碑,流风所及,自然是帖 草书学 杂馆阁之书盛行。
当时帖学书法家有张照、汪由敦、孔继涑诸家。
张照,行楷由董其昌入手,继入颜真卿、米芾,其成就虽不及董其昌,但笔势略强。
帖学书法家中还以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
翁方纲其书法学唐碑不遗余力,亦涉猎汉碑,其气质仍与帖 学相近,他擅长小正楷,但在研究碑学上其功甚大,著有 《两汉金石记》、《苏米斋唐碑选》等。
梁同书,早年 书法宗赵、董,后追溯颜、米,工楷、行,书法秀逸,但 缺乏雄强之气。
他与梁□、梁国治并称三梁。
刘墉,书 法取径董其昌,力厚思沉,筋摇脉聚。
王文治,书法强 调风神,秀丽飘逸,但缺少刘墉的魄力。
此外,姚鼐的 行书萧疏澹宕,永□的楷书、行草典雅端丽,钱澧的颜体楷书,丰腴厚润,铁保的草书,张问陶、郭尚先的行书, 在当时都比较有名。
清代中叶碑学风气渐开,碑学书法家不断涌现。
较著名的有金农、邓石如、伊秉绶。
金农为扬州八怪之一, 他的楷书取法魏、晋、南北朝碑刻,得法于《龙门二十品》、《天发神谶碑》,创造所谓漆书,力追刀法的效果, 强调金石味。
金农作诗直接贬低王羲之的书法是俗姿, 他不愿向他作奴婢,宁肯去学汉代的《华山碑》。
这样 抨击帖学,提倡学碑,在当时帖学盛行的时代,是非常 大胆的。
由于乾隆、嘉庆时,学者研究金石之风兴起,也 给书法界大开眼界。
于是阮元写《北碑南帖论》、《南北书派论》,大力推举碑学。
他说:宋、元、明书法家 多为《阁帖》所囿,好像除了楔帖之外,没有书法可言。
他要求人们振拔流俗,宗汉、魏古法。
阮元这两篇文章 影响很大,无异是提倡碑学的宣言。
接着包世臣在《艺 舟双楫》中也大谈碑学,提出把邓石如作为学碑的典范。
邓石如是清代学碑的书法巨匠。
他自幼失学,终生布衣, 依靠卖书为生, 漆书擅长四体书和篆刻,他在篆书上突破了 秦以来李斯、李阳冰的玉□篆笔法,开创了篆书的新风 格。
他的隶书学汉碑,遍临汉、魏诸碑,继承汉分隶法, 成遒丽绵密的新体。
邓石如楷书取北魏碑,行草书由碑 中衍变而出,加上他在篆刻上的造诣,创造了富有金石气 的风格。
伊秉绶擅长隶书,以颜书笔法体势作汉隶,魄力 宏恢,有独特的风貌。
康有为认为邓石如、伊秉绶是清 代碑学的开山祖师。
此外,这时期有许多以学者身份而善书法的书法家, 如:桂馥、钱坫、孙星衍、钱大昕、钱泳、张廷济等,他 们都擅长隶书,由于他们有坚实的文字学基础,其篆隶 醇雅清古,别开生面。
这时期还有一些画家也兼为书法家,如扬州八怪中的郑燮、黄慎、汪士慎、李方膺等,都有 自己的风格和特点。
郑燮熔真、草、篆、隶于一炉,自 名为“六分半书”。
汪士慎的隶书、黄慎的草书,体现 了不因循守旧的艺术风格。
篆刻家中如西泠八家,也都 人人善书。
丁敬隶法行草,古朴简率,得旷然天真的趣 味。
蒋仁行草书出入颜、米,而又凝练郁勃。
黄易、奚 冈的隶书完全从汉碑中得来。
陈鸿寿的隶书将篆隶相融, 中敛外肆,意趣清新。
晚期 晚清的书法与中期相较,虽然大家不多,但碑 学仍是方兴未艾,这时篆书和金文勃兴,汉、魏、南北 朝的碑刻出土日益增多,对书法的影响仍起着极大作用。
康有为认为:清代的书法有四变:康熙、雍正时,专仿董 其昌;乾隆时,都竞相模仿赵孟頫;欧阳询的书法盛行 于嘉庆、道光时期;北朝碑派又萌芽于咸丰、同治时期。
这一观点虽不十分准确,但大体上是符合清代书法因世 推移的风尚。
清代晚期碑学在书坛上占了主要地位,使 以学帖为主的书法家不得不正视碑刻上的书法,而碑学 书法家也兼容帖学,这样晚清的书法又出现了另一番景象。
晚清书法以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为代表。
何绍 基的书法以颜真卿为基础,搜集周、秦、两汉古篆籀,下 至南北朝、隋、唐碑版,心摹手追,自成一家。
他的草 书成就尤其突出,楷书既醇雅又有唐人法度,精劲有北朝 书法的气象。
晚年精篆隶,60岁后将汉隶名碑几乎临写 殆遍,所以他的隶书笔法稳健,古拙沉雄。
他的行草是熔 颜字、北朝碑刻、篆隶于一炉,恣肆而超逸,天真罄露。
赵之谦书画、篆刻都兼长,书法初学颜真卿,后取法六 朝碑刻。
他的楷书颜底魏面,用婉转圆通的笔势来写方 折的北魏碑体,而且他的行草、篆、 隶书隶诸体,无不掺以 北魏体势,自成一格。
何绍基、赵之谦对清代末期的书 法影响极大。
这时期的书法家还有张裕钊,他以北碑为 宗,高古浑穆,用笔外方内圆,其楷书对后来也有一定 的影响。
篆、隶成就比较突出的是吴熙载。
他是包世臣 的弟子,篆书学习邓石如,浑雄不足而清逸过之,可惜 缺少个性,行草书纯学包世臣,也缺乏创造。
杨沂孙擅 长篆书,方劲雄健。
吴大□是金石收藏家,善写篆、隶, 隶书平稳,篆书能用金文结体来写,面貌一新。
当时写 篆书的还有徐三庚,以《天发神谶碑》笔法写篆书;莫 友芝以《禅国山碑》及汉碑额体势写篆书,都各有面貌。
写隶书的有:俞樾、杨岘等。
此外,翁同龢以写行、楷 著名,书法由颜入魏,苍老平淡,笔力凝重,晚年也写隶书, 用笔极为凝练。
1832年是什么年
1832年传统纪年: 年号: 清宣宗道光十二年;壬辰年(龙年)1832年 - 大事记2月12日——厄瓜多尔占领加拉帕高斯群岛。
5月7日——希腊脱离鄂图曼帝国独立。
1832年 - 出生1月23日——爱德华·马奈,法国画家(逝世1883年) 4月15日——威廉·布施,德国诗人、画家(逝世1908年) 8月16日——威廉·冯特,德国心理学家(逝世1920年) 12月15日——古斯塔夫·埃菲尔,法国工程师(逝世1923年)1832年 - 逝世李明彻,中国学者(出生1751年) 陈若霖,清朝大臣 3月4日——让-法兰西斯·商博良,法国语言学家(出生1790年) 3月22日——约翰·沃尔夫冈·歌德,德国诗人(出生1749年) 8月24日——尼古拉·卡诺,法国物理学家(出生1796年)顾莼逝世 顾莼(1765——1832),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嘉庆七年(一八零二)进士,官通政司副使。
书工楷法,师欧阳询。
下笔英挺,行、草、分、隶亦沈郁入古。
少好诗古文,晚岁画宗扬补之,水仙似赵孟坚。
墨梅古趣洋溢,墨兰雅润,不专一家。
或肆为粉披,或敛为简淡,皆天真自然,不求妍妙而别饶风趣。
卒年六十八。
著南雅诗钞。
顾皋逝世顾皋(1763——1832),江苏无锡人。
嘉庆六年(一八零一)状元,官户部右侍郎。
工诗文、书、画。
长於写生,赋色古雅,近宋人,尤妙丛兰修竹。
卒年七十。
郭尚先逝世郭尚先(1785——1832)艺林年鉴作(1764-1832)福建莆田人。
嘉庆十四年(一八零九)进士, 官大理寺卿。
精鉴别,书似欧阳询,以骨力胜,间作小楷,颇深别趣。
临摹诸家,悉可乱真。
高丽、日本争相购致。
生平应酬书,时有不经意处,惟署跋金石,钩稽真赝,手题掌录, 恒矜庄研究,不肯率意下笔,独得晋唐无诤三昧。
或以泥金尽书每册馀纸, 凝厚婀娜,并露毫端。
与林则徐、梁章钜同为闽人,而书绝相似。
兼工兰竹。
著芳坚馆题跋、增默庵遗集。
卒年四十八。
王学浩逝世王学浩 (1754——1832)江苏昆山人。
乾隆五十一年(一七八六)举人。
为人恬澹旷适,绝意干禄。
遍历燕、秦、楚、粤。
山水得原祁正传,结体精微,笔力苍古。
初受业于李豫德,豫德父为宪,乃原祁之甥。
中年兼涉写生,赋色极澹,自言略得元人苍古之趣。
尝自题其画册云:[六法一道,只一写字尽之,写者意在笔先,直追所见,虽乱头粗服,而意趣自足。
或极工丽,而气味古雅。
所谓士大夫尽也。
否则与俗工何异
]用墨能入绢素之骨,此人深一色。
晚年专用破笔雄浑苍老,脱尽窠臼。
画格为之一变。
著有山南论画,立论精当。
於书无不工,篆、隶古劲,直接秦、汉而不自谓能。
真书从欧入褚,晚探二王之秘。
行书更得痊鹤铭笔意,坚苍浑厚,自成一家。
工诗,卒年七十九。
《鸥陂渔话》、《墨香居画识》、《墨林今话》 、《桐阴论画》、《耕硕田斋笔记》、《履园画学》、《石韫玉撰传》 王念孙逝世学者王念孙(1744-1832)。
念孙字怀补祖,号石瞿,江苏高邮人。
长于校勘训诂。
著有《读书杂志》、《广雅疏证》。
沈钦韩逝世学者沈钦韩(1775——1832)。
钦韩字文起,号小宛,浙江湖州人,居苏州木 。
著有《幼学堂集》,并为韩昌黎、王荆公、范石湖等集作注。
1832年 - 历史纪事规定:白阳、白莲、八卦、红阳等教首犯遇赦不赦,从犯亦不能援减速刑之例。
赵金龙破清兵,杀赵金龙等。
广东连州八排瑶又败清兵,旋被禧恩等招降。
台湾天地会张丙、陈办等起义,围嘉义,杀府县官,旋改。
英国商船至闽、浙、苏海面,再至山东海面,刊刻通商事略说二纸,希望在广州以外,另开口岸。
美国传教士裨治文(Elijah Coleman Bridgman, 1801-1861)创办《澳门月报》 。
户部奏报道光十年以来的财政情况,谓一二年间,出多入少,已超过二千余万两。
是年,河决祥符。
1832年 - 文化纪事《劝世良言》刊行道光十二年(1832),基督教(新教)最早的中文布道书――《劝世良言》问世。
著者梁发,广东高明人,本为雕版印刷工人,粗通文墨,二十二岁起为苏格兰长老会员马礼逊信徒,道光三年被封为宣教师,成为第一个华人牧师。
所著《劝世良言》一书,经马礼逊修改、校订后在马六甲印刷出版。
全书约九万字,分为九卷:卷一称《真传救世文》、卷二《崇真辟邪论》 、卷三《真经圣理》、卷四《圣经杂解》 、卷五《圣经杂译》、卷六《熟学真理论》、卷七《安危祸福篇》、卷八《真经格言》、卷九《古经楫要》 。
内容多半摘《圣经》章节而成,并结合中国风俗人情,阐发基督教教义。
梁发在书中宣扬上帝是“独一真神”,只有信仰上帝,死后灵魂才能进入天国。
又劝世人“安于天命”,“勿贪世上之福,克己安贫,以求死后永享天堂之真福”。
称颂西方传教士为“善人君子”,否定儒、释、道三教,但承认“儒教所论仁、义、礼、智之性,至精至善之极,与救世真经圣理,略相符合”。
《劝世良言》为西方殖民文化与中国封建文化早期结合的产物,对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起过重大影响。
有谁知道郭尚先的梅兰竹菊
郭尚先 郭尚先 〔清〕(一七八五至一八三二)艺林年鉴作(一七八四至一八三二)字元闻,又字兰石,福建莆田人。
嘉庆十四年(一八o九)进士,官大理寺卿。
精鉴别,书似欧阳询,以骨力胜,间作小楷,颇深别趣。
临摹诸家,悉可乱真。
高丽、日本争相购致。
生平应酬书,时有不经意处,惟署跋金石,钩稽真赝,手题掌录,恒矜庄研究,不肯率意下笔,独得晋唐无诤三昧。
或以泥金尽书每册余纸,凝厚婀娜,并露毫端。
与林则徐、梁章钜同为闽人,而书绝相似。
兼工兰竹。
著芳坚馆题跋、增默庵遗集。
卒年四十八。
《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金石家书画集小传、海上墨林、清朝书画家笔录、谢堃书画见闻录、龚显曾芳坚馆题跋敍录、福建画人传》
写小楷怎样布局
一是纵有行,横有列,这种布局适宜字数较多的内容而又必须在一定的尺幅之内完成的章法,通过计算,可以把握字数的多寡。
小楷的格子宜稍扁,使其字距较紧,行距稍开,自然通篇布局齐整匀称,有人工攒翦之美,这种有行列纵横的界线,古人称之谓“乌丝阑”。
蒋和《书法正宗》谓:“布白有三:字中之布白,逐字之布白,行间之布白,初学皆面停匀,既知停匀,则求变化,斜正疏密,错落其间。
”由于每个字都被约束在同样大小的框架之中,因此也最容易束缚一个人的创作灵性。
书写这种章法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每一格子内,即是一个小天地,在这个小天地里亦有一个小章法,字形的安排在这空间中要十分妥贴,恰到好处,既不可太大,顶天立地,充塞左右,又不可太小,天地空荡,左右虚旷,留白太少,则章法拘紧,留白太多,则布局疏散,而应大小匀称,上下左右,牝牡相得乃佳,书写小楷落笔时先要看准第一笔的位置,此笔一错,则全体失位,无法挽救,要掌握这种方法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非多写多临摹,难得此妙。
二要注意的是第个字都被约束在同样大小的空间范围之内,因此,切忌结构平板,大小一律,而应当尽量通过字形的大小,长短,广窄,奇正,疏密,开合,伸缩等变化,各尽字之自然姿态,力求在参差中求齐平,于错落中求匀称,这样,就可发弥补这种章法的不足之处,因此,书写这种章法时,重点要放在每个字的结构上,力求使其字形,富有自然的姿态,则平正通达之中有迷离变化之妙。
二是纵有行,横无列,这种章法,在小楷中用得最多,晋唐人写经,元明人手卷,多喜用此法,这种布局由于打破了横格的束缚,因此从形式上说要比上一种章法来得灵活,有行无列,特别要注意到一行中参差起伏的变化,则行间错落有致,自有一段体态,汤临初《书指》说:“真书点画,笔笔皆须有意,所贵修短合度,意态完足,盖字形本有长短,广狭,大小,繁简,不可概齐,但能各就其体,尽其形势,虽复字字异形,行行殊致,乃能及其自然,令人的意外之想。
“收写小楷,这种变化虽不如行草那样强烈,但亦当有参差错落的变化,方能极尽自然之美。
由于这种章法打破了横格的束缚,因此就要特别注意到每一行中上与下字之间的关系和行气的流贯,凡字无认疏密斜正,必有精神相挽之处,楷书往往就是通过字形跌宕的姿态而产生体势的,包世臣《艺用法双楫》曰:“古帖字体,大小颇有相径庭者,如老翁携幼孙行,长短参差,而情意真挚,痛痒相关。
”这种于参差中求自然,于错落中求流贯的布局,大大地增添了小楷章法的情趣。
这种章法,其行款字距中间的空素地,亦有法度,一般地说,分间布白,远近宜匀,自然上下得所,左右相称,但亦有字距紧,行距宽者,明末黄道周,倪元璐往往喜欢采用这种章法。
亦有字距开,行距亦开的章法,如杨凝式,张即之董其昌都喜采用此法,亦有字距紧,行距亦又红又专的章法,如颜真卿的《小字麻姑仙坛记》。
总之,这种变通的布局,要密者不至于近,疏者不至于远,密者笔意流转,活泼不呆,则虽密犹疏,所谓空白少而神远是也。
疏者笔势裹束,流通不滞,则虽疏犹密,所谓空白多而神密是也。
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疏密得宜的效果。
三是横无列,纵无行,这种章法,完全打破了乌丝阑的拘束,因此最容易发挥一个人的艺术个性,最富有自由率真的笔墨情趣,它滥觞于金甲古文,亦即契刻文字和早期的钟鼎铭文,这些镌刻的古文字,在章法布局上或正或斜,或大或小,时疏时密 ,时长时短,奇古生动,参差错落,如丽天繁星,出之自然,古人作行草及小楷,常常借用此法,书写这种章法,必须注意三点:1、书者要有统筹全局的观点。
以统篇为一字,以整幅为一体,强调整体的平衡匀称,对比照应和我样统一,从局部的不平锋不对称去求得整体的平衡对称,从各种不协调的因素中求得整体的协调,从多种矛盾着的对立形式中去组合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因此书写这种章法时就必须于参差不齐中求平直,从错落有致中求匀称,这是书法艺术形式美的一种很高级的境界。
这种境界,弛张有致,虚实相映,因而使作品在纸面的空间中更富有生命的韵律。
2、是这种章法虽然集中了诸多矛盾的对立因素,但其中必然贯穿着一种内在的联系。
正如宗白华所说:“相管领发好象一个乐曲里的主题,贯穿着和团结着全曲于不散,同时表现出作者的基本乐思,这种相管领的方法,在书法术语中又称为裹束之法。
明王世贞《法书苑》中说:”字体各有管束,一字管二字,二字管在字,如此管一行,一行管二行,二行管三地,如此管一纸。
“管束就如一条链条,一环扣一环,字有管束,整幅字势,一气呵成,能给人以精神团聚的艺术感受,朱和羹《临池心解》说:”作字点画须要精意,观古帖中起笔之始,迥不犹人,结体既成,终合人意,盖如善奕者布局数子,几令人莫测,至收局时,着着回应,处处周密,此即张怀瓘《用笔十法》中裹束一法也。
这是一种势和力的回旋,凡一幅字,字字有应接,行行能映带,自然一气贯注。
3、是这种章法,因打破了横竖的束缚,有地比较自由的天地,但书写小楷,疏密参差,跌宕起伏的节奏感不宜太强烈,乃当以端庄匀称为主调,落笔后要随其意态,因势利导,各成其妙,执死法者,必损天机,故这种章法,妙在有意无意之间,最能引人入胜,郭尚先《论书》说::“魏晋人书非不结构严密,然其章法之妙如绛云在空,随意舒卷,有意无意,寻绎数四,自觉深远无际。
”试观王献之《洛神赋十三行帖》,通篇布局,形势错落,行间茂密,风致萧远,其章法密不嫌迫塞,疏不嫌空松,增之不得,减之不成,如天成铸就,极其凑泊,正如蒋骥《续书法论》中所说:“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
观古人书,字外有笔,有意,有势,有力,此章法之妙也。
玉版十三行,章法第一,从此脱胎,行草无不入彀,若行间有高下疏密,须得参差掩映之迹。
“王铎的小楷,其章法亦是大小错落,奇正跌宕显得意聚神 密,极富朴茂自然之趣。
柳公权的书法特点
1、柳公权书点,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严谨,一丝不刚从艺宴商城那里看到以下几点:柳公权楷书的笔法劲练、稳而不俗、险而不怪、老而不枯、润而不肥、仪态冲和、遒媚绝伦。
笔画均匀硬瘦、棱角外露、富于变化、避免单调重复。
横画大都方起圆收、骨力劲健、起止清楚、短横粗壮、长横格外瘦长,神采清秀。
竖画顿挫有力、挺劲瘦长、凝练结实、撇画锐利,捺画粗重稍短而踢起,用笔干净利落。
总体上内敛外拓、中宫收紧、四肢开展,于严谨中见疏朗开阔的风姿。
2、人物简介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汉族,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人。
兵部尚书柳公绰之弟,唐代著名书法家、诗人。
历仕宪、穆、敬、文、武、宣、懿七朝,官至太子少师,封河东郡公,以太子太保致仕,故世称“柳少师”。
咸通六年(865年)卒,享年八十八岁,赠太子太师。
柳公权书法以楷书著称,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柳”,又与欧阳询、颜真卿、赵孟頫并称“楷书四大家”。
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在晋人劲媚和颜书雍容雄浑之间,自创“柳体”,以骨力劲健见长,后世有 “颜筋柳骨”的美誉。
3、个人著作柳公权亦工诗,有出口成章之才,文宗称其“子建七步,尔乃三步焉”。
《全唐诗》有其存诗五首,《全唐诗外编》存诗一首,《全唐文》、《唐文拾遗》亦有收录其作品。
安康历史博物馆有什么文物
绘画元黄公望溪山松月图(轴) 元曹瑛山居听涛图(轴) 明文徵明松荫草堂图(轴) 明张宏依阁观雾图(轴) 明杨文骢翠峰山庄图(轴) 清蓝瑛山溪流香图(轴) 清王时敏风拂岚溪图(轴) 清王镒雨窗岑寂图(轴) 清杨晋远山精舍图(轴) 清王之敬岫雾虚堂图(轴) 清唐岱云壑扬帆图(轴) 清温仪清泉出林图(轴) 清高其佩古木幽兽图(轴) 清高其佩云龙图(轴) 清高其佩寒山归隐图(轴) 清明福祈愿图(轴) 清钱鹤年合和二仙图(轴) 清恽寿平玉堂春晓图(轴) 清恽寿平喜字花卉图(轴) 清董邦达待客登楼图(轴) 清顾亿松条花枝图(轴) 清边寿民芦雁图(横披) 清袁曜仙山楼阁图(轴) 清邹一桂山雀戏梅图(轴) 清邹一桂雄鸡竹石图(轴) 清闵贞寿星图(轴) 清黄慎果枝仙人图(轴) 清路慎庄山庄雨霁图(轴) 清司马钟灵石双鹊图(轴) 清戴熙西湖灵秀图(卷) 清佚名四时花鸟图(屏) 清马安吉五大夫图(屏) 清佚名四时花鸟图(屏) 清顾鹤庆山外孤烟图(轴) 清佚名达摩坐禅图(轴) 清吴嵩人物仕女图(轴) 清陈铼万里泊舟图(轴) 清冯玉璋四季花鸟图(屏) 清何象宾人物仕女图(轴) 清何象宾倚窗观书图(轴) 清佚名蕉荫闲读图(轴) 清田可耕铁拐李图(轴) 清杨建屏荷花图(横披) 清孔昭明麻姑献寿图(轴) 清孔昭明管鲍分金图(轴) 清胡毓才墨竹图(屏) 清傅子西四季山水(屏) 清李煜俊峰耸云霄图(屏) 清张伟暖雨栖鸟图(轴) 民国美庵老藤葡萄图(轴) 民国钟衡河梁行旅图(轴) 民国刘大烈四时花鸟图(屏) 民国宋伯鲁探花蝶图(轴) 民国叶丙坤万年如意图(轴) 民国成启运兰花图(轴) 民国邹雪樵松风流水图(轴) 民国邹雪樵风雨归舟图(轴) 民国李梅雪鲤鱼图(轴) 清佚名西王母图(轴) 清佚名寿星图(轴) 清甘棠人物故事图(屏) 清甘棠福禄寿星图(轴)法书唐佚名古土蕃文写经(卷) 宋米芾行书(轴) 明傅山草书(轴) 明查士标行书(屏) 清傅眉小楷(册) 清王杰行书(轴) 清张度行隶(屏) 清张度隶书(联) 清张问陶行书(联) 清查升行书(屏) 清张照行书(联) 清铁保行书(联) 清郭尚先行书(联) 清郭尚先行书(轴) 清翁方纲行书(轴) 清黄宗羲篆书(联) 清刘墉行书(联) 清郑燮行隶(轴) 清郑燮行隶(联) 清金农漆书(联) 清金农漆书(横披) 清何绍基行书(联) 清何绍基行书(联) 清何维朴行书(屏) 清汪由敦行书(轴) 清汪由敦楷书(轴) 清周於礼行书(联) 清陆润庠行书(联) 清康有为行隶(联) 清翁同和行楷(联) 清潘祖荫行书(联) 清左宗棠行书(联) 清朱昌颐行书(屏) 清赵光小楷(轴) 清王广荫小楷(轴) 清黄士瀛小楷(轴) 清杨建屏行书(轴) 清宫尔铎行书(屏) 清宫尔铎行楷(联) 清闫敬铭行楷(联) 清雷仲德行书(屏) 清卓秉恬行书(联) 清唐仲冕行楷(联) 清张楷楷书(联) 清王道行草书(轴) 清莫友之篆书(联) 清曾国潢篆书(联) 清徐同柏篆书(轴) 清吴大潋篆书(联) 清吴大潋行书(轴) 清王香行书(轴) 清杨笃篆书(屏) 清杨笃隶书(屏) 清王步瀛隶书(屏) 清洪钧草书(屏) 清王文治行书(联) 清谭宗麟行书(联) 清吴省兰行书(联) 清阮元隶书(联) 清石珩行书(联) 清姚元之行书(轴) 清李瑞清隶书(联) 清祁■藻行书(轴) 清方玉润行书(联) 清江国栋行书(联) 清王寿彭行书(联) 清李文田行书(联) 清李嘉绩隶书(联) 清鄢鸣■行书(联) 清白遇道楷书(联) 民国成启运行书(联) 民国王世镗草书(屏) 民国于右任草书(轴) 民国于右任草书(轴) 民国史彪行书(屏) 民国谢馨行书(轴) 民国宋伯鲁行书(联) 民国宋伯鲁行书(屏) 民国文成郁隶书(屏) 民国陈毅行书(屏) 民国张紫樵行书(横披) 民国陈俦九行书(屏) 民国郭坚行书(联)其它文物就不太清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