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伤感说说 爱情说说 心情说说 经典说说 个性说说 搞笑说说 励志说说 节日说说 唯美说说 图片说说

安全格言警句阐释说明

西方法律格言说:法律不强人所难。

关于这句格言涵义的阐释,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 C法律不强人所难即不能对自己无法预见的事情承担责任。

选项A说法错误,“人能够做到的”中的人,可能是“圣人”,也可能是“小人”,不能以“圣人”的道德情操要求所有人,也不能以“小人”的标准去。

另外,法律的范围毕竟是有限的,道德调整的范围不一定都要有法律来规范。

选项B说法错误,义务具有强制履行性,不能以不知晓而拒绝履行。

选项D说法错误,法律明确规定“天灾”是不可抗力,是法律调整的事项

关于人际交往的名言警句

可怕的还不是孤独和寂寞,你不得不同你不愿意交往的人道。

—怀宏 一个永远不欣赏别人的人,也就是一个永远也不被别人欣赏的人。

——汪国真 不要害怕拒绝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当。

——三毛 为别人尽最大的力量,最后就是为自己尽最大的力量。

——(英)罗斯金 人好刚,我以柔胜之;人用术,我以诚感之;人使气,我以理屈之。

——金缨 美好的东西时常是由于它是真诚的。

——罗兰

有关诗歌的名人名言

罗·勃朗宁: 尽管疯狂,悲哀而又,但却甜美。

约瑟夫·鲁: 科学是为了那些勤奋好学的人,诗歌是为了那些知识渊博的人。

培根: 人们历来认为,诗歌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因为它能振奋起人的精神。

塞·约翰逊: 诗歌的灵魂在于创新,即创造出使人不到的,惊叹不已和赏心悦目的东西。

托·斯普拉特: 诗歌是艺术的女王。

培根: 舞蹈是有节拍的步调,就像诗歌是有韵律的文体一样。

歌德: 异端是生活的诗歌,所以有异端思想是无伤于一个诗人。

爱献生: 语言是历史的档案……语言是诗歌的化石。

推荐名言

在百度上直接搜索“法谚”或“法律格言”应该可以找到的,我看过不少法律格言,但专属行政法学领域的不是很好界定,跟你提供如下一些参考吧

01、我已经发现,混乱和一切祸害的起源、原因和发展都与各种社会的腐败的法制有关。

——[法]摩莱里:,第72页 02、法律如果没有法院来阐说和界定其真正含义和实际操作就是一纸空文。

——汉密尔顿03、即使判决并没有准确地判定过去发生的事实真相,争端各方只要确信他们受到了公正的对待,他们也会自愿接受法院的裁判结果。

——迈克尔.D.贝勒斯04、在一个秩序良好的国家中,司法部门应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从这个意义出发,公信力的丧失就意味着司法权的丧失。

——马丁05、法律的调整对象是行为,而所谓社会关系不过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互动或交互行为,没有人们之间的交互行为,就没有社会关系。

法律是通过影响人们的行为而实现对社会关系的调整。

——张文显06、能够认识到共同利益也是自己的利益,并借助于别人认识到的利益来控制自己履行权利,使人意识到,权利应该得到履行;这也就意味着,应该有权利存在,而权力应该通过相互承认得到控制。

——格林07、如果行政权力的膨胀是现代社会不可避免的宿命,那么为了取得社会的平衡,一方面必须让政治充分反映民众的意愿,另一方面在法的体系中应该最大限度地尊重个人的主体性,使他们能够与过分膨胀的行政权力相抗衡。

——棚濑孝雄08、法律乃是改革的主要力量,是解决冲突的首要渠道。

——埃尔曼09、私有财产的真正基础即有占有,是一种事实。

一个不可解释的事实,而不是权利。

只是由于社会赋予实际占有以法律的规定,实际占有才具有合法占有的性质。

——马克思10、我们的时代是权利的时代。

人权是我们时代的观念,是已经得到普遍接受的唯一的政治与道德观念。

——[美]L .亨金点评:权利是现代法律之精义,权利本位理论则是现代法学之潮流。

人权同样是司法审判的目标与归宿,尤其是当法官面对法无明文规定之疑难案件时,更应当以保护弱势者的权利为原则。

11、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

——卡尔.马克思点评:司法独立不仅是指法院独立,更重要的是指法官独立。

完整意义上的司法独立应当包含法院独立与法官独立两层意思:法院独立是法官独立的有力保障,法官独立则是法院独立的终极归宿。

12、对于犯罪最强有力的约束力量不是刑罚的严酷性,而是刑罚的必定性……,因为,即便是最小的恶果,一旦成了确定的,就总令人心悸。

——【意】贝卡利亚13、救济走在权利之前,无救济即无权利。

——英美法谚14、陛下虽在万人之上,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

——英国法谚15、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

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

——【英】培根16、迟来的正义即非正义(Justice delayer is justice denied)。

——西方法谚17、刑为盛世所不能废,而亦盛世所不尚。

——【中】《四库全书?政法类?法令之属按语》18、举证之所在,败诉之所在。

——古罗马法谚19、警察是法庭的仆人。

——英美法谚点评:就主要是指警察必须根据法庭传召出庭作证20、法院是法律帝国的首都,法官是帝国的王侯。

——〔美〕德沃金点评:这是当代美国著名法学家德沃金在中一句关于司法权力定位的经典名言。

在英美法系国家,法官与法院的确配得上、也的确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与权威。

那么作为中国的法官与法院呢

我们这群正在有力推动中国由人治社会与国家向法治社会与国家渐进的司法人员们将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

21、司法,就其本质而言,就是平等:越缺乏平等条件的地方,我就越难看出在刑罚平等上有什么司法。

——[法]皮埃尔.勒鲁 22、平等是一项神圣的法律,一项先于其他一切法律的法律,一项派生其他法律的法律; ——[法]皮埃尔.勒鲁 23、人与人是不相同的,人们不能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解成平等就是一视同仁、人人相等。

——[奥]路德维希?冯?米瑟斯 24、我们作为人而有权拥有的平等是环境平等,而不是个人平等。

它们是条件平等——地位、待遇和机会的平等。

——[美]摩狄曼?J?阿德勒:25、习惯法非但不比法令灵活,非但不比法令更容易适应新的条件,而且相反,它更趋向于抱残守缺、历循守旧、难以变化。

——[法]亨利?莱维?布律尔:26、习惯法所不同于法律的仅仅在于,它们是主观地和偶然地被知道的,因而它们本身是比较不确定的,思想的普遍性也比较模糊。

——[德]黑格尔:27、什么是宪法

宪法就是一张写着人民权利的纸。

真正承认这些权利的保证在哪里呢

在于人民中意识到并且善于争取这些权利的各阶级的力量。

——[俄]列宁:28、自然法是居于人类法之上的,并规定了某些不可变更的权利的标准。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29、任何事情,只要与自然法颠补不破的永恒原则相冲突,就是无效的,因而也就不能约束任何。

——[美]爱德华?S?考文30、自然法的重要性也许不在于解决一个文明制度中出现的正常问题,而在于它有助于决定什么才是一个文明的法律制度。

——[美]波斯纳《法理学问题》31、法律的目的是对受法律支配的一切人公正地运用法律,借以保护和救济无辜者。

——[英]洛克:《政府论》32、一旦法律丧失了力量,一切就都告绝望了;只要法律不再有力量,一切合法的东西也都不会再有力量。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33、法律的力量仅限于禁止每一个人损害别人的权利,而不禁止他行使自己的权利。

——[法]罗伯斯比尔:《革命法制和审判》34、法律用惩罚、预防、特定救济和代替救济来保障各种利益,除此之外,人类的智慧还没有在司法行动上发现其他更多的可能性。

——[美]罗?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35、不论哪个时代,如果在法庭上和在教室里进行的各种阐释理论所产生的意见分歧太大,那么法律就会失去力量。

——[美]德沃金 著《法律帝国》36、法律的目的是创造一个稳定的、可以理解的行动结构,在这个结构中个人能够执行其计划并多少意识到可能产生的结果。

——[美]斯蒂芬.L.埃尔金 卡罗尔.爱德华.索乌坦编《新宪政论》37、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38、法官的形象就是立法者所设计和建造的机器的操作者,法官本身的作用也与机器无异。

——[美]约?亨?梅利曼:《大陆法系》39、法官乃会说话的法律,法律乃沉默的法官。

——[美]爱德华?S?考文40、法官就是法律由精神王国进入现实王国控制社会生活关系的大门。

法律借助于法官而降临尘世。

——[德]拉德布鲁赫 著《法学导论》41、人类经常要重复不平等所产生的恶习。

——[法] 《马布利选集》42、如果立法者一开始就不集中注意力去建立公民的财产和地位的平等,那末,他的一切努力都将徙劳无益。

——[法]马布利:《论法制或法律的原则》43、一个民主政权以言论、集会、思想和良心的自由为先决条件。

——[美]约翰?罗尔斯:《政义论》44、如果没有民主,没有地方分权、不取消法外处罚,那么,经济权力政治权的统一只会是一个新的、骇人听闻的暴政工具。

——[英]伯特兰?罗素:《权力论》45、哲学产生了诡辩家,雄辩术产生出了唱高调的演说学;民主政体则产生了野心勃勃的盅惑人心者。

——[法]泰?德萨米:《公有法典》46、我们不应把全球法律产生的障碍归咎于文化多元性,而是应归因于不同的国家利益之间的不相容性。

——[美]T?A?哥伦比斯?J?H?沃尔夫:《权力与正义》47、一个共和国的自由存在于法律的王国之中,缺乏法律便会使它遭受暴君的恶政。

——[英]詹姆士?哈林顿《大洋国》48、想让痛苦成为真相的熔炼炉,似乎不幸者的筋骨和皮肉中蕴藏着检验真相的尺度。

——贝卡里亚49、在法典时代开始后,静止的社会和进步的社会之间的区分已暴露出来。

——梅因50、任何国家部门都不比法院更为重要,也没有一个国家部门会像法院那样受到公民那么彻底的误解。

——德沃金51、最经常与争议相连的也不是法律而是事实。

——本杰明.卡多佐52、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

——博登海默53、法律确定了任务、关系和意见,确定了人们据以谈论的立场和聆听谈话的听众,而且它把材料和方法给予我们,就像讨论中的发言人一样。

——埃尔金54、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而不在于逻辑。

——霍尔姆斯55、如果司法权不与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孟德斯鸠56、刑罚的严厉程度应该只为实现其目标而绝对必需。

所有超过于此的刑罚不仅是过分的恶,而且会制造大量的阻碍公正目标实现的坎坷。

——边沁57、罪行是一种罪恶,在于以言行犯法律之所禁,或不为法律之所令。

所以每一种罪行都是一种罪恶,但却不能说每一种罪恶都是一种罪行。

——霍布斯58、如同人们一般所理解的一样,法律行为是对特定法律秩序中所有事实要件的抽象,其中主要是那种不违法的行为,同时也不是法律交易的行为,这类行为也要产生法律上的后果。

这种根据法律规则而导致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就是法律为。

——弗卢梅59、法官对任何案件都应进行三段论式的逻辑推理。

大前提是一般法律,小前提是行为是否符合法律,结论是自由或刑罚。

——贝卡利亚60、一个不受民意和法律约束的政府,最终也无法受到民意和法律的保护。

——贺卫方61、法律并不能使所有的人都平等,但是所有的人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波洛克62、在法学家眼中没有法律只有法理,在执法者手中没有法理只有法律.法学家的使命就在于将法律的理性变成理性的法律交到执法者手中。

——邱兴隆63、法律的基本原则是:为人诚实,不损害别人,给予每个人他应得的部分。

——查士丁尼64、法律,由精美的语言表达,有一种穿透心灵的美。

法律格言,将精深的法理平实讲述,是法律语言的精品,更显精致和富有魅力。

为此,站长特地挑选一些法律格言,与大家一起分享。

65、法律的保护比个人的保护更有力。

66、期待比法律更为贤明的明智便是愚蠢。

67、法律有效力国民便昌盛。

68、造法易,执法难。

69、法律不是嘲笑的对象。

70、法律不规定正确的定义,而委任善良人裁量。

71、不确定性在法律中受到非难,极度的确定性反而有损确定性。

72、法律有时入睡,但决不死亡。

73、胸怀造就法学家。

74、法律的解释具有法律的效力。

75、法学家的共同意见具有习惯的力量。

76、法之理乃法之魂。

77、法律不知父母,只知真实。

78、在用语中不存在模糊性时,不得允许探索用语的意图。

79、对制定法应当做严格解释。

80、习惯是法律的最好解释者。

81、没有法律就没有犯罪,没有法律就没有刑罚。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82、实施违法行为或者是基于预谋、或者是基于冲动、或者是基于偶然。

83、我们因为自由并为了自由而遵守一切法律。

84、法律是安全的盔甲,在法律的保护下任何人都不受侵犯。

85、法律的制定是为了市民的安宁和国家的安全。

86、书写的文字留下了,说话的声音飞走了。

87、审判不应依照先例,而应依照法律。

88、没有事先公布的法律就没有刑罚。

89、法律不确定时,法律就不存在了。

90、简短是法律之友,极度的精确在法律上受到非难。

91、法律的精神需要探询,再没有比这更危险的公理了.采纳这一公理,等于放弃了堤坝,让位给汹涌的歧见.----------贝卡里亚92、法理学是个大口袋,各种法的一般思想都可以往里放。

――哈里斯:《法哲学》93、法官乃会说话的法律,法律乃沉默的法官。

-----爱德华?考文94、令未布而民或为之,而赏从之,则是上妄予也;令未布而罚及之,则是上妄诛也。

——【中】《管子?法法》95、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

——【中】《管子?七臣七主》96、国不可无法,有法而不善与无法等。

——【中】沈家本97、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

——【中】魏源98、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

——【中】韩非子99、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到--------休尼特100、有二种和平暴力,那就是法律和礼节。

——歌德《格言和反省》101、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国王,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

——卡尔?马克思102、公正不是德性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德性;相反,不公正也不是邪恶的一个部分,而是整个邪恶。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103、程序是法治和恣意而治的分水岭。

——西方法谚程序先于权利。

——英国法谚104、一次不公的裁判比多次不平的举动为祸尤烈。

因为这些不平的举动不过弄脏了水流,而不公的裁判则把水源败坏了。

——【英】培根《论司法》105、正义不仅应当得到实现,而且应当以人们看得到的方式得到实现--西方法谚106、”米兰达”规则,即侦查人员询问嫌疑人时要告诉嫌疑人三句话:一、你有权保持沉默;二、你可以聘请律师;三、你所说的一切都将成为呈堂证供。

如何发挥安全文化对安全生产的引领作用

一、以植根理念为切入点,夯实思想基础 企业安全文化理念是在长期安全生产工作实践中积累验证而形成的,最终提炼升华为一种被企业员工认可的文化理念。

然而,这种理念的宣传、灌输乃至植根于员工的思想灵魂之中,并逐步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则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安全思想教育来完成。

这个过程既需要正面熏陶,也需要反面警示。

(一)正面熏陶要念好理论“经”。

理论学习过程包括“闻、观、记”。

闻,即以全体员工为对象,通过电视讲座、报告会、培训班、班前会、班组宣讲等时机,以及安全月、知识竞赛等,长期进行安全思想、安全态度、安全责任、安全法制、安全价值观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并从安全哲学、安全文学、安全美学、安全艺术等多角度进行安全文化的渗透,让员工听到并入脑入心,从根本上提高对安全的认识;观,即全方位构建企业安全文化空间,利用安全宣传栏、灯箱、短信网络群、班组安全文化墙等平台,时时处处让员工看到,使其耳熏目染,潜移默化,增强员工对安全理念的认知和理解;记,在各类学习中让员工做好学习笔记,并通过培训、考试和安全知识答题活动等形式,使其记牢安全文化理念。

反面警示要精挑典型“事”。

运用典型事故案例开展教育是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也是安全教育培训的一大特色。

坚持“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和分层分类施教的原则,选择身边的违章行为及系统内发生的典型案例,通过制作“安评”曝光照片宣传展板、召开安全大讨论、组织安全事件剖析和开展安全征文等形式,引导员工畅谈安全经验、事故教训和心得体会,自觉纠正不安全习惯和行为,让职工认清“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宁绕百丈远,不冒一步险”,真正懂得发生事故对个人、家庭、企业和国家的伤害,从主观能动性上解决“我要安全”的问题,为企业安全生产增加了一条“防护链”,为员工人身安全增添了一道“保护锁”。

理念指导思想,思想决定行动。

企业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充分阐释安全文化,大力传播安全文化,系统灌输安全文化,认真实践安全文化,唤醒人们对安全健康的渴望,形成生命第一的潜意识观念,树立“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成本、安全是企业最大的效益、安全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安全是员工生命与健康的保障”的理念,科学、准确摆正安全在各项工作中的位置。

当安全理念文化建设达到一定的程度,自然就会影响到安全行为文化,具备良好的行为文化,剔除不良行为,很多事故就可以避免了。

二、以亲情渗透为着力点,培养良好心态 剖析诸多安全事故,并非由于人的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知识不够,而是因为人的过度情绪化所致。

不正常的心态和不稳定的情绪,有时将突破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的防线,表现为安全行为的失控和失误,导致无意或故意违章。

而因情绪化而导致事故,惩罚是必要的,但仅靠惩罚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需要我们引入“家文化”,以亲情渗透来化解思想隐患,护航安全生产。

(一)“家文化”要付出耐心。

管理者要以企业为“家”,以全体员工为亲人,广泛开展“交友谈心、现场办公”等活动,坚持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常走入员工中间,深入职工生产生活,收集和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

如若发现一个员工的不安全行为,不是批评,而是通过交谈,了解这个员工为什么这么做,还要分析领导有什么责任。

让员工谈出自己的想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安全行为,知道真正的原因在哪里,是这个员工不按操作规程作,安全意识不强,还是上级管理不够、重视不够。

通过拉近距离,使员工把安全想法反映到高层来,只有知道了基层的不安全行为、因素,才能对整个安全管理提出规划、整改。

(二)“家文化”要融入爱心。

让亲情文化唤起员工对安全的渴望,摒弃生硬的训斥和简单的说教,对职工常怀人文关爱,倾注温情亲情。

比如开展亲情寄语、全家福、一封家书、员工家属交流会、安全特使等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亲情化治理措施,切实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最大限度地化解不良情绪,消除治理盲点,把亲情因素持续不断地注入到职工日常的安全生产中,使职工从对亲人的珍惜角度上增强自我保护的责任感、压力感,从而身心愉悦地从事生产活动,在行动上杜绝违章操作,防止事故的发生。

“家文化”是一种独具特点的文化现象,它以人为本,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情感的渗透提高人的安全价值观和规范人的行为。

构建企业家文化,营造一种良好的安全人文氛围和协调的人际关系,对人的观念、意识、态度、行为等将产生从无形到有形的影响,从而达到对不安全行为产生控制的作用和减少事故的目的。

三、以活动载体为结合点,提升安全素养 安全文化载体是企业安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增强企业员工安全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一)安全文化载体的种类,可以百花齐放。

安全文化载体形式多样,包括艺术载体、宣传教育载体、环境物态载体、活动载体等。

其中艺术载体形式新颖,通常以安全文艺、安全漫画、安全文学,小说、成语、散文、诗歌等方式,将先进的安全文化理念、态度、认识、知识灌输给每一个员工;宣传教育载体具体使用,如全员安全教育、管理人员资格认证、应急训练、技能演习等;环境物态载体不可或缺,包括安全标识系统、事故警示系统、文化环境系统、现场安全板报、事故图片展板、现场安全格言等,营造浓厚的安全氛围;活动载体至关重要,即利用多种多样的文化活动,创造寓教于乐的氛围,使职工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和更多的学习各种安全科学知识,提高全员安全综合素质,如“隐患随手拍”,“安全对对碰”,“每人当一天安全员”等。

安全文化载体的采用,做到三个符合。

要符合企业实际特点。

结合企业的规模、性质、文化程度等因素去实施,要贯穿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要有利于职工群众,有利于企业安全高效发展,切忌盲目实施,更不要实施拿来主义照搬照抄; 要符合员工兴趣。

载体是从企业职工群体中提炼出来的,职工普遍认可和接受是前提,所以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增强安全教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不要含混生涩的字眼和华丽的辞藻,是要本单位的员工都能看的懂听的明白,不管是文化人还是没有文化的人,都能理解,不折不扣的自觉执行。

符合创新需要。

文化载体是“形”,让载体落地生根,让职工参与到安全文化建设这些有“形”的活动中来,安全文化建设的大树才会枝繁叶茂。

要创新活动载体,必须做到三个结合,一要与氛围营造相结合,二要与坚持教育和互动交流相结合,三要坚持教育和活动开展相结合,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形成人人关注、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

总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就像一个圆,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

我们要深刻理解安全文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在创新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规范,在规范中求深化,在深化在求实效,通过强化安全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建立安全生产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全员的安全文化素质,最大限度地保障员工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企业快速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确保企业长治久安。

以上为有关论述,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名言的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大家早上好,我今天言讲的题目是%26ldquo;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26rdquo;大家一定听说过这句千古名句吧

那么,你是否做到这一点呢

就爱护公物而言,你做到了吗

校园内,课桌上随处可见的涂鸦,那缺胳膊少腿的椅子,那黑乎乎的墙壁,那洗手间已成残废的门板,那破碎的洗手盆%26hellip;%26hellip;同学们,当你看到这原本精致的公物,如今却已经变成了一堆废物,你是否听到他们在哭泣,正在呼喊

更可恶的是那些破坏者,或许你们只不过是一时兴起,只为求得一丝快感,但你们的所作所为却造成了人们的不变,同时也丢掉了自己的人格与素质。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26ldquo;要晓得一个人爱不爱国,只须看他对公有财产的态度,只须看他对于公有财产有没有不愿取之精神%26rdquo;的确,一个连公物都不爱护的人,又怎么能爱国吧

换而言之,如果你连公物都不爱护,又如何爱学校呢

公物是为人们服务的,所以破坏公物就等于制造麻烦,使我们的环境更糟糕,我真搞不懂那些破坏者在想什么,为什么会做这些得不偿失的行为

所以当我们看到这些破坏行为时,一定要制止并积极举发他那全集体蒙羞的行为。

我们要以破坏公物耻,以爱公护物为荣。

正如我们学校正在开展八荣八耻的教育活动,让我们从我做起,从事做起,从今天做起,以珍惜爱护公物为荣,以损害公物耻,做一个有素质的中学生

我是一个开朗,善良的女孩,是初二(10)班的班长,我的座右铭是%26ldquo;相信自己,永不放弃%26rdquo;。

名言: 退步原来是向前 演讲稿:退步原来是向前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这首禅诗在人生的哲理上阐释了以退为进的道理,亦说明了谦冲为怀的宏大心胸。

班上学生常常为了绿豆芝麻小事,吵得沸沸扬扬,有时甚至闹得不可开交。

因此我经常会劝他们以退为进,不要斤斤计较,有时候其实吃亏就是占便宜,先哲曾经告诫我们“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退后其实就是向前”的现象。

例如扔石头,手臂一定要往后拉一下,再往前扔,才会扔得远;再如:立定跳远,一定要先蹲下来,再往上跳,才会跳得远。

我们再仔细瞧瞧农夫插秧的动作,他们是一排一排退后插的,动作看来是向后退,其实成就是向前推进的,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这首禅诗的意境了。

有一句话“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年寒窗苦心钻研,韬光养晦,潜心修持,专心致志,戮力奋发,在艰辛寂寞的道路中,终于淬练出迈向高峰的能力与勇气,诸如此例,不胜枚举。

越王句践决心兴越灭吴,励精图治,卧薪尝胆,与越民同甘共苦,十年如一日,终于完成了十年前的愿望,复兴自己的国家。

举凡古今中外,在专业领域上卓然有成的科学家、艺术家,乃至企业家,往往都是尝尽了无数的辛酸和艰苦而造就的。

美国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研究电灯的过程中,有过上千次失败的纪录,因失败累积了无数的经验,终于获得成功。

王羲之刻苦自学的精神,在在令人动容;他精湛的书法艺术,来自长久的、潜心的训练,终于成就一代“书圣”。

进德修业,如果有谦冲、礼让、自我要求的心,就会不断的向前进步。

其实以退为进的“退”,是一种谦冲、礼让、自我要求的决心与毅力,不是退缩、胆怯、呆滞不进的鼠辈之类。

美国总统林肯十分重视大众对政府及他本人的批评,即便是骂自己的,只要言之有理,必定欣然接受。

有一次他和儿子驱车上街,遇到一列军队通过街市,林肯随口问一个路人:“这是什么

”他原本想问的是“这是哪个州的兵团

”,但没说清楚,路人以为他不认识军队,便粗鲁的回答他:“这是联邦的军队,你真是个他妈的大笨蛋。

”林肯面对路人的斥责,只说了声“谢谢”,毫无半点怒容。

大哉

林肯总统

豁达的胸襟,优雅的风度,何等高明的政治家呀

明代杨守陈的官职是洗马,是太子外出活动的先行官。

有一次,他告假返乡探亲,途中住在驿站,驿站长不知洗马是什么官,跟他平起平坐,并且冒冒失失的问道:“你官职是洗马,一天要洗几匹

”杨守陈故意答道:“勤快就多洗,偷懒就少洗,没有定数。

”不久,驿站长接到通报,说一位御史要来,他就叫杨守陈让出上房,杨守陈说:“等他来了,再让也不迟。

”御史到了,一见是自己的老师,立即向他行礼请安。

驿站长见状,慌忙扑倒在地,乞求饶恕,杨守陈却一点也不怪罪他。

雍容大度的人,无须逞口舌之争,只要有一些雅量,就能够换取他人的感激和信任. 大哥,别忘了加分参考资料:

求解签:明珠土埋日久深 无亮无光到如今

另神通卦云:需者须也,得时而动,故有明珠出土之象也。

夫明珠出土者,是一明珠土埋日久,不曾显现,忽然被风将土吹去,明珠得以出现,见者得此明珠不无珍爱,占此卦者,时来运转之兆也。

“象曰”明珠土埋日久深,无光天亮到如今,忽然大风吹上去,自然显露又重新。

昔日岳飞在宗泽麾下为将,曾占此卦,果然宗泽交印,岳飞成了元帅,大展才能,功盖天下,就如明珠出土之卦。

“诗曰”土里现出明珠来,口舌官司消散开,走失行人当见面,交易有成永无灾。

“断曰”谋望有成,婚姻交合,求财如意,也喜动挪。

分析卦象:上坎下乾,中存离兑,日月之明,主人聪明智慧,日在于天,正当光耀,雨泽又自天而下,日云所蔽,欲待云收雨散,方着其明,需者,待也,有儒者席珍待聘之义,君子则待时之象。

需者须也,乃坤宫第七卦,名曰游魂卦,卦中缺父母,以坤卦第二爻巳火父母,伏于本卦第二爻寅木之下,寅木是飞神,巳火是伏神,木生火,火长生在寅,谓之飞来生伏得长生。

初九,需于郊,利用恒,无咎。

来源:() - 水天需卦详解 亨九缘吉祥文化_道立乾坤_新浪博客《象》曰:需于郊,不犯难行也;利用恒,无咎,未失常也。

「需」是等待,因前面有「坎」的险。

「初九」在开始的最下方,离上卦的险最远;所以是在「郊外」等待。

「初九」是阳爻,刚毅有恒,能够坚持常轨;所以,不会有过失灾难。

言未失常也,盖初九刚爻居阳位,又与六四相应,既正且应,所以说“未失常也”,没有失去恒常之道。

这一爻,说明在必须等待时,应保持距离,以策安全;而且要有恒心,意志不可动摇。

九二,需于沙,小有言,终吉。

《象》曰:需于沙,衍在中也;虽小有言,以吉终也。

「九二」比「初九」接近上卦「坎」的水;所以,用「沙」象征。

「言」是责难的意思。

「九二」比「初九」,稍接近险阻,虽然不会有大的灾害,但已然比较困 难,会稍听到一些责难的话。

但「九二」阳爻得中;因而仍然可安安闲的等待,最后还是吉祥。

「衍」是水向四处漫延,引伸延长、推进的意思。

象征说:水流在沙中漫延,不可急进,虽然会被责难但忍耐最后还是会吉祥。

互卦下兑,兑为口,为毁折,故有“小言”。

然九二得中,故“衍在中也”,最终吉祥。

这一爻,强调等待必须忍耐,不可急进,不可被闲言闲语动摇。

九三,需于泥,致寇至。

《象》曰:需于泥,灾在外也;自我致寇,敬慎不败也。

「九三」更接近上卦「坎」的水,以「泥」象征,随时有陷入的危险。

下卦接连三个阳爻,刚强过度,又离开中位。

以灾害的程度来说,已相当于随时会有外敌来袭的状态了。

九三与上六相应,所以可以通过敬慎以避祸。

「象传」说:上卦「坎」的危险,虽然还没有到来,但妄进就会自己招来灾难;所以,必须谨慎,才不会失败。

这一爻,强调愈接近危险,愈应当谨慎,不可妄进,以免自招灾祸。

六四,需于血,出自穴。

《象》曰:需于血,顺以听也。

「六四」已经进入上卦「坎」的险,可能造成伤亡;坎为血卦。

所以,用「血」象征。

不过,「六四」阴爻阴位,虽然柔弱但得正;因而,不会轻举妄动,不久就会由陷入的「穴」中走出。

「象传」说:陷入穴中时,应当用柔,顺应变化,最后才会脱险。

由于六四与初九相应,又顺从九五,坎为耳,所以“顺以听也”,得以脱险。

孔子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

”孔子之“耳顺”正是《象传》之“顺以听也”这一爻,强调陷入危险,不可逞强,应顺应变化,才能化险夷。

九五,需于酒食,贞吉。

《象》曰:酒食贞吉,以中正也。

九五爻为全卦主爻,需卦卦辞由此而来。

坎为水,引申为酒食。

酒,宴乐,食,饮食。

饮食宴乐,是等待天命的意思。

程颐说:饮食养身,宴乐养心,平心静气以等待天命。

如果说君子只顾于饮食宴乐,岂不是酒肉饭桶

大家不要被孔子说的“需者,饮食之道”所误会,需即是儒,儒是“以道得民”。

「九五」阳爻阳位得正,在上卦得中,又是至尊的地位;所以最安全。

因而,用可以安闲的饮食等待,作象征。

然而,仍然以坚持正固为先决条件,才会吉祥。

「象传」说:虽在安全中,仍然应当执着于中正的原则。

这一爻,强调在可以安全等待的状况时,仍然不可违背中正的原则。

上六,入于穴,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敬之,终吉。

《象》曰:不速之客来,敬之终吉;虽不当位,未大失也。

坎为穴,六爻动,变卦为巽,巽为入,故“入于穴”。

【不速之客】成语即来源于此卦。

这三位客人就是下卦乾的三个阳爻。

上六与九三相应,所以两爻爻辞或象传都有“敬”字。

虽不当位:朱熹言“‘不当位’未详”,上六柔爻在阴位,是当位,此处的“不当位”当指不在适当的位置上,因六爻为事物发展的穷尽,位置不当,又阴爻乘于刚爻之上,谓“乘刚”,但由于与九三相应,而没有大的过失。

纵观此爻,「上六」阴爻柔弱;位于上卦险的极点,已无法再等待,终于坠入穴中。

「上六」与下卦的「九三」相应,「九三」连同下面的二个阳爻,本来就有勇往直前的刚强性格,因前面有险,所以等待已久,现在已经到了等待的终极时刻,因而一拥而来,以「不速之客三人」来象征。

「上六」柔弱对三位刚强的不速之客,既无力量赶走,只有以诚意恭敬相待,才能化暴戾祥和。

「象传」说:「不当位」,是指「上六」阴爻阴位,应该当位,但因到达「上」的极点,已进退无路,虽然在最高位,却等于没有地位。

而且,阴爻在阳爻的上方,也反常。

不过,因能以诚意对待,不会有大损失。

这一爻,强调以柔制刚的道理。

需卦总结:需卦的含义十分广泛,需即是儒,它是儒士(乾卦)面对社会危难(坎卦)的人生态度。

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是不能急于求成的,所以初九距坎险最远,“需于郊”,要有恒常之心,九二“需于沙”,为人宽绰,九三“需于泥”,敬慎方能不败,六四“需于血”,“顺以听也”得以脱险,九五“需于酒食”,刚健中正以居尊位,尽《需》之道者,故《彖传》特举此爻,以当彖辞之义,而《大象传》又特取此爻爻辞,以蔽《需》义之全。

上六“入于穴敬之终吉”。

六四“出自穴”,九五饮食宴乐等待,到了上六则主动出击入于穴。

“不速之客三人”指下卦乾卦的三个阳爻,代表儒士们以天下为己任奋斗终身的精神。

需卦阐释当草创时期,仍动荡不安,危机四伏,往往状况不明,或面临危险,必须等待时机的原则。

等待需要恒心与耐心,而恒心与耐心来自信心,信心源自纯正的信念。

因而,在不得不等待,必须等待的时刻,更应当坚定信心,以恒心与耐心等待有利时机的来临。

这时,应当尽可能远离危险,以策安全,而且保持距离,才能够了解状况。

应当忍耐,不可被闲言动摇,不可急躁冒进。

盲目妄进,将自己招祸。

愈接近危险,愈应当谨慎。

当陷入危险时,不可逞强,应当冷静,运用柔的法则,适应变化,方可化险为夷。

即或在安全中,也应居安思危,把握中正的原则,谨慎戒备。

总之,对待危险的最高法则,是要以柔制刚,有目的等待,正是应用柔的法则。

需卦的启示:“需”,是需求、等待、待望、待机之意。

此卦承“蒙”之后产生,表示万物处于蒙昧状态而接受教育之后,每天都在不断进步,越来越有经验,技能越来越高超,就希望自己的能力能够得到别人的肯定,此时心里就会有所需求,有所需求自然就会有所期待,因此“蒙”之后就是“需”了。

需卦上坎,下乾,坎为云,乾为天,象征云聚集在天上,酝酿着下雨的景象。

上卦的坎是危险的河川,下卦的乾有刚健之意,表示虽然前面有危险,但乾刚健,不会陷入坎的困险之重,表征不会遭受穷困,示意一切事物有其发展变化的时机。

但以刚健过险陷,切不可贸然行事,急于事功,必须等待时机,“有勇无谋”并不可取,静心等待时机才是真正的勇与谋,养精蓄锐把握时机才可以期待大的成功。

需卦的卦辞说:人既要具备刚强的意志、信心,又要等待把握时机,才能亨通、守正、吉祥。

所以,我们要效法需卦的这种精神,具备持久的忍耐力,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实现理想。

如果理想得以实现,所需得以收获,心里自然宽松舒适,人生也显得亨通顺达;心胸开阔中正,生活就如意吉祥。

这时候再继续向前奋进,就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需卦的爻位可用以下的结构形式加以解释:上六:(真诚谦恭)九五: (如意吉祥)六四:(辨清取舍)九三:(不可妄动)九二:(闲言碎语)初九:(等待机遇)“等待机遇”就是要善于忍耐,等待有利时机,以图进取。

等待机遇既不是不思进取地消磨时光,也不是机械地等待机会,它需要平静地面对现实,以冷静的心态来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抓住时机积极改变眼前所面对的一切困难。

“闲言碎语”就是在等待机遇的过程中,切忌理会他人的闲言闲语,不管外界怎样评论,都不要理会,更不要有任何冲动的行动,应该继续坚守信念。

“不可妄动”就是在事态尚未明朗之前,不宜急躁冒进,急躁冒进只会导致危险的产生,所以必须坚持忍耐,等待时机,只要时机到来,就能出现转机。

“辨清取舍”就是要明辨利弊,取舍得当。

在时机到来之时,往往会有诸多机遇,但机遇不是越多越好,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际能力进行选择;因为有的机遇的确不错,但在实际上却很难操作,所以就要有所取舍,否则眉毛胡子一把抓,只会弄巧成拙。

“如意吉祥”就是如果能够做到善于等待有利时机,抓住有利机遇,待时而进,那么做事就能如意吉祥。

“真诚谦恭”就是在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都要懂得待人真诚,为人谦恭的道理,这样才能有助于事业的发展乃至成功。

需卦包含着养精蓄锐、忍耐等待、伺机而动的精神内涵,启示人们在处于弱势或逆境之时,为了将来的壮大乃至成功,应忍耐一时的困顿,从容冷静面对困境,趁机积极储备力量。

只要给自己一点耐心,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只要时机一到,把握机遇,就能化逆境为顺境,化弱小为强大,马到而功成。

当然,需卦所说的“忍耐等待”并不是消极的等待,而是在困境中积极进取,积蓄力量。

诚如孟子所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可见,忍耐是一个艰苦磨炼的过程,只有在忍耐中磨炼,才能出人头地。

而等待则是一个提高自己、锻造自己、升华自己的过程,它需要人们付出艰辛的劳动。

在等待中丰富自己的学识涵养,这样才能在机遇降临之时,把握机遇,运用之前所积蓄的知识、技能、资金、实力伺机而动,成就一番事业,否则即使机遇再好,也会因为缺乏之前必要的积蓄而与机遇擦身而过,从而使自己懊悔不已。

历史上有“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故事。

姜太公就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子牙。

他出身低微,早年的生活可以说是漂泊不定、困顿不堪,但他却是满腹经纶,心怀壮志凌云,深信自己能成就一番伟业。

后来,他听说西伯姬昌尊贤纳士、广施仁政,年逾七旬的他便千里迢迢投奔西歧。

但是来到西歧之后,他并不是迫不及待地前去毛遂自荐,而是每日垂钓于渭水之上。

而他钓鱼的方法很奇特,短干长线,线系直钩,不用诱饵之食,钓杆也不垂到水里,而是离水三尺,并且一边钓鱼一边自言自语,“姜尚钓鱼,愿者上钩。

”后来,他果然钓到了周文王姬昌。

原来,姜子牙直够垂钓,并不是真的要钓鱼,而是要钓王与侯这样的“大鱼”。

因为他知道,周文王姬昌兴周伐纣迫切需要人才,只要自己能隐忍等待最佳时机,不仅自己的才能能够得以发挥,实现理想,还能在得到别人的尊重下而受到重用,这样比自己直接毛遂自荐要好得多,更能充分得到周文王的信任。

最终,姜子牙在周文王的器重下,尽心尽力辅佐文王兴邦立国,而且帮助姬昌之子周武王姬发,灭掉了商朝,而自己也被武王封于齐地,实现了建功立业的宏愿。

可见,等待时机是一种高智慧的策略,它虽然迂回曲折,但它却能够使人取得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收获。

除了姜太公的故事之外,历史上汉高祖刘邦忍辱负重,终成霸业的故事,至今也仍为后人所传颂。

当年,刘邦先于项羽占领咸阳,却由于那时自己力量弱小,不得不在鸿门宴上极其谦卑地向西楚霸王项羽俯首称臣以避杀身之祸。

然而,在刘邦内心深处,早已萌生洗刷耻辱,谋取天下的远大志向。

此后,刘邦在巴蜀之地暗中招兵买马,广纳贤才,养精蓄锐,壮大军备,充实力量,隐忍待发。

最终在垓下之战中一举消灭了“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一统天下。

可见,正是刘邦这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的精神和冷静隐忍、待时而发的智慧,成为了他最终夺取天下的重要因素。

而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大功臣韩信,也是历史上这样的一位大丈夫。

他从小失去父母,家境贫寒,但他仍发愤读书,勤练武学,练就一身本领。

不过,他早年投奔项梁,却没能得到重用,在项羽的手下,也得不到重视。

最后到刘邦那里,在开始时也只是当一个小官。

后来在萧何的劝说帮助下,他的才能才得以发挥,最终被刘邦拜为大将,为刘邦最终打下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一代名将。

设想一下,如果当年韩信没能听从萧何的劝说而离开汉营,那么他的人生可能就会因此而改变。

正是他听取了萧何的劝说,继续留下来,耐心等待受重用的时机,最终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

姜太公也好,刘邦韩信也好,他们在成就一番事业之时,都有着一个共通之处,那就是善于积蓄实力,等待机遇,伺机而发。

这里可以用“密云在天,待时而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他们的这种共通的精神。

现在,我们身处一个纷繁复杂的时代,小到个人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大到国家的发展,在一定的特定时期,往往都需要养精蓄锐,耐心等待时机,只要时机成熟,伺机而动,胜利往往就是唾手可得。

当然,忍耐等待常常是令人饱受煎熬,甚至面临艰险的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只要我们牢记萨迪的一句名言“忍耐虽然痛苦,果实却最香甜”,我们就能在任何困难的情况下隐忍锋芒,谨慎行事,从而迈向成功的彼岸。

《我们仨》里面的客栈为什么定那么多规定

为什么不许她问呢

世上著名的小说,很多带有自传性质,作家将自己经历的血泪与欢笑扔进思想的潭中发酵,最终酿成芬芳的美酒,供人品尝回味。

读者顺着小说可以推想作家的生活,好比摸瓜顺着藤就比较省心。

“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人想出去”,钱钟书的名言悲观地诠释着婚姻生活。

看完《我们仨》,我第一个感觉是:事情有例外,由《围城》推论钱先生的婚姻状况一点行不通。

《我们仨》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现实中,钱钟书与杨绛1935年结婚,并共赴英国留学,生下女儿钱瑗(爱称“ 圆圆”),直至1998年钱先生逝世,63年间他们在自己的“围城”中平静幸福地过日子。

杨绛在书中坦陈:“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

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

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 《我们仨》中描绘的钱家的确是一个令人羡慕的幸福家庭,三个人制造的幸福之家。

幸福的他们仨,来自于他们的单纯和快乐。

这快乐首先是从厨房开始制造的。

他们夫妇俩起初不懂得柴米油盐,杨绛原是苏州的小姐,钱钟书是无锡的“大阿官”,来到伦敦后他们就在房东家吃现成饭。

但最终,他们决定开拓新的生活,于是一起学做饭,学炒蔬菜,学烧红烧肉,学剪虾上的胡须,他们发现吃饱之后甚至不羡慕神仙日子了。

妻子生孩子出院时,钱先生炖了鸡汤,还剥了碧绿的嫩蚕豆瓣煮在汤里,杨绛感动着想象着钱家的人若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

其实每个人都深藏潜力,很简单,只要有心总能超越,总能制造无穷快乐与惊喜。

那个“大阿官”学会做早饭后,早饭总由他承包。

他烧开水,泡上浓香的红茶,热了牛奶,做成牛奶红茶,煮好老嫩合适的鸡蛋,用烤面包机烤好面包,拿出黄油、果酱放在桌上,等待家人起床一起用早餐,或者干脆用一只带脚的小桌把早餐直端到杨绛的床前,让她禁不住在酣睡中跳起来享用早饭。

钱先生的体贴也许会让我们也有了一个冲动:为自己的家人泡上一壶牛奶红茶,但是我们会不会这样单纯地坚持呢

所以,这快乐最让人动心的,是那持久的爱心和不断送出的温暖,那点滴累积而坚固不化的情感。

这单纯的幸福也可以理解为他们仨都带着一颗童真般的心,在一起做很多有意思的事。

在《我们仨》中我常常感觉到大作家钱钟书、杨绛以及他们当教授的女儿有很多童心未泯的开心时刻,像三个孩子般天真乐观地生活着。

钱先生常常不小心做坏事,有时打翻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有时把台灯砸了;有时是把门轴弄坏了,之后就苦着脸告诉杨绛,杨绛就告诉他“不要紧”,她会弄好的,他就放心了,很像做错事的孩子无奈地求助妈妈一样。

杨绛也果真全都修好了他弄坏的东西,像孩子更加信赖妈妈一样,他更加相信杨绛,彼此之间也因为这些温馨的细节累积起了牢固的信任感。

凡夫俗子每天疲于奔命,忘却了生活中简单天真的快乐,以“忙”为借口,甚至与家人也若即若离。

他们仨却天天在早饭后晚饭前并肩出门散步,有趣的是他们把散步当作“探险”,因为他们总挑不认识的地方走,随处有所发现,看到不同类型的房子,一起猜想住着什么样的人家;看着闹市中的人流,配合书上读到的人物,猜测各人的身份。

他们仨去吃馆子,不仅吃饭吃菜,还会观察其他桌上的吃客当作娱乐,以观赏和超然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和事,因而三个人在一起总有无穷的乐趣。

这样简单快乐的幸福,不能不说也蕴含着生活的大智慧。

我常常认为爸爸偏爱女儿始终如一,女儿也偏爱爸爸,但女儿长大了,有了自己的爱人,留给爸爸的爱容易悄悄溜走。

但钱钟书和钱瑗是不管多大都能“最哥们”地玩在一起的父女。

钱先生在女儿出生时用了这样的欢迎词:“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

”看到这句话时,我心里也毛茸茸的感到很温暖。

父女俩会玩得很酣畅,三个人忍不住都要笑,笑到隔着肚皮,也能看到彼此肚子里翻滚的笑浪。

父女俩一同淘气,是玩耍的伴儿。

他们甚至探讨谁先认识杨绛妈妈的,女儿觉得自己是一生出来就认识妈妈了,而爸爸是长大以后才认识的。

杨绛一天又一天地为这对感情这么好的父女寻找共同点并为此惊叹不已。

比如,她肥嫩的小手小脚,骨骼造型和钟书的手脚一样。

她走路的姿态特像钟书。

她翻书翻得很快,用两个指头摘着书页,和钟书翻书一个式样。

她观察仔细,归纳的结论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正确,钟书也喜欢“格物致知”,常常在探险中能有所发现。

钟书在看到书上可笑处,就痴笑个不了,圆圆看书看到可悲处就痛哭。

钟书肯委屈能忍耐,圆圆也肯委屈能忍耐。

钟书拙手笨脚,圆圆生性安静,手脚不麻利。

圆圆像钟书一样带三分呆气。

钟书不怕鬼,圆圆有乃父之风,黑地里不知惧怕。

我又想起杨绛说的“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他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他们是尘世中一个奇妙的完美组合,他们幸福,因为他们还有着同样的志趣爱好,都爱惜时间好读书治学,将这作为自己人生的追求,甚至生命本身。

他们仨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博学家,大学者。

杨绛曾在牛津大学图书馆里从容自在地阅读满室满架的文学经典,有时客人的来访不免牺牲三两个小时的阅读,她会为此在心里叫苦。

牛津的假期相当多,钱先生把假期的全部时间投入读书。

他们一起谈诗论诗,一同背诗。

钱先生后来由伦敦大学转入巴黎大学读书,这期间,他爱书如命,自己下功夫扎扎实实地读书,他读中文、法文、英文、德文、意大利文,从十五世纪一家一家读到十九世纪。

他们每天在起居室静静地各据一书桌,静静地读书工作。

女儿十一周岁已读过《水浒》《西游记》等小说,在教导下还读文言小说,到哪儿都找书看,被她爷爷认为“吾家读书种子也”。

工作后女儿床头枕上总垒着高高一大叠辞典,沿着枕头横放着一本一本大小各式的书。

即便这样严谨治学,杨绛还是觉得女儿有点可惜,“她上高中学背粪桶,大学下乡下厂,毕业后又下放四清,九蒸九焙,却始终只是一粒种子,只发了一点芽芽。

”幸福就要彼此尊重,意味着给对方更多的心灵空间和自由,哪怕是天衣无缝的组合,否则就会自寻烦恼,与快乐无缘甚至鸡犬不宁。

作为夫妻,钱钟书与杨绛也吵过架,在出国的轮船上因为法文读音而吵架,结果输的人觉得很无聊,赢的人也觉得无趣,他们从此讲定,以后不妨各持异议,不必求同。

但他们并没有各持异议,遇事两人商量,觉得没有争吵的必要。

回国后,对于钱先生的出路问题,杨绛陈说她的看法,并不干预,也不勉强。

他们平静,所以幸福。

幸福的他们仨常常互相安慰互相帮助共度难关。

巴黎时期,杨绛得知自己的母亲去世,“女儿做母亲,便是报娘恩”,杨绛觉得没来得及报娘恩,恸哭个没完,钱先生百计劝慰,悲苦中让杨绛感觉到那时候是多么幸福。

钱先生有些害怕的时候,女儿用顺口溜安慰:“提勒提勒耳朵,胡噜胡噜毛,我们的爸爸吓不着。

”妈妈焦虑的时候,女儿为其解惑,让其别胡思乱想。

父母病病歪歪的时候,女儿费尽心思做出好吃的菜,哄他们多吃两口。

晚年为了能让钱先生病愈,杨绛陪住医院护理,自己情愿脚软头晕,成为风吹能倒的人。

就像杨绛写的那样,“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

”他们仨看起来平凡朴素单纯,实则善良智慧豁达。

他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来欣赏和品评;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

当然,他们待人是尽可能的像读书般读。

他们曾经饱经忧患,见到世态炎凉,他们却把日常的感受当作美酒浅斟低酌,从忧患中孕育出智慧,读通许多人许多事。

他们从来不唱爱国调,却在等待解放的日子里不愿逃跑,不愿去父母之邦,认为是文化人,就会爱祖国的文化祖国的文字祖国的语言,是倔强的中国老百姓。

63年间这个家庭跨过半个地球,穿越风云多变的半个世纪。

战火、疾病、政治风暴……他们相濡以沫,美好的家庭已经成为一家人最安全的庇护所。

家的意义在《我们仨》中得到了尽情的阐释——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

三个人互相陪伴着心上有依傍,觉得安顿。

“不用说话,都觉得心上舒坦”,只要是合家团聚。

他们仨因为工作而不在一处生活的时候,离家的那个会写信很勤,详尽地记下所见所闻和思念之情,把心上的委屈都告诉对方,回来时也会把遇到的琐琐碎碎都搬回家。

他们只愿日常相守,不愿牵心挂肚肠的离别,觉得一家人同甘共苦,胜于别离,发愿说: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他们仨三位一体,活得那么充实而有生命的价值。

我读《我们仨》,最感动的是这个家庭中荡漾着的那种亲情。

杨绛把最温馨的部分名为“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 ,所写的却都是日常的枝节,却处处显出浓郁的人情味。

我能够想象她遥想当年时露出的少女的甜美微笑,幸福的记忆诱发的思念的眼泪。

然而生活不会像童话故事一样美满,以王子和公主永远幸福地在一起结束。

“我们仨失散了”,一个欢乐的家庭走上了“古驿道”。

“古驿道”是一个象征。

这是古往今来人人必经的人生的最后旅程,只是他们三人在“古驿道”上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长。

杨绛用梦境的形式讲述了一家三人的生离死别,作者的心声拨动我的心弦,我目睹了那些艰难岁月中他们仨身受的种种苦难。

钱先生病情日趋严重,身体逐渐虚弱。

起先杨先生去探望,两人见面总说说话;后来钱先生没有力气说话,就捏捏杨先生的手回答问候;再后来,只能用睁眼来招待杨先生的到来了,相互以眼神进行无言的交流。

“阿圆住到了医院去……我变成了一个很沉重的梦……我的阿圆,我唯一的女儿,永远叫我牵心挂肚的,睡里梦里也甩不掉……”“人世间没有单纯的快乐。

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人世间也没有永远。

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

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了尽头。

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

一九九八年岁末,锺书去世。

我们仨人就此失散了。

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

现在,只剩下我一人。

” “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

家在哪里,我不知道。

我还在寻觅归途。

”三个人幸福的“围城”变成了一个人的孤独“客栈”。

“就剩我一个人住客栈了。

我往常自以为很独立,这时才觉得自己像一枝爬藤草。

” 以前屋子虽然冷,感觉到的却是温暖。

如今,在一个人孤凄的客栈中,没有老伴精心准备的牛奶红茶,没有笑浪,心上缺少了依傍,感到满屋子的冷。

“剩下的这个我,再也找不到他们。

我只能把我们一同的生活岁月,重温一遍,和他们再聚聚。

”这是杨绛的《我们仨》。

我想象着,夫逝女亡,一个人的客栈,一个92岁的老人,回忆着,记录着,觉得杨绛是一个坚强的人。

安全格言警句阐释说明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